传承、融合中求得发展和创新

时间:2022-03-12 11:08:44

传承、融合中求得发展和创新

摘要:随着中学扩招,校园扩建、改建将成为今后学校建设方向,如何衔接新老建筑,并加以组合、创新是建筑师们值得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传承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028-03

收稿日期:2006-03-19

作者简介:黄资祥(1966-),男(汉族),常德市建筑勘测设计院注册建筑师。

1 设计背景

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具有80年悠久历史的省级完全实验中学,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尤其以艺术见长,培养了一批知名艺术家。随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现有校舍面积严重不足,制约了学校做大做强,为此,学校拟在老校区西南侧征地2.78hm2,拟建教学楼、艺术楼、风雨操场、办公楼及相关配套球场、生物园等,将初中各年级整合成集中的初中部,拟建总建筑面积16170m2。

2 设计理念

突出七中“百年老校”这一综合性名校的人文本质,体现出与其相称的气质和气势。充分满足七中作为艺术见长的功能要求,为教工提供一个宁静、舒心、有效率的教学研究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亲切、舒适、有益学习、探索的学习环境。传承并融合老校园的建筑风格,创造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崭新校园。

3 总平面布局

基地现状:新扩建基地座落于老校区西南,南向紧临风景优美的临江公园,基地地势平坦,大部分为菜地,只在西南角有一处鱼塘,非常适合建设。

轴线布置与流线组织:已建校区采取中轴线对称式布局,流线清晰,功能分区明确,整个校园庄重典雅。在新校区设计中,延续了这一布局方式,入口轴线紧密衔接原道路交叉点,形成新的校园中轴线,并以此划分静区――教学办公区、动区――风雨操场、蓝球场、生物园等。各单体之间利用道路连接,形成完整的道路骨架。

现代学校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原来教学区加活动区的简单模式,而是具有满足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空间,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及创造开放交互式的学习场所。

功能分区:根据校方要求,结合已建校园布局,设计遵循动静分区、紧凑布局、预留发展的原则,首先将七中新校区分为教学、办公、体育活动、生物基地等互动但又明确的几大区。其中教学楼、艺术楼、办公楼为静区,满足同学们各种学习活动,在开放灵活的空间中创造相对安静的学习场所。整个教学办公区域采用严整、秩序规则的绿化及道路组织,配以广场、雕塑、小品烘托出教学区的典雅。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从事中小学研究的日本九洲大学教授青木正夫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学习外,游戏玩耍是在校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体育活动对于调解情绪、振作精神及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有限场地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室外空间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方便,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室外环境。在活动区内布置了操场(包括一个室内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60m室内跑道、乒乓球场、四个室外蓝球场、四个室外排球场),另外保留原鱼塘,扩建为生物园作为同学们实验基地,这是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是同学们接触自然、锻炼身心的好地方。

教学区、运动区、课余休闲区(生物园)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通过绿化、广场、道路紧密联系。

4 建筑空间与城市景观

现代学校的校园扩建多是以一种群体展现在人们面前,建成后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立面造型效果,人们感知的是整个空间及环境,因此,塑造良好的建筑环境空间成为优秀学校设计的关键。

在七中扩建校区空间组织设计中采取中间高四周低、西侧高东侧低的原则,考虑到新校区南临临江公园,依据城市景观要求,靠临江公园一侧尽量布置低层建筑,北侧则布置多层建筑。无论从新校区入口或从南向临江公园看建筑群体,都形成有梯次变化丰富的建筑群体,极大地丰富了临江公园一侧的城市景观。

主入口设置圆弧形广场,作为新老校园过渡空间,中轴线两侧布置办公楼及风雨操场。为避免四层办公楼对主入口产生压抑,办公楼采取退台手法,这样从广场视角看基地更加开敞而富有层次。

在新校区环境设计中,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严谨与自由相结合的手法;入口广场采用半圆形构图,彩色分格广场砖;中轴线道路则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活泼中不失严谨。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曲线形体与折线形体;建筑与环境之间通过底层架空,连廊等手段构成和谐、生动的校园景观。区域内部辅以游路、亭台,营造出怡人的交往空间。通透的铁花围墙与老校区及临江公园之间,隔而不断,达到空间的相互渗透。

合理用地,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增加室外交往空间、绿化空间,在整体环境设计中,强化不同区域的不同环境风格,考虑空间的连续性,使用过程的连续性,形成独具魅力的整体意象。

5 单体设计

传统学校建筑是站在“教育者”施教立场上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在空间构成、场所大小及室内外一切设施,优先考虑到老师展开教育活动之需;新的学校建筑是为满足“学习者”展开学习活动创造的环境,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扩建设计中,注意在入口、门厅、走廊交往空间创造宽敞的空间及灵活多变的开阔空间。如加宽走廊成为学习角,门厅共享空间布置画展,底层架空方便学生交流等。

在节能设计中,主要教学区考虑南北向通风采光,敞开的外廊适合南方潮湿气候;偏东西向的风雨操场则利用水平遮阳板遮阳;屋面采用夹芯隔热板,处处体现对”学习者”的关心。

此外,在校园设计过程中,注重新技术引用及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如风雨操场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灯,篮球场为金卤灯,各办公室设电话插座,教室、艺术楼设有线电视插座及宽带网、校园网,为远程交互式教学提供硬件设施等。

在立面造型及色彩运用上,考虑到扩建校区全部为初中部,初中生的性格处于形成期,既有高中生的成熟,又有小学生的活泼。因此,在造型上采取直线与弧线相结合的手法,体现出严谨与活泼的有机结合。与老校区统一的构架符号,取得新老建筑的认同感。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对比手法。主色调采用与老校区一致的米黄色95mmx95mm外墙面砖,基座为灰色仿石面砖,线脚为米白色或粉红色外墙漆。整个校园从艺术楼到教学楼,从风雨操场到办公楼都采用了统一的材料及色彩,统一的细部(女儿墙、雨棚、构件、线脚等),因此,尽管每一座建筑由于功能不同而立面各异,但细部及色彩统一,使得各单体相得益彰。

创作体会:通过常德市七中西南校区设计创作,笔者深深体会到,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园改建、扩建、整修将成为今后学校建设的方向。如何衔接新老建筑并加以整合创新,是建筑师们值得关注的课题。在本次设计创作过程中,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和探索,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如分期建设、规模变更等,难免产生一些遗憾及不足,有待于在今后创作及后期规划中得到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主编冲小学建筑设计[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罗伯特・鲍威尔著.翁鸿珍译.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常德市建筑勘测设计院吕正跃院长及总建筑师贺大坤的悉心指导,特此鸣谢!)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建筑勘测设计院

上一篇:韩山师范学院文科大楼设计 下一篇:地下车库闭式自动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