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

时间:2022-03-12 07:28:13

探究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

[摘要]在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务必做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必须予以全程重视,既不能弄虚作假,也要杜绝瑕疵和错误。本文就某基坑支护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序、施工难点、施工要求、地下水位监测方法和降水措施以及施工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基坑支护 施工技术 方案要点

[中图分类号] TV55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39-2

1引言

管理和控制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分析那些与施工质量安全隐患有关的情况,发生时要妥善处理,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或安全。考虑到影响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管理方面有诸多因素,这就要严格要求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于基坑支护施工这一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项目而言,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从根源上提高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水平。而如何加强基坑的支护施工技术要点管理,并为今后我国基坑工程提供借鉴与指导,是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某基坑支护施工项目来对其施工技术方案要点进行探究。

2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要点

基坑规模:一级基坑(坑中坑),外坑周长236m、坑深4.8m,内坑周长122m,坑深8.2m;支护结构模式: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双排搅拌桩+超前钢管桩+锚索+钢花管)。

2.1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认真细致熟悉《基坑支护设计图纸》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地普查场地周边地面情况及详细调查周边地下建筑物基础、管线情况;认真编制《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贯彻执行。

2.2施工顺序

(1)场地清障、清淤、回填及修整至设计地表标高,围护安全护栏,架设施工水电管网、接驳电箱等接口。

(2)搅拌桩

①定位:深层搅拌桩机移到指定桩位,对中并使桩机保持水平。

②搅拌桩直径采用φ550mm,桩间距400mm,采用四喷四搅施工工艺。

③搅拌桩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④桩位允许偏差为50mm,桩径允许1%。

⑤搅拌桩水泥掺量应不小于50kg/m,可采用P.C32.5R水泥,水灰比0.50-0.55。

⑥相邻桩施工间隔不宜超过24h。

(3)锚索

①锚索施工参照《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②锚索采用3*7φ5钢绞线。成孔直径150,倾角30度,钻孔深度超过锚索设计长度不少于0.5m。采用跟管钻进工艺。

③锚索制作时,应按规范要求安放套管隔离架、波形管、注浆管和排气管等。

④锚索要仔细清除其表面的污、锈斑,严格按尺寸下料。

⑤灌浆可采用P.C32.5R净水泥浆,水灰比0.50~0.55,首次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并灌注饱满,二次注浆在首次注浆后8~24小时进行,注浆压力不小于2Mpa。

⑥预应力锚索正式张拉前,应取20%的设计荷截,对其进行试验性预张拉,使其各部位接触紧密,从而消除由于软粘土的作用所引起的土体蠕变。锁定后48h内,若发现预应力损失较大时,应进行补偿张拉。

(4)钢花管施工

①钢花管锚杆施工步骤:钢花管锚杆制作锤击击入钢花管(倾角15~20°)一次注浆至孔口冒浓浆三十分钟后、二次补浆至浆压上升。

②钢花管锚杆采用D48×3.0钢管时,除前端3.0m不设注浆孔外,其余长度范围内按间隔0.50m螺旋状设置注浆孔,孔径φ15-20mm,在孔口上方用L25×2长50mm角钢制作倒刺保护盖。

③注浆均采用纯水泥浆,水泥可采用P.C32.5R水泥,水灰比为0.45-0.55,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300mm处开始注浆,注浆时直接从孔内注浆,先排气,待水泥浆液溢出孔口后封口,然后用0.5~0.7Mpa压力注浆。

④为保持基坑施工期的稳定性,D48钢花管施工应采用跳打,待第一部分锚杆成孔并注浆凝固成型,方可进行第二部分锚杆成孔。

⑤钢管焊接采用3Φ14、L=150绑焊,双面满焊。

(5)超前钢管施工

①定位成孔:钻孔桩位,单排钻孔,钻孔垂直偏差不大于1%,间隔0.8~1m每条,成孔直径150mm。内插φ114钢管壁厚4mm,可采用P.C32.5R水泥进行注浆。

②钢管制作与安装:钢管拼接采用焊接:4条φ16钢筋双面绑焊,焊接长度每边20cm。将制作好的钢管吊起放入孔内。

③灌浆:超前钢管需在土方开挖前施工,钻孔后以注浆压力0.5MPa灌注纯水泥浆,水灰比0.45~0.55。

④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进行开挖。

⑤超前钢管施工完毕后需按设计图纸设置压顶粱,压顶梁外排搅拌桩侧设置插筋,φ16插筋L=1m@1m。

(6)喷射砼施工

①网筋:用Ф6编制@200×200mm钢筋网,上下钢筋网绑扎搭接接头长度为200mm,并作半圆弯钩。挂网时应检查钢筋是否平直。

②加强筋:用2根Ф14钢筋横向通长布置于锚杆、土钉头部并用2根Ф14长80mm的顶筋和锚头焊接牢固,具体见施工图。加强钢筋与网筋采用双面焊接。

③喷射砼可采用P.C32.5R水泥、干净的中砂、坚硬的碎石(粒径5~10mm)按1:2:2(重量比)的比例现场人工干拌配制,用水量边施喷边调整,以保证喷射砼不流淌为标准。

④喷射砼应下而上喷射,喷射厚度平均值不小于80mm;控制用水量,保持砼表面呈湿润光泽,注意尽量使砼表层平整;喷砼的回弹率宜控制

⑤喷锚墙面泄水孔间距2.5×2.5m,泄水孔采用φ50PVC管长400mm,内外口外包两层塑料窗纱,铁丝捆牢。

⑥喷砼后12小时即浇水进行坡面砼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

2.3施工难点

(1)本工程重点:基坑东北侧B型支护(A1B段):距离6m外为7~8层水利局宿舍,其基础类型为天然地基浅基础,为重点支护对象。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注意基坑位移和变形;基坑在锚索施工及土方开挖的过程中要确保不破坏房屋的稳定性,绝对杜绝“超深、超长”开挖,否则致使位移和变形量加大;基坑底部局部为粉细砂层,开挖至底板设计标高时,及时进行坑内降排水及换土夯实回填,并将整个基坑底迅速用C10素砼硬底化;挖运本工程土方将影响到本工程的进度,土方施工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支护的进度和质量、安全。

(2)紧靠通港路的D型支护(B1C段):坑外施工场地限制,以及地下管线复杂,施工前务必查清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的种类、埋深及走向;坑顶5m范围内采用交通标识围闭严禁车辆进入。

(3)与民居相邻的E型支护段,住宅楼距基坑最近的仅4m,坑外地面标高为+0.5m开挖深度5.8m。该段是重点支护对象。在基坑开挖的期间注意基坑位移和变形,加强廵视观察。

(4)本工程质量控制措施:A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按四搅四喷施工、严禁提速过快,杜绝漏水;B超前微型桩施工质量控制:为确保施工质量,采用先成孔、再高压注浆、后安装钢管方法,待初凝后再次补浆。C锚索施工质量控制:采用专用锚索机跟管成孔、再高压注浆,必要时锚索采用跳打方式施工。

(5)业主必须严格控制原则;坚守按图纸要求施工、严禁“超深、超长”开挖土方;严禁坡顶超载、坑顶5m范围内采用硬底化处理、确保上排水顺畅不积水;本工程任务重,支护施工效果要求高,严禁盲目追赶工期,各工序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安全。

2.4施工要求

(1)基坑坡顶四周至围墙范围内应采用30mm厚素砼进行硬化。基坑四周围墙基坑开挖前改为轻质围墙,基坑施工前须进一步探明四周管线位置及埋深。施工车辆应在基坑边指定的路线和位置行驶、停放,土方应及时外运。

(2)搅拌桩龄期28d,搅拌桩达到设计强度70%方可继续下一工序,抗压强度1.0Mpa。达到设计强度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3)锚索按总数量的5%做抗拔实验,总数不小于3根。

(4)砼应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5)重视基坑监测,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时无间断的基坑变形位移数据及变化动态趋势。

2.5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禁止酒后上岗作业,仪器及工具的使用由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自觉服从安全检查人员检查。正确使用个人劳保防护用品,按要求佩戴安全帽、反光标志背心。在作业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在基坑的围护结构上、支撑上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由专人指挥安全作业,注意人员、仪器与现场起重、运输设备的安全距离;在道路上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穿戴黄色有反光标志的安全背心,测站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由专人指挥的安全,注意来往车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坑施工是一个有很强的区域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问题,主要包含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和基坑开挖、基坑降水等。这是一个很古老复杂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而作为一个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在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必须予以全程重视,既不能弄虚作假,也要杜绝瑕疵和错误。只要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能够踏实完成上述工作,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是可以得到确保的。

参考文献

[1]顾翔.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及支护施工的常见问题[J].科技风,2011(0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刘世赢.浅析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

[4]许兰兰,朱丽.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江苏建筑,2013(02).

[5]杨立超.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之我见[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3).

上一篇:湘西自治州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下一篇:农业灾害监测中遥感技术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