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完善措施

时间:2022-09-07 12:54:30

浅析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完善措施

[摘要]我国领土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出现地震的区域较多,所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对地震观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本文,我们从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并对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地震观测 问题 完善措施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315.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88-1

1地震观测技术现状

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建国初期采用的是机械烟熏记录电子观测技术,后来发展为模拟式滚筒记录观测技术和稳定高灵敏实用化观测技术。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开始走上数字化道路。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开发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地震监测技术及台网规模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前进的。国家地震观测有关部门对地震台站(网)布局一直做着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对具体的地震观测手段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努力使地震预报的精度更高;另一方面,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地震监测传感器的改革研发工作,并努力发展空间地震观测新技术。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已经从模拟观测模式,逐渐向数字化地震观测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采样率高、手段合理、空间与地面观测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化数字化观测网络。“九五”期间中实施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九五”期间,全国一共建立了包含了47个国家基本数字地震台和全国台网中心的数字地震台网,并对全国范围内近30个区域的遥测地震台网中的2/3实施了数字化改造工作。到了“十五”期间,我国又提出了更加宏伟的台网建设蓝图,扩建数字地震台站108个。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十五”期间的各项项目建设,我国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心管理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健全,地震预测的科研和探索工作将具有更加可靠和充实的数据基础。

2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我国正努力开展地震实际预测和各项科研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解决。

(1)台站监测受环境影响的问题。

因为观测工作的需要或者实际环境的改变、各种施工工程的影响等,常常会需要对部分台站进行异地搬迁或者重建工作,于是就造成观测资料的不连续,直接影响了日常各项观测工作的开展以及各台站的工作效益。所以,在进行观测台站的异地搬迁或者重建工作时,要提前在新台站开展具体的观测工作,保证台站搬迁后观测资料的连续性,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带来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2)偏僻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

地震监测台站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为的是降低各种人为干扰,使得地震预测更精确。但很容易造成台站工作人员长期与外界联系较少,信息闭塞,出现知识老化现象。另外,由于实际生活条件较差,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导致偏远台站难以引进综合能力和水平都较高的年轻工作人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各级领导也要多与职工沟通,鼓励职工爱岗敬业,为地震观测事业服务。

(3)数据质量监控问题。

数字化地震观测使采样率不断提高,但给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监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采样率加大,数据产出量急剧增加,数据信息量增加,增大了数据连续率降低的可能性。海量数据的汇集将对质量监控和保证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日常工作很难达到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解决数据控制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多手段、数字化的观测技术应用于具体的观测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进行科研攻关,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解决不断出现的技术问题,保证我国地震观测事业的快速发展。

3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高新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科研和生产,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地震工作。

近些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地震观测工作的数字化技术改造,陆续建成了以数字化的地震台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震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控制技术对地震观测技术的推动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高智能的自动化控制新技术将推动智能测量仪器的科研开发及实际应用。

其次,网络控制下的测量系统的开发将会在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得到强有力的推动。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会与各种新型自动控制技术发生交叉,互相影响、发展,最终将推动行(企)业网络集成系统的综合开发应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发展多种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地震观测技术,例如:

(1)积极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来改善监测预报条件。我们可以积极引用各种高精度的地震仪器和数据采集器,并积极进行计算速度极快的 “纳米计算机”的科研攻关工作。

(2)深井观测技术和海域地震监测技术。我们可以对地壳的运动方式、应力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控,记录各个微破裂过程,为进行深部结构研究、地震孕育过程研究和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弥补地面观测系统不足,并研究海底地震的活动与我国地震成因之间的关系问题。

(3)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积极研制发射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建立相配套的地面接收与应用技术服务系统,组成天地一体的卫星地震应用研究与实验系统。

(4)研制精密可控的人工震源。发展可控震源技术,研制精密可控的人工震源,实现对地震发生前以及发生过程的动态模拟,深入研究震源问题,并对深部孕震区动态和定量进行监视。

参考文献

[1]周克昌.张崇立.纪寿文等.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主要问题探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01).

[2]李罡风.赵楠.朱生水等.肖维纳(Chauvenet)准则在数字化气体流量观测数据中的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31(04).

[3]阴朝民.推进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24(05).

[4]朱红彬,岳晓媛,武敏捷.北京及邻区中等地震前的近南北向异常小震条带[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31(05).

[5]韩德胜,高玉芬,周锦屏.GUAN Le SMALL项目数字化地磁资料可靠性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0,21(05).

上一篇:针对数据挖掘的基坑监测关联性分析及联合预报... 下一篇:浅析发电厂二次接线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与系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