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推进策略

时间:2022-03-09 03:34:3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推进策略

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透彻感知的物联化、全面互联互通、全面升级的智能化、系统运作和激励创新为主要内涵。短短几年间,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各地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城镇化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内涵理解、建设模式、建设目标存在差异化、多元化特点,也存在理念、模式、资金、机制等各方面制约,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及理念

智慧城市具有两大基础:一是快速革新的传感、通信、信息技术组成的技术基础,二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创新基础。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智慧认知提供了可能。

(一)物联网是实现透彻感知的信息接口

智慧城市本身应该是可测量、可监控、可分析的,因此需要更多元和全面的感知接口。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单元,通过网络汇集,通过应用实现智慧决策。一方面,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感知手段超越了一般性传感装置;另一方面,感知的客体更加丰富,包括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人的活动状态、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等。丰富的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必要的信息接口,多元的感知主体是提升“智慧”能力的信息来源。

(二)大数据分析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技术方法

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其核心是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提供了可能。物联网运行必然产生大数据,如医疗,大城市的医院每天门诊上万人,全国每年住院已经达到了两亿人;中国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为一秒钟83万条。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判断城市的运行模式、特征,如交通拥堵的原因、犯罪率高发地区的社会特点、城市居民行为的时空规律等,是全面智能化的必要技术方法。

(三)云计算是实现系统性运作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个应用平台,但是平台之间的相互独立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存在共享水平低、利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中的系统性运作,需要高效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实现数据共享、系统运作。云计算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源整合,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

(四)以人为本是实现创新激励的理念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城市管理以“自治”为主、城市管理创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在这种创新机制下,政府的角色是平台构建者、机制供给方、服务提供方,管理需求由城市个体提出并融合,形成自我学习式、智能式的管理模式创新。例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出行者根据拥堵情况和停车位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出行、选择非拥堵地段,每个个体都成为交通秩序的维护者。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从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看,新技术体系和硬件平台搭建、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全周期的建设时限必然很长。我国各城市基础条件各具特点,在推进智慧城市战略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综合提升

创新驱动型路径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核心是用技术创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如深圳市以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推进“三网”融合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市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促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二)以智慧产业为导向促经济转型

产业驱动型是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部分城市具备传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优势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助力智慧产业发展。昆山市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12%,因此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无锡市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促管理变革

这种模式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一批示范应用工程,逐步深入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智慧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的智慧物流建设;以搭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为目标的智慧医疗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响应能力的城市综合管控中心建设等。代表性城市包括昆明、昆山、佛山等。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从理念提出到应用实施,需要逐步实现商业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现代化一系列模式突破,而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理念不清、内涵不明、效益不彰、保障不力等问题。

(一)贪大求全、理念不清

在全面感知和充分互联的信息化网络尚不健全、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部分地方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布局贪大求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一系列建设计划纷纷出炉,是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偏差。全面铺开的模式,只是换了标签,炒了概念,可能导致难以突破任何领域。

(二)资金缺位、产业乏力

据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中心预计,两批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总应用投资超过1.6万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占25%,申请银行贷款占20%,企业自有资金占33%,其他资金来源占22%。然而仍有不少试点城市仍未开始智慧城市实质性建设,仅停留在规划阶段。相关投融资模式及体系未臻成熟,项目资金落地困难,产业化进程乏力。

(三)安全性弱、挑战升级

大数据则智慧城市商业化的核心,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上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的用户数据采集端口,都可以向第三方开放。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缺失,存在个人隐私保障难、数据安全性弱的问题。随着去年8月的美国“棱镜”事件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个行业,也给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合法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挑战。

(四)机制不全、配套不足

一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仍然艰辛;二是业务部门条块分割顽疾未除,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三是社会创新、民众参与程度不足,民众对智慧城市成果的了解偏少,城市管理的客体中心难以体现,必然偏离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智能化”的初衷。

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险

未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走,在这中间要防范各类理念、技术、经济等各方面风险,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另一个困局。

(一)理念风险:概念复制、模式趋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导入基本遵循了IBM 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这将面临外部概念复制风险,未必能有效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困境。同时,不少城市借鉴其他城市暂时领先的建设经验,这种建设模式的趋同化将会加剧同类城市竞争。

(二)技术风险:非自主性、安全威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链仍然不够完整,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如在传感器领域,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入。

(三)经济风险:基础薄弱、链条不全

产业基础薄弱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信息产业发展不充分并处于产业链低端、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产业基础薄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以物联网产业为例,以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集成系统为代表的中游产业、以末端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薄弱,产业链断环现象明显。

五、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稳步发展的策略设计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应结合城市特点、产业基础和管理需求,分阶段推进,不断根据社会民生需求、技术革新趋势变化来调整推进路径,逐步从技术导向走向人本导向的建设目标。

(一)理念层面:认清管理需求、探索特色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最急迫解决的有哪些问题、在现有技术手段和机制下哪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未来城市发展可能遇到哪些新的管理需求等。具体来说,一要明确建设目标,是促进城市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型、还是改善城市管理的特定环境或模式;二要选择合理切入点,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切入点和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社区等应用切入点;三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分步实施的每一段能够切实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打好牢固基础。

(二)机制层面: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

应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四是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

(三)技术层面: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智慧能力

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平台搭建等;二要着力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技术发展,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产业层面:培育重点产业、夯实硬件基础

以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企业为目标,强化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以建设物联网创新园及物联网技术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为载体,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促进现有高端服务业、制造业进行升级。以重点产业商业化为突破,整合集聚各方资源,加快城市物联网络体系、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指挥及安全保障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城市更透彻的感知、全面互通和智能化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作者单位: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上一篇:做好ERP的“管家婆” 下一篇:未来的安全在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