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成因剖析

时间:2022-03-06 04:04:49

企业危机成因剖析

摘要:危机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危机积聚不利情况、严重后果和不确定性,产生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和企业环境,是特殊的时空过程,成因非常复杂。文章在20世纪的背景下,结合美国杰出CEO卡内基、摩根、福特、沃森父子、斯隆、艾柯卡、韦尔奇等的管理实践,剖析企业危机的成因。

关键词:危机;企业;CEO;危机管理;原因

“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出自政治领域,据考证是肯尼迪首先提出来的。在应对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最早使用,后来被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所谓“危机”,通常“是指这样的一些突发事件及其发展,它们有可能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并且这些事件的出现是无法预测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危机也可以指并非突发的或至少在时间上有相当长的延续的事件”。至于“危机管理”,《哈佛危机管理决策分析》的定义是,“企业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员工训练等活动的过程。”危机积聚不利情况、严重后果和不确定性,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领域,产生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和企业环境,给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威胁,是特殊的时空过程,成因非常复杂。在美国历史的背景下,结合美国杰出CEO的管理实践,可从如下方面认识危机成因。

一、美国难题的曲折体现

德鲁克认为,正是素有“政府与政策的伟大剖析者”之称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首次把‘管理部门’视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定职责的特定机构”。1835~1839年,托克维尔出版《论美国的民主》。他指出:“在威胁美国的未来一切灾难中,最可怕的灾难是黑人在这个国土上的出现。一些观察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他们在考察美国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危险的原因时,几乎总是归结于这一主要事实。”托克维尔的论断为南北战争和20世纪民权运动及管理实践证实,是认识美国难题的钥匙。美国难题表现在种族、宗教、扩张、市场经济、文化帝国主义、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二律背反等等方面。CEO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包含着美国难题的全部基因,必将在不同时间、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爆发。用更为宽广的眼光进行考量,这些难题,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全世界共有,只不过美国出现较早、在大企业显得更甚、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对抗更烈而已。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经济政治改革进入社会结构全面分化的阶段,制度变迁触及深层次的问题,矛盾频发,利益和权力在分配、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不同类型的危机。

二、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

弗兰克・奈特提出的不确定性概念,海森堡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得到广泛响应,是因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社会、企业、环境的常态与本质,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常规。斯蒂芬・H.托姆克将不确定性分为技术不确定性、生产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等等数种。“企业再造之父”迈克尔・哈默指出:“无论喜欢与否,完全、稳定与连贯的市场状况已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对此也无论为力,因为顾客的需要不允许这样。企业并非无情无义,他们只能秉承苛刻的客户需求,并使之满意。”这就是说,不确定性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具有本体论特性,CEO常常无可奈何。环境复杂多变,认识的局限性,沟通的障碍,非理性因素的扰动,线性和非线性因素的累积,使得不确定性无孔不入,混沌、调整、剧变成为常态,导致和加剧各种危机。其机理玄妙莫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和把握。这一观念得到斯隆的共鸣,在其自传中频频论及。“斯隆模式”即“事业部制”,就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益尝试。1965年,托夫勒发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未来》,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断言不确定性成为未来社会的特征,不确定性逐渐成为共识,成为描述环境、危机的关键词汇,成为衡量危机管理研究水准的基本标准之一。

三、科学管理观逻辑演进的结果

1911年,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泰罗指出,管理是门科学,建立在明确的法律、规则和原理的基础上。这门科学是面向时代需要、有着广泛读者,可以研究、传授、传播,是重点研究组织如何发生作用、怎样被有效管理的理论,是探讨一切组织的普遍原则的尝试。同在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分解标准石油公司,福特向国会提交保护迁徙鸟类法案,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念,卢瑟福提出原子中包含原子核的设想,老沃森叫响“思考”口号,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诞生。几乎在同时,美国国会某特别委员会对泰罗进行询问,通过一项法律,禁止使用秒表。诸多大事云集于同一年,很有象征意义。事实上,泰罗的科学管理观是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孕育着其后管理思想的全部矛盾发展。科学管理是在与经验管理的斗争中产生的,强调理性、规范和标准,侧重解决组织内部的矛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科学管理观对人的忽视,对人性的压抑,为人际关系学派和行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空间。科学管理的发展运动,构成组织内部人性与理性、组织与环境的矛盾,呈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使危机的酝酿、发生成为必然,使组织研究成为管理理论的主题。企业及CEO遭遇的危机,是由于对人、环境、组织的认识偏差造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危机管理是科学管理观演进的结果,演进

的过程复杂多样,在案例中显示内在理路,在宏观层面上吻合历史进程,内孕逻辑关系,具有理论形态。

四、“市场失灵”的后果

爆发于1929年的“大萧条”,昭示危机的经济成因,构成对企业及企业家的严峻考验。克里斯・弗里曼认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产生于新工业的骤然增长、增长中的欣喜若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围绕赔偿、军备和贸易的国际冲突进一步恶化了这种不平衡。”对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有三种:马克思认为是由贫困积累造成的,因为穷人缺钱;凯恩斯认为是国家消极导致的,因为财政缺钱;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欧文・费雪说是央行失职,导致企业债务沉积。费雪用权威数据证明,“大萧条”是央行坚持货币保值,担心通货膨胀造成的,这一结论较为权威。其实,“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现象时常发生。社会收入差异和经济周期,是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共品、外部性、社会公平、经济稳定等,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是加剧危机的催化剂。即使在经济效益良好的跨国公司,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公共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公共设施等,如果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协调不好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危机很快就会爆发。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一段时间后,市场会出现不均衡状态,发生经济衰退和危机。目前,尽管美国经济体制已演化成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但无数事实证明,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必然会走向垄断,市场难以保持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因此,“市场失灵”情况必然存在,危机根源难以根

除。

五、“政府失灵”的表现

在20世纪美国政治舞台上,出现过两位罗斯福总统,一位是西奥多・罗斯福,俗称老罗斯福。另一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俗称罗斯福。1962年,以亚瑟・施莱辛格为首的75位历史学家对从华盛顿到艾森豪威尔、除第9任总统哈里森和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的31位总统进行排名,老罗斯福排名第4,罗斯福排名第2;1982年,《芝加哥论坛报》邀请49位历史学家对从华盛顿到卡特的38位总统进行排名,老罗斯福排名第7,罗斯福排名第3。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前半叶乃至整个20世纪可以说是“罗斯福时代”。罗斯福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运用行政手段主动化解危机。遗憾的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环境变幻莫测,政府常常无能为力。其实际情形,诚如美国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所言,政府只有粗大的拇指而无其他手指,因此“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在所难免。美国“政府失灵”现象长期存在,放任、放纵的惯性很大,自由、民主的传统降低政府的权威性,决策失误与低效、执行不到位与走样、官员腐败、寻租行为、机构膨胀等问题,导致政府公正性的丧失,常置政府和总统于尴尬地位。当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现象分别出现或同时发作时,政府政策摇摆,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政府不是干预不足,不能满足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就是干预过度,一意孤行,过于体现政府意志,坚持僵化的货币政策,以至于超过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合理发挥。1895年、1907年金融危机,以及持续数年的“大萧条”,都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多重结果。

六、“技术失灵”的表现

如果用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进行分析,“大萧条”正处于第三次长波的下降时期(1918~1940),“滞胀”正处于第三次长波的下降阶段(1970~1990)。其实,除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还有“技术失灵(technical failure)”方面的原因。技术是生产方式,又是生活方式。技术开发源于经济、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效率与利润为主要标准,依市场逻辑运转,受CEO、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干扰比较大。CEO必须在任内创造业绩,至于技术将带来多大的负作用,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最终产生什么样的危机,由于缺乏恶性刺激和监控机制,一时无暇顾及。这样一来,对环境有利的技术,诸如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往往因无立竿见影之效,而被误认为是劳民伤财之举,而被束之高阁。其实,技术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常常损害环境,引来生态问题,破坏生态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性,短期风险不显著,严重后果很晚才被发现,或可亡羊补牢,亦可能为时已晚。由于技术与环境之间兼容性不够,技术出现系统偏差,既在控制风险,又在制造危机,成为危机的重要根源。福特的生产流水线,使人成为机械的奴隶,有碍身心健康,很多人患上职业病;福特的高地公园厂区,也是技术失灵的典型例证。早期为观光圣地,中期污染严重,晚期成为反面教材,斥巨资治理。

七、忽视社会责任的恶果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既然做了行为的主人,就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既然让他负责任,就要让他做主,仅仅活着是不够的。”对CEO而言,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认识,便是:“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CEO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在追求盈利、避免亏损和破产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CEO是否承担起社会责任,人格上是否有污点,企业是否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人们一时也许不太明白,但最终会了然于心,并通过后续行动表达意见。表达的方式针对性很强,行为或隐或显。但不管经过多少环节,经由何种路径,CEO的人格缺陷、企业的不当行为,终究会带来麻烦,酿成灾难,导致恶果。福特在取得T型车成功后,忽视社会责任,拒绝建立工会,反对儿子埃兹尔从军。福特二世粗暴解雇艾柯卡,均产生恶劣影响,带来重重危机。CSR的内涵要素,可分为五类:遵守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条约;尊重人文道德、伦理道德与规范;遵守经济法律,重视商业信誉;重视内部职工健康、安全与福利;有意识、主动地向社会献爱心,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政府是监督、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各种立法举措、反托拉斯运动、罗斯福新政、舆论监督等是强化CSR的举措。忽视或强化CSR,可能是个人行为,可能是企业主张,也可能是政府行为,长远地看,就效果而论,政府的作用要大得多。当然,CEO的主观能动作用也不可小视。

八、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

在大萧条的数年中,福特汽车严重滑坡,IBM有惊无险,通用汽车平稳运行,福特、老沃、斯隆危机管理策略之高下,一目了然。领导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做正确的事,后者是正确地做事。福列特指出,成功的领导能预见未来,而不是去实现未来。领导的任务是协调、描绘组织目标和预见先机,把继承者培养成领导者。领导不意味着强迫、控制、保护或剥削,而是意味着使被领导者得到自由。科特认为,现代管理核心的过程,是计划和预算、组织和人员配置、控制和解决问题。企业的领导的责任,是确定方向、联合员工、激励和鼓舞。管理是细心耐烦、波澜不惊,是全神灌注的全程跟踪,是逐事逐项的精心打理,是甘于默默的持续完善,是“随时准备取消、修正或改进一种构想”。A.霍奇森发现,组织会在四个方面干扰管理者的正确行为:短期内盈利,缺少目标一致性,职位升降,仅用数字评价个体的评估体系。科特指出:“只有强有力的管理与领导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两者都很薄弱或者根本不具备,企业就像是船体有洞的无舵之船。即使具备两者之一,也未必能使情况有所好转。没有领导相配合,强有力的管理会使企业盛行,令人感觉压抑,并为了维持秩序而维持秩序。同样,没有管理相配合,强有力的领导会变得以救世主自居,从而狂热崇拜,并为了产生变革而变革――甚至是朝着一个非理性化的方面发展。”科特强调指出:“取得成功的办法是,75%靠领导,25%靠管理。”易言之,管理与领导的混淆、失衡,二者的错位或脱位,是危机的根源之一。

九、人格缺陷与制度缺陷的表现

杰出CEO属公众人物,应该是道德楷模。制度的作用,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学习的作用,无可替代。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客观估计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构建企业文化、应对不确定性等等事项,关涉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着CEO的历史地位,必须用制度来保障,不能寄托于个别人的思想觉悟。科学的制度,不是不出错,而是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就个人魅力、创造性而言,斯隆并不比福特强,但“斯隆模式”即“事业部制”带来的分权,弥补了CEO的人格缺陷和企业的制度缺陷,保证通气汽车长期持续地健康发展。早期的福特公司,高度极权和扁平,福特的人格缺陷导致并加剧了制度缺陷,到了福特二世时代,危机又重演一番。艾柯卡振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下意识地重蹈福特家族覆辙,韦尔奇退休后又出了不少洋相,足可见人格、制度缺陷的危害性,亦可见企业及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存在性,更可见不断学习、持续改进重要性。法国历史学家福尔指出:“被称为一个大人物的弱点的东西,往往不过是正在困难的基础上行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的养料。最主要的是增加它的原始价值,并且没有东西可以表明,这价值是可以在没有所谓过错――实际上就是经验――的情况下增长的,可是庸才们在逐日受到仔细检查的一生的最琐细的事件中所寻求的,却可是这些过错。道德是铁做的:但天才却是血和肉做的。对于一个大人物的过错的唯一惩罚,就是他的内在伟大的缩小。”

十、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

1989年,苏曼特拉・戈沙尔、克里斯托弗・A.巴特列特出版《跨越边界的管理》,发展“跨国公司”的概念。后来,二氏出版《个人化公司》,称赞通用电气为“个人化公司”,“释放了被企业束缚的人质”。1990年,美国《商务周报》提出“无国籍”(Stateless)概念,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界的意义越来越小。跨国公司、无国籍的概念深入人心,成为“地球村”的流行语。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革新、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制度变迁触及深层次问题,利益和权力在分配、转移过程中产生大量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天灾人祸、文化颓废等问题如影随形,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二律背反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恶性循环,带来重重危机。德鲁克认为,在大规模生产制度下,工人与产品、生产工具分离,技术造成“疏离感”,失业成为社会毒素,工业主义带来的大规模生产革命,成为20世纪的“动乱根源”。法西斯就是动乱的产物,尽管战争化解了“大萧条”,但“过度依赖国防支出,维持充分就业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在更大的时空、心理范畴中进行考察,美国文化中的霸权主义情结,也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某些危机甚至会激化。

西方有些学者将危机归结为三种原因:社会总体基础不足,组织自身系统失灵,说服活动的产物。国内有的学者将影响危机的因素归纳为六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经济社会变迁,政治发展,社会结构的失衡,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化加剧,冲突传统及宗教、种族、民族、地区冲突,以及文化、价值观差异等等。康德拉季耶夫对危机周期及成因估计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重大的危机周期仅被认为具有爆发的可能性。”对此,克里斯・弗里曼解释说:“完全相同的因果条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在经济史中不存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每件事都独一无二。但是,同时他又认为存在一种稳定的因果关系结构,可用于说明特定现象的规律性。”尽管危机成因是多方面的,无非是外部与内部两种:当环境突变、市场波动、供需关系变化时,当技术装备落伍、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方法不适应时,均会出现危机。将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大致上都源于利益集团的冲突,肇因于利益均衡的失调,起始于人性的优长与缺陷。杜威说:“社会政治所以扰乱不安的原因,起于偏重一种人群的利益、兴趣,把别种人群的利益、兴趣都压下去;结果一种人群独占优胜,那被压下去的不平起来,便与优胜的发生冲突。”此乃剜切之论,道明危机成因。冲突导致危机,促成新的平衡。这种估价贴近人性,符合常情,契合实况,不悖常理,与理论深度吻合。

参考文献:

1、袁闯.管理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盘和林.哈佛危机管理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M].人民出版社,2006.

3、德鲁克著;罗汉等译.公司的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

5、斯蒂芬・托姆克著;高玉芳,曹建海译.重在实验[M].中信出版社,2005.

6、德鲁克著;孙国强译.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7、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著;沈宏亮,沈由佳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付俊凤.企业社会责任浅析[J].公共经济,2007(4).

11、柯林斯,杰里・I.波勒斯著;真如,俞利军译.基业长青[M].中信出版社,2002.

12、约翰・科特著;胡林林译.科特论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张德.管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福尔著;桑楷译.拿破仑传[M].商务印书馆,1990.

15、杰克・贝蒂著;李田树译.大师的轨迹:探索德鲁克的世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6、刘茜,王高.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学研究,2006(增刊).

17、马小军.当代社会危机的类型分析与变量分析[J].理论前沿,2003(2).

18、杜威.杜威五大演讲[M].北京晨报社,1920.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者为该单位博士生)

上一篇:从库恩的范式转换看经济学理论发展 下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内部缺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