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科学探究常见病例的反思

时间:2022-03-06 03:01:10

新课程下科学探究常见病例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探究学习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要求而倡导的,但我们在应用探究时,往往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下面我就以在课堂中常见的弊病作简要的反思:

一、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为改革过去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首选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小组式学习新气象,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似乎是变了味的小组学习,并对此进行反思。

1.留于形式,适得其反。现象:在有的课堂中,小组学习基本上“贯穿始终”,整堂课学生刚小组学习完分开,马上又小组合作。老师有多少个问题,学生就要合作多少次。我在下面听课,就听见有的学生嘟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们讨论。

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教师作秀,还是教师不信任学生。在我看来,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透。也许他认为只有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才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但学生能独立思考完成的就应当鼓励支持学生去独立思考完成。很多专家都说过,真正科学和谐的课堂是:冷热交替、动静搭配、有分有合、分合有致的课堂。

2.师生互换,一言堂成习惯。现象:在有的课堂中,老师让小组对某一任务展开学习,就会看到小组长马上充当教师式地来给其他成员讲解起了自己的见解。其他成员呢,认真在听,在忙着记笔记。这个过程成了小组长的一言堂,小组学习变了味。由于其他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时间一长,就对小组长产生了依赖性,小组长不会,全组茫然不知所措。

反思:新课程改革奋力摒弃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而现在这种小组学习的现象不就是将过去的教师一言堂变成很多个更小的一言堂了吗?思之再三,造成这现象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缺乏导向和后期维护,开始为了有效开展小组学习,教师有意识地找一个能起带头的小组长,但是教师就应该要预想到会有上面这种情况出现,就要注重在小组发展中的导向和维护,力争避免它的存在;二是小组人员的分配和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问题,在小组人员的分配上先以好带差,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使一组内成员水平相当,不要为了追求每组力量均衡,而去几个优生带几个后进生,这样仍然不会有全员参与学习的可能。那么有的老师就担心了,整体水平较差的那些组怎么办?这就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点拨的功能了。这时教师就要多关注一下这样的小组,另外,在小组内的分工上也要更加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任务。

二、科学教学需要超越单纯知识、技能、方法的教学模式,启迪科学精神和思维,让个体沿着科学的道路去追求科学的真知

将“保证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得到实验现象”作为教学的全部,必然会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科学性的推进,学生的科学认识思维发展必然会被淹没在一个个没有思维结构的活动中,

1.坐享其成,因小失大。现象:如在上观察生物这节,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蜗牛分发给学生,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蜗牛,下面我们充分的运用给同学们的器材(放大镜)来观察蜗牛,然后你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反思: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意见,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2.贪多求全,鸡飞蛋打。现象:如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验证实验时,当学生出现运用相同的电池,一样的线圈匝数,相同的铁钉,而出现不同的磁力时,教师直接纠正实验出差错的那一组,为了完成课堂而一味的去草率结束。

反思:学生汇报交流时,不是光关注学生对探究活动结果的汇报,而是要求学生侧重对科学探究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反思,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行建构科学知识,逐步提高科学探究技能。探究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比教学预案中设置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调整教案内容。如果这位老师改变了本课的教学预案,组织全班同学,重新按这两组同学的做法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个新生成的探究主题,将远比老师在预案中的探究活动价值高。也使这堂课的探究性活动结构更加优化。

三、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们要找准“科学教育的自我”,形成一种对科学正确教学的认识

即把握科学学习的两个层次:一是其过程,一是其概念。现象:我们的科学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特别是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于是教师走下讲台靠近这位发言的学生。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本应是最能体现学生理性质疑、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就这样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并且匆匆收场。

反思:也常常听到科学教师无奈地感叹:科学课堂活动组织、驾驭太难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但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存在。我的行为只是抛砖引玉,求得只是更多的收益。也本着我对“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坚定理解,倡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提出个人观点,希得到大家的恳正。反思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反思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失败和经验。并用反思后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实践,通过对新课程的摸索、实践、反思,我们日趋成熟。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用哲学思想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