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

时间:2022-03-06 02:13:04

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

[摘要] 人生就是一条长征路。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从回归集体的活动中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心理回归,在信任中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健康发展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全体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负责,对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终生负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适合学生本人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以多元职能为教育的“多元切入点”,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途径,使教育与学生的现实及未来紧密联系的新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 农村 成长困难学生 教育思想

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是依据这一哲学原理和从严治校这一基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是建立在长征路基点上的深化、升华,形成一种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对农村成长困难学生来说,走人生长征路就是为达到理想的实现,调动自身内因,利用客体外因,形成自我机制、突出自我教育、发挥自我优势、产生自觉行为、促进自我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走人生长征路就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在人生长征的实践中,它将汇合各方源水,形成滔滔大河;它将给人以无穷的勇气,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的目的是“学会做人”,做“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创新人才,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民族素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之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学校推行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凸显以德为先,以人为本;我们始终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不放,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全体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负责,对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终生负责;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每个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人生只有一次,因此,万万不能误人子弟,我们要为每个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设好计、导好向,让他们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在一般农村中小学里普遍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他们的成因各有不同,他们的表现也差异有别,或自悲、或自弃、或自闭、或张狂,甚至违法犯罪,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几乎都有着离群不合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农村成长困难学生有智商遗传因素外,大都从小开始因为顽皮好动或不守规矩有长期受到心理歧视的经历,造成了心里偏离、行为怪异等,俗话说:“浇花浇根,帮人帮心。”帮助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人生长征路,使其身归集体,心归常人。

二、问题的界定

过去人们往往采用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对待一些少年“落伍者”。诸如建立个人档案,人盯人记录在案谨防违法;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教,名为帮教,实为紧盯。这些做法或许有它的若干合理因素,但在被帮教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心理留下的却是一种被控制、被监督的“关心”,似乎让人想起了“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情景,无疑,方法是原始的,手段是过时的,效果是不佳的。实施素质教育,从客观上看,教育所面临的对象的能力不是整齐划一的,无论在农村小学、中学中都相对地存在着成长困难学生。要提高育人质量,体现全面的育人观,就必须重视农村成长困难学生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类研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从道德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衡量学生水平,给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营造艰苦的环境,让他们在人生长征的实践中,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三、探索与实践

人生就是一条长征路。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寓意深刻,赋予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让每个农村成长困难学生正视人生是一条艰苦奋斗之路。人生长征路上有坎坷有坦途、有曲折有直线、有风险有平安、有战斗有胜利、有困难有顺利、有生死抉择……长征路上出英雄豪杰也出残兵败将、出清官贤人也出腐官庸人、出人民功臣也出变节贼子……

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人生长征路,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也不例外。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不容反对,不容你是否愿意。为什么?其一,是人性决定的。一个人呱呱坠地时,就取得做人的资格,就要走这条路。其二,是国家法律制约的。人之出世,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享受合法权益,规范守法行为。其三,是社会要求的。人是社会的一员,公民权利平等,你享受权利,就必须为社会尽义务。其四,是家庭希望的。人之出生是一家人的大喜事,几代人的希望,家庭将尽一切呵护之责,投入一切育人之资,以期成人成才。

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到,只有做到让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心理回归”,才有可能实现“行为回归”达到治本及标的境界;只有做到对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信任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

1.从回归集体的活动中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心理回归

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求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关心爱护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并和他们交朋友;优化教育环境,鼓励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根据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不同年龄和个性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方法上,对玩世不恭、行为不规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教育要灵活多变、软硬兼施,分析问题一针见血,有压力、有份量,同时要一分为二,避免把对象看得一无是处,避免对立;对性格怯懦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要摸清情况,教育中要注意场合、地点,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对怕苦畏难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引导他们多作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坚定信心,战胜困难,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特征一般是不太爱学习,有过剩的精力无处发泄,如果把他们成天关在教室里读书、学习,他们就会反感、厌学,就会产生各种与学校教育不相吻合的行为;如果一味对他们指责、训斥,把他们划入“另册”,教师冷眼相看,学生不愿接触,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经常被晾在一边,无奈地游离于集体,必然造成了与集体、与同学、与教师的格格不入。如何改变这种情形,如何将他们过剩的精力引导到正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这是我们经常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兴趣、行为、特长,往往给点阳光就灿烂。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也有这种潜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亲近同学、回归集体,在人生长征路上逐步实现心理回归。

2.在信任中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健康发展

信任是德育的基础,我们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注重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在活动中,让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参与组织、实施。根据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如我们学校七年级四班的郭长青同学,原来是个教师见了头痛、学生见了害怕、家长见了没法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但这个学生爱好体育,对体育比赛特别在行,我们就充分利用他的特长,让他参与了学校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在运动会中他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任务,充分凸显了自己的闪光点,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现在的郭长青和过去相比,真是判若两人。又如,我们学校九年级二班的安虎龙同学,以前也是一个令人心烦的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可这个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爱心资助”活动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们主动接近他,与他进行情感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信任,鼓励他积极参与“爱心资助”活动的实施、管理工作,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我们全体师生的心,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爱心资助活动当中,安虎龙同学忙得不亦乐乎,将自己的长处充分展示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既资助钱物,又鼓励家人、亲朋、好友奉献爱心,使整个“爱心资助”活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嘉奖,同时安虎龙同学被学校授予“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爱心资助“十佳少年”。正是由于我们对他的信任,使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信心,2009年6月的中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级重点中学。可见信任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是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的动力。

德育的本质是“育人”,它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向上、向善的科学。农村成长困难学生也是人,应该得到人格尊重,他们也有获得安全、交往、亲近、鼓励、尊重、成功的需要和权利。校园是安全的,它绝不包蕴暴力、绝不包蕴体罚、绝不包蕴变相体罚;校园是清净的,它蕴涵亲密的学友情、蕴涵浓厚的师生情;校园是广博的,它涵盖移情(教师跟着学生的感觉走,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它涵盖期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鼓励学生为主,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使学生真正做到肯定自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它涵盖传感(创设情境,营造和谐、宽松气氛,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通力协作下健康成长)、它涵盖光环(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了解与挖掘,一定能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它涵盖发展(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适合学生本人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以多元职能为教育的“多元切入点”,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途径,使教育与学生的现实及未来紧密联系)。如何引导农村成长困难学生走人生长征路,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德育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抱有满腔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人心换人心,顽石变成金。让我们用爱的阳光温暖农村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用爱的雨露滋润农村成长困难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长征路上成长。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农村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DX[2009]Z002)。

上一篇:在翻新中寻求创新 下一篇:对现实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