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00:02:41

引导艺术论文

引导艺术论文篇1

一、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经验

重视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利用文艺形式传播价值观点、表达阶级立场、阐明政党意图、巩固执政基础,是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通行做法。我们党历来重视文艺创作生产引导,这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自觉。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同志就论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延安文艺座谈会也因此成为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相继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重要理论观点。这些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关于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基本遵循,是我们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的独特贡献。

回顾我们党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探索,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坚持。

一是保持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确保了文艺创作生产的正确导向。

二是坚持根本目的的人民性。人民性是我们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三贴近”原则、“走转改”活动,在浩荡前行的文化长河中,“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三是注重效益追求的二维性。在文艺创作生产的效益追求上,我们党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单纯强调社会效益“这一维”,而忽视“另一维”――经济效益。在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努力纠正文艺创作单纯为政治服务、忽视甚至无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和做法,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相统一。

四是倡导创作生产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艺创新;根植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艺创新;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艺创新;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艺创新;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艺创新。

五是重视评价激励的科学性。对文艺的评价激励,是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风向标。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创新潜力、创作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实现了空前发展。

二、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从文艺产品的供给来看,既有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也有次品甚至废品的大量存在。调查显示, 49.7%的人认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好作品不多,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文化垃圾”。从数量看,当前文艺产品供给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文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由于原创乏力,翻拍戏说、跟风模仿、颠覆解构风行一时,炒冷饭、翻旧作成为创作的便捷途径,导致“注水”产品屡见不鲜,因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品位不高的东西。

(二)从文化消费的层次来看,既有情趣高雅的审美需求,也有通俗甚至“三俗”的娱乐需求。调查显示,多数人希望通过文化消费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但同时,一些人尤其是不少“80后”、“90后”热衷于感官刺激,喜欢低俗庸俗媚俗、泛娱乐化的东西。针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29.03%的人认为是“讲求娱乐性、迎合观众口味”,16.6%的人认为是“追求新奇,颠覆传统,穿越恶搞”;认为“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的占44%。

(三)从创作生产的态度来看,既有精雕细琢的潜心创作,也有浮躁甚至短视的急功近利。当下,文艺创作者中不乏人品艺品俱佳者,他们秉持职业操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但是,对有些创作者而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心静气被“一夜成名”的欲望冲动取代,“德艺双馨”的修养操守被商业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有的甚至放弃应有的原则和底线,让经济效益的“有意思”驱逐社会效益的“有意义”,视调侃搞笑为时尚,视恶搞解构为时髦。在受访对象中,有41.48%的人认为“创作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是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从文艺批评的生态来看,既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评论,也有吹捧甚至攻击的恶俗之言。当下精品力作匮乏、“三俗”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艺批评的缺位、缺钙乃至一定程度的失语。调查显示,30.68%的人认为“文艺评论为金钱等各种利益所左右,不够客观公正”。一些评论者角色自觉不强,评论品格丧失,被利益绑架。同时,不少评论用语晦涩、故弄玄虚、远离大众,评论文章成为学究文章和职称评审的筹码;有的评论者远离文艺现场,导致评论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痒,引导力不强。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批评成了稀缺品,文艺批评呈现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倾向。

(五)从媒体宣传的偏好来看,既有积极健康的文艺导向,也有猎奇甚至过火的花边炒作。当前,媒体文艺宣传主流是好的,特别是主流媒体坚持正确文艺导向,关注文艺事件,传播优秀作品,推介优秀人物,褒贬文艺现象,引导文艺潮流。但是,许多网络媒体及部分都市类报纸、电视台地面频道、广播电台,片面追求点击率、发行量、收视率等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指标,偏好于吸引人们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即时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报道明星绯闻等狗仔式追问,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尤其是网络媒体传播大量“三俗”的东西,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文艺导向功能。在问卷调查中,有31.16%的人认为“不少媒体炒作明星绯闻、猎奇新闻,对文艺正面宣传不足”。

出现以上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期;直接原因在于,我们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在文艺创作生产环境日益宽松的情况下得到同步调整完善。

三、健全机制,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

(一)坚持价值导向把关机制。能否把握好文艺创作生产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级文艺主管部门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履行好“守门人”和“把关者”的职责,在创作报审、宣传推介、播映展演、出版销售等不同环节严格程序、科学管理;同时,应重视题材规划,明确哪些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增强创作生产者的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各文艺家协会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督的功能,加强对创作生产主体的规范引导。各播映展演出版传播平台要强化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防止毒害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二)改进评价激励示范机制。评价激励示范机制是指挥棒,向大众昭示什么是我们党倡导的、什么是人民需要的、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优秀的,从而影响、引导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立场和态度。要强化“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将“草根需求”、“精英诉求”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着力改变“专家叫好”与“市场叫座”错位的尴尬局面。要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适当延长部分文艺奖项的评奖周期,尽可能充分接受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进一步改进创新部级文艺奖项评选办法,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度。要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扶持办法。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建设工程,设立专项引导扶持资金,加大对原创性作品、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资助扶持力度,资助各省区市创作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原创优秀作品。

(三)强化大众审美引领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其所好”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普遍现象,大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反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要从根本上提升文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就必须重视大众审美引领。要强化美育普及活动。通过市民音乐会、大众艺术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社区等形式普及艺术知识,通过控制创作生产和营销演出成本、公共财政补贴、惠民文化工程等途径降低文化消费门槛。要改进媒体文艺宣传。大力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多宣传优秀文艺作品、多宣传德艺双馨人才,凝聚崇善求美的强大舆论正能量。要加强大众文艺评论。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要改革学校艺术教育。把艺术欣赏纳入必修课,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改革艺术特长生升学考试加分政策,纠正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四)完善改革创新推动机制。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要深化文艺创作生产单位改革。已转企改制的文艺单位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暂时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单位也要积极面对市场,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在创作生产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和优化政府扶持方式,变“养人”为“养事”,变“人头经费”为“项目资助”;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跨区域、跨体制、跨行业聚合资源,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视野和空间。要积极推动文艺和科技融合发展。用技术含量提升文艺产品的艺术魅力,努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增强文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优秀文艺产品的社会影响。

(五)健全法律规范保障机制。当下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规范滞后于文艺发展变化的需要。怎么办?一抓清理。对当前文艺领域的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梳理,研究哪些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来约束,哪些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来规范;对涉及文艺创作生产的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清理,研究哪些需要调整修改、哪些需要细化完善。二抓立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文艺繁荣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趋势,分类推进文艺立法,把我们党关于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规范。三抓执行。重点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文艺创作报审、文艺产品播映展演等方面的执法和监管,依法依规净化文化市场,惩处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艺创作生产活动,保护好文艺创作生产者的权益和热情。

引导艺术论文篇2

一是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文联已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列入八次文代会和八届二次、三次全委会报告中。今后,我们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拓宽工作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活跃文艺评论作出更大努力。

二是切实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中国文联目前已经着手建立三支队伍:一支是头脑清醒、思想敏锐、吃苦耐劳的文艺舆情信息员队伍;一支是思想素养好、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文艺评论员队伍;一支是具备较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文艺研究员队伍。我们要把培养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作为加强理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办好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方文联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目前已有14个省区市文联成立了评论家协会,5个省市即将成立类似协会,其他一些省区市文联也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努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要在巩固已有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艺评论版面、开设固定评论栏目、加强网站建设等,不断扩大文艺评论阵地,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健康评论提供更多平台,努力使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工作更具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国文联系统文艺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最新文艺动向动态;更加重视调研工作,及时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努力改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奖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示范作用;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各团体会员在文艺评论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评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中国作协七项工作推进文艺评论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和评论在与文艺创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结出了累累硕果。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文艺的繁荣,都对文艺理论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文艺理论批评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新月异、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前,在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面前,如何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避免拜金主义的影响,抵制商业炒作、人情批评,保证文艺评论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何密切文艺理论批评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避免自说自话,曲高和寡。

中国作家协会近期将主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第一是抓理论武装。第二是抓人才培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今年将继续举办一期文学理论评论家中青班,培养文学批评人才;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选编工作中,对有志于文学理论评论的新人予以特别的关注。第三是抓奖励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改进评奖工作,为激励文学理论评论成果发挥作用;在“文学创作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加强对文学理论评论申报项目的扶持。第四要抓理论热点的把握和应对。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文学理论评论热点研讨会议,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第五要抓优秀作品的推出。第六要抓社会评论力量的整合。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各地的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情况调查,试图建立文学理论批评人才库。我们还将定期理论评论选题,以外聘专家的方式,调动各方面人才为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施展才干。第七要抓理论评论园地建设。继续发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报刊、网站的作用。

文艺评论应肩负起引领作用

陈晓光(文化部副部长)

66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他著名的《讲话》中,特别从文艺评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入手,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当前,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艺评论的力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应该切实提高和增强文艺批评的水平和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真正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这个重要作用体现在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大兴盛,必须要有包含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基本思维模式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艺作品是这个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评论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就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自觉的追求。

其次,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和建设的主体,又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评论要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出发点,大力倡导和激励那些能够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创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文艺创作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文艺评论要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引导艺术人才健康成长、引导艺术创作积极关注现实题材等方面,积极发挥批评、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更好的舆论环境。

大力构筑文艺评论主阵地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于开展文艺评论,传播文艺评论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影视应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成为文艺评论的主阵地。

一是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文艺创作导向的重要手段,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播出时段、资金物力、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大对文艺评论节目的扶持力度。

二是要明确任务。中央电视台要继续办好《文化访谈录》等文艺评论节目,各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在文艺栏目中增加评论内容,各级广播影视报刊和网站要积极开辟文艺评论专栏,广播影视创作单位要经常举办文艺创作座谈会,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搭建平台、开通渠道、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三是要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文艺评论机制,实现文艺评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权威化。文艺评论有着其特殊性,既不同于新闻评论,也不同于文艺节目,要建立正确的文艺评论节目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按照收视率来评价文艺评论节目。要把文艺评论工作同收听收看、节目监管、评奖评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文艺评论对于促进文艺繁荣,促进广播影视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要提高水平。要切实改进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制作手段,要深度,不要肤浅;要生动,不要生硬。文艺评论贵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要摒弃吹捧、客套、敷衍、空洞,抵制有偿评论、人情评论,敢于批评,善于批评,不断提高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和战斗性。

五是要建设队伍。要把那些政治坚定、眼光敏锐、勇于奉献,懂文艺、懂评论的优秀人才安排到文艺评论岗位。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待遇上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严肃、理性、积极、健康的评论作风,从而真正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提高受众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的重要职责。

深化出版改革促进文艺繁荣

李东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我结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出版事业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召力大,亲和力强,影响面广,因此,文艺和文艺出版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当前,加强文艺工作和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使文艺工作和文艺出版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完成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出版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以深化出版改革为动力,以内容形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图书。党的十六大以来,文艺图书的出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尽管如此,这类图书的出版增长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促进文艺图书的更大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出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鼓励、表彰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的出版,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创新,以增强文艺作品图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出版队伍的建设,为文艺与出版的繁荣提供重要保证。文艺出版队伍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文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能够为他们多出优秀作品提供良好服务。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文艺图书出版数量激增,有优秀的文艺图书,也有内容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因此,书评队伍的建设也很有必要。这支队伍加强了,就能够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发展规律和文艺出版实际,及时开展文艺图书评论,宣传优秀作品,总结创作经验,引导文艺创作,提高鉴赏水平,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和良好的出版环境。 提升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目前,文学批评总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人才源源不断;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相当突出的、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当前的批评显得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不足,价值坐标不明朗,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批评的失血、贫乏、缺乏判断力,根子还在于它不能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没有整合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比如不善于从传统思想资源、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包括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思想资源中不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

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和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就要祛除这种私心的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直接面对作品,斩断作品与它的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理直气壮、明辨是非,才能无羁绊地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探究它的奥秘和文学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作为当代文学潜在的“导航者”和“守夜人”,文学批评重任在肩。

做好“五个调整”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文艺评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提出“五个调整”就教诸位。

(一)调整评论家的生存姿态,调整评论家思考资源的采集方式。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斋、会场为主要生存相,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身到时代生活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其他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

(二)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近年评论的关注角度日益多元化,这很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草根角度。除了继续关注名家名作,关注黄钟大吕的重头作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媒体文艺、网络文艺,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

(三)调整评论的表述方式。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自身独有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这种表述之美应该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这些年,电视、广播、网络各种评论性的人文话题节目流行,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文艺评论表述艰涩、接受渠道不通畅的一种逆反和惩罚。评论写作如何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唯一表述资源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表述方式,是当务之急。

(四)调整评论的接受对象。现在,不少评论家心中的接受对象,首先是作者、出版社、圈内的同行,是学院与社会上的各种评审奖励机制。扪心自问,有多少评论家伏案为文时,心里面对面站着的是老百姓读者?为广大的普通的读者、观众写评论,让他们能读懂而且爱读,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低标准,而是高标准,是一种写作姿态和人生境界。

(五)调整评论的传播渠道。当前大众其实已经以评论者的身份铺天盖地进入了各类新媒体,构筑了规模空前的评论园地。评论家如若自外于这个广阔的动态的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要克服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倾向。要有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新机制。

用《讲话》精神辨别“民族”与“世界”之争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历史经验和艺术常识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我国有些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如书法、传统文人画、京剧等,一时难以为其他民族的一般大众接受,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传播和国外有识之士的介绍,终究是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通常说的“民族的”,正是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气派的优秀艺术,而不是指那些民族文化的糟粕\(诸如男人留长辫、女人褢小脚之类\)。说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世界的”,并非夸大其词。20世纪以来,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新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

那么,中国人借用国外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做的艺术创造,能不能既成为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呢?当然可以。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它的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它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内在的联系。

在当代文艺批评中,关于民族的与世界的讨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鄙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以为只有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做艺术创作,才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另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只有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才可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对外来的新艺术形式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排斥。就目前包括美术界在内的我国文化界的情况看,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我以为,崇洋的“西化”情绪,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重温《讲话》,重读毛泽东同志对民族传统和外来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辟论述,深深感到,它们仍然是指导我们解决当前文艺界有关“民族的”与“世界的”争论的指导原则。

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

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文艺理论批评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

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的渗透,金钱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文艺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对众声喧哗,没有一种宏大的声音来引领将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谁来引领呢?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批评队伍,对于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艺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论批评需要慢功出细活,高投入,低回报,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仅以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现状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军旅文学批评和创作初步形成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好局面。可惜从90年代开始,便风流云散,后继乏人。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已逐渐显露:新世纪军旅文学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其发展却存在着体裁(长、中、短篇小说之间)、题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严重失衡,新人新作得不到及时评价,重量级的优秀作品得不到深入研究,问题得不到批评和警策等种种缺憾,长此以往,军旅文学将陷入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推开来看,当下文艺理论批评队伍总体状况亦不容乐观。

究竟该如何引领呢?从主观而言,首先要坚持职业操守、学术追求和道德底线,重塑理论批评者形象;而更关键的是加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批评能力。当前文艺现象五彩缤纷,各种思潮风云激荡,若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宏阔的批评视野、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创的文学思维,便难以构建体系产生大师,难以登高一呼引领风气,难以目光四射驾驭全局。从客观而言,应尽快改善当下的文艺生态环境,如建立去金钱化的艺术标准;通过主流的纸媒和强势电媒,提高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机制等。

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

李美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当代文艺批评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某些不足。今天,我们已不太容易读到独创而深刻的思潮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评论家越来越顾忌发出坦荡、中肯的忠言、诤言,甚至,一些评论家的人格底线和道德底线,也面临着考验和质疑。

由此,我们应该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心诚则灵”,“人无信不立”,诚信批评犹如暮鼓晨钟,入耳醒心,让被评论的对象发自内心地感佩敬畏,让读者引为知己。当以理服人的诚信批评遍地开花时,定能在公众中间重振评论雄风,再塑评论声誉,发挥文艺批评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显现文艺批评高屋建瓴的气质风度。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具有公信力的评论体系。评论工作者除了必备的知识结构、文艺才华外,还要有思想力量、人品素养。评论家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决定着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和文本质量。立言先立身,评论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坚守人格理想,摆脱物欲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空间。除了对社会和文化有责任感、有独立的思想、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评意识外,批评家最需要的,就是说真话的勇气。只有说真话,才能实现诚信批评。

评论要做到诚实和说真话,有时要摆脱文坛是非和人事的羁绊,要不怕被边缘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拥有表达的自主权和自由权。批评工作者要具备坦荡的心地、透明的人格、超脱的立场和光风霁月的情怀,还应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击楫中流的胆识,敢于言人之难言,发人之未发,终生都与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依相守。

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

高满堂(国家一级编剧)

这些年来,我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突围》、《家有九凤》、《大工匠》,到最近获得广泛好评的《闯关东》,真实地表现百姓生活,积极地反映时代进步,在这种基本追求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视剧作品,成为我基本的创作理念。而这个理念的逐渐明确,就有着批评的推动。我们大连的电视剧创作有一个传统,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在构思立项的阶段直到作品形成、获奖之后,一直悉心倾听批评界的声音。批评的见解往往从项目之初就影响着创作的走向,甚至影响着项目的选择、取舍。在我的那些电视剧作品的创作中,我也于批评界的见解中受益匪浅。我重视与批评家交朋友,那种直言不讳、真诚袒露艺术见解、甚至在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之后仍旧肯于指出其中问题的评论家朋友。

创作与批评应当是齐飞的翅膀。尤其在文化市场成为文艺作品进入社会流通主要渠道、文艺创作需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只有创作、流通、批评三者的和谐并进,才能最终形成整个文艺事业和谐发展的局面。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艺创作有着较高的自由度,也难免有不同思想、不同追求、不同品格、不同质量的作品充斥其间。我觉得,文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欣赏需求是必要的,但是,用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高尚的欣赏需求、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更是必须的。作为一个作者,我不断提示自己努力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具有唤起观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情的进取欲望的作品,同时也不断忧虑着为数不少的情调低迷、艺术价值低下的作品不时涌入观众的视听。文艺需要在正常的竞争中用优秀的创作去证实、弘扬优秀的审美精神,也需要具有思想力量和论辩能力的批评去辨析创作的是非曲直、引导欣赏的好恶取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呼唤有勇气的批评,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呼唤有引导力的批评,呼唤有地位的批评。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批评的格局。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专业批评者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其一,逃避新媒介带来的话语喧嚣,钻进学院的象牙之塔。其二,面对新媒介的挑战,进入大众媒介领域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利。

造成专业批评失效的原因众多,而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往往在于:第一,不少专业批评过于坚持原理判断而缺乏感性体验,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第二,过于执着于经典标准而不能与时俱进,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能与当下读者/观众,特别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都完全不同的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第三,文风陷入文字概念游戏而缺乏更加平易、交流的日常表达;第四,艺术价值观保守、教条和偏见,忽视大众趣味以及大众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等。

与非专业的评论人相比,专业批评者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不仅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社会分工带给他的专业时间和精力,他完全可以成为架设文艺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批评需要重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重新进入文艺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专业权威。第一,要在尊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坚持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判断。第二,要在理性知识工具的帮助下,尊重艺术的感性经验。实际上,只有批评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达到某种契合的时候,批评才真正具有力量。第三,要在理解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与时代的同步。第四,要在各种功利主义的诱惑面前,保持批评的独立性。第五,要接受媒介环境的挑战,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是专业批评不可回避的选择。

建立一支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文艺评论衰退已经很久了,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根本在于队伍建设。可以说,我们目前没有文艺评论队伍,从事评论的人员,大多都是“业余”的。

以前评论队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1、出版社、文艺杂志社、报社文艺部的编辑。这些人兼编辑与评论家于一身,不仅及时对自己编辑出版的作品予以评论,而且能够结合文坛上的同类作品比较短长,是很称职的评论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机构转化成企业了,赚取利润是编辑的首要职责,编辑家早已卸去“评论”的兼职,因为再从事“评论”就是不务正业了,所以现在很少看到身为编辑的“评论家”了。2、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以及艺术研究院、社科院文学所部分研究人员,曾经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力量,出现过许多知名评论家。现在,教学与科研成为主要任务,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密切相关,并有课题经费作为后盾,从事文艺评论的兴趣和人员越来越少,偶尔为之也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而已。3、文联以及各协会研究室,原来主要是研究创作现状、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及时发出评论声音,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有影响的评论家。随着体制改革,研究室变为行政编制,人员也成为公务员,主要职能也由业务研究转变为公务处理与公文写作,因此,原来栖居在这个机构中的评论家也就失去了栖居的场所。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文艺评论,就要组织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文艺评论是一种公益事业,就应当有专门的、专业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有编制,有名分,有评价机制,使他们的工作具有合法性、合理性,能够名正言顺、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从事这项工作,彻底改变目前这种“搂草打兔子”的捎带和业余状态,也逐渐改变那种有偿评论甚至有偿吹捧的不良风气,使文艺评论回到公正科学的轨道上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欲善其事,必先有“工”。

引导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文艺评论;立场;基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艺的蓬勃发展,只有立足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文艺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而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有机组成,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要切实加强文艺评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剑”,就能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

一、明辨是非、坚守立场,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

(一)文艺评论具有双面性,既是一面颂扬善美的明镜,也是一剂鞭挞丑恶的良药

文艺批评对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创作方向的转变,以及创作风格上的传承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能没有缺陷。”别林斯基也说:“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在19世纪的俄国,正是他们的客观真实的文艺评论和健康向上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提升人们的鉴赏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别林斯基称赞普希金是俄国诗歌领域的“太阳”,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引领人们对诗歌的审美。好的文艺评论从根本上都能启迪思想,引人思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文艺批评是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文艺创作受市场影响,开展强有力的文艺批评,有利于让人们辩是非、知美丑,对各种现象进行正确引领,培育健康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二)在复杂的文艺评论环境中站稳脚跟

坚持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大政方针里,文艺评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把文艺作为具体评论对象,通过专业的理论批评形式,对作家、作品进行剖析评介,对作品中的思潮进行解析和判断,把党的政治引领优势和思想宣传优势转化为专业上、学术上的优势,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赞赏党的文艺主张。从而实现专业化和学理化的思想领导。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在拓宽文艺评论家的视野和思路的同时,也带来不同思潮和杂音,文艺评论环境变得复杂起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站稳脚跟,明辨是非,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

(三)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人们认清和坚持文艺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我们文艺评论的主心骨,在文艺领域处于指导地位。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甄别假丑恶,颂扬真善美,才能避免片面和肤浅,引领主流和方向。继承并创新我国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来定性中国人的审美。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西文化相结合,探究中华文艺评论宝藏,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二、倡导批评、打磨“利器”,营造开展文艺评论的良好氛围

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批评了。

(一)倡导开展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

文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起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的责任。自觉抵制在市场化面前、在人情面前、在圈子面子,逢迎吹捧、含糊其辞、一味媚俗的现象发生。要有旗帜鲜明的立场、敢于亮剑,针对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文艺活动进行科学阐述、评论,对不足和缺点做出判断和说明。这正是文艺批评价值之所在!

(二)倡导科学客观地评论

在评论中,要敢于说真话、讲道理。既不能“一团和气”都唱赞歌;也不能“一评就跳”不接受批评。刘勰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评理若衡,照辞如镜。”真正的评论就是一面镜子,优点和缺点都要呈现出来,从而向读者指出该赞美和该扬弃的地方。评论家要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良师诤友;既要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也要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的批评指正。在艺术创作水平和创作质量上坚持实事求是,赞扬好处,指出缺点。让文艺评论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倡导生动活泼的、有理论、富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

理想的文艺评论要融智慧与美感一体,融科学与艺术一身。其一,要有理有据,做出科学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现象和不同的作品进行个性化、具体化分析,确保文艺评论有的放矢,具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其二,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偏离,不能立场不稳,左右摇摆,随波逐流。其三,有针对性的开展评论。重点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评论,加强对新人新作的评论,加强对文艺热点焦点的评论,加强贴近大众的评论,加强网上文艺评论,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主动性。

三、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创造开展评论的良好条件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光依靠评论家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更需要组织上的领导和扶持,为开展文艺批评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建立健全评论机制,从组织上凝心聚力

在新的形势下文艺评论对文艺工作是“助推器”,如何团结和凝聚文艺评论家,建立各层组织机构显得尤其重要。山东省作协在这方面开了个先河,建立了签约评论家制度,把签约文学评论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无疑对山东评论家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加速和助推作用。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对激发评论创作活力、理论与创作的互动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借鉴。大兴安岭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页成立了大兴安岭地区评论家协会,把全区优秀评论人才纳入管理,进入协会,使评论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设文艺评论基地

文艺评论在新形势下,评论队伍在不断壮大,评论形态也在不断丰富,但文艺评论仍然是文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评论理论基础匮乏,建议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增补到高校文艺理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推动基础理论走向实际。

要有意识的建设文艺评论基地,对原有媒体评论阵地进行巩固和延伸,适当增加文艺评论版面、节目栏目、频率时段的总量。加大选题策划力度,统筹协调、集中推出重点评论,形成合力。

(三)培养优秀文艺评论人才,建立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引导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 艺术类 辅导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Art Instructor Work Innovation in New Era

ZHAO Liwei

(College of Arts,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art and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counselors' work.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counselors for art class in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idea based on students,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e and atmosphere,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 art; counselor; innovation

高校辅导员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涵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和生活服务等诸多方面。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任务艰巨,做好辅导员工作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同其他专业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应该充分研究和分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并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服务,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推进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分析

1.1 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给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想往往都比较活跃,喜欢张扬个性,不喜欢受到约束,组织纪律性比较差,即便是制定严格的校规和奖惩制度,也总有学生违反规定,我行我素,这也是艺术类专业辅导员经常碰到的问题。无论是课堂出席考勤还是宿舍寝室管理,辅导员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严查严管,而过于严格的管理往往还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辅导员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何处理好严格管理同给学生适当的个性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成为了辅导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集体意识较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学习通常不太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更缺乏吸引力了,经常会出现课堂出席率不高,听课不认真的情况,想通过单纯的理论教学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是很难的。由于艺术创作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比较注重个性和自我表现,缺乏集体意识和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缺乏关心,形成比较淡漠的处事态度,这是辅导员老师应该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灌输的方式,在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时候,确实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1.3 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比较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多年的艺术学习经历,也使他们养成了偏重艺术学习的习惯,文化课的学习的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也导致了许多艺术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情况的出现。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欠缺,也容易影响到他们艺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其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和体系,提高综合知识水平是不容忽视的。

2 高校艺术类专业辅导员工作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2.1 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式管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本化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辅导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制定比较严格的管理规定和考评制度,通过开会和口头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学生违反了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批评和处罚,这样一种说教和惩罚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也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辅导员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可以广泛征求学生对于管理规定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己制定行为规范和管理规定,并通过学生会或者学生干部组织来加强监督和管理,形成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这样既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管理理念,学生也会习惯于自觉遵守规定,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

2.2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艺术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兴趣不高的现状,辅导员老师应该广开思路,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把理论教育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心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要让学生学会奉献和感恩,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3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锻炼综合能力

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良好学习气氛的营造和校风的形成至关重要,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好学上进的学习风气,对全体学生形成一种正向的推动力。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学生会或者团学组织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教师只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要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人。辅导员老师可以督促学生会定期提交文化活动的安排和计划,并协助学生高效、有序地组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工作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整体思想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实现艺术人才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丽萍,彭晓波.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2] 洪小英.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09(24).

[3] 李永健.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2).

[4] 易传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

[5] 马丽娟,王锋.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 崔旸.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自身队伍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引导艺术论文篇5

 

微信的功能逐渐丰富,集合了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功用,微信中的各种功用和元素让其成为各类人群推崇的社交工具,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大学生作为这群人群的主要组成人员,这是因为大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乐于接受新工具的心态。各个高校伴随着微信平台的传播和应用,逐渐在高校内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开启了高校内运用微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代。将微信运用到传播文化内容当中,可见微信开启了发展传统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还为高校内的文化生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时机和契机。如何充分使用微信并且抓住发展机会,来研究该新兴的工具如何适应校园并且为学生所使用,充分利用微信的优点和科学的方式,将微信这个平台充分运用到校园文化传播和传授、建设之上,全方位地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建设成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模式以及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探索。

 

一、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

 

(一)即时和便捷传递消息

 

微信是以一个移动数据端的软件存在于手机当中,建立在广泛的、大量的手机用户之上,使得微信成为了社交软件中遥遥领先的平台。手机与其它智能终端相比而言,携带的便捷性和使用的简单化,成为了微信能够传播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便捷性的首要特点之后,微信还凭借消息传递的时间的迅速性,使用户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即时随地的浏览信息和更新内容。微信中朋友圈功能中的传播等功能使得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可以用来即时和便捷地传递消息。

 

(二)消息的精准性

 

群众之间的消息传播是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消息传递的属性就是单向的流动方式。由于大众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呈现出大量化、分散、难管理的效果,致使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微信传播方式是建立在真实和有效的交际关系之上,这其中凝聚了共同的爱好和对行业、商品以及其它服务等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通过微信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影音数据等讯息定向、定时地传送给微信用户,这使微信中的信息传递能够直接、精准地到达不同的用户手中。高校中的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是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的较为稳定的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文化内容的建设。

 

(三)充分的自由度

 

微信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大的发展空间,是基于真实的人脉社交脉络的搭建。自主、真实的交流意愿使得使用微信时,能够很容易就完成了朋友圈内所分享的信息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图片画面还是文字材料都很容易引起朋友圈内其他朋友的情感波动和交集。微信用户使用了朋友圈中的功能来完成与相熟者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通过建立的群组来即时地交流信息和讨论话题,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发散,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发展方向。高校内的学生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中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在微信中既能够传播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也可以来建设文化内容,这正是微信平台所具备的充分的自由度才能够完成的。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

 

(一)艺术理论的讯息传递

 

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微信将艺术理论的讯息来进行传递,实现艺术理论的文化传播。借助相关的艺术理论微信公众账号来实现艺术理论的知识内容的,将文字素材和影音材料充分运用其中。在传递艺术理论讯息的过程中,高校利用微信来传送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将课堂上所讲述的重要内容提炼成为几个简短的知识点,通过人工传送的方式来传递给平台的关注者。因为高校中艺术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是高校内的众多学生,借用微信平台来传授课堂消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和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精准、迅速地将艺术理论传递到高校学生面前,以多样化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化的知识点带给学生,有着强力和针对性的传播效果。

 

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来艺术理论的操作者来说,其推送的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用生动的文字和巧妙的图片来讲述艺术理论的知识。除了艺术理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点之外,在传递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其它相关的艺术内容和讯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下的艺术内容来更新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此,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巧妙的艺术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既能够使得学生反复巩固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感受到艺术理论相关的讯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师生间教和学交流

 

除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传递艺术理论的讯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师生间教学和学习的交流。通过手机号码和QQ号码能够成为微信好友联系的凭证,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来分享艺术理论相关文字和图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和朋友圈的交流来完成互动,微信这个平台包含了交流的私密性和传播信息的公开性,可以轻松地展现出属于师生间沟通的模式。而这样的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交流方式正符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目前,高校内都会开通相关的课程的微信平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得除了学生之外的领导、家长等人员也通过微信平台来关心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也方便学校的教职人员、领导以及家长能够重视艺术理论,帮助这些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通过微信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拉近高校内部的人员关系,也可以缩小高校内和外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学校艺术文化发展和建设。如何完成师生之间交流同样也是运用微信来进行教学的重心所在,成为艺术理论运用微信的探索教学的重点领域。学生可以在课堂后通过微信来向教师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微信中的群组功能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来提醒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使得师生之间完成良性的交流。

 

(三)艺术文化的引导

 

微信是一个为广大群体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随着高校中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用户逐渐增多,高校和班级也逐渐开始使用微信作为固定消息的平台。但是在目前各个高校内开通艺术理论的公众平台来学科内容和艺术文化的同时,教师和相关的艺术文化管理部分并没有树立起相对应的正确意识。特别是通过微信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对学生的理念、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冲击。这对于学校的公众平台的操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来培养学生接受艺术理论。在微信这种建立在真实社交关系的软件中,学生之间会有相似的观念和意识,对于相同的艺术文化容易展开讨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有关艺术理论的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学习和生活这些方面的关注热诚要十分高涨,高校的用户通过微信中的讨论来完成艺术文化的舆论发展。

 

以各个系部或者各个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群组成为了微信中信息和引导学生艺术观念的重要场所,教学的管理者对这些群组十分重视,除了公众平台之外,这些群组也是教学者能够引导学生观念的地方。利用群组来传递知识和信息,做到真实的共享。但实际上,高校对于运用微信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高校应当对微信教学进行专门的管理,实时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欣赏和思考。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所出现的错误观念,用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引导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方向。

 

三、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

 

在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微信来完善教学过程,体现出运用微信教学的价值所在。校园内教师和学生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相互成为好友,在朋友圈内即时地分享生活和学习动态,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搭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新的沟通桥梁。不仅如此,还能够更加完善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的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突出艺术文化

 

在过去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和管理人员是高校文化的引领者。这些人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媒介和文化资源来传播艺术,这些教职人员往往只是站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考虑。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培养高等人才。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一直没有被高度重视,师生所参与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信是新时代下的一个交流平台,不需要过高的门槛、过高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操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只需要关注艺术理论的公众账号即可,就能够实时地收到艺术理论的知识和信息。在接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转发和评论艺术文化,甚至能与教师随时随地联系,来获得全新的艺术文化。

 

(二)丰富艺术内涵

 

微信为高校的用户提供了较低的使用门槛,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成为了高校学生所热爱的交流方式。微信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其中所涵盖的类别十分广泛。在微信中的朋友圈中极易形成交流和互动,这也使得微信中所关联的教学、管理、社会和制度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不断地传播,改善了过去高校中教学管理的方式。在艺术理论的传播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接受艺术文化,还是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来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也正是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才使得校园内的艺术内涵有所增长。

 

(三)拓展相关文化

 

高校的学校文化是通过高校这个环境来创造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其中包含了人文内涵、风格、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校园制度层次。但是在传统的校园构建中文化内涵相比薄弱,在内容的发展上呈现出较为简单和较低的层次,并且体现在人文和社会等方面,与专业的艺术性并没有多么强的关联。在运用微信来进行艺术理论的教学中,对其它相关的姊妹文化必然会有所关联,也就意味着,在对艺术理论深入的同时,也会拓展其相关文化的外部延伸。

 

引导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徒制;探究;分析

随着世界交流的加强,不同的文化进行碰撞,诞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文化,我国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面临艺术设计人员缺失的局面,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低,专业技能掌握较弱,无法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将现代学徒制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素养,满足社会中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由师傅带教,艺徒学习职业技能的古老职业训练方式,艺徒需要特定的工作场所下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并根据师傅的技艺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技艺方式。现代学徒制脱胎于传统学徒制,大多由企业、学校两方联合进行育人,教育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可以是企业员工,学生和员工在学徒期间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现代学徒制度通过双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教授了教育对象理论知识,同时教授学习者专业技巧。[1]

建立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实践练习的对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在接受完理论指导后,能够快速地进行实践,提升了艺术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艺术创作水平。

2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特色教学

近几年,随着艺术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许多艺术生纷纷报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实际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无法满足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

以某省三所高职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三所高职院校在本文以化名A、B、C进行分析。高职院校A将艺术设计专业归属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设计概论、室内设计、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设计企业、装饰公司。高职院校B,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艺传院系,主干课程以素描、3DMAX、Photoshop、Lightscape、AutoCAD、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艺术设计、工程管理等高技能方向。高职院校C将艺术设计专业归于设计院系,主干课程以建筑制图、素描、现代室内设计原理等为主,将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定位于大型企业室内装潢设计、施工管理方向。

通过对三所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与就业方向定位分析我们发现,三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一个共性,以高技能为主,但是对于学生就业方向定位过高与实际存在偏差。与此同时,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计大多相同,虽在不同院校但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大同小异,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毕业后没有特色技能,核心竞争力低下。

2.2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在为企业输送人才时,只是单方面的输送,没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无法掌握学生的设计优势,使很多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时,因为没有分配到自己的优势项目实践积极性低下。以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对于学校输送的人才没有进行能力测评,大部分企业专门设立一个实践学习部门,将所有实践学生安排在这个部门之中,使学生无法完全发挥自己优势项目。

2.3 学生发展不均衡

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较高的专业性与操作性,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艺术技能课程为主,艺术设计学生根据课程的分布,将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艺术技能课程以外的课程都不关心,这种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多方面均衡发展,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后核心竞争力较低。

3 艺术设计专业中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针

3.1 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岗位不稳定,追寻其原因主要是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因此,在施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2]以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避免根据长久以来的教学经验主观臆断社会艺术文化产业的需求,应实地考察真正的产业需求,可以与相应的企业互相联合,从联合企业那里获得人才需求反馈,根据产业的需求设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向紧跟社会需求。首先,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综合能力,不仅学习基础艺术理论课程,还应全面涉及英语、计算机等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基础技能;其次,设置专业技能培养,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引导学生加深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探究,并与合作企业相联合将学生输送进企业之中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实践,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并在教学中引入国家相关职业条例法规,确保每位学生有着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崇高的职业操守。

3.2 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

艺术设计专业中大部分教师都是艺术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之上,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艺术设计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精英教师,在追求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切身处地的考虑作品的实用性。[3]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团队不断进行培训,保障教师在艺术设计方面不断创新,感受新的设计理念,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进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目标,配置专业的教师团队,保障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满足社会的需求。

4 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

为保障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应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方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活力,建立特色化教学。与此同时,改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4.1 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

学校应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根据专业的特性建立开放式创新专业课程。学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艺术文化趋势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符合时代特性。[4]

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动能性,举办校内艺术设计比赛,要求学生以新的设计概念进行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喜好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赢得比赛,会主动通过网络、杂志能传媒了解最新艺术流行趋势,营造潮流艺术设计氛围。然后,教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应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在进行备课时,关注国际艺术设计比赛,将有价值的比赛视频下载下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起观赏比赛视频,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最新艺术设计理念与艺术设计趋势。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了解到了最新艺术设计咨询,在与教师讨论过程中将自己对于新趋势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通过自身掌握最新艺术设计咨询。构建开放创新式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从不同设计中获取新的设计创意,了解社会艺术发展的趋势,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设计理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4.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重新审视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刚入校的学生不仅要培养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其他基础技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基础能力。为保障所有艺术学生多方面发展,学校还应设立监督教师,对非专业课程进行监督查课,提高艺术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查设立专业核心课程,设立专业核心课程时应注意侧重点,而不是将所有的艺术设计科目进行设置,将量化变为细化,使学生深入掌握每一门科目。

以调查过的三所高职院校为例,主干课程设置都有室内设计,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教授,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授。通过创新改革教学方式,细化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

最后,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职业操守。

4.3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应从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入手。[5]从学校角度来说,作为人才的培养与输送环节,学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关注学生细节状况,掌握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人才输出时根据学生的技能优势进行小组划分,并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起输送于企业,方面企业的分配与管理。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者,对于艺术设计人才有着自己的需求标准。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发挥自己的需求者作用,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情况表对学生进行划分,输送至不同的部门,并分配给不同部门的精英员工,精英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获得充分实践的同时,感受正常工作中的压力,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另一反面,企业应将学生的实践内容与实践表现记录下来,并对每位学生做出评估,将最后的统计结果与评估反馈至学校,有助于学校对实践后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学校获得最新的社会需求讯息,调整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企业获得专业人才,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有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5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发挥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增产的同时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提高了艺术生的核心竞争力,值得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 田秀萍,孙秀春.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要点及解决思路[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03):1-4.

[2] 曹庆梅.现代学徒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应用尝试[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273.

[3]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5.

[4] 宋娇妍,朱砂,周红利.我国现代学徒制研究综述[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3):46-50.

[5] 黄享苟.现代学徒制要以学校为主导[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44-47.

引导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之美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其逻辑推理是具体并非形式的。他们只能对具体的情景加以思考,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境下会感到迷惘。所以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仅需要修炼课堂语言艺术,而且需要重视引导、设疑、提问等的艺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艺术之美。尤其是校本课程在中小学逐渐得到认可的时代,数学教学的艺术之美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艺术加以具体的论述。

一、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用生动、活泼、简单、多元的语言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关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充分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以尝试用圆规变幻出各种角:直角、锐角、钝角等,然后让学生感知、观察。并且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用书本、尺子摆出各种角。这种肢体语言极为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仅仅告诉他直角是90度,那么90度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们根本就没办法直观的感知。教师使用口头、肢体语言加以演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持久。

当然,除了语言的多元化之外,数学教学的人文之美还体现在语言的其他方面。譬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想象为学生,用接近学生声音的语言讲授课程,如此一来就减少了师生之间的年龄隔阂,教学氛围和效果会随之而提升。关于其他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论述,这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二、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

具有生活气息的引导可以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引入教学情境,如此,生活和教育极易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知道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中很大时候都依赖的是具体的情境。如果用有趣、熟悉的例子加以引导,数学课堂将充满游乐园里才有的欢笑和愉悦,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引导可以让数学更简单、轻松和深入生活。

譬如,在讲授“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尝试以小故事、图片开始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现举例如下:小朋友们知道,五个福娃在奥运会中遇见了很多外国友人。晶晶已经遇见了59个外国朋友,可是呢它走啊走,到了另一个广场,哇!这里还有好多外国人啊,晶晶想知道如果算上以前的那59个人自己一共遇见了多少外国朋友,但是看着这么多人她有些糊涂了。现在,你们愿不愿意帮帮晶晶算一算、数一数她一共遇见了多少外国朋友?生动、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而且充满了人文教育的光点:学生可以在情境导入中学会关心和主动帮助别人,不仅仅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而且还学会了如何爱护别人。

所以如果足够重视数学教学的引导艺术,那么厌恶数学、害怕数学的现状无疑将会得到缓解甚至解决。教师应该将教育视为生活,努力保证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方法和理念充满艺术气息,让教学更具趣味和人文关怀。

三、数学教学的设疑艺术

教师如若需要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就需要努力应用高超、巧妙的设疑艺术,驱动学生的好奇,让他们在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更加高效、投入和忘我。数学的设疑艺术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磨砺,一个懂得设疑艺术的数学老师不仅仅需要掌握设疑的内容,还要把握设疑的技巧、时机、难度和学生通过努力是否可以解决疑问等等诸多规律。如果多次设疑都让学生“无功而返”必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以后设疑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数学教师需要懂得设疑艺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充满探索、好奇、挑战和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掌握、理解、深入和消化知识而言意义匪浅。在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向多元、人文的教学方式转变过程。设疑艺术将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技巧。

四、提问的艺术

校本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笔者自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此意义重大。提问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提问的趣味性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意义匪浅;提问的难度和频率也会影响课堂的氛围,具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索和学习之中。

但是,须知一个有技巧会提问的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基础之上的。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性格、知识、学习习惯都已无所知的话,提问带来的说不定就是被忽视的委屈、不公平的认可,这种弊端极有可能波及到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

当然,二年级数学教学还有诸多的艺术需要被提及,譬如:结课的艺术、惩罚的艺术等等。上述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设疑艺术和提问艺术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文之美需要被发掘但更需要被唤醒。教育是技术更是艺术,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发掘具有富含艺术气息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提升数学教育的人文之美。教师是数学教学人文之美的开拓者和缔造者,需要在实践中成长、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领艺术[J].时代教育,2007,(9):130.

[2]龙席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教材教法,2010,(33):120.

[3]王建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在线学科教学,2010,(10):134.

引导艺术论文篇8

1.艺术感与审美能力的缺乏

身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对艺术感以及审美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但相较于其他的本科艺术系的学生来说,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数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审美、艺术方面的学习,或者只是接受了美术的一些训练,但学习的不够系统与完善。这就导致了高职的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感与审美能力的缺乏,并且没有对于艺术和审美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使提高自身艺术感、审美能力等方面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2.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

由于在高职院校前,不少学生的艺术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会反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清晰,制作的艺术作品缺少内在的美。

3.热衷于动手尝试

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堂,高职的艺术设计学生更喜欢亲手操作的课程,并也热衷于动手尝试。往往在实际动手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非常强烈,能够将兴趣投入其中,其课堂效果也会好于平常普通的教学。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实际动手操作这一点,来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二.存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过于枯燥

理论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教学过程的枯燥,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来说,不少学生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其理论结构不够完整,知识的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这就形成了,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构图、色彩组合、图文结合不和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要加入体验和互动,引导学生作品个性化的形成。

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在艺术设计类的教学中,大多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管是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现在较为时兴的动画设计,都是围绕着以某一设计软件为主来开展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控制台讲解设计实例,学生在下面的电脑上进行模拟设计。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单单只靠多媒体软件教学的手段是不够的,这样会局限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一旦学生们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厌烦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劣后果。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缺失

有很多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高职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等特点缺乏利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缺少,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艺术设计中缺少创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自己的个性魅力。

三.手作引入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

手作是人们对于文化与生活思考的展现。进行手作制作的人群大多指成年人或者是专门进行手工制作的匠人,手作作品涉及到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并要求综合应用的能力和把控,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创意和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手作看似是一件作品,但它可以反映人生的哲学,体现人类的智慧。

1.引入手作能够完善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艺术的设计思考过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过程。人们喜欢运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开展创意思考,在此基础上,更需要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来完成创作。通过引入手作,能够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效的结合。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动手、动脑方式更进一步的贴近艺术层面,这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学习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作用。

2.手作能够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

教师在平时为手作制作设计主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平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手作对象。这样会有效的增强他们对于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也是加强他们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使用彩陶泥制作母亲节的礼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彩陶制作的工艺流程,又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艺术的色彩搭配,更能够是对于母亲爱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可以从关爱环境、各种新闻主题出发,进行手作制作。这不仅让学生在制作中感到了却,还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培养了学生在艺术形象、艺术色彩、艺术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3.手作的引入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缺乏灵活多变的动脑能力。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满足不了学生的独特求知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挖掘学生潜力。如果将现今流行的手作方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以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指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作品;通过手作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上一篇:教学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患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