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学

时间:2022-09-27 02:01:17

引导学生自学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体会到,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且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的学生别说每日都能聆听到他的教导,就是几天能见到一次恐怕也无法实现。那他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为什么还都那样好呢?听了他的报告之后深思,魏老师的成功之处,主要得益于学生的自学。也就是说,不管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多么高,教学经验多么丰富,授课艺术多么完美,如果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时时想到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的积极性、自觉性。

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做法谈一下,供同仁参考。

一、课前预习

要使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把握写作特色弄清结构特点,理解课文语言魅力,从而应用于实践,课前自学预习是成功的关键一步。

1.理解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题目。每预习一篇文章(特别是现代文),让学生看到题目后思考:作者会怎样写这篇文章,如果是自己写又该怎样写?学生先来个分析推断,在笔记本上列一列写作提纲,然后再看课文内容,看过课文内容后再思考:课文的写作思路、角度、选材、布局等方面与自己列的写作提纲有哪些不同?产生不同的因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写?有哪些好处等。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一环节的完成,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2.读课文

一篇课文,不论长短,学生都要首先读几遍。精读与粗读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评注相结合。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整体感知课文,才能感悟课文内容,走近作者。从而喜欢上课文,进而去分析它、欣赏它、赞美它、学习它!教师讲解课文时,学生不会有被架空的感觉,学生对教材熟了,教师讲解起来也会轻松许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关于读书对写作的诸多好处,自古至今的学者们有很多强调,毋庸置疑。

3.解决生字词

一篇新课文里,一定会有一些生字词,要想顺利完成读课文的任务,就得首先扫清读书的障碍。如果生字词在课上解决,势必浪费很多时间,初中学生大多会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在课下查工具书先行解决生字词问题,为教师讲解,合作研讨课文赢得许多宝贵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自觉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习惯。

4.划出疑难词句段

课文中有些词、句、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突出表现主题,人物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至关重要。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仅要划出而且要会找出这些重要词、句、段,以便在课堂上合作研讨时解决。

二、课文分析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理解了课文,教师要做的我认为是对一篇课文要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长为短,化深为浅”,讲解课文时尽量接近学生的预习水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使学生享受“发现”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作业布置

一篇课文学过之后,要布置适量的作业。现在学生手上的资料颇多,只要把必须完成的东西完成即可。只要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不必布置太多作业。

四、任务检查

这一步很重要,只有布置,没有检查,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有偷懒思想,不按要求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任务布置下去,限时完成,按时检查,评出优劣,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养成勤奋自学的好习惯。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一定要落到实处,要用“比一比”的方法。任何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后都要比一比。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有上进心,都有荣誉感,都有赢得他人赞同认可的心理。有了比较,才会有差别,有了差别,学生才能想办法进步。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动力足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学习成绩也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一个老师水平的体现,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是否会引导学生自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但愿老师们在引导学生方面多下下功夫吧!

上一篇: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的临床探析 下一篇:CVVH联合血浆分离吸附治疗毒蕈中毒所致急性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