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操作课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3-04 07:14:2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操作课的应用研究

摘 要:操作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最主要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最适合操作课的教学模式,本文详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认为在教学过程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要控制每一环节的时间、任务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布置的任务要进行检查、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操作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79-03

在广州市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操作类的课分别有第一册的《演示文稿制作》、《电子表格的应用》,第二册的《程序设计初步》、《网页制作》、《简单动画制作》,占整个初中阶段的课时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作为区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笔者在区内外的听课调研、学习中发现,教师们上操作课还主要是运用讲演练的教学方法,甚至有放羊式教学的,教学情况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专业化发展还没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教师们还需要分担较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因此,普遍在备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少,教师上课也就较为随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在操作课中的备课工作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成为操作课的常用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应用的理论根据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知情并重原则、开放性原则,要体现这些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最贴近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应该是大部分时间由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设计好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质是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任务,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完成任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如何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二、任务驱动应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最主要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他为了获得成功感,会想尽办法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全体学生提示关键点或讲解重难点,帮助个别学生解决疑难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一点:让学生来尝试,让学生来收获。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要把这两点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时,教师先布置任务不作太多的讲解,在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一些教师没有教到的内容,先让学生尝试,再进行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一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的操作课我们都可以这样进行情景的导入:教师备课时将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作品中,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对其神奇功能产生兴趣,从而认真学习这一节课。例如:笔者在上演示文稿中的自定义动画时,就在PPT中制作了非常漂亮的动画效果,学生一看到马上就在下面窃窃私语:原来PPT可以做出这样好的效果的啊!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提上来了。如果教师自己制作有困难,也可以找以前的学生作品或者在网上找包含所讲知识点的作品,也同样可以基本达到我们的目的。

2.任务布置

任务的布置是非常关键的,既要让学生能做下去,也不能太容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考虑。此环节的任务布置应当将本课的大任务都布置给学生,这样尖子生就可以在做完了前面的小任务后有事可做了。如果就一个大任务这样布置下去,学生可能会不知如何入手,因此,最好是将大任务分成两到三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学生约需5到10分钟的练习就能完成,这样布置小任务也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进度的控制。任务布置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稍作演示,但此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开始练习,不要过于深入,否则,就会变成模仿练习了。

3.学生探究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包括找教材、找软件的帮助、找同学老师,等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教学生,学生遇到都不懂的问题才请教老师,这样更容易领会知识。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了解学生的困难点、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下面的讲解、点评做好准备。

4.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刚才学生的练习情况,将教学重点、难点讲解或由学生进行示范,如果发现学生大部分知识已掌握,也可以拓展一些知识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5.下一循环

也就是第二个小任务,从布置任务、学生探究,再到教师点评,还可以有第三、四个小任务,但一节课不应该将任务布置得过于分散,最多四个小任务就足够,否则,学生的探究就很难有较好效果。

6.点评作品

教师可根据自己观察、学生推选、学生自荐等形式,找出三五个优秀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这几个学生产生自豪感,其他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也知道上完本节课后有什么收获。

7.课堂小结

小结部分教师可将本节的操作要点演示一次,让学生对操作过程再复习一次,深刻记忆,熟练操作。

四、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点

(1)控制每一环节的时间。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特别是在计算机室里,一般学生都喜欢进行操作,所以,教师的每次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3至8分钟。同时,学生的每次探究练习时间应该控制在5至10分钟,如果过短,势必造成课堂的分散,如果过长,教师进行指导、点拨的时间就少,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任务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任务过难,大部分学生感觉探究困难,就一定会对课堂产生畏惧心理,对于过难的任务可用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将难点分成几个容易的小任务,二是教师先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突破难点了。任务过易,对学生来说就学不到知识,因为他利用原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这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也可以对知识进行拓展,从而使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3)对布置的任务要进行检查、评价。一般学校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会十分大,需要教师进行督促、检查,因此,每节课教师应该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且对全班的学生作品进行收集,课后进行评价,下一节课略作讲评。如果教师实在时间不够,收集作品后可以挑选一些作品进行评价。

为了验证本研究,笔者在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在荔湾区东 中学进行上课试验,讲授的内容为初一的《演示文稿制作》。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尽可能按自己在本文中的设想进行上课,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同时,也与本区的其他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对本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理论研究及课堂实验验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确实在初中信息技术操作类的常态课中起到较好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有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与评价指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德)安德里亚·比朔夫著,段建明翻译.教育者谬误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

[3] 陆志平,辜伟节主编.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陆建中主编.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基于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学案导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