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新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与实施,应该把握住:任务设计时理论知识要满足“必需、够用”,同时又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任务实施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任务”着手,通过示范讲解和操作中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材;任务设计;任务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基本属性决定了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学科型教育的不相同。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内容和体系应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观念,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职教战线上每一位工作者付诸努力。
任务驱动型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穿插到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园林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一门理论基础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线——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设计驱动任务,可以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园林制图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名实践者,结合自己在《园林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与实施中思考与实践,对驱动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驱动任务的设计
1.1驱动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根据当前任务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提出相关理论知识点,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下达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强调个性的发挥。为此,在《园林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材编写过程中,驱动任务的设计始终把握以下原则:
1.1.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是驱动任务设计的关键点。每一个任务,教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目标,依据此目标组织、设计任务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训练点、评价点。
1.1.2“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关注所学知识、能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任务设计时让其带有真实的“情境”,并把相关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1.1.3“任务”设计要大小适当,难度适宜,要求应具体。
任务设计必须考虑任务实施过程能否顺利、圆满完成。大小适当、难度适宜的任务,可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同时,设计时要考虑任务之间的联系问题。同一个课题下不同的任务之间要有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点。各个不同任务组成一个任务链,形成两条线,:明线即任务链,暗线即知识链。
1.1.4“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计时要注重任务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选材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坚决舍弃现在用不上、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设计的任务在实施时要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用技术的培养。
1.2驱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2.1注意把握住“任务驱动法”的本质内涵。
“任务驱动法”作为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具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把握任务驱动法的本质内涵,设计带有实际意义的综合任务,加强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之间的脱节。任务设计时就要考虑任务实施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的目的、要求和结果,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方法、步骤。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罗列、分块,否则形成的只是一种“理论知识碎片”,达不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变成“新瓶装旧酒”。
1.2.2仔细考察任务驱动关键步骤。
任务驱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进行任务描述;二是任务分析;三是知识点的组织、阐述,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与任务实施过程巧妙地、有机地配合使用;四是任务实施,即完成任务的步骤、方法(这是核心方面);五是得出结论,并进行小结;六是练习与测评。任务实施要始终围绕任务进行驱动,不要形成两张皮,如先举了例子,还没讲清相互关系及意义,又把例子抛开等现象。
1.2.3加强实例教学,提高驱动任务“情境”的真实性。
学习既是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过程,更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是保证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所设计的任务不感兴趣,那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任务要尽可能来源于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缺乏情境性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2.4合理组织驱动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让技能和知识骨肉相连。
技能就像驱动任务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必须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知识点的组织,要看培养某项技能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就让学生学这些知识。即所谓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始终让技能和知识骨肉相连。
1.3驱动任务设计实例。
任务的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既要包含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要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例如,模块二中课题四里的任务三,要求根据给出的投影图(见图1),想象出该组合体的空间形状。
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读图过程,那么,读图有哪些方法和要领;按照什么步骤来读图?读图时首先要根据前面任务一中讲到的形体分析法,对照投影将整个形体分解成三部分,然后想象出每一部分的形状,再根据投影中各形体之间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组合起来想象整个形体(见图2)所示。
2驱动任务的实施
2.1任务实施中教师应始终把握住“任务驱动法”的四个基本点。
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训练点、评价点是驱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点。教师对知识点的叙述要准确、到位、完整。对于专业课、实训课的技能点,教师的演示、讲解要切中要点,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训练点与评价点,教师要结合任务的展开及时完成,形成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有成就感,便于任务顺利实施。
2.2抓好课堂练习与评价环节。
课堂练习与评价,是让学生当场消化的重要环节。在练习题类型上要改变以往单调的题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者再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2.3任务教学实施过程要互动交流。
“任务驱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任务”的下达者和“任务”完成的指导者、评价者,学生是“任务”的承担者,必须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之下才能完成“任务”,正是这种指导和参与,使课堂教学形成了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2.4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那么在教学中又应如何设计任务?
一、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
按照一般教育理论书籍较一致的提法,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这说明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教学任务时,必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作指引,教师要明确通过这个教学任务,期望学生有什么语言或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不可能穷尽一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因为其特殊性,有着其特殊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比如,有的活动可以用来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单词的理解,有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时更加顺畅,而有的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比较明确地预见到活动前和活动后,学生的区别会有哪些等等,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明确,操作性强,教学效益也高。
二、任务的设计要和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紧密相关
《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实践的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课程内容,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所以,对教师而言,要自觉地去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规划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使活动设计不仅能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吻合,而且还应该和整个单元或整个模块的教学主题相吻合,真正做到通过教材来教英语,使学生接触和学习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知识,为日后真实交际作准备。
三、任务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我们常说,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重要地是备学生。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但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成为学生真正用来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脑袋中的语言知识。
四、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因为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通常第二外语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花费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学习。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活动在对学生语言训练上面是否有递进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仍旧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如果忽略了这些的话,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或许也很活跃,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所以任务的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五、任务的设计要兼顾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提出许多新的发展目标,如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等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所以,在这种现代教育观念的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基础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语言知识的落实,语言技能的培养,语用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更高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学生在参与和实施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积极愉悦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于学生的美好情感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的培养,各种智能的发展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外合作意识的培养,任务的设计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六、任务的设计的难易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前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者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两个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指学习者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潜在发展水平指学习者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tsky把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域,这个区域是动态的。
Vygotsky认为,学习者的进步主要是在最近发展区域完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到活动的难易度,而这个活动难易度的考虑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语言水平。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在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对于培养学生进一步的能力则没有多大帮助,而如果是超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的,学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那同样也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使其难度属于这个区域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借助他人的帮助,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口语课 任务型学习 任务设计 实际案例
一、概述
进入“十二五”,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为此,2011年秋季入学开始统一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使用新编文化课教材。其中,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以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12月颁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本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比较贴近任务型学习的理念,具有语言的交际性和语言的真实性。课文所设计的场景中,包括了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它的语言自然、地道、富于生活气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语言的环境,尤其是角色扮演功能,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口说英语、练习运用已学内容的真实的语言环境。
为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很多教师选择了任务型学习的这种模式,即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概括地讲,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如何将任务型学习这种模式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成了教师们最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任务型学习教师首先根据教学材料设定目标,然后设置一系列情景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地使用相关的语言,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教师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
二、实际案例
以下是本套教材中基础模块上册unit 2 A different school的一则任务设计案例。
(一)学习任务
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设施格局。
(二)学生年龄
中职一年级生。
(三)任务概要
通过制作学校英文平面示意图,获取下一步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以学生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布局为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语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学习目标
1.学会各种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
2.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及理想学校中的各种场所。
3.学会展示自己的独特才华。
(五)课前准备
1.教师。
(1)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 building,library,trainingcenter,dorm,teachers’office,dining hall,computer 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2)请一名学生绘制三幅50cm*50cm的学校平面图,但不标注场所名称。
2.学生。
(1)了解不同学校的布局情况。
(2)设计自己的理想学校布局(可以绘画、电脑制作、模型)。
(六)所需时间
40分钟。
(七)任务技能
听(或读)、说。
(八)活动过程
此单元主要是和学生聊聊刚刚熟悉的校园,畅想未来的校园生活。本课是第一节课,课型是口语课,主要是熟悉校园环境,进而完成生活中需要进行的相关活动(如带领外国朋友参观校园)。
任务1:有外国友人参观本校,请制作本校的英文平面示意图。
1.教师将班级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要求每组安排一人根据本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
2.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上述单词卡片。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够说出场所的名称,但只要求认读,不要求拼写。
3.每组发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刚才绘制的平面图上。
4.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5.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The playground is in the north.
6.把全班学生分成3大组。在黑板上贴好事先准备的三幅平面图。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名学生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最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把学生做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报上或者于课后贴在学校的布告栏或校门入口处,当做本校场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图。
任务2:学校要建新校区,你们要参与学校设施设计竞赛活动,请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设施布局。
1.将全班级分成4~5人一组,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理想的学校设施布局,通过小组内交流激活每个学生所学的学校设施词汇和位置表达方式。
2.学生绘制简图或已经准备好的作品修改图样等,由小组推荐2名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同学简单对每一件设计作出评价,并评选最佳设计。
(九)主要板书
There is a...There are...
The playground is in the north.
I think it is...
(十)任务变化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延长或缩短时间。
(十一)课后反思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途径,大家都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所以本节课尝试将任务型教学与教材相结合。本课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真实的任务(制作本校英文平面示意图和设计自己理想中学校实施的布局),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再机械地学习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 building,library,trainingcenter,dorm,teachers’office,dining hall,computer lab这些目标词汇的意思,而要在理解这些词汇涵义的基础上完成制作学校平面图,设计自己理想中学校实施布局的任务。学生在接受任务前,未必对这些词汇完全熟悉。但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学生必须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这就把任务型教学“做中学,用中学”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了。
本课教学活动的亮点应该是任务的设计,本课有两个任务,但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任务,而是两个串联任务,也就是所谓的任务链,任务链中的任务由易到难,前一个任务制作本校的英文平面示意图,学生获取了为完成下一个任务所需关于校园场所的词汇和方位词(语言知识),最后完成的任务是课前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即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设施布局。此任务是开放型的任务型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除了英语之外,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上网查资料,了解各国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敢于在交流中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可以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英语老师也远远超出了传统英语老师的角色,英语课也走出了课堂。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活泼、热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本节课的第一任务要求制作学校英文平面示意图,然后介绍学校。在介绍学校的环节可谓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注重语言优美的同时,更是对自己的肢体语言充分关注,完全投入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课堂活动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对任务型学习不太适应,他们不了解任务型学习的优点,需要时间去了解,也需要亲身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同时,任务型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对任务型学习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对它的偏爱程度也不同。任务型学习方式要配合其他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教学在任务链的帮助下,自行运行,这就给教师提供了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教师可以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样,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了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课堂上的协助者。
任务型学习的实施体现了教师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和对语言学习环境的实际管理,实施任务型学习就是运用它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但是,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者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他们的语言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为,任务可能帮助学习者提供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但未必能够提高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不能因此回到老路上,而要积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出发点,接受现有教学条件,并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地方,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忙起来,将老师对学习的干预降到最低,相信必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赖蓉莎.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李方,刘海涛,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牧群.交际英语课内外活动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游戏任务;情境化;多样化;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7-02
教育游戏任务是教育游戏的重要元素,也是教育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游戏任务,玩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并通过完成任务,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成就感、沉浸感、组建知识体系结构等。由此可见,游戏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游戏的趣味性、玩家的投入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 教育游戏任务及作用
1.教育游戏任务
教育游戏任务就是游戏玩家在玩教育游戏的时候被告诉 “现在应该去干什么”的那些系统,任务完成以后,通常会得到对应的报酬。把玩家需要的帮助、行为和报酬打个包就形成了一个游戏任务。例如,在蜂蜂乐园里面,某些场景中会出现一个头顶带感叹号的固定人物,它会指示你去干什么,完成了固定人物的要求后就会得到一颗宝石或者若干蜂豆,即完成了游戏任务。
2.游戏任务的作用
不论哪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都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育游戏任务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1)推动故事的剧情发展
游戏任务可以呈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例如,在《蜂蜂乐园》中,学习者必须完成蜂女王提供的新手任务,才能得到整个岛屿的地图,进而在地图上找到下一个游戏任务的目的地,并由此推动整个剧情故事的发展。
(2)组建知识体系结构
教育游戏中的每一个游戏任务都不是虚设的,它都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同时,教育游戏中的每一个任务,均按照教育内容的特性与相关的教学原理进行组织与排列,形成了科学的体系结构。学习者通过一步一步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并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
(3)增强沉浸感与学习欲望
游戏任务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教育游戏的剧情和故事背景,从而使学习者以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进行游戏学习,增强沉浸感。与此同时,随着游戏任务的层层推进,学习者在探索中前进,激发学习欲望。
二、 游戏任务设计的策略
1.情境化任务设计,促进知识迁移
1989年,布朗等提出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在的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1] 情境化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来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容的背景,即学习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教育游戏任务不是孤立枯燥的,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自然给出,学习者在情境中完成游戏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化的游戏任务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甚至趣味化,便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迁移。情景化的游戏任务也有助于增加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Game-to-Teacher项目中的Periodista (一款外语类教育游戏)概念模型,[2]是MIT学科专家合作而提出的,它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社会场景,如车站码头、旅馆、医院、时尚店等,在各个场景中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与智能化的环境固定人物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新的词汇、语法以及不同场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完成采访与拍照任务,提升自身的西班牙语等级。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西班牙语的能力。
情境化游戏任务,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将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
2.由浅入深,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游戏任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简单到复杂、部分到整体的心理学关系进行顺序排列,从而给游戏任务增加了梯度感,学习者通过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既享受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又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给每一个任务加上“锁”,即完成前一个任务是开始后一个任务的前提,学习者只有完成了前一个任务,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锁的添加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
精灵湖奇遇这款游戏有余数的除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进行了顺序排列,游戏难度随着闯关逐渐加深。每一个小游戏包含学、练、考评三大游戏任务,这三大任务,需一步一步地完成,不能随意跳跃。学习者,先找相应NPC学习知识,然后不断地探险,解决困难,才能进下一个场景,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无法移动到其他场景。学习者唯有重新找NPC复习知识,继续探险完成任务,才能继续闯关。在游戏中,学习者依据任务链一步一步的完成任务,构建知识体系。
3.任务设计多样化
任务多样化就是给玩家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它包括:任务种类的多样化、任务奖励的多样化和任务故事剧情的多线性。
任务种类的多样化,就是在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任务形式,而应该是多种形式的任务结合在一起,例如对话、护送、收集东西、探险等。多样化的任务种类,使学习者时刻保持新鲜、刺激,避免在长时间的学习下产生枯燥、厌烦之感。
在学习者完成游戏任务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动力。奖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奖励金币、经验点、游戏等级的提高,也可以是某种特权。例如,隐藏性任务,这些任务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显示的,只有当学习者完成某些特定的游戏任务后,获得了通往这些任务的钥匙,这样的任务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挑战欲望,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也可以扩充学习者的知识面。
游戏任务可以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在游戏中,游戏任务剧情应是多线性的,让学习者有更多主宰自己发展的路线。
三、 游戏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游戏任务设计应该符合学习者特征
教育游戏任务是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游戏任务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特征与学科内容虽无直接关系,但影响游戏设计师对游戏任务的选择和组织。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水平、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等特点。因此,游戏任务的设计是否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游戏任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游戏任务设计应该细致考虑学习者的起始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叫做“起始能力”。[3]通过对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详尽分析,有利于恰当设计各阶段游戏任务的难度以及游戏任务涵盖的学习内容范围等。
3.认真研究学习内容
关键词:读前; 读中; 读后; 目标; 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51-002
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语篇教学时,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阅读前;2.阅读中;3.阅读后。在这三个环节中设计任务时,教师一定要聚焦各个环节教学的目标,设计合理任务。下面笔者就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这三个环节中任务的设计:
教学片段一: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A 板块的语篇时,笔者在“读前”环节中设计了以下的任务:
Task1:Brain Storm.: Please say som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I can do many things.
(2) I have many hobbies.
在学生根据句子说出相关句子时,教师就学生所说句子适时与生交流,如 Can you make a model ship for me? When do you play basketball? 等。
此环节任务设计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要任务是“预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以上片断中只是交际性任务,没有达到此环节任务设计的目标,可将任务稍做修改:
Task1:
Brain Storm.: Please say som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I can do many things.
(2)I do many things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在学生根据所给句子说出相关句子时,教师适时与生交流,如
Can you sing well? Where do you play basketball?等。
Task2: Predict
T: Boys and girls, some students are in the classroom, they a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please guess.
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their teachers?
T: Maybe.
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their classroom?
T: Perhaps.
在修改后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第一个是根据两句话说出相关句子。第二个是预测学生们所谈论的内容。教师加入预测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篇的兴趣。
教学片段二: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 A 板块的语篇时,有位教师在“读中”环节设计了以下任务:
Task: Read the dialogue carefully and judge the sentences.
1.( )Ben and his family are in the dining-room.
2.( )They would like buying things for a Halloween party.
3.( )Ben likes mask and lantern.
4.( )Ron likes horses masks, tigers masks and monkeys masks.
在以上片断中,第2-4条判断都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学生无需阅读语篇就能判断。
“阅读中活动”任务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意,获取文本的细节性信息。而上述片断中的任务忽略了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和细节信息的把握。
可将上述任务做以下修改:
Task: Read the dialogue carefully and judge the sentences.
1.( )Ben and his family would like to buy things for a birthday party.
2.( )It’s Halloween tomorrow.
3.( )They buy some chocolate, some flowers, a vase, a pumpkin lantern and some masks.
4.( )Ben and Ron both like masks.
修改过的题目中第一题考察语篇的大意,第2,3,4题考察语篇的细节问题。学生完成此项任务后,能抓住语篇的框架,也获取细节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片段四: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A 板块的语篇时,笔者在“读后”环节中设计了以下的任务:
Task:Please retell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blackboard design.
Blackboard Design:
Wang Bing surf the Internet go swimming play basketball
Mike go climbing listen to music go t o the cinema
Helen watch TV and do housework
Yang Ling go to the park clean the rooms wash the clothes
Su Hai and Su Yang watch cartoons catch butterflies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更应该侧重训练学生运用语篇信息。笔者将任务做了修改:
Task1:Please retell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blackboard design.
Wang Bing surf the Internet go swimming play basketball
Mike go climbing listen to music go to the cinema
Helen watch TV and do housework
Yang Ling go to the park clean the rooms wash the clothes
Su Hai and Su Yang watch cartoons catch butterflies
You can talk about one student’s weekend, or two students’
weekends, or all the students’ weekends, if you talk about one student’s weekend, you can get one star, if you talk about two students’ weekends, you can get two stars, if you talk about all the students weekends, you can get three stars.
Task2:学校大队部想要了解学生的周末生活,请你采访你身边的朋友,看看他们周末是怎么度过的吧。
在学生采访结束后做一个报告,可以使用一下句型:
My friend… likes, but …doesn’t, he/she likes…
在修改过的片断中,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一是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或全部人物。二是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伙伴们周末是怎么度过的,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件名
产品设计任务书
电子文件编码
gw0310
序 码
2-1
××胶印书刊印刷厂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
一、为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解决本市印刷生产力严重不足的矛盾,需建一个年产 ××万纸令的书刊印刷厂。按照印刷技术发展要求,新厂将以胶印工艺为主,在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和缩短生产周期方面,比现有的铅印印刷,均有所改善。
二、新厂全年生产能力:胶印照相制版(四开)××××副,排字(原稿数字)××××万字, 胶印书刊印刷××万色令,书刊装订××万纸令。
生产工艺:排字主要采用照相排版工艺;封面、插图采用电子分色、照相制版工艺;印刷以 高速机印刷正文,以多色机印刷封面、插图,解决全书配套问题;装订以精装、胶订、骑订 三条流水线为主要工艺。
三、新厂以选择在××、××或×××地区为宜,尽可能减少原料和成品的运输量。新建厂 的水文资源以及地质勘察、查定等工作,拟请设计部门负责。厂房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 职工宿舍×千平方米;占地××亩。
投产后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供水等,均无特殊要求。其中:
1.主要原材料需用的纸张和油墨:纸张列入国家统一计划,全年需要××万纸令,平均每吨 按××令计算,全年需纸张××××吨;油墨平均每千色令按×××公斤计算,全年共需× ×吨左右。
2.燃料:直接用于印刷和装订的燃料极少,辅助生产所需也
文件名
产品设计任务书
电子文件编码
gw0310
序 码
2-2
有限。新厂全年用煤约×××吨 ,汽油约××吨(包括生产、运输)。
3.全年用电约为×××万度;煤气约××万立方米。
4.全年市内运输量×××××吨左右。
四、新建厂因采用照相排版和ps版工艺不存在废气、废液问题,少量显影药水(无毒)可在生 产过程中采用过滤和沉淀等措施予以解决。
五、新厂的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批准项目,××××年上半年解决征地和工程 设计,同年年内力争破土,××××年逐步投产。全部工程在××××年上半年竣工。
土建工程请本市建筑单位承包。
所需印刷专业设备,向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申请订购。
六、基建投资及投资来源:全部投资×××万元(其中设备费×××万元),可由利润分成解决。
七、基建的经济效果:新厂投产后,将成为本市第一家胶印书刊印刷厂,每年销售收入约× ××万元,全年利润约×××万元,全部投资争取在×年收回。
附件:设计任务计算依据一份(略)
×××××××公司
土建及配套设施
3.1 概述
**工程新建主要建筑物包括河北兴隆**观测楼、观测人员宿舍楼、北京北郊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配套改造项目包括兴隆锅炉房改造、镀膜车间改造、水、电、道路等外网改造。
其中:
? **观测楼为工程重点,它的功能不仅是**天文望远镜的基座,而且必须满足望远镜工作的各种工艺要求并保护望远镜不受损坏。其内部布置了各种功能房间,包括观测室、控制室、实验室等,供科研人员使用,以观测、记录天文数据。
? 观测人员宿舍主要有36间单人房间,将为科技人员提供生活、休息、工作场所。
? 观测站各项配套设施改造将为上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满足科研工作的使用要求。
?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作为**工作人员的集中办公地点。项目完成后,作为运行时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 在工程后期,对兴隆站内、外(至山下公路段)道路进行维修。
3.2 建筑设计
3.2.1 总图布置
总图布置(详见附图)包括以下几部分:
1.**观测楼经有关部门专家的充分论证,已确定其建造地点为图示之处,地块南北长70余米、东西宽50多米,地块位于坡顶,地形较平坦,地面海拔标高为890米左右,为低中山侵蚀构造地貌,现状有一条已建成道路从场区北侧穿过。观测楼建成后该路将改为从观测楼中间穿过。
2.宿舍楼建造地点位于兴隆站区东侧,已有宿舍区与老镀膜车间之间,地块南北约17米,东西约为35米,地势平坦、外网条件较好,紧邻站区道路,海拔标高在881~882米之间。
3.锅炉房改造(位置见总图)以及外网改造涉及土建内容较少,详见各专业说明。
4.镀膜车间改造为原有镀膜车间设备更新(详见工艺说明),有道路与观测楼相连。
5.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地点位于北京市大屯路北京天文台总部东边。
3.2.2 **观测楼
1.观测楼建设为本工程项目的核心工程,它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在作为天文望远镜基座,保证满足望远镜有关技术参数的同时,提供科技人员进行观测的使用空间和放置设备、仪器的场所。
2.平面布局中依据有关工艺要求,观测楼包括三大部分,从北向南依次为: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楼、焦面仪器楼、球面主镜mb楼(详见首层平面图);主要科技人员出入口位于东侧路北,参观人员入口位于东侧路南。有关设备安装及维护车辆可到达建筑物两侧。
3.各部分主要功能房间如下:(详见各层平面图)
(1) ma楼中有ma工具库、ma油路控制室、ma电控室、观测监控室、配电室,及ma平移开启式圆顶导轨支架、1台1吨液压电梯。
(2) 焦面楼有光谱仪房、焦面电控室、光纤定位电控室、各种实验室、多功能厅,以及一台2吨液压电梯。
(3) mb楼有mb工具库、贮藏室、温度和mb子镜共焦等控制室,参观人员接待室及展厅,以及1台2吨液压电梯。
(4) 其它还有楼梯、管理室、卫生间等,以及天桥、操作平台等。
4.立、剖面设计(详见立、剖面图)
(1) 设计中依据**天文望远镜的特点及必要的几何参数,确定了层高如下:ma层高为4.8米,层数为3层;焦面楼、mb楼均为3.6米层高,层数分别为6层、9层,在其顶层平台均有天桥连接,方便调试及检修。
(2) 立面设计充分结合天文建筑的特点,突出ma的半圆顶,利用圆柱体的重复,将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且可有效减少风力的影响。
(3) 整体造型利用光路半园形园筒呈25度斜向上的特点,设计成变化的流线型曲面,使之充满展翅欲飞的动感,使人产生不断向上飞腾的联想,暗寓在无穷的宇宙中自由飞翔。
(4) 外立面色彩以白色为主调,主体部分外墙饰面采用银白色铝合金条板,设有外隔热层,圆顶表面用防太阳辐射的材料(铝粉或氧化钛),使之在白天能反射绝大部分阳光,减少白天的吸热量。
5.根据天文望远镜的特殊观测要求,建筑设计中还采用了以下多种必要的构造措施和做法:
(1) 望远镜安装在ma、焦面、mb各楼的基墩上,其直径分别为5米、4米、6米,基墩为壁厚500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体,为了保证望远镜的定位精度与跟踪精度,基墩直至其基岩且与四周建筑完全脱开,以防止圆顶开合、机电设备运转以及人员走动所引起的振动同基墩产生耦合振动。变形缝采用柔性连接,其宽度分别为70、90、120毫米。
(2) 为保证望远镜光路不受近地面空气扰动影响,观测楼应有一定高度。工艺要求光学元件离地面均高于15米以上,其准确位置须据光路决定。所有建筑位置尺寸的精度保证为±2厘米。
(3)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在夜间变为一个热源长时间的放热,或在冬季内部采暖房间热空气通过玻璃窗与其它途径往外散热,致使四周空气不稳定,在光路上形成热湍流,影响观测结果,所有外墙均做为内保温层,拟采用整体复合硅酸岩墙体保温材料,内衬聚苯板。与传统方法相比,其优点为方便圆形墙面施工,整体性好无不均匀部位,外墙尽量避免开窗,必须开窗时,一律采用双层塑钢窗,外侧玻璃为高反射隔热玻璃,双玻之间间距为1厘米左右,且有密封条。
(4) 由于望远镜室内地板面积较大,在夜间观测时,为保证其温度尽快与环境温度一致,除圆顶通风外,地板采用架空钢甲板(表面镀高辐射性能材料锌),厚3毫米。
(5) 各观测楼均有送排风装置,在白天冷却望远镜及其周围,使它接近夜晚工作时气温。观测时通过抽风,使空气从上向下经过望远镜和基墩中间孔抽出,在观测楼下风方向距离20米以外排出,使热气流不影响望远镜工作。
(6) 楼板隔热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顶层楼板),在观测室下层避免布置有热源的房间;设置吊顶内置岩棉,且留有空间,吊顶内做有组织排风,楼板下侧粘贴6厘米厚聚苯保温板。
(7) 由于建筑物室内一些房间在夜间仍有人工作,如中央控制室,光纤定位控制室等,这些房间应具有足够照度,但必须阻止漏光的发生,最直接的措施是全部外墙不开窗,必要的开窗则采取遮光措施,将遮光帘两侧置于黑色绒布凹槽压板内,有如照相暗室机构。所有进入观测室的门均为双层保温门,门边处均设有弹性密闭条。
(8) 圆顶为金属结构,圆顶内表面为黑色,在夜间观测时,不反射杂散光。
(9) 设置3台液压电梯,机房布置在一层,速度为0.5米/秒,以保证子镜或精密仪器的运输安全,并保证平层精度。
(10) 在中控室、计算机房内,由于人员较少,易产生回音,且有设备运转低频噪音,所以在四周墙面宜做低中频吸音处理。采用薄板结构,后置岩棉,可与保温墙结合。
(11) 望远镜垂直交通空间,如电梯、楼梯等处,可采用脚灯,红光光源等,选用双联延时开关或声控开关控制。
(12) 建筑物入口大门采用自动门,用磁卡开启,这样黑夜中能够方便使用,亦便于保安。
(13) 室内工作室及试验室布置足够多的电源插头,其它设备如操作台、吊柜、水电等应一次安装到位,一些重要设备房间选用气体防火设备,所有房间均应通风。(详见各专业说明)
(14) 操作人员及天文学家夜间工作房间冬季应保证采暖、通风。通风道出风口应远离望远镜主体建筑二十米外下风口处,卫生间等处也应供暖,水管须保温,使之在冬季能正常使用。
(15) 建筑物要求一级避雷,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若在山区有困难时,应采用人工接地法。
综上所述,**观测楼作为重中之重,其设计除了满足工艺要求,采取各项措施外,将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更多地采取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完善。
3.2.3 观测人员宿舍楼
1.由于**运行时,需要20名常年在站工作的观测、维护人员和一些短期访问人员,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宿舍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休息工作的场所。
2.宿舍楼主要包括36间约15平方米带有独立卫生间的住房以及50平方米夜餐厨房、餐厅和100平方米活动室(详见附图),为局部三层砖混结构。
3.平面设计中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将活动部分与休息部分动静分开,减少干扰。立面设计朴素、简洁,采用了一些小手法,如入口坡顶、活动室落地窗等,力图营造出家居的感觉。室内外装修均采用普通材料,以降低造价。
3.2.4 镀膜车间改造
1.利用原有老镀膜车间建筑,在其内部更新先进镀膜设备,为**服务,详工艺部分说明。
2.土建部分只做简单内装修,包括地面面层更换,及内墙面、顶棚重新粉刷。
3.2.5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1.平面设计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建在北京天文台台本部东侧,与sst空间太阳望远镜实验室合建。(以下简称实验楼)
实验楼平面呈“l”型,主入口设在楼的中部北侧,实验楼中部的门厅、楼电梯及卫生间将楼分为东西两个实验区段。楼的东部为sst的实验区,西部为**实验区。
实验楼西部**实验区内主要有光学实验室、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ccd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研究室、技术室等,按工艺要求分布在各楼层之中。
实验楼东部sst实验区内靠楼的东侧还有两个单层大实验室,即粗装实验室和精装实验室,其中粗装实验室与**合用以节约建筑面积和投资。
2.立面设计
实验楼的立面及造型设计力求与台本部小区建筑形式统一协调,使其既具有时代感及天文特色,同时还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办公楼的风格。
实验楼的主体建筑造型采用局部后退、出挑等建筑手法加以处理,使立面富有变化。加之sst观测室的金属圆顶更加突出了天文建筑的特征与个性。
实验楼的外装修与天文台本部协调一致,以白色面砖为主,局部嵌蓝色面砖,色调清新、明快。
3.剖面设计
实验楼主体为四层,局部五层,框架结构,一层层高为4.2米,二至五层为3.6米。粗、精装实验室均为单层框架结构,层高12米。粗装实验室顶部设直径8米的天文观测室,圆顶高为5米。
4.内装修设计
(1)楼地面踢脚:除门厅局部采用磨光花岗岩外,其余均为现制水磨石楼地面及踢脚。
(2)内墙面:均为乳胶漆墙面。
(3)天棚:少数大实验室及走廊、门厅设吊顶,吊顶高度为2.7米。
3.3 结构设计
3.3.1 **观测楼
3.3.1.1 结构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bj79-91)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6. **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
3.3.1.2 地基设计
1.地基概况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拟建场地内及其区域发育有八条断裂构造,经分析均为非活动性断裂构造,其中只有f4和f8两条断裂在拟建场地发育,f4断裂构造的变形规模及其影响范围在拟建场地附近较小,断层面倾向场地内侧,未构成不利的岩体结构条件;f8断层规模很小,只影响场地的局部稳定。
拟建场地内还发育有三条大裂隙槽(由北向南依次为c1、c2、c3),裂隙c1位于**望远镜南端的球面主镜(mb)基础与中部焦面基础之间,此裂隙规模较大,其宽度为5~10米,其深度为15.10米,槽底为全、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碎块混粘性土,裂隙槽槽壁较陡,裂隙槽槽壁均为全、强风化的具土状结构的白云质灰岩,槽内表层充填了第四纪洪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少量粘土及残积的碎石混粘性土;裂隙c2,其宽度为4~6米,其深度为6米,裂隙槽槽壁陡,北槽壁基岩较为完整、平直,南槽壁基岩裂隙发育,槽壁岩石中等风化,槽内表层为第四纪洪积的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及残积的碎石混粘土;裂隙c3,其宽度为2.5~3.0米,其深度为6米,裂隙槽槽壁,表层为第四纪残积的碎石混粘土充填,此裂隙槽相对于c1、c2裂隙槽规模较小且东西方向未贯通。
拟建场地内三条大裂隙槽的存在,不仅使范围内的承载力受到直接影响,还使场地存在如下工程地质问题:
(1) 边坡稳定问题:在拟建场地北部受c1裂隙及f4断层的控制,形成了可能失稳的边坡体南界,加之北部岩体内存在相对较软弱并起隔作用的泥灰岩层,可能成为边坡的潜在的滑动面,对整个边坡产生不利影响。在拟建场地南部受c1大裂隙及f4断层的控制,形成了边坡北界,由于岩体裂隙非常发育,在大裂隙槽的底部发育了具土状结构的灰白色风化白云质岩及白云质灰岩碎块,强度较低,可能形成潜在滑动面,对整个边坡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 不均匀沉降问题:由于**望远镜附属建筑物一部分落在c2裂隙槽上,裂隙槽内的土包括碎石混粘土与基岩之间的压缩性差异很大,在未经工程处理之前存在着显著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望远镜南部最高的基墩基础落在非常破碎的v级基岩上,而北部二个相对较低的基墩基础落在北部较破碎的iv级基岩上,上部荷载的差异及地基岩体力学性质的差异也可能产生望远镜三个基墩之间的差异沉降。
2.场地稳定性分析
影响本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为断裂构造的发育及其活动性、新构造活动、岩体完整性及岩溶溶蚀和场地临空条件。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在拟建场地内发育的断裂构造均为非活动性断裂构造。拟建场地山体周边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基岩面坡度平缓,无显著的临空条件,而且地层产状稳定,没有构成影响整体稳定性的潜在不稳定面,本工程拟建场地整体是稳定的。
由于在拟建场地内发育有三条大的裂隙槽,对整个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经计算分析在烈度为6度的地震作用下,当边坡岩土体处于天然湿度状态时,边坡不存在稳定性问题。当边坡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时,南边坡岩土体中地下水位水平w(滑动面以上水位高度与滑动面埋深之比)在0.3以下的情况下,稳定性可满足安全要求;北边坡稳定性则不满足安全要求。经综合分析,地下水是造成边坡潜在失稳最重要的因素,为了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在修建建筑物的同时,在坡体表面修建完备的地面覆盖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到地基岩体中;对北坡较差岩体进行地基处理。经上述处理后,边坡稳定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3.地基处理
由于**观测楼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且最大荷载区分布在南区质量较差的岩体上。鉴于上述情况,为了减少**望远镜三个基墩之间的差异沉降及望远镜基墩与附属建筑物之间的差异沉降,为保证地基稳定性和边坡抗滑稳定性,改善地基的均匀性、完整性,提高建筑物及南北边坡稳定性,须考虑进行建筑物地基局部处理。
建议采用高压灌浆法对c1裂隙槽(包括靠近c1裂隙槽槽北壁的岩体)及其以南部的岩体、c2裂隙槽进行普遍加固。
当采用高压灌浆法加固时:
(1) 地基处理深度为设计基底标高以上1米至现状地面下约17米,平面范围应达到建筑物基础以外1.5米,以满足基底压力扩散要求。此外,为预防**观测楼南侧c3裂隙槽岩体日后风化溶蚀对地基和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建议采用高压灌浆法对c3裂隙槽进行加固,加固深度为地表至现状地面下约8米。
(2) 经灌浆加固的岩体应达到较高程度的均匀胶结,通过抽样检验除满足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外,还需通过直接或间接判定:破碎岩体及裂隙内充填的碎石混粘土层加固后es值达到40兆帕或以上。高压灌浆处理的质量检验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bj79-91)执行。
(3) 灌浆完成以后,普遍开挖到基底设计标高,如果基槽检验发现加固质量不满足要求,应进行补充加固处理。在整个基槽范围内应清除所有孤石碎块,对低于基底标高部分用毛石混凝土回填至设计基底标高、在c1、c2两条大裂隙内,须挖至设计基底以下3~4米并清除裂隙槽内碎石混粘土及粘性土层,再用毛石混凝土回填至设计基底标高。
4.地基承载力
(1) 南端球面主镜部分地基经人工加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800千帕。
(2) 中部焦面部分地基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
(3) 北端主动反射施密特改正板部分地基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
(4) 附属建筑物部分地基一部分为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000千帕;另一部分为经人工加固处理后地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600千帕。
5.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1) 地震基本烈度,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 建筑场地类别,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场地类型分别为中硬场地土、坚硬场地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规定的标准进行判别,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建筑场地类别为i类。
(3) 地震液化判别,根据钻探和槽探的结果,在本场地范围无砂类土和粉土,故本工程拟建场区的地基土无地震液化的可能。
3.3.1.3 结构设计
1.**观测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天文望远镜基墩,另一部分为环绕基墩设置的附属用房。为保证天文望远镜观测精度要求,望远镜基墩与附属用房之间整体脱开,两者之间设70~120毫米的缝隙。
2.天文望远镜基墩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墙板式结构,墙厚500毫米,沿基墩高度每隔3.6~4.8米设一现浇板,板厚200毫米,以此增强基墩的整体刚度,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望远镜基墩基础采用筏基,基础埋深4米,基础底板厚500毫米。为保证望远镜基墩基础与岩体的连接,在基墩墙位置处设置锚杆,锚杆为f20螺纹钢筋,锚入岩体0.8米,锚杆间距1米左右。
3.附属用房承重墙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外墙厚200毫米,内墙厚160~200毫米,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结构,板厚100毫米。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埋深3米,基础宽0.8~1.2米。
4.材料
(1) 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其它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2) 钢筋为i、ii级钢。
3.3.2 观测人员宿舍楼
3.3.2.1 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6.**观测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8技205)
3.3.2.2 结构设计
1.宿舍楼基础采用浆砌毛石条形基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fk=300千帕。基础埋深2米,基础宽0.68~0.8米。
2.宿舍楼外墙阳角设构造柱,顶层设圈梁,楼、屋面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00毫米。
3.材料
(1)毛石强度等级为mu20,砖强度等级为mu7.5,砂浆强度等级为m5。
(2)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其它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0。
(3)钢筋采用i、ii级钢。
3.3.3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3.3.1 主要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4.《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6.**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工艺要求说明
3.3.3.2 结构设计
1.荷载选用
根据甲方同意楼面活荷载定为4千牛顿/米2,其它部位活荷载依gbj9-87采用。
2.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由于现场尚未进行勘察,故场地、场地土及地基承载力有待落实。
3.基础及结构类型
本工程基础为独立柱基,上部为四层(局部五层)现浇框架。
4.材料选用
框架部分采用c30混凝土,单层部分采用c20混凝土。砖采用mu7.5,砂浆m5。钢i级,ii级。
5.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
本工程采用三缝合一,缝宽70毫米。
3.4 电气系统
3.4.1 **观测楼
1.电源:**的电源为低压220/380伏。由1#变压器和4#变压器的低压柜各引一路,经电缆送至本建筑的ma楼一层配电室。配电室设6面低压柜,按电力母表,照明子表计量设计。
2.照明系统:按本建筑的特点自然分3个照明干线垂直送至顶层,连接每层照明盘。每个照明盘再分若干支路连接灯具。支路导线采用塑铜线穿钢管暗敷。光源以日光灯为主,白炽灯为辅。特殊场所如防潮、高照度等特殊处理,选用防潮灯、聚光灯等。
3.电力系统:实验室电力用电,每栋建筑一路干线。实验室墙面上暗装插座箱供电,每房间集中控制。送排风机按电机位置分3路供电,由配电室以电缆方式放射式送到电机负荷并设控制箱。电机的起停均为二地控制,并设有安全措施,防止另一地误操作。其他如圆顶的开启关闭、升降机、液压梯的供电也以电缆放射式由配电室送到相应的配电箱处。电力系统除干线为电缆外其他为塑铜线穿钢管暗敷。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由雨雾敏感器传到控制柜二次回路,可以关闭圆顶或不能开圆顶。
4.综合布线系统:从发展的情况看,支持传输语言和数据信号还是需要综合布线。以预留的方式考虑本系统,包括垂直通道和水平管线的预埋,以备今后条件具备时,穿线连接即可使用。与此同时,目前还要和电话系统一并设计,为此先由电话总机引一条电话电缆至本建筑分别串接每层的分线箱,然后每层分线箱再引出电话支线和电话出线口连接,所有电话支路采用铜芯软导线穿钢管暗敷。
5.防雷接地:该建筑在兴隆观测站山顶上是所有建筑最高位置。观测站与北京密云县是一山之隔,以密云雷暴日45.3日/年做依据设计本建筑防雷系统。本建筑除屋顶采用常规的防雷带和引下线做法外,增加屋顶短针保护建筑,以免受雷击。引下线采用混凝土内主钢筋形式与地极连接。为防感应雷需把屋面的钢筋以及室内一切金属设备和管道接地。金属管道的出入口处也要和接地极相连。天文建筑的外墙为铝皮保温层,也要和接地极相连。电气重复接地也和地极相连。综上所述,所有接地的综合接地电阻r£1欧姆,使得本建筑成为等电位体,排除不安全因素。
3.4.2 观测人员宿舍楼
1.观测人员宿舍楼电源由原观测人员宿舍干线接引220/380伏。
2.采用电缆方式,引至一层照明箱,然后改成bv铜线穿pvc管立上连接每层照明箱。每箱分若干支路连接灯具。电缆进户前在室外做重复接地,r£10欧姆,接地形式为tn-c-s。光源以日光灯为主,白炽灯为辅。每房间安装插座,公共用电的插座适当考虑大些,能保证使用微波炉。每间宿舍安装电话出线口和电视出线口。
3.4.3 锅炉房改造
锅炉房内原锅炉拆除,更换油锅炉后,电气专业配合更改后的设备供电及照明灯具更换为防爆灯具的设计。
3.4.4 供电系统改造
**工程供电等级为一类供电。目前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变配电系统为一路引自兴隆县变电站的10千伏电源,因此还需引入一路10千伏电源。经与当地电业部门联系,可以提供另一路引自距兴隆站15公里的挂兰峪变电站的10千伏电源.
第二路10千伏电源引入后,需对原变配电系统进行改造。根据现场调研,原变电站的土建条件可以满足改造的要求,不必另建新的土建设施。
第二路10千伏电源引入后与原有的10千伏电源构成10千伏单母线分段、互投的10千伏系统。(详见10千伏配电系统图)。
原2.16米望远镜变电所中的315千伏安变压器增容至500千伏安。**配电室的220/380伏供电主电源引自2.16米望远镜变电所。另外,再由小区内另一个变压器引入一路220/380伏低压电源做为备用电源,重要负荷两路供电,末端低压互投。
3.4.5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4.5.1 设计依据
1.**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设计工艺要求说明。
2.本专业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
3.4.5.2 设计内容
照明、电力、空调、消防、防雷、接地、综合布线系统。
3.4.5.3 供电电源
1.220/380伏电源由台本部配电室用直埋电缆引来二路分别至首层配电室照明、电力总柜供照明、实验用电。
2.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为tn-c-s
3.负荷估算总容量为100千瓦。
3.4.5.4 配电系统线路敷设
配电干线为放射式,分支干线为混合式,由首层配电室照明、电力总柜配出用zr-yjv-1kv五芯阻燃电缆经竖井垂直配至各层,再用zr-bv-500v阻燃铜芯塑料线穿管暗敷至各用户配电设备。
为满足信息网络通道要求,采用综合布线系统-gcs。
3.4.5.5 照明
计算机房200勒克斯,实验室150勒克斯,其它用房照度标准按国家现行规范规定执行。各层设置照明配电箱。
3.4.5.6 接地
本工号有二种接地。
(1)计算机房、实验室工作接地r £1欧姆。
(2)防雷接地。
3.5 暖通设计
3.5.1 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建筑平立剖面图
3.《暖通空调设计规范》(gbj19-87)
3.5.2 设计内容
1.**观测楼采暖通风空调设计
2.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设计
3.兴隆观测站锅炉房改造
4.配套设施改造(供暖热力管网改造)
5.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采暖设计
3.5.3 **观测楼采暖通风空调
3.5.3.1 采暖部分
1.该观测楼采暖系统热源为95°c-70°c热水,由兴隆观测站集中锅炉房供给。本工程采暖作为值班采暖。
2.本工程设置三个独立的散热器采暖系统。系统为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式。
3.采暖系统热负荷为60千瓦(52000千卡/小时)。
4.散热器选用铸铁四柱760型,除监控室、电控室、计算机室及光谱仪房间加暖气罩外,均落地明装。
3.5.3.2 通风空调部分
1.由于该工程工艺的需要,建筑的绝大多数外窗取消,考虑人员的工作及卫生要求,在ma楼及焦面楼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由于mb楼有外窗,没有外窗的房间为库房,不设空调系统,仅设通风系统。
2.该工程空调冷源为设于室外下风侧的风冷模块式冷水机组,总冷负荷为100千瓦,其中ma楼45千瓦,mb楼55千瓦。空调机房设于ma楼,及焦面楼首层。
3.为了防止冬季室内热空气影响天文观测,ma、mb及焦面楼设置排风系统,排风量大于新风量,保证房间有5帕左右负压。
3.5.4 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
1.观测人员宿舍楼采暖系统热源为95°c~70°c热水,由站内集中锅炉供给。
2.本工程设置一个独立的散热器采暖系统。系统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式。
3.采暖热负荷80千瓦(69000千卡/小时)。
4.散热器选用铸铁四柱760型,落地明装。
3.5.5 锅炉房改造工程
3.5.5.1 设计范围
本工程为对原兴隆观测站锅炉房的改扩建工程。原有两台热水锅炉,一台已报废,另一台损坏严重,已不能满足供热要求。
3.5.5.2 热负荷的确定及锅炉房设备的选择
该观测站原有需采暖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新增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根据兴隆观测站提供资料,现有的燃煤热水锅炉所产生的烟尘影响附近大气透明度,从而影响天文观测。因此选择排尘浓度特别低的燃油锅炉(同型号两台),根据甲方要求一备一用,总负荷为2790千瓦(2400000千卡/小时),型号dsj-120,供95°c热水。
3.5.5.3 锅炉热力系统
本工程热力系统仅为热水采暖系统,定压采用高位膨胀水箱补水定压,补水量1.0吨/小时。水处理及补水定压均利用原有设备。热水循环泵同型号两台irg-80-160(i)型,一备一用。
3.5.5.4 燃油系统
1.锅炉燃料为轻质柴油,采用汽车油槽车运输方式;
2.单台锅炉耗油量132公斤/小时;
3.燃油系统由室外卧式油罐,管道输油泵,油过滤器室,室内日用油箱及油管路组成。室外卧式油罐体积12立方米,室内日用油箱体积1.0立方米,油泵同型号两台。
3.5.6 配套设施改造(采暖热力管网改造)
原有供热管网的供回水管径不能满足新建及原有建筑采暖总负荷的需要,增加部分采暖供回水管管径。
利用原有不通行管沟(900′900毫米),只增加供回水管管径,减少投资。
3.5.7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
3.5.7.1 设计依据
1.**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设计工艺要求说明
2.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平面图
3.5.7.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根据北京市气象资料: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冬季空调-12°c 夏季33.2°c
冬季供暖-9°c
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冬季空调45%
室外冬季平均风速 2.8米/秒
室内冬季温度 18°c
空调房间 24±2°c
3.5.7.3 设计范围:
根据工艺资料,本专业负责该楼的供暖、空调设计。
3.5.7.4 采暖设计
1.该工程与sst合建于一栋楼内,采暖外线由地球物理所热交换站供给95~70°c热水,本工程采暖外线采用直埋方式敷设。
2.采暖热负荷:**实验室采暖热负荷为132千瓦。
3.**实验室采暖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散热器采用铸铁四柱813型。供水干管设在四层顶板下,回水干管设在一层地沟内,地沟回水干管保温,保温材料采用岩棉瓦,保温厚度50毫米,外缠玻璃丝布。
3.5.7.5 空调系统
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实验室一至四层北向实验室均设分体壁挂式空调(单冷型),北向实验室因双层密闭窗为补充新风需装窗式新风净化机。新风净化机组风量为每台600立方米/小时,功率60瓦。冬季使用时需加装电热窗,功率为1000瓦。
3.6 给排水设计
3.6.1 设计依据
1.设计任务书
2.建筑平立剖面图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3.6.2 设计内容
1.**观测楼给水排水设计
2.观测人员宿舍楼给水排水设计
3.新建筑配套设施(给排水外线)
4.**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给水排水设计
3.6.3 给水(冷水)设计
3.6.3.1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给水量计算
名 称 用水量指标 (l/d·m) 使用人数 小时变化系数 使用时间(小时) 最高日用水量(m3/d) 最高时用水量(m3/h) 平均时用水量(m3/h)
** 100 40 2.0 10 4.0 0.8 0.4
宿 舍 150 40 2.5 24 6.0 0.625 0.25
3.6.3.2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给水系统
观测人员宿舍楼生活给水由兴隆观测站水塔供给,**观测楼另设变频调速气压罐供水设备,满足生活给水要求,型号bhg-25-40。
3.6.4 **观测楼和观测人员宿舍排水设计
1.生活含粪便污水由室内污水管道汇集排出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出。
2.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95%计算,故排水量:
**观测楼:0.95′4.0 = 3.8立方米/天
观测人员宿舍楼:0.95′6.0 = 5.7立方米/天
3.6.5 新建筑配套设施(给排水外线)
给水配套设施包括新建筑室外给水管线及为满足**观测楼给水,消防要求而新建的消防水池(v=700立方米)。
排水配套设施包括新建筑室外排水管线及化粪池(3#混凝土化粪池)。
3.6.6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给排水设计说明
**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性质为天文望远镜机械,光学性能测试和科研工作,建于原天文台本部院内。主要用水为50名职工生活用水,无有毒有害液体排放。主要给排水设备为男、女卫生间及实验室用水。
施工技术要求均以国标统一规定为准。
1.给水:本楼总高为14.4米,常压供水。
(1)用水量表:
名 称 数 量 定 额 使 用 率 最高时用水量(吨) 日用水量(吨)
-------------------------------------------------------------------------------
生活用水量(人) 50 50升/秒 0.6 2.5
精密机床用水(台) 4 0.1升/秒 1.5 12.0
真空泵用水(台) 2 0.1升/秒 30% 0.7 6.0
实验盆(套) 8 0.2升/秒 1.8 14.4
其它用水 0.5吨/时 0.5 4.0
合计 5.1 38.9
日排水量 31.0
(2) 上水管材为上水镀锌钢管,丝接。
(3) 实验盆为国产瓷家具盆双水咀。
(4) 卫生间安装为蹲式大便器、立式小便器、椭园台式洗脸盆,镀铬上下水管件。
(5) 拖布池的成品外贴白色瓷砖,配普通水咀pni5。
2.排水
设计排水量1.4升/秒(最大),下水管材为下水铸铁管,石棉水泥捻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4]邹恒璞.论中学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情境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学实践中不乏部分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疑惑。基于此,笔者拟就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提出浅要看法,以期能与英语教育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中英语;任务设计;口语
一、 前言
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客观环境对学习者口语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多围绕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进行操练,尤以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为甚。实践证明“哑巴英语”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经过数年英语学习,不能顺利完成口语交际的高学历学习者大有人在。我国英语教学常被评价为“费时低效”,此中“低效”,很大程度指欠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近年来,口语教学从基础教育抓起,已成为英语教学趋势,部分省市已于高考英语考试中进行口语测试,显然,未来高中英语口语问题的焦点应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课堂的设计方法,它以一系列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和运用语言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和使用语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及教学研究人员的认可,新版课标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倡导任务型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关于任务型模式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学实践中不乏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理念理解不足,对任务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疑惑,造成任务型教学收效甚微。基于此,笔者拟就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做浅要分析,以期能与广大英语教育者共同探讨。
二、 任务的含义
搞好任务型教学设计,首先有必要对“任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关于任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在此作者不再一一赘述,但必须明确一点:英语课堂教育性任务和真实世界任务概念不同,语言课堂中可能要求学习者完成模拟情景对话、写信、复述所读文章、订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任务,不单是因为这些任务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频繁使用,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通过完成此类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提升语言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通过完成教育性任务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三、 任务型模式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材基本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大纲,每单元有一个中心话题,我们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以单元为单位,把握本单元在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单元话题设计出一个课时任务。当然,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风格等学习者因素必须考虑在内。笔者认为下列原则应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
(一) 趣味性原则。现实社会人们日常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口语任务时要考虑采用多种组织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话题内容,增强任务的趣味性,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练习中来。
(二) 因材施教原则。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教师可设计不同的口语练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如外研版必修五Unit 5,单元话题为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可把口语练习任务设计为:
1.辩论:如何看待体育明星热?2.为首次来华的外国游客设计一个小手册介绍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讨论:评选世界十大热门体育项目。4.讲述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个人经历或你所了解的体坛明星背后的故事。
这样设计任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活跃型学生可以选择任务1、3,沉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2、4等。
(三) 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口语练习任务要与单元内容、任务相一致,是单元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任务之间要有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个任务都通向上一级阶梯,助力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提升。接受性任务(听、读)一般排序在输出型任务(说、写、译)之前,为学习者提供足量可理解语言样本,使学习者能运用本本单元相关知识去完成任务,从完成模仿性任务过渡到创造性任务。
(四) 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学习者接触语料的真实程度对语言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交际时人们使用的语言,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而写的口语材料,当然,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一旦语料被摘录引进课堂就已经事实上降低了其真实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真实语料,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语言。同时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学习需求纳入考虑范围,考虑任务开展的可操作性。
(五) 脚手架原则。脚手架原则是指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对学生完成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帮助。这种困难可能是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欠缺,也可能是学习策略或情感态度。如口语练习前教师可根据话题提供参考词汇、句型、真实情境下语言交际音视频资源等。
(六) 合作性原则。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注重合作学习的使用,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互动中学会交际。合作不应仅限于生生之间的合作,还应扩展到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七) 情景性原则。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以旅行话题口语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假期有机会去国外旅行,你最想去哪个国家?你最想了解该国哪些方面?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假如你有机会采访当地人,你想问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汇报。以这样的形式导入口语教学,使参与者“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活动任务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在具体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口语教学。
四、 结语
以上是作者关于英语口语课“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的一些不成熟看法,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难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面对、不断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分析、研究问题,必将不断推进任务型英语教学深入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Richards,J.C., J.Platt, and H.Weber.. A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5.
[3]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小学英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及参与意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实现自我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采取以下三种任务型教学活动:Jigsaw tasks(拼图任务)、Guessing tasks(猜猜任务)、Creative tasks(创造性任务)。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这些任务。
一、Jigsaw tasks
拼图任务形式多样,其特征是学习小组把一些零乱的、不完整的图文部件拼接完整,再用英语汇报拼图结果。这是一张较为常见的任务设计,通常用于比较形象的词汇或字母教学。
拼图任务中,一部分任务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一部分任务难度较大,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大显身手。此类任务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且层次性明显,可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竞争精神,做到学以致用。
二、Guessing tasks
猜猜任务是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过程中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此类任务趣味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率很高。如,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针对不同动物的特点用英文编写出一些小谜语,让学生分组阅读、讨论,猜出谜底。短短几分钟时间,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并使其在猜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又如,教学句型“Where’s ...? It’s on/ in/ under ...”时,用课件展示一间漂亮的房子,让学生分组对房间的摆设进行设计,根据自己的设计问答。教学句型“What’s he/ she doing? He’s/ She’s...”时,让学生看一系列有趣却不完整的图片,分组猜一猜图上的人物或者动物在做什么,比赛哪组同学的正确率高。这些活动,都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Creative tasks
创造性任务是指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此类任务常常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极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符合小学生乐于动手的年龄特点。如,在学习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 ...”后,让学生为一些世界名人或自己设计名片。学生觉得只是介绍名人名言的家乡太过单调,课外通过上网、查字典、请教家长等途径丰富了名片上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但拓展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在学习了五官及身体部位类的单词后,让学生凭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外星人。老师话音一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忙起来了。他们一边埋头画画,一边嘴里嘀咕着“He/ She has...”不一会儿,一张张有趣、另类的外星人画像伴着其创作者的解说出现在大家面前,教室里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这不正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吗?再如,在教学句型“What’s he/ she wearing? He’s/She’s wearing ...”时,让学生为一些卡通形象设计服装。学生接到任务后异常兴奋,一款款创意十足的服装跃然纸上。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在讲解设计理念或服装的功能时,运用了大量新词。由此可见,创造性任务不仅可以操练、巩固所学语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给孩子们更多学习的快乐及成就感。
总之,任务型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有益于学生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学才能,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出各种适当有效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黄剑茹.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