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设计的空间与运动要点

时间:2022-03-04 06:12:17

城镇设计的空间与运动要点

作者:李慧 姜雪娜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表现为很多新类型的公共空间。包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使用空间,比如居住社区范围内,为社区居民共有共用的公共空间。也包括一些权属、便用甚至开放情况不是那么明晰的场所,可以称为公共性的私有空间,或私有性的公共空间等例如,在美国城市中,因为区划条例的规定,在属于私人机构的高层建筑底部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一些城市成立政府与私人联合机构开发的公共空间,有的城市委托给私人公司管理的公共公园一些可以进行多样公共活动的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所有这些可以容纳多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称为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两种概念的比较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的特性,都具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意义。相比之下,狭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表征,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反映市民的需求,形成特色的城市文化。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或为特定人群服务,或限制使用时间和内容,或在空间的外在表现上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并形成潜在的消费文化。扬•盖尔认为这是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人和活动有效的封闭起来,城市因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因此,虽然广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丰富城市空间的内容,却不能替代狭义城市公共空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义城市公共空间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要协调二者的发展,充分发挥狄义公共空间在城市社会组织、形成空间秩序方面的作用。

1运动的感受

设计师应考虑在空间中的主体—市民以不同速度行进对空间的感受,人在不同空间所产生的行为心理等。人的行为活动就是路径和住所。形成城市时,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与居民就形成了它在城市地面的肌理组织,它反映了城市地面和立体空间的状态,并反映城市新旧更替和发展开拓的过程。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诸多城市生长的论述,强调仔细推敲不同城市所采取的运动系统和设计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设计结构就是从运动系统出发构成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骨架,不同的活动节点与城市有机整体相联系。

1.1同时运动诸系统

培根提出一个清晰表达的运动系统能抓住人们的思想并且产生向心力。城市在系统历经一段时间后重建其任何重要部分时都能达到基本的设计法式的连续性,此系统能为设计者发挥创造性的才能提供基本方向,每个系统的正确设计必须联系运动的速度和周围环境的一般性质。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即感受的连续性与同时的连续性。培根认为要将有机的系统从开始就能有效地应用到城市的各部分,并留有在相当时期内发展的余地。那么在制定一个城市大范围开发设计问题时,一开始就需要研究基本的运动格局,以便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开始建立建设性的、有目的的运动系统。并对这个中心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开展设计,这样同时运动诸系统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的概念将更为清晰。而从运动中轴移出的单个作品中都有一个可明显感到的韵律,和形式的共同纪律相连的同时各具变化。由于运动中线强有力的内聚影响,把各部分结合成整体并使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感。

1.2设计结构

城市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肌体的有机组织,及城市内外的组织,城市系统之间的组织,城市功能之间的组织,总之是各影响城市要素之间关系上的组织。“要影响城市的发展,设计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的观念,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一个基本设计结构是许多人共享的感知序列的结合,由共同的感受发展成一个组合形象,从而产生一种基本的秩序感,个人的创作自由和变化都同它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影响城市的发展,设计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基本设计结构的观念,以推动城市建造的全过程。使用于城市局部的任何设计应当能够修正并延伸到不断扩大的地区中去。北京的城市中轴线的延伸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心老城区的城市格局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通过中轴线的延长,使得新旧城市设计得以很好地衔接,从故宫紫禁城一直到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体育场,在这条众人瞩目的中轴线上,深刻地记录着北京乃至中国的时代变迁,它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一条结构线,更重要的,它成为了文化与地域空间的一条记忆的轴线。

1.3城市运动系统、设计结构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城市形态的产生是由其特定的空间与时间、特定的运动系统、由设计结构决定的城市形态各元素的整合。

1.3.1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犹如树干与树形的关系,对城市的形态起着控制作用。树干建立起成千上万管路运动的路线,可以相似地比作城市的运动系统。在城市中各个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必须加以突出,它是设计上丰富所在。由于一个城市的各运动系统范围日益明确,并在一段时期内为更多的人使用,从社区群体心理来说它们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符合逻辑的延伸、连续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开始出现。随着当代城市立体竖向的交通方式逐渐发展,如地铁与高架、立交桥与地下通道等交通方式的出现。在城市的交通方式改变的同时,原有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交通方式与城市建筑结合形成复杂的城市综合体,为城市提供了不同的功能的建筑使用空间和交通枢纽空间,建筑群体的形象改变着原有的城市形态。所以城市运动系统在城市原有形态的垂直发展与交叉联系中起着基础作用。青岛城市街道,街道两旁为欧式的古朴建筑,同样古朴、温馨的街道和交通方式以及用白色的栅栏围合起来的两旁绿带,与建筑和城市文化融为一体,街道空间交通体系顺应地域空间显得如此融洽。由此可见,城市运动系统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之巨大,它对城市形态的生成、发展及演变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运动系统对城市活动的联系和支持,带动周围的发展,使它们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中。这个系统又通过生长,深刻地理解城市运动系统与城市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实践基础。

1.3.2设计结构与城市形态—各元素的整合当今城市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早地注重形态。形态是由设计结构推导来的,而不应照抄照搬设计结构。设计过程如果从开始就带来任意性的形态,必然会使思想变得荒谬,阻碍基本设计创新精神的发展,且在它不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施加影响。城市形态构成中各元素应相互依存,经过选择、合并,创造空间写作单元,增强它们的适应能力,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由此建构城市形态的整体性。整体性同时还意味着连续性,空间和时间连续性的结合构成了城市形态整体性的基础。城市形态构成中的所有元素得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整合,包括街道、组群、广场、绿地、道路网络等,它们与建筑彼此关联,在动态的平衡中,构建着可持续的形态发展。天津马场道两旁的欧式小洋房前的景观,马场道和谐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在此驻足,在五大道街区内部整体设计都顺应着建筑的风格进行,形成天津独特的风景线;青岛的两处道路景观则是城市的形态顺应着青岛自然的地形,以山体为依托,自然地生长,各元素通过整合形成了青岛这个城市特有的肌理——红屋顶与盘山路。

2对当今城市设计的一些思考

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一种整体、宏观的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建设,结合社会和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参与性的分析,始终把观念一设计一实施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论。培根领导下的费城建设是个优秀的范例。作为费城成长发展的基础而不断演变的设计结构之所以能够体现统一性,是由于每个局部都是根据同一个有机成长过程的原则而同其他局部相联系的。它还将作出充实与修订,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构成费城全部创作程序的基础是个完整规划程序,它是以前阐述过的原理的实际运用。培根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探索,对我们城市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是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必然设计多种相关利益的协调平衡,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开发的多重性、城市管理的局部性及城市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都会对城市设计实施造成影响。因此,城市设计必须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层面相结合,实现对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具有连续性的控制和指引。基于此,城市设计实践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互动机制,它的建立是两者相互完善的保证。并且正如培根所认为的城市设计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参与者,包括设计者、开发者、政治家、行政长官和广大公众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而实现的口这种影响经过许多人的感受,最后使许多人的共享概念能向前延伸和丰富。对于城市设计这样一项在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背景下开展的设计活动,不可能形成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多变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设计方案与现实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城市设计的实质不是追求一个终极蓝图,而是寻求一种形体创造凭借的政策框架,并在设计层面上设计城市组织构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2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城市设计的结果反映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上,城市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的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城市原有的形态格局,城市的发展要反映历史的传承性、整体的和谐性。由于城市设计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对城市进行部分的设计,所以与其他部分的关联决定着设计的有效性。城市设计绝不是自身能够完结的,而是以融人网络结构为前提的,这是城市设计有很强的社会性的力争。虽说是部分的设计却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要明确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政策中的位置,它只是城市综合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城市的每一次增长建设活动都应当以使城市完整为目标。它既包含完善已存在的整合,也包含创造新的整合。所以每一次新的建设行为必须在它周围创造连续的整合结构。

2.3城市设计内涵的拓展

如果说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那么在其向应用发展的过程中,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作用实质已不再是单纯的设计城市空间,而是重点转向设计阐明和控制指引城市空间发展的进程以形成理想的可能形式,及对城市设计与实施过程的指定与影响。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居活动不同层次条件下的物质空间及场所和环境所要求的设计。城市设计已从单一的城市空间设计,扩大到城市发展全过程的决策,涵盖城市建设的物质空间、改造的公共方针与策略、经济增长与近远期目标体系的建立。良好的城市设计应将空间作为资源,塑造健康的、方便人使用的高效的城市空间。

3结语—感受“空间”的流动

扬•盖尔提醒我们,设计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需要。只有与这两方面完美结合,设计这门非常实用的艺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培根先生在费城的实践通过完整的桂花程序得以保障,并在这个规划程序中调动了城市各方面的力量,通过风景园规林划与设计一系列递进的过程,不断把自己的理论得以实践。正如培根所说:“我希望能消除一个如此广为流传而未加批判的概念,即: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它超乎人的意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坚决主张人类意志现在能够有效地施加在我们的城市之上,因而城市所采取的形式将是我们文明的最高抱负的确切表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曾经的一些观念和想法随着阅读的进行不断地被改写。而当合上书的封底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城市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空间”并不仅仅是城市外观的空间,它包含了很多层的意义—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实体的,而更多的、更深层的便是所有的这些慢慢积累形成的一段“历史的空间”,我们是在为了感受更美更舒适的城市空间而进行城市设计,而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它是在曾经历史的基础上继续着前人未完成的意志,每当一个城市设计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设计者们都是在为了下一批历史的创造者奠定历史的根基。如此,一个国家、民族、地域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下去,“空间”就是伴随着每一个“当时”流动着,从很久以前悄无声息地延绵,流动至今。

上一篇:土地勘测定界业务模式诌议 下一篇:GE在线路工程中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