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管理与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

时间:2022-03-03 11:13:35

资本充足率管理与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

摘要:新巴塞尔协议体现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位置,从风险覆盖面更广、重要性和综合性更强以及指标管理的弹性化三个方面加强了对资本金的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是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监管和市场的要求与股东对投资回报要求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金补充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补充资本金。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新巴塞尔协议

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及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概念

银行资本可以简单的从公认会计原则上定义为: 累计计算的银行总资产与银行总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差,即银行的净值。根据《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概念,银行总资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一般呆帐储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等。

银行资本的用途直接影响银行资本的数量及其充足度。一般认为银行资本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用途:

(1)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费保险性存款。因此,银行资本金起到了增强公众信心、防治银行倒闭的作用。

(2)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可用于消化这些亏损,从而恢复公众信心,使银行得以继续正常经营。

(3)银行资本还用于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

(4)在当局关于最低资本限额规定下,银行资本构成对银行资产无节制膨胀的内在限制。

银行与公众之间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掩盖银行储备不足和资产质量低下的窘迫,也可能因公信力的丧失而破产倒闭。银行困境的解脱取决于清偿能力尤其是流动性的大小。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一是资产变现,二是市场介入,但是这两种做法的劣势非常明显。除了要损失大量的交易费用之外,还要受到市场资金可供量的严格制约,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对其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则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对受损公众进行补偿。这类亡羊补牢式的举措都是立足于银行的,没有对银行的经营过程提出根本性要求,因而不仅未能有效地遏止银行的倒闭,反而可能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故而遭到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最终贷款人的存在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一方面有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转嫁保险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和便利,破产风险因此不断累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逐步将银行的监管从修补转到内部调控,即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设定呼之欲出。

由于银行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确定银行进本金充足率的警戒线。

1.2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巴塞尔协议》希望资本充足率标准维持在8% 的水平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做了重大调整,尤其是给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计算方法的改变无疑将在事实上调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并很可能相对提高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2、资本充足率管理重点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和我国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核心指标,对其的管理应注重三个重要的方面。

2.1风险覆盖面管理

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涵盖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此基础上将操作风险涵盖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并要求银行从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中选择一种方法计量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将操作风险纳入第一支柱有助于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积极性开发计量操作风险的各类手段,体现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的基本原理。所以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风险覆盖面会随着风险衡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广。

2.2指标的重要性和综合性

国际银行界已经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一个核心指标来看待,比如,香港金融监管局将最低资本充足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获得国际银行界的认可,到2006 年底十国集团成员国、25 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重要性得到加强。新资本协议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做了详细规定,使得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可以综合衡量商业银行可以识别的总体风险水平、资产规模和资本的关系更加具有综合性。

2.3弹性化的指标管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一个特色是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更加弹性化。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上。除了标准法以外,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内部评级法来计算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以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为基础,利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内部评级法的采用说明了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弹性化和灵活性趋势,使得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情况更加准确地衡量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要覆盖这些风险所需要的资本,使得资产配置好、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同样的资本推动更大规模的资产,获取更多的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3、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

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这个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

3.1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非常重视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的作用,监督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评估能力,信息披露可以强化市场纪律,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于资本不足或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会对商业银行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要求调整高级管理人员乃至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占绝大部分,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我国正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并利用外汇储备为两家具备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创造条件。这个矛盾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这个矛盾会逐步显现。这个矛盾在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体现的较为明显。一方面,作为大股东的地方政府或其控股的国有企业没有足够的动机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另一方面,非国有股东出于发展主业的需要或其他需要,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同时为了避免其权益的稀释和投资回报的下降,对于资本金的补充并不积极。所以监管与市场的要求和股东对回报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3.2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左右。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资产结构的巨大变化,储蓄主体由政府变为居民,居民储蓄成为金融资产来源的主要成分。在企业融资方面,尽管建立了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原因,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在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货币化程度会日益提高,若以M2 /GDP 表示货币化程度,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而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成为居民保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依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资金供给和需求都向银行集中,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资产和负债的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存款等各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比例高达60%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市场份额在上升,但是依然不占主导地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因为体制原因,曾经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机制逐步转变,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数次的注资,不良资产的比例和总额是在不断下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资产质量较好,但出于竞争的原因和机制优势,资产和负债规模扩张较快,资产和负债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本金不足问题很突出。

按照我国经济每年8%的增长速度,每年的GDP净增大约7000 亿元左右,按照200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与GDP的比例175%计算,我国商业银行每年资产大约增加1.2 万亿元左右。按照8%的最低要求,假设资产风险度为60%,则要求有576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按照10%的稳健水平,每年需要720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所以,除去以上计算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而需要补充的2 万亿元存量资本金外,由于资产规模的扩大,每年还必须补充720 亿元的流量资本金。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膨胀较快,一方面商业银行提高了收益,投资者提高了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提高,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在资产规模扩张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之间进行权衡。资本金的补充在未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4、资本金补充的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2009 年前面临2 万亿元的存量资本金的补充,此外每年还要面临大量流量资本金补充,结合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三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补充资本金。

4.1资本金内部补充渠道

根据Bernon的银行持续增长模型有:

SG1=ROA(1-DR)/[(EC1/TA)-ROA(1-DR)]

其中,ROA=资产收益率,DR=以百分比表示的银行纳税后净收入中的红利部分,SG=银行资产的增长率,TA=银行总资产,EC=银行总股本。

将EC1/TA放到等式左边,有:

EC1/TA= ROA(1-DR)/SG1+ROA(1-DR)=ROA(1-DR)*(1+1/SG1)

如果将风险权重都假设为100%,则左边为资本充足率,可见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成正比,和资产增长率成反比。提高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都不强。例如,2007 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2%,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49%,而国际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一般在1%~1.5%之间。所以提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根本,只有收益率提高了,资本积累才会增加,会相应提高资本金。同时,为了长期、稳健的发展,在资产扩张阶段,商业银行可以降低股利支付率,提高留存收益率,在2009 年之前,应说服股东放弃或降低分红要求,用短期的股利损失来换取长期的资本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例,使得银行可以长期稳健发展。同时应建立动态的内源资本金补充制度,如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当资本充足率低于9%时,停止发放股利。并建立将对管理层的激励与资本充足率指标挂钩的制度,这使得管理层一方面受经营和盈利指标的激励,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避免管理层单纯通过扩张规模来提高银行当期利润,从而获得更高的个人薪酬。

4.2资本金外部补充渠道

内源融资对资本金是长期的动态补充,而外源融资是短期内迅速提高资本金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等证券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提高资本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由于体制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其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到海外市场上市是直接而又迅速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既补充了资本金,又增加了外部约束,改善了公司治理,这会在长期内提高收益率

4.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

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来降低资产的风险度,也是降低风险资产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应该降低对一般企业的贷款和担保贷款等高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公用企业贷款等低风险资产比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确保在资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风险资产水平,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资本金补充的作用。

4.4发展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降低资产规模

压缩资产规模,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补充资本金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直接压缩资产规模可能性不大,而利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可以将大量资产转出资产负债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资产规模的下降将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日常的资本金管理中,商业银行应做好资本规划,在资产扩张、风险控制和资本金补充之间进行权衡,避免资产的过快扩张。并利用压力测试来评估经济或行业衰退、市场风险事件和流动性变化对银行风险暴露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稳健水平。同时建立监控和预警机制,设立预警点和触发点指标,当资本充足率低于预警点时就采取停止发放股利、降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等温和手段来补充资本金,当低于触发点指标时,采取其他严厉措施来补充资本金。

参考文献:

[1]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招商银行研究部课题组.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及其宏观经济金融效应分析[J].当代银行家,2004,(3).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上一篇:天津滨海新区高科技产业财政投融资的现状\途径... 下一篇: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策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