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2 01:05:35

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点,指出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展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发展趋势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分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着漫长且丰富的发展历程,而高职却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距今不过一个多世纪。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力军。然而,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的保证,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趋凸显。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下面本文谈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区域分布日趋合理。

1998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1998年至2007年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431所增加到1168所,招生数从28.9万人增长到283.8万人,在校学生从73.3万人增长到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9.8倍和11.7倍。到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37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6%,高职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高达54%。高职院校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适应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初步建立起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到2008年,已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级精品课程612门,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引领并推动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结构逐步优化,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已达到19个专业大类,532个专业。专业种类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种类,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的紧密结合。

(四)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特色凸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种新类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特色逐步凸显,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同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教育观念日益更新,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借鉴国际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以及“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得到了实施和推广,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空前发展,同样使高职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利于偏低的第一线劳动者,加上与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首先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校企结合:没有确实切合实际,联系不紧密。

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本质体现,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尚处于校企合作的初期。目前,校企合作联系不密切,学生只是在实训的短时间内到企业学习,而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教室里进行理论的学习,校企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只是基于一个形式,偶尔请企业专家及相关人士作个讲座,或者只是几天的实训,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技能练习和岗位工作技能的真正学习,因此,要做到校企结合,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企合作举步维艰。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职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而在我国,对于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少于普通本科院校。财政拨款一般只能解决在编人员的工资和个别项目经费开支,70%―80%的经费主要靠收取学费筹集,许多学校都难以达到国家办学要求和年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低层面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实习经费太少,无法支付相关的实习费用,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不能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名存实亡。

(三)职业资格证政出多门,职业导向相对弱化。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政出多门,既有政府部门,又有协会参与。证书雷同,而考核标准、考核难度、形式却大相径庭,使学校和学生无所适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部门还设法降低考核标准,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下降,干扰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职业性,无法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考核工作的社会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要求对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和有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二是高职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接受的是学科教育,没有从事过相关的职业实践,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距甚远;三是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考核培训体系,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口的专业培训基地。

(五)校内实训岗位及设备工具不完善。

实训室使用率低和岗位设置不完善,实训设备缺乏或与实际岗位及技能差别较大等问题普遍存在。实训室的设置只能适用于较少人或部分学生,或者设备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实训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岗位技能。高职教育的教学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实训条件不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实训。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训中往往缺乏相应的实训工具,不能在实训开始或实训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六)教师的职教理念淡薄,缺乏工作(技能)经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职教理念淡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概念、定义、原则、原理等。“填鸭式”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被繁锁而陈旧的知识讲授困住,没有灵活而轻松地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改变教师的职教理念,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缩短,但是要在保证充分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才行。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实际能力的培训,教师起辅助的作用,学生起主要作用。

从高职教育的内涵与任务来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二是努力具备职业背景,获取职业技能;三是不断提升教学设计、实施、研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四是正确认识按高职教育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紧迫感。

三、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工学结合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双方发挥各自优,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专业建设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企业代表”制度,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行监理和验收,向企业报告监理情况。

(二)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转变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聘请行业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专兼教师讲授、指导的教学机制。不定期地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创业理念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

(三)改革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规范职业资格的管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科学规范的资格证书体系,使其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四)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院校的实训条件管理监控。

明确学校应完善的实训项目及与招生规模相匹配的设备设施数量,促进学校加大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确保建设经费来源。高职院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室以满足模拟、验证等实训的需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提高教师为社会服务的水平,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筛选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注入部分资金及在企业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五)校主管领导的思想及社会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关注。

高职教育要拓展出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搭建新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手段,教育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支持。高职教育的办学观应更多地体现出开放性、地方性和多形式的办学特色,走好工学结合,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企业和学校相互结合和订单式的培养,使企业得到需求的人才,学校的办学才有出路。还要形成正确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观,注重学生实的能力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一)以市场为导向,教育体制多元化。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要想获得较强的抗击风险的能力,就必须深化改革,推陈出新,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我认为学校体制的模式建立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可建立由高等职业学校牵头,劳动部门和产业部门直接参加,相关的管理部门和机构适度参与的高职学校理事会;二是要改革公办高职教育的办学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股份合作”、“公办民助”、“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引入民办运行机制;三是要深化公办高职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与岗位,实行灵活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二)专业设置更加实用化。

这次危机对商业类职业技术学院冲击比较大。商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将受到挑战,商业教育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变革。这就要求高职教育领导者在金融理论转型期,申报招生计划时注意调整。但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创业投资进入网络,有关网络职业教育类型专业将较快增长。因此,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渐趋实用化和灵活化。

(三)高等教育质量提速趋势明显。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率,除了四处寻找出路之外,开始积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充分提高毕业生适应多工种的能力,使得学生知识层次多元化、素质综合化;市场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努力把高职生培养成技能型、应用型和创业型并重的外向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各种能力的需求。

(四)教师队伍来自企业一线的趋势明显。

为了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高职生的质量,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出发,越来越注重知识和实践,以及社会背景的融合,招聘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既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现成的就业渠道。

(五)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

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也是抵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要求人们应该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谈判,与他们建立起经济关系,有效地占领他们的经济市场。在机构及专业设置标准、运行标准、课程评价标准、人才评价的规格标准和证书采用标准等方面也需要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使之能灵活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职业岗位及其科技含量变化并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六)高职教育终身化理念得到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阶段性教育,这也是一个相对终结教育,没能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非学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却是高职教育的短板,在金融危机下,人们意识到,培养具有高级理论基础、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人才是人一生都需要的。许多白领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纷纷回到高校接受职业再教育。职业教育走向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五、结语

总之,虽然当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高教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发展至今,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区域分布亦趋向协调,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统筹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办好特色的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塑造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等,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转变教学观,建立课程观,深化产学合作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能力塑造和与社会职业的纵向接轨。在金融危机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将承担更大更艰巨的任务,需要共同面对困难、同心协力、共同研究、采取对策,为国家的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继杰,孙晓川,孙晓琳,于学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内涵与质量管理取向研究[J].教育科学,2008.

[2]任爱珍.金融危机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

[3]王吉明,丰刘香.首席教师制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5]刘芳武.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6]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7]孙琰.高职教育中有效工人的培养构建职业与教育的桥梁[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0):584.

上一篇:巧用周记促交流 下一篇:以课程标准为统领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