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也需要“引进”

时间:2022-03-01 10:02:59

课堂也需要“引进”

所谓“引进”就是吸收外界优秀人才或先进事物,这个词通常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外资;一个企业的不断壮大需要引进先进人才。那么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说,“引进”是否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

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之路,我们教师早就在自己的这块热土上吸收了许多优秀的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模式上,引进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及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开放式课堂”。从教学手段上来看也为以前单一的课本教学引进了图片、音像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的引进更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生气,直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各种公开教学都少不了它的参与。再来看看教学理念方面引进的先进思想更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观念的引进彻底颠覆了以往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思想。这一切都是“引进”的功劳,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引进”。

作为“新语文”改革浪潮下成长出来的教师,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进行着语文课堂的“引进”工作,从教学模式上的尝试、教学手段上的改进、理念上的转变,一步步地摸索、反思……而我着手的“引进”工作就是把学校倡导的“博爱新语文”教学关于“语文课外主题阅读”引入了自己的课堂。围绕我们学校“新语文”的研究,在反复探索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与研讨,形成一定的“引进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做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导”而引之

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导入、新授、总结这些常规的学习环节。那么“课外阅读”的引进也应从这些环节进行。首先来看我在教学一年级《东方之珠》这一课文时的一个导入片段:老师在上课之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放大的中国地图,从地图上找到“香港”的地理位置。由此引出“香港”这个神秘的地方。在学生对此产生了学习兴趣的时机时,引导学生从《拓展阅读》上寻找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历史、地理、人文、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在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进入了学生的视线里、脑海中……这时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南大门”一词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段“引进”内容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引进”课外阅读的根据是我在课前对学生们进行的教学摸底。“香港”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它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眼里都是那样的神秘。课前,我进行了调查,班里48位同学,仅仅有4位同学踏上过那片土地,学生对于香港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然而恰恰这些都是学习《东方之珠》这篇课文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因此“课外阅读”的引进是必须的。于是我指导学生们阅读了《语文拓展阅读》上的相关文章。《阅读》上文章内容相当丰富,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现了香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包罗了香港各个方面的介绍。于是在众多的资料信息中如何帮助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取舍与摘选又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这些因素,我设计了以上的导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头脑的信息库里去提取相关有用的信息,再带着这些信息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就会有效地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导而引之”的目的是给学生学前一个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学习就有了“热身”,学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悟”中牵引

语文课的最大魅力就是在于体悟文本语言的精美,产生独特的感悟。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名篇名作能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体悟,读中成长……

如,我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对文中“白骨精”形象体悟的教学中是这样引进“课外古文”的。学生在通读课文中描写“一打白骨精”的片段文字后,阐述唐僧师徒三人心目中“白骨精”变化的形象时,适时地引进了《西游记》中一段对“白骨精”形象描写的文字。一段精辟的古文再现了当时“白骨精”的形象。这时老师抓住学生的文字感受,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心中“白骨精”的形象。学生围绕一个“妙”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谈到”,到“议到”,于是“白骨精”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也就是这个深入人心的形象为课文的学习、体悟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再如,同样是六年级课文《螳螂捕蝉》一课,我同样引进了“古文”。这次的引进是被安排在了“复述课文”的环节。对于一个成语故事,白话文的方式字数比较多,但是古文却显得更加精辟。这时“引进”成语故事是再合适不过了。学生读着文字,品着语言,脑海中故事情节就渐渐清晰起来了,那复述起来也就滔滔不绝了。

三、“趣”引拓展

“趣”是兴趣的趣,也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一篇课文的学是遵循一个由疑问到了解,再由了解到疑问的过程。而后者的“疑问”主要是学生学完课文后对相关内容产生的一种兴趣,这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途径。如果这个环节能够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的话,那学生收获得就不仅仅是一堂课上的知识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成了老师研究的课题。那么,围绕课后拓展的“引进”也就很有必要了。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物篇时,《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篇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上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记》两本著作是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在学完《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之后,老师由课后的《名著便览》入手,从短短的介绍中,让学生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经典之作产生了兴趣,不要老师多说,学生也会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殊途同归,由《海伦·凯勒》一课得到启示,让学生去读读《史记》,能不能也当个小编辑,给《史记》写一个《名著便览》。

语文课堂“引进”课外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积累和运用。所以,这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一种“引进”。然而,“引进”毕竟就只是“引进”,它不是最终的主导,永远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只可“画龙点睛”,不可“画蛇添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上一篇:对有效操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漫谈“问题解决”中的习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