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时间:2022-10-06 07:30:04

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须“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结合课改经验,深入研究,不断打磨提升,努力探索“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堂内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就必须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多样化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堂生活的改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大面积参与教学,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多的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多的掌握内容。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并不是要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要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因此,“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要做到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是否改善学生课堂生活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二、确立课改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材编写与设计的要求,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为真正“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教学上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就是方法的引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把预习指导引入课内,重点落实预习策略,加大预习的指导力度,确立适度的预习目标,安排必要的预习时间,选择明确的预习重点。通过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并发挥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进行约束的学习效果监督机制,将学生预习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之中,提高预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通过预习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没有广阔的课外视野和丰厚的课外积累课堂生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二)组建舍作学习小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平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全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的建立以4—6名不同质的学生组成一组,并对小组内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思考、交流、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重点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特别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发挥好“兵教兵”的作用,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三)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为学生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确立“师亦生、生亦师”观念,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人格上平等,学习上民主,人人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是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方式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学习等活动方式的运用要加以重视。因此,要着力改革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综合运用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要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综合运用,并且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评价、多元评价、立体评价。通过评价方式和方法改变,实现由原来的“教师教”转到“学生学”,由“教知识”转到“生智慧”,由“被动学”转到“主动学”,由“单维、双维”转到“三维”,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关键点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质量才能高效。为提高教师素质,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理论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师课堂改革的瓶颈。要切实解决自身理论的“短板”问题,就必须在业务学习上特别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理论学习方面,努力从课程标准的内化与吸收、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积累知识与能力,并重点把构建学生课堂理念的学习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自身进行常规性知识的学习。通过抓学习,转变观念,实现理念引领,为“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不断优化教研渠道,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教研活动是探究教育规律、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少,不能经常性地进行集体性教研活动的学校,教研活动要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拓宽教研渠道,经常性地交流教学信息,通过教学研究和互听互评活动,对“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教学游刃有余。

1.积极参与常规教研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进一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扎实从“读”、“写”、“作”、“说”、“教”、“评”六项技能方面训练,把教师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学校听课评课制度,积极参加全校性的说讲评课活动,如在学校每学期结合各种教学评优(如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中,要努力展示本学科特色,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全员参与的说讲评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展示。

2.努力拓展校际联合体活动。联合体研学模式通过“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研学形式,促进区域联片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展示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精品课展示为契机,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意识和水平,全面展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3.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实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研效益的目的。为拓展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益,在网络中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团队,集体攻坚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网络教研是教师共享的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库,是整合教师资源,打造名师团队的平台,教师要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本课堂的模式。通过网络教研不仅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教学教研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形式,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素质的新途径,按照“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的思路,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中心校)

(责任编校:赵申旭)

上一篇:爱的“罪证” 下一篇:灯节的灯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