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时间:2022-02-23 11:08:51

地方高校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高校是区域创新系统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节点,地方高校科研能力的强弱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文章在地方高校自身定位、以学科建设促进科研能力增长、与外界加强横向联系以及用科学发展现来指导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刘潇,渤海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姚异卉,渤海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78―03

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代技术经济社会,谁掌握有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收益。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外源性创新的重要来源,其基本职能之一的科学研究职能愈发受到重视。在我国高校体系中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若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满足企业和社会对知识技术的需求,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地方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主要动力

(一)高校间的激烈竞争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5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其中,中央部委直属高校112所,其余近1800所高校均为省属高校即地方高校。在我国现行的大学体系中,从顶层到底层依次为“研究型大学(985工程高校)――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普通高校(地方高校)”,其中研究型大学是近年来我国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点支持的主要对象,例如在科研经费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重点高校的年科研经费约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这样看来,在源于政府渠道的纵向科研经费方面,地方高校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困境。近年来,我国政府在R&D的投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对高校R&D的投资中,源于政府的为151.5亿元人民币,源于企业的为102.2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到当年R&D投资总数的54.7%和36.9%,而且源于企业的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源于政府的投资在逐渐减少。这说明地方高校要在众多兄弟院校的竞争中获取源于政府的科研投入难度加大。而且,企业更愿意与科研实力强大的“985工程”大学或“211工程”大学合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高校在源于企业方面的科研资源的竞争。

另外,高校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社会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在每年由武书连组织编写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有直接体现。因此,地方高校之间在声誉、教学水平、生源、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均与其科研能力息息相关。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许多地方高校在其简介上都写有“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字样,无论是否曾经隶属于中央部委,国家对其建立和划归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角度看,地方高校需提升其自身科研实力以成为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源;从高校职能角度看,地方高校也需要提升其科研能力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但地方高校因其科研能力有限,其科研产出所占比例与其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不成正比。《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2006年的36所研究型大学占被评价的605所普通本科大学总数的5.95%,科研成果占605所普通高校科研成果的61.80%。我们知道,再除去非研究型大学中其他中央部属高校的科研成果数,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比例会更低。

除了科研成果少,地方高校的科研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我国学者的调查,“这表明源于大学的成果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在调查回访中,一些受调查者表示,国内大学的科研水平已经滞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地方经济无论是宏观方面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技术攻关等方面,都需要地方高校提供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这需要地方高校提升其科研能力。

二、地方高校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明确自身定位,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科学定位是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清晰,才能构建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形成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庸教授指出: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科学定位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前提。由此可见,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根据高校的定位,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即“985工程”大学,已由政府确定为36所,其余高校均为科研教学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地方高校若仅以教学型或研究型来区分定位是不够的。地方高校可以参考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参考维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要考虑三个维度:一是科类定位,即是单科性、多科性还是综合性。二是服务面向定位,或社会需求定位。三是发展目标定位,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当然,地方高校还应该有更为具体的定位,如学科建设定位、人才层次培养定位等等。

无论教学型高校还是科研教学型高校,教育与科研都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生共育,是建设一所成功高校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复杂的劳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需要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细致缜密的研究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高校中的科研活动,不仅能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助于驱动教学向科学思想方法、严谨治学态度转化,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而且能在校园内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以及怀疑精神的科研氛围。这将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相长和全面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水平。

(二)以学科建设促进科研能力增长,以科研发展支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对自身的科学定位,源于对自身实力的把握,对社会需求的前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定位的过程也就是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的过程。学科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元素,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及重点的制定离不开对重点学科的扶持和对其他学科的建设。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学科水平既体现在科学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又体现在培养人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上。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能都是以学科为平台来实现的。

学科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地方高校对重点扶持学科的确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高校科研活动的方向与范围。对优势学科的扶持和对特色学科的建设就成为地方高校提升科研能力的突破口。任何一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路径,科研能力在学校发展期间会有所积累。

对于许多原中央部委所属、现划归地方的高校来说,在中央部委直属阶段必然享受过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在此期间,高校的知识技术累积会形成一定的科研实力,在某学科、某领域较其他地方高校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知识技术沉淀,在科研能力方面也会有渐进性的积累。这一科学知识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科研能力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其历史积淀。

科研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地方高校间的竞争有迅速发展的态势,在科研项目等科研资源的竞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而科研项目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高校科研实力、科技创新平台质量的竞争。科研成果要由学科建设来体现,因此,学科的建设也就是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培养优势学科、骨干学科的同时,还要兼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增强与外界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五个体系,对高校最富有挑战性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目前高校还准备得不够充分。”就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是其科研实力较弱,学术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所差异,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信息的缺失,高校对企业需求缺乏了解。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之处在于高校缺乏与产业的联系,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那么,高校与企业增强横向联系,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的交流和信息反馈,有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不断改进,增强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促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科研活动以应用技术开发和以地方技术需求为导向,使部分科研项目商业化,可以增加高校收入,拓宽政府出资以外的科研经费渠道,同时使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与外界的交流中,与兄弟院校的横向合作与沟通对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也非常重要。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之处,优势学科互不相同,科研方法也不尽一致。因为知识和技术具有的互补性和扩散性,地方高校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流动,有助于在科研方法、科研管理、产学研互动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地方高校与“985工程”研究型大学等具有强势学科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交流、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对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知识技术结构的丰富有很大帮助。另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体现出综合化、复杂化的特征,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是很难解决的。而且,不同高校的科研活动各有侧重,科研实力各有优劣,凭一己之力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申报很难成功。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和以科研攻关为目标时,不同高校间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进行联合攻关,不仅能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发挥多学科、交叉学科的优势,而且能提升科研能力,为解决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人,地方高校对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是对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就是要把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这一理念应该适用于地方高校科研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而且,真正的大学应当是学生、教职人员、科研人员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大学,因此更应该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同时,做出一批创新型科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地方高校应有的贡献。

协调发展,就是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的共同发展、科研人员与教师队伍共同发展、校内科研人力资源与校外科研人力资源的共同进步。必须促进高校间人才的流动,统筹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统筹科研人员的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实现科研队伍规模、科研人才队伍结构、科研质量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科研人员的梯队建设,坚持地方高校有特色、有优势的科研方向。不仅在学历结构、技术能力结构方面保持完整的梯队,而且在年龄结构等方面也要层次清晰。必须使优势科研项目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创新动力和知识储备,并且用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使科研工作得到永续发展。

三、结语

地方高校将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其科研能力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一种能力的养成,尤其是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或简单地依靠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培养形成的。科研能力由弱到强是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设计和实践检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EB/OL].www.moe.省略,2008-12-10.

[2]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武书连,等.2006年中国大学评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于惊涛,等.外源性创新投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6).

[5]武贵龙.高校科技工作回望与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的途... 下一篇: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