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基本问题

时间:2022-02-22 08:22: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基本问题

编者的话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变幻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挑战,道德危机、信仰危机频现。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起到引领作用,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从本期起,本刊特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栏目,以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及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把握的必然要求,是引领多样化思潮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种种风险中应对挑战的精神法宝。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实背景 本质特征 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把握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思想文化交流的新特点就是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形象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思想文化领域交融的新特点就是中国借鉴国外的有益思想为我所用的步伐在加快,思想文化领域交锋的新特点就是价值观的渗透与反渗透异常激烈。2010年1月12日,谷歌声称,不再愿意与中国政府合作继续对谷歌中国的搜索内容进行审查,可能将不得不关闭站点和在中国的办公室。在这份声明中,谷歌称其“经常面临不同程度的网络袭击”,同时“对同意审查部分搜索结果感到不舒服。”1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罕见地就单一企业发表声明,“美国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并提出了美国政府的“网络自由”战略。1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讲:“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击行为,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依法管理互联网,有关管理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这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谷歌玩的不是生意,而是价值观,是所谓互联网自由的价值观。要应对类似谷歌这样的挑战,就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获得对互联网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多样化思潮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转型任务叠加、转型环境复杂和转型速度加快,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导致了一系列的思想困惑、道德迷失、诚信短缺和文化冲突。一些人对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环境很不适应,精神上感到迷茫和痛苦;一些人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一些人对所处的生存境遇感到无能为力,丧失自我,在信仰上出现某种危机;一些人对那种只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轻视人文建设的现象感到无奈,在精神上无所归依,没有了家园;一些人对丑恶现象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往往把丑的东西当作美的东西,等等。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中,正确与错误彼此交织,积极和消极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很复杂,有时甚至还相当尖锐。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一套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得以和谐运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为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和趋势。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历经时间的考验、实践的锤炼、历史的检验,其基本原理始终迸发着真理的光芒。有人提出,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与19世纪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创立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还能否指导今天的现实呢?的确,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100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一种理论“过时”与否,不在于其产生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其正确与否。而正确与否的关键又在于这一理论体系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否科学。正是对变化规律和历史发展逻辑的客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光芒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无比耀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调了党要为实现自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国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个人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解放初期老百姓的朴素理想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则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了80年代的理想是“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现在的理想是“小洋房大别墅,带着豪华车队娶媳妇”。这些朴素的理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才得以实现或者正在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不断要求改革和创新的制度。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健全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制度基础。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蓬勃发展的土壤,中华民族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在现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及它在中国的成长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与指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和行为准则,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一个人的爱国主义表现进行科学判断的最基础性的标准;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一个人的群众观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一个人的劳动态度和行为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一个人的集体主义行为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一个人的诚信行为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一个人的法律素养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一个人的公民素养进行评判的最基础性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同时,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

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无论形势怎样变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对于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邓小平给予了坚决的批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方面有很多新举措,包括: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认为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一直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早在1980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转载评论员文章就提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通过大家的艰苦奋斗,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1986年9月28日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996年10月10日召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定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十六大报告中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敏锐地注意到综合国力竞争包括文化和价值观等软实力的竞争,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总书记多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论述。2005年1月18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这一基础上,总书记在2006年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新要求,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一体系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真理性体系。同时,这一体系是人民利益的要求,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内含在人民性之中。这一体系越是科学,就越能反映人民的利益;这一体系越能体现人民的要求,就越是表现为大公无私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的公平正义就体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不断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种公平正义是超越了西方自然法的形式公平的公平正义,它强调事实公平,起码要照顾到事实公平。事实公平包含的内容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基础上的公平;包含着机会公平的结果公平;逐步缓解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实现形式公平与事实公平相统一的公平正义,就要不断完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构建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共建共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最广泛的认同,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准则,不仅符合我们民族的心理与追求,也反映中华民族的特征与品格。同时,我们还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当今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具有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产生就具有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除原始社会外,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并存,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判断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四个应当”既包含了主导性,又包含了包容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种种风险中应对挑战的精神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存在各种风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使我们把这个复杂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明白,辨别出难以预见的风险,对于可以预见的风险找出应对的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使我们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从容面对、自信迎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昂然向上的风貌。我们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它是不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具有一种历史的大视野与大尺度,这是一种放眼百年发展的尺度,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尺度使我们的发展能够“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因一时一地的挫折而灰心,也不因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自信的理性态度。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解决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把这一理想归结为生活的逻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因而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其逻辑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观念,而是存在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它能够把千千万万为创造美好未来奋斗的人们团结在一起。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信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任何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催人奋进和乐观向上的品质;这种理想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具有脚踏实地和求真务实的品格。(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上一篇:论宪法结构的要素构成及其功能 下一篇:回归社会共同价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