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

时间:2022-02-18 01:26:10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

作者简介:林春,湛江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广东湛江/524048)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项目批准号11YJA710066)、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课题号2012JK31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是指对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于学校德育过程的研究。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创设德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实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学校德育研究的有机结合。湛江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其中以雷州文化为代表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长期为当地学校德育实践所应用。实践证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学校转变德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德育习得方式,促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合理建构德育资源和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德育资源;意义阐析;现实进路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不同的地区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因独特的历史事件所生成的历史文化存在(包括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蕴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同地方各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因此,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最接近现实、最感性、最“摸得着、看得到”而又最为亲切的德育资源。俗话说,一方土养育一方人;著名诗人艾青提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可以说,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仅是增加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每一个人对乡土的精神血缘联系,找到千百年来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根,这就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德育意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是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优质资源。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德育资源,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的意义阐析

1.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

从贯彻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志看,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水平,促进十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党的十首次确立“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高度彰显了学校的德育意义。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十的“教育根本任务”论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从而把学校的德育摆到了更高地位上,进而也凸显了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的政治意义。其逻辑进路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在于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前提在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既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首善之举,其目的在于把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实现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利用的有效对接,这既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结合,更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因此,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不仅具有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政治意义,也具有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指导学校德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观背景看,开展该项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利用,也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构建富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体系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正基于这一宏大社会背景,旨在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利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构建富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体系,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看,开展该项研究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文化教育的创新。基于当代教育的视域,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文化修养必须落实到教育的原点——“育什么人”、“如何育人”的问题上。显然,面对当前学生信仰危机和道德文化缺失的问题,利用当地父辈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利用富有乡土特色的本土历史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文化教育,无疑都是生动直观而有效的解决途径。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正是基于学生理想信念重塑和道德文化构建的德育规律探索,以寻找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途径,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命题。

2.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

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看,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不竭源泉,有利于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创设德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从而打破德育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地方历史文化意蕴深厚,是当地学校德育常用的题材。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德育实践为例,湛江地区地处雷州半岛,雷州文化是当地主要的传统文化,它与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并列为岭南文化中的四大民系文化之一。[2]由于历史渊源和地缘关系,雷州文化在历史上曾与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交融,淀积着极其丰富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石狗文化、雷阳文化、谪官“廉政”文化、状元坊文化等,至今还传承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如雷歌雷剧、傩舞傩戏;舞龙醒狮、年例飘色等。近代以来,当地又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湛江革命文化:湛江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历史资源,如抗法斗争、抗日斗争的遗址史料;湛江地区的红色资源:如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海南岛战役等历史遗址和文化资源。雷州文化与湛江革命文化,作为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历来是湛江人民用以教育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常用的德育题材。

由此而形成了当地学校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德育自觉。例如,大多数高校都成立地方文化研究所,加强对本土历史文化尤其是雷州文化的研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德育和社会实践;又如安铺中学的德育实践:安铺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有400多年历史,本土历史文化非常深厚,该中学本身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该校都是当地共产党活动和领导革命斗争的基地之一,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都是该中学校本文化建设和德育的重要资源;再如廉江一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心建起了全国首个以孔子《论语》为主题的大型广场——“论语广场”,硕大的“论语广场”占地8800多平方,矗立着高大的孔子雕像和他的系列名言警句,这里不但是该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成为当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并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上述学校的德育实践,是当地学校把本土特色历史文化作为德育资源利用的一种自觉。实践证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学校创新德育模式,改变学生的德育习得方式,促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克服把德育当作“符号知识”在教室里空对空传授的缺点,让学生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合理建构德育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学校的德育途径选择看,开展该项研究有利于探索学校德育新途径。随着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学生影响的扩展,必然对学校德育带来巨大挑战,选择更多新的德育途径、引进更多新的德育资源、运用更多新的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应对挑战的最优选择。开展德育资源拓展研究无疑有助于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的利用时空、拓新德育模式,尤其是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文化修养相结合,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和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构建起集思想教育、文化育人、情操修养于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3.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研究

从学校自身的德育研究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是学校德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研究,既非纯理论的思辨,也非纯实践的行动,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这是由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所决定的,只有从这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诚然,德育研究的目的之一在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升华理论,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助于提炼学校德育经验、寻找思想教育规律、升华德育方法。鉴于当前学校利用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德育实践,各学校都有不同的经验,但尚缺系统的概括提炼,未能上升为规律层面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开展该项研究目的在于把这些零碎的感性经验做法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方法论,再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实践,从而促进学校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

从地方历史文化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研究看,开展该项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结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和地方文化建设水平。其研究意义表现在:一是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由自然研究向自觉研究转变。当前人们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尚处于零散、功利的自然状态,开展该项研究有利于推动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关系的学理研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要素,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中的教育内涵,揭示其优秀本质和规避其负面糟粕,这种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促使研究态势由自然向自觉转变。二是有利于厘清地方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系,并上升到办学规律的学理层面进行探索。当前的研究实践也证明,该项研究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德育资源利用的学理研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与学校有着共同的育人功能,必须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的现实进路

学校把历史文化作为德育资源运用,已是一个非常成熟而习以为常的现象,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近现代史资源、党史资源、革命斗争的红色资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资源、改革开放历史资源等全国层面的历史资源被用于德育过程,已成为我国德育实践自觉和德育研究的经典。然而,以各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入德育实践研究领域,却是基于学校德育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而被关注。随着近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为普教“热点”,有的学校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开发乡土资源研究题材,有的学校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乡土资源德育素材,更多学校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地方学校乡土课程的一部分,开发出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江浙一带在这方面行动迅速,率先进行了实践。广东的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地区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颇丰,从2006年公布的《广东省2006年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得知,共有78种乡土教材进入课堂,属于广府文化地区的有48种,属于潮汕文化地区的有16种,属于客家文化地区的有7种,而属于雷州文化地区的只有2种。78种教材中,以“某某地理”、“某某历史”“某某文化”命名的教材就有26种,但涉及地方历史文化命名的只有8种。足见,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的理论研究方面,尚属起步阶段。

1.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在CNKI数据库检索中,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多达2126篇(注:检索时段为1984年2月—2013年1月,下同),但大部分是研究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论文,涉及教育研究的不到10%;以“德育资源”为主题研究的文献有690篇,多为学校常规性德育方法和内容研究,涉及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只有4篇;还没发现“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方面的论文。然而,作为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利用的单项研究,在一些领域又是丰富多彩、成果喜人的。以红色资源研究为例,在CNKI中检索出论文778篇,且发表的刊物层次也比较高,但从总体上如何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德育结合,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相对空白。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从研究进路来看,近年来,学界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概念研究:何谓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二是意义研究:为何要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德育;三是应用研究: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德育;四是个案研究:单项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

(2)从研究内容来看,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全国性(典型性)的资源应用研究多,地方性资源转化利用研究少;实践总结探讨的多,学理研究少;将“历史文化”与“学校德育”分割开来研究多,对两者内在关系及系统性研究少。当前学界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大多为实践总结文章,对德育资源转化利用的理论及机制研究论文少见;多见“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或“学校德育研究”的单项研究论文,少见对两者系统的内在关系研究成果。近年来,由于德育在学校教育事业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得到政府和众多学者的重视,不少关于德育资源研究的课题得到立项。如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汪季石主持)、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张颢主持)等。同时,相关的科研成果也不断推出,如张颢的《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等。但对比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需要,现有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

(3)在研究方法上,对“历史文化资源”或“学校德育”多采用纵向研究或个案研究,而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关联研究。如果能通过对两者的关联研究而实现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并进行系统性研究,不仅能有效把握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的特性和功能,也有利于在教育实践中综合把握和系统分析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其一,目前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大多从单一的角度出发,缺乏教育功能性的联系研究,要转化为德育资源成果,尚待二次深化研究;其二,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融入国民教育的宏观视野内进行,无论是对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价值性研究,还是对丰富学校德育的途径、手段和实践研究,都是突破和创新。

2.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研究的趋势分析

总的说来,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的研究今后将会呈现如下走向:

(1)在研究对象上更强调资源的地域性和思想性,以保证研究对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角度看,更注重于地方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德育价值挖崛;从德育资源的研究角度看,更注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德育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教育实效性运用,注重资源思想性的选择。

(2)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多拓展跨行业、多种类研究方法的应用。一是更多地运用调查研究法:深入到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去体验和发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本着“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互相合作,一起研究,互惠共赢”的思路与地方历史文化单位合作,开展资源研究活动;二是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内涵和意义的比较界定,区分清楚在其德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三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场所搜索地方志和文史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四是运用教育叙事法:通过深入乡间采风,访问民间艺人,把采访的结果以小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3)在研究视角上,将由只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转到重视其与德育的关系及转化为德育资源的规律研究。更多着重于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与糟粕的甄别、教育意义的挖崛、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教育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于德育的规律的探讨等。

3.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从问题意识来看,基于当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推进该项研究应着重于下列问题的解决:

(1)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复杂性与学校德育先进性的关系问题。通过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先进的思想文化内涵,甄别其精华糟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作用。

(2)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在德育中的实效性问题。探讨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特性,寻找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规律,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通过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思想内涵及其鲜活的文化形式转化为具有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资源,探索在当前思想多元化、社会多样化的背景下的德育新途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的方式和路径探索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是如何借助地方教育资源实现德育目的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实现教育方法和德育方式的路径创新。

(4)文化建设与德育资源利用的关系问题。在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先进性与历史局限性、教育性与经济性、严肃性与娱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教育研究的关系问题。

4.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的对策探析

总的说来,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需要在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1)提高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意义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事关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构建德育新模式和推进学校德育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要搞好该项研究,前提是提高各级政府、学校和研究工作者对该项研究意义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才可能重视;只有重视,才可能加大投入和支持;只有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研究工作者的投入,才能有效地做好该项研究工作。说到底,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德育资源的利用研究并非学者个人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它是一个集各部门齐抓共管、地校合作、教研相长的协同研究共同体。

(2)加大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开发研究和德育利用力度。无可否认,各级政府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开发利用无不不遗余力,然而,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开发利用却鲜有其功,少有为学校教育而专门开发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甚至不少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因经济利益关系,拒绝教育的无偿或低偿利用。改变这种局面在于政府要改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利益与教育需要的关系,多开发和开放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用于教育服务;学校亦应主动参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引导学者参加研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受教育,从而提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利用效率。

(3)鼓励地方学校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利用。学校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受益者,应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于德育为己任,主动做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利用工作。一方面,导引学者参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积极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利用实践,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文化景观、开展本土历史文化考察实践活动、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德育课堂以及乡土教材等。

(4)加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的理论研究。一是在研究对象上要强化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特点和思想特点的分析,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拓展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政治学、宗教学、教育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三是在研究的视角上以人为本,过去的研究往往只是强调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而不重视其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更不重视其对学生个体成长的终极关怀作用,其实,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利用不仅事关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问题,也事关学校德育改革的终极关怀问题。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蔡平.雷州文化及雷州文化的人本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5).

上一篇:会计欺诈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下一篇:华东明珠 渔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