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浅析

时间:2022-02-18 06:32:10

摘 要:在现代语言学中有很多比较的句式有时表示比较的含义,有时又具有比拟的语义。本文通过对比较句和比拟句进行粗浅的研究,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减少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误用,这也将有利于今后我们在语言学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关键词:比较句;比拟句;辨析与比较;语法;语义

一、比较句

(一)比较句的定义

比较句是指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词、比较点、比较值等成分构成。

例句: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

“中国”是比较主体;“美国”是比较客体;“比”是比较词;“人口”为比较点;“大”是比较值。

(二)比较句的类型

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子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1.等比句:表示事物、形状的异同,不用“比”的比较句,而是“跟、和、同”等词

(1)结构:A跟/和/同/B 一样/不一样+形容词

例句:我和妈妈一样瘦。

2.等差句:表示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

(2)结构:A不如B+形容词(形容词一般为积极意义的词)

例句:我不如妈妈细心。

不能写成:妈妈不如我马虎。

(3)“有”字句

结构:A有B+这么/那么+C

C1:形容词性

例句:沈阳有那么冷吗?

C2:动词性(如了解、喜欢、明白等动词)

例句:他有那么喜欢文学吗?

(4)结构:越来越+形容词/表示心理的动词(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①句中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已经含有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以前的程度高,现在更高,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词语的修饰。

例句:沈阳的空气越来越好了。

不能写成:沈阳的天气越来越好多了。

②“越来越+……”后只能出现心理动词,一般动词不可。

例句:奶奶越来越喜欢安静的生活。

不能写成:雨越来越下得大了。

③“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在句中只能用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主语的前面。

例句:注意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能写成:越来越注意健康的人对了。

(5)结构:越……越……

例句1:人越多越好。

例句2:父母越宠着,孩子越顽皮。

注意:如果只有一个主语,自然放在“越……越……”之前,如例句1;如果有两个主语。则分别放在两个“越”之前,如例句2。

(6)“比”字句的两种基本结构式:

①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性结构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

②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表示数量意义词语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多了。

二、比拟句

(一)比拟句的定义

所谓的“比拟”,指的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而言,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二)比拟句的类型

1.拟人: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动,这种比拟叫做拟人。它的一般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一些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物

(2)让人与事物说话,把物人格化

(3)把物变成人,跟人一样行动、说话,有思想,有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这种比拟就叫做拟物

三、比较句和比拟句的简单辨析与比较

“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

“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个人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

但由于二者有时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因而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句和比拟很难辨别清楚,以下是我个人认为的几种简单的辨析方法:

(一)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陆俭明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

例句:

1.哥哥跑得比我快。

2.我姐姐比我优秀。

3.哥哥跑得比兔子还快。

4.她的脸比苹果还红。

例句1不能说成“我哥哥跑得快跟我似的”例句2也不能说成“姐姐优秀的跟我似的”但例句3可以说成“哥哥跑的跟兔子似的”,例句4也可以说成“她的脸红的跟苹果似的”例句3和例句4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由此便可以看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二)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

例句:

1.他今天比哪天都高兴。

2.女儿已经有妈妈那么高了。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3.这冰雹和豆粒差不多。

4.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5.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6.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

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我认为把3―6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有夸张的成分。

如例句4 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而是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再如例句6 在人们的心中,火柴棍儿是细的,拿胳膊与火柴棍儿相比就是想说腿非常细,重在说明而非叙实。

比拟句中的说话人拿来做比较参项的往往强调其“内涵义”,而非“外延义”。也就是说,拿来“比较”的两个事物不是同一语义场内的,在人们一般的认知范围内不会把他们看作同一类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较”就应该是比拟关系。

其实,比较和比拟两种语义可以同寓于一种句式结构中,都是对事物间的关系加以陈述的语义范畴。比较侧重差别,而比拟侧重相似和修辞。以上便是我对比较句和比拟句的粗浅理解,有的方面说的不够细致全面,但这些仅是我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大家今后的语言方面的研究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商务印书馆。

[2]陆俭明:《语文月刊》1982.第1期。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商务印书馆。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商务印书馆。

[5]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2007.学林出版社。

[6]贺又宁:《语言应用散论》,2007.03.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洋,女,籍贯:辽宁抚顺;1991. 5.2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第二作者:刘畅,女,籍贯:辽宁朝阳;1991.12.20;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上一篇:浅析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下一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