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工作中变“不准”为“提倡”,变“管”为“帮”

时间:2022-02-18 03:09:34

班级工作中变“不准”为“提倡”,变“管”为“帮”

作为一名执教二十多年的老师,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对于班级管理,我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并会因很多问题处理得不够理想而焦急、沮丧。因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讲究的是师道尊严。在教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是采用命令式的语言,例如“不准、不许、不能……”诸如此类的字眼,而学生是在“权威”、“尊严”之下被动地接受一些他们并不乐意接受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你们的成长,但学生未必就能领会我们的好意。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未必会按我们的意愿去做。我们所发出的指令性的语言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既然事情的结果和我们的预期愿望差距太远,那我们何不变换一下的思路呢?常言道:变则通,通则达。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也许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既然指令性的语言收效甚微,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变“不准”为“提倡”。提倡的内容当然是班级中出现的好现象。例如班里“助人为乐的同学、作业认真的同学、关心班集体的同学……” 我们不防把他们的行为适当放大,多表扬他们。不要吝啬我们那优美的称赞语言,人人都有从善的意愿,其他同学自然会向好的现象靠拢。试想:假如同学们每天在班里听到的都是老师批评的声音、禁止的声音,那在学生的心里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这个班级有太多的问题,很多同学在违反纪律,同学们无心向学,,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班级是一件多吗痛苦的事情。长期如此,学生对班级的信心就会在老师的批评声中一点一点地消失掉。如果学生对班级失去了信心,那这个班级还有希望吗?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学生对班级没有了寄托,这个班级还有希望吗?反之,如果学生每天回到班级听到的都是老师称赞的声音,那么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班里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要向他们学习,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个好的班风就是在同学们的一点一滴共同的努力中形成的。有一句这样的话“: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少。”由此可见表扬的力量。当然,我并不认为教育只是一味地表扬,缺少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班级中存在的不好现象,还是要指出并进行教育的,但要讲究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用的教育方式。因人因事而已,倡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双管齐下,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是很沉重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甚至还要负责管理学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例如,午休、闲聊、共同劳动等等。那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长者,他们是晚辈;我们是教师,他们是学生;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被教育者……这些都对。但更深入一点思考:不论是“管”还是“教”,我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师尊”俯视着受教育、受管理的学生,我们就是以这样的一种高姿态用指令式的语言来“教育”学生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而这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出自自愿。不是本意,自然就会“左耳进,右耳出“。这也就是很多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很聪明也很有个性,他们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头人,他们不愿意被老师指挥得团团转,他们的大脑不是空的,任由别人把思想塞进来。专制的教师虽然能让学生在表面上遵从你,但无法让学生真正改变自己的缺点,一旦脱离教师的”高压政策“,他的一切缺点就会“原形毕露”,而且这样的教师也无法赢得学生的真正尊敬。如何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呢?我想到了“帮”字。

我们成年人都不喜欢别人的高压管理,但我们不会拒绝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别人的帮助对于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从别人的善举中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浓浓的爱。同样,如果我们不是去管制学生的行为,而是去帮助学生改掉他们身上的缺点,那他们对老师的认识又有了不同的理解:老师不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的管理者,而是一位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好朋友,老师正和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身上的缺点改掉,我们可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啊!现在不是老师要我们改,而是我们要改,而且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努力,帮助我们把缺点改掉。

学生在意识上有了改变,行动上自然也会有变化。试想:有谁会拒绝别人的善意帮助?又有谁不对帮助自己的人不心存感激之情呢?又有谁不愿意在一位经常帮助自己的好朋友面前表现得更好一些呢?虽然只是由“管”到“帮” 一个字的改变,但不论是从角色、意识还是行动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转变必须是观念上的转变,观念转变了,行动才会有所变化,行动变化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效果不同了,学生也就转变了,整个班级也就自然得到转变。

想说的内容还很多,想要探讨的问题也还很多很多。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唯有不断地学习、反思、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上一篇:用“心”托起希望 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