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培养浅谈

时间:2022-02-18 12:29:08

语文素质培养浅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能力主要是指教学时的总体构思和主要教学目标的实施后学生的接受情况,我以为深入挖掘课文,抓住字词、语句甚至插图,以此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学生容易忽视字词、语句甚至插图,只注意了它们的表面信息,却忽略它们的潜在信息。本文论及的是在教学构思和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课文,培养学生潜在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和利用一些词语、句子及插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即通过思考,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显然含有辨析之义。那么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对迎接高考的挑战及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以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前提,便是提倡“不唯上”、“不唯书”的精神。因为即便是统编教材值得商榷之处甚至不是之处也是有的,那么以此为磨砺思辨之剑也不失为教学一技。当然,应该注重它的过程而并不十分注重它的结论。具体作法是提供与课本有抵牾的外来信息,让学生检索、发现与之有联系的信息,并加辨析以提高能力。如学习课外读物《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关于对“林语堂”的评价,教参和课后“思考和练习"是不一致的,教参的说法是实事求是的,而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称“林语堂”为反动文人,有失偏颇,有“嫉恶太严”之嫌。教师提供教参的评价,让学生去发现,使其思维有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人云亦云、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弱点。再如学习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由“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引出,教师提供古代文化知识中有关“车位的”知识(以左为尊,御者居中,陪乘在右),指导学生发现课文插图的不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课文原有的知识,学到了新知识,又发现了问题,提高了辨析能力。

二、抓住和利用一些词语、语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一个人的见识是否广博,观察是否深刻密切相关。比如托尔斯泰看一枝被车碾过的牛蒡花还在顽强生长,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高加索的哈泽·穆拉特,因而构思创作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一般说来,虽然不能说高中学生见识是广博的,观察是深刻的,但他们已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见识和观察力,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主要是抓住这一教学环节和进行学习训练的触发点与运作过程,而这两者之间,触发点又是主要的,找到并抓住这些触发点,这一教学环节和学习训练就有了运作和达到目的的可能与前提。我以为抓住一些词语和语句就找到了教学环节与学习训练的触发点,进而使这一教学过程得以进行。如学习课外读物《天山景物记》,抓住文中“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像块巨大的蓝宝石”的“蓝”提问,草原是绿的,怎么象“蓝宝石”?经过讨论教师指导,明确作者根据当时的感受来描绘草原。如清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引导学生联想课外阅读时所掌握的这种比喻色彩的表面信息含蕴感受的潜在信息的写法,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地举出“黑色六月”、“黑雪”、“黑太阳”等例子。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训练任务,学生的精神状态也颇好,课堂气氛也热烈。再如学习《伐檀》选自“魏风”,“魏”即“魏国”,今山西芮城,并示以地图中芮城位置,以明确句中“河”即黄河,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地理有关知识,最后完成联想或想象的结果:《伐檀》一诗产生在黄河北,今山西芮城一带,现在的大部分地貌是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黄河水也是一派浊流。而我们的祖先却是在“清且涟漪”的河畔,采伐一种现在生长在菲律宾的檀树,可见当时黄河流域应为亚热带气候,植被的破坏已经向现代人敲响了警钟。这样由课内联想到课外,由语文联想到地理,由现代联想到古代联想到未来。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着意此句之效。这样既产生了影响,又培养了能力。

三、抓住和利用一些词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属于语文高考考查层级B,它是建立在A层级(识记)的基础之上,又是C层级(分析、综合)D层级(鉴赏、评价、应用)的基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考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探幽发微,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课文中常有一些句中的词语看似平常、朴实,或因反常使用,或因位置变化,而“平字见奇,朴字见色”,学生阅读时极容易“有”视无睹,那么要抓住这样的词语,来完成培养理解能力的任务。如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小说开头这样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抓住句中的“也”,引导学生发现“也”字,复习副词“也”的一般用法(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前文已有过相同事物或情况,后文才能用“也”)经过提问、讨论,理解“也”字在这里耐人寻味的特殊用法(照应后文“极乐公园”里的佛莱思节夫人)。再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名句,“白月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流”字的位置(如写成“黄河流入海”则平淡无奇),理解语序一换,顿生光彩的特殊修辞效果。

总之,在注意以整篇课文、整个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或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上一篇:劳作教育工作实践初探 下一篇:“书声朗朗”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