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时间:2022-02-13 05:19:28

探究高中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摘 要:地理在文科学习中很重要,其学科特点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地理教学常常采用填鸭式教育或题海战术,不仅使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地理学习难上加难。只有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方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真正的学习动力是兴趣,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一、特色的课堂导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地理课,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趣的教学视频,如在讲解“洋流”这节课时,通过课前播放“小黄鸭的环游之旅”,让学生思考“小黄鸭是借助什么样的魔力完成环球旅行的呢?”;在讲解“热力环流”时,播放“火烧葫芦谷”视频,让学生辨析“诸葛亮的这次失败,是天意还是人为?”;在讲解“城市化”时,播放“美丽大田”,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来分析生活问题……短短的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思考和兴趣进入地理课堂,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谚语、诗歌等趣味较强的知识创设情境。如在讲人口迁移时,借“小马家的迁移史”,探究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口迁移原因;讲述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逼真,直白深刻;讲到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有趣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课堂。

二、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地理学习内容

地理既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要通过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让课堂由学生做主。

本学期笔者在课前开展“导游带你游世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导游,从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区域,可以绘图、制作PPT、制作视频,同时设置学生提问和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主讲学生积极准备,认真研究要讲的区域,台下同学踊跃提问,积极参与。所有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们还举办了“地理歌曲大家唱”,将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歌曲,如“奔跑”版《热力环流》、“台”版《气候的成因》、“时间煮雨”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将深奥的地理知识化成耳熟能详的歌曲,使地理知识变得朗朗上口,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小制作。如让学生用纸条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让学生分组设计“小水滴历险记”。游戏化、简单化、生活化的地理,才是学生真正爱学的地理。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地理学习渠道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学习地理的渠道众多,如果单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适当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演变成技能,逐渐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列国志》《国家地理》;引导学生观看地理类电影,看《地心游记》学“地球圈层”,看《后天》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看《穹顶之下》了解“大气污染”等;向学生推荐地理微信公众号“谈天说地”“海宁中学地理组”;定期补充时事新闻,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等。这样的课外活动有声有色,使地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结合生活地理,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让学生去思考晴朗时天空为何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何呈红色?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结合富山新村的建设规划,让学生测量楼间距和楼高,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讲解地质作用时,让学生讨论调查石牌镇多温泉,建设镇、太华镇多煤矿的原因……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用地理规律来解决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潜能,减轻教师压力。有了兴趣这个好老师,学生才有持久学习地理的动力,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全,等.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淡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一篇:导学案在农村学校小班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