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精神病?

时间:2022-02-01 10:33:02

网络成瘾=精神病?

网络成瘾是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严重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部分患者甚至还会有社交恐惧症、模拟网游犯罪等。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由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了专家论证,玩网络游戏、网恋网婚成瘾……都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一标准的通过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据悉,该标准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五类。有数据表明,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占82%。而玩游戏成瘾中又以沉迷于《魔兽世界》的入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区分的程度。

打这儿以后,网络“瘾君子”们的问题,就算是正式确诊了。要治病,先得找准病根。鉴于网瘾,尤其是网络游戏上瘾对青少年一代众所周知的毒害,因此,乐观地看。网瘾确诊为精神疾病,算得上防病治病的第一步。

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尽管会有很多人否认自己属于病态,但玩游戏成瘾的人群日益庞大、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却是一个谁也无法抹掉的现实,据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对于学龄期的青少年而言,最直接的危害是厌学,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其次是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耗在网上,吃饭、睡眠等不正常,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理、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免疫功能变弱。再次,沉溺于网络后的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脱钩,即使不在游戏状态仍继续沉迷虚拟状态,甚至模拟网游杀人犯罪。

案例1

2006年,遂宁射洪县20岁的小青年胡安戈沉迷网络,3个月就将父母给他做生意的5万元全用来购买了网络游戏《传奇》的装备。感到无颜面对父母,胡安戈竟荒唐地选择毒杀父母。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在胡安戈的电脑中发现,胡安戈曾在网上搜索“购买毒鼠强”等。最终,胡安戈交代了犯罪事实。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他死刑。胡提起上诉,并表示很后悔。其奶奶、外婆等亲属也希望法院能给胡安戈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刚刚公布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让胡家人看到了一丝机会。请求对他沉迷网络毒杀父母时是否患精神病及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目前,胡安戈在等待四川省高院的二审判决。

案例2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凶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多数精神病学专家都认为赵承熙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究竟是否存在精神障碍,可能属于一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平时就沉溺于暴力游戏,最喜欢网络枪击游戏《反恐精英》。随着科技的发展,逼真的血腥游戏场面将暴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游戏中,只要手持武器,便能操控世界。游戏中的英雄可以杀人无数,游戏中的人物可以无视规则。其逼真程度已经无法让这些孩子分辨虚拟和现实的差别。所以,拿起一把枪去滥杀无辜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死,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现实中的“重启”。

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虽不是洪水猛兽,但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上瘾可能仅仅是一个表象,其背后带来的许多问题已经属于精神疾病。如轻度的抑郁症、自闭症等。

你是网络成瘾患者吗

“台湾有一男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方便食品,甚至于成人尿裤,为了能挤出更多的时间上网……”(摘自《申江服务导报》)

这则消息令人瞠目结舌,倍感不可思议,网络成瘾是高科技造成的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中,必须对他们的上网行为给予关心、引导和教育,但“网络成瘾”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不是喜欢使用电脑就是“网络成瘾”。如果一个人喜欢上网,但每天上网的时间并没有影响到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没有伴发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及戒断反应,则只能称之为“网迷”,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就有进一步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症的可能。《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教授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分为10个问题,被试在其中5个及以上问题中回答“是”才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10个问题是:

1 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以后还想着它)?

2 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3 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 当你预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5 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和无助)的方法?

6 你是否对家人和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7 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8 你是否经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9 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劲?

10 你上网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由此可见,家长应对网络成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既不能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过于乐观,认为上网就是在“学知识”,也不能将正常的上网活动都视作危险信号,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横加阻挠。当孩子每天上网时间仍然在控制范围内时,并不能算是网络成瘾,家长对此不应该制止,反倒应该鼓励,因为网络上有最新的信息和资讯,使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也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与孩子之间正常的沟通技巧,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网路迷途

面对孩子上网成瘾,有些家长非打即骂,结果却导致孩子自暴自弃。有些家长企图用眼泪感化孩子,却收效甚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预防和纠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成为家庭教育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网络成瘾和吸毒、一样,是一种

精神依赖病症,一旦陷入,很难自拔,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引导,才能防患于未来。首先,及早地纠正孩子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在孩子最初接触网络游戏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家长要及早做好引导,否则在孩子真的沉溺网络之后,他们在虚拟世界感觉到自己的控制能力,能够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时,他就会把所有的寄托放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再对孩子做引导,其实已经不容易了。在引导过程中,不要和孩子发脾气,用行动和言语去感动孩子,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留意“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让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将心比心,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找专家面对面咨询,或者到书店去购买孩子教育的书籍,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使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与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最应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极端的方式,比如取消宽带之类的,因为极端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感觉父母与自己是对立的,青春期孩子本身的逆反心理使其极有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

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解决。学校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识与理解,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并参与网络以外的有益活动,比如野外拓展、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等。家长也要改变教育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敬,多和孩子进行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尤其要注意说话方式,避免侮辱性的批评。在孩子取得成绩后要多加赞扬,在他们受挫后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在家长和朋友的鼓励中,孩子对目前的学习或业余爱好更加有爱好。让孩子意识到网络不能完全地替代现实生活,迷恋网络或其他不适当的爱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了。

严重的网络成瘾症,如患者伴有一些明显的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那治疗中则需要引入药物的帮助,再辅助心理治疗,把孩子们错误的心理发育扭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2005年3月,总医院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集中住院治疗,并于2006年3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会让更多人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把网游成瘾认定为“精神病”,肯定让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即便不算庸医误诊,至少也是夸大其词,认为人的堕落不能归罪于技术进步云云。但事实是,孩子上了网瘾,哪个父母不是焦灼万分甚至肝肠寸断?当我们的下一代沉迷于其间而不能自拔、神情恍惚而心智受损时,这种所谓的“游戏”已经不能算游戏,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

中国是网络大国,网民人数以每年20%的数量递增,以科学的手段救治网瘾患者,使人们成功对接健康安全的信息生活,也是对信息时代的贡献。

上一篇:美国艾滋病防治基金会在中国 下一篇: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