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探讨

时间:2022-01-24 10:53:50

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探讨

摘要:建立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重新分配,达到合理利用资金,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目的,这也是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必然诉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良好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对相关信贷退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商业银行 生命周期 信贷退出 信贷退出机制 金融生态

科学的信贷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稳健发展的制度保障。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进轻退的信贷管理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各家商业银行对信贷进入都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但信贷退出相关制度还比较缺乏,相关标准也较模糊。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信贷退出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信贷退出机制是指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退出的规范化的运行模式,科学的信贷退出机制应包括成熟的信贷退出理念、规范的信贷退出制度、明确的信贷退出标准和政策,以及操作细则等,涵盖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退出的整个流程。

从传统理论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退出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按时履行还款合同能力下降,商业银行主动要求其归还贷款并减少信贷合作的行为。被动退出是指企业发展状大后,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能力提高,能够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取得成本更低的资金,对间接融资需求降低,或由于其本身现金流充分,为减少财务费用,主动归还银行的贷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对直接融资的依赖性仍然很高,因此实行被动退出的并不多。

实际工作中,信贷退出就意味着对企业信贷授信额度的降低。当前各家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授信额度的调整来控制信贷风险。在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信用风险和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为企业核定一个授信总量,并将该企业所发放的信贷余额之和控制在授信总量之内。实际操作中信贷退出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逐渐降低企业授信额度的方式实现循序渐进式退出,仍然保持银企合作。对企业实行主动的信贷退出,一般来讲是企业的信用水平下降。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或保全信贷资产,通过降低授信额度减少信贷合作,达到最终退出的目的。二是存量信贷产品收回后不再发生新的信贷业务合作,彻底退出。

信贷退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业、企业和产品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几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经营成本等指标各不相同,因而信用风险和偿债能力也不同。研究表明,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资金的需求曲线和经营效益曲线存在不同步的现象,资金需求的高峰期早于效益高峰期。因而在信贷退出选择时,不宜把企业的短期的经营效益作为唯一的评判依据。实际上,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投资风险差异较大,企业的融资模式和资金来源也不同。比如,在创业诞生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和政府资金;在诞生至成长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是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成长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是资本市场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和少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成熟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在企业由盛转衰时银行信贷资金应主动地退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银行和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银行只能从企业管理者发出的信息作出相应的评估,间接得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企业对信贷资金投资的项目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就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首先,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企双方在签订信贷合同时产生不完备,即合同不能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未被列出的风险就使制定和执行的合同成为不完全合同。其次,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贷给更高风险的企业;道德风险会使企业将信贷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再次,信息不对称和非循环博弈还会使企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隐瞒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导致信息失真增大信贷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前景,错过信贷退出的最佳时间。因此,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个角度来讲,商业银行在信贷进入时就应该努力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对信贷退出作好制度安排,以有效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

(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政策的变化,部份衰退期的产业就会出现技术停滞,生产供给过剩,劳动力需求不足等现象,该产业内的企业要么走向灭亡,要么进行转型升级。不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还是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目标的诉求,都要求信贷资金从这些产业退出,进入其它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处于衰退产业内的信贷资产能否顺利地退出,既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这一宏观目标,也关系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这一微观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信贷资产退出的重要依据是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规律。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现状

商业银行要实现成功的信贷管理,信贷进入和信贷退出是缺一不可。然而,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信贷管理实践来看,形成了重贷轻管,重进轻退管理机制。偏重于考核信贷增量指标,客观上也使员工缺乏信贷退出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形成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退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信贷退出的标准比较模糊,不够科学。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对信贷进入已形成了较为明晰的标准,但对于信贷退出的标准则比较模糊,甚至仅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信贷管理人员在选择信贷退出时,缺乏科学可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经验判断,而每个人进行判断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退出标准主要选择财务指标,忽视了企业管理能力,公司战略与治理结构的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企业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战略规划不清晰,更易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实行家族式管理,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出现生产经营或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指标分析时侧重进行短期静态的分析,长期动态分析不够深入。造成信贷退出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信贷退出标准比较简单化和机械化。在没有对信贷企业进行综合评判的前提下,进行一刀切的简单办法,如规定某些产业全部退出,或按企业的生产规模、销售额等指标作为信贷退出的标准。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政策、产业生命周期的等前瞻性的深入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上一篇:如何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 下一篇:新劳动法背景下经济补偿金会计处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