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文章范文

时间:2023-02-24 12:54:15

爱国文章

爱国文章范文第1篇

岁月流逝,转眼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历尽磨难,不知经历了多少外侮和内乱,特别是60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足足8年时间,不知涌现了多少抗日英雄,不知演绎了多少抗战故事和革命烈士,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的生命捍卫了“万里长城永不倒”。

60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漫长的。有人以为,时间可以埋葬许多真相,也可以让人们丢失许多记忆——因为,60年前你我还没有出生;因为,60年前的人们在逐渐地老去。但是,你我知道,60年前那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就像历史的胶片,色调沉重却无比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在一个国家的记忆里,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成为一个民族自强自立的一座警钟。

历史不能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永久和平,为了远离战争,为了千秋万代子孙后代的安宁,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要忘记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稳定和繁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曾记否,在中国的土地上矗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曾记否,流离失所的人们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染成了腥红的血色。 难忘那,天真美丽的梦想在所谓的“武士道”下被击得破碎不堪; 难忘那,战火纷飞中一双双渴求和平的目光,在无情的屠刀下不暝;难忘那,悲怆的哭喊,在血腥弹雨中戛然而止。这国家的孱弱,民族的耻辱,叫我们怎能忍受、怎能遗忘!

60年前,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唤醒并空前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今天,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民族复兴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们同样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保持和发扬奋发有为的精神。宋代的杨万里写过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首诗提醒我们,在顺利时不要盲目乐观,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实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风险挑战,还有许多暗礁险滩,国内外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各种事端阻拦我们和平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一定要有自信气概。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前进中的问题;自信气概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战胜一切挑战、决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昂扬斗志。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自信和气势,奔腾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爱国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最后一课》;教学史;初中语文教材

一、《最后一课》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及沿革

1.《最后一课》译入中国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胡适翻译为《割地》并发表在《大共和日报》,从此这篇小说便被译入了中国。

2.《最后一课》与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

《最后一课》与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次建立联系是在1920年,全文被收录在由洪北平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中。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自1920―1935年近15年的时间,

《最后一课》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次数达13次之多,以下这些教材中均有录入:《白话文范》(洪北平主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叶绍钧、胡适等主编);《新学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周予同等主编);《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中学国文特种读本》(孙工主编);《初中国文读本》;《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张鸿来等合编);《初中国文选本》(罗根泽等主编);《初中国文教科书》(马厚文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叶楚伧主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读本》;《标准国文选》(马厚文编)。

3.《最后一课》入选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原因

从1920年开始,在民国时期这篇短篇小说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历史境遇的相似,爱国主义的激发

《最后一课》首次入选国文(国语)教科书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最后一课》创作于普法战争爆发后,此前,法国刚刚复辟不久的路易・波拿巴王朝用战争转移内部危机。法国和中国有着同样的历史境遇,《最后一课》应运而“生”在中国,并被选入国文(国语)教科书中。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种种感受,来表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投射了反对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主题,当时处在被侵略环境下的中国,自然将这一课放在教科书收录篇目的首选之列。

(2)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1923年课程纲要正式颁布,在1940年之前,出台的中学语文(国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其中《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都有所涉及。

《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奠定了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稳定地位。这适应了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要求。

4.《最后一课》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初中语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暂不做分析)。建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过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时期和时期,片面地强调为政治斗争服务,使得语文教材完全政治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学语文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教材及课程标准的更新,逐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此时,《最后一课》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关系呈现不稳定状态。由于资料查阅有限,笔者发现,《最后一课》出现在《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最后一课》以其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孩子的独特视角进行书写,接近学生心理等特点,从民国时期到新时期,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1.《最后一课》有关教案分析

邹石溪老师《最后一课》的教案中,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解题,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和复述,正音释义,划分段落,理清情节。第二课时的重点是两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第三课时是写作特点和写作练习。此外还有一个新的环节――“教学设想”,并且附有“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认为,此设计最关键的是在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时,充

分考虑了学情,围绕着学生展开设计。

2.《最后一课》有关教学解读分析

(1)1956年《最后一课》的教学解读

选自于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课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解读,主要有两部分,分别是“关于课文和作者”和“课文分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选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第二部分,分析了主旨、主要人物、选文题目的意义,从写法上结合文中具体环节来分析。

从教学参考书的解析看来,对于选文的基本阐释已到位,基

本都是从大的方面着手,给教师以提醒和引导。

(2)杨权应《〈最后一课〉的人物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形象,感知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从韩麦尔先生的“教师职业”切入。

本文的设计,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调到学生生活体验,快捷切入;二是近景依托文本内容,充分理解。

不同时代的不同教学案例,都从作者独特的个性诠释中将《最后一课》进行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但即便是不同的设计者,都有相同的关注视角,凸显出个性化的创新设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丰富的写作方法,在众多外国作品选篇中显得很突出。通过本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由此可管窥《最后一课》的教学史。在不同时期,设计者对于本文的关注视角大体是一致的,既涉及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又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既解读了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闫平,段奕宏.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研究[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59.

[2]刘占彦.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实验[J].河北大学,2008.

[3]姜启,贺德杨,高志超.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案:第2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49-159.

爱国文章范文第3篇

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辩争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当年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的大家庭,她也需要不断维持,不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国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益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请读一读爱国文章

若我们理解了爱国的含义,回头再看表达爱国的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它比其他题材的作品最为难写了。原来一篇有震撼力的爱国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时代精神和牺牲精神。它并不是随便哪一个人挥笔蘸墨就可写成。它是历史老人调动时代的板块,在碰撞、选择和冲突中迸发出电光;它是爱国者燃烧自己的血液和生命绽开的云霞。这种至理至情的雄文,是时代所写,是生命所写,是人民群众推举他的代言人所写。爱国既不是一个偶然的冲动,也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它应历史规律而生,又受历史的反复检验。一篇爱国文章大约至少要半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历史价值。像《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可爱的中国》、《为人民服务》等,都是时代的写照,是思想的丰碑,本身就记录了爱国是怎样战胜腐朽而推动历史的。像《爱国的理由》书中收入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后的广播讲话》、的《庐山会议上的一封信》、农民知识分子杨伟名的《当前形势怀感》、叶挺将军的《囚语》等过去都鲜为人知,但它们的理性光芒还是突破了历史的尘埃。爱国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更不是精心编制的故事,它是作者的全身心投入,是义无反顾的牺牲与奉献,是他自身激情的燃烧。马寅初、、杨伟名等,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做火把,照亮众人的眼睛,照亮历史的路途。当他们写出这样的文章时就如谭嗣同坐等被捕,如以身堵枪眼。他们是用生命换得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行为规范。正因为如此,爱国的文章才格外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成了传承民族精神的阶梯,成了一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的乳汁。一代爱国名将叶挺在《囚语》中,回忆自己精神和信仰的养成时说:“吾在乡,幼年甚爱读前后《出师表》、《正气歌》、苏武《致李陵书》、秋瑾及赵声等诗,感动至流涕。”现在叶将军等先辈又以他们更多的血写文章感动着我们这些后来人,同时也激励我们要为后人留下爱国的事和文。

爱国文章范文第4篇

一、把握好文学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主线

无论哪种大学语文教材,选录的课文基本都遵循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最富有文学生命力的经典作品,折射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为引子,就能串讲出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文学史。通过文学史的串讲,学员们极易为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学宝藏而深感自豪,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古代文学中的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无论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还是文化品格,一部中国文学史始终贯穿着一条深深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线索,那就是万古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在文学史的串讲中提及诸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等感人肺腑的诗句,学员们便能清楚的看到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民族魂——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能在文学史的学习中走进中国的文学宝库,触摸到这座宝库中一颗颗最为绚丽的瑰宝,诸如《诗经》、《离骚》、《史记》、《汉书》。孔子的仁爱、屈原的高洁、司马迁的坚韧、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李白的乐观豁达、杜甫的心怀苍生、苏轼的豪放旷达、岳飞的忠勇英烈、文天祥的忠贞不屈、鲁迅的刚毅坚韧、朱自清的铮铮傲骨等,都是青年学员们学习的典范。他们因此没有理由不热爱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祖国,潜移默化中能够培养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传达出作家身上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历来都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关注国家命运,热爱大地苍生。这种思想如同永不泯灭的火种,在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文人心中代代相传。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才会流芳百世、万古留名,他们的文章才会载入中国文学史,具有生生不息的文学生命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优秀作家有着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百折不饶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经历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通过对作家生平事迹的介绍,不仅有利于学员理解文章,更能起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这样的作家数不胜数,屈原就是一个典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身贵族,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同而受到贵族旧势力的打击迫害,曾两度遭受流放。尽管如此,因为心爱祖国,屈原并没有远走他乡,谋求新路,而是在秦兵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后,毅然决然地投汨罗江自尽,宁死不做“亡国奴”。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了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胆忠心。

再如,为羸弱的民族、愚昧的民众而深感痛心的鲁迅。在目睹了那些令人心碎的耻辱场面后,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为改造国民精神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生陈词。又如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以应对的“鉴湖女侠”秋瑾。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如“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又如终身恪守“五四”爱国、民主传统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诗集《红烛》中抒发着爱国之情,在诗集《死水》中用颓废的诗情爆发出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还有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中国知识分子高尚民族气节的散文家朱自清等。

作家们的生平事迹中渗透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深厚的报国之志,无疑会使学员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涤荡。

三、挖掘出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作品分析是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

有些作品直接抒写对祖国的爱,愿为祖国牺牲一切。如岳飞的《满江红》,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点篇目,岳飞的报国之志犹如咆哮的江水,能起到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作用。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自喻为炉中燃烧的煤,愿将全身贡献给新生的祖国,抒发了对祖国炽热的思念之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有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写“爱国”的词句,但都隐约含蓄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如杜甫的《蜀相》,该诗表达出面对乱世而无诸葛亮这样的贤人出来治国安邦,以及对于自己一生志在匡国济世却壮志难酬的感慨。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抒发了对敌占区人民的同情,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再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流露出的批判、呼唤、期望等交织的情感,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还有一类以描绘、赞美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作品,同样有利于激起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李白《望天门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的是滕王阁独一无二的胜景(王勃《滕王阁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摹了在黄鹤楼上凭空远眺的美景(崔颢《黄鹤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绘制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杜牧《江南春绝句》)。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学员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树立起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爱国文章范文第5篇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所统计的教材全部依据北京图书馆参考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主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所列举的书日。按照书日统计,民国时期共出版中学语文教材152套,但笔者检查后发现,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只有41套比较完整,笔者在此基础上筛选出32套作为统计数据源,其中初中13套,高中l9套。

初中:

叶绍钧等《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沈星一《初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1923年版;庄适《现代初中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胡怀琛《新时代初中国语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傅东华、陈望道《基本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徐蔚南《创造国文渎本》,世界书局1932年版;岁根泽、高远公《初中国文选本》,立达书局1933年版;朱剑芒《朱氏初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年版;朱文叔《初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1933年版;施蛰存《初中当代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孙怒潮《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华书局1934年版;叶楚伧《初级中学国文》,正中书局1934年版;宋文翰《新编初中国文》,中华书局1937年版。

高中:

刘法曾、姚汉章《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华书局1912年版;林纾《重订中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吴曾祺《重订中学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许国英《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谢蒙《新制国文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版;穆济波《高级古文读本》,中华书局1925年版;朱剑芒《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29年版;沈颐《新中华国文》,新国民图书社1930年版;徐公美《高中国文》,南京书店1931年版;孙Z工《国文教科书》,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杜天縻、韩楚原《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年版;薛无兢《高中当代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王德林《高中国文》,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傅东华《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姜亮夫《高中国文选》,北新书局1934年版;何炳松《复兴高级中学国文课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叶楚伧《高级中学国文》,正中书局1935年版;宋文翰、张文治《新编高中国文》,中华书局1937年版;蒋伯潜《高中新国文》,世界书局1937年版。

二、民国中学经典课文

1.十佳散文课文

从表1榜单的篇日来看,这些民国中学的经典散文课文大致可以分为时代意识文、祭文、作文教学文、文学理论文和励志文等五大类,而时代意识文的篇日最多,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1)时代意识文

所谓的“时代意识文”是指体现民国时代意识的课文,或者说,因为时代意识而选录的课文,这类课文占据了这三个榜单的半壁江山。具体而言,这些时代意识及其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极权专制和新中国想象。反对集权专制是民国社会之时代精神的焦点。在这些榜单中,黄宗羲的《原君》表现最为抢眼,无论是初中还是综合,都是排名第一。黄宗羲在清末民国精英中的地位极高,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梁启超对他极为服膺,认为《明夷待访录》是“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原君》是反对极权帝制的著名文章。在文中,黄宗羲认为后来的人君“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提出人君应该“天下为主,君为客,儿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的主张。这个初步的民主思想恰恰是民国之所以立国的思想前提和基础。

紧随反对集权专制的是民国社会对新中国的想象。陶渊明《桃花源记》无须多言,《礼记・礼运》则是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而成为民国思想文化圈的经典作品。康有为首先依《礼运》提出“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二世说”,后来又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大同世界)的“三世说”。

另外,和反对集权专制密切相关的是反封建和理性启蒙,蔡元培的《理信与迷信》则肩负了这两个任务,文章旨在告诉愚昧的国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是因而后有是果”,不可“妄归其因于不可知之神”,要求国人“祛迷信而持理信”。

第二,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秦上录》《大铁椎传》是豪侠小说,也是英雄主义课文。民国是乱世,乱世则呼唤英雄,盼望英雄能力挽狂澜、重振乾坤,所以英雄主义旗鼓大张。伴随着英雄主义的炽热,豪侠文学在民国极为盛行,陈默说:“白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是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狂潮激荡’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秦上录》《大铁椎传》由此上升为经典课文。同时,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受列强觊觎和蚕食,所以爱国主义一直在意识形态的高位中运行,《最后一课》《出师表》肩负了宣教爱国主义的重要任务。

第三,生命意识。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人朝不保夕,悲叹人生和命运的“生命意识文学”便会受到欢迎和推崇。民国在大多时候处于混战纷乱时期,因此一些有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上升为时代经典,其中一些作品变成了语文课文。曹丕《与吴质书》全篇笼罩着“岁月易得”“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的伤感,正是这个生命意识才使得本文跻身民国的经典课文,且排位靠前。

或许这一点也可以解释《桃花源记》的上榜缘南,正是因为社会纷乱,所以人们渴望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据相关研究,陶渊明在清末民国时期是学术研究的大热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朱白清、朱光潜、胡适和鲁迅这些大家都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祭文

《泷冈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为古代三大祭文,它们都成为民国的经典课文,并且排名均靠前:前者列高中榜榜首,后二者列初中榜三、四位。三大祭文获得民国语文家的如此青睐,让人颇感意外,考究其中的原因,除感情真挚动人、文辞优美,应该也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有关。

(3)作文教学文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不少作品是作为作文教学的范例而选人。《李龙眠画罗汉记》《核舟记》《钴a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都是此列。

(4)文学理论文和励志文

《典论论文》《说文解字序》《复鲁e非书》都是文学理论文。《王冕的少年时代》是励志文,当今的语文教材依然沿用,此不赘述。

2.十佳诗词课文

从表2、表3的统计结果来看,民国的语文家在选择诗词篇日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初、高中区分,不少诗词作品在这套教材的初中人选,而在另一套教材的高中人选,因此对诗词课文分别统计初、高中榜显得意义不大,故本文以中学为范围统计诗词课文榜。

民国这些经典诗词课文的选录原因并没有令人侧日之处,大部分篇日文质兼美,在今天仍然是经典课文,尤其是词作排行榜里的篇日,但是和普通的诗词选集相比,诗词榜单的有些特别篇日还是明显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识和一定的传统意识。

(1)时代意识

同散文一样,民国诗词课文榜中的时代意识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时代意识具体表现为“底层叙述”和爱国主义。

底层叙述。众所周知,在民国时期,民族精英认识剑中国的最大问题是底层民众的问题,因此文化的视角丌始转向普罗大众,“平民主义”“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等口号相继提出,学界把这个转向概括为底层叙述。在两个诗词榜中,《伐檀》《孤儿行》都是底层叙述的代表。《伐檀》在20世纪前有多种解释,但没有一个解释导向底层叙述,如孟子认为是歌颂包括君子在内的劳动者:“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丁是。”《毛诗》认为是“刺贪”。到了20世纪后,在底层叙述的影响下,余冠英、顾颉刚等人提出了底层叙述的解释,如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平民主义裹挟着底层叙述,极大提高了《伐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民国中学语文最受欢迎的《诗经》课文之一,今天仍然是如此。《孤儿行》以孤儿的口吻叙述了他受兄嫂奴役的遭遇,如“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在今天的文学史中,《孤儿行》不再是《乐府》的名篇,但在民国时期却能进入诗歌课文十佳,完全是底层叙述的力量。

爱国主义。同散文榜单一样,诗词榜也体现了爱国主义,如《木兰诗》《满江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此列,这些篇日至今沿用。

(2)传统意识

在诗歌课文榜中,今人非常陌生的《蓼莪》居然位居亚军,《诗经》篇日人选课文的冠军,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众所周知,语文科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民国时期的《蓼莪》恰恰承载了这项任务,它宣扬了孝道。在这首诗中,“莪”是篙的一种,俗名“报娘蒿”;“蓼”,茂盛貌。诗人白恨不如抱娘篙,而是孤独生长的篙、蔚,因为征役而不能反哺赡养父母,南此发出呼天抢地的呼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人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毛诗序》日:“(《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这首诗不仅是孝情的自然抒发,也是演绎孝道的极佳范本。时至民国,虽然“孔家店”被狂轰滥炸,但孝道却是例外,依然得剑珍视和推崇。胡适在1943年说:“我在三十多年以前,曾主张废止读经,经过三十多年以后,我又要提倡读经,尤其特别要提倡读《孝经》……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便是一孝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蓼莪》也就坐上了民国中学语文课文中《诗经》篇日的第一把交椅。

或许有人会觉得,民国课文诗词榜还有一个特色是“悲情”,这些篇日多为悲情之辞,无欢娱之音。其实,如果我们翻丌一些诗词的排行榜,就会发现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大多为悲情之辞。例如,据王兆鹏、孙凯云的统计,十佳唐诗是:《黄鹤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问)》《登高》《登鹳雀楼》《枫桥夜泊》《蜀道难》《登岳阳楼》《登柳州城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琵琶行》,这个十佳也基本上都是悲情之词(除意气风发的《登鹳雀楼》之外),所以不能把“悲情”的标签专门贴在民国诗词课文身上。

从民国的这些语文课文榜单看,我们可以得…这样一个结论,民国的经典语文课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经典语文课文是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文的时代性也就意味着文学经典的时代性,反之亦是如此。事实上,不少文论家都非常强调经典的时代性,例如童庆炳指出,“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经典建构的因素之一。南帆认为经典的时代性是经典建构的“横轴”,他说,“相对来说,我更为重视横轴的衡最。纵轴仅仅显示了传统、规范停泊在什么地方;横轴显示了重新写出文学经典的动力,以及传统在什么地方被重新激活”,他的结论是“经典是活的,而且时刻与我们同在”。文学经典是如此,语文课文也是如此。

三、附论:民国语文十佳作家

爱国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3-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冲击,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外来文化多,思想意识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语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模糊

高校时期正是大学生们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年轻、热情、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热情,但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在校大学生们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小甜甜、哈里波特,从小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崇洋思想,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据统计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有77%的人选择出国,而且在清华大学的个别专业中,竟然出现整个专业出国的情况。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年轻人中间还存在着缺陷。

2.重形式,依赖说教。

梁漱溟1922年给山西的小学教员做了一篇题为《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教育重情意,西洋人的教育重知识,教知识是教给人生活的工具,教情意是教给人生活本身,所以,教育即是“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但是,中国的教育却又往往把教知识的方法用来教情意,结果反而搅乱了情意,妨害了情意”。这一段话用来说明中国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再合适不过了,将一些道德内容当作知识来死记硬背,用考试来测试效果,这是不科学的,考出的分数说明不了其实际的道德水准。[2]而欧美国家的大学生社会服务很广,从校园打工到社区服务,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

3.受外国文化影响

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与我们中国文化差别很大的外国文化,这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取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英语的学生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学习日语的学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他们接触到的这些外国文化,很多是原版教材,其中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价值观体现都是受该国文化意识的影响。如,学习日语的学生在学习日本文化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日本历史名人,如福泽谕吉、德富苏峰。在日语专业学生所接触的日本文化中,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和“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是明治维新时期兴起的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为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富苏峰是近代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评论家之一,他以《将来之日本》步入文坛,为民友社之盟主,是著名的政论家,他的文风雄放隽快、激情澎湃,梁启超曾在1899年和1903年两次给德富苏峰写信,称“日诵《国民新闻》,如与先生相晤对也。”冯自由也曾作出如下判断:“苏峰为文雄奇畅达,如长江巨川,一泻千里,读之足以廉顽立懦,……盖清季我国文学之革新,世人颇归功于梁任公(启超)主编之清议报及新民丛报。而任公之文字则大部得力于苏峰。试举两报所刊之梁著饮冰室自由书,与当日之国民新闻论文及民友社国民小丛书一一检校,不独其辞旨多取材于苏峰,即其笔法亦十九仿效苏峰。”[3]但有许多日语专业学生不知道的是,福泽谕吉“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写了四十多篇鼓吹侵华的文章,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进程与侵略中国密切联系起来,公开鼓吹弱肉强食的强盗哲学。他提出的侵占朝鲜、吞并台湾、再占领东北三省并最终将日本国旗插在北京城头的一系列侵略构想,其后辈全都付诸了行动。”甲午战争期间,德富苏峰“主张对中国开战,提出了‘防御于北方,展开于南方’的思路,即把中国北方纳入日本版图,然后再继续南下,。”[4]

二、如何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加强外语专业学生历史教育

1999年4月25日,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还指出,“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心胸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乏爱国有识之士,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正是这些爱国有识之士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种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心,赋予了中华民族最为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大学生的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心。欧美国家也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其中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伟人,中学生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大学生学习历史是侧重历史的理论分析。[5]

2.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

外语专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时,既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也要去除糟粕。如上文提到的福泽谕吉、德富苏峰,既要知道他们是日本明治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们曾批判日本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仅为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甲午战争后,曾引起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还是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他们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进程与侵略中国密切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同样,西方有先进的文化、管理模式,但也存在不足,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些外国文化。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祖国是从热爱乡土、热爱母语、热爱父母和身边的人开始的。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一个个体对国家民族的爱不是虚空的、抽象的,它是随着个体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点滴积累而成,所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应该从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着手。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家乡、学校产生无限眷恋,家乡、母校的人文环境、文化传统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对家乡的爱不断积累,逐渐扩展到对民族对国家的爱,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义务感,所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爱国热情,应从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着手。据统计,在海外知名大学修完学业的中国留学生中,最后选择回国的不到10%,这不能说明没回来的学子就不爱国,但至少他们没有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吧。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母校都不爱,怎么会有热爱祖国的基础呢?

4.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说教形式为主,课堂讲授占了很大比例,这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心底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感,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他们浓厚的社会认同感,增强集体意识。比如多参加集体活动,当义工服务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深入到各行各业,了解贫困山区孩子的生存状态。再如,前段时间发生玉树地震,组织学生们收集国外媒体相关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了解海外华人的爱国之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志曾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外语专业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有着学科专业的特点,教育者们更应因材施教,对他们正确引导,增强其凝聚力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报刊资料,2007.4:50

2 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98~99

3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53~254

4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41

5 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爱国文章范文第7篇

一、积累审美经验

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积累审美经验,领悟文中之美,进而把握审美重点,为学生建立审美联系网点。20篇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点可分两方面:

1.现实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爱国美、理想美、创造美、环境美等)

(1)爱国美爱国美是现实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体现爱国美的名篇。它在悲壮的气氛中,渲染了法国人民爱国感情的崇高美。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类社会中的爱国行为是一种美。这不仅培养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情操美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蕴含着伏契克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操美,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审美作用,并将鼓舞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

(3)劳动美生产斗争是劳动美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表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从侧面反映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筑路的艰难,歌颂保尔及战友们忘我劳动的崇高美德。通过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本色,使学生增强感受劳动美的能力。

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美与道德是亲姊妹。说明社会美与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紧密相连。对社会美的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能力。

2.艺术美(含结构美、象征美、语言美等)

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时,从其审美观点出发,采取最美的艺术形式把客观存在的美和自己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因此说艺术美最有魅力,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结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艺术美进行评价、赏析,不仅有助于把握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1)形象美艺术形象渗透着作家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因而艺术美首先表现在作家所塑造的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中,形象要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母亲》(节选自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小说的中心人物尼洛夫娜在儿子和同志们的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献身于党的事业。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和斗争,更加提高了母亲的觉悟。母亲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充分体现了艺术形象美,会使学生受到革命意志美的陶冶。

(2)结构美《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情节组成故事,加上戏剧性结尾,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结构美,永远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3)象征美高尔基的《海燕》中,运用海燕象征无产阶级,用雷电乌云象征以沙皇当局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海洋象征革命高潮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选用海鸥、海鸭等象征资产阶级自由派、机会主义者。作者把革命的情势和斗争中的各阶级的表现,用生动形象的象征手法展示出来,给人以象征美的感受。

(4)语言美在《项链》中,作者为促使人们接受路瓦栽夫妇的惨痛教训,在篇末写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富有哲理的语言,在结尾回荡,使人流连,千万不要因小失大,白白蹉跎青春和精力。

同样,在《变色龙》和《守财奴》中,也会使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和葛朗台可憎可笑的丑态,引导学生从反面形象体会作家所寄寓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深刻理解对假、恶、丑的揭露,实际是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对艺术美的欣赏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教育活动,也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美经验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必要的。

其次,教师示范引路,是审美经验积累的关键环节。

1.精心设计导言

导言,是教师讲课前的引子、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以导入新课。导言开得好,使学生产生愉悦与共鸣,从而获得美感享受。从审美角度来看,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培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讲《威尼斯商人》,导言可这样设计:中世纪幽灵已经覆灭,从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了文艺复兴。它以《十日谈》的嘹亮号角揭开了序幕,以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之花吐露着袭人的芳香。而《威尼斯商人》是莎氏喜剧中最鲜艳的花朵。教师的导言,犹如序幕中的朗诵,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又犹如一支支优美的乐曲弹奏得动人心弦,使学生得到美感。

2.板书直观教学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师在教材基础上的艺术性创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工整、醒目的板书,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智力,引导思考,加强记忆之处,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从优美的字迹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

这样板书,可使学生通过板书的直观教学,获得审美把握,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3.推荐赏析文章

能够感受美,才能得到鉴赏美,要想鉴赏美,就要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只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学教学中,要经常推荐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文章。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使之具有文学批评的鉴赏力,以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不单是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为只有通过审美创造,才能使客观的审美对象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将来在自己的生活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1.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导言内容,促使学生搜集优美词汇,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2.从朗读中锻炼。让学生以充沛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准确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是一种美的创造。结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可组织诗歌朗诵会,散文朗诵会等形式,激励学生饱赏诗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引导他们去创造美。

3.通过作业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爱国文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文化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家、省、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文化工程,是部级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的专题性博物馆。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诞生地安阳,建设以文字为主题的部级博物馆,对于促进我国的文字、文化、文明的保护、展示、传承和研究,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在我国数千年历史长卷中,中国文字对传承华夏文明、促进国家统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以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已任,以出土的文字文物为支撑,以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为主线,向公众全面展示汉字起源、发展和演变,让观众充分感悟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启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真正发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的作用。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就是凝聚全民族精神意志的共同纽带和精神家园。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以文字为主题的部级博物馆,充分体现公益性、公共性和专业性的特征,肩负推广文化、传承文明的重大社会责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文字文物的抢救、搜集、保管、展示和研究,广开渠道,创新形式,传承历史文明、传播历史知识,让公众在参观学习中认知和感受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使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发挥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阵地作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创新理念,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使文字博物馆真正成为高品位的科普中心和文化窗口。同时,充分发挥了文字博物馆的综合价值,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以文物为依托,以文字为题材,积极进行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服务内涵,使博物馆更好的发挥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字博览工程,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世界传播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中国文字的独特魄力,提升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积极开展专业研讨和学术交流,以字搭台、以字会友、以字引客,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掀起合作发展的热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彰显安阳在国内古文字研究方面重要地位的根本途径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后,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形成合力,对促进中国古文字的学术研究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也将带动安阳和河南文化艺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安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安阳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提升安阳城市品味,促进安阳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等将有深远的意义。

六、中国文字博物馆是集休闲与知识为一体的主要场所

中国文字博物馆具有特殊的娱乐休闲作用。娱乐文化实质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而达到精神消费的一种文化,博物馆的藏品文化和职能文化能够使人们得到这种精神上的享受。中国文字博物馆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社会化教育、辅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中同样学习知识的作用;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又是社会科研工作者可以借用的重要的科研分支;它不是社会娱乐行业中的专业场所,但是它可以给观众以特殊高雅的娱乐方式,在学习知识中得以休闲。它具有明显的业余色彩,又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这种既没有正规教育的约束,又可以达到学习知识的教育特点,是社会的“校外校”、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身教育”场所。

七、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一大亮点

中国文字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对当代全世界的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亮点,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赋予博物馆更多的内涵,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要凭着天赋的性质和独有的资本,不断完善反映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中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羽香.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及作用――以长春地区博物馆为例[D].吉林大学,2011.

[2]史吉祥.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J].中国文化遗产, 2005.

[3]于萍.简论博物馆在繁荣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甘肃省博物馆新馆特色陈列展览为例[J].丝绸之路, 2011.

爱国文章范文第9篇

从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动机来看,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感觉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十分有必要,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对外国作品长沙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外国作品的学习,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倘若学生看到他为学习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汇报,则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致力于学习中去。相反的,倘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其势必减少自身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是考试重点的外国文学作品时,不能及时的转换,获得正确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失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外国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量较大,文章编排相对来说较为集中。教师要按照实际的教学目标,合理的修改选文顺序,对课文的讲解要取有舍。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时,该单元选入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是《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真正的英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重点进行前两篇文章说的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外国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带有明显特征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位中学生接触外国文学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把握住外国文学的语言使用规律,加强对学生文学语感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应当是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课堂,教材中选入的每一篇外国文学课文都是学生认识外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有效途径。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牢牢把握住教材内容,认识并记住教材中每一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特征。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威尼斯商人(节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作者莎士比亚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注意戏剧中的冲突是如何展开、曲折变化的,感受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整学生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整需要借助奖励和惩罚的手段,促进学生从“避免失败”上升到“获得成功”,巩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进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习稳定的体现。事实上,不管是中国文学亦或是外国文学,从它的发展来看,都是以人为的书写作为核心的。因此,从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当要降低功利性,更多的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以此来对待外国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实际价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切实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爱国文章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虽然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很容易出现多变、困惑的现象,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培养实践能力、辩证地学习外国文化等途径,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冲击,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外来文化多,思想意识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语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模糊

高校时期正是大学生们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年轻、热情、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热情,但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在校大学生们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小甜甜、哈里波特,从小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崇洋思想,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据统计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有77%的人选择出国,而且在清华大学的个别专业中,竟然出现整个专业出国的情况。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年轻人中间还存在着缺陷。

2.重形式,依赖说教。

梁漱溟1922年给山西的小学教员做了一篇题为《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教育重情意,西洋人的教育重知识,教知识是教给人生活的工具,教情意是教给人生活本身,所以,教育即是“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但是,中国的教育却又往往把教知识的方法用来教情意,结果反而搅乱了情意,妨害了情意”。这一段话用来说明中国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再合适不过了,将一些道德内容当作知识来死记硬背,用考试来测试效果,这是不科学的,考出的分数说明不了其实际的道德水准。[2]而欧美国家的大学生社会服务很广,从校园打工到社区服务,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

3.受外国文化影响

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接触到与我们中国文化差别很大的外国文化,这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取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英语的学生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学习日语的学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他们接触到的这些外国文化,很多是原版教材,其中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价值观体现都是受该国文化意识的影响。如,学习日语的学生在学习日本文化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日本历史名人,如福泽谕吉、德富苏峰。在日语专业学生所接触的日本文化中,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和“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是明治维新时期兴起的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为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富苏峰是近代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评论家之一,他以《将来之日本》步入文坛,为民友社之盟主,是著名的政论家,他的文风雄放隽快、激情澎湃,梁启超曾在1899年和1903年两次给德富苏峰写信,称“日诵《国民新闻》,如与先生相晤对也。”冯自由也曾作出如下判断:“苏峰为文雄奇畅达,如长江巨川,一泻千里,读之足以廉顽立懦,……盖清季我国文学之革新,世人颇归功于梁任公(启超)主编之清议报及新民丛报。而任公之文字则大部得力于苏峰。试举两报所刊之梁著饮冰室自由书,与当日之国民新闻论文及民友社国民小丛书一一检校,不独其辞旨多取材于苏峰,即其笔法亦十九仿效苏峰。”[3]但有许多日语专业学生不知道的是,福泽谕吉“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写了四十多篇鼓吹侵华的文章,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进程与侵略中国密切联系起来,公开鼓吹弱肉强食的强盗哲学。他提出的侵占朝鲜、吞并台湾、再占领东北三省并最终将日本国旗插在北京城头的一系列侵略构想,其后辈全都付诸了行动。”甲午战争期间,德富苏峰“主张对中国开战,提出了‘防御于北方,展开于南方’的思路,即把中国北方纳入日本版图,然后再继续南下,。”[4]

二、如何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加强外语专业学生历史教育

1999年4月25日,在致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信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还指出,“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心胸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乏爱国有识之士,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正是这些爱国有识之士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种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心,赋予了中华民族最为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大学生的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心。欧美国家也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其中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伟人,中学生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大学生学习历史是侧重历史的理论分析。[5]

2.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

外语专业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化时,既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也要去除糟粕。如上文提到的福泽谕吉、德富苏峰,既要知道他们是日本明治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们曾批判日本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不仅为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甲午战争后,曾引起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还是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他们把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进程与侵略中国密切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同样,西方有先进的文化、管理模式,但也存在不足,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些外国文化。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祖国是从热爱乡土、热爱母语、热爱父母和身边的人开始的。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一个个体对国家民族的爱不是虚空的、抽象的,它是随着个体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点滴积累而成,所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应该从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着手。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的家乡、学校产生无限眷恋,家乡、母校的人文环境、文化传统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对家乡的爱不断积累,逐渐扩展到对民族对国家的爱,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义务感,所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爱国热情,应从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着手。据统计,在海外知名大学修完学业的中国留学生中,最后选择回国的不到10%,这不能说明没回来的学子就不爱国,但至少他们没有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吧。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母校都不爱,怎么会有热爱祖国的基础呢?

4.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说教形式为主,课堂讲授占了很大比例,这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心底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感,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他们浓厚的社会认同感,增强集体意识。比如多参加集体活动,当义工服务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深入到各行各业,了解贫困山区孩子的生存状态。再如,前段时间发生玉树地震,组织学生们收集国外媒体相关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了解海外华人的爱国之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志曾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外语专业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有着学科专业的特点,教育者们更应因材施教,对他们正确引导,增强其凝聚力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报刊资料,2007.4:50

2 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98~99

3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53~254

4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41

5 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上一篇:运动员宣誓范文 下一篇: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