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31 11:56:16

乡村文化艺术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一、乡村文化艺术节的提出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都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然而在这过程中,广大农村群众太多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展示自己风采和才艺的舞台,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为使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相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了举办全市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创意。

丽水市乡村文化艺术节由丽水市委宣传部、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农办、农业局和广播电视总合主办,坚持以乡村为舞台,以农民为主角,讴歌新世纪乡村新发展,展示新丽水农民新风采,历时近半年,期间举行了七大系列活动,一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全市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以全面展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节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为艺术节营造欢乐、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二是丽水市新农村戏曲演唱大赛,参赛者剧种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三是全市新农村民间绝活、乡村才艺展示,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展示农民群众的特殊才艺。四是“迎奥运”农民趣味运动会,以乡镇为单位组队参加,主要项目有万众一心迎奥运、搭菇棚、插秧、趣味接力等。五是全市乡村器乐大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展示农民艺术家风采,层层选拔,充分体现了广泛的参与性。六是全市乡村文艺汇演,坚持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坚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做到村村有节目,乡乡一台戏。七是全市乡村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暨闭幕式,选择农民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进城演出。至今已举办四届。

二、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特点与成效

特点一: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历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群策群力,主办承办单位阵容大,力量强,系列活动项目设置众多,是首次融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比赛展示为一体的盛会。一般从六月开幕到十一月闭幕,历时近半年,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万农民群众参加了各种演出、比赛等活动。

特点二:乡村为舞台,农民唱主角。乡村文化艺术节,除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地点设在莲都区纳爱斯广场外,其他各项活动地点均设在各县(市、区)及乡镇,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群众找出了尘封的乐器,亮起了豪迈的歌喉,跳起了热烈的舞蹈,练起了传奇的绝活,真正成了艺术节的主角。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除七大系列活动外,各地还配套设计组织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活动,使乡村处处有舞台,农民群众始终是舞台的主角,基本实现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特点三:乡土气息浓郁。在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且大多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反映的是农村的人和事,如青田代表队创作表演的《杨梅酸・杨梅甜》,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广大农民全面奔小康的强烈愿望,语言生动形象,表演真实、清新自然,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娱乐性与观赏性相统一,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特点四:生态文化得到关注。乡村文化艺术节,非常重视挖掘保护和传承宣传民间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和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是艺术节活动和表演的主体,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为其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龙泉的原生态山歌《》,纯净如天籁之音,充分展示了生态文化的魅力。

乡村文化艺术节因上述的特点,因主承办方,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成效一: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使广大农村文艺骨干有了施展才华和才艺的舞台,使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农民发挥自身优势,自己编,自己演,演自己,满足了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生活不断丰实和改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文化艺术节,使先进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有了主阵地和着落点,寓教于乐,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在文化娱乐中得到了提高,先进的科学知识在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传播和宣传,对农村的文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成效二: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锻炼了业余骨干队伍。送文化下乡,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之一,是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但要提高公共文化文化服务水平,更主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和持续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就是较好地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农民群众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了长驻不走的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表演欲和文化活力,对创造本土文化、逐步培养农村文化造血功能的旺盛的生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成效三:提升了农民群众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有利于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乡村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要求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化,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办成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要求各级文化部门,专职文化干部要深入农村、乡镇、村等做好业务辅导,使农村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质量有了一定的保证。乡村文化艺术节既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又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观赏,既得到了支持,又受到了监督,随着农民群众观赏水平的提高,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品位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经过半年下来,乡村文化艺术节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组,影响不断扩大,有望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品牌和绿谷文化建设的品牌之一。

三、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启示

启示一:要唱响主旋律。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维系农村群众共同的心理和共同价值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创新创业奔小康的精神动力,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活动特有的功能,充分运用好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载体,大力引导和举办为广大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活动,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养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农村文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歌颂“真善美”,唱响主旋律,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中获得情感释放,张扬人生价值,完成文化塑造。

启示二:要弘扬特色文化。要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地方生态文化建设,展示乡村文艺独特魅力。丽水是个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众多,表演项目和传统剧目也多。如列入部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有松阳高腔、昆曲十番等,此外农村群众还非常喜欢婺剧、菇民戏、二都戏、包山花鼓戏等传统民间剧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让这些传统的优秀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可以考虑整合这些民间文化资源,开设“地方戏套餐”,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启示三:要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受益者,农村群众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取决于农民群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因此,在组织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上,要更多地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结合。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创新形式,防止老套单一,努力做到文化娱乐、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形式多样,尤其要推进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节;成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3-01

一、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特点

(一)节目规模大范围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繁荣,乡村文化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涉及的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承办单位群策群力,抽调精干力量准备活动,活动涉及各种演出、比赛等不同项目,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群众多,这为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乡土气息浓郁

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多数节目都是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语言生动形象,表演通俗易懂,能把现实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这些节目来源于农村生活实际,深刻反映了农村群众的心声和体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表达了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挖掘民间特色才艺

乡村文化艺术节采取以乡村为舞台,农民群众昌主角的农村文化艺术展现形式,能深刻的挖掘民间特色才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展示艺术才华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农民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参与各项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找出各种尘封已久的如二胡、竹笛等传统乐器,载歌载舞,展示传奇的绝活,实现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成为艺术节的主角。

(四)传承乡村生态文化

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能促使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和广泛关注,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特色文化项目。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村文化艺术节建设意见及其成效分析

(一)唱响主旋律,促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文艺的舞台,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去,激励农民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农民群众通过编自己、演自己,不断丰富和改善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娱自乐不断获得情感释放,塑造农村文化艺术。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有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有了一个主阵地,让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新农村得到广泛传播,让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同时得到了满足和丰富,这对新农村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特色文化,丰富乡村生活

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大舞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助推地方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展示乡村文化艺术特色的魅力。近年来,丽水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和群众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丽水各地乡乡一台戏、村村有节目,先后组织开展了乡村舞蹈大赛;新农村题材小品赛;乡村歌王擂台赛;木兰扇选拔赛、乡村时装大赛、乡村绝活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市乡村文艺会演等多项活动。广大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朋友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成了大舞台,农民群众成了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示了其艺术才华和才艺,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在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各地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表演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加快农村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愿望。

三、总结

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难看出群众文艺活动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一种可喜的局面,这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艺术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努力把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更完美,真正办成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

参考文献: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一、湖南乡村文化景观的特征及层面表达

湖南的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为丘陵,呈马蹄形,境内湘、资、沅、澧四水呈扇形汇入北部洞庭湖。这种以山地、丘陵和流水为主的地形地貌特征,构成了湖南气候和乡村人文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即地理特征的封闭性与乡野性;地域特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特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乡土特征的纯朴性和原始性;生态特征的多样性与脆弱性;气候特征的多变性与恶劣性。湖南乡村文化景观具有典型的湖南地理、自然、乡土、生态特征,带有明显的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特征。

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层面主要包含乡村的生产生活、文化精神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按类型可分乡村聚落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三个层面” [1]。1.湖南乡村聚落景观的层面主要体现在民居和村落的选址、建筑形式、艺术装饰上,如在选址上一般选择依山傍水的理想模式,反映了模山范水、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传统建筑形式一般结合地域特征和选材,以杆栏式形式和砖、瓦、木为构成的建筑文化,注重艺术装饰,即使一般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也注重以物寄情,表达意识内涵。装饰的题材丰富,多反映丰收、喜庆、吉祥的主题,形象生动活泼,审美情趣浪漫、自然,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2.湖南乡村的人文景观的精神层面不仅反映出湖湘先民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更表达了浪漫、激情、敢为天下先的思维方式和气概,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而且折射出“湖湘人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的人文传统[2],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这在众多的乡土美术(如隆回的滩头年画、龙山织锦、苗家剪纸、湖湘木雕、民间刺绣)中都有很好的体现。3.自然生态景观层面强调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师法自然、尊重自然,主张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朴素美、自然美、艺术美。如被地质专家们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的山,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自然景观,享誉中外的潇湘八景(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等,具有良好的自然美形式和审美价值。而这些丰富的乡村文化景观类型和资源对现代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二、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表征因子

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是指具有湖南乡村文化景观类型的艺术特点,带有浓厚乡土特性的、反映湖湘人们审美情趣的各种艺术形式。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典型特征是深受湖湘文化与楚巫、原始崇拜的影响,题材丰富多样,造型特征稚拙简朴,构图圆满匀称、灵活,常采用浪漫和象征写意的手法,品类和技艺丰富,在我国乡村文化景观艺术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湖南自古属于南蛮之地,一般认为,相对于中原文化来说,这里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事实上,早在石器时代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生活,目前境内发现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数十处,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方尊等都属于国内最精美的青铜器之列。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属于楚国,楚文化的灿烂辉煌,更是使湖南地区的文化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湖南境内为数众多的战国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各类文物,便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水平的写照”。[3]

湖南乡村文化景观的艺术表征因子包括乡村人文景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建筑形式、民间艺术、戏曲歌舞等方面,这些表征因子既是湖湘文化的表现,又是深刻影响湖湘人的“潜藏基因”,也是传播现代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显著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聚集成较为完整的湖湘文化景观体系。其按表征因子的表现形态分类,包括显性的物质形态和隐性的非物质形态因子。1.物质形态因子,像山脉湖泊、田园风光、古民居群、庙宇祠堂、民居建筑、装饰、古街道、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都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景观资源。如张家界武陵源和邵阳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岳阳张谷英民居村、湖南土地庙、长沙铜官窑、农家风雨桥、滩头年画、坟墓石碑、邵阳蓝印花布、洞口墨晶石雕、民间戏曲纸扎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景观和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气息。2.非物质类文化因子,它作为乡村景观的一种表现方式,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怀旧的、乡愁的、意识的、心理的等诸多文化因子于一体,“承载了前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心理企盼,具有明显的感性生命活动的特征,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4]。湖湘大地是我国民族居住最多的地域之一,各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和民族风情,又由于不断的融合及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像戏曲歌舞、红白喜事、家族文化、风俗习惯、、审美与道德观等。如祁剧、花鼓戏、傩戏等戏曲,舞狮子、耍龙灯、赶庙会等民俗文化,做道场敬梅神等仪式的巫文化、修谱祭祖等家族文化,这些因子反映了浓厚的乡土习俗、风情和民族心理。

透视历史的维度无不发现乡村文化景观因子对湖南人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濡染。从楚国的屈原到当代沈从文等为代表的湖南乡土文学的作品,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绘画到现代画家黄永玉为代表的乡村主题的绘画表现,无不体现出其对湖湘人心理的影响。南秀在读《丁玲与湖湘文化》一文中指出“这些濡染主要不在于其作品题材内容上的具有地域文化显著特征的那些方面,而在于那些暗含着的、受地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丁玲特异的思想以及她的个性、精神气质、观照问题的特殊角度、人生价值取向等”[5]。

三、湖南现代农村建设中文化景观艺术的缺失

近些年,由于各地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传统手工艺、具有乡土特征的、一批优秀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表征因子遭到冷落,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与现代文化发展、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乡村景观艺术的显性表现因子――乡村聚落景观的民居为例。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大量的传统村落风貌、乡村景观被破坏,建筑体量高大,建筑类型混乱,规划无序,修建工艺粗糙,文化价值缺少,传统装饰艺术消失殆尽,重物质轻精神的意识严重等。湖南在上世纪70年代前,普通民居以穿斗式木结构、土墙结合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装饰。70年代开始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以单层为主。80年代末至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加快,掀起了城乡住宅建设的热潮,既带来了乡村景观建设高速发展的契机,也暴露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上的重大隐患,出现了诸多问题。1.建筑样式和材质雷同单一,建筑以砖混、框架结构为主,在体量上不断增大,楼层数不断升高,一般都达2-4层。“体方方、面方方、中间门、两边窗;上有琉璃瓦、下有转闸拉;里面888、外面瓷砖挂……”,这是现在遍及我国南北及湖南民居的一个特征,出现了千村一面的景象。2.缺少规划和引导,虽然政府在新用地方面有严格的审批,但在拆老房盖新房的翻新重建方面,用地审批轻松。由于缺少规划和引导,总体布局混乱,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乡村的民宅修建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盲目的修建,大量的传统民居被拆而盲目重修,一般外墙,或简单的水泥抹灰,或外挂瓷砖。经济条件好的,建筑以大、高,追求气派为主,外挂瓷砖,建筑样式甚至模仿欧陆风格。有些受财力限制而修建不完整,修一半留一半,造成安全隐患。3.文化认同丧失,对乡村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特性缺乏认识。出现了乡村人对自己住居的优秀传统建筑和村落没有文化和历史认同感,对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缺乏认识,而盲目羡慕城镇建筑的现象。只要有经济能力,把几代人住居过的建筑一味拆掉,这种注重功能而忽略精神文化功能的建筑充斥在三湘大地,这是很让人心痛的。4.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破坏严重,乡村大树、古树等景观元素消退,古建遗产缺少有效保护等。这些暴露出来的乡村景观建设上的隐患,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倾 其所有修建而成的房子,到底不是小孩玩积木那么简单,这种建筑形式不仅破坏了传统的建筑风貌、占有了土地、浪费了资源,而且形式、功能、工艺简单;这种审美情趣的偏差,盲目追求城镇化的认识,给乡村生态、建筑形式、景观艺术等造成极大损害。分析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盲目追求城镇模式发展,对自身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少认同、对乡村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特性缺乏认识;文化教育、文化价值缺失,审美情趣不高,以至于盲目攀比,使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遭到破坏。

四、新农村建设呼唤乡村景观艺术的参与

新世纪以来,尤其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下发了一系列包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文件。湖南省政府也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下发的意见和决定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注新农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一下成了热点话题。在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景观艺术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尊重乡村景观艺术的表征因子、呼唤乡村景观艺术的参与,以便发挥其认知作用、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从上述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表征因子得知,丰富的乡村文化艺术因子既是湖湘文明和知识的载体深刻影响着湖湘人的“潜藏基因”,又是现代湖湘文化的名片。首先,提高认识,加强文化和历史认同。懂得湖南乡村景观艺术这个特殊载体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传承与发展,对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新农村文化景观艺术的多样性、生态性、文化性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证、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同时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文化条件、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6] 。 乡村文化景观艺术因子是产生于农村社会的独特文化类型,是自然景观意象和乡土文化的表达,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对提高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合理保护和利用发展。面对传统与现展的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传承保护、适当更新、科学利用与发展的措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丹麦、德国等在乡村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做出的成就。同时立足现实,关心农民需求和呼声,正确引导,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症结。对旧建筑可以进行功能改造,完善卫生、用水等基本设施等政策的扶持,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国家、省级有关部门正积极对历史遗产、文化廊道、文物古迹、乡土美术、传统工艺、风俗习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采取抢救性保护,同时对传承人和保护项目进行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措施,对传承保护乡村文化艺术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加强教育,尤其进行文化艺术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在物质和精神功能方面,强调文化精神是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是民族特性、文化信仰、艺术审美的体现。在乡村改造和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假洋鬼子”、“假古董”,在文化景观艺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体量上图气派,经济上图大,以瓷砖为美,缺少文化艺术常识,缺失艺术审美和工艺精致的追求,这些都是教育缺失的结果。在优秀传统表征因子已经或将要遭到破坏的同时,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应当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领导层。只有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才能按美的规律办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来进行我们的文化景观建设,才能以先进文化和文化认同感来建设湖南的新农村。

*本文为中南大学自由探索科研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艺术的传承与思考”。

注释: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2] 《湖湘特色文化》,载于/wshn/hxwh。

[3]柳肃:《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4]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学反思》,《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

[5]张铁夫、屠国元:《湖湘文化与世界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6]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3-8页。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总结

总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既要坚持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还需要做好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最后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自觉意识,提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水平。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全民艺术普及;优化机制

促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还要从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广泛化的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出发,合理的组织多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力量的广泛联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低成本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没能充分地考虑群众需要,存在群众文化供给与服务之间不对等的问题,导致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定位不准确,供需不平衡,在数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对戏曲文化感兴趣,但总体上戏曲文化艺术活动的供给不足。而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形式单一,免费开放场馆资源相对有限,现有群众文化设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艺术活动的需要。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创新供给机制与优化体系,不能灵活地调整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因此影响了群众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二)管理机制有待优化。首先,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全面调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现状,不能深入总结群众文化普及的问题,未能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导向管理。其次,政府对社会主体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不足,未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群众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政府购买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成本过高,未能有效约束市场主体。因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树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均等化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虽然政府在群众文化普及中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城乡服务不均等问题。目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均匀,各区域性水平差距较大,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未能深入基层的问题。例如,有些地区品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地组织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但是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乡镇群众文化艺术的创编能力不足,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群众文化艺术影响力不高。

二、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群众文化产品的精品化。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应当走精品化路线,全面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创作队伍的质量,积极创作反映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促进群众文化广泛传播。(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机制。过去的群众文化服务具有自由而下的特征,虽然提高了群众文化服务的规模,但是与群众的心理期待距离较大。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服务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重点建立群众反馈评价机制、供需导向机制,探索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探索群众文化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充分的评估群众文化服务的效能,避免群众文化服务供过于求的问题。应当探索群众文化服务精品化的基础上避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三)优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应当破除主体结构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根据不同角色、不同优势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政策制定,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指导纲要,由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四)积极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服务的对象,号召群众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弊端。为此,应当简化群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场馆和各种设施设备的程序,提供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积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立促进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时良好的体验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和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设数字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共享平台。各级群众艺术馆、区、县(市)文化馆应当大力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地利用国家数字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建设、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一站式综合群众文化信息的使用需求。持续扩展数字文化艺术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云课堂、云赏析、云点播、云互动的效用。例如,2016年正式上线的上海文化云成为全国范例,该平台融合了七百余家市、区县、街道文化场馆,市民可以通过APP了解全部线下群众文化资源,实名注册后既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和场馆的预约,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检索舞台、戏剧、器乐等在线资源。(二)以多元化主体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要。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支持。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地加大了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投入,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新机制,从而弥补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不足。为此,应当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招投标机制,通过云平台尝试建立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招标机制。还要大力探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进一步引导文化艺术服务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资源供给。例如,嘉兴市探索建设了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订单式供给模式。运用互联网+方式整合各类群众文化艺术的场馆资源,将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文化纳入供给服务范围。群众可以互联网+平台以订单、众筹方式表达个性化需求。(三)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领导力量,目前还要加强志愿者、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骨干和群众文化艺术创编人员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地快速发展,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整体质量。首先,应当大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志愿者队伍,尤其重视聘请具有艺术专长,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编指导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培训中,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各大专院校文艺人才指导作用。其次,大力提高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发挥各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的示范作用,通过优质群众文化艺术团队的表演、展示、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对广大市民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第三,各级文化馆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各艺术门类骨干人才的辅导培训活动,经常性的举办各类辅导培训班,着力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和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艺术水平。(四)建立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体系。首先,应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地市级群众艺术、区县级文化馆与社区(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站的开放,形成区域服务机制。例如,惠州市围绕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文化圈,通过惠民文化大讲堂、百姓欢乐舞台,以及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满足每个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需要。其次,大力加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根据市民群众的需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项目,基于地域特色打造别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哈尔滨市道里区结合“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品牌,积极组织开展惠民性、覆盖性、参与性较强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号召居民自导自演群众文艺节目,每年在道里区的街角打造小型艺术舞台30余个,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演出千余场。(五)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绩效考核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考核机制,分析以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得失,才能纠正不良支出,有效降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中的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首先,应当充分组织开展各级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的评估定级活动,发挥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引导作用,把文化馆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当中,引起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完善地方群众文化服务资金与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群众文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从而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肯判断。(六)促进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均等化。构建以均等化为基本理念的群众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乡镇群众文化更需要与城市同步振兴。应当在促进群众文化资源流动的基础上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首先,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充分地挖掘乡镇旅游文化资源,基于农民丰收节、乡村特色游等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挖掘乡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镇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其次,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积极进行群众文化设施设备的无偿供给,由上级文化馆进行乡村文化设施调研,有计划的补给群众文化急需的舞台、音响、信息技术设备等。

四、结论

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还要全面了解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探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精准化机制,合理调配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品牌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辅导培训活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估,发挥文化馆站的阵地作用,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解决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碧云.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7,(3):30.

[2]车塔云.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09):36.

[3]傅佩蓉.浅谈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8,(07):32-33.

[4]林玉坤.全民艺术普及机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5):60-62.

[5]沈晓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助力全民艺术普及[J].大众文艺,2017,(007):12.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全民艺术普及;优化机制

促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还要从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广泛化的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出发,合理的组织多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力量的广泛联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低成本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没能充分地考虑群众需要,存在群众文化供给与服务之间不对等的问题,导致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定位不准确,供需不平衡,在数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对戏曲文化感兴趣,但总体上戏曲文化艺术活动的供给不足。而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形式单一,免费开放场馆资源相对有限,现有群众文化设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艺术活动的需要。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创新供给机制与优化体系,不能灵活地调整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因此影响了群众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二)管理机制有待优化。首先,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全面调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现状,不能深入总结群众文化普及的问题,未能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导向管理。其次,政府对社会主体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不足,未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群众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政府购买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成本过高,未能有效约束市场主体。因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树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均等化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虽然政府在群众文化普及中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城乡服务不均等问题。目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均匀,各区域性水平差距较大,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未能深入基层的问题。例如,有些地区品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地组织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但是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乡镇群众文化艺术的创编能力不足,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群众文化艺术影响力不高。

二、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群众文化产品的精品化。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应当走精品化路线,全面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创作队伍的质量,积极创作反映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促进群众文化广泛传播。(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机制。过去的群众文化服务具有自由而下的特征,虽然提高了群众文化服务的规模,但是与群众的心理期待距离较大。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服务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重点建立群众反馈评价机制、供需导向机制,探索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探索群众文化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充分的评估群众文化服务的效能,避免群众文化服务供过于求的问题。应当探索群众文化服务精品化的基础上避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三)优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应当破除主体结构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根据不同角色、不同优势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政策制定,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指导纲要,由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四)积极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服务的对象,号召群众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弊端。为此,应当简化群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场馆和各种设施设备的程序,提供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积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立促进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时良好的体验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和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设数字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共享平台。各级群众艺术馆、区、县(市)文化馆应当大力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地利用国家数字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建设、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一站式综合群众文化信息的使用需求。持续扩展数字文化艺术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云课堂、云赏析、云点播、云互动的效用。例如,2016年正式上线的上海文化云成为全国范例,该平台融合了七百余家市、区县、街道文化场馆,市民可以通过APP了解全部线下群众文化资源,实名注册后既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和场馆的预约,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检索舞台、戏剧、器乐等在线资源。(二)以多元化主体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要。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支持。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地加大了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投入,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新机制,从而弥补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不足。为此,应当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招投标机制,通过云平台尝试建立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招标机制。还要大力探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进一步引导文化艺术服务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资源供给。例如,嘉兴市探索建设了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订单式供给模式。运用互联网+方式整合各类群众文化艺术的场馆资源,将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文化纳入供给服务范围。群众可以互联网+平台以订单、众筹方式表达个性化需求。(三)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领导力量,目前还要加强志愿者、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骨干和群众文化艺术创编人员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地快速发展,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整体质量。首先,应当大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志愿者队伍,尤其重视聘请具有艺术专长,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编指导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培训中,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各大专院校文艺人才指导作用。其次,大力提高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发挥各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的示范作用,通过优质群众文化艺术团队的表演、展示、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对广大市民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第三,各级文化馆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各艺术门类骨干人才的辅导培训活动,经常性的举办各类辅导培训班,着力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和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艺术水平。(四)建立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体系。首先,应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地市级群众艺术、区县级文化馆与社区(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站的开放,形成区域服务机制。例如,惠州市围绕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文化圈,通过惠民文化大讲堂、百姓欢乐舞台,以及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满足每个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需要。其次,大力加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根据市民群众的需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项目,基于地域特色打造别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哈尔滨市道里区结合“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品牌,积极组织开展惠民性、覆盖性、参与性较强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号召居民自导自演群众文艺节目,每年在道里区的街角打造小型艺术舞台30余个,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演出千余场。(五)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绩效考核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考核机制,分析以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得失,才能纠正不良支出,有效降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中的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首先,应当充分组织开展各级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的评估定级活动,发挥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引导作用,把文化馆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当中,引起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完善地方群众文化服务资金与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群众文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从而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肯判断。(六)促进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均等化。构建以均等化为基本理念的群众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乡镇群众文化更需要与城市同步振兴。应当在促进群众文化资源流动的基础上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首先,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充分地挖掘乡镇旅游文化资源,基于农民丰收节、乡村特色游等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挖掘乡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镇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其次,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积极进行群众文化设施设备的无偿供给,由上级文化馆进行乡村文化设施调研,有计划的补给群众文化急需的舞台、音响、信息技术设备等。

四、结论

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还要全面了解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探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精准化机制,合理调配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品牌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辅导培训活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估,发挥文化馆站的阵地作用,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解决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碧云.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7,(3):30.

[2]车塔云.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09):36.

[3]傅佩蓉.浅谈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8,(07):32-33.

[4]林玉坤.全民艺术普及机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5):60-62.

[5]沈晓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助力全民艺术普及[J].大众文艺,2017,(007):12.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7篇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人是自我实现的主体。艺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人”育“人”、以“人”帮“人”的良好局面,做到“以德塑人、以情感人、以才育人、以理服人”。艺术教育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乡镇艺术骨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参训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来进行。只有尊重个人的爱好,艺术培养才能取得实效性。

融入地方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风格

乡镇艺术骨干是农村艺术氛围的培育者,是农村艺术的倡导者、传播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要注重融入民族风情、地域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艺术教师要主动与乡镇艺术团队、文化组织联系,积极参与乡镇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实践中熏陶人、锻炼人、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乡镇艺术骨干才具有乡土特色,我们的艺术教师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实自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利用专业院校,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修养。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是乡镇艺术骨干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师徒式教学,能较好地保留乡村艺术的乡土特色。但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师徒式教学难以融入新的艺术元素,难以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也就难以满足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农村艺术要融入时代特色,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利用专业院校,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只有大胆创新,让乡镇艺术骨干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在专业学校这个大舞台去修炼、去创作、去汲取“新营养”,乡镇艺术骨干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专业。

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强化对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

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耗时较长、费用高昂的活动,受训者往往需要学习较长时间、承担较高学费。但是,乡镇艺术骨干很多出身于农民,在艺术生活中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加之经济相对较为贫困,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而长期在外学习艺术,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面对这些实际困难,在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新模式。对于农民艺术家来讲,这可能是最经济、最具体、最可行的一种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艺术交流中,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业务素质

对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把外地艺术骨干请进来表演节目、传授技术;也可以组织本地区乡镇艺术骨干走出去,为外地农户表演节目,参观学习其它艺术团体的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同时,要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典型引路辐射作用,以活跃乡村艺术氛围,促进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为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还可以约请艺术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领导,讲授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形式和政策、文化艺术活动的法律法规、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等课程,以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镇艺术骨干 培养路径 艺术培训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搞好农村社区文艺建设,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繁荣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是新时期群众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先行于经济建设的农村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乡镇艺术骨干”在农村社区文化艺术传播、艺术氛围营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乡镇艺术骨干,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湖南省作为一个中部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文化大省。为了推动湖南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乡镇艺术骨干培养教育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乡村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基层文艺工作者大多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不对口、半路改行多、专职不专用等突出问题,越来越难以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作用,客观上要求加强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然而,从湖南乡镇艺术骨干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由于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上都存在很大弊端,加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专业、艺术教师不艺术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湖南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质量。乡镇艺术骨干的缺失,以及艺术骨干人才培养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艺术的蜕变、萎缩。事实证明,随着基层文化阵地设施的改善,乡镇艺术骨干素质水平的高低,逐渐上升为制约了基层文化的繁荣与否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用得上的农村基层文化干部和乡镇文艺骨干队伍,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培育新的艺术观念,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修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人是自我实现的主体。艺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人”育“人”、以“人”帮“人”的良好局面,做到“以德塑人、以情感人、以才育人、以理服人”。艺术教育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乡镇艺术骨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参训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来进行。只有尊重个人的爱好,艺术培养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融入地方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风格。乡镇艺术骨干是农村艺术氛围的培育者,是农村艺术的倡导者、传播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要注重融入民族风情、地域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艺术教师要主动与乡镇艺术团队、文化组织联系,积极参与乡镇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实践中熏陶人、锻炼人、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乡镇艺术骨干才具有乡土特色,我们的艺术教师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实自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三、利用专业院校,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修养。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是乡镇艺术骨干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师徒式教学,能较好地保留乡村艺术的乡土特色。但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师徒式教学难以融入新的艺术元素,难以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也就难以满足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农村艺术要融入时代特色,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利用专业院校,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只有大胆创新,让乡镇艺术骨干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在专业学校这个大舞台去修炼、去创作、去汲取“新营养”,乡镇艺术骨干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专业。

四、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强化对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耗时较长、费用高昂的活动,受训者往往需要学习较长时间、承担较高学费。但是,乡镇艺术骨干很多出身于农民,在艺术生活中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加之经济相对较为贫困,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而长期在外学习艺术,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面对这些实际困难,在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新模式。对于农民艺术家来讲,这可能是最经济、最具体、最可行的一种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在艺术交流中,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对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把外地艺术骨干请进来表演节目、传授技术;也可以组织本地区乡镇艺术骨干走出去,为外地农户表演节目,参观学习其它艺术团体的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同时,要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典型引路辐射作用,以活跃乡村艺术氛围,促进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此外,为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还可以约请艺术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领导,讲授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形式和政策、文化艺术活动的法律法规、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等课程,以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杨琳,冯文气.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后劲 [J].甘肃农业,2006(9):45-47

[2]周丽华,唐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职业教育 [J]. 教育研究,2006(2):11-13

[3]凌云,李亚芹.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 职教通讯,2006(10):10-12

[4]段茂盛.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J]. 甘肃农业,2005(12):38-40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9篇

一、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

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更好利于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的法制化建设标准。在《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等框架下,参照当地农村民间文化传承及保护实际,制定出适宜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条例,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好具体之策,拟定好相关的措施、计划和方法,确定在保护农村民间文化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需要创建好的农村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开展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名录经专家论证后,及时对外公布。再者,成立农村民间文艺协会、研究会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整理、挖掘、保护与利用等文化遗产提供保障工作。要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全面筹集资金,做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并需要将保护资金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10篇

是一个非营利机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关注国家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艺术、民间艺术、新文化艺术等文化艺术的企业家、爱心人士加盟,我们大家携手,共同为繁荣全民族的文化艺术,做出我们的努力。

二、企业捐助的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成为本基金会捐助人将会拥有许多的机会和益处。

三、企业为什么会踊跃捐赠?

因为许多企业和机构都希望为国家艺术,以及国家各门类艺术的延续、发展、维善、创新等做出贡献,使国家的艺术成为世界亮丽的明珠。所以为满足这些企业和机构这方面的愿望,每当我们向大家介绍本基金会的时候,大家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为本基金会支持的文化艺术等相关项目非常广泛,能够满足大家的爱心需求。

四、本基金会支持的项目:

1、首先在各省市举办当地书画、音体等艺术长廊、作品展;扶持经济困难的艺术家们更好的延续、发展国家的艺术瑰宝。

2、为收藏界建立地面和网络便利的交易纽带,努力把民间历代遗落的珍宝搜集回国库。

3、根据捐助人侧重的不同捐助方向,本基金会有各种项目可供考虑。例如,大学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项目:每年举办大学、中学、小学音、体、美等艺术系列活动。

4、普及社区艺术活动,为幼儿及老年艺术奉献爱心,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绽放;让夕阳更加红。

5、加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的艺术产品的技艺,技能归类、整合;民间传统文化如剪纸等其他手工制品等技艺、技能的延续发展作出努力;对陶艺制品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工艺美术制品、作品的生存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6、设立相关艺术少年班,为国家培养人才,发现天才。

7、保护古迹,维善古迹。

8、增强海峡两岸、港、澳、台的艺术交流,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9、增加国际国内艺术交流,使国内艺术走向国际,并跻身于国际艺术之林。

10、为国家培养文物鉴定人才,收藏人才。

11、本基金会在支持弱势群体、农村文化建设上,老少边穷等下了更大的功夫。资助群众艺术创作;普及农村文化艺术图书、支持乡村建立文化艺术图书馆;乡村艺术展;普及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本基金会的支持下,送文化艺术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下农村等。

12、随着本基金会捐助人不断扩大捐赠和参与,我们相信,本基金会将成为一颗耀眼的爱心之星。它的声望和影响力将是同行业之标榜。

上一篇:交通项目管理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化营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