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1:51:07

作文创新论文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如何实现高考话题作文形式的创新呢?简要说来,就是把某些文学文体、应用文体或者专用文体的结构形式移植到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考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下面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体例创新的一些实际例子,谈谈在内容质量上乘的前提下几种文体形式上的创新。

(一)小说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解剖话题的内涵,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003年福建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的愧疚》就是一篇小说。全文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完整,开端——邮册丢失,发展——寻找邮册、怀疑妹妹,高潮——责问妹妹、发生冲突,结局——判断错误、无限愧疚。整个故事写得曲折跌宕,耐人品味。平时喜欢读文学作品,擅长记叙描写,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虚构的考生,在高考时不妨采用这种文学体裁来写作。

(二)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指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也就是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这种写法,新颖别致,既可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又可以使文章轻松、风趣。高考作文时,那些阅读量大,文学功底深厚且富于想象,但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同学,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强的特长,以弥补实际生活素材不足的弱点。

2004年甘肃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就是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的。作者以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可谓独树一帜,别有新意。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苦干了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安家落户”“让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尊敬,而智叟的行为最终被乡亲们唾弃。文章结尾用“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的碑文,对两人的行为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主题。

(三)寓言

寓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寓言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作文时要表现比较深刻、带有劝诫性的主题,那么可以采用寓言这种文体。

2004年四川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我是一片叶》就是一篇寓言。作者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一片小树叶,顶风冒雨,去追求绚丽多彩的人生。作者通过小树叶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因为再大的痛苦也敌不过生命的力量,痛苦的降临是为了让人有新的生命。

(四)戏剧

戏剧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文学体裁。戏剧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意图、行动等表现社会生活或某种思想、精神等。采用戏剧形式写作文时,一般适宜采用独幕的话剧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以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种形式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要求集中,对人物塑造不宜多,但求形象鲜活。如果考生擅长对话描写,的确有写剧本的能力,又遇到合适的话题,那么可以采用戏剧这种文体来写作。

2003年重庆市一考生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就是采用独幕剧形式写的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改写了小说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情节。文章不是对小说情节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采用戏剧的形式,删繁就简,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来写,塑造了一个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孔明在军令、国家大事与个人感情之间,不顾与马谡的亲近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下令将马谡斩者。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蜀国忠臣的光辉形象。

(五)书信

书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于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联系感情的一种应用文体。使用这种文体,有利于作者表达真情实感。从高考写作的实际看,有些考生借助这种形式,运用文学手法,写出了感情真挚的令阅卷老师欣喜的好文章。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大都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体自由”,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围绕“话题”任意选择文体来写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放开一点,在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选择自己更擅长的,与要表达的内容更匹配的,更能展现自己写作个性的文体呢?例如,采用小说、寓言、戏剧、采访录、日记、书信等。如能在文章体裁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好,有创新,也就是有可能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乃至满分。如何实现高考话题作文形式的创新呢?简要说来,就是把某些文学文体、应用文体或者专用文体的结构形式移植到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考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下面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体例创新的一些实际例子,谈谈在内容质量上乘的前提下几种文体形式上的创新。

(一)小说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解剖话题的内涵,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003年福建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的愧疚》就是一篇小说。全文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完整,开端——邮册丢失,发展——寻找邮册、怀疑妹妹,高潮——责问妹妹、发生冲突,结局——判断错误、无限愧疚。整个故事写得曲折跌宕,耐人品味。平时喜欢读文学作品,擅长记叙描写,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虚构的考生,在高考时不妨采用这种文学体裁来写作。

(二)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指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也就是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这种写法,新颖别致,既可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又可以使文章轻松、风趣。高考作文时,那些阅读量大,文学功底深厚且富于想象,但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同学,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强的特长,以弥补实际生活素材不足的弱点。

2004年甘肃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就是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的。作者以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可谓独树一帜,别有新意。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苦干了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安家落户”“让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尊敬,而智叟的行为最终被乡亲们唾弃。文章结尾用“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的碑文,对两人的行为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主题。

(三)寓言

寓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寓言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作文时要表现比较深刻、带有劝诫性的主题,那么可以采用寓言这种文体。

2004年四川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我是一片叶》就是一篇寓言。作者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一片小树叶,顶风冒雨,去追求绚丽多彩的人生。作者通过小树叶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因为再大的痛苦也敌不过生命的力量,痛苦的降临是为了让人有新的生命。

(四)戏剧

戏剧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文学体裁。戏剧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意图、行动等表现社会生活或某种思想、精神等。采用戏剧形式写作文时,一般适宜采用独幕的话剧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以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种形式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要求集中,对人物塑造不宜多,但求形象鲜活。如果考生擅长对话描写,的确有写剧本的能力,又遇到合适的话题,那么可以采用戏剧这种文体来写作。

2003年重庆市一考生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就是采用独幕剧形式写的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改写了小说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情节。文章不是对小说情节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采用戏剧的形式,删繁就简,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来写,塑造了一个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孔明在军令、国家大事与个人感情之间,不顾与马谡的亲近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下令将马谡斩者。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蜀国忠臣的光辉形象。

(五)书信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一、操作方法

(一)提前布置,充分准备。以一天一个为主,有时可几人合作。演讲人员、演讲顺序由教师或课代表提前安排。演讲内容由教师根据现阶段教学内容指定范围,由学生选定。

(二)恰当点评,鼓励为主。每次演讲完,教师简要点评。教师点评时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对成功的演讲从内容和演讲技巧方面,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参与者享受成功的愉悦;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教师要从中发现闪光点,让演讲者体会到小小的成功,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三)控制时间,灵活把握。一般说来,演讲的时间应掌握在五分钟之内,时间过短不足以把问题讲明白;时间过长则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其他教学环节。

二、演讲内容

(一)名人演讲稿。演讲的材料必须是高质量,有新意的。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可选一些中外名人优秀演讲稿演讲,这样于人于己,于学习于做人都是好的方式。选文长了可节选,也可连续接力播报。

(二)各类故事。故事是吸引人的文字,往往意味深长,寓意深刻,是较好的课前演讲材料,它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也可以有效地拓宽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

(三)经典散文。欣赏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是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有效方法。毕淑敏、刘墉、余秋雨等名家的作品,富有哲理、文质兼美,是学生品读的美味佳肴,修身养性的补品。

(四)满分作文。在不同的年级,选些与初中作文教学相关的学生满分作文作为写作的范文,可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文体模式的参考。如,学说明文时,让学生找些满分作文中的说明文演讲,增进他们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五)诗词赏析。语言精辟,内涵丰富的诗词赏析美文。既可让学生吸收写作灵气,又可为阅读鉴赏提供参考,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品味有不可忽视的好处。

(六)时事新闻。到初三时,要学习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收集广泛的论据。此时,引入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到课堂来演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储备议论文的时新论据,为写议论文铺平道路。

三、演讲形式

(一)宣读式:为了不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演讲一般可不脱稿。但要求流畅,感情充沛。这种训练可以常规使用。如演讲满分作文、新闻事件、中外优秀散文等均可以如此。

(二)访谈式:选定一个大家熟悉、关注的话题,由一个学生以采访形式,采访其他同学,畅谈对该问题的看法、感想。如“中学生该不该谈恋爱”,“朋友借钱不还,我该怎么办”等,由课代表组织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辩论式:指定大家感兴趣的、特别是学生中最希望探讨的,以及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前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着手准备公开辩论。如,学完《羚羊木雕》一文,可布置“我”方与“父母”方的辩论会,辩论“到底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这一论题。

(四)表演式:这种训练一般不用,毕竟学生准备的时间较长。初中高年级,表演能力强了可以使用。例如,在学完课文之后,课本剧表演、课文片段表演;看到社会现象,真实地演绎。

总之,课前五分钟演讲要遵循的原则: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是围绕教学进行;三是内容要丰富多彩。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从学生拟题看,有的题目是《黑洞》,把图中孔方兄看成是“黑洞”,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千方百计地去腐蚀一些官员。有的官员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收受贿赂,使不法分子逍遥法外。“死里逃生”,这既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自己陷入“钱眼”这个深渊不能自拔,这是由顺向思维作出的一个否定的结果。为了金钱竟然出卖自己的灵魂,以身试法,甚至知法犯法,这种人无疑是愚蠢的,下场也一定是可悲的。有的题目是:《驳“金钱万能”说》。文中说:铡刀上下图案组成“孔方兄”,可见有钱能“死里逃生”,接着来一个逆转:但金钱所造成的“死里逃生”,往往是逃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金钱换来的“死里逃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金钱在此显得渺小无力,又何以能打开法律的缺口呢?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这类文章的观点实际上是否定“死里逃生”,论点是逆向思维推导出来的。有的题目是《清醒头脑,不做金钱的奴隶》文章说,个别浑身铜臭的家长让子女辍学经商,殊不知,这些鼠目寸光的家长,只知道眼前赚几个小钱,却把孩子一生的教育葬送于“钱刀”之下,把钱眼看成是虎口,“死”——葬送了锦绣的前程,这是多向思维推出的论点,文章写出了新意。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记叙文:攀越“发展等级”的高峰

记叙文在符合题意、结构完整、合乎情理的“基础等级”的高原上,还应矗立起立意深刻、内容厚实、构思精巧的“发展等级”的高峰:

思想向更深处“漫溯”

记叙文的立意如果仅仅停留在以故事来演绎文题的浅表层次上,那你的文章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上徘徊了。要想搏击“发展等级”,你就必须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在昭示生活真谛、人性底色、世相内质等方面立意取旨,使记叙不仅有“看头”,而且有“嚼头”;描写不仅能得其“形”,而且能得其“神”。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下四个视角尤其值得深思:①人情、人性:待人之心、处世之道、悲悯情怀、人间道义等;②人品、修养:价值取向、心胸气度、节操尊严、视野境界等;③民族心理:文化习俗、文明素养、社会基石、脊梁魂魄等。④草根群体: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精神空间、幸福指数等。考场佳作《排队》就向我们展现出了深邃主旨的震撼力:

排日本馆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此时的太阳依然在天空中露着可怕的脸。汗水像开了闸的自来水冲洗着了又湿的面庞……又过了1个多小时,我看到有几个年轻人乘机翻过栏杆,插入队伍前列。跟着是一片骂声,有闽南语,有粤语,还有普通话,叽里呱啦。我无奈地插上耳机,用音乐疗伤。

突然我看到旁边通道上的一个老外不停地张大嘴巴,难道是在辱骂国人的行为?我惊讶地拔下耳机,却听到了一首让人心情舒展的英文歌曲。歌词我没听懂,但快乐的曲调足以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唱完了,他还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大家一定要耐心地等待!有秩序才会有和谐。”我想笑,但没笑得出来,我为老外的循序镇静而喝彩,也为同胞的丑陋行径而羞耻。记得后来队伍一直行进得很顺利,我们比广播预报的时间提前1小时进了馆。至于日本馆中的机器人表演我已记不得了,但老外的那首歌、那句话、那个眼神却让我感受到夏季不曾有过的清凉。这是一次真正的排队。

本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借助观世博“排队”这件生活小事,将一般考生所确立的主旨――个人意志品德的“排队”,牵引上了一个峭拔的高峰――民族整体素质的“排队”,让人隐隐感觉到了鲁迅、柏杨眼光式的犀利。

“增殖”文章的厚度

百米冲刺固然激动人心,但生活却是场马拉松。记叙文就是要把这42.193公里(马拉松全程距离)的漫漫征程展现出来,“缓缓地”却又是“执著地”叩击阅卷者的心弦。他被感化了,你“发展等级”的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而从内涵来讲,记叙文也只有具有了过程的厚度,才能丰满起来,厚重起来。如下四法可“增殖”你文章的厚度: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对环节中的每一跳,不仅要写“全”,而且要写“足”。②在“开端结局”中,写出客观上和主观上“非走不可的弯路”。③详写事物“量”的渐变,略写事物“质”的突变。④构思时画好三个线路图――事件发展、情感发展和思想发展。考场佳作《一步一台阶》就为我们演绎出了成龙“大哥”成长、成功、成名的漫漫征程:

[“大哥”成龙]由于不上台面的外表,尽管有着一身好功夫,也只能扮演一些小角色,或做一做武打演员的替身。但他没有气馁,从跑龙套做起,一步一台阶,终于得到影视界高层的赏识,为观众带来了《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等诸多大片,获得观众的认可。

[“保护神”成龙]早期的香港娱乐圈动荡不太平,艺人常被黑帮胁迫进行免费演出,他们不仅得不到报酬,还经常被侮辱。当时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成龙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挺身而出,对黑帮下了战书:“有什么事找我!”一句话,带来的是黑帮的逐渐收敛和香港艺人协会的成立发展。

[中国“范儿”成龙]“我要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向世界树起中国人的‘范儿’”,成龙说。在香港回归十多年中,成龙将祖国的荣辱和自己紧紧系在一起,他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他毅然推掉巨额片约,只为能时刻在最前线待命,聆听祖国的召唤。

本文最夺人眼球之处在于不仅详实地写出了成龙从“大明星――保护神――爱国者”的成长历程,而且这三级“台阶”又是从“演技”、“品德”、“思想”三个不同侧面去演绎的。这就使文章不仅有了厚实的过程,而且有了丰满的形象。

构思有“视觉冲击力”

高考作文的批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它不可能像平时那样细细“品咂”。为此,记叙文的构思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他“一见钟情”了,你的“发展等级”分自然也就来了。“小品”之所以在春晚上那么“抢眼”,一个很大的原因也在于构思的精巧和别致。在考场之上,如下四种构思方法更易“抓”住阅卷者的“眼球”:

一是设计悬念法。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如果考生能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会使阅卷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从而收到不忍释卷、回味无穷的效果。

二是情节突转法。平铺直叙的叙事模式,常常会使阅卷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阅读心理。如果考生能设计出一个出乎阅卷者意料的突转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显示出腾挪跌宕、一波三折的情节魅力,从而激发起阅卷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

三是欲扬先抑法。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文写作的法则绝不能平淡,而要“文似看山喜不平”。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卷者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四是细节凸现法。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记叙文缺失了细节,人物就成了一个活动的影子,事件就成了一个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色的符号。为此,我们要抓住“一言一动之微”,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议论文:抢攻“发展等级”的阵地

议论文在占领观点正确、材料充分、层次清晰的“基础等级”阵地之后,还应抢攻见解独到、例子新锐、论层谨严的“发展等级”阵地。

见解“独步”考场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高考议论文要想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一个给人启迪的“独到”见解。“独到”见解从何而来?它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那么,思维方式又该怎么转变呢?如下六个“想一想”非常有助于你的见解“独步”考场:

一、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如:①中国民众一年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现象),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本质)的现状。②美国一位参议员说,所有从中国来的船都是满的,所有回中国的船都是空的(现象)。(深想一步)中国出口的是资源,进口的是技术。(再深想一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又好又快”之路。

二、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如:①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前因),打工最多的劳动者(前因)。②自己丰富(前提)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前提)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前提)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三、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如:①一个学校的质量不仅要看它一年的升学率(现状),而且要看它10年、20年后的成才率(发展)。②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现状),他们才有希望(发展结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现状),那是没有未来的(发展)。

四、换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如:①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旧论)。鸟儿大了,什么林子都有(新论)。②铁饭碗: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旧论)。铁饭碗: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新论)。

五、拆开来想一想,分清析透。如:①“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物质丰富);“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精神自由)。②知识分子不但要“知”,还得有“识”,得对这个世界有新的发现。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不过是“知道分子”罢了。

六、合起来想一想,辩证分析。如:①所谓勇敢,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迎战不害怕任何东西,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②做人学道家,要大气一点;做事学儒家,要实在一点。

例子生猛而有力

一般的写作指导书上对选用例子的要求是“有说服力”,但我认为光“说服”还不行,阅卷老师每天要批阅几百篇作文,心情都有点烦,心肠都有点硬,不是那么太容易“说服”的。我们要想在“发展等级”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猛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征服”他,让他打心眼里信服、折服。为此,我们必须用以下两把“筛子”去筛选例子:

一要新鲜。为什么要“新”呢?因为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所举的例子也应该与时俱进。时代的“涛声”已不再“依旧”,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那张“旧船票”来登今天的“客船”呢?我们应该像一首歌中唱道的那样――“月亮走,我也走”。为什么要“鲜”呢?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如果我们嚼众人嚼过的甘蔗,总让人大倒胃口。我们应该有一截属于自己“专利”的新鲜甘蔗,这样才能避开“一窝蜂”,避免“撞车”,吊起阅卷者的胃口。比如谈价值取向的话,我们举“好人”郭明义的例子就比举雷锋的例子“新鲜”,因为他赋予了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追求纯粹(为人)、善小而为(处事)、甘当矿石(从业)。例子让阅卷者的感觉越“新鲜”,他打出的分数才能越“爽”。

二要大气。我们所筛选的例子应该有一点大家气派,不要总是小家子气。拍摄大片,导演往往是要请大牌明星的。同样,要征服阅卷者,也要拿出重量级的例子。要知道,你金榜题名凭的是脚踏实地,钱学森“两弹一星”升空凭的也是脚踏实地,但这两个例子的征服力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你的老师在讲创新精神,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讲的也是创新精神,但这两个例子的权威性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这不是由明星的“人气指数”决定的,而是由权威的“公信指数”决定的。

论层间能“拎”出逻辑

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百家讲坛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史学狂飙。呆板的历史何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细究之,皆源于这些学者不仅从静态的史料中提取出了史观,而且把这一个个史观整合成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种逻辑上的必然。

推史及文,广大考生通过设置论层(分论点)来对中心论点加以分解,从而将议论引向深入的做法,已经在“基础等级”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如果能再向前走一步,将“切割”能力提升至“整合”能力,在理清、理顺论层间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揭示出事理发展的某种“必然”,就可以在“发展等级”的征途上一路高歌了。

考场佳作《担当》设置了三个论层:①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②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③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

阅卷者为该文打出了15分(总分20分)的“发展等级”分,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这三个论层间的逻辑联系。解读之,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第一个论层解决的是“想不想”担当的问题。担当是需要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付出的,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第二个论层解决的是“敢不敢”担当的问题。要担当得起一份责任,是需要实力的――第三个论层解决的是“能不能”担当的问题。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想”去做某件事,自然也就谈不上“敢不敢”做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敢”去做某件事,自然也就谈不上“能不能”做的问题。所以,从“想―敢―能”,该文设置的三个论层构成了做成一件事的内在事理逻辑,推进环环相扣,顺序不能倒置。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另立一面

世界万物的呈现方式总是多样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就不应该是单一的。2015年高考广东卷提供了两种认识自然世界的途径,一是传统的亲历感知,二是科技感知,并以“远”与“近”评论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较多考生思维单一,有位考生则别具慧眼,从材料中看到了第三面――“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看多了构思“非此即彼”的文章,发现这么一篇构思投向“第三面”的佳作,阅卷老师定会眼睛一亮。

二、新辟一角

2015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所供材料的关键词是“智慧”。考生引用的“高频”名人是王国维、汪国真、周国平,角度相似,立意雷同。有位考生巧妙构思,“就地取材”,他也写到“汪国真”“周国平”,却是从否定语文老师模式化的“写作智慧”切入的,请欣赏前5段: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方格纸上写下规定字数的文章。

已经太久了,不曾在横条纹的周记本上,写下两三行的只言片语,或动辄两三页的恣意文字。

还记得考前,语文老师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作文拿高分的智慧”。无非是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

是的,这样的“智慧”我都懂,能让我拿高分的“智慧作文”也不应排斥。毕竟,经验对于成功也很重要。

然而,我总是不屑。不要真情实感,不需形式创新,只需把大段捣烂如泥的“汪国真”“史铁生”“周国平”们注入固定模板,便会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此乃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

文章接下去继续抨击“固定模板”式作文的弊端,形象阐述自己的“作文智慧”观。如此“新辟一角”的考场智慧,让阅卷老师赞叹:此生甚有先见之明,机智!

三、巧设一线

叙事类文章构思之“精”,来自线索设置之“明”与“巧”。广东一位考生以《带您去看花海》为题,述说“外婆”和“我”H近自然感受美的经历,作者将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为零散的材料围绕“看花海”打造成一条构思金链,既伴随着认识自然的远与近、感性与理性,又融入了孝文化,自然胜人一筹。

四、再深一层

构思各类散文、议论文,都要避免同类反复、在同一平面上展开的误区,而应该“往下钻探,深入一层”。2015年高考浙江卷给出关于“作品与人品”的材料。有位考生以“一杯春醪寄余心”为题,先论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高度的一致性”,“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彼此最真实的内心”,笔墨触及这两层的考生也许较多,但此文第三层的论述就显出独到之处了:作者以“内心追索”诠释“作品与作者品性的背离”,其思想已触及人格心理学等层面,且能自圆其说,显示出立意的深邃与新颖,这就是“再深一层”的魅力。

五、反弹一曲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所给材料的大意是:女大学生举报父亲违反交规,父亲遭警察处罚并被警方曝光。虽然材料中也提到“也引发一些质疑”,但很多考生还是“求保险”,为“小陈”“警方”唱赞歌,不敢“反弹琵琶”。有位考生则拟题《给高速交警的信:最差的处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文中新论迭出:“执法者对违法者的批评,应考虑其社会效果,更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未经定罪就在公共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做法也是应该摒弃的。”虽然论述尚欠透彻,但能自圆其说,不禁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六、智选一体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这里,办学理念独特: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

这里,办学条件优越:教学、实验、生活设备一应俱全。多媒体设备两套,图书、阅览、微机、摄像、广播系统完备。

这里,育才力量雄厚:107名教职工中,有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91人,属于省市级骨干教师的占五分之一,学历合格率达100%。

这里,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现有25人教学班,1838名在校学生。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毕业率100%。

这里,教育质量上乘:综合实力属于黄冈市示范、黄冈市普通初中先进单位、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中考和竞赛成绩突出,校刊《山茶花》获全省一等奖。

这里,承担了“创新教育”、“综合实践”等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并小有成果。

起步——建构立项

为了确保教科研的落实,学校于2003年初成立了科研处,配备了一名主任,并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同时制定了远期目标和近期计划。

2003年以前,学校积极参与县域之内的异步教学和物理STS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上不了档次,出不了品位。2002年底,学校抓住市教科院下发的湖北省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初中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契机,向市院申报了涉及六个学科,八个子课题的创新教育立项方案,很快得到了市院的立项,正式投入研究,并建立了三个实验体系。

一是学科创新实验体系。语文确立了作文个性化与阅读个性化“生活源泉与个性化发展”课题;数学确定了“探究式学习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求异思维研究”;英语确定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物理学科确立了“物理合作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确立了“政治实践途径研究”;音乐确立了“音乐地方特色研究”;美术学科确立了“美术乡土教材研究”等。

二是实验班体系。开展之初,我校只确定在三个年级六个班中开展实验;实验运行阶段,扩大到八个班,到今年初,全面铺开到学校24个班。

三是实践内容体系。全校107个任课教师全面参与人人自己的研究课题,个个都有整套的方案计划及实践过程记录、阶段总结与反思。

跨步——有序推进

1、实验运行阶段

根据学科、类型与学段的不同,反复探索,不断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课堂模式。语文学科的个性化作文指导“启发——激情——引导——动笔——互评”模式;精读课文“导——悟——创——评”模式;数学课的“准备——发现——探究——质疑——应用——延伸”模式;物理课的“设疑——操作——观察——小结——质疑——讨论——解释——归纳”八步教学模式;化学课的“问(激活思维)——动(多维互动)——探(探索求知)——导(归纳引导)——创(应用迁移)”模式;音乐课的“兴趣感知——模仿感悟——情景与体验——创新展现”等模式。创新课实验推广到大多数学科,涉及到绝大多数教师。

2、全面实践阶段

全面推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实践;在教师中推广模式;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和实践活动课;说讲创新研讨课,写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论文;召开学科创新说课听课研讨会;举办创新论坛;举办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调整完善各学科堂教学模式;全面探索新的创新策略。

3、踊跃投身课改

2004年秋进入新课改后,我校教师全员参与培训,七年级教师重点训练,在随后的全县语、数、外三大科研讨会上,分别推出了与课改俱进的三篇实验介绍。占全县发言材料的三分之一,学校在语文、数学、物理、音乐等学科还承担了全县教师新课程培训主讲任务。

4、不断外派学习

外派学习时不放过每一次机遇,近三年,我们先后派出126人次赴北京、武汉、黄冈、武穴、罗田、孝感、黄梅、蕲春观摩学习,参加研讨会,学校相继在黄梅、市院参加全市的创新教育专题会议,并分别作了《稳步、科学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创新教育第二阶段小结》专题发言。

飞步——全面开花

我校积极稳步开展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市教科院的充分肯定,在2004年的创新视导中,李小七书记、朱书超主任、王泽芳、商瑞国等老师亲临我校,指导实践,获得良好印象,并决定以我校为现场召开该课题全市第三次专题会议,在今年的5月中旬,全市在我校和红山中学召开了专题会议,学校推出了六节研讨课、一台创新晚会、一个电子创新汇报、一室创新展览、一套创新资料,市教科院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实践已进入结题阶段。版权所有

2005年3月学校又向省教研室申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并得以报批立项,现正在投入热研之中。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女,198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2013年被评为房山区区级语文骨干。曾多次在市、区、校青年教师评教中获奖,《打开课外阅读这扇窗》在2010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在2011年房山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获北京市2011—2012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在2012年度房山区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尚美教育之我见》获全国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房顶上的大蘑菇》获房山区2012年现场评优二等奖。2012年12月做区级示范课《奇妙的歌手》,2012年4月被评为2011年度房山区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4月在小学语文现场评优课中获最佳潜质奖。

自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后,先在琉璃河李庄中学任教,然后转到北洛中学05年到平各庄小学,2008年被调动到琉璃河水泥厂学校。几年周转,都积极接受上级安排,并无任何怨言和不满,相反每到一个学校她都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在琉璃河水泥厂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形成了“在课堂中以情感人,在生活中以身为教”的教学理念,并且她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的尊重,不会因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产生歧视,这些理念以及心态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乐趣,提升了在学生中的形象。

本着“爱学生”的思想,一直关注着每一个所带领的学生。2006年,在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的那一年,班里一向踏实认真的一个孩子突然发生了转变,上课走神,脾气暴躁,家庭作业玩不成。看到这种现象,并没急于批评孩子,而是放学后把他找来谈心。起先孩子不愿意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孩子爸爸妈妈要离婚,孩子呢,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不愿意爸妈分开。知道情况后,进行了家访。因为以前和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有联系,知道孩子爸妈都是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所以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当时家访的时候,孩子爸爸没在家,和妈妈深谈了一次,原以为事情会很顺利,谁知道没几天孩子就不来上学了,打电话也没人接。去过两次家里也没人。后来班上学生说,孩子在奶奶家。直接找到了孩子的奶奶家。原来爸爸妈妈又吵架了,这一次吵得很凶,妈妈一气之下离开了家。爸爸忙于上班,孩子就这样没人管了。白天,孩子就骗奶奶说上学了,其实是逃学了。到放学点,他再回家。弄清请况后,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每天让孩子和一起上学。没过几天,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也把孩子的父母请到家里,通过交流,父母的态度有了缓和,觉得这就是希望。因为当时上下班都要路过孩子家租的房,所以每次都会去光顾一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如愿以偿,又一次看到了孩子的笑脸。当时的感觉也是甜甜的。后来这个孩子就把这个故事写到了作文里,获得了北京市“眼中的好老师”征文二等奖。

以情感人,以身为教对而言并非空话,她本着“爱学生”的思想,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找到快乐,在课堂中以“情感人”,在三次讲台上为教育事业奉献着,用自己的方式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导者。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一、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时、空、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2007年南京一位考生以李白为题材写《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以时空变化中的钥匙为线索――游子(游侠)、仕途、受宠与离京、成就“诗国之仙”。一把把“钥匙”得而复弃,最终才找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文章设计的线索清晰流畅,对“钥匙”的诠释逐层深入――健壮的“骨骼”使文章的“灵魂”分外亮丽。

二、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这包括整体安排详略得当、主要事件详略得当和运用例证详略得当。2007年江西省考“磨难”话题,有篇题为《今天我值日》的考场作文写扫教室、擦黑板、抹桌椅和扫楼梯的过程,作者没有平均用墨,主次不分,而是将“磨难”不多、属于过程代的前三件事略写,只用了60多字,接着以“楼梯最难扫”一句过渡,详写“扫楼梯”的“三难”:灰多呛人;湿泥难除;积土难铲。写这“三难”用了500多字,将“我”经历磨难的过程和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表现得有血有肉,真实而充分。议论文用例证法写作时,同学们也要注意要瞄准论点展开事例,不能面面俱到、该略却详,结果嗦繁杂。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2007年无锡市一位考生写《我在王维的引领下》,主体部分5个自然段运用重复法和相同句式法作题文照应和前后照应,“王维,引领我……”这一句子在段首出现5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开篇说“王维,用诗诉说人生,用情塑造人生,用非凡的气韵点缀人生”,结尾说“读罢王维,方知他人格的魅力所在”,与开篇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方法有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2007年长沙一位考生写《我想化作诗人》,开篇说自己从小受到古诗词的熏陶,产生写诗的冲动,文章以“我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这一自然段过渡,下面以开头语句“我想做一名像……的诗人”承接,三段都以这同一句式开头,中间部分构成并列结构。文章怎样过渡到结尾呢?作者很聪明,末段先说“做一名诗人,固然要学习前人”――这是巧妙的“承前”;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这是自然的“启后”,再加上结句“在诗的世界里,我一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一页”――这是对“启后”内容的诠释和强化。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结构的流畅美得到充分展现。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悬念、误会、抑扬、层进以及倒叙、插叙这些笔法能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007年北京有位考生写《动力来自真理》,虽是议论文,但作者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文章先引唐太宗的例子,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的结论,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用真理和事实来把握航向,备足能源,我们就能到达光辉的彼岸!”文中抑扬、进退、开合等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迭起的波澜出人意料又在辩证法之中,发人深思,这就是“行文兴波”带来的魅力。

六、精心组合,体现创新性。立意和选材确定之后,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合方式,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在“分”的部分,可以用并列式,也可用递进式,不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既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要在形式上亮出创意。让我们欣赏3篇满分作文的创新性组合结构:1.湖北仙桃一考生《人间何处无风景》用了3个小标题――“风”、“景”、“风景”,最后一段是:“也许,这样的风景,比名胜风景区好看多了吧;也许,这样的风景,才是风景最高的境界吧!”作者采用分总结构,小标题语言运用拆词法,有点“另类”,但这样的组合别有意蕴,新意迭出;2.湖北黄冈一考生写《回眸成长的脚印》,采用总分总结构,3 个小标题是“白白的小脚丫”、“山间的铃铛响”、“飞翔的少年梦”,如此组合和表达很有新意――3个典型意象体现“成长”的不同阶段,形美――音美――意美构成内涵递进,这样的结构新人耳目,凸现“成长”、“成熟”这一题旨。3. 2007年四川广安也考“成长”话题,有位考生拟题《8岁与18岁的反省笔录》,文章以“题记”(“把得与失当成上等的咖啡粉,把思考当成滚烫的热水,泡出一壶苦浓的咖啡吧!喝了它,让它帮你醒脑。”)为统领,全文13个自然段,全部用“8岁时……;18岁时……”这样的对比句式,别出心裁。例如:“8岁时,《红岩》的‘岩’字不会写,于是用拼音代替之;18岁时,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着《边城》,体味着湘西幽静的美景与淳朴的感情。”这样的排列式结构看似很散,实则指向集中,概括了10年中学习、生活、习惯、心理、追求、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外在的整饬美和内容的层进美相统一,使人耳目一新。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科技论文 写作规范 论文结构 写作技能

科技论文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科技写作文体,包括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科技论文与其他文体的文章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创造性、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等鲜明的特征。科技论文写作是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力军,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理工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全国招生人数1995年的5.11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3.4万(47.2万硕士+6.2万博士)人,增长幅度惊人。然而,笔者对目前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调研的结果并不乐观,在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材料的组织与分析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目的是帮助研究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科技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标题与文章内容脱节

(1)问题。论文的标题是要求用最少的必要术语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标题要求:准确、简洁、有效和吸引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标题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章所研究的内容,甚至文不对题。要么标题定的“太大”,文章仅仅做了标题所定的部分内容;要么标题偏离文章做的实际研究工作。

(2)对策。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达到标题的要求,看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准确、简洁、有效和引人确实不容易。掌握科技论文题目的命名技巧,首先要根据研究内容草拟题名,然后根据标题的要求,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定名。对于初次撰写科技论文的研究生,事先研读前人发表的论文,总结科技论文命名规律和技巧是必要的。切记在标题中不能出现简称、缩写和自己的研究结果。

2.摘要要素残缺

科技论文的摘要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论文所研究主要内容,其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手段、结果以及结论,是一篇反映作者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完整短文。

(1)存在问题。要素残缺,形式不规范,不能客观的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不扣论文主题、文字繁琐等问题。

(2)对策。第一,正确选择论文摘要类型:科技论文摘要大致分为3种类型: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a.报道性摘要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学术性论文多采用这类摘要。b.指示性摘要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一般适用于学术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及技术性。c.报道―指示性摘要,这种摘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第二,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摘要应结构严谨,语义确切简明。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和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第三,将摘要要素写全。即将所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写全。第四,内容必须准确、客观。摘要的内容与论文的内容要必须对应、相称。不要在摘要中提及论文未涉及的信息,也不要丢失论文的重要内容,以保证摘要准确无误地传达论文的主旨。不要对论文作评论,不要对论文进行自我评价。第五,突出创新或新意。摘要应将论文中原创性的工作、方法、新观点、新论据体现出来。

3.论文写作不规范

(1)问题。许多研究生在论文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问题;如标题分级混乱、画图不规范、图标不定量、表符、图号混乱、错别字多、参考文献引用不明确等,导致论文的可读性差。

(2)对策。科技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规范写作,如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规范,文字表达应规范,语言和技术细节应采用国际或本国法定的名词术语、数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科技论文要求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

4.论文结构不合理

(1)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章结构混乱,不清楚科技论文的结构、组成,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重点不突出,本末倒置等。

(2)对策。科技论文的结构和顺序通常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研究方法、实验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方法、实验或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等,根据研究的内容确定正文的组成)、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如果有必要)。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该由以上几部分组成。

二、结束语

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的提高有章可循,但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培养研究生的单位应当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来抓;导师应该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加以指导科技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应在思想上足够重视科技论文的写作,而且应主动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建青.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08,31(4):315-317.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哲”即聪明,哲人者乃才能见识非同寻常之人,哲理即包容聪明智慧之理,哲思则是辩证全面、见地独到启人心扉的思维。哲思远离片面、绝对、老套、平庸和肤浅,给人豁然开朗的。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哲思如一股清新的“好风”,把你送上能居高俯视的“青云”,帮你拨正生活的航向标,给你增强助跑的原动力,在你头脑中注入清醒剂,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2005年中考作文佳题频出,其中就有给考生提供哲思舞台的好题。例如湖南常德考“新与旧”这一话题,引导考生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分析事物;浙江宁波考半命题作文《是一把双刃剑》,题目本身就具有哲思气息;苏州市要求考生根据下列材料作文:“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捺,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能初步运用哲学思想阐述观点,写议论文,或是以哲思立意写记叙文或散文,是2005年中考作文的一个亮点。

中考方向标

面对哲思类题目,优秀考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思辩长处:例如写上述宁波题,不少考生视野开阔,笔墨洒脱,网络、包容、长大、美貌、科技、磨难、孤独、压力、困难、挫折、追星、交笔友、送生日贺卡等都被列入“双刃剑”的范围,写出了一批新人耳目的佳作,反响很好。当然也有的考生把老师的严肃和亲切、学习的勤奋与毅力等也当作“双刃”来写,反映出这些考生基本的审题能力和思辩能力的缺失,这又要求我们2006年的作文训练要在提高思辩能力上进一步下功夫,特别要加强对独词话题(如“稳”、“沉默”等)和并列短语题目(例如“长处与短处”、“苦与乐”、“成与败”等)的针对性训练,还要重视提高对哲理短语的感悟能力和联想能力。例如,如果提供“在诗人的笔下,小草是珍珠;在庄稼汉眼里,小草是祸根”,“掀翻过岩石的小草,却被一只小手轻轻拔起”这些哲思慧语,你要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述,或是以此为立意写出耐读的记叙性文章。

演习烽火台

[典型新题]枭(猫头鹰)遇到了鸠,鸠说:“您将到哪里去?”枭说:“我将向东迁徙。”鸠说:“为什么呢?”枭说:“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将向东迁徙。”鸠说:“您能够改变叫声,就可以了。如果您不能够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们还是会厌恶您的。”

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呢?请你发表看法,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范文]

将“叫声”进行到底

尹志华

因为叫声不被人们容忍,材料中的鸠劝说枭改变叫声以改变人们的看法。我对鸠的劝说颇不以为然。我认为,只要你的个性是健康的,是对社会无害且适合自己发展的,你就应该坚持;如果周围环境对你不利,或者有所误解,你也应该选择改造(不是易地式的“改换”)环境的做法,将个性进行到底!

枭应该明白:自己的叫声是动物世界丰富多彩的啼鸣声中很具特色的一种,可不能轻易放弃啊!如果各种动物的叫声都刻板地统一于百灵鸟的清脆婉转,那大自然的音乐世界将多么单调枯燥!再说,人们对枭的叫声的厌恶,完全是出于偏见、误解和无知,枭应该向周围的人们深入地宣传:“说我的叫声会给你们带来不祥甚至灾难,那纯粹是迷信,是愚昧;有的时候,我们抓住了田鼠饱餐了一顿之后会愉快地鸣叫,那叫声对你们人类简直是福音呢!”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只要坚持不懈地宣传,环境肯定会逐步改变,人们肯定会接纳并喜欢枭的叫声的。

如果你“近墨”,那你就更不能一“迁”了之,更不能“改变自己”去“同流合污”。正确的做法更应该是“改变环境”。莲为什么能“出污泥而不染”?近代科学表明,莲的根、茎、叶、蕊都有一种特殊的吸附功能,能把池水中的种种污秽吸入体内进行消化变为养料,所以“清水出芙蓉”应是“芙蓉净池水”才对。莲面对“污泥”的包围没有“迁”,也没有明哲保身,而是采用“治”的对策,终于变污浊为清冽,不仅改造和优化了环境,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品位。人类社会这种“近墨”而不“迁”,“治”之而成功的例子更见精彩。1949年上海刚解放时,“好八连”进驻南京路。特务、流氓、……构成一个大染缸,敌特分子扬言“叫他们红的进来,黑的出去”,如此环境,真可谓“黑”。“好八连”当然不会“迁”,更不会“改变自我”,而是分清敌我,做好宣传教育和分化瓦解工作,对死心塌地的顽固分子狠狠打击,对受蒙骗的基本群众则立足争取,并以自己的一身正气树立起“好八连”“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洁形象。如此“将个性进行到底”的结果是,近“墨”的“好八连”不仅没有“黑”,而且使“黑”的环境逐渐变得不“黑”,唱响了一曲改造环境、践行“两个务必”的凯歌。

一花一叶一世界,万紫千红才是春。坚持健康的个性,弘扬自身的正气,去改变和优化环境,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当然,如果你因为自己的个性品格有问题而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就该另作别论,这时的你确实应该考虑怎样“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了,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点评]

面对“谁适应谁”这一问题,作者侃侃而谈,观点不时闪出哲思色彩。一是界定概念,思路严密。文章把“个性”限定在“健康无害”、“有利自身发展”的范围内,结尾处对此范围外的情形“另作别论”,观点辩证而全面;二是视角独特,辟出新论。说枭的叫声“很具特色”,“是人类的福音”,只要坚持宣传,人类总会接纳等论述都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例典型,叙议结合。叙“莲”与“好八连”都紧扣题目,哲思含量高。叙“好八连”文字略多了些,扣一分。

锦囊妙计

l、视角要多元。接触题目后要多问几个“还能从哪个方面看”,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要注意从陈陈相因的传统观点中跳出来,善于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眼光进行审视。”上面的一类文就是摆脱了“人总是要适应环境”这一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而亮出新见的。

2、观点要科学。“哲思”的实质是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论述时注意事物的对立统一,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利与弊的统一,等等,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转化地、历史地分析事物,讲究两分法。例如“稳”,不能说它在所有的场合都好,这就要讲特殊性或现实性:某个人的个性“稳”,有时可能会坏事,这就要讲其“弊”。

3、审题要慎思。“哲思”绝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要防止跌入“为新而新”的误区。审题时要将备选项谨慎地进行比较筛选,不能心血来潮,草率动笔。2005年宁波市有的考生就吃了苦头。为求“创新”,他们在没有完全明白“双刃”含义时就匆忙把“诚信”“坚强”这些很难做两面分析的概念填入题目,结果牵强附会,适得其反。

仿真模拟

1、阅读下列两则哲理短语,任选一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①沉默的小草,往往被春雨滋润得多。

②小草若长得像树那样高,还会被人怜爱吗?

思路导航

上一篇:篮球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综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