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6 15:23:26

综合英语课程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时序 模糊综合评判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各个大学都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为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各个院校也非常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其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许多论文指出专业英语要以基础英语为基本,以专业知识为铺垫,因此建议开设时间是大学三年级。但是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如何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英语的作用,使得基础英语、专业英语、专业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则是制定教学安排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论文通过分析学生基础英语的掌握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涵盖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专业英语教学时间安排方法。

二、专业英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英语首先是一门英语课程,然后是一门针对学生专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而且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专业英语的重要因素。学生基础英语的程度不同对专业英语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但是目前在大学阶段评价学生基础英语的标准是英语四、六级的成绩,而四、六级考试是一种硬性或者压力型考试,在考试通过以后学生能否继续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并且能否将其带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必然。学生自身英语兴趣越浓,其学习的热情持续时间就越长,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课时间距离基础英语课程的结束时间就可以在教学总体设置中弹性大一些。但是如果压力型英语学习的学生较多时,那么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其次专业英语还是一门涉及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的课程,它必然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也必然会影响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当教材的选取是面对本专业的多个方向时,教材必然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的较多,因此专业基础知识的英文掌握会成为教学中的重点,所以专业英语必须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结束之后。当教学对象是本专业的单个方向时,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专业基础知识还会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专门知识,而涉及的专门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程度必然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当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专业课程时,其开设时间需设置在专业课程的之后或者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进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其英文的表述和书写。只有专业英语与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联系较多时,才可单独考虑与该门专业课的时间顺序。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专业的知识也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识,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必然会涉及到许多国外新技术、新知识,而这些内容涉及的专业范围不同,学生对其熟知的程度也不同。如果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时,学生可能通过其他的学术期刊自行获得,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开设,而当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仅仅是某一方向的新发展或新思路时,此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应尽量在该方向之后的一段时间,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该知识的中文简介或评论,从而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学生的个性和品质也不同,当前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的,这个时代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大量涌入,因此学生生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媒体形式。学生不再拘泥于相对静态思考的看书方式,而存在许多动态的媒体形式如动画、视频影像、实体试验、示教器材,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多角度、多元化,但是这种方式也使得当前学生在提高学习热情和激情的同时减少了其冷静耐久的时间,使得学习出现波动式前进。而作为专业英语,其学习的压力较之基础英语降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必须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的时段开设专业英语,从而使得该课程也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一般在学期开始时,学生还保持着对课程神秘性、求知性的欲望,主要课程学习热情高、兴趣高而且形成专业学习思维的耗费时间较长,因此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学期末由于各种专业考试的压力,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试课程上,此时由于课程地位的限制不适合开设专业英语;而在学期中,学生专业学习习惯已经形成、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热情也有所回落,考试压力也较低,因此表现出任务较为轻松完成、精力较为充沛的状态,此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也具有了较为充实的时间和精力,对提高专业英语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任何课程都必须具有合格的老师进行教学才能完成任务,在安排课程时间时也要充分考虑承担课程任务的老师的时间,使其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准备,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准备时间较短,经验缺乏的年轻老师则准备时间较长。总之,作为专业英语的这种跨语言的专业课程,不仅要考虑其与基础英语的关系还必须要充分考虑专业体系、专业英语教材的范围,及其之间的关系等综合因素,从而使专业英语的时间顺序与实际的课程体系保持无缝的链接。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学时序安排方法

模糊数学是处理逻辑关系运算的有利工具,它将经典集合中的隶属关系模糊化、灵活化。模糊综合评判是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运算的方法。专业英语的教学时序安排的综合评判模型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考虑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间隔时间;第二层考虑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得位置。

设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间隔时间的评判阵 ,如式(1)所示:

Q1 =〔长 较长 中 较短 短〕 (1)

专业英语课程与基础英语时间间隔的影响的因素集为 ,如式 (2)所示:

V1=〔V11 V12 V13 V14 V15 V16〕(2)

式(2)中各影响因素包括:V11 :教学内容与基础英语的联系程度;V12 :学生基础英语考试水平;

V13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水平;V14 :学生的学习习惯; V15:教材形象化资源的水平; V16:教师的教学经验;

V1中各影响因素的加权阵为α1,如式3所示:

α1=〔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 (3)

式(3)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分别表示影响因素V11、V12 V13、V14、V15、V16对评判结果的影响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于上述影响因素中只有 与间隔时间评判结果Q成逆向,即教学内容与基础英语的联系程度越紧密,V11越大,而两门课程的间隔时间越小,即评判结果Q的值越小,属于短或较短的评判结果区。因此综合各因素的模糊运算为 ,W1如式(4)表示:

W1=(1-V11)α11+V12α12+V13α13+V14α14+V15α15+V16α16(4)

W1与Q1 的综合评判的划分为R1 :

值。

因此经过上式的计算,就可得到第一层评判的结果,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时间间隔。然后计算第二层评判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该关系主要包括专业英语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英语涉及内容的基础性程度,专业英语内容先进性的程度。

专业英语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集为 可表示为式(6):

V2 =〔V21V21…V2m〕(6)

式(6)中 V21、V22…、V2m、 分别表示专业英语中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内容紧密程度且 。

0≤V2i≤11≤i≤m

各专业课程对形成专业体系的重要程度 表示为式(7):

α2=〔α21α22Lα2m〕T (7)

式(7)中 α21、α22…、α2m分别表示各门专业课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且0≤a2i≤11≤i≤m。

设各种专业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比例表示为式(8):

L= 〔L1L2…Lm〕T(8)

式(8)中 L1、L2…、Lm、 …、 分别表示专业英语教材中各门专业内容所占的比例且满足L1+L2…+Lm=1 ;

因此专业英语课程对各专业课程的隶属度W2表示为式(9):

W2=〔w21w22… w2m〕

= V2・α2・L (9)

=〔W21-α21-L1 W22-α22-L2W2m-α2m-Lm〕

得到各隶属度之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形成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时序关系。以上考虑因素中没有包含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可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适当时序调整。

通过一个老大判定规则,可以大致获取专业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考虑第一评判阵,可以确定专业英语的课程时序。例如当某一课程的隶属最大时,第一评判阵为短时,则需要在该课程结束后尽早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当专业基础知识隶属度最大,第一评判为长时,则可以在课程体系的前面考虑其他非专业课时间进行较为自由的安排。

四、总结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时序安排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课程安排方法,它可以减少在课程安排中的随意性、人为性,从而使专业英语课程安排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得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紧密相接,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叶俊,兰恒友,李作安.关于《数学专业英语》继续改革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22.

[2]郑继红.光电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l28.

[3]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

[4]刘增良,刘有才.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与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3.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认知诗学;前景化;概念型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4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70

[本刊网址]http://

一、综合英语课程的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英语课程,无论从时间跨度(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还是从周课时数(周六或周四)上看,该门课程都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当之无愧的主干课程。甚至可以说基础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因此,综合英语课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大教学研究者和教者关注的重点。

从当前普通高校的教学状况来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1)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中已经提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根据文秋芳教授的观点(2002),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创新素质可以被进一步切分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较少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相对单调,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大部分综合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机械操练,缺少交际指向的课堂活动,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具象化和内化。因此,在真正的英语交际场合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三、学生的学习仍然主要依靠老师传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养成。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产物极大地改变了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环境。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科技产物可以为学生在课外创造纯正的自主语言学习环境。因此,探讨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将视野拓展到课外并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班级规模偏大、基础阶段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时量偏少等客观环境方面探讨综英教学现状。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综合英语课程现状分析以及本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不仅要从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改善方面下功夫,更应该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创造性的外化上下功夫。由此,认知科学因为关注研究对象的学习心理过程和学习效果,便进入了我们试图改革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视野。

二、认知诗学理论应用于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认知诗学理论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以色列。当时特拉维夫的Tsur教授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他将文学结构和文学影响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认知视角来展开,并糅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见证了认知诗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三本认知诗学重要著作的诞生被认为是该理论成熟的标志:《认知诗学导论》、《认知诗学实践》、《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也由最初关注诗歌这一文体的研究扩展到除诗歌外的其他文体的研究。

国内的认知诗学研究首先见于语言学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钟情于这一综合了文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认知诗学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其中的相关理论对诗歌和各类文学作品进行的分析,此外,还有学者将认知诗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之中。在英语教学方面,以郑茗元学者的著作《认知诗学分析法在二语习得工作广度中的可及性变异效应研究》为突出代表,从认知诗学的分析视角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应用维度和延展效应;此外还有广大学者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探讨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如李雪梅学者的《内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认知转向研究》便研究了认知问题驱动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互动关系。

认知诗学理论因其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心智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成功运用于英语专业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课之上,对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的重中之重综合英语课也必将起到很好地启示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并进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认知诗学方法关注的是语言形式、意义和审美的三者合一,除了解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产生机制,同时对语言的形式内涵探讨带有强烈的审美指向性。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原型特征,而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还要超越已有的原型而发现新的意蕴,即对日常原有的审美意象进行再范畴化。因此,认知诗学分析的审美潜能可能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审美态度,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新知识的建构提供图形背景化的认知框架,督促学习者借助于想象和移情把日常的符号转化为某一特定的审美意象而后获得新的意义诠释。

三、综合英语课堂的认知转向尝试――概念型教学法

申丹教授援引英国文体学家Mclntyre的观点认为课堂中的“前景化”教学手段可以改进课堂的教学效果。申丹教授据此认为“前景化”的方式可以改进国内较为呆板的教学形式,增添生动活泼的氛围。“前景化”是认知诗学理论中重要的铺路石,它反映的是图形背景化的认知框架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审美范畴,更是一套意义建构的读者反映机制,对我们改进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认知对比分析”的显性教学法,认为跟传统的以模仿和重复为主要方式、以培养正确语言习惯为目标的形式对比分析教学法相比,认知对比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内化和建构正确的英语表达和符号意义。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认知对比分析方法虽然以英汉语的差异认知为起点,但他据此提出的“概念型”显性教学方法和申丹教授提到的前景化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激发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创造力,从而在认知层面内化所学知识,并同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匮乏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精神。

概念型教学法是文秋芳教授探索运用于认知对比分析中,该教学法虽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为教学出发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母语的参照和背景作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该教学模式仍是力图将英语及所授知识或言语符号前景化。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教学步骤能够有效地将前景化的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系统。据此,我们尝试运用一种全新的基于认知诗学理论之上的概念型教学方法,并将其教学过程的五个部分(解释--物化--交际活动--言语化--内化)在实际运用中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解释

解释部分在认知诗学的话语系统中即设定图形--背景中的动体。解释的内容除了文教授设定的“某个概念、概念系统或认知方式”,在认知诗学框架下聚焦于综合英语课程则所教授的内容都成为解释的对象。另外解释的实施者除了教师用明晰的言语阐释出概念,认知诗学的解释部分应更多的是学生调用已有的认知模式对概念系统的自我解释和自我探寻。

具体到综合英语课程,考虑到教材编排和所教授对象的英语基础,解释的内容从概念或认知方式上升到每个单元的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解释的对象和内容即变得清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便是导人部分的话题讨论或视听导人以及初次阅读课文后的主题讨论等。通过讨论或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明白所学习的主题,并且讨论也是一个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知识的过程,也即构筑背景图示。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技能目标中主要体现在口语技能中。

(二)物化

物化在概念型教学中指的是将所教授的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图式。一般的实施手段是展示具体的物品或可见的图示。而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认知诗学的物化则是对每一个单元所讨论主题的展示,即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将主题物化。课文的学习也是帮助学生构筑图形的过程,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至于综合英语的技能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在阅读技能中。

(三)交际活动

概念型教学设计认为教师要以帮助理解和运用物化图式为目标,设计以语言为工具的系列交际活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交际活动便是运用新掌握的主题知识进行课后的听力训练和翻译训练,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听、译的能力。交际活动在认知诗学框架中便是将新的认知内容前景化,使之在图形--背景的关系中使图像得以凸显。

(四)言语化

言语化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语言概念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言语化就是要求学生用元语言描述语言概念本身。而元语言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在之前的环节关注的都是唤醒学生们已有认知内容去理解和掌握新的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而言语化则是在交际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如的去运用所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便体现在课后的话题讨论和写作训练部分。在该部分学生便可以运用“元语言”来描述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言语化的环节应该引起教师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能否有效地“输出”尤其是让学生们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局,这个环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五)内化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内化是“个体从社会交流平台转换到个体内心理活动平台的必要环节,是实现高一级认知功能的必经之路”。促进内化的机制是模仿。它是学习者在自选目标的驱动下,持续进行的认知活动。每次模仿不是对原始输入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己前一次模仿行为的调整与修正。如此循环多次,个体就能获得更加抽象的概念性知识。

认知诗学视角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模仿应该是在具备一定概念型知识后的课外拓展,即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搜寻相关的目标进行练习。这种模仿并非机械式的模仿,而是在特定主题激发下的创造性学习,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内化所学的概念型知识和获取更多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结论

认知诗学是一种具有审美指向和意义阐释功能的研究方法,在指导综合英语的课程教学中它注重学生在深层意义上发现和创造意义,从而掌握更多抽象的概念或意义。概念型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可以很好地实现认知诗学理论意图内化学生概念型知识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创造意义,并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设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2009(1):1-5.

[2]郑茗元.认知诗学分析法在二语习得工作广度中的可及性变异效应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3]文秋芳.评析概念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 (2):1-6.

[4]文秋芳.“认知对比分析”的特点与运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1-9.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辨能力培养 研究生综合英语 教法改革 教学设计

研究生综合英语是东北电力大学面向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学位基础必修课程,它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作为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把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置于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思辨能力,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我校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案例,着重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并对这种教学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述。

一、综合英语课程要求和现状

研究生综合英语是东北电力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每周定为4课时,为期一个学期,共80学时。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使用为指导,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研究生熟练地掌握这门工作语言,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毫无障碍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

然而,目前我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沿袭本科大学英语的模式,但在难度和量上略有差别。由于课程设置单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定位出现偏差,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极端教学模式的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分析疑难句子,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基础知识和文章作者的观点,在问题面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在课上的确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操练英语,但是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干预,课堂会造成对教学资源和学习实践的巨大浪费,因此关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如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我校研究生英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二、思辨能力定义及发展

纵观思辨能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学者不仅将思辨能力视作一种思维技能和过程,同时思辨能力还是一种人格完善所必备的品质[1]。美国哲学协会于1987年召集了美国和加拿大45位有名望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对思辨能力的定义达成如下共识:“思辨能力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对于思辨能力构成的界定研究,最有名的是两个理论模型:一个是“特尔斐”的双维结构模型,界定思辨能力为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两个维度,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能力。另一个是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结构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思维应该有目的、问题、信息、基本概念、假设、特定视角、推理、启示八个要素,每个元素都应该运用九条标准去衡量或检验,人的智力特征必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国内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包括思辨能力的定义、特点及内涵的研究,主要借鉴并翻译国外学者的观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思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极大重视,相应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主要集中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将思辨能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数量不多,但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在英语阅读方面,发现批判性阅读、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李瑞芳,2002;韩少杰等,2009;米保富,2009);在写作教学方面,元认知策略支持下的合作写作模式(汲寿荣,2008;郑玉琪,2010;李莉文,2011)、读写结合式写作教学模式(张新玲,2009)都为思辨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国内外语界虽然已经对思辨能力培养开展了一些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该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偏弱(孟凡菊,2012)。我们发现,这些在外语教学领域进行的思辨能力研究的对象多为英语专业学生,目的是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也培养思辨能力,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至于面向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更是空白。

三、研究生思辨能力现状

笔者针对的是东北电力大学2013级修读《研究生综合英语》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该班级共33人,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全部为理工科学生。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了4个学期的基础大学英语之后,全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六级通过率只有10%。通过面对面的访谈,笔者发现较多学生希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口语交流、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水平。为有效开展本次的实验研究,笔者在学期之初对学生进行了思辨能力测试先导性研究,发放测试试卷33份,收回有效试卷33份。有效试卷中男生人数为21人,女生人数为12人;学生年龄介于23~26岁之间。本研究除了以33名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外,还有3位教师参与思辨能力测试中主观题的评分.为了避免打分的主观性,笔者最后选取3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分。3位教师同为《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的平行班级授课教师,对每课的主题较为清楚,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本研究所使用的是文秋芳团队(2009,2010a,2010b)开发的思辨能力测试量具,该测试量具是文秋芳等于2008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08BYY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测试量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优势互补,既可以量化,又可以看到背后的推理过程。由于本次研究受试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因此笔者修改了一些原始测试量具的项目,以期更好地适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水平。修正后的量具客观题共有15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计30分;主观题共有三道简答题,共计70分。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然后进行清理、核查,并纠正错误。第二步进行项目分析,首先列出各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情况,再计算难易度与区分度,以及内部一致性。第三步运用SPSS18.0中的Scale Reliability程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alpha值作为信度指标。

通过本次思辨能力测试调查研究,笔者确定所授班级学生较为缺乏思辨能力,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笔者研究的焦点。从各项能力的数据分析来看,缺乏程度由少到多依次为判断性评价、关系判断、分析与计算、可信度评价、解释性/真实度评价,其中解释性/真实度评价能力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们在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中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思辨能力的各项能力如下表。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仅详述两项教学任务,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既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四、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如何把课程教学与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结合之后的培养模式是否会被学生接受,效果如何?下面以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和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思辨的环境。

1.“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媒体与克隆的伦理性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John Dewey说:“反思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2]鉴于本篇课文与思辨能力的内涵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模拟联合国”活动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1)分析与计算的独立性

Dewey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由此提出“问题―发现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模拟联合国”的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human cloning 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medical benefits and the consequent ethical problems?学生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通过阅读、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解所代表国家的相关背景及在具体克隆问题上的利益、观点、政策和措施。在这一点上,学生要运用英语综合能力理解、分析和归纳所获得的一切与主题有关的文本或影像资料,撰写自己国家的立场文件。这些工作需要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完成,给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技能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的作用与传统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不再是权威、核心,而是活动的协调者和服务者,负责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2)可信度的批判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意愿选出6名同学,通过演讲陈述自己代表国家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理解或论证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治疗性克隆技术应用于胚胎干细胞的提取向人类展示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现有的道德、伦理、精神生活提出严峻的挑战。学生要确认自己能够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论据,而不是简单地肯定克隆技术巨大的医疗优势,也不是因为它会给生命伦理带来冲击就全盘否定它。学生运用对语言意义的阐释,不仅检验了其口语交流水平,更是对思辨能力的挑战,因为学生要在释义和批判评价方面展示出思维技能,包括筛选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安排事实与观点的次序,重点强调自己的目的和语气等。

(3)解释真实的全面性

6名学生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陈述完代表自己国家的立场文件之后,就要进行磋商,形成友好联盟,就议题的具体问题达成一致。与会的其他同学分别就自己代表的国家提问上述6位同学,如提出“你的国家是不是因为科技水平不发达、科研资金不够雄厚才积极反对克隆技术”、“对形成两周的人类胚胎进行干细胞移植算不算是克隆人”、“克隆技术所带来的益处是不是只有发达国家的国民才能享用”等视角独特的问题。参会的所有同学要进行友好融洽的磋商,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一种动态、全面的眼光看待克隆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中的解释性/真实度评价。

2.“The Gift of Gift-giving”送礼的艺术

(1)创造与文化相关的体验

“思辨能力常始于未有定论的事物”[3]能让人们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课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送礼是出于真心,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送礼的同时是期望得到回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动质疑、自主学习反思,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研究生更具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前挑选出6名学生,作为陈述组,每名小组成员代表一个国家,就本国Gift-giving方式和作用分别作主题陈述。其他的同学作为表演组,根据陈述组的主题陈述和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糅合真实生活中细节和片段,进行小型的新闻报道和专家访谈等活动。无论是陈述组还是表演组的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都必须做大量的阅读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授业者,而是导演、设计师、引导者,甚至是参与者和学习者。

(2)在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中进行分析阅读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师生、生生讨论等课堂互动活动,分析解读课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意义构建和对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课堂活动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设计:(1)Analyz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agraphs in text and try to find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author by keeping this question in mind: what is his problem of gift-giving?(2)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the proposition Anthony Brandt tries to present in this essay.(3)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identify the rhetorical mode in the essay.In what way is it effectively used?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考察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思辨的依据。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维。

(3)精心布置课外活动

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学思结合型任务,使学生具备文本使用能力和文本思辨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模拟中央电视台英语节目Up-close的录制,节目主题为:Do you think money buys prestige?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抢答环节,而且主动向嘉宾学生发问,全程由教师负责录像,并建立学生课外活动电子档案。这种互动性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性发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

根据我校研究生的具体特点,东北电力大学综合英语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控制能力,融入跨文化的实际体验等手段,使传统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研究生英语学习中提高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岳晓东.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8).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凡菊.我国外语界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17-19.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4篇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have changed a lot. In the past, we used to put the stres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in 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 and now on the function of the language, hence the different sorts of EFL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whether th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one of newly appeared method, is suitable in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

关键词: 任务驱动;综合英语;意义建构;应用

Key words: task-based;comprehensive English;meaning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91-03

1 研究综述

任务型教学方式(Task-based learning/teaching approach)主要起源于外语(英语)教学领域。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的成就。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国内外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深度探索和研究。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Jane Willis,他在专著《任务驱动学习框架》中,勾划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式。香港教育署在一份语言教育的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任务驱动教学应包含五个特征。

20世纪的前40年,传统语法翻译法一直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二次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对“语言是什么?”以及“人是如何学习语言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外语教学的发展进入最为活跃的“方法”时代。基于这两个问题的重新认识,外语教学从过去的结构主义语言观转向功能主义语言观,从而孕育并催促了“交际法”的诞生,任务型教学法就是交际法最新的发展形态。

2 基本理论

2.1 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皮亚杰的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2 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媒介文本,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要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可用文本的分析、通过可用媒介,以大纲要求为目标,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的教学方法有多种,而笔者从任务驱动的角度对丽江师专2012级应用英语班的学生进行了应用研究。

3 任务驱动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综合英语的重要性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2000),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而综合英语课(又叫基础英语)属于英语专业技能课,是很多学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和运用英语语言。它从词、句、语、篇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语言操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2 学生情况分析 2012级应用英语班一共38位同学,来自省外的同学有1位,37位同学来自云南省各个不同的地州,大多属于偏远地区。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偏低(依据高考成绩),100分以上有3位同学,90分段没有,80分段有3位同学,70分段有3位同学,60分段有8位,50分段的有15位,50分以下有6位。根据面谈得知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高考时听力部分不知道在放什么,高中时的英语学习是为了参加高考,对英语学习没有其它更多的思考,如表1-3所示。

3.3 任务驱动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数据,笔者在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时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期待通过这个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英语学习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为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1》,以下就所用方法以第一单元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单元的标题是My First Job,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用英语来打招呼、道别、交朋友、还能谈论关于工作及职责、个人的抱负等。本单元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Communicative activities,这一部分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对话来学会怎样打破僵局,与人交流。第二部分为Reading and language activities,这一部分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团队合作精神、忠诚等,第三部分为Extended activities, 这一部分的学习目标是就关于一份新工作有能力进行谈论,还要就这一主题进行写作,了解关于工作的一些道德标准。根据对学生所采纳到的信息,我们的学生的基础是较差的,而教材相对于学生来说偏难,那么为了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实现单元学习目标,笔者应用了任务驱动法来实现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构建,从而达到认知与掌握。

3.3.1 创设情境 第一部分的情境创设为一年级新生初次见面,相互进行自我介绍及对于学校的第一印象的交流。通过这一部分的完成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相互打招呼的方式,与自己的文化的差异性。第二部分的情境创设为父母让子女(学生)在家为父母擦鞋。通过这一部分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与汉文化的不同,英语国家文化中一些与汉文化不同的价值观。第三部分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是刚找到工作的人,与一位已工作多年的同事交流。通过这一部分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工作道德观念中存在的不同文化。

3.3.2 确定问题 根据情境,第一部分里学生需要就已学的初中或高中的知识,编一个对话,这个对话要能体现所创设的情境。第二部分里要求学生就所给出的情境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要求能否接受,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接受,假如换位,自己又会怎样做。第三部分的要求是就所给情境,分角色表达自己的想法。

3.3.3 解决问题 完成以上三个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要求学生以协作方式完成,第一部分里学生以两人或三人为一组(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对话方式没有统一成两人小组活动),第三部分里以3-5人为一组。第二部分要求独立完成。在完成这几个部分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相互协商、交谈、查找资料、询问老师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在接到任务后主动来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

3.3.4 任务交流 学生通过以上努力完成了教师分派的任务,此时教师通过任务交流手段使这一教学效果得到升华,学生在进行小组汇报表演的时候,由于活动分组不同各组所采集到的同一话题的词汇不同,句式表达不一样,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同一话题所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之间还可以再度相互学习,另外由于学生先前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对跨文化差异的知识掌握程度也不一致,所以就同一话题还可能出现文化差异导致的对话模式或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所以在任务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所有这些层面的知识得到升华,而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

3.3.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给出任务分派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后,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小组活动,汇报表演及以写作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整理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在得出评价结果后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方向做出及时的调整。

3.4 任务驱动法使用的效果 任务驱动法在初期使用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教材上的知识点相对难度偏大所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部分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同学甚至开始在抱怨说太难,他们在初高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大部分由于不是自己有兴趣而学习,高考后都丢了,所以词汇量严重不足,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初期的将近半学期中,这个活动并没有能够愉快的张开,但是笔者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临近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知识从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在课堂后也开始有了起色。在第一学期其中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4、5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与入学时相比较,从学习兴趣来看,学习兴趣很浓的同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人减少了,学习兴趣一般的同学增加了。从学习信心来看,原来没有信心的同学半学期后有3-4位同学开始变得有信心了。期中时改变并不明显,但是还是有了一些,而且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转变了。得出结论后把结果及时反馈给了同学。然后在接下来的半学期里对后面单元的学习还是坚持使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并在学期末再次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6、7所示。

从以上表格中不难看出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4 结论

根据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效果是不错的,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学习信心,学生也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引用这一教学技能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成了主体那么在课堂教学时间上有时不好把握,特别是初期学生还不是很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而且初期学生词汇量也有一定的局限。由于是大学生了所以在课堂管理上已经要比中学生好很多,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所要具备的知识量大因此学生在课外需要大量输入,才能在课堂中真正使这一方法起到最大作用,因此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还是很大。如何才能把个方面平衡好,在外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3.

[3]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10-12.

[4]Richards, J. C. and Rodgers, T.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29.

[5]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6]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8(3):28-30.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综合英语;培养目标;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316-02

引言

需求分析在英语教育科研当中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了解一门课程的发展趋势,应该了解学习该课程的学习者的需求,并且要知道需求分析能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在中国,需求分析的讨论已经在很多的普通语言教学中有所发展。正如Tarone 和Yule(2000)所指出的:“需求分析就是为了调查和明确语言学习者的需求。”

一、关于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的定义。Munby 认为需求分析就是为了能够调节语言课程以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而设计的。需求分析在不同的国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起作用(1978)。Yalden 认为需求分析仍然是多种语言教学中课程发展的重要的第一个阶段。需求分析作为教学输入的关键来源,对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处理策略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1983)。Taron 和Yule都认为需求分析意味着调查语言学习者的需求。曾经用在语言教授语境下的需求分析通常涉及到收集和评估如下问题的信息。即: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语言的哪些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限制,要教授任何一门语言的所有方面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需求分析就涉及到选择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特别有效的(2000)。

2.需求分析的方法。分析必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收集做需求分析所需要的材料。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调查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数据收集,与学习者或者他人的商讨。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劣性。它们也可互为支撑。由于需求的复杂性,使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有关材料会比较理想。尽管学习者的需求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有关信息,但是对于教师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二、通过需求分析了解高职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为例,从需求分析的角度,采用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手段,收集了本学院学生对综合英语学习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本院所开设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做了如下归纳。

1.课程性质:高职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与本科院校的综合英语课有着一定的教学共性。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并且具有学制短,生源程度不齐,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原因,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有自己独特的性质。2005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005)。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英语课程是为全院非商英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课程。应该始终坚持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外”字特色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技能性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2.课程作用:综合英语课具有受益面大,课时多,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上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要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以“外贸、外语、外经”的“外”字特色的商务技能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商务类高职学院。从现有的六大系别和37个专业设置来看,目前其中大部分专业都有着明显的“外”字特色。无论我们的毕业生将来是从事英语培训、涉外文员工作、五星级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商务活动、涉外旅游,或者是国际货运、商务管理等岗位,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是其出众的亮点。那么综合英语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通过需求分析提出综合英语课程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需求分析所得数据,笔者对于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初浅的看法。

1.实行“英语基础+职业方向”的模块化教学。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综合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英语基础+职业方向”的实用英语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该课程模式是对英语模块化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按照《基本要求》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方向,渗透和融入相关专业岗位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技能。

2.综合英语课程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心健康、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外语”型的外向型高技能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为了把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需求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将职业或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打破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课界限,调整教学内容,使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渐进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实用能力。根据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我们把专业方向分成以下几类:国际商务、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电子商务。充分考虑英语+职业的发展方向。

3.综合英语课程必须突出高职教学的特点。长期以来,高职综合英语课程都是采用传统的类似于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班级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进度,这与不同行业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不同存在着矛盾,教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综合英语课程应从高职教育教学的定位出发,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基于不同专业需要,扬长避短,采取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下,进行“基础+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综合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实际效果上,则谋求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英语基本知识与职业英语技能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4.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1)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以后,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整体测试,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其加强基础英语学习,通过高职英语B级考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对于部分英语优秀的学生,鼓励其拓宽知识面,参加英语六级考试。(2)以“渐进式”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综合英语课程在第一学期针对高职学生“语言面貌含糊、基础薄弱,轻口语实践,重笔试”的特点,强基础、重实践,突出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培养。第二学期课程着重于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养成和听说技能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参加英语B级四级考试。第三期突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融入职业英语的学习,为之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使该院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3)以专业设置为导向,选择授课内容,加强行业英语技能训练。本院综合英语课程组为了适应高职英语“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技能”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学院现有的系别和专业设置为导向,在本系领导的带领下,编写了《行业英语综合教程》I,II,III系列教材。本课程可根据各个不同的专业选择基础章节加行业章节的教授内容,以满足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需求。(4)重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技能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走向,综合英语课程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本人提出如下建议:综合英语教师团队可根据与英语有关的各项活动,进行不同的项目分类,并成立相关的项目负责小组,针对每个不同的项目,专门负责组织筹划具体活动项目,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英语活动,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实力,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5)改革考核方式,使之与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综合英语课程为了适应目前的高职教学改革趋势,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评价,使目前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为了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弱化结果,我们现在是这么做过程评价的:1)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降低期末考试的难度。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2)平时成绩分为作业(30%);测验(40%);学习态度(30%)三部分。3)期末考试又分为听说和笔试两大块,笔试占(60%),听力口试占(40%)。三部分占的比例根据各部分的考核力度来决定。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综合英语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仅仅只是用到了需求分析这个术语或者一些简单的途径来获得学习者的需求,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如果想要突破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的发展瓶颈,就必学了解高职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让综合英语的课程标准设置更合理,让这门基础课能够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Tarone,Elaine and Yule,Georg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1.

[2]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 Sociolinguistic Model for Defining the Content of Purpose-Specific Language Pro-

gram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43.

[3] Yalden,J.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Evolution,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xford: Pergamon,1983:166.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综合应用英语能力 教学内容 方法和手段改革 测试评估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f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FANG Y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vocational training needs and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training, 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status of integrated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must improv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omprehensive English teacher taught master mode with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combine to make the purpose of the lectures, students demand penetration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thereby imparting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integrate quality training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Meanwhile,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tools, implemented to promote student autonomy a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for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integrated applied English ability;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ways reform; testing and evaluation reform

0 引言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科门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融合了英语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为核心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支撑。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利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1 教材内容选取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化

每册《综合英语》教材包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节选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学习呢?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水平能力测试,即test of proficiency,单就依靠记忆词汇等机械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英语文章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训练的重担就落在了综合英语课上。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会选取一部分记叙文、小说节选等叙述性篇章,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篇章的兴趣。到了二年级尤其大二下学期,为了贴合六级考试的要求,教师主要选择议论文、说明文等逻辑性稍强的篇章,因为在这些文体里常常会遇到复合句,引导并帮助学生划分复合句语法结构,并结合全篇语境,启发他们对复合句内容进行复述、翻译,逐步培养独立分析语篇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本课程重点放在打好语言基础上。语言基础包括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前者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后者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综合英语从词汇、阅读技巧、英汉互译、文章结构分析及写作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的技能。如朗读与背诵模块练习,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基本语音语调,学会在朗读中划分意群,掌握连读、弱读等基本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翻译练习模块,英译汉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句子意思为主,汉译英侧重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写作练习中教师应剖析英语写作的基本框架结构,先让他们写句子,后扩展到段落,最后再过渡到篇章写作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此外,本课程还应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批判的借鉴外国文化的能力。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和改革

诚然,拥有良好完备的教学素材还远远不够,如何选取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呢?综合英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制,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在教学中突出互动式情境教学,教师作为启发者、引导者、课堂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在英语思维的强化训练和创设的英语语言环境中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例如学习 “To Lie or Not to Lie ―The Doctor’s Dilemma”这篇文章,Lie(撒谎)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学生自然都很明白,但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出“White Lie”时,应该就没有多少学生知道意思了。此时就给学生抛出了个非常有意义有新意的疑问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带着这样的疑问点,老师安排他们欣赏与lie有关的经典电影《真实的谎言》,学生在理解电影内容过程中也就能慢慢推敲出“White Lie”的意思为善意的谎言了,从而对本篇文章中医生对病人隐瞒病情的谎言也属于“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形成了自然合理的导入。成功实现导入后,教师要展开对文章总体结构脉络的疏导,由学生回答表述观点为主,教师在启发中将文章的结构Structure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在精读篇章前对文章结构先有个整体把握。接着,师生共同详细分析课文,每一步环节基本是你问我答,环环相扣,遇到单词、词组、句型的用法,教师先介绍用法,再给出翻译练习让学生套用用法结构造句。对于长句的理解,先让学生划出句子的各个主要成分,结合语境,用Paraphrase的方式说出对长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对英语读、译、写技能的需要,不仅强化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难度,有目的地将能力训练贯穿到平日的基本功教学之中。例如在综合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应就词讲词,而应结合四、六级考试词汇特点,将其近义词或者该词的引申含义罗列出来,扩大学生词汇量和辨析词语的能力。举“product”一词为例,书中给出的词义是“sth. made or produced 产品”,仅仅就这一词义让学生造句显然是不够的,应补充另外两个表示相同词义“产品”的词:produce和production。同时应给出区分这三个近义词的例句:1.This story is the __ of his imagination. 2. ____ of the metal is up this month. 3. Those fruits are the chief ____ of this area. 通过句子之间的对比,学生最终弄清楚这三个近义词的内在不同:product一般指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成果;produce特指农产品,是不可数名词;production指生产的产量。这种将词汇教学和四、六级应用能力测试需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突破和改进,既能提高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使学生对一词的学习扩大到对同类相近词的辨析,不仅扩大了词汇量,而且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更重要的将这种深入的理解渗透到四、六级应用能力考试的准确把握中。因此对综合英语教师备课程度就有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认真细致地备课,而且要不厌其烦地涉及广泛的考试资料,找出相应的常考点,再通过相应的渠道,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备课资料。从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上看,学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词汇授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平日学习限于有限的词汇量,很难罗列出意义相近的词语,很难把握出题者的思路,所以普遍认为综合英语课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有效、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收益和提高。课堂是学生语言时间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两人对话(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辩论(debate)或者“任务”方式(task-based approach)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1.3 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价方式和考核方法应多样、灵活、恰当。可以采用纸质试卷(Test)、小测验(quiz)、角色表演(Role Play)等多种形式。其中角色表演(Role Play)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综合考核能力的方式之一。例如学生在剧本准备过程中,五六个人组成一组表演团队,分有导演、演员等角色,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上网选择适合表演且为人熟悉的英语表演剧本,如《孔雀东南飞》英文版,《荆轲刺秦王》英文版,《威尼斯商人》等,他们先阅读剧本,查阅单词,扫清理解内容上的障碍,在理解的基础上分配角色,设定语气语调,加入合理的想象,处理不同情境下的台词,简要地依据角色性格进行化妆,配以动手制作的道具,融入舞台表现元素:表情,动作,力求形象生动夸张,让观众充分理解并认可表演所传达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是综合考核能力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篇章内容理解、语音语调处理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去动手,去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舞台形象,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结语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一定是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密切相关的,所做的一切改革努力都是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应用基础英语的能力,培养他们在英语中“乐学”的态度。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和备课中多思考,多挖掘,找到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兴趣的学习点,积极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学习知识的渠道,如提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多写出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策略和方法的文章发表在学院网站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资源提供者,使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魏红梅.从综合英语教学角度析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2] 崔燕,李杰.基多媒体网络的综合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3] 李小静.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模式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8.

[4] 朱艳敏,杨家华.综合英语课堂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进行口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7.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课程;课程方案;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19-02

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实行分级教学。其中不少高起点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综合能力,有继续深造或出国学习的愿望。这些学生不满足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他们更希望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获得使他们胜任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英语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专业英语在学生当中满意率普遍较低[1],且对学习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实际上是重复课程。在双语课程和全英课程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专业英语被逐渐边缘化。但从基础英语直接进入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希望能有一门过渡性的课程让他们掌握进行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技能。

一、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正在或在未来的几年里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而在大学阶段,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可以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的学习。进行学术英语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相关语域的话语,熟悉专业英语文献中的句式结构、篇章构成,了解英语文献的修辞特征。

二、学术英语课程内容

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各学术交流所共核的英语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以满足他们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后者则是建基于某一学术领域,以该学科领域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语言课程,如工程英语、法律英语等。具体说来,英语学术能力包括:

1.听懂英语授课,听懂英语新闻、英文学术讲座和报告的能力。

2.搜索英文资料,查阅英文文献,英文报刊杂志阅读和学术语篇阅读的能力。

3.在研讨课中用英文描述前人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学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做英文各式文体的口头陈述,包括学术口头陈述的能力。

4.引用资料为自己观点论述的能力。相比基础英语的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EAP课程培训体现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安排在确保目标达到的同时,也考虑到技能难度的循序渐进。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培养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Note Taking),了解英语新闻结构、听懂英语新闻的能力(News Listening),复述英文听读材料(Retelling)、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的能力(Oral Comments),阅读英文报刊和阅读一般性学术文体的能力,归纳性英文写作的能力(Summary Writing)以及段落翻译的能力(Translating);第二阶段:培养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Lecture Listening)、学术口语陈述能力(Oral Presentation)、阅读有一定专业词汇的学术语篇和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撰写一般性英语学术报告和英语论文摘要的能力(Abstract Writing)、口译(Interpreting)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

三、学术英语课程方案实施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地区发展培养懂语言、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决定在2010级部分三级起点学生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课程开始之初我们对试点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基于需求分析,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就课程目标、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法和课程评估方式进行了规划。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施方案:(1)强调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开设讲座听力、会议英语、口头陈述、论文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等课程,培养他们进行专业学习所必备的英语技能。(2)实施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任务型、项目型、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建立网络电子学档,论坛中回答学生的疑惑。通过网络监督、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学档中完成作业自评和任务互评。(3)更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合作型任务,协作完成研究报告或课堂陈述。(4)改进评估方式,提倡评估手段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体制,量化学生在课内及课外的学习任务。(5)教师引入包括口语互评和写作互评的同伴互评(Peer Evaluation)学习机制,建立并完善包括Oral Presentation,Oral Comment,Summary Writing,Translation等一系列的互评制度和文件(Evaluation System & Evaluation Sheets)。鼓励学生反思技能掌握状况,鼓励学生对技能实践相互评价,并为他人提供经验或意见。(6)鼓励教师编写、整合、更新教材。将语言教学、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整合教材内容和目标培训技能。依托本校已具规模的大学英语学科网站和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搭建包括课前调研、课内实践和课后发展的任务型、项目型的教材利用模式。(7)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学术英语课堂应该本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边缘发展区域理论和社会建构教学理论,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评判和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本实验课程总结出各学科共核的学术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系列基本技能,并为实现技能制定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发展规划,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和学校的发展规划。总的来说,把握住衔接课程、技能课程的方向,地方综合性大学也能进行EAP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

[2]蔡基刚.大学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叶健敏.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工作[J].外语届,2005,(2).

[6]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7]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

[9]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1]王云霞.论高职ESP学科教学知识与ESP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多学科背景高起点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及课程建设;立项编号:2011ZY001)和2010年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多学科背景口译课程建设的研究;立项编号:2010A79)阶段性成果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综合能力;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4-0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教育改革呈现了大踏步的发展面貌。新的教育改革也对大学专业英语基础课程之一的综合英语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老师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社会的需求及教学目标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结果。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缺乏自主性。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美国教育学家提倡的合作学习法(CL )就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倡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教师的 "灌输型" 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型,强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历史研究

事实上,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诗经·卫风》中曾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是早期的合作学习的思想。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又称"合作学习策略",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它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Hymes(1972)从语言及语言习得理论方面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合作学习的课堂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参与到真正意义上交流的机会,从而能够提高学习者言语交际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影响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因素

合作学习策略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3.1 学生。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性格外向、组织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学习效果较好;而性格内向、喜爱独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参与的意愿不强,表现得不够积极,效果也不够好。因此,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搭配组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一放则乱,一管则死",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进行有效的合作。有些学生自制力差,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合作学习上,又不听从指挥,这些都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3.2 教师。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因此,教师的明确指导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运用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启发引导能力。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所以,如果教师的组织管理不力、问题考虑不周不细都有可能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其次,教师在组建小组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异质性和代表性,合理搭配,综合平衡。第三,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考虑各个学生的需要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教师的组织能力欠缺、分组和指导不当都会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

3.3 教学环境。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是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以读写为主要学习途径,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中心,以应对考试为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文化对教学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对实施合作学习会产生许多干扰的因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对用合作学习方式学习会感到相当的不适应。学校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予支持,将会严重地影响了教和学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4.总结

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形式严重地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只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提高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Philadelphia,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2] 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 e [M] . Cambridge, MA: The M IT Press, 1978.

[3] 孙晓菊;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综合英语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综合英语;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106

在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的教育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将职业教育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因此,中职教育如何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不同文化的交际面越来越广,英语在国际上业已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综合英语在所有的英语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高职综合英语的教学实际情况堪忧,衔接不当成为主因之一。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中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系列解决对策。

1中高职综合英语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计划与目标不衔接

在职业院校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管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中高职综合英语的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相互断层。中职教育的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考虑到了中职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但是没有考虑到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会升入高职阶段进一步的深造,甚至升本的需要,英语的基本技能缺乏。在中职的教学过程中,非英语专业过分强调专业操作,忽视公共课特别是英语课程的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综合英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考试时为了及格率,考试题目都是复习过的原题,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生在考听力的时候,听力内容还没开始播放,学生的听力测试就已经做完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薄弱之外,学校为了增加专业课的实训课时,而删减综合英语的课时,完全没有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教学效果差,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2教学内容的难度不衔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从职业院校的反馈情况来看,中职的英语教材与高职的综合英语教材在难度上衔接不当。中职的英语教材太简单,甚至只有初中低年级的水平。而高职的英语教材难度较大,有的老师一学期下来才上三个单元(三课内容),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老师抱怨学生很难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高职学生特别是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英语完全跟不上,英语水平是处于退步的阶段。

1.3课堂组织形式不衔接

中职课堂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属于传统模式,老师讲单词、讲语法、翻译课文、老师领读等,基本上沿用了初中的教学模式。而到了高职院校后,老师的上课形式多样,更加注重口语交流,上课会经常组织话题讨论,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发展。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不适应高职英语课堂的组织形式,基本上处于听不懂、说不出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一上英语课就犯困,打不起精神,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教学效果差。

2中高职综合英语不衔接的原因

2.1分管于不同部门,沟通不畅

上到国家教育部门(中职属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辖,而高职属于高等教育司管辖),下到职业院校(很多职业院校单独设立中专部),中职与高职分管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与选用等方面都缺乏良好的衔接,这种状态是由于不同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所致。

2.2生源素质水平差异大,难于平衡

高职生源来源多样,有中职的三校生、高中毕业生、社会考生等。又由于扩招,高中毕业生与社会考生考高职只要200分(总分为750分)左右,三校生考高职分数更低,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英语教学难度大。三校生、高中毕业生与社会考生所接触的英语基础也不同,水平差异太大,难于平衡。这对于高职英语课程的组织带来极大地挑战。

2.3中高职英语教师分属于不同部门,缺乏交流

部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长远眼光,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英语的学习认为可有可无。部分中职院校制定英语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没有排出教师与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交流沟通,而是闭门造车。部分高职院校既有中职教育又有高职教育,但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两张皮”现象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中职与高职综合英语教育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

3解决中高职综合英语不衔接的对策

3.1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逐渐得到完善,不仅中职可以升入高职,高职生亦可以升入本科,甚至升入研究生深造。因此,中高职的管理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授课计划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接。对于高职院校里面设置的中职教育,相关部门具备更多的交流机会,应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和授课方法。

3.2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共同编写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从目前中高职教学情况来看,中职教材偏简单,而高职教材则偏难。为了使中高职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应鼓励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编写难度适中的优秀教材。教材编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到难度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图画插图恰当,兼顾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

3.3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并用

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应试授课方法,基本上还是用中文授课,讲解单词、讲解语法和翻译课文是英语课堂的主要构成;而高职英语教师授课多采用全英文授课,不再注重单词和语法的讲解,更多地注重口语交流、话题讨论等内容,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完全不适应这样的英语课堂,往往手足无措,自卑感强烈,不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所以,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方法上要慢慢地与高职英语教师接轨,由中文授课向中英结合授课,最后向全英文授课转变。另外,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多采用语音教室、微格教室授课,采用多媒体辅助,由单一的授课方式向多种授课方式转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3.4实行分层教学

职业教育近几年蓬勃发展,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由于生源素质不高,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普遍感觉很困难。中职录取的基本上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部分学生平时就贪玩惯了,对英语基本一无所知,初中英语根本不过关。高职录取的生源分数较低,部分生源只有200分左右,文化课特别是英语课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现状,英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录取新生时可以将高考分数稍高的生源分在一个或几个班级,分数较低的生源分在一起,实行生源特点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对条件不成熟的职业院校,不同生源虽然分在了一个班,授课教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摸底,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难度不一样的任务,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基础薄弱的同学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使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都有一个上升的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不管中职还是高职,综合英语课程在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的衔接,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向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性本科迈进,不断使自己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映丹,谢青松.元认知策略视域下的高职公共英语听力教学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2).

上一篇:公共关系学课程范文 下一篇:绿色消费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