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42:33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对于美术学科而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美术画面的静态劣势,通过动态化演示,进而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艺术作品,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小学生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最终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水平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课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图片,同时也可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反复对比,促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三)拓展了小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视野

小学美术课堂所欣赏的内容具有一定广泛性,主要包含了世界各国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这样庞大的信息量,通过应用多媒体资源能够使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所无法看到的图片以及视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利用提供出的大量教学内容及课外知识,扩大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们得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接触到无限的艺术作品,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深层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实际教学质量。

(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手段,将其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改善,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从小学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在备课阶段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更加准确的展现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教师得以从繁重的课堂板书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利用在学生的实际训练当中。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本极为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美术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确保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技术手段拥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以及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并以此实现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进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实际教学过程。禁止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形式化,而是要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切实改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中严重缺少教学情境的弊端,通过图像、视频、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使得美术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味,将更多的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深层包含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被充分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态功能,使之变得更乐于学习,更热爱美术。

(二)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使小组教学以及网络讨论等多种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大班授课形式,从而使授课范围得到扩大,其授课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较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数量、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把更多学习机会以及练习机会交由学生,最终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各自完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每一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培养。另外,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模式,使学生们有效利用计算机适时完成课堂作业,这将在切实提升学生美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自身,应时刻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意见。

(三)进一步强化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时,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实物教具,这时教师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讲解雕塑作品、建筑欣赏等原本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这样便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而这时学生往往还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便还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凭借自身连续性、动态化的特点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思考深层次的美术教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空间将会变得更大,逐渐由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化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将机械学习有效转化成了意义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向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值得提到的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将其替代为教师来履行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仍旧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在和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从课件当中摆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进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始终强调素质教育,并主张进行全面培养。美术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小学美术的教育局面则应得到及时纠正。第一,应对美术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深入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积极评价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适时转变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使新的美术教育观;最后,应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美术教学新模式、新策略。而其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凭借自身具有的多方面优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且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小学美术教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近几年教育部的几大重要美术赛事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是从县、市、省再到部级层层申报、遴选,由于教育部活动评选的导向作用,作为省市县一级的比赛往往也都是依据全国比赛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重大赛事都是每三年一届,它们分别从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美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参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四个方面对全国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美术教师铺就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比赛让很多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

首先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一共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美术教育理论常识、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色彩画命题创作、国画人物写生和网页设计制作。这是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指明了方向,即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功底,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制作能力、具备根据命题进行色彩创作的能力、具备运用水墨技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FrontPage、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等电脑制作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基本功竞赛是几大赛事中难度最大的,它的涉及面很广,而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往往更多倾向于上好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而各级教育主观部门的评选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都与这些密切相关。美术教师出于功利思想,也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以迎合各种评比和考核的需要。而作为美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却常常无暇顾及。换个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也可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提高和作品创作上,抑或可以参加一些重要的画展或获奖,但在严格的考核评审制度面前,它的份量却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因为它的成绩或加分因素根本无法与论文相比。因此,在很多美术教师的心目中,会让人觉得钻研绘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就越来越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少顾及到教师,就是涉及到也常常局限于教学方面。而三年一届的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无疑更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高和发展,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各项竞赛中,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获奖证书的份量始终是沉甸甸的。

其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项比赛是在原来录像课评选的基础上,经过各省市的层层选拔后推选出的较高水平的好课进行现场展示和评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在无锡举行,它受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吸引了全国两千多名美术教师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现场课在美术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辐射、导向作用。比赛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置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此外,还特别表现出大多数课更加关注美术本体,或者说美术的双基;在技能学习上能够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示范清晰展示操作要点。它反映出我们已经从新课改的矫枉过正中走出来,开始冷静理智的思考。这次优质课中既有以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有立足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后者的课堂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但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讲课充满激情,同样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同样是有效的教学。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广大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再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艺术展演活动主要设学生美术作品奖,对美术教师的辅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样是一次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人们常说教师通过学生成就自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课堂上外,往往更多还体现在辅导学生作品获奖上。学生的荣誉也是教师的荣誉,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目前如何辅导学生作品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很少,因此主要还是靠美术教师自身的领悟、学习和思考,比如通过参观各类展览以及上网查阅各种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创意表现方法、题材的选择以及画面形式感的处理等等,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如今的学生美术比赛,不仅仅是比学生,更是比教师。因为辅导教师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工具的使用技法、对画面最终效果的设想等往往是要高学生一筹的,因此教师的辅导水平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历届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奖,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一些共同特质,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作品具有时代性,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色彩和谐,形式感强,表现技法新颖独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等。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后谈谈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积累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有了鲜活的教学素材,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好的论文。记得有位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可见,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设计评选活动为广大美术教师搭建了一个教科研成果交流沟通的平台,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样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普遍存在所设专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在教学方面重美术基本功而轻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合素质教育和新《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师范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能力;设想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15-02

我国的师范性高等美术教育专业,从起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美术教育人才和美术专业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美术事业的前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它发展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特别是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快,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及中小学实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等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事业的发展,影响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

1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结构

国家教育部2004 年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 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目标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使学生有良好的美术文化知识与技能可教,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能把掌握的美术文化专业知识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靠的。前者是基础和核心,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美术文化专业素养,美术教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是空谈;而后者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依靠教学能力去实现,教学能力就像是一座桥梁,一头联系着渴望知识的学生,一头是知识的殿堂,老师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美术文化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犹如美术教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双翅,缺一不可。而我们目前培养出的学生大都具备了较扎实的美术文化专业功底,但教学能力还很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时,一定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2 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不断加强,社会对美术教育认识的加深,使得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教学的目的已远非过去的单纯的绘画技能教学那么简单狭隘,而是综合的美术文化学习。 但在与许多中小学同仁、领导的接触中听到他们反映最多的是美术教师绘画能力基本能达到教学的要求,但教学方面的能力却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单一、不懂教学规律,专业味道太浓,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并且近年来毕业的学生总体质量、能力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有的学生连基本的美术字都不会写、毛笔字和粉笔字连一般的老师都不如的情况;走上教学岗位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大都反映在教学实践中似乎有种有力使不上、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的感觉;另外从今年许多高校的《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和近年来发表的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的。虽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代大学生的独生子女现象、入学前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社会的影响、扩招政策及学生个人的努力等,但这些教师的直接培养者――美术教育专业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造成学生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结合教学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造成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方面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3.1 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都是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前两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达90%左右(美术专业课为70 %) ,而教育专业课只占10 %左右,比例明显偏少,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不强, 直接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

3.2 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不科学、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管理有所放松。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法组成,而这些课程总的说来内容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感,缺少针对性 ,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美术专业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美术教学法课教师的个人主观性强,教学手法、模式单一,缺少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指导教材,任课教师大都是凭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授课,课程内容狭隘、随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 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五大部分,但实际中各高校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规定,教师职业技能的学都处于学生自学的状态,虽然建立了学生教师资格考证制度,但为了学生就业和教学质量达标的需要,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是一种形式,并且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有较大的放松,如美术专业过去的很注重“四字”能力现在教学中已很少注重培养。

3.3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不明确,没有随着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化。根据调查统计, 近年来美术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变化如下:

近年来美术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变化如下: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的变化,并且今后进入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人将越来越多。经济发达地区几年前就已经把小学、幼儿园引进教师的要求定在本科学历,内地一些办得好的小学、幼儿园也有同样的要求。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没有发生什么相应的变化,这必将导致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的明显不适,尤其是当学生今后面对小学、幼儿园的孩子时,他们需要用歌谣、舞蹈、故事和游戏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美术教学,但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涉及到这些领域的课程,并且普遍存在对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中学还是小学等教学层次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3.4 高校美术教师重美术专业课、轻教育专业课的思想根深蒂固;绝大部分教师以成为画家为目标、以作品参展获奖为荣耀,对教育理论缺少研究,对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美术专业知识缺少了解,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大都是机械呆板、纯粹为了应付高考的所谓美术强化训练,这些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形成起不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学生只有在老师充满智慧的教育艺术中才能领悟到教育方法的魅力。我国的高校师范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美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的要求是明显不同的,因为学生今后要面对的主要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但学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上一直都是采用培养专业画家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并且认为只要画得好,自然能成为好老师,教学能力是工作后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而不是他们要教的;大学期间最受领导、老师器重的是美术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而对于教学能力方面几乎是从不在意和过问,这就导致了学生“重专业、轻教学”思想的形成,也导致了学生今后在教学中同样是采取专业美术教学的手法去教他们下一代学生的不良循环。

3.5 美术教学实践及实习环节薄弱,学校重视力度不够或缺乏经费和有效的操作管理模式与体制,操作方式十几年不变;实习时间大都在四周左右,明显偏短;加之接受实习的学校配合不力,很少组织专门的实习指导工作组来负责这项工作;指导教师因这项工作不与奖金和教学业绩挂钩,又缺少必要的监督,碍于情面,不管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况如何,绝大部分是好的评价。由于经费和实习学生人数众多的原因,而目前绝大部分院校是采取学生自己拿实习表去联系学校实习,回后交上记录评价表就结束的做法,中间到底怎样实习了? 效果究竟如何呢? 这实际上有可能使这项工作成了一种形式。教师职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教学实践课和教学实习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教学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些方面工作的薄弱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严重影响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 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设想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高校的普遍实际情况和社会对美术教师的需求,为确实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我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建设管理。

4.1 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针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少的情况,我们必须尽早改变这一状况,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教育专业课程应达到总课程的30%左右并积极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优化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使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课程的内容应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丰富性。应把教育史、现代教学理论、教育管理学、教师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美术教育史、美术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育论文写作等课作为教学内容,取代空洞、过时、针对性不强的心理学、教育学。为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可采用知识竞赛、演讲赛、课例讨论分析等与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科学和实用的美术教育理论;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从课程课时的设置到考核要求都要严格对待,使学生能在校期间就已具备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

4.3 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要扭转只重专业的思想。学校要在抓好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认真抓好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建立并落实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兼优的学生评价标准;学校要改变平时只请名家作纯艺术方面讲座的倾向,也要定期聘请对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学方面的讲座,还要经常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给学生上课、交流、传授教学经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去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作业的讲评和欣赏课等可采用让学生先来试讲、讲评、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把专业技能教学和学生的“会教”技能培养相结合,不断的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去加强教学技能的了解、学习。教师自己也要去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方向,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动态和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以良好的教学能力水平去感染、影响学生。

4.4 顺应市场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为顺应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多层次性的特点,避免给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教学技能的学习不够全面、贴切而带来的长期不适,学校有必要制定更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或更为灵活的培养机制。如针对目前本科毕业生今后主要从事中学美术教学、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幼儿美术教学的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在招生时就直接分中学美术教育专业、小学美术教育专业进行招生;也可以在大学二、三年级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中学或小学教育专业;或采取主辅修的形式(如主修中学美术教育,辅修幼儿美术教育) ,学校再“因方向施教”,这样对于学生在某一级别学校的美术“会教”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也将极大地缩短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的不适应期,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学校“产品”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韩清云. 试论“语法翻译法”[J ] . 晋中师专学报,1997 。

[2] 刘冰,马海燕. 语言教学法述评[J ] . 商业经济,2004 , (9) .

[3] 李慧.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J ] . 宜春学院学报,2004.

[4] 任桂婷. 浅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教学模式改革[J ] .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5] 陈慧. 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比较[J ]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美术教育;能力;美术师资;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胜任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不断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为此,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空前重视,对促进我国学校艺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培养弊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办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突出师范性特点。如:高师美术教育普遍套用美术学院的教育标准,使高师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学生灌输画家至上、“成名成家”的观念。这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往往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画家高”的想法,重视绘画,而轻视其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不利于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教育方针,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屑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而好高骛远。这些学生专业知识通常比较扎实,但从教能力往往较差,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不能平衡发展,很难出色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程结构陈旧不合理,缺乏科学性,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缺乏教育方法、教育调查与研究的训练等。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调陈旧,课程设置偏重专业性,主要以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等为主,尤其偏重技法课教学。忽视了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

(三)教育教学缺乏个性和特色。目前有些高师美术院系的培养规格是“二二分段制”模式,即前两年是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后两年是专业必修和教育实习。突出了美术专业性,学生绘画能力较强,而教学能力不足,实际上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素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上述种种弊端都不利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突出师范性,着眼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一切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从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看,单一技能的教师将由“通才教师”,即“复合型人才”取代。那么,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便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这就要求高等师范艺术教育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定好发展定位,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首先具备学科交叉综合能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技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

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是首要问题。明确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什么样能力的人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实际与要求,善于研究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变单一技能培养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使他们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美术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等各种能力。

其次应更新培养规格。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强调专业和综合能力的发展。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应当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有师范专业所特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通才”型,而非“专才”型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要求。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明确办学理念和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新模式,努力突出“师范性”特点,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确立高师美术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始终依据“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强化交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建立集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将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厚基础、宽专业”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基础宽厚,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厚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要素,宽专业是让学生成为“通才”必要手段。那么如何做到厚基础、宽专业?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近几年来,与美术专业统考造成的弊端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一些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较弱。如学生的速写表现能力都普遍不是太强,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加强速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2、开设多种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基础专业水平,必须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如开设“黑板报设计绘制”、“雕塑”、“剪纸”、“卡漫造型与设计”、“陶艺”、“民间美术”等,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为今后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范生的“四字一话”训练。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要求他们练好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外,还要特别加强了美术字的书写训练。现今不少院校放弃了这一教学要求,认为这已过时了,电脑已经可以代替美术字,中小学不会要求美术教师去写标语,但从学生就业竞聘过程反馈的信息表明,要求求职者现场手写标语、横幅作

为考试内容的学校不在少数。可见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完全依赖电脑刻字。在同等条件下,能写好美术字的毕业生往往多了一项在竞争中胜出的优势条件。实际上,中小学的黑板报、墙报的制作都离不开手写美术字的应用。近几年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对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明确提出了“四字一话”的要求,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胜人一筹。“教学需要的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是该校办学理念之一。

4、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对外推销自己,顺利就业。因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师生开口教学模式,即教师必须以思考题、现场设问、学生陈辞、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教学能力。

5、提高毕业创作能力。按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沿袭多年的培养模式,毕业创作是衡量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一杆标尺,即要求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一件或一组美术作品(具体为绘画或雕塑)。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以一件美术创作作品来衡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科学合理,并且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误导,很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既然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那就意味着美术教师必须是熟知各种美术知识的多面手,他不仅懂绘画、雕塑的创作与鉴赏,同时还要对大美术范畴内的其它美术门类非常熟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因此,毕业创作仅凭借一件绘画创作来确定水平是值得商榷的。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针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全力打造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的美术师资。首先必须在培养计划中将作两点重要的改变:一,改变前二年基础专业课、后二年专业专修课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充实专业基础和选修课内容,夯实基础,扩大知识面。二,毕业创作不再以绘画作为唯一要求,而是在“通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的美术专业技艺,让学生自选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扬长避短,形成百花齐放、各显其能的局面。这样做,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有利于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专业思想巩固的美术师资。他们既能胜任美术教学工作,又能参与和指导所在社区的文化美术活动。

平时可以利用展览形式,不断促进、增强学生创作能力。利用外出写生或考察,以展览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通过写生考察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一些教改效果显著的专业课结束后也应以作业展览的形式向师生展示。这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美术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课程设置应走出过去专业划分窄、技术训练过多的局面。提倡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学科教育合理性。初等美术课程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包括了绘画、雕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手工制作、摄影等,且越来越多地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戏剧、文学等元素,强调文化情境的融合。这就决定了高师美术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连贯性和相互渗透,在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在专业选修课的安排上,尽可能地在一个专业方向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如中国画方向可以开设诸如“雕塑”、“壁画”、“陶艺”、“摄影”、“电脑美术设计”、“广告设计”、“民间美术”、“版画”、“图形创意”、“装饰设计”、“平面设计”、“书法欣赏”等课程,同时增加美术理论课程如“艺术美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概论”等课程,使得培养方案更加合理科学,为满足学生求知欲及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精选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了有效执行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带动其他,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美术的纯技术范畴,而把视野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通过对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锻炼从不同的侧面、视点看问题,启迪、诱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比如绘画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绘画的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意志等时,把哲学引入课堂,启发学生从哲学范畴思考内容、形式、审美情感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艺术理论,逐步深入到美学、艺术学范畴。

(三)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师美术教育是培养智力型人才而非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它不注重知识的传授质量而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从学生“学会”的角度转变为使学生“会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1、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按教材的系统,由浅入深顺序讲解,它是一种带有一定的保姆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多方面美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应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新的教改尝试,在原有注重启发式的基础上,注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以活跃师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也要关注新的美术研究成果和动向,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环节、纲要进行详讲,而把其他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给学生了解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2、邀请专家、教授作专题讲授。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开展丰富的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让画院、专业的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学生和教师走进画院和专业的艺术团体,建立创作实践、教学实践、文化实践三位一体的交流模式。只有在交流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和认知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从而使艺术审美活动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3、积极引导、扶持专业学习型社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各种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园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中,社团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需努力引导、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建设专业学习型社团,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如邀请教授、艺术家、学者为社团开讲座,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在具体的指导中将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

合,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主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以比赛、展览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提供施展的舞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推波助澜。

(四)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师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创造力和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丰富他们的艺术活动,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观察力、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写生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观察有序、完整、细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素描等基础课教学中,引入设计和现代艺术创作的相关理念,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教学,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创造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高师美术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教育。

(五)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2004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在美术专业课程中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外,还应增加美术教育史、中外美术教育比较、中小学美术教材解析、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美术教育论文写作、教育实习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出发,以中小学学生为本,研究探索中小学教学规律和特点,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成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任务。

三、结语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论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其课程教育中所独特的能力培养,这些恰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及的。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兴趣培养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美术教学也因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认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其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具有以下特点: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这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到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实践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一课中,我们可以拓展教学领域,可以让绘画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在上这节课之前,让学生准备好生活中的废品、废瓶等东西,在上课前五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废品回收”的感人故事,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废品再用的氛围,让学生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增进对废品的知识,从而充满感情、理解地去作画,这样才可以做出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好作品。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2、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中,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象,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隐隐约约中,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应怎样去“导”呢?下面具体谈一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这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不,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构建新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3、课内向课外拓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多种途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工艺性课业中有较好的作业,同时初中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初一年级《粉笔雕刻》这课,要求学生用粉笔制作一件小工艺品,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粉笔学生经常看到,但从不注意它,也不曾想它能制作出好的工艺品,首先让学生了解粉笔的形状和特性,还让学生看了一些作品加以启发。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有的作品制作简单,但效果不错,如《铅笔》,除此之外,学生制作出了许多作品,如《人物》,《房屋》,《脸谱》等,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在认识观念层面上,把审美教育当作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二是在美术教育和其他教育关系协调上,把自己和智育、德育片面地对立起来,往往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和智育、德育的有机联系。三是在具体实施上,与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等同起来,没有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体加以研究,而是泛泛地采取了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主导形态的背景下,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方向已经得到了教育界充分的肯定,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正如同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一定的问题一样,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诸多问题,虽然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许多客观原因,然而,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在理论上行得通的,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从教育者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观认识来看,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探索中出现的误区也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就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审美教育的错误认识而言,至少有三个明显的误区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首先,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观念上,往往把审美教育当做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而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

审美教育究竟是一种手段还是教育的目的,这是一切学科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命题。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则是把审美教育当做一种改革的利器或工具,虽然承认审美化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提升到人的发展目的性这个层面上。一个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认为学校美术教育既然不等于“美育”,那么,学校美术教育的任务,就不只是对学生施以“美育”,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所以,小学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学科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1]。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认识并没有问题,至少符合美术学科自身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但是,如果从教育发展的深层结构上分析,这样的认识就是片面的。

不论美术教育如何改革和探索,都必须遵循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即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就当前教育与人的发展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通过知识的灌输,把人发展成为智者,例如当下的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来实施教学;二是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把人发展成为道德的个体,如当下的德育就与此直接相关;三是通过审美教育把人从动物性的感性状态中摆脱出来,又不让人落入伦理道德的桎梏,而是把人发展成为鲜活却不失道德、文明而不失感性的生命个体,例如当下的审美教育就是以此为教育本体。这三种教育方式分别对应真、善、美,都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正如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1906年的《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的教育的宗旨,“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但是,如果从一切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的角度上说,无论是从生命个体的重要性还是从社会最终完满状态的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既不是智者也不是道德个体,而是审美状态的人。对此,西方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大师席勒很早就提出过人的发展最终应该实现从感性形式、理性形式向审美形式的过渡。完美人性的实现应该是通过“游戏冲动”即自由的审美活动协调二者的冲突与对立,就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只有美育才能够充当从感性到理性,并且在得到理性后又不抛弃感性从而在自己的身上建立起完美人格的桥梁。换句话说,美育可以塑造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达到人格的自由之境[2]。而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发展”。由此可见,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育对象知识如何丰富,道德如何高尚,而是一个审美的自由的人。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同样如此,如果出于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或者良好的道德观念,那么,这样的审美教育就只能把审美当作一种手段和工具,虽然可以很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但是,不可能从本体上塑造和改变人的生命的理想状态。只有在美术审美教育观念上采取马克思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发展”的理念,才有可能确保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终极目的发展的方向,这正是我们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严重不足之处。

其次,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和其他教育关系协调上,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把自己和智育、德育片面地对立起来,往往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和智育、德育的有机联系。

由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必然涉及其他教育方式,尤其是智育和德育,所以,如何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审美教育自身能否顺利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教育发展全面的个人也有着内在的血脉关联。就我国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而言,教育者在三者关系的认识上往往过分地凸显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盲目割断了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性。正如上文所述,单纯地从人的发展而言,智育、德育和美育并无优劣轻重之分,只有在人的最终发展目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审美教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发展审美教育就必须割断与智育、德育的联系。

事实上,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不排斥其他两种教育方式,相反,更需要他们的积极配合。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最起码的知识素养的学生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提升,也无法想象一个毫无道德观念或者道德观念极差的学生能够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西方美学大师席勒强调人最终要实现从感性形式、理性形式向审美状态飞跃一样,离开了智育和德育对生命个体前期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审美教育对人性的最终升华。正如古希腊的酒神和日神,在尼采看来,两者相对立甚至是激烈斗争,不仅不是坏事,相反还是双方肯定自身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因为矛盾的消失而走向和解,随之而来的则必定是一个没有神的渎神时代。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人们对小学审美教育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美术审美教育扭曲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放弃了知识的力量和道德的作用,这样的审美教育既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同时,也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相违背。

最后,在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上,当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把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等同起来,没有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体加以研究,而是泛泛地采取了美学中的审美概念。

小学美术教育既遵循一切教育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因为自身独立的美术本体而呈现出学科自身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美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实施审美教育,换句话说,审美教育虽然具有诸多共性的特征,但是,在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学科门类上,就应该遵循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决不能把审美教育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者教条强行比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当前的小学审美教育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误区。只要谈到美术审美教育就是一大堆的美学概念,而这种的美学概念也同样出现在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等学科上。我们并不否认审美教育在具体实施中的通用性和相似性,但是,既然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别,就应该在审美教育上体现出差异性。美术教学的内容是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形式的,那么,嫁接在美术作品教学上的审美教育就与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体育教学中的身体动作、音乐教学中的旋律声调等等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注定了美术审美教育应该突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最基本的美学范畴,而不是其他的美学路径。否则,美术中的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审美教育又有何不同呢?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我们素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做到顺利地实施审美教育,固然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充满激情的探索,正如恩格斯曾经说的,一个民族想站在时代的巅峰,就一刻也不能放弃理性思维一样,我们对待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也同样需要及时进行理性的反思。惟其如此,对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中出现的误区进行理论阐释,才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茅庆艳.浅谈小学美术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9,(1).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教育 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愉悦性教学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生的审美教育 试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莫大的活力。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交融,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美术课又称为“图画”课.由于这种学科本位化的狭隘教学观,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美术就是教学生绘画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美术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现实为题材,挖掘具有美潜质的事物

美术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艺术化和象征化体现,因而,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美潜质的事物,领悟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高山流水、瑰丽的晚霞、初升的朝阳、辽阔的大海、巍峨的高楼、浪漫的摩天轮、旋转木马等等,这些美丽的风景构成了学生身边的优美环境,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清新美好的味道,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允分的挖掘学生生活周同的美术题材,将生活和自然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发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辽阔的美术世界里。例如在《大自然的奥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课本当中的自然物象,让学生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自己身边美妙的世界,让学生寻找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大自然瑰丽的美,如播放辽阔的草原、雄伟的海潮、美丽的花园等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在课外活动中,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和动物园,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园中美丽的风景和动物园中可爱的动物。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这些自然现象美在何处,抒发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将自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绘出自己喜欢的色彩,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美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反,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注重技能的学习,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三、树立全新教学观念,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多年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模式始终没有落实,学生在学习和课堂上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自我主体意识较为淡薄,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和谐的平等关系,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鉴于此,我认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是改变“以我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首先,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过于依赖课本。由于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弱,创新意识淡薄,束缚在课本有限的知识内,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只有加强主体意识,探索及创新精神才能生发出来。其次,要改变教师的传统形象,创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冒犯”的,许多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前,首先揣摩老师是什么想法,有什么观点;在提问时老师有什么提示性语言;在评论学生发言时,老师是否流露出对错倾向性,这些都会成为学生选择自己思路时的依据。要培养学生独创性审美能力,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独创审美观点的总结者。最后,要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在美术欣赏课上,很多学生由于爱面子、怕说错,长期以来养成了不愿意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总是认真听他们叙述,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最后用肯定和赞扬的语言加以总结。时间长了,培养出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专业教师不足,我在担任本校美术课的同时,不断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人戏说我是学校的后补人员,其实是中坚力量。在参加工作的近十年中,得到学校许多老教师和行政领导的帮助,在增长自己综合能力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现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任职期间,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用美好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诸葛亮《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恶小而为之。”时时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每一细小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由于本人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能胜任初中所有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结合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教学效果评价良好,能根据新课改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有独立编写切实可行教案的能力,主动积极参加新课改研讨,独立撰写教育论文。任职期间,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XX年10月《如何搞好艺术创作》,在登封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一等奖; XX年6月,《愉快教学在美术课中的应用》,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XX年12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在郑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中获取优秀奖;2010年9月《对初中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论文刊登于《科技·教育》2010年第9期杂志;同期《深化美术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在《教育经济研究》杂志上2010年9月期刊发,并收入本刊优秀论文库;XX年8月,个人作品《水粉静物》在河南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任职以来曾指导 刘会丽老师,使她尽快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它的成败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社会进步。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正是影响这个意义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教研工作能力。我能熟练运用教育原则、方法,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经常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艺术情操陶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爱护人类文化遗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带学生到课外写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开阔视野,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个人素质提高方面

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观念,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于XX年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英特尔教育培训;XX年——XX年参加,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并取得本科毕业证书;XX年年参加七、八、九年新课程培训,信息教育培训。

四、履行职责

任职以来,本人尽职尽责,做好学校美术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会场布置,积极配合学校设计策划活动的布置装饰工作;开学初、期末,协助后勤搞好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不计个人得失。任职以来,每年都超工作量,而且从不无故矿课,无故请假,受到领导的好评。XX年11月在郑州市学校食堂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认真、效果突出,被评为郑州市先进个人;XX年2月被评为登封市XX年度文明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登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竭力于全面学生的特长,自XX年以来,为市重点高中输送大量美术特长生,2010年5月在“爱我嵩山、支持申遗”书画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另外,XX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认真组织指导班委工作,注意班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利用班会开展专题性活动,以身作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学生,成绩显著,在XX年年“两争两创”活动中,所辅导班级八(2)班被评为XX年年度郑州市文明班级。

总之,本人在任职期间,志在抓好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愿以毕生的心血努力学习、工作,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今后,我将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教学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以美育为先导

凭着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及他个人的良好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他把美育摆在了首位,并始终围绕“美”大做文章,形成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成功典范,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参观刘老师的美术活动室、工作间以及学校宣传栏、校园文化等,无不发现处处洋溢着美。环境是无形的教师,为了做好环境育人,他可操了不少的心。记得他上《花瓶设计》一课时,为了搞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竟花了好几天时间亲自画了20多张大范图挂在教室四周,渲染气氛,供学生欣赏,使学生上课就像走进了艺术殿堂;还记得他上《探索水墨的世界》一课时,为了准备不同的工具材料,刘老师竟跑偏了邻近几个镇区。有人说,“上一节美术课用的着这样吗?”可在他眼里却认为“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之首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和发展。”几年来,刘老师自行设计制作的教具范图近200件,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市教育局教研室决定让刘老师承担“全市美术创新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公开课,向全市宣传其成功教学经验,导向教学,反响热烈,在全市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其教学事迹先后在《河南日报》、《常平报》登载。

给学生发展自我的舞台:刘老师曾参加过“百千万工程镇级百位名师培训”两年,也参加过“国家新课程标准省级培训”等,教学观念新,课改主动坚决。为了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实践转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刘老师每天上完课后,均要拿出一小时来辅导学生画画,每天如此,年年不变,他已奉献了无数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99年他辅导的学生作品在“全国首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上,便代表河南市和河南省在新疆参展并以获得一等奖2幅、二等奖2幅、三等奖3幅的好成绩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在“中南六省(区)第十届美术教育交流会”上,学生美术作品又获得一等奖3幅、二等奖3幅、三等奖4幅的好成绩,刘老师再次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此外在“2001年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绘画作品比赛”、“2000年省第二届青少年美术作品设计比赛”、“省青少年科学幻想绘画比赛”、“2001年第十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河南省宣传画比赛”、“99年河南省儿童画作品展评”、“市迎香港、澳门回归,建党八十周年,保护环境、创建美丽校园,珍爱生命、远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中均获得良好佳绩。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了自己的才能。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一次次教学,一次次活动,刘老师都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来展开。到自然中体验美,到生活中感受美。在他的感化下,校园里总是有学生拿着画板画凳去写生画画,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节假日他也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写生,体验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观,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以科研促教学

马亚茹老师勤于钻研,善于学习,理论水平较高。他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儿童绘画心理学、美学、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外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等书籍。他在教学实践之余,撰写了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短短几年中就有获奖论文部级2篇,省级2篇,市级6篇,科研成果4项,其中新课改教育论文还发表于《河南教研》等刊物,其它教育教学文章达数百篇。他现为河南市教育科研课题组副组长,市学科带头人,他已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转变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意识是其教学改革成功之道,敢想敢做是其一贯作风。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一直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为了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主动展开探索和研究。他搞了三年的实验班,作了大量的教学调查,并拜访了许多专家和教师,终于他主持研究的《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向市申报并正式立项,他立马组织美术科教师全面展开研究。为了这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学校门卫常说:“我几乎每晚都要等刘老师走才能锁门。”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来其课题研究的科研成果便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二等奖和“河南市第五届普通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他研究提出的“美术自主探究训练模式”教学,在实践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它的实施完全扭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独树一帜。此外,他还主持参与了两项省子课题研究和一项市子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分别荣获省二等奖和市一等奖。

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有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和丰富的理论指导,他在教学上如鱼得水,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教学生动活泼,别具一格。马亚茹老师在全市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就曾获过一等奖,自身素质良好,在参加全市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竞赛中,他以娴熟的教学技能和独到的软件开发能力,从镇到片再到市,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获得全市第二名,他研究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参加过省级交流。刘老师中师毕业,在河南教育学院修完大专,在河南教育学院修完本科,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几年来他所辅导的学生美术作品近万幅,作品源于生活、童真童趣、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在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中便有50人次获国家奖励、18人次获省级奖励、60多人次获市级奖励、镇级竞赛获奖无数,出版作品集《艺萃》,刊登作品30多副于各级各类刊物。其刘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便有部级3项,省级奖1项,市级奖6项,镇级奖5项。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他获得的成绩是分不开的。

具有敏锐的教育观念:刘老师今年才29岁,年轻灵活,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把握新的教育动向和教育理念。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中,他勇当先锋,主动承担一年级的新课程,在教学中认真探索改革。他一有新的教育感受便写成文章与同行商讨,在新课程实施中他撰写了《谈新课改环境下美术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一文并在《河南教研》发表,阐述了时下美术活动的开展情况,受到同行赞许。辅导学生创作出的好作品也相继在《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先队》、《第二课堂》、《小艺术家》、《河南教研》、镇报校刊等刊登发表,便于相互交流。他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特色。

具有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刘老师出身农村,为人诚恳,他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深受同行们的称赞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一直认为美术艺术教育在小学的重要作用,他从没放弃,从没失去信心。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兢兢业业,一边认真抓好教学,一边组织落实工作,一边探索教育科研。担任学校艺术科科组长期间,他积极组织教学教研和学科竞赛,使学校艺术教学工作有条不紊;他还担任了市美术教研会理事,负责市美术教育科研相关组织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协助镇科教办组织落实美术教学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刘老师还要兼职这么多事情,难怪值勤教师会这么说:“有一次我半夜去巡校,发现艺术科组办公室还亮着灯,以为他们粗心,当我去关灯时,竟发现刘老师还在那工作,这心里不知道是惊吓还是惊奇。”是这样,刘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他的事迹曾在报纸上登载,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一个美术教师能这么快评为“河南市优秀教师”也就不足为奇。

以师德塑人生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刘老师以崇高的师德引领着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遵纪守法,服从工作分配;他勇于探索,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与实验;他工作踏实,教学严谨,敬业求精,在教师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2.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而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包含了约2/5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4]有研究者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类课程、中国与日本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了比较,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高师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普遍的趋势,综合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发展的主题。现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从而突出强调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研究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5]杨钧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综合化、多元化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不断深入。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7]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积极与基础教育相接轨,确立新的师资培养规格,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关注。

二、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p#分页标题#e# (二)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的不同,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师美术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师美术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造成高师办学偏离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正确定位价值观,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坚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上,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策和建议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改革文章“蜂拥而至”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改革步伐仍十分缓慢。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应还停留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结构等理论层面上,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如何使理论对现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剂”的作用,这是今后研究应重点开拓的领域。

(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衔接

新的课程范式和课程环境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教学中较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和价值。为此,探讨构建合理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拓展

纵观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居主流,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的广度、深度。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五)高师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上一篇:创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