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18:25

中小学德育论文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建设(1)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学校比较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提升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制度来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但对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把关,更多的是指派。(2)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黑龙江省60%的学校都能够构建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开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德育模式。在对“您所在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特色做法”调查发现,黑龙江省60%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文化;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如佳木斯三中的学校文化均围绕目标教育开展;鸡东红星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努力办规范自由的教育,让学生在灿烂阳光下自由呼吸,既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生生命成长以阳光,并启动了阅读工程:既阅读自然、阅读书籍、阅读社会,从而培养学生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让每一朵鲜花共享阳光,以阳光文化成就教育的阳光。(3)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德育制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但有些制度制定没有尊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积极性。(4)家校共建德育网络建设。较好地建立了德育育人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来设计;教师培训的形式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深化。

二、黑龙江省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实效性不高,“重智轻德”现象仍然普遍一是德育目标空泛,过大过虚,可操作性差;二德育方法陈旧,重认知轻养成;三是学生评价,更多的关注智育,忽视学生道德品质成长;四是德育与家庭学校背离的状态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五学校德育更多的是走形式,并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上级或教育部门布置的任务出发,看重的只是德育的政治价值。因此,德育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形成德育实效。

2.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一是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成长;二是德育脱离生活,成为纯粹的“学校德育”,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脱离,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的教育实践;三是过于依赖制度的强制性,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偏离正确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不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出发,正面教育,启发引导。

3.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作用发挥不大班会、团队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不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德育效果。

4.班主任培训特别是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本培训制度,为德育队伍建设、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但是对新任职班主任更多的是指派,没有严把入口关。

5.家校共建活动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家校共建活动,但有些学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仍然有1/4的学校没有开展。

6.教师培训形式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调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传统的研培形式的有效性越来越低如“教学论坛”,而这些形式我们还在延用;已经优化创新的培训形式,还没有更加深入进去,没有将培训的主体教师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地利用。

三、应对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黑龙江省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创设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自主建构,让德育成为生活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1)加强德育队伍专业化和梯队培养。(2)强化班主任科研意识,培养研究型班主任,整体提高班主任素质。(3)建立科学的岗位培训与聘用机制,加强岗前培训,竞聘上岗,加强班主任考核工作,保证班主任队伍的质量。(4)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激励班主任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3.创新德育形式,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技能训练,提高班会、团队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能力。(2)广泛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形成德育渗透的有效教学方法,让德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达到全员德育,时时德育。(3)建立“研培超市”,提供“菜单式”服务。组织专家讲师团下基层学校,为学校提供更加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引领。(4)制定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德育制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主体个性。(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积极整合三方教育力量,让学校教育走进家庭,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效能,形成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

5.不断提高省级研培部门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1)政策制定。协助教育厅制定有利于基层学校、教师发展的政策。(2)研培活动。根据需求分析确定研培主题和进行内容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师的个体差异,分层培训;挖潜深化有效的培训形式,如参与式培训、经验分享、参观考察、案例评析等形式,调整或放弃传统的低效研培形式,如教学论坛等。(3)搭建平台。搭建省级服务平台,走向基层,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服务;搭建省级交流网络平台,互动研讨,资源共享;搭建省级能力展示平台,以大赛促进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搭建省级家校共育平台,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专业化的引领。(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注重德育评价,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很多蒙学教材采取类书的编撰方式,这种近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比于现代的中小学德育,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蒙学之所以称其浅显,并非表现在它所涉猎的范围上,而在于其表述的程度上。基于其广博的属性,对于孩童蒙学教育也与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范畴略有差异。

首先是年龄阶段的异同。蒙学在古代称为小学,但此小学并非现代之小学,它并不以确切的年龄阶段为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标准,而是以学识的程度去衡量。“识得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者方为小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一直到高中学习的都是古代小学所讲解的内容,这样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更系统化、更深入长久的教化时期。但对于德育的重点时间段,古人与今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蒙学对道德教育特别强调人在十五岁之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在这时,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因而以纯正的品德标准去教育非常重要。正如程子所说:“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则当格言至论陈之于前,使充耳盈腹,久而安之,若固有之者,后虽有谗言斜秽,不能入也。”伦理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先入为主的意义,此后,知与时长,化与心成,逐渐形成人格的雏形。从这一点上看来,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8岁至14岁是与传统蒙学有着较大的顺承关系的。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异同。蒙学教育内容分如下几项:一是“远大的志向”,这是古今德育的共同要求。古往今来,志向高远与否被看作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高尚者,才能得到君子的称号。对于童蒙时代的孩子,让他们志存高远,即使后其有所不足,也“虽不能为圣人,亦不失为贤者”。有道是“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本身立志不高,仅学常人随波逐流,必然会沦为言而无信,错不知悔的下等人。因而童蒙的教育是在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中拉开距离,进而驱使自我不断地前行。现代德育中也是如此,“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孩子如果不立志,就很难有所作为。成功的人必然是立志的人,志向能起到引航作用,能起到激励作用,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使人意志坚定,增强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惰性,所以要想实现梦想,不仅要立志,更要立长志。如今中小学课堂教育中增设了励志故事讲读,各种课后辅导教育报刊上励志故事也层出不穷,反映的正是童蒙时期对孩子志向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现代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孝悌”教育,但其实这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百善孝为先”。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四书五经,都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之义是以后进阶之本,唯此才具有登堂入室的资格。而孝悌的外在表现就是礼,“要常低声下气,语言祥缓,不可高声妄论,浮言嬉笑”。又如坐要“定身端坐,齐脚敛手。”站要“拱手正身,不斜支旁倚。”古人对儿童的言行举止都有要求,这在现代看来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束缚,很多教育机构都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对被教育者实行“散养”。但多年实践发现,这样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造成天性泛滥、进退无礼、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对于蒙学的“孝悌”不应完全否决,而应批判接受。

二、传统蒙学与现代德育工作方式之比较

中国传统蒙学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训蒙方式上,也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蒙学,其方法纵然受当时当事的制约,但其适应儿童身心特征和我国语言规律的特点确实是现代教育所不能忽视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抽取出来,做适当的变更后,在新条件下加以使用。在古代训蒙方法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承认儿童年龄和生理的特殊性,提倡顺应其天性的教育。这点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就可见一斑。明学家王守仁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时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谨,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儿童喜玩乐的性情,决定了童蒙教育既不能严苛也不能一味放纵,必须宽严有节,刚柔并济。一方面要严格,因为蒙学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收其心”,也就是使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做出详尽的规定。传统伦理道德所禁绝之处,即儿童无所通融的禁地必须遵守,而且,儿童“心易放而难收”,他们处于学习阶段,对日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这些规定也应尤其严格。另一方面,如果急功近利,又会使儿童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应该严中有宽,只要与基本原则不发生冲突,偶有过失也不能严厉呵斥,有必要曲为导引,好言相劝,古代把这种方法叫作“爱养”。古人的“宽”还有一种被今人应用得恰到好处,就是奖励机制。古人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有一份成绩,就会有一份表彰,使其意识到寸有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这也是有史料为证的,王筠曾说:“孔子循循善诱,孟子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使其得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唯命是从也。”

由此可见,我们如今小学中最常见的“小红花”奖励并非是小儿科,而是对于古代奖励机制的一种变化,让孩子们于无形中培养起自信的心态,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古代训蒙原则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也是现代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就是“少授专精”的教学理念。几乎所有的训蒙方法都强调教授学生的书文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急躁贪多,刻意求速,此处未详,彼处又起,一直这样潦草地做功夫,那么只能什么也学不好。这种“百家通不如一家精”的想法也体现在对人从业方向的培养上,虽说礼乐射御书术样样不落,但学到一定时期,古人就会让学生选择其特长的一项精细研习,而非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这样大锅烩,一直到成人之后才选择今后的从业方向。这样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很多天才被扼杀的现象,多出很多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大家。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经常抱怨没有“大师”出现,却无力扭转的原因,如果不从启蒙教育入手,我们的未来不仅被国外的教育落在起跑线上,更无颜面对我们悠远、优良的教育传统。另一点应提倡的是“寓教于乐”的传统。举一个例子:《春秋谷梁传》记载,昭公八年,在畋猎的时候讲习礼仪。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畋猎的界限,把战车竖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两个轴距离辕门两侧四寸为宜。在畋猎之中,如果车轴碰到辕门就出局,因为说明驾车技术太差。畋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中应该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车之人不能失驰骋之节,禽兽跑出设定的畋猎范围之外不准追杀,这是取战争之中不杀投降者之义。射中的禽兽太小要放生,取不虐待幼小之义。这是在畋猎过程中一边习文,一边习武,让学生既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又明确了道义的准则。

三、现代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蒙学中应当汲取的因素

现代中小学德育与传统蒙学相比,无论从教育范畴还是工作方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我们仍可以从传统蒙学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为我们所用。

1.对于教师的要求

传统蒙学的管理与教学,完全取决于其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就给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学问好、勤奋、管理严格三个方面的条件,“三者兼备,乃明师也”。教师首先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些教学多年的蒙学教师提出:“为师者,其弟子之所效法,其师方正严毅,则弟子必多谨饬;其师轻扬佻达,其弟子必多轻诞。是以文人才士,虽不必过学迂腐,但俨然为人师范,举动间亦须稍自检束,令子弟有所敬惮。”教师的品行,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品行;教师的举止,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养成,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师品”。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勤奋,自己却日上三竿,高卧未起;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却行为轻佻,“则虽令不从矣”。清人张行简在《塾中琐言》中提出:“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时时处处检束自己的行为、品性,以作为学生的“模范”。这种责任和随之而来的约束,并非来自于外界,而在于教师对自己的“严律”。教师只有“师品”端正了,才能使学生视之可亲,就之可敬。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师范”实际上表现为“品性”和“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学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不仅因为学问好的蒙学教师难求,而且对学问难以有一个较好的衡量标准,所以,只能以“尽心尽责”来要求教师们了。这种责任感,正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效法的精神所在。

2.对于课程课标的要求

蒙学中强调有教学计划、学习日程、学规以及学生守则。蒙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行为养成;大学——明理、穷理的阶段。在小学阶段,是“教人由之”,教导学生如何去做;在大学阶段,“乃使人知之”,让学生知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都应有明确的区别。这点沿用至今就形成我们的课标与课程纲要,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实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怎样结合社会发展进行道德教育,成为现代教师与教育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怎样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每个阶段学生的接受有何特点等,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古人借鉴。

3.对于与家长的沟通

蒙学的教师多受雇于学生家长,所以在教学计划的拟定上要与家长商量,“宜先问其父母之志,将来是否欲习举业”。一些教师特别强调,无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教师的一定要为其权衡,如果学生既无天资,家又无余财,而一定要走科举之路,教师应道明利弊。当然,教师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仍然是由家长来作决定,教师只能根据家长的决定来拟定教学计划。对于当代教师而言,针对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特质来培养孩子显然是一个减少师生矛盾的良方。现代教育中逐渐兴起的家访即是古代蒙学中对于家长参与教学的重要演变。学生不只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的子女,对于孩子的教育,倾听家长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传统蒙学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其中糟粕之处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少阻碍作用,但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加以改进和继承,相信还是对我们的初级教育特别是德育有一定帮助的。事实证明,我们现代中小学教育因袭的蒙学传统在教育体制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改革后的教育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不得不承认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骨子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西方文化怎样侵蚀,仍然未曾改变的是我们“二人结构”的人格设定,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意识关注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在双方都达到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这样的“二人结构”也就是群居型结构就形成了。“仁”拆开来就是“二人”,中国人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这样的社会形态也要求我们有着传统蒙学带给我们的“仁”的传统。我们从小就要学习处理的亲朋友人之间的关系正是为了适应我们的“二人结构”而生的,我们没必要因为融入世界的潮流而改变自己的民族情怀,反而应该在“国际化”的视野中保留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因为独特,所以独立、有价值,被需要,如果我们的未来被西方同化,那么便是我们民族亡国灭种的开始。因而,保留传统文化的熏陶,保留民族精神的根源,要从承袭和发展民族未来的德育开始。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就是“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改革”,两项改革时间间隔短,改革力度大,理念冲击性强,对德育工作的理念有显著影响。“九年一贯课改纲要”中提出,其主要的理念是“中小学之课程理念应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能力发展历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咏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知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十二年义务教育”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变得更为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出自己的胜利之花;更为注重多元化的前进道路,让每位孩子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

概括而言,新理念贯彻下的德育理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其二是,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锻炼基本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将道德拖回到现实情境中,使之具有实际的意义。其三是,拓展多元化层次的教学支撑点,实现道德教育的统筹性效果。最后是,营造更多的实践情景,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塑造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2台湾地区德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探讨

多元化发展是台湾地区开展德育教育最独特的经验,这种多元态势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源于教学目标的千差万别,源于教师各自富于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学生良莠不齐的学初面貌,也来源于教授内容的繁冗简缩。实际开展时,达成教学目的的途径又是多样的,通常而言,实现途径有:正式课程(相关课程的开设)、非正式课堂(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和潜在课堂(周边氛围、友人互动等)。即使是同一种途径,不同的老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时,也会采用各种个性化的方案。而且,台湾地区德育教学不只在教室内开展,他们已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走向了社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迅速增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得到多样的整合。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讨论法、价值欣赏法等一系列成型的手法,每种都可以拿出来作为单独的案例供大家研磨。

3台湾地区德育多元化开展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德育工作,使道德与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其他各学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德育氛围。对于我们来说,主要借鉴的经验有注重从多平台、多渠道,运用多种手法开展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多种资源,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知善、行善、好善”理念的统一,强调实践体验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发展,努力帮助他们完成五美的均衡。开展德育工作,切记要贴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不能随意架空,要懂得改革步骤的把握,注重根本思想的转变。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与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首先,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但在我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常不太重视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其次,审视目前的德育内容多是一些可操作性不强的笼统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少,反映时展内容的少。第三,我国的道德教育没有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制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内容,经常有简单重复的现象,也没有解决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德育衔接性问题,往往造成道德教育超出其年龄段学生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管理机构不统一首先,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管理机构,高校和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其次,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了解,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地对学校和社会进行宣传,因此也没有形成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核查监督机制及奖惩机制。再次,学校及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德育管理体制,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硬件设施,但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方面的建设。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高校与中小学对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虽然我们党和国家一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学校依然没有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目前,社会及学校普遍认为当前的德育成果不太理想,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德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并做了理论研究,但是许多学校还没有理解德育衔接的真正含义。党中央、教育部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德育衔接,但因为宣传、领会学习等种种原因,学校及老师并没有贯彻实施。总的来说,是对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造成的。

(二)现行教育制度自身缺陷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目前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来考核及评价学校和学生。因此学校通常只重视和加强智育,即使学校、老师及家长知道德育的重要性,迫于社会现实,也会淡化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在未来社会中有竞争优势,而决定一个学生是否有优势的主要依据就是考试分数,德育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学校及社会往往通过教师评语来评估一个学生的德育状况,但它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除,德育评估的方式不改,德育衔接的问题就会依然存在。

(三)德育改革缓慢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道德教育应紧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各项改革和研究中,学校德育研究在许多方面显得理论脱离实际。特别在德育衔接这一块,学校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将德育衔接理论真正运用于实践中。另外,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大学德育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道德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三、高校与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全面认识德育的功能,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第一,大力宣传素质教育,改变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标准的现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水平合格的人。第二,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学校的考核应更注重对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而不是单一的考核知识的记忆和复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重视道德教育。

(二)明确大中小学德育的各自任务,培养德育衔接意识德育衔接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高校与中小学明确各自学段道德教育的任务,共同努力、共同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树立德育衔接意识。实际上,中小学应该为高校打好基础,德育也不例外,而高校应该和中小学进行交流沟通,为中小学提供导向,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目标。

(三)系统规划德育目标,制定统一的德育标准德育目标既是德育工作的目标,也是德育工作的导向,更是检验德育工作的标准。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为划分标准,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现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根据目前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其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功能。为高校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德育需要培养生成的要素可以说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分别独立地发挥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发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动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厌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应适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过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第8页、10页)我校抓住“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教育主题,以突出“主题性的养成教育”来统摄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感到工作实在,落到实处,教育的凭借恰当,措施具体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学校风气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向上参与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名列会师镇小学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充分证实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题应是“秩序、礼貌、友爱、上进”

我们重点进行了以“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研究,能否体现小学养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是研究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理论方面,小学养成教育的凭借和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主题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来的。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了突出“秩序、礼貌、友爱、上进”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带给学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班风校风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学生积极上进,努力争先。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张扬,师生的进取心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在主题性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增强。通过反复的良性的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印刻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一组词语符号,学生成年后,这些词语符号一定会在他个人人生的各种十字路口和关键阶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强化”作用,为学生个人在人生中不断成长进步发挥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励作用。我们认为,从积淀学生人格核心的要素来看,“秩序、礼貌、友爱、上进”,这些主题都是儿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积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能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自然地培养习得,日积月累,终成品质。这五种品质虽然相互联系,但每一个品质所反映的内容毕竟不同,不能相互覆盖和相互代替。在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对几种品质同步进行齐头培养,分步推进是必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进行一种品质的养成训练,教师也必须具有训练其他品质的意念,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动而具有后续性,实在中蕴藏着前瞻性,单进中体现出整体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我们把小学“秩序”教育分解为三大块:即学习上讲秩序、活动中讲秩序、生活上讲秩序。每一块又列出若干条目,每块、每条都是在“秩序”的统摄下,为突出“秩序”服务的。学校将这些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宣讲、展示,让学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学校生活中践履它,长期规范,经年积累,学生的秩序意识逐渐形成,秩序习惯逐步养成,为良好校风的形成、保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秩序”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探索出《礼貌教育内容体系》《友爱教育内容体系》《上进教育内容体系》,并分步实施验证它们的操作性、实用性,通过教育实际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题性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凭借。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德育的倒置现象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来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后果。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打基础,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为学生的人格形成积淀良性要素。可一段时期中,为了突出德育的所谓方向,在小学德育中高唱口号,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来作为具体的教育要求,用远大的方向性要求来作为操作性目标,师生无法把握,只有紧跟唱口号,呈现出一派虚假的德育繁荣。“空必假,假衬空,虚假教育出歪风”,不切实际的空洞教育只能培养强化人们的两面性个性,阳奉阴违,投机取巧,作风漂浮,好高骛远,最后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我们从最基本的、最实在的“秩序、礼貌、友爱、上进”着手,以它们为主题开展德育工作,强化“秩序、礼貌、友爱、上进”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导学生要做一个“守序、懂礼、协作、上进”的人。如果现在在校园中遵守学校生活秩序,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生活,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我们坚信,一个“守序”的人,决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反面;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很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可见,克服空洞教育是多么重要。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我们开展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探索,来唤起社会家庭、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责任,改变过去“育在家庭,教在学校”的观念。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探索适合儿童道德品质生成的方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勇于担当,不断探索。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由于没有意识到或漠视道德价值观念,而在不断地伤害自己或他人,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而且很急迫的问题。美国进行传统品格教育的机构,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和宗教组织在向青少年传授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道德危机使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这此危机包括家庭破裂、贫困、种族不平等、隔离、愤世疾俗、新闻媒介中暴力与性的泛滥、实行主义以及贪婪等等。在美国,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尽管道德危机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于青少年却更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应该成为其保护者和道德支柱的家庭本身就处于放任堕落之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应有的家庭,他们的邻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街道是一个充斥暴力之地”。

美国儿童保护基金组织在1996年12月发表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现有近100万儿童无人照管甚至饱受和虐待,约50万儿童没有亲生父母照顾,而是被人领养,近1/7的儿童缺乏健康保险。近年来,由于家庭生活、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差别、贫富差别等方面的问题引起青少年吸毒、犯罪现象已经达到创记录水平。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项报告说,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犯罪而被捕的人数猛增到14.7万多人,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冷漠、不信任、愤世疾俗和不诚实正在取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而成为解释青少年品格的名词。

二、美国公众对品格教育的支持及CEP的成立

品格教育日益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尽管多数主要的教育团体反对在课堂上传播有关宗教信条,但同时又认为,传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公民美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最近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60%的公众认为他们的社区会同意在公立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90%多的公众支持公立学校向学生传授诚实(97%)、民主(93%)、对不同种族背景的美国人的接受(93%)、爱国主义(91%)、关心朋友和家庭成员(91%)以及道德勇气(91%)的观念、(PhiDeltaKappan、October1993,P.145)。对于让学生培养一种较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感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自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对学校领导人态度的综合报告显示,74%的学校领导人认为非常迫切;25%的领导人认为相当重要;只有1%的领导人认为不是很重要。同时还有70%的公众和51%的教师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orEducationPartnership简称CEP)于1992年3月成立了,1993年2月联合成为一个广泛的、无党派的、并自称是非盈利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联合体。她的主要任务是联络各地的品格教育组织,提供咨询服务,推广各地在品格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影响国会和政府。在这一组织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已经通过法律,在全国12个州进行品格教育的试点工作。CEP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以此作为创造一个更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美国社会的一种途径。CEP执行主任约翰·马丁先生说,CEP希望与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努力使品格教育成为公立学校的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加大教师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力度。

尽管CEP的主要着眼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该组织同时认为,影响青少年的这些问题也是对整个美国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更广泛的反映,正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一文中所讲的那样,这些问题“很少有哪些问题仅仅是政府有责任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学校有义务解决的”。因此,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责任践行优良品格,共同加强美国的公民和道德基础,从而使今后更多的美国人对实现美国理想充满希望。

CEP认为,品格教育是一项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品格的长期的过程。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照公平、诚实、有同情心、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行事。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每个公民不仅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作为个人和公民还要对社会承担责任;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维护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体制;良好品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持续的教学、示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形成的;培养儿童的良好品格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所有的社区、学校、宗教组织和青少年服务机构应尽的责任;创造一个文明、互助的学校社区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品格教育是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更为文明、充满关心的社区。

三、关于品格教育的途径: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场所,12%的被调查者认为品格教育要由学校和其它社区合作共同进行,其余的认为品格教育应由教会和家庭承担。一些学校的品格教育是通过公民课和社会课等课程的学习来进行的,主要强调基本的宪法原则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其他的学校则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的广泛磋商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学校是把品格教育渗透到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另一些学校则是从特别安排的伦理课和价值观念课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训练。一些学校开发了自身的品格教育资源,另一些学校则是利用其它学校和团体已经开发出来的资源。许多学校把提供社区服务作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美国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品格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已日益得到学校认可,这就是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提出的,用于学校和其它团体开展品格教育和评价其效果的11条原则:

1、品格教育使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优良品格的基础。

品格教育坚持一些广为人们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尊重自己和他人等,以此作为形成优良品格的基础。学校的义务就是理直气壮地公开提倡和坚持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向学校所在社区的全体人员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模仿这些价值观念;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在校人际关系的基础,等等。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学校要通过品格教育向学生说明,以上这些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利益,有利于公众利益,有利于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对人们的权力和义务做出解释。学校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基本的人类价值观念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差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2、品格必须包括思考、感受和行为。

品格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认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的行为。优良品格是由理解、关心、按照核心伦理道德观念行动几个方面构成。品格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知道“善良的东西”,并据此价值观念行为。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从而对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促进作用。

“有意识的”和“积极的”态度是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不是简单地等待机会的到来。“广泛的”态度则是指利用学校各方面因素教师的示范作用,纪律约束,学术课程(包括有关、酒精以及性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学校环境管理,与父母的关系,等等,作为学生品格培养的机会。

4、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

学校本身必须体现优良品格。学校必须朝着美国追求的那种文明、关心和正义社会的方向发展。要帮助学生养成依靠成人和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习惯。这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愿望和成为一个善良人的愿望。教室的日常活动同学校环境的其它所有部分一样(如走廊、自助食堂、操场和校车),必须渗透诸如关心和尊重他人、责任感、友善、公平等核心价值观念。

5、学生需要通过表现道德行为来养成自己的品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学生需要多种多样的机会把责任心和公平等价值观念应用到日常交往和交谈中。要紧扣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课堂上如何取得一致?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工?操场上如何减少斗殴现象?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加深对公平、合作以及尊重等要求的理解。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门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这门课程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并帮助他们成功。品格教育和在校学习不能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相反,二者必须是一种强有力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在一所充满关心的学校里,学生如能感受到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喜爱和尊重,他们会更加勤奋学习,并取得成功。相应地,如果学生在校取得了成就,他们会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做人的价值。

由于学生在能力、兴趣和需求方面各有不同,所以这门帮助所有学生取得成就的课程必须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属于高精尖。尊重学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去探究学生固有的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

随着学生优良品格的逐步培养,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义务感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在道德判断上属于正确的事情。学校在对待纪律的态度问题上应当努力发展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固有的义务,尽量少用外部的奖惩手段,因为这些手段会使学生忽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真正原因。对于违犯规章的学生,要给他们以悔过自新的机会,促进他们对规章的理解,并在未来的行为中自觉遵守这些规章。

同样,在学术课程中,也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人人有责从事品格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格教育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里有三项工作要做:

第一、学校全体员工,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顾问、教练、秘书、自助食堂工人、操场辅助人员、公共汽车司机等等,都必须参与有关学生品格教育活动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所有成人必须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帅,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对学生的品格产生影响。

第二、约束学生生活的价值观念和各项规则必须同样适用于对学校社区全体人员集体生活的约束。如果学校的员工在交往中不践行尊重、公平和合作等道德观念,那么,他们很难做到把这些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第三、学校必须提供机会倾听全体员工有关道德问题的反映。学校要经常询问以下问题: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哪些正面的品格建设的实践?还有哪些产生负面作用的道德实践学校还没有提出来(比如学生间的相互欺骗行为,成人不尊重学生、随地扔东西等)?学校目前遗漏了哪些重要的道德实践(比如学习上的相互合作、学校和社区服务、以及向来自不同种族、民族集团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们学习的机会)?学校哪些活动是与已经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发展一个相互关心的学校社区的愿望相背的?对这些问题的反映是发展学校道德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9、品格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双重道德领导。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必须要有领导(包括一位校长,另一位行政官员,一位榜样教师),而且是要支持这项活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最初应有一个品格教育委员会(或几个类似的支持团体,每个团体在品格教育中都有所侧重),负责品格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执行。以后这个委员会的功能就由学校正常的管理机构来承担。学生也应当参与到道德领导的角色中通过学生管理、学生间冲突调解、跨年龄指导等等途径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10、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生品格教育活动。

必须声明:父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次,学校应当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采取切实措施,就学校在学生品格培养方面的目标和行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取得支持。为了建立学校与家庭间的相互信任,在制定品格教育计划的品格领导委员会中应当体现家长的意愿。

最后,学校如果能够得到商业、宗教机构、年轻人的各种组织、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介的支持的话,那么在推动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方面,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将会更加有效。

11、评价品格教育应当评价学校的资格、学校全休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以及学生的优良品格的表现程度。

(1)学校的资格:包括学校的文明化程度如何?这一点可通过向学生测试如下问题的满意程度来解决:该校学生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学校(教室)像家庭一样温暖吗?

(2)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他们对培养学生的品格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的责任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力如何?等等。

(3)学生的品格:学校可以通过与品格表现有关的活动来评价学生对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理解程度、表现及责任度,比如,学生的出勤率是否提高了?斗殴现象是否降低了?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是否减少了?吸毒现象是否消除了?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星级班主任”的评选对象

“星级班主任”评选对象为全区所有中小学在职班主任,一学年评选一次,“星级班主任”的级别分为一星到五星共五个级别,星级越高,认定的要求越高。

二、“星级班主任”的认定条件

1.班主任任职年限以及基础性、常规性班级管理工作的要求

班主任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为鼓励班主任长期坚守一线岗位,我们对参评“星级班主任”的教师提出了班主任任职年限要求。同时,我们对基础性、常规性班级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参评高一星级班主任需要在前一星级班主任任职期间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同类班级中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2.班集体建设和德育工作力量整合能力的要求

结合建邺区班集体建设和验收评估工作,我们提出:参评一星级班主任的教师,在先前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至少要两次通过区教育局相应格次的“班集体建设”验收;参评二、三星级班主任在前一星级班主任任职期间至少要两次通过区教育局相应格次的“班集体建设”验收;参评四、五星级班主任在前一星级班主任任职期间至少要三次通过区教育局相应格次的“班集体建设”验收。

3.班主任德育科研水平的要求

德育科研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班主任更新德育工作理念、优化德育方法和策略的助推器。我们提出,参评“星级班主任”需在之前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有德育论文获相应级别的奖励,有德育论文在相应级别刊物上发表。

4.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德育活动是深化德育内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衡量班主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认定“星级班主任”的一个指标。

5.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把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纳入“星级班主任”评选认定体系,以此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健康、深入发展。我们规定:参评二星级班主任必须参加区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参评三、四、五星级班主任必须参加市级及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并取得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6.发挥优秀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

我们开展“星级班主任”评选认定工作,除了促进班主任个体专业化成长之外,也注重强化区域德育优势资源的整合与辐射,培育整体素质优良的建邺德育队伍。因此,我们规定:申报三、四、五星级班主任必须在前一星级班主任任职期间指导相应数量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被指导者班级管理水平必须在学校同类班级中领先,并在德育工作方面获得相应奖项。

三、“星级班主任”评选的意义

四年来,我区先后进行了四批“星级班主任”评选,共认定一、二星级班主任623名,三星级班主任54名,四星级班主任9名,全区85%的班主任拥有了星级称号。

(一)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星级班主任”评选机制为班主任树立了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为班主任搭建了阶梯状成长平台,班主任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提交德育论文的、设计各种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的越来越多,全区班主任德育工作正在由完成浅层次的工作量的被动要求转向对高品质德育工作的主动追求。

(二)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使他们在妥善解决学生成长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水平,而是构建了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三)促进了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促进了班集体建设科学化发展。我们编写了《班主任手册》指导班主任开展工作,每年都对全区中小学进行班集体验收。

二是促进了德育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坚持开展好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建邺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建邺区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推荐工作,并做到制度化。

三是强化了德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我们建成并开通了建邺区学生成长网站,专设“星级班主任在线”板块,充分发挥本校“星级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班主任培训工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转变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以整体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培养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以此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帮扶和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培养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提高班主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能力。

三、培训时间、对象及任务:

从2011年6月到11月,对我校全体班主任进行不少于10学时的岗位培训。

四、培训内容:

根据我校班主任工作实际,培训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优良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工作等。

五、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讲座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阅读书籍与上网学习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六、方法与措施:

1、成立班主任全员培训领导小组,徐晖任组长,沈欢任副组长,其他校委会成员为组员,沈欢具体负责班主任全员培训的计划制定、实施、检查考核等工作。

2、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如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和反思制度、班主任能力考核制度、班队课行政检查制度、班主任评价奖励制度,规范班主任培训的操作程序,落实培训的各项措施,抓好培训的各个环节工作,做到培训工作精细化,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使培训制度从制度上得以保证。

3、开展好“六个一”活动。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主题队会观摩、队活动设计与实践反思、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撰写德育论文或案例、阅读德育书籍、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编辑德育专辑等,来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4、建立班主任专业成长档案,记载班主任专业成长轨迹,使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柱。

七、活动安排:

月份

内容

形式

主讲

7-8月份

自主阅读《班主任》杂志

自学

全体班主任

撰写德育论文或案例

自主撰写

全体班主任

9月份

《中国教师缺什么》

专题讲座

徐 晖

《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专题讲座

叶永建

自主阅读《班主任理论与务实》

自学

全体班主任

10月份

《经典诵读工程及考级实施方案》

专题讲座

沈 欢

主题队会讲座

专题讲座

全体班主任

11月份

班主任博客的创建

专题讲座

沈 欢

待定

专题讲座

德育专家

主题队会观摩

听课

全体班主任

12月份

班主任个人博客检查

检查

全体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经验交流

全体班主任

编辑《“五个一”工程成果展示集(四)》

经验交流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班主任培训工作,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转变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以整体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培养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以此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帮扶和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培养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提高班主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的能力。

三、培训时间、对象及任务:

从2011年6月到11月,对我校全体班主任进行不少于10学时的岗位培训。

四、培训内容:

根据我校班主任工作实际,培训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优良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工作等。

五、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讲座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阅读书籍与上网学习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六、方法与措施:

1、成立班主任全员培训领导小组,徐晖任组长,沈欢任副组长,其他校委会成员为组员,沈欢具体负责班主任全员培训的计划制定、实施、检查考核等工作。

2、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如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和反思制度、班主任能力考核制度、班队课行政检查制度、班主任评价奖励制度,规范班主任培训的操作程序,落实培训的各项措施,抓好培训的各个环节工作,做到培训工作精细化,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使培训制度从制度上得以保证。

3、开展好“六个一”活动。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主题队会观摩、队活动设计与实践反思、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撰写德育论文或案例、阅读德育书籍、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编辑德育专辑等,来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4、建立班主任专业成长档案,记载班主任专业成长轨迹,使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柱。

七、活动安排:

月份

内容

形式

主讲

7-8月份

自主阅读《班主任》杂志

自学

全体班主任

撰写德育论文或案例

自主撰写

全体班主任

9月份

《中国教师缺什么》

专题讲座

徐晖

《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专题讲座

叶永建

自主阅读《班主任理论与务实》

自学

全体班主任

10月份

《经典诵读工程及考级实施方案》

专题讲座

沈欢

主题队会讲座

专题讲座

全体班主任

11月份

班主任博客的创建

专题讲座

沈欢

待定

专题讲座

德育专家

主题队会观摩

听课

全体班主任

12月份

班主任个人博客检查

检查

全体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经验交流

全体班主任

编辑《“五个一”工程成果展示集(四)》

经验交流

上一篇:班主任论文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