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2:26:38

职业需求论文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大三为“就业实践期”,学生应将目标确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索公司信息。要准备参加各类招聘会,通过预习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大三学生,实习不仅是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心态成熟的过程。学校生活和职场生活是完全两样的,后者要比前者复杂许多,许多应届毕业生经过半年时间都未必能完全适应。特别是现在许多招聘单位想要的是一上班就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的人才,他们没有耐心去培训那些没有经过职场锻炼,浑身学生味的毕业生。所以,常常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锻炼,能够让毕业生逐渐在业务水平、待人接物方面有所提高,到毕业时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就能不断适应新的就业需求和新形势的挑战到了,这样毕业时就能够更好实现角色转换。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2篇

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是包含与图书文献的采购、分编、收藏、保管、开发、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图书采访、图书编目、图书分类、图书典藏、图书保护、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等。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上世纪的90年代前,图书馆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着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来进行的。这一教育的特点,是围绕知识的载体——图书文献的外部形态的相关知识来确定图书馆学专业的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开始逐步吸纳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如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课题服务、信息服务有关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描述学,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与图书文献的管理、数据库、多媒体文献、数字图书馆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备、图书馆内部设计等有关的建筑学、环境学、美学,与图书馆图书文献的典藏、保管等有关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甚至气象学等,学科内容不断拓展。时代越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本身越深入,图书馆学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专业也就越多。这种发展趋势是和人类所有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各学科知识门类越分越细、各知识门类学科专业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一致的。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深化传统图书馆学专业的前提下逐步吸纳了与之相关、相近的其他专业学科。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出现了由单纯对知识载体的依赖——书的管理对“书”的内容知识本身的研究、梳理发展的态势。所有这些都是由图书馆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

二、图书馆学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延伸

从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视听的当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这些变化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形态,从看纸质文献到看缩微胶片、电子屏幕等,减小了知识贮藏的体积;从书架典藏到光盘、数据存储等,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从普通阅读到多感官的虚拟阅读等,读者对知识信息的搜集更加便捷,从检索卡片目录到计算机搜索、网络搜索等。所有这些变化,扩大了图书馆学的内涵,图书馆学专业成为一个涉及各门学科专业的“广博”专业,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够比得上图书馆学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也决定了服务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图书馆的职业需要来看,不仅需要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更需要熟悉其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因为图书馆是“管书”的,“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图书馆人的任务不仅对书的外部载体形态(包括书皮、书名、编者、版式、提要等)的管理,更重要的将是对书的具体内容——知识的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纯、加工和完善。给读者提供的就不仅仅是目录、索引或是某本特定的图书、某些相关的文献,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书中的内容——知识。与此同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资料,而且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有一批具有不同知识门类、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这样,图书馆人对社会的贡献就会与日俱增。因此,培养造就更多的图书馆学专家,不仅是当代图书馆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当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来看,应该发展成包含各学科、各专业、各种人才相互融合的图书馆。一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的知识要涵盖一切,尤其是要具有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内容,才能满足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知识需求。二是在人才方面,图书馆的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既需要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对某一知识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型人才。有了这样既“博”又“专”的人才结构,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各种读者需求奠定牢固的人才保障。三是在服务方式方面,图书馆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要搞好馆内服务,还要主动走出去,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为广大读者服务,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在管理方面,要强化机制建设,调动图书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是把图书馆中“死”的书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还在于把图书馆馆藏书中的内容——人类创造的“活”的知识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这就需要把管理书的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发挥图书馆人的所长,进一步解放图书馆的生产力。因此,图书馆面对社会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广泛需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加快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扩大的知识需要。

三、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与图书馆职业需求

在现实的图书馆中,存在着许多学过或从事过其他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在市级、县级的许多公共图书馆中,就有很多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他们被调入或被招聘到图书馆中来。在他们中间很多是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由于不是“专业对口”的“科班出身”,想要从头做起,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如何发挥这部分人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如何把他们已经具备的专业所长利用起来,应该成为当前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对“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的理念,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促进图书馆学理论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加强这样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非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鼓励熟悉各学科专业的人员,把各自熟悉的专业技能与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对他们取得的工作成果或达到的相应水准予以承认,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打破图书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界限,调动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无论学哪一专业,都能“行行出状元”,对任何专业的钻研和学习都应该是理直气壮。无论哪一专业,只要工作业绩突出,都要得到尊重和重用。在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非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相辅相成,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同样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在图书馆的图书处理的工作流程与服务读者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如图书文献报刊的采购、分编与读者服务、课题咨询等工作环节,除依靠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也要注意随时征询对所涉及的相应学科熟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见,这就需要图书馆征求被服务的单位和广大读者的建议。图书馆要经常与设有图书馆专业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把对读者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培养人才的学校和培训单位进行反馈,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使得培养的图书馆人才更具专业型,以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促进图书馆学理论完善,为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企业;文化理念;人才需求

导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了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继续办好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应该要让学校成为培育优秀社会人才的根据地,让学生在毕业前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适应职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顶岗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到公司顶岗实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了解企业文化及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深入的了解现代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择人标准、培养方式,以便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活动培养其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要。下面笔者就在东莞统率公司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人才需求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微薄之见:

一、敬业诚信,企业永恒追求的职业道德

对于任何一家有规模有组织的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更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

在统率,每一位员工都是早上七点就起床,跑步1500米,然后是吃早餐上班,早起跑步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砺,在每一次的跑步中其实就已经是一种与自己潜力的默默抗争了,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员工高精神状态的工作效率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拼搏进取意识,而这将对员工的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

真正的一个优秀的企业从来不会刻意去追求职业道德,但却会在一系列的事物中体现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努力让学生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多方面考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从小事中增强责任心,在一行就爱一行,并在言行中体现诚信美德,打通人际关系网,如此,才能真正接受的起企业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坏苹果效应”、“水桶效应”中显示团队的协作理念

办公室“坏苹果效应”,也是此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次提到的一个企业用人观点:一个“坏苹果”式员工的不良行为会像病毒一样传播,最终会带坏同事或破坏一个好团队。而“水桶效应”则是实习中指导老师除了在德之外讲的另一个理念。在企业中,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共同进取、互相协作的团队,这样才能有效率保质量的完成项目。因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一个公司和企业最看重的。

在这个讲究双赢的社会里没有人是孤立存在的,正如统率员工常说的一句笑话:“别忘了,你手旁边还有手!”在统率,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企业活动,那就是员工们必须要完成在台上讲一百个故事的任务,这不仅加强员工自身素质的好方法,更是员工与员工促进交流,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好机会。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征服一切障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体现团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团队中学习队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共同进步,健康成长。

三、细节与衔接中凸现不凡的企业文化

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之所以有这个感想,主要得于在统率公司中所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在公司中,每个小分局里的员工他们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有一个比较像样的食堂与火头师傅,而一切的伙食问题则由大家自己来完成,做饭只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也许会有很多的人不以为然,但他们假若他们能在这个小事上、细节上建立新的平衡,并能愉快的完成,那么更能接受在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oneandone”的迎刃而解。从小事从细节做起,从古至今大家所提的一个点,也是许多人最为忽视的一个细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量案例反复证明,一家企业不论规模有多大,质量效益有多好,都有可能由于对某个环节、某个员工管理的疏漏而毁于一旦。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今大学生普遍自尊心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擦亮眼睛,在细节中发觉学生的独特闪光点,在激励中让学生快乐成才。同时大力教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处处留心细节部分,做一个聪明人,更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别人都能做到的,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最大力度的完善自己,以迎接企业的高标准挑战。

四、“篮球架”原理,企业为员工设定长远发展目标

这次实习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统率公司的另一个文化理念,也就是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而这次了解到统率一直是朝“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与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才会有如此的发展。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高度”的目标。

如果把立脚点放到我们的高职教育中来,我们大可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并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朝着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的找到奋斗方向,明白自己在大学里真正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也让学生对以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赏析教育”在督行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学生一步步进步中不断加大学生“追赶”度,让学生不仅乐意为之努力,更在追赶中不断的提升了自己。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与产业人才市场结合起来。以客户服务观指导教育教学行为,走产学“双赢”的办学之路。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中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教育学的一项成功的创新体制,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改革为切入点,与企业合作,按企业需要,开展学校员工到企业参与职业培训,以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成功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4篇

高职教育,正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互为补充,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摆脱“重理论、轻应用”倾向,又要走出“重技能,轻能力”的误区,而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工学结合,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高职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学生要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对自己有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客观认识和分析自己,并充分了解工作岗位的工作特性以及职业发展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清晰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但要积极参与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环节中,更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等,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多方位、多渠道地加强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要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现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包含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高职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和专业的结合。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其中渗透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素、指标,并分成可量化的等级标准,便于操作和考核;其次,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最后,教师要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生在实践中,会直接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并使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来解决问题。职业核心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与锻炼,自然会逐渐提高。因此,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好平台。

(4)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注重加强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仍然相对薄弱,这也是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由此,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改进实验实训设备,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发课程等;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管理,选择与专业相对吻合的岗位实习,避免学生的放任自流或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切实保证学生专业教育、顶岗实习、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

(5)优化专业设置

首先,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摆脱依据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动态,深入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各类专业,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同时能够寻找到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使这些专业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高职院校要注重本地区、本行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脱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

(6)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学校要在坚持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且要重视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课程的课时。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建立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合理安排核心能力课程。从整体课程设置上来说,第一学年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综合训练、高职语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高等数学等。另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课程也要安排在第一学年,要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并明白职业道德和核心能力在找工作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核心能力理论讲解课程最好在第一学期完成,每项核心能力课程按实际情况确定课时,如“与人交流能力的能力”课程重点可以放在高职语文课程上进行训练,单开课时便可以减少,以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技巧即可;“外语应用能力”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开设专业外语,也可以放到英语课程上进行学习,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企业需求而定;“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革新的能力”则需单独开课,并且课时最少不能少于10个课时,教师要将一些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授予学生,通过一些案例确保学生已经掌握练习这些能力的方法。自我学习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工具,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他的学习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将核心能力真正从课堂潜移默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也就指日可待了。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提高,导致社会、家长以及舆论存在一种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观念,甚至是“职高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降低,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些家长也将中等职业教育当作是普高“淘汰生”的“收留所”。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膨胀、专业技术能力差等现象,中职学校以及教师也是苦不堪言。小班教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它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SAGE计划,着重研究小班教学问题,研究发现小班教学能使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减少,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教师教学热情增加,班级学习气氛得到改善。

美国田纳西州实施的STAR计划涉及80多个学校的近400个班级,包含城区、贫民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后破坏行为和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留级现象和辍学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日本三重大学实施小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海小班教学的试行发现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以上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小班教学确实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所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课堂纪律以及道德水平有显著成效。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

政策方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主席做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可为。这无疑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会议还决定全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学历问题得到解决。政策方面的利好,无疑会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帮助会加大,为小班教学的实施铺好了道路。社会方面: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性,甚至岗位性。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和高级技工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在实施分岗位教学上很困难,然而小班教学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小班教学可以做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定向型人才,着重培养岗位技能,做到所学必精、所学必用。

师资方面: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导致师资资源富余,并且随着小班教学观念的普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师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小班教学具体实施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素质、行为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是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他们却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毕业生。笔者针对以下几类学生做出分析。第一类: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自信,但是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这类学生由于成绩上的暂时失利,并缺少老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被打上“差等生”的标签。这类学生能力并不差,只是容易受到打击,心理脆弱,只要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很优秀。小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关注、指导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相对增多,此类学生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类:调皮捣乱,纪律性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力多样化。这类学生很适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高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时间以及专业不够细化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小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更多的新奇想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机会,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化,甚至根据学生特点施行定向教育,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第三类:自卑、自闭、焦虑、性格孤僻、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对社会存在偏见。这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家长管不了或者没有时间管,于是放到学校,渴望孩子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得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疲于备课和传授知识,无暇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便班级纪律差,也只是采取强制性措施,压制住孩子们的负面心理和行为,这无疑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小班教学由于生师比的降低,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务中解脱,投入更多的精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改善,行为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教学环境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管理也会更加轻松,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乏一些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小班教学的实施可以给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广阔、更合理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达成他们的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或学习知识,或掌握技能,或勇于创新,或品德高尚,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三、总结

小班教学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减小以及师生比的降低,还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改变,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态度,教育制度决定了教育的走向。中国小班教学的推进应该吸取国外小班教学的经验,取其优良,摒弃糟粕,让小班教学体现出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小班教学在中国属于萌芽状态,亟需一个平台来证明它的优越性,中等职业教育也正处于破旧立新全面改革的趋势。通过笔者的分析发现,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政策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师生思想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十分适合施行小班教学,相信小班教学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结合,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6篇

(1)将学科作为专业定位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又分化成了很多的学科,如管理学、医学、工学、理学、文学、天文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力学等,很多的学科如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综合学科等相继出现,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播音主持专业属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基础也都是来源于新闻和传播学。因此,在进行学科定位中就要将播音主持和新闻传播学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专业定位是学科的组织和选择。广播电视台在进行专业定位中,要对不同频道、节目的需求和用人标准有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科的定位。广播电视台对播音主持专业在节目中的应用要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层次和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中划定标准,然后按照职业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应该明确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科的合理分布。学科建设不能离开专业的土壤,所以不能忽视学科基础进行专业建设,也不能不考虑到实践中的效益和要求勉强设置新的学科。例如,在娱乐节目中就应该明确地指明,播音主持专业的主持人是为了培养成为综合型的主持人,如医疗卫生、经济、气象等,但最主要的是对娱乐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性。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则主要是培养新闻的官方性,儿童类频道则主要是培养童趣节目的主持人。这样根据频道和节目的需求特点进行的专业定位更加具有实效性。

(3)进行学科和人才培养建设。广播电视台进行主持人培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探究本学科发展的规律、明确学习内容、提出科学前沿的成果、科学地进行指导、遵循正确的思想、明确工作实践的要求等。在进行播音主持学科探究中,也要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专业的定位。因为社会信息技术普及率高,广播电视呈现了跨文化、跨媒体、跨区域的特点,电视频道和电视频率增加,广播电视发展的更加类型化和专业化。主持人也要认识到社会职业需要的变化,能够主动地依据职业需要扩充和调整学习的内容。若是出资人仅在运气发声、吐字归音等方面进行学习,很难适应不同节目的需要。广播电视台要随时根据节目的职业能力需求调整播音主持专业的定位,在节目设计和语言组织中走在播音主持的前沿,让主持人能够了解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广播电视台的培训设计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不能及时地传播给主持人最新的信息。因此,广播电视台要设立相关的学习结构,聘请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或者是播音主持专家讲述,让主持人能够及时地掌握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调整。

二、职业能力需求播音主持的语言转化能力策略

(1)注重播音主持专业水平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需要,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擅长语言的使用。播音主持要有很好的语言学知识,能够纠正发音中的问题,了解吐字发音的方法,增强发音能力。我国广播电视台对语言的要求非常严格,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就要纠正自己的发音。因为播音主持通常都是语言的工作,所以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播音主持专业设计时,开始要采用文稿的形式和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说自己的话,而且要说编辑、记者的话,这些不同风格的话语如何进行良好的表达,就依靠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能力。

(2)播音主持树立创作理念。我国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播音主持培养的过程中,开始将专业的定位定为将语言文本转变成为有声的语言,认为只有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好、话语标准就能够将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个专业的定位导致了很多主持人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专业定位的过程中,要鼓励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在文本基础之上进行再次创作。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将文字一字不差地读出来,表情呆滞;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只能是按照稿件的顺序进行阅读,离开了稿件就不能顺利地讲话;有的播音员、主持人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话,但是面对稿件就不能顺利地表达。播音主持的这些问题都是主持人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专业定位中要培养播音员、主持人自己创作文本的能力。播音主持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播音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能够对文本进行良好的诠释,通过声音传递自己的感情。播音主持在没有完成录音之前就不算是完成了工作,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即兴发挥能力,不仅能够进行合理的创作,还能够顺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广播电视台认真分析职业能力需求,可以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一定的创作培训,模拟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体会到临场发挥的感觉,从而主动地进行创作能力的学习。

(3)学习方法兼收并蓄。播音主持的工作变化非常大,节目随时都会有新的亮点,综艺娱乐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军事类节目、法制类节目、金融类节目都在工作中发现了播音主持对专业知识的匮乏,不断地寻求外场嘉宾。因此,广播电视台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就要认真地分析现在的播音主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做好查漏补缺,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技能。播音员、主持人要认真地学习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在文学艺术、信息采编、创意策划等方面进行提高,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迅速地进行播报。

(4)注重培养语言转化能力。播音员、主持人一般不会学习后立即在电视或广播中播报,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才能够和受众见面。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电视以及广播工作的特殊性,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还需要多加积累来完成。因此,广播电视台在对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播音员、主持人深入播音主持的工作,了解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情况,熟知采编和播音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让播音员、主持人知道文本语言能力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展示,要提高内部语言的转变。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编辑工作、协调灯光、策划创意等环节,能够在措辞亮点、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语体、语法、语音方面寻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质的播音主持人才。

随着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日益发展,播音主持成了广播电视台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板块。广播电视台要根据实际节目的职业能力需要,合理地设置专业定位,制定符合播音主持专业的特色学科。广播电视台不仅要重视播音员、主持人文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更是要让播音员、主持人将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根据职业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定位,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7篇

(一)学生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也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通过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学生没有工作责任意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不足、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等。造成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没有对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能力教育,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所以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相对缺乏的现状。

(二)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我们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调查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质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领悟能力差异、专业能力差异以及社会经验差异等而造成的。

(三)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是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学生所具备的素质用人单位不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素质学生没有的错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而高职院校则没有切实把握到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变化。此外,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以上四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高校管理部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畸重和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畸轻。

二、企业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才能够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够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因而,职业道德成为了企业对于人才的根本要求。

(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发展,所以其要求职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自如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等,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合理借助他人的力量来高效完成日常工作,因此,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人才自身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差异来分层次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与高职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不断地增进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深刻把握不同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然后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实提高。

(二)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校应该对职业素质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之上不断地加重职业道德培养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之下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来传播职业道德内容,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效率。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首先,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人才的切实要求。其次,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让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中,帮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最终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不断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8篇

1.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实训设施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因资金问题短缺,导致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陈旧,尤其是扩招的学校,因学生增加,学校实验室设备却未增加,导致计算机实训教学实施困难。除此之外,当前职业学校在校任职的计算机实习课及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差,缺乏动手能力,因而计算机实际操作时,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同时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发展不利。

2.沿袭单一、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较快,大多数教师在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上花费时间与及精力较多,因此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方式却被忽视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例如“灌输式”“传授式”,教师只是单一的将学科知识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3.教材内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计算机教材内容均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ord、Excel等基础软件,有些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已能熟练掌握,但是农村学生比较生疏。因此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阻滞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竞争比较激烈,对计算机综合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目前教学内容,无法和社会真正接轨。

4.传统计算机教学考核的单一。

传统计算机教学对理论考试结果过分看重,忽视操作技能评价与过程评价的重要。考试内容较为单一,过分依赖教材,只有统一、共性的理论知识及操作,不能发挥学生个性,学生计算机专业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考核。计算机专业考核未与社会需求接轨,脱离现实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改变局限性计算机教学模式

1.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

针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局限,教育相关部门应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社会需求量较大、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技能,包括网站建设、Photoshop、网络市场推广等。授课将理论知识联系于市场企业,如对Excel软件学习追踪,可让学生用Excel制作企业求职表、工资表,用Photoshop软件并与Office软件结合制作企业宣传画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2.改善教学环节。

实训是指一系列实践活动包括课程设计、校外实习等。改善实训环节,应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增加计算机实训教学设备,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有较大帮助。

3.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较多职业院校均采取传统单一、死板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且师生之间互动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学需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及优化,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4.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计算机专业的考核中,应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应结合笔试、口试及上机考试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

5.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学科水平。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竞争愈发激烈,这要求职业学校需进行改革,与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实施比较艰难,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实训教学环节、教师队伍进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9篇

作为学生走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体育教育阶段,高职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体系是未来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训练,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设计训练计划,并形成良好的终身锻炼思想。二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后的能力需求,针对其职业特点进行有目的的专业训练。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避免一些职业病的形成,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自己的职业前途。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定位呢?在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其次,要重视度体育内容的传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最后,要将文化与体育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2.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理念

2.1高职体育教育的课堂模式改变在经过多年来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体育教育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下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堂体育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基础阶段以及结束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当中,教师可以进行内容上的讲解,以及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最后一个结束环节就是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内容上的整理。然而随着这种固定模式的不断应用,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较大的负面作用,学生不断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开始厌倦甚至是排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单项交流,所以使得高职体育没有达到教育的要求。而改进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课堂模式,减缓课上强度,通过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这种模式不被固定成任何一种结构,而是一种立体综合式的课堂模式。

2.2高职体育教育评分体系的改变目前所应用的高职体育教育评分体系是由高职院校进行考核,对学生打分,根据分数制定下来的标准,这种方式并不全面,而且也不符合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因为高职学生的各项运动情况以及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必须采用更为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打分。比如说可以构建三个评价标准,分别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成绩以及学习态度进行打分,综合以上内容给出相应的分数。而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训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3.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教育结构的组建

之所以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来开展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并促使高校教育和社会、企业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开辟更宽阔的道路,使其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顺畅。因此在组建这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并加强对其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体育技术技巧的培训,加强体育卫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更多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在具体以组建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要树立课堂教学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要将体育教育当做一个重要的育人事业来看待。另外,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设置的游戏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职业品质和综合素养,以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作用。当然,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的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体育技能,掌握较多的体育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力,要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其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还要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因为只有树立这一理念,才能将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发展下去,而不是为了学习体育而学习,为了工作而体育。只有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才能将体育变成终身受用的财富。然而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并没有这种意识,且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也很重,会忽视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扭转错误观念,并在体育运行中调节心理,从而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的的高等院校,其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锻炼。本文中对一职业需求为中心的高职体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职业需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 质量监控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工艺和技术知识,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次全面综合训练和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学院总体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一环节工作质量的好坏,应是每个高职院校质量监控部门和专业建设团队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大幅提高的制约因素

各高职院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及建设工作,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不尽完善,传统人才培养质量的静态管理以及工作环节实施和监控的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大幅提高。

(一)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监控力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时情况,如:选题、开题、写作、答辩等各个流程的进行情况;不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重点工作,如:课题来源和课题更新率要达到学校要求。诸如此类问题,说明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清晰的流程控制,导致很难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生在论文选题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缺乏较好的公开性、公平性

传统的选题操作方式使得教师的课题要求得不到完整准确的传递,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并结合实际选题情况来进行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很少能获得二次选择的机会,为以后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埋下了隐患。同时,传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能保证写作期间一直在学校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学生也缺乏指导和帮助,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互。

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弱化了具体工作实施过程监控、持续改进以及引领带动作用,并没有使广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中正真受益。

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参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来进行质量监控工作,而强化过程管理恰恰是这一体系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这一体系更多的把强调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即遵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工作原则,通过对每个工作过程环节细化的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质量监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产品(结果)就是各种教育服务。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并非静态的一篇论文,一个作品所能衡量,而更多地体现于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因此,只有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全过程进行严格地控制,才可能得出合格的产品(结果)。这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工作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管理,过程管理也应注意与流程管理相区别。制定严格的程序流程、步骤要求和工作标准,这是现代企业生产中产品流程管理非常强调的内容,它属于较为刚性的管理。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过程管理则强调对关键节点的监督以及工作全程的全面把握,个别环节也可以进行流程化管理,因而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也充分体现出教育工作柔性管理的自身特点。

同时,由于过程管理包含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等环节,具有明显的闭环控制特点,这就要求在组织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必须从工作标准、工作职责、教学资源配置、教育服务产品质量及持续改进等多方面来系统考虑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管理与组织。只有切实保证了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整个教育服务(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大力加强过程管理是必由之路。

三、基于过程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构建基于过程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参照产品的输入、输出和活动的过程模式,将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分解与建构,以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同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所涵盖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通过监控、调节、完善整个工作过程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体质量,实现本专业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式

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产品输入是顾客的需求。在毕业设计(论文)这个工作中,它的需求方就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其中,学生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来组织开展。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参数是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和方法、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状况、相关设备设施等。学生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所所养成的职业综合能力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直接产品”,所形成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果、过程文件记录等则作为过程输出中的“副产品”。

由于社会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指导教师指导风格与指导水平的不同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等原因,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呈现动态管理的特征。因此,就必须根据质量管理的最终诉求,依靠动态变化的各种信息,深入到过程管理的微观层面,将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变量参数进行科学调整,优化整个工作过程,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让每一个顾客方满意,保证教育服务这一产品的品质。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过程管理体系的架构

按照IS09000质量标准体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也可以分为四个基本过程――――工作职责管理、工作资源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和工作质量监控、分析及持续完善。

职责管理是整个体系最基础的部分,它确保了整个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的有序进行,包括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管理组织结构的确定以及相关人员、部门的职能、职责、权限的明确及划定等等。工作资源管理包括管理文件、设备设施、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等。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发挥各种工作资源的最优价值,不断调整、优化工作资源,是工作资源管理最关注的问题。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是以学生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指导老师利用各种工作资源,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指导,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进程调度、工作过程记录及整理、设计(论文)考核等等。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分析及完善则是前三个过程得以持续改进的基础。也正是这四个过程的相互融通,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的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过程管理体系。

四、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过程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工作要想获得切实的工作效果,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一)重视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标准体系

要有效开展质量监控工作,一个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制定层级结合、上下贯通、切合实际、权重分明的工作标准体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过程管理的各个质量控制点、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都应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来比对、判断和衡量,以确保其受控。学院质量监控部门应会同各专业团队,通过历史统计数据、社会企业调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经验、评估指标内涵等方式,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设计过程中的督促检查、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5个方面做好把关工作,建立质量监控标准体系并不断予以完善。

(二)重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

质量保障体系要实现“可持续改进”,在有效收集监控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有效地信息反馈机制,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对于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过程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质量,帮助师生实现工作信息共享,提高工作、学习效率,都有很切实的意义。

上一篇:店面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修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