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20:08:28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新的时期高职学生有新的特点,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然而他们也有缺点,虽然好奇心较重但是却缺乏学习探索的主动性,没有形成强烈的是非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时缺乏动力,对学业以及就业问题感到迷茫;部分学生有自卑感,或是盲目自大,贫富两极较为突出,难以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思想上不够成熟,容易偏激;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得到理解与关爱;有的学生期望过高,对大学充满憧憬,但现实与理想总会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因为存在差距而产生失落感,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选择逃避。这些问题都是新的时期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因此导致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作为高职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健康发展,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应积极应对,使学生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因此采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保证高职学生的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1、改进和完善班级管理工作

如今,在进行高职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采用纪律规范、宣传教育、开展活动等方式来完成对班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学生的发展与德育评价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强迫色彩。在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中以单向流动、控制的过程为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不多。如今是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提倡价值宽容,学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解放,他们不再单纯的被管理,相反他们更加需要宽容和理解。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行高职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高职生、班级团队、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并且相互之间要进行交流与沟通。高职生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培养自己适应职业要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个人行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从而将高职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身的发展之中。目前为了提升自身的实力,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奋进,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由传统的说教束缚式管理变为了无为而治,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同时改善了管理的效果。

2、有效的将学生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到一起

目前,班级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部分。因此,班级管理质量的好坏将会决定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来进行的高职班级管理工作,在优化班级管理的同时保证了学校的整体管理得到好的效果,此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奋斗的目标,不断完善自身,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使每个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因此,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行班级管理在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学校的管理,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完成了学校的管理目标。

3、促进学生与学校和谐发展

要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达到不断了解自己的目的。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除了是在技术层面进行设计外还需要将思想政治因素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使他们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高职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班级,因此只有班级管理到位,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发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行高职班级管理主要是借助科学管理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个人和班级共同发展,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的需要是首位的需要,而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管制。班级管理的目的是让高职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实施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是由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他的本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色,因此对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就业观的培养较为重视。在班级管理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是就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部分高职生在毕业之后会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工作,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使高职生向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向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基本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精神,在培养职业兴趣的同时更要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有可能走向的企业文化规范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保证工作的整体质量。有了就业素质的感召和管理人员的引导,才能使高职生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就业观、价值观上发展自己,使自己满足职业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很明显与施加外部道德纪律规范管理相比,这种运用自发的素质要求作为内部驱动力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

2、强化高职生的做人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

要想保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高职班级管理顺利进行,就需要不断提升高职生的做人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如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许多高职生面临的问题,如果学生是盲目的学习,将会导致学生行为散漫,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纪律意识,不能有效的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高职生会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通过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高职生对自己有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进行剖析,明确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发现自己的兴趣,掌握自己的特点。因此应在高职生刚入学时就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后,以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中心,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此外还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手段,更好的培养学生去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终极目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在21世纪,高等教育肩负了教学生做人和教学生做事两项重任。在19世纪初就有相关人员指出大学的最高成就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中,需要同时教会学生做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讲诚信,否则在生活会有损个人形象,在工作中有损坏企业利益,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建立完善的人格,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3、开展与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的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可以开展一系列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活动,改善管理的效果。例如可以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来校开讲座,或请优秀的毕业生来传授相关的经验,通过这些人的介绍使学生加深对职业要求的了解,给高职生带来启发。还可以开展一些职业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班集体中成长发展可以增强高职生的集体观念,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集体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高职生的团队精神,使班级管理的难度风大大降低。

四、小结

要想使高职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高职班级的管理,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为高职班级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在降低管理工作难度的同时,可以使高职生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就业观、价值观并且具有职业道德的新型人才。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 中职 班主任 班级管理

1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的背景和过程

1.1 调查背景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双重动态塑造过程,基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性格调适、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价值观调整,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中职班主任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职业生涯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是每个中职校班主任的重要使命和必备能力。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不够丰富,班级管理和活动职教特色不鲜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1.2 调查过程

为了解福州市中职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水平,以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为突破口,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让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我们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共发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80份,调查象为福州市省属和市属11所中职校的一线班主任,回收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93.3%,男女比例为4: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对福州市中职学校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部分班主任的访谈交流,适时发现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以供参考。

2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教育意识看, 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有余而理论素养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95.2%的班主任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97.6%的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说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班主任的共识,对职业生涯教育对中职生成长的重要性也持认同态度。

与此对应的是,只有54.7%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只有42.9%的班主任满意自己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能力,有49.8%的班主任表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主要由职业指导师完成,只有20.2%的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由班主任完成,说明由于自身能力和理论素养的缺乏,导致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说明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处在起步阶段,提升空间巨大。

2.2 从实践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理论说教为主,缺少企业实践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图1),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理论、网络媒体和生活经验,且学习不系统,以碎片化感知为主。班主任主要学习途径有报刊杂志(50%)、专业书籍(67.9%)、广播电视(48.8%)、网络微信(45.2%),还有77.4%的班主任依靠自身社会工作经验,46.4%的班主任通过就业机构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大多数班主任由于自身企业实践和职场经验的匮乏,无法现身说法,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感染力不够,班级活动的实践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图2),大多数班主任呼吁急需创造企业实践的途径和系统学习的机会来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其中职业生涯理论学习培训(79.8%)、参观学习(79.8%)、企业实践调查(75%)、引进校企合作(75%)这四个途径成为了班主任认可的,可提升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图1 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主要来源于(多选题)

图2 您认为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有(多选题)

2.3 从教育过程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日常随机渗透为主,缺少全面系统的过程性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班主任能够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在两年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中,有69.5%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时间上随机安排。与此同时,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图3所示,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86.9%)、自我认知(85.7%)、职业道德规范(61.9%)等方面,而对于更具职教特色的企业文化(25%)、专业认知(44.1%)、职业价值观(45.2%)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这和班主任知识能力结构有关。

2.4 从活动形式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常规性活动为主,缺少职教特色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6%的班主任会主动根据班级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班级活动,55.9%的班主任则看情况。对所带班级学生所学专业有20.2%的班主任表示非常了解,有58.4%的班主任表示比较了解生所学专业,有12%的班主任表示知道一点,有9.4%的班主任表示努力了解中。如图4所示,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班主任考虑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心理素质磨练(82.1%)、社会适应能力(81%)、专业动手能力提升(72.6%),后三位分别为职业性格调适(40.5%)、健康管理(45.2%)、职业兴趣培养(54.8%)。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不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专业的职业要求和职场文化。

图3 您是否围绕以上内容开展过班级主题活动(多选)

图4 您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各项活动时,考虑过哪些因素(多选)

2.5 从管理创新角度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有创新冲动但自信心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92.6%班主任认为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88.1%班主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班级管理方法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的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班级管理创新的方向,也是班主任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在班级职场化管理方面,只有15.5%班主任取得明显成效,22.7%班主任效果有限,有45.4%班主任担心班级管理制度会流于形式,有16.4%班主任表示还没尝试。

2.6 从就业指导来看,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而忽视创业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86.9%的班主任有对班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指导,只有13.1%的班主任忽略指导。42.9%的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57.1%的班主任直接忽略创业指导。调查结果显示,仅4.8%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44.1%的班主任比较了解自己班级学生职业发展去向,高达51.1%的班主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动态缺乏深入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班主任具备了对学生择业就业指导的意识,但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觉得把学生送出去就完成任务了,对毕业生实际去向,实际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前景都缺乏研究和跟踪。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更是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环节,平时的班级活动也忽略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原因探讨

调查结果显示(图5),班主任认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不够(83.3%)、不了解企业文化(65.5%)、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素养不足(63.1%),说明制约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能力提高的,首先是企业实践问题,其次是知识结构问题,最后才是观念问题。

图5 您认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选题)

3.2 对策分析

3.2.1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研究,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国情化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不管理论研究,还是教学与实践在我国都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学生学情相结合,与中国企业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使之服务于职业教育,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第二,加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题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教育协会机构,每年定期举行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讨会,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交流创造机会。通过经验交流介绍,班主任可就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收集相关论文专著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

3.2.2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领导,凝聚共识,集体参与,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首先,凝聚领导层面的共识。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学校办学水平,关系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及就业,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要把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看成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各级领导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愿意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其次,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服务机构或部门,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经验,政府可设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的组织、指导、协调,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更好地配合实施。

第三,建设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浩大的工程,调查表明,有63.8%学生希望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有不少中职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或者招生就业办,但很少能够切实履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职责,在职业规划行业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充分调动班主任积极性,有效发挥班主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是最现实的选择,因为他们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3.2.3 加强班主任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优化班主任队伍知识结构,为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首先,建立系统的班主任职业生涯教育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与职业教育联系最密切的新型德育学科,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通过课堂培训完善班主任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素养和技能。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让班主任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收集更多客观和全面的职场信息,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类师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些教师担任班主任更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对职业教育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三,鼓励班主任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的考试。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班主任通过考试,进一步接受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准提高,能为学生提供真正个性化、有价值的全程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为满足按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创造条件。

3.2.4 加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倡导以“职场化”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开展职场化班级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管理将班级管理制度企业化,打造班级职场氛围,营造班级企业精神,让学生在职场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参与职场体验,成为“职场化”的中职生。如企业冠名班制度、公司化组织制度、“7S”管理制度等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职场化管理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相结合,它是职业学校最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彰显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第二,开展职场化班级活动活动的研究与探索。班级职场化活动是指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设计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塑造,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如“自我认知类”、“职业兴趣培养类”、“职业素质拓展类”、“校企业合作类”、“技能展示和(下转第143页)(上接第75页)竞赛类”等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元素的班级活动。中职班级职场化活动设计的开展,改变了中职学校班级活动缺乏鲜明主题,缺乏系统规划,流于形式的现状,让班级活动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元素。

3.2.5 加强校企合作,班主任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了解就业动态,构架双向沟通桥梁,为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企业实践经验

首先,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在制度和经费上落实保证。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熟悉了企业管理制度,学习了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弥补了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利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深化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及行业间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共同打造教育过程,有利于校企互惠双赢,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零对接”。班主任是校企合作的纽带,要亲临企业一线,考察各个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和企业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校企合作不仅是实践环节的合作,更是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是职业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的时机,更是技能提升的最佳途径。班主任可抓住校企合作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第三,引进就业机构,定期指导。邀请就业咨询机构专家入校给班主任学生做就业专题讲座,介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的新趋势,企业需求的新特征,就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建议,提高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学生创业提供建议和指导,拓宽学生未来就业路径。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库,实现职场长期追踪,填补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和认知的空白。。

4 结论

在校企文化融合,校企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新趋势下,通过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培训交流、企业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有效提升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让教师育人理念与企业精神一致,让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制度相承,营造班级职场氛围,是改变目前中职班级管理现状,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周甜甜.职业素养培育视角下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杨光建.浅谈职业生涯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开展[J].科技视界,2013(16):105-105.

[3] 刘峥.浅谈高职班主任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和开展[J].科技信息,2013(24):213-213.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2-02

2009年8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务评聘应体现其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职业特点,既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可聘任管理干部行政职务。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广东省各高校辅导员春天的到来,让广大工作在学工一线的辅导员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广东培正学院作为广东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全校学生工作队伍共有89人,其中一线专职辅导员65人(无兼职辅导员),而我校现有学生总数为13 666人,师生比为1∶154。

按学历层次分:博士(含在读博士)2人,占总人数2.2%;研究生(含硕士和在读硕士)70人,占总人数78.7%;本科17人,占总人数19.1%。

按职称结构分:高级职称(含副高):2人,占总人数2.2%;中级职称(含今年在评16人)42人,占总人数47.2%;初级职称(含新入职尚未评职称)45人,占总人数50.6%。

从年龄结构分:35岁以上17人,占总人数19.1%;30―35岁33人,占总人数37.1%;30岁以下39人,占总人数43.8%。

按性别分:男性40人,占总人数44.9%;女性49人,占总人数55.1%。

一、学工队伍现状分析

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从师生比来看,学校严格遵循了1∶200的师生比来配置专门的辅导员,这样会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细化。同时,笔者在该学院工作近两年的实践表明,辅导员的工作的确是很细致入微的,包括查学生迟到旷课、每周走访学生宿舍这些都是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的。

其次,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大多数,而且学校也鼓励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并且实施了学费报销和报销、科研奖励制度。同时,很多辅导员读的硕士都是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位,这为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

再次,从职称评定来看,学校也给辅导员设置了两种职业发展路径,既可以评教师序列的职称,也可以单独评定行政序列的职务。在培正学院,辅导员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自己职称级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最后,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据了辅导员总数的80.9%,这表明辅导员整体年龄偏向年轻化。年轻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积极性相对较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顺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但同时,由于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局限,当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失衡、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价值多元化和思政教育相冲突的问题时,就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只是简单地通过纪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而当经验积累足够时,辅导员可能早就流动到其他岗位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长期规划。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试图满足辅导员和学校双方需要的互动过程,为辅导员制定职业道路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并在同阶段做出各自的努力。因此必须把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职业生涯管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因

虽然学校已经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鼓励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攻读硕士学位、转专业教师岗等,但是当前学校的辅导员流动性相对较大,辅导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也制约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辅导员自身来讲,职业选择不理性是制约自身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研究生辅导员迫于就业的压力,在毕业之际匆忙选择了辅导员这一岗位,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并没有对这一职业做长期的规划。很多辅导员之前就读的专业并非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和辅导员日常工作有极大联系的专业,所以也很难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与此同时,平时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形象地体现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在培正学院,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非常强烈,遇到任何事情找辅导员成为了第一选择。长期下去,辅导员就会形成职业倦怠,感觉自己成为学生的“高级保姆”,也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就更缺乏职业归属感。在此种情形下,就会考虑放弃辅导员这一职业。

其次,从学校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对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很重视,推出兼课、评职称、转岗等多举措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员可以兼课,可以评职称,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被考虑转岗,但是辅导员也只是在某些系部缺教师的情况下才可以兼课,于是大多数的辅导员很难连续获得兼课机会,也就造成辅导员评讲师成了很难的一件事情;虽然可以评职称,但是中级职称在民办学校的含金量也不是很大,而要往副高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可以转岗,也就6名辅导员老师顺利转到了专业教师岗,但转岗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也未必是良策。

再次,辅导员的待遇相比专业教师而言,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差距的,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专业教师,这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毕竟多数的老师与辅导员学历是相当的。

同时,当前存在的不合理的辅导员评价机制,会让辅导员觉得好好干与随意干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会挫伤很大一部分人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从社会认同度来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偏低。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为他的生活提供便利,很少认为辅导员是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的确是不用高学历就可以做到的。在职业评价上面也很少给辅导员岗位来个级别划分,只要在该岗位上面,就统一是辅导员,这让辅导员很难就辅导员做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辅导员日后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助于坚定其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决心。因此,做好辅导员的生涯规划,对自己、学院和教育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索

笔者参阅了相关的资料,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也想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应确保辅导员走上讲台给学生教课的可能性。分析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很难真正将自己归入大学教师的行列。既然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所以大学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可以考虑由辅导员来教授,这样也更便于学生私底下和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去考取一些诸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的资格证书,之后再上岗。

当辅导员能够真正从琐事中走出来去做一些专业性的教学工作的时候,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而在此基础上评出的职称,其含金量也会更高,同时兼课的课时费虽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所以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次,应该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虽然学校每学期也会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一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了辅导员带的学生手中,而学生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在此基础上评出来的优秀辅导员相应也很难具有说服性。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

从宏观层面上,对辅导员的层次可以分为资深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这几个级别。资深辅导员可以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撰写的学生工作案例达到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极大的典范作用,同时为了专业化的需求,要求具备一定的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当然学生评价也得占据其中的一部分,而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的级别可以参考资深辅导员的级别相应降低。对于不同级别的辅导员,其岗位津贴是可以有极大的差别,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刺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微观方面,大学生是需要更加自主自立的群体,辅导员对他们的引导更多的是用行动力来做引导,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成为他们信任的人,高度的人文关怀与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日常事务考核,可以设立一个机构专门从事学生对辅导员的反馈工作,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沟通,也能更加促进辅导员改进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最后,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服务业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国家因为国情的需要,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实也可以考虑借鉴欧美的经验,除了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之外,还是可以术业专攻,让辅导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服务团体,这样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将会大大提高,专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四、结语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是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相对于每一位辅导员来说,却是从其一开始从业时,就不得不时刻思考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仅对于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一个职业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而它的后续发展,则需要整个行业内部的人不断摸索,共同寻求发展之道,也只有这样,广大的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在省教育厅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给辅导员带来的春天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实施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Z].

[3]秦海芬.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付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左劲中.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安徽H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在黄河水院,像邢二朋这样的先进典型并非个案。2007年8月,水利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韩帅兵在商丘柘城县实习时,在黄河闸门下游河段成功救起两名儿童。勇抓盗贼的柴杉,志愿帮扶老人并照顾留守儿童的张荣媚,拾金不昧的郝瑶、霍卫红、程显萍……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黄河水院人精神境界的象征和追求,是黄河水院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见证,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下的硕果。

近年,学校在实现办学实力跨越发展、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渠道和载体,创新方式方法,优化环境和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大幅提升。

创新“生产育人”教育理念,形成育人合力

黄河水院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并坚持践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育人合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探索为契机,提出“生产育人”理念,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制定《黄河水院生产育人章程》。学校以校企合作建立的5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优势,以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教育为核心,以参加职业活动和企业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渗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从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职业体验和教育管理等环节,整合校企德育资源,真正践行“生产育人”理念,强化生产育人成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同时,学校积极创新基层学生党团建设模式,强化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化学生教育网络。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实际,先后建立“黄河水院――高远路业”等多个顶岗实习流动党团支部,积极探索“学工联合、校企互补”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学校还在校内建立学生公寓团组织,实现团组织“多重覆盖、多重管理”,从而将粗放型的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服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创意的特色学习教育活动,强化党团组织功能,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党团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专业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言传身教

师德师风建设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黄河水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和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思想理论学习教育、师德征文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探索推行职业素养导师制、辅导员建设“十个一”工程,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机制和考评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推行职业素养导师制。2011年,黄河水院制定《黄河水院学生班级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并以水利系、机电系、测绘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为试点,探索推行班级职业素养导师制,选拔60余名有专业知识背景、社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班级职业素养导师,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2012年,职业素养导师普及全校每个班级。

实施辅导员工作“十个一”工程。2012年,黄河水院实施“十个一”工程,重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辅导员工作。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认真做好“十个一”工程(每天与学生谈一次话、每周深入一次学生宿舍、每周进一次学生课堂、每两周召开一次主题教育班会、每两周撰写一篇工作博文、每月参加一次班级集体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排查、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每学期撰写一篇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每学年撰写一篇学生管理论文或工作案例分析报告)。同时,学校通过组织辅导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在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和完善政治辅导员和职业素养导师的考评机制。学校各系通过每周一次的辅导员、职业素养导师工作例会等,对辅导员、职业素养导师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校学工部每学期召开一次辅导员例会,每年召开一次辅导员工作交流、总结会议,开展“优秀辅导员”“十佳辅导员”评选活动,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规范、强化了辅导员和职业素养导师工作机制,激发了他们创新工作、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措施,黄河水院的教职工认真践行“四育人”理念,在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敬业奉献、关爱学生、言传身教,始终将学生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先为人后做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学校也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周建郑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李永川被作为“弘扬三平精神,践行教学五认真”的典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更在全校形成了精心耕耘、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浓厚氛围。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优化育人环境和氛围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 人力资源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日益体现出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在原有的门诊任务外,逐渐转变向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方向发展,这就对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以下特点:年龄结构呈橄榄型;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人才短缺;初级人才过剩;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逐年递增。同时社区卫生工作者与医院同级人员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士气低落,整体队伍稳定性差。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社区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整体队伍综合水平,推动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健康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分析探讨了激励机制在推动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是对人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按照相关激励因素来进行规范与向导。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相关管理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工作人员进行理性化的激励,以此有效地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予以调动。主要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其中,诱导因素起到主要的作用,后四者则起到导向、规范和制约方面的作用。

二、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应用

1.薪酬激励。在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激励是其中相对比较主要的手段与方式。合理、公平、公正以及科学的薪酬体系,不仅能对社区卫生的人力资本起到一个节约的作用,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为例,在薪酬激励中创新实施了“有效工时”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建立了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数量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工作质量、满意度和物资利用率测评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了科学的绩效工作分配作为薪酬激励。通过有效工时计量方法的“量”和平衡计分卡的“质”相结合实行双套绩效考核,按照每月各岗位绩效工资=总有效工时×分值系数×质控考核达标比例×耗材未超标比例×居民满意度达标比例,综合计算得出奖励性工资作为薪酬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一方面恰当而又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这种物质的激励,能把有用的人才吸引到社区、留在社区,增强了社区卫生队伍的稳定性。

2.目标激励。许多新毕业的大学生刚接触工作岗位,可能对自己职业前途认识不足,对奋斗目标与任务不明确,老职工也可能对现有工作出现无法胜任、迷失目标方向状况。这就需要社区卫生管理者运用目标激励法,为其制定或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其执业发展做出规划与设计,并为其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学习、岗位选择、职位晋升和才能发挥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以本中心为例,中心运用目标激励法,对新进职工以及老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填写《职业发展规划表》、《能力开发需求表》等分析教育状况、培训状况、目前具备的技能能力、个人专长、个人设想、工作胜任能力等系列内容的评估,帮助其认知自身明确职业发展规划,诱发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其学习实践的动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提高了个人素质能力。

3.竞争激励。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是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亦是如此。要加强用人机制的改革,改“相马”为“赛马”,充分运用竞争激励的方式。通过一个立足于竞争的人才竞争机制,在全方位开放式的竞聘上岗中选人才、用人才,将人才推到属于他的岗位上去赛,发挥其最大的潜力,最大限度地选出优秀人才。“赛马”的竞争激励方式有利于把每个人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价值的位置,这也是一个人才发现与培养的动态改变过程,让所有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动态的竞争过程中提升取胜。以本中心为例,中心在近几年中通过“赛马”的竞争激励方式,推出了《中层干部竞聘方案》、《小组长、团队长竞聘方案》,对办公室主任、质控科科长、护理部副主任、财务科副科长、健康管理部副主任、门诊部副主任等11个岗位进行了公开竞聘,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与岗位相匹配的最佳人选,在其岗位上发挥优势作用。此外,还通过公开招考,经过笔试、面试等竞争层层选拔,将部分优秀年轻外聘人员纳入到正式在编人员队伍中,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同时在广大职工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4.示范激励。示范激励就是通过各种的行为示范、敬业精神来正面影响职工,也是精神激励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受别人尊重、自我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通过对一些突出表现的人授予必要的荣誉激励,一方面满足了其本人的自我需求,对本人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对其他人也起到了示范典型作用,以情感引人,对他人也是一种激励。近几年,本中心也相当重视示范激励,通过市、区、单位各级十佳医生、十佳护士、首席家庭医生、优秀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等评选载体,比技术、展医德,让职工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感,营造了人人争先进、个个争一流的良好氛围,以点带面,极大地提高了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激励机制的应用效果评价

1.对个人起到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激励机制能有效充分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工继续教育学习、进修次数较2012年同期相比提高15%。受到激励机制作用的职工还能够长期保持一种高昂的士气及高昂的热情,从而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2.对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提高的作用。以本中心为例,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吸引了一大批医务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人员结构比例、职称比例、稳定性以及科研项目等综合提高上具有较好的效果。

项目 单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社区医务人员学历结构 中专及以下 % 31.6 27.4 19.8

大专及以上 % 68.4 72.6 80.2

社区医务人员职称结构 高级 人 2 2 7

中级 人 24 29 34

社区医务人员引进数 人 11 10 23

社区医务人员流失数 人 8 5 4

社区医务人员课题数量 项目 0 1(区级) 1(省级)

社区医务人员数 篇 3 6 15

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竞争力及凝聚力起到了增强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大医院,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仍不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收入及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大医院工作者,工作人员积极性差、流动性大。但通过激励机制的应用,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社区卫生整体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门诊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服务效率、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项目 单位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量 同比增长率 量 同比增长率 量 同比增长率

1. 门诊人次 人次 405674 9.90 415195 2.35 436666 5.17

2.高血压控制率 % 72.15 __ 73.20 __ 77.66 __

3.糖尿病控制率 % 65 __ 68.75 __ 74.37 __

4.抗生素处方比例 % 27.83 __ 24.55 __ 21.09 __

5.门诊处方激素比例 % 0.24 __ 0.25 __ 0.27% __

6.静脉点滴处方比例 % 9.27 __ 8.27 __ 7.53 __

7.医疗文书合格率 % 92.21 __ 95.98 __ 96.4 __

8.责任性医疗事故 例 0 __ 0 __ 0 __

9.居民对医务人员综合满意度 % 90.1 __ 92.3 __ 93.5 __

10.居民对医务人员知晓率 % 89.3 __ 93.7 __ 95.8 __

11.职工对单位的满意度 % 91.3 __ 92.1 __ 93.7 __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区卫生调动职工积极性、开发职工潜力、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提高整体队伍水平的关键举措。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并将激励方式融入做到人性化,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总结出激励机制的应用经验,才能让激励机制在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才能让社区卫生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强,吴少玮,方鹏骞.我国社区卫生人力流动影响因素鱼骨图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1):54-57

[2]王晓敏,梁之怡.刍议激励机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研究,2013(4):134

[3]林伟良,杜丽君.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工时”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7):820-823

[4]林赛宁.论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3,1,3(1):55-59

[5]江田甜.解析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J].财经界,2013(5):250-251

[6]吴丹,王国平.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管理观察,2012(5):200-201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主要研究领域。(1)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战略,财经理论与实践;(2)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企业境内外上市与规范运作、资产重组与并购;(3)国际经济与企业战略、跨文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组织创新、管理沟通、市场营销与品牌策划等。

获奖情况。2008年研究项目“资本市场系统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获中国证监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金牌作者。“上海城市进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战略对策”一文,2003年获得由中国管理科学院上海分院、《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评选的优秀论文三等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是第一要务”一文,2005年获得由上海管理科学院、《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评选的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持的课题研究。(1)“当前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工具及对汽车类上市公司影响和对策研究”,上海汽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2)“沪深股市与香港股市一体化趋势及其风险特性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人民币经济区发展趋势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上海社科基金资助项目。(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上海汽车教育基金出版资助项目。

参加的课题研究。(1)“国有境外上市企业资产重组模式及案例研究”,上海汽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2)“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研究”,上海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技术创新发展的投融资方略”,上海科委专项课题资助项目;(4)“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浦东新区系列课题资助项目。

主要著作。(1)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美国怎么了―美国公司丑闻的全景透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2003。(3)战略规划中国跨国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突出重围――中国企业跨国发展战略与案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中国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中国企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路径、案例与操作方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职业规划与创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多元化与和谐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港股投资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1)《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2]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3.5(下).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经济金融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人才规格

掌握经济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制度、业务和技能,达到助理经济师(金融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政策要求;通过显性及隐性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未来能够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金融企业或机构从事储蓄、会计、信贷、大堂经理、客户经理、投资理财、金融监管、资金调度等岗位的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岗位群

就业方向主要业务工作

商业银行储蓄柜员存、取款及各种业务

商业银行对公柜员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迎送客户、业务咨询、服务管理等

商业银行信贷员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等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理进出口结算、信用证、保理等业务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开发客户、营销产品、客户管理及关系维护等

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理财产品介绍、投资理财咨询

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企业单位一般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告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分析等

1.知识要求

具有服务经济金融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必备的外语、数学及文化知识;

熟悉并掌握经济金融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与经济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及金融机构内部规章;

熟悉并掌握每个专业岗位如商业银行储蓄及对公综合柜员、信贷人员、大堂经理、国际业务经理及助理、各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投资理财分析咨询等的职责及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理论、新动向、新成就。

2.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职业技能,如从事综合柜员所必需的点钞、各种业务流程

操作等技能,从事客户经理所必需的客户开发与客户关系维护技能等等;

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财务、金融

统计等金融业务操作软件,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

具有查阅、翻译英文专业资料和日常的语言交际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管理方面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

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素质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素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

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健康的业余爱好,掌握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业务素质: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有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善于了解转业发展动态;具有参与设计、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

身心素质:树立科学的强身健体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懂得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在运动中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较强的适应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不畏艰难、不屈挫折、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豁达开朗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可以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证、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本专业学生应在正常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34学分,专业基础课20学分,专业课33学分;素质拓展课27学分。

2.取得相应证书或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合格(以下两种情况具备其一即可):

(1)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专业综合技能测试成绩合格单;

(2)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四、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

五、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模式

1、模式概述

经过多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体系、保障体系)。知识模块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模块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素质模块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2、目标体系(见前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3、内容方式体系

(1)教学内容(详见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教育方法与手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实习”的培养周期安排教学。理论教学强调“必需、够用”,注重学生认识分析经济金融形势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模拟银行、银鹰证券、会计、保险等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仿真的银行业务操作、证券投资分析、保险业务处理、会计业务处理与分析、财务管理等环境;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相关的实验、实训,配备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验实训课正常开出;按职业界标准进行综合职业技能测试考核,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应岗位的参观实习,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及适应能力。此外积极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产学研结合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请进来”,即聘请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领

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我校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到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其支行以及河北证券公司环西营业部进行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受岗位职责及要求。

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本专业共有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清算中心以及货币陈列室四个专业实验室。模拟银行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当时完全为手工操作模拟银行的各项业务。2002年,工商银行保定分行为模拟银行实验室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为实验室安装了银行业务处理软件,捐赠了点钞机、打印机、终端机等多项设备,实现了实验室的电子化操作。2004年,学校积极争取中央与省部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基金,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各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都进行了更新换代。良好的实践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方针,实现了校企双赢。一方面专业积极为我校成教部提供针对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合作组织等单位在职人员的培训意向书或培训方案,并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培训课程或培训专题的教学任务。短期培训班的开设以及继续教育的开展,为职业界员工提供了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指导、提供了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效益,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我们积极参与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等合作单位的科研课题。

4.保障体系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目前为专业服务的专职教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3%,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38%,专业聘请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和机构的17位领导和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较好的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由金融系主任秦菊香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秦菊香主任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保证了专业建设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成功开展。

(2)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建有河北省高校一流水平的模拟银行、银鹰证券、货币陈列和清算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银行与银鹰证券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先进。模拟银行与清算中心实验室占地面积356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储蓄、信贷以及中央资金清算等各项具体业务。银鹰模拟证券实验室占地面积175平米,可以容纳110名学生模拟进行证券各项业务活动。货币陈列室展出各种货币共计000枚,可以使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相关知识。此外,也有可以利用的会计保险等相关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相关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本专业也非常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有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两个大规模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业务部门进行参观学习。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为本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教材建设

本专业在教材建设上,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学面达70%以上;二是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此外,教师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扩充性文献资料。

此外学校建立了校系两级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以上教学条件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二)课程模块与课时(学分)分配

*

(三)课程体系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培养服务经济金融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模块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设置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全校任选课组成。

(1)公共基础课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

(2)专业基础课指本专业的基础课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拓展课,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西方经济学、财务会计和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核心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证券投资原理、银行会计、投资与理财基础、国际金融和金融法。专业核心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验室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4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将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拓展课是本专业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包括财政与税收、金融英语、统计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新兴投资银行业务、金融信托与租赁、保险学、金融审计、经济法、国际结算以及一些专题讲座。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4)全校任选课是本专业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任意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入学及毕业教育

入学及毕业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本专

业新生入学时需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教育及金融系组织的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辅导员需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结合专业特点做出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2)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常识,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军事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的考核由学生管理部门协助军训人员共同实施,参加军事训练并经过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军事训练不计学分。

(3)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本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包括点钞、会计凭证录入、储蓄、信贷、信用卡等商业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处置、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投资理财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内实验实训课程、职业技能比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以及业务实习的方式展开。

计算机、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语音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计算机课内上机率100%,英语类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比例达33%。

本专业建立了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货币陈列室、清算中心等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专业课程均安排课内实验实训、独立实训课程或综合实训项目,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专业单独进行职业技能的考核,并组织点钞、模拟炒股等职业技能比赛。

专业充分利用金融系的两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和河北证券公司保定环西营业部,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并进行相应岗位的业务实习,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及适应能力。

(4)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由金融系团总支负责组织,由专业教师进行选题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以三周为宜,学生应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以学分方式记入成绩档案,成绩合格计1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未交调查报告者或成绩不合格不计学分。

(5)社会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劳动意识。公益活动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也可以由金融系团总支组织安排。专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校或系部组织的社会性公益劳动。公益活动的考核由金融系团总支实施,参加公益活动并经过素质拓展认证,可取得相应学分,未进行素质拓展认证或未参加公益劳动不计学分。

(6)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专业在第五学期初进行毕业论文的布置,第六学期末完成写作和考核工作。(详见金融系毕业论文工作规范)

(7)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具体条件如个人兴趣特长等,于第六学期选择到各单位进行的业务实习或锻炼。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系就业指导机构为其提供的相关信息和实习渠道,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实习机会,为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努力。毕业实习为二至三个月,以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学生实习鉴定表和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实习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实习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业务实习不计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

(一)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设置原则

(1)“实践、实际、实用”原则,突出金融教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强调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主观能动性原则。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要,逐步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实用课程等,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力度,提高学生自修能力,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3)提高单位学时效率原则。将逐步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手段教学,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针对金融机构对员工“会电脑、懂专业、专业英语熟练”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以下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1)外语教学上,在加强基础英语读、听、说、写的基础上,设置了金融英语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运用英语处理专业实际问题,或查阅原版专业书籍。

(2)计算机教学从实用性出发,除了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VBASIC》外,增设《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作为选修课,以适应网络化、知识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在专业课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增设《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基础》等作为专业课;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强化模拟操作等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的模拟银行、银鹰模拟证券部和校外各实训基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原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课时数达到该课程总时数的40%,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性。

(4)对于最新的金融动态信息,以系列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5)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课、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行导师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课,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关心学生选课后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有关专业性、规范性和方向性的系统引导。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主修专业或论文研究方向采取个别面授、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学和钻研的自觉性,增强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

(五)金融与证券主干课程介绍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原理、商业银行会计、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基础、金融法。

货币银行学

课程简介:《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各学科、专业的必修课,更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信用工具及资金融通,金融机构体系,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货币供给需求及其均衡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紧缩、外汇与国际收支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分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探讨了生产者、消费者、国家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规律。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南,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与认识的深度。要求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完整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现代会计级管理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课程简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巴塞尔协议”等法规和国际惯例为依据,吸收当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验,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全面讲述商业银行的资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表外业务和业务创新等各种业务的操作规程和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的经营策略。该课程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课程简介:《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结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及有效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等。该课程具有政策性、理论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联系经济金融运行实情,更好地把握国家在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以指导微观经济金融部门决策,进一步充分发挥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各项功能。

基础会计学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重点阐明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最基本的方法和原理。

国际金融

课程简介:国际金融是研究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金融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实务、国际借贷、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金融宏观理论,用以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以后从事外贸、财务管理、涉外金融等工作奠定理论与业务基础。

证券投资原理

课程简介:证券投资原理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也是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分析方法等内容及证券市场管理介绍。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证券投资及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本课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财务会计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必修课。它从注重学生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入手,在明确财务会计的各项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中有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概述、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商业银行会计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个人技术档案;现状;建设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8-0123-03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医院把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引进新项目、购买新设备,即外延型发展模式作为医院间主要的竞争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使医院的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精尖设备大战、医院费用高涨、医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的弊端。新时期医院的竞争应该是内在综合实力的竞争,即主要是管理、科技、人才、服务质量和技术特色方面的竞争,而在这众多因素之中,最激烈的当属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复合型的多学科人才是医院生存及壮大的重要因素,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是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的源泉,是保障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为人才的发现、考察、挖掘和利用提供信息和依据。

“档案”一词历来与封闭、机密、神圣联系在一起,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了,人们在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中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档案就在身边,人人都要和它打交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机关工作、科研、基建、生产活动、医疗、诉讼、财会工作、甚至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个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原始的记录,成为凭据性或参考性历史资料,保存起来就是档案[1]。它与社会各行各业相联系,是历史记录,更是证据,具有法律效力。它包容着大量的信息,为社会各个领域服务。依据产生的主体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技术档案就是档案组成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医院个人技术档案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利用智力和辛勤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着较强的医学科研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医院的专业技术档案不仅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记录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德、能、勤、绩,是医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2]。

同时,医院个人技术档案也是三级综合医院复评的重要指标之一[3]。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及《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的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第四节中均明确提出,职能部门应为每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个人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个人的资质文件(经审核的执业注册证、文凭、学位、教育和培训等资料复印件)。因此,加强医院个人技术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医院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的现状

2013年,江苏省多家医院进行了三级医院的复评工作,笔者了解了所在地区的几家三级医院,个人技术档案相对于人事档案来说不尽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4]

目前,各家医院个人技术档案的管理仍不普遍,尚未建立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个人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无专人管理,也无独立的存储空间。个人技术档案材料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例如科研课题项目等材料归口科技部门管理,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等材料归口教育部门管理,定期三基考核、支农、业务培训等相关材料归口医务处、护理部管理,职称的申报评审、学籍材料等归口人事部门管理,医德医风考评等材料归口行风办管理,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等材料归口党办管理等,这种分散式管理导致个人技术档案材料七零八落,时间上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部门之间材料有重复,查阅和利用较为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部门的专业技术档案资料堆积的越来越多,由于纸张的特性,存放档案的地方应按照不同的季节做好各项湿度、温度控制和防虫防火工作,但由于各个部门办公地点的局限,根本无条件做到规范的保管要求,易导致重要资料的破损和丢失,无法真实反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

1.2 缺乏足够的重视

广大职工的存档意识比较薄弱,对档案的作用认识模糊,为图个人工作上的方便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久催不交,或因工作的不慎而使资料丢失[5]。同时,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人员,非档案专业的人才,专业不对口,经常因工作繁忙或工作调动而临时换人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有序进行。另外,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开拓性欠缺,对档案管理的认知上还仅仅停留在材料简单的放进抽出上,经常坐等材料上门,往往导致所收集的材料不完整、不系统。再加上档案业务培训、业务检查、学术交流和岗位再培训的滞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1.3 利用率低,个人技术档案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档案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能为医院和社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共享。但由于个人技术档案缺少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加之档案内容收集滞后和不完整,使得领导在进行人才考察、选拔和任用时无法快速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全部业绩和贡献,往往需要从各个不同的部门借取材料,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立足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据医院自身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应逐步规范和改善医院个人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2 个人技术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2.1 确定归档范围,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个人技术档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具有动态性,其材料是随着专业技术人员一次次的岗位聘任、业务考核、教育培训等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形成和变化的,材料很多,因此需要我们有标准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范畴,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①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各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等。②资格准入:执业资格证书、注册证书、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资质、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放射诊疗资质等[7]。③医疗活动:典型病例、手术分析、新技术的开展、病历书写、查房情况、会诊情况以及参与支农支边等情况。④医疗安全:医疗事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疗投诉情况。⑤教育培训:院内院外进修培训、继续教育、承担的教学情况。⑥科研管理:论文与著作的发表、科技成果、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情况。⑦业务考核:卫生法律法规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年度考核等。⑧其他材料:院内、院外获得的荣誉和奖励、学术团体任职情况、惩处情况。

材料收集应按照归档范围,由医院人事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科室合作完成。同时,作为档案材料,真实性是其基本属性,因此,必须重视对材料的审核,尤其是对基本信息的审核。审核原则上由材料收集的各职能科室负责。例如医务处(护理部)要仔细鉴定医生(护士)的执业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及定期更新情况;人事处要鉴定人员的教育信息,特别是后学历的教育情况,可以通过信函、权威部门的网站、电话等途径进行核实确实,对学历学位证书进行复印留存等。

为了确保这项工作能持续、完整地进行,我们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符合医院工作特点的《个人技术档案管理办法》,具体规定归档的范围、归档的时间以及对档案材料的要求,并以文件的形势下发到各个科室,使全院职工都了解到技术档案的作用和意义,增强档案意识。

2.2 个人技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日趋先进。传统的档案归档方式档案资料大多以纸质化的形势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资料日积月累,数量越来越多,像目前医院里的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占用了大量的储存空间。因此,档案人员应积极探索,整合医院各个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开发研制相应的个人技术档案管理软件,对个人技术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减少纸质案卷因磨损而造成的毁坏,并实行信息共享,授予使用权限,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医院的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使用系统,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2.1 建立个人技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8] 医院人事部门与信息部门主要负责个人技术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在系统建设之初进行充分调研,对医院内各科室的职能进行仔细梳理,明确各职能科室的职责,科学合理设计各业务模块。

首先,各职能部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得出该系统应具备的管理功能,信息部门根据需求进行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并与医院现有的人事档案系统和文书档案系统进行有机的联系,做好数据传输的接口,以减少原始信息的录入。其次,将设计好的软件交由各职能部门进行反复的讨论和实验,确保科学、合理后投入使用。最后,随着所存储数据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加强数据备份系统和网络安全成为该系统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旦信息系统遭到攻击,相关数据信息遭到恶意修改、泄露或删除,就会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

2.2.2 实行院、科、个人三级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提供基于角色的授权管理机制,可对系统所有的管理对象进行精细的授权控制。

首先,个人管理端口是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基础[9]。全院职工使用唯一的胸牌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系统,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将各种原始资料上传,按照管理系统条目进行个人信息的录入和实时更新。如临床工作繁忙,个人没有时间进行资料的更新,可在授权的情况下由各临床科室的秘书代为更新。

其次,各相关职能科室根据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的操作权限,对个人填写的信息进行核对和补充,如发现问题,直接与个人联系进行沟通和解决。

医院人事部门是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最终检查与监督部门,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如发现问题,可直接与对应的职能科室联系,由后者负责解决。

2.2.3 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 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真实、全面、完整地存储了医院职工的原始信息资料,院领导、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个人可利用索引、关联、排序等命令查找、筛选需要的全部信息,大大节省了过去翻阅档案、查对证件、手抄记录、手工画表等繁琐落后工作所占用的时间。(1)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档案的基石作用,为领导决策服务[10] 个人技术档案是职工德才表现的动态材料,是个人的成长轨迹,要使决策正确,用人得当,个人技术档案就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院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各科室各系列人员结构、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工作技能等方面情况,对重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使医院形成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便于各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在个人晋升职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已成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管理系统可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考核挂钩,将每个人的学分完成情况、外出进修培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方便教育处和各科室全面掌握每个人的继续教育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计划[11];下基层支农服务是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医务处和临床科室根据个人晋升需求,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本科室医师分批分次下基层,从而避免晋升前一窝蜂外出支农、科内人手不足的现象。个人技术档案管理系统在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处可根据卫技人员的典型病例、手术分析等医疗活动,以及医疗投诉、医疗事故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考核情况,在聘任周期内对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评估,对不符合或达不到要求的人员进行再培训再考核,如仍不合格将进行降职或待岗处理,以确保医院医疗质量的安全有效。(3)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职工既是个人技术档案信息系统的主要完成者,也是使用者。个人技术档案信息系统以强大的存储能力和时间序列的记录方式,展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业绩、个性和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12]。职工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培训等进行整理与反思,分析其在某领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调整自己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以求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医院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他们的个人技术档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信息资源,既肩负着知人善任、合理使用干部,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任,同时也为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梯队建设和医院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医院要充分认识到个人技术档案的价值,提高职工的档案意识,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陆云. 大中专院校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4):268-269.

[2] 李艳. 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管理与利用刍议[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46-147.

[3] 覃巧裕. 浅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4:584-585.

[4] 李路勇,于浩,刘曦冉. 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电子档案的构建与管理[J]. 中国病案,2014,15(2):36-38.

[5] 王强波. 加强档案意识培养,提高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效益[J]. 学园,2012,7:23-25.

[6] 李玉波. 切实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93-594.

[7] 姜稚心,陆艳. 应用PDCA循环改进专业技术档案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3):37-39.

[8] 魏彩虹,曾梅玉,蔡丽月. 中医医院护理业务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84-85.

[9] 叶斌,王晓稼,吴国萍. 浅议个人技术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J].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0):62-64.

[10] 程小莉.浅析建立独立于人事档案之外的卫生技术档案的重要性[J]. 甘肃科技,2012,28(9):102-103.

[11] 顾慧.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放与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6):106-107.

[12] 牟书,徐娟. 电子档案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2:108-109.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高潮。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四,科学部署是落实规划的保证。在一流建设中,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抓住中心环节,瞄准目标攻关,控制好项目进度,建立好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好奖惩机制,用系统方法抓好创一流活动。

第五,良好氛围是落实规划的条件。再好的规划没有一定的氛围难以实现最佳目标,犹如鸡蛋没有一定的温度永远孵不成小鸡一样。在创一流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营造“齐抓共管、创先争优、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幼儿园班级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