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时间:2023-02-27 02:52:31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技能型人才

一、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因素

1.中职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

主要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3)自制力差、不思进取;

(4)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5)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

(6)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

2.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3.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4.重专业轻道德

由于中职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学校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5.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还沿用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做到的几点

1.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种理论够用、技术熟练、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就业是中职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课程设置中,不能只立足于技能教学,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要瞄准某种职业道德,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增设一些职业道德选修课,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选择性。

3.教学内容要体现“精”和“新”

(1)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体现“精”

“精”就是要筛选出那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就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提高他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教学内容要体现“新”

中职学生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和个人生活转折时期,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年轻群体。在渴求知识的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变化,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特点,可以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评价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评介机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重要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3,06.

[2]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1.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兴趣;学法;案例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经过我十多年的教学积淀,进行改革,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卓有成效。

一、身先学生,为生师表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对于职校学生都来自普高不要、爹妈不教、无可奈何上职校,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爱听不听,为了使学生重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总是以自己多年的言行举止,模范行为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例如谦虚地表白自己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生活简朴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讲授自己一些遵纪的行为,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剖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有时上班迟到,没有遵守劳动纪律,与同学交流思想不够,欠热情主动,教育、教学方法不够新,钻研业务知识欠精等,请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对照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检查,提出自我批评。这样做既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合师生关系,又能把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育人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更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兴趣当先,注重学法

如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产生兴趣,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道德、规范和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注重典型事例的讲解,从事例引新课,在事例中引结果,并且联系当前时政事例恰当进行教学。例如,讲解《珍惜生命权利》这一课。从讲述《儿子不听话,母亲杀死8岁亲生子》这一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母亲黄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什么是生命健康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什么意义?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又如在讲授“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害”,引导“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例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让学生试举生活中发生过的或社会上乱用、冒用、盗用他人姓名的不正当行为,学生们非常活跃,积极性大大提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特别是职校的学生很懒,要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强调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到校外做法律知识宣传人,写心得体会,模范遵纪守法,终身受用。

三、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列举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都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其内容比较单调,也很抽象,而利用案例教学法恰好能通过具体的某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很多学生原先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今后工作没有任何指导作用,而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白《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任何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重视。教师在宣讲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要精心准备案例,并带领学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在教学中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照本宣科或在黑板上写满板书,学生必然会对课堂充满厌倦和反感。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制作新颖、特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为学生讲解案例的时候,直接放一段视频或提供一幅图片;学生觉得累的时候,为学生放一段轻音乐舒缓一下课堂气氛等等。不仅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快速的吸收所学知识,而且有效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其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只有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不但要考查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其综合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仪容仪表、职业能力、守法情况等。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德育工作者评价、行业企业人员评价、家庭评价。评价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总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且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3,06.

[2]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1.

[3]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 ;法律意识;教学探究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普通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课程。教材内容是浅显易懂,但是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都是较差的,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结合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选择这一培养目标。因此怎样教好这门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对学生就业后成为行为的准绳,却是一件很艰难的问题。经过我十多年的教学积淀,进行改革,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卓有成效。

一、身先学生,为生师表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对于职校学生都来自普高不要、爹妈不教、无可奈何上职校,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爱听不听,为了使学生重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总是以自己多年的言行举止,模范行为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例如谦虚地表白自己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生活简朴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讲授自己一些遵纪的行为,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剖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和失误:有时上班迟到,没有遵守劳动纪律,与同学交流思想不够,欠热情主动,教育、教学方法不够新,钻研业务知识欠精等,请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对照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检查,提出自我批评。这样做既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合师生关系,又能把这门课程作为对学生育人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更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兴趣当先,注重学法

如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产生兴趣,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与道德、规范和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注重典型事例的讲解,从事例引新课,在事例中引结果,并且联系当前时政事例恰当进行教学。例如,讲解《珍惜生命权利》这一课。从讲述《儿子不听话,母亲杀死8岁亲生子》这一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母亲黄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什么是生命健康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什么意义?我国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又如在讲授“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害”,引导“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例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让学生试举生活中发生过的或社会上乱用、冒用、盗用他人姓名的不正当行为,学生们非常活跃,积极性大大提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特别是职校的学生很懒,要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强调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到校外做法律知识宣传人,写心得体会,模范遵纪守法,终身受用。

三、撷取案例 提高信力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提高道德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何为正确,如何修正自我并追求至真至善,更要让学生知道何为谬误并有效地规避错误行为。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注重正面宣传教育和知识传授,而往往忽视反面论证。殊不知正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学生疑窦丛生并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困惑,倘若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能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分清晰明,是最能够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例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我将近年来大家熟知的网络术语融合到课堂授课中,诸如“范跑跑”、“楼歪歪”、“楼脆脆”、“躲猫猫”、“钓鱼执法”等,引导学生对社会热议的“焦点事件”中相关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从职业道德层面进行讨论、分析。这些现实案例经过网络即时便捷地传播,学生耳熟能详,在兴趣地驱动下他们主动参与,人人有想法,个个有话说。

中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教师不要仅仅聚焦于生活的阳光而忌讳谈社会的“灰色”,讳疾忌医并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职业道德课就是要在良莠不齐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实践并努力坚守。

4巧设问题,活跃课堂

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活力和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是课堂中的“看客”和“听众”,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行动者。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并根据授课内容巧妙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是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中,我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尝试采取鼓励质疑、允许试误、减少约束的策略,通过问题导引、教师导航、讨论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授“恪守职业道德”第一节——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一课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理论争锋”和“观点归总”两个环节,将“观点一:职业道德是大道理,我是小人物,因此职业道德对我没用”;“观点二:职业道德是一纸空文,社会上很多违背职业道德的人生意很火,所以,谁遵守谁吃亏”;“观点三:违背职业道德而获得利益只是短暂的,遵守职业道德获利才是长期的、永久的”作为讨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惯常思维模式生发的困惑和疑虑,讨论中让学生结合“三鹿劣质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进行合作探究,不预设标准答案,也不按照既定的框架和路径来启发、引导,甚至“牵引”学生进行标准化思考及探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权利,让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中有释放的空间。

4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每届学生上到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时,我都向学校申请,与当时法院取得联系,派学生去现场直接观察审判,使学生了解审判程序,感受法律的威严,树立敬畏法律的观念,强化法治意识,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请派出所的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做法制报告,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使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拒绝职务犯罪,这是学生职业生涯的立足之本和根本保障。

5让学生收集素材,开展知识竞赛

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替,作为教师时间与精力、资料素材、典型案例是有限的,我让学生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内容把全班成民事权利、婚姻家庭、劳动关系、企业经营、环境资源、五个小组去收集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案例(最好是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具体办法是:每次布置收集到的材料、事例都以文字方式上交,收集次数作为平均成绩。收集好的素材和事例,每次都选一、二例作课堂交流,口头讲述,这样学生在动手查找,收集素材中,学到了一些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能力,同时教师也积累了一些珍贵的教学资料。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4篇

教学过程中,应对所选案例进行及时的更换。因为有的案例会在时间的发展下出现新的情况,或者由于法律的重新修订,使案例之前所具备的示范作用失效,严重的还会出现误导情况。对案例进行更新的主要目的是让案例时刻体现出现实感及新颖感。所以,教育者们应时刻观看新闻联播、道德观察等类型的节目,并进行详细全面的记录,搜集社会上一些焦点话题。此外,我们还应在网上下载、复制有关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案例,把各类新颖的新闻事件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总之,要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变成常讲常新的学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良好的互动,转变角色,和学生做好朋友。

二、案例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采用讲授法凡是学生不够了解,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内容,教育者应扮演好主导者角色,运用各类形象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基本理论,强化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在讲到何为犯罪时,教育者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偷的拿走了残疾人鑫鑫看病用的900块钱,致使鑫鑫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后不得不将双腿截掉。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到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育者告诉学生,若单单按照小佳的盗窃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最后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所以,犯罪能够产生严重的危害性,只要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犯罪之事不可干,这不仅是对自己、对家人,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利用案例指导教学,创设良好环境,调动学生兴趣课前,应先通过典型的案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比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导入新课:2010年,李某在自己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舅舅置之不理,没有给。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把舅舅的小儿子给绑架了,并打电话告诉自己的舅舅,要想要儿子,就必须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举得老高,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提出问题:李某怎么会被判刑?若你在外上班老板拖欠你的工资,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同学们通过互相讨论、积极发言,总结归纳,将本节课中的首要内容引出,即不用打官司也照样可以维权。

(三)通过案例讨论,强化学生能力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使得学生有机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新问题有效处理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或者找寻处理问题的方式手段时,要先对案例中的内容予以细致的筛选,从而获取有利于探究活动的信息。在反复的练习下,能够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整合、筛选、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法律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短时间里了解诸多的实际情况,对理论学习和实践调查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有效处理。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健全案例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快更好的发展。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法律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39-02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人的本能,它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是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之一。道德要求我们遵守并约束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道德,人类就没有规范,甚至会成为一个动物世界,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理性与智慧。我们应意识到人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在道德的驱使之下形成的:社会群众团体组织也是在道德的要求下形成的:人们自尊自重自爱。也有道德的作用: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也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营造的。一个人如果不懂道德或者没有道德是非常可怕的。道德虽然不像刀剑伤人身体,但是却能要人性命。古往今来,由于道德压力而“自杀”的人并不鲜见。因此,道德的建立保障了人类的文明。社会、学校、家庭、劳动与创造促进了道德的传承。促使各部门产生各自的标准和要求。

法律是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所颁布的普通法律和基本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而法律是一种强硬的约束。道德和法律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和法律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所有的社会在建立和维持秩序时,都必须同时借助道德和法律这两种手段,只是有所偏重罢了。道德和法律是相互促益、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它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法律。且是国家制定认可的。来规定社会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内容。社会规则是一种法律的外延,而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法律的内涵。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是作为法律的必备要素。但是,也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款都必须要有强制力才行。因为,法律不仅仅具有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法律不仅仅可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还可以倡导性地引导人们“最好做什么”。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法律只是行为层面的规范。比如说,张三看见李四觉得不顺眼,心里想,“真想把他狠狠打一顿!”这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不道德,与法律无关;但是,如果张三真的去狠狠打了李四一顿,那么,就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了:如果打得比较轻。可能属于治安管理法调整的范围:如果构成轻伤或者重伤。则是涉嫌故意伤害的刑事犯罪,可能就会受到刑法的约束,受到刑罚的制裁。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工作特征的、调整会计工作关系的任何经济关系的工作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一般的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指导、约束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与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人员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的领域,社会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体现。着重于调整人际关系,它的评价标准为是否合乎情理、合乎善与恶,其主要制约手段为个人评价(良心)与社会评价(荣誉),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八项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能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诚实守信,不被利益所诱惑,不泄露机密,不弄虚作假。(3)廉洁自律。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公私分明、遵纪守法、不占不贪、廉洁清正。(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端正态度,实事求是,依法行事,不偏不倚,保持该有的独立自主性。(5)坚持准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熟悉国家法律规章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永远坚持按法律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标准进行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的监督。(6)提高技能。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紧迫感与自觉性。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提高业务水平。(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全面了解单位的经营活动,协助领导做出决策,提出合理建议,积极参与工作管理。(8)强化服务。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自觉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质量。会计人员要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行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会计法律概念及构成

(一)会计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会计法律是指由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和调整的各种会计关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会计行政规章、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等。狭义的会计法律是指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规范。会计法律是会计法律制度的最高层。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会计机构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我国现有的两部会计法律。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1.会计法律:《会计法》

2.会计行政法规:《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3.会计规章:《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办法》

4.地方性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律制度

5.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基础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

四、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一)法律对会计规范的普遍性

会计职业活动在当代社会是一种受法律严格规范的职业活动。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产生的结果――会计信息,对社会协调的影响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涉及会计信息的使用,可以说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全社会性的。法律的应用是对全社会成员而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属于社会成员。会计信息使用者要遵循会计规范。所以法律对会计规范具有普遍性。

(二)在作用上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包容

在进行社会会计规范的具体手段中。会计法律制度起强制行为的规范作用,且绝大部分内容由法律制度来完成。会计行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被法律手段所覆盖。而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会有漏洞,有一些会计行为无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只能依靠会计职业道德来进行约束。在内容上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规范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

(三)会计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靠会计职业道德的导向作用

会计法律制度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是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的制定是国家认可的。它需要会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政治关系的内在要求在计工作评价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是会计工作人员对他们工作行为的根本态度的具体体现。会计法律制度在制定、修改和废止上体现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这也就让会计法律制度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五、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的差别

(一)两者的根本性质不同

会计法律是国家制定,具有很强的强制性、政治性,是阶级意识的产物。不同社会制度下,法律的服务对象也不同。而会计职业道德不是阶级意识的产物,它的实施则是依据人们的自觉来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自律性。

(二)两者的作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注重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会计人员的外在活动来维护社会秩序。其主要从客观上来约束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而会计职业道德除了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外,还注重培养人们内在精神修养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人员自我道德境界的体现。

(三)两者的实现形式不同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律基础知识;难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15-02

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了新的德育教学方案。

一、“法律”教学部分面临的难题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在法律知识这部分中,新课程的变化必然是教学授课中的一大难题,尤其会面临如下难题。

(一)如何使法律内容教授给学生且在有限的时间内

旧课程(2001年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法律知识部分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时间为54课时,而新课程(2009年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两部分内容总共安排的教学时间为36课时,其中法律部分不到30课时,仅为旧课程的一半左右。不到30个课时,对于德育课教师要讲授相当于法学专业本科四年的内容,并获得预期效果,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如何将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教授给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法律知识专业性很强,作为受众群体的中职学生是非专业的,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时期也几乎没有相关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储备,且在接受法律基础教育之后也是非专业的。对于德育教师将全体学生培养成具备素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生法,且为治国家所需,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三)德育教师如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法律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规范性的条文,对于一位德育教师来说,如何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且变枯燥为生动,这将是教学上的挑战。

(四)如何将大而全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为全国材,法律部分教学内容大而全,面向所有专业学生,针对性较差。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导致了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给人“套话多、空洞”的感觉,影响了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教学效果。

二、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解决新课程中的难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这些特点要求其对应的教学必须在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讲授方法。

德育教师应当了解中职学生最需要和最关注的法律问题,按需讲授。选取学生关注度高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劳动法、合同法、婚姻继承等。所谓进行差别讲授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关注卫生领域的法律知识,然而药剂专业(营销方向)的学生则更关注经济方面的法律规范……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要有所侧重,使对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达到满足,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的发挥。

(二)教学法在案例中的体现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变为具体案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认知与讨论,以实现将理论认知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一种引导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做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广泛地阅读大量资料,经过筛选和鉴别,整理出学生感兴趣且符合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案例,从而在课堂上广泛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益颇深。

(三)教学法中的互动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互动可以是课内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教学法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去做课件,课件中可以包括文字、有趣的图片、形象的音频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善于去思考。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准备集文本、音频、动画、视频、图片素材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在教学过程当中适时的播放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观刺激,可以满足不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求。学生再围绕案例进行讨论,比如,利用“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节目使学生理解一些法律案例。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同时,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把难点、重点、板书要点等编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加快课堂节奏,从而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还可以对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进行尝试。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对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菁.“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3]李茹.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几点认识[J].教育与职业,2010,(10).

[4]涂爱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索[J].学理论,2011,(12).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7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感受生活,但是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新闻舆论、论坛、微博等,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极易引起职校学生思想波动,网络舆情对于职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消极因素,教师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尚且不稳定的在校学生开展相关教育时,不但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基础,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运用网络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网络舆情;人生观;世界观

一、网络舆情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情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是网络舆情表达了民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观点、看法,体现着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上可以借助网络舆情事件与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课程目标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辩证法来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正能量”得到延伸。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网络舆情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偏激和片面的观点、意见、态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的加以正确引导,极有可能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舆情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新路径

(一)充分发挥多元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对社会上一些职业道德和法律问题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道德理论和法律条文,因此有机的借助网络舆情展开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紧紧把握正确的思想引导,特别是在职业道德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在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如:网络舆情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要积极运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作用,让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积极的和向上的,让网络资源能够为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服务。

(二)积极营造健康网络舆情的教育环境

网络舆情具有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不断营造健康的网络舆情教育环境,对运用网络舆情发展变化有机的实施职业道德与法律做到有备无患,这样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方向性才能够得到保证。网络舆情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正面性进行合理的把控,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教育环境,如:网络职业炒作家就是通过网络炒作、欺骗等手段骗取大众目光,以此满足自己的商业目的。而面对这种现状和目前还无法纠正的无奈,我们要双面引导学生,一方面要学生做正能量的实践与宣传者,另一方面也要客观的分析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正视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依法治国的正确思想认识。在2014年网络热词中“法”字在7000多条网友推荐词中脱颖而出,这也为职校学生对建设法制中国的认识构建了一个健康的网络认知环境。给予学生这样一个健康的网络舆情发展教育环境,合理把控网络舆情发展与学生思想健康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使职校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事件发展本质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觉悟认识。

(三)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发展的舆论问题

在网络舆情背景下,有效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就不能脱离教育主体而言他,首先是关注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网络舆情,使这些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网络新闻、网络事件成为有效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工作的武器。如: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但在网络上引起了全国广大师生的讨论学习,而且也成为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正确人生方向的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良方。特别是提出的“修德”要求,结合职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知识基础,使学生懂得“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的道理,其中职业道德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网络舆情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要注重关注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使网络舆情始终释放出“正能量”。

(四)积极开展职业生活常识的专题活动

在网络舆情的大环境中,职业道德和法律类话题始终是一个不可逃避的主要舆论问题,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课程实施目标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可见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是要融于生活的,网络舆情中涉及社会生活类话题的事件很多,这无疑在给学生带来生活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展开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业道德与法律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有效运用网络舆情对初中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借助网络优势,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丰富多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世界观创造有利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成效;兴趣

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中专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需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中专学校提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重视程度。对中专学校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并且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学生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守法的良好公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特点分析

1.遵循规律,切合实际,体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中专学校的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符合我国社会人才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中专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对我国很多青少年的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缺乏法律教育,对我国的众多法律法规没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为了保障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效,强化“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成效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为中专学生的就业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2.案例丰富,主次得当,教材具有吸引力

对中专学校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新入学的学生年龄会在15~17岁左右。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点。中专学校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且现实生活中接触现代信息手段也很多。但是由于学生还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多中专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存在严重的厌烦心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没有树立理想和抱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的众多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材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新颖性[1]。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法探究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可以使学生发生情境转换,使其可以多感官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体验感,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2.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找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是采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件。教师为学生布置众多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渐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要求学生对事件进行剖析,并且对自身进行反思,使得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增强,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从而领悟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而且教师项目教学法中布置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3.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

课程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开展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阵地,有效保障课程教学成效。中专学校学生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接触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偏爱的微信、微博,构建第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还可以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岗位打好基础。这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使得自己可以发展成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总之,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活动实践,保障“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促进中专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D.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J].科技视界,2013,(3):128.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我国的中职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性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的保障。职业道德与法律经国家教育部规定,正是被纳入中职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中,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使学生的道德感和法律素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在未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在真正参加工作的时候,能够用职业道德严格约束自己,并学会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二、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三、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改革策略

1、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重视。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去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只有学生的提高了课程的重视,才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教师传授给的知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从事一线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具体的实训为学生们讲解法律相关的内容,并不断吸纳最新的法律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接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了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兴趣和重视。

2、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对其分析、思考,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指导学生把课本上包含的基本涵义、性质、特征、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条文规定等放在学习的重点,学生虽然获得了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去思考、质疑这些被动接受的知识,所以学生对各种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都较低。而案例式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味的复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去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学生在面对直观、生动的教学案例时,积极的调动思维活动,独立的思考、认真的分析,并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与不解,教师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进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在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推动下,必然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在教学中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照本宣科或在黑板上写满板书,学生必然会对课堂充满厌倦和反感。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制作新颖、特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为学生讲解案例的时候,直接放一段视频或提供一幅图片;学生觉得累的时候,为学生放一段轻音乐舒缓一下课堂气氛等等。不仅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快速的吸收所学知识,而且有效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4、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实行多种评价方式。

学校要为该课程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尝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即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平时的成绩,在期末结课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一篇与道德和法律相关的论文,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详细的分析并解答,以此作为期末成绩,然后将两种成绩折合相加作为学生的总成绩。也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中要涉及教材内的基本概念、涵义以及相关规范条例,还要重点设置案例分析题,从多方面的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5、《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第10篇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素质的员工。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并在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中养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勤勉立业、成功创业的基石。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差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目标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这门课程,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全书始终以突出能力培养为宗旨,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必要的基础。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增强法律观念。

三、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德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

首先,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中职学校德育任课教师进行职业德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加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力度,同时鼓励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践性和吸引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实施教学,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三,要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其四,要发挥各地区职业教育教研部门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由市县教研室牵头,组织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地区公开课和研究课,组织市县级培训,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并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为原则,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探究式、讨论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法律逻辑学范文 下一篇:道德与法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