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范文

时间:2023-03-19 01:03:43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1篇

《知识产权法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正义性;价值体现;传统知识;WIPO

知识产权人的权利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而在不断的扩张,社会公众的信息自由范围也同时逐渐扩大,从而出现了知识产权垄断权与社会公众可以自由、有限地接近、使用知识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双方利益的矛盾冲突。知识产权法时刻关注知识产权中私益与公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私益需要有力保护,公益更是立法之本,协调两者之间的权利范围是每个社会秩序所要面临的任务。构建利益平衡机制是解决知识产权公私益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相应地,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恰当适度的理想状态。同时,以有效的制度救济作为补充手段, 在知识产品生产和流转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使两者的利益保持一种平衡。这是利益平衡制度设计在知识产权法上最高价值追求。知识产权人的私益与社会公众的公益之间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知识产权法通过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产权法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价值

1.知识产权法的一般法律价值。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领域的形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都表现为对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的侵害。知识产权法通过确立对知识产权侵权制裁的法律机制,在知识产品的市场流转、应用和传播领域确保了公平竞争秩序。

2.知识产权法专项法律体现的价值。从知识产权领域的专项法律而论:专利法是保障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专利权的法律。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是对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的一种合法垄断,这种合法垄断却为技术领域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知识产权法的社会价值

1.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的本质而言,法以“自由”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法典是用来保卫、维护人民自由的,而不是用来限制、践踏人们自由的,如果法律限制了自由,也就是对人性的践踏。

2.公平正义。知识产权法本身具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功能――“知识产权法在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禁止不正当利用和不诚实牟利的作用,反映在商业上就突出表现为禁止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旨在赋予并保护权利人的独占权,帮助权利人消除他人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创新。“创新”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独立的主导性价值,不仅是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制定和存在的原因和追求的目标,同时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中,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实现了自身制度的创新。

三、知识产权法的现展

1.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上的发展。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历经岁月变迁,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权利客体)日益延伸,渐成无形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表现。譬如商标法,早期仅保护商品商标,其后扩及服务商标,现在又延及地理标志和证明标记,似有将商业标识一网打尽的趋势。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虽日益丰富,但也日益背离其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和特征。

2.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励知识创新,知识产权因此归属于创造者,实属当然。1791年法国专利法前言宣称:“任何新的想法,其实现或者开发可以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主要应属于构思出这种想法的人。如果认为工业发明不是发明人的财产,从实质上来说,那是违反法律的。”而著作权归属作为自然人的作者,更是天经地义。法国和德国等坚持“作者权法”传统的国家,曾坚持认为作者是作品的主人,作品只能是作者的财产。知识产权归属于知识产品的创造者,甚具伦理上的正当性。

但是随着知识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知识产权归属于创造者的原则,渐渐让位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发明人还是属于其雇主(投资者)?在法律上最早回答的是1897年奥匈帝国的专利法,该法承认发明人对其发明有权获得专利权的原则可以有例外,即在合同或者服务章程中另有规定的,专利权可以不归属于发明人。后来各国陆续作出类似的规定。

3.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推动下,知识产权的权利类型日益丰富,一面通过颁布新法,增加权利种类,比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一面通过调整旧法,增加新的权项。比如专利法上增加了许诺销售权;著作权法上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禁止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权等。同时,知识产权的权利内涵也日益拓展。比如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扩及域名之上,禁止在域名上恶意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尤其是著名的商标;作品的复制权也延及到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

四、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适应

以国际条约为主导的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己经势不可挡,但其全球化应当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来自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法律观念,注重国家利益的维护,反对保护标准不相适应的提高。否则,知识产权立法尽管在法律理论上恰当自如,但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丧失其合理性,蜕变为纸面上的逻辑符号,徒具美学的意义。

五、结语

从整体的知识产权法来看,知识产权的触角越伸越远,逐渐背离了其原有的范围,有向无形财产法渗透的趋势。前已述及,知识产权的客体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而这些特征逐渐被扬弃。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投资回报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目标下,开始延伸到数据库、证明商标等创造性和识别性极弱的客体上。某种程度上,知识产权似乎渐渐的泛化到无形的财产之上,而不论其是否有创造性或者识别性。纵览知识产权现有的保护范围,与知识产权法诞生之初相比,可谓面目全非,除了无形性之外,几乎难以抽象出其共同特征。长此以往,知识产权法也许面临着自我解构的困境,当知识产权法客体的创造性或识别性越来越淡化,知识产权法或许就真正成了规范“无形财产”,而非“智力成果、商业标识”的法律,从而对称于规范有形财产之物权法,并肩而立,相互呼应。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 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J]. 法学研究. 2012(04).

[2] 杨春福. 风险社会的法理解读[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06).

[3] 知识产权的共同规则与自主话语[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5).

[4] 吴汉东.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 中国法学. 2009(01).

[5] 吴汉东. 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J]. 中国法学. 2007(06).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中图分类号:D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77-01

一、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概说

竞争法是指为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而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知识产权体系分解如下:

专利权

│经典知识产权│商标权

知识产权│著作权

│商号权、地理标记权

│其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

半导体芯片权、数据库权、著作权

邻接权等

二、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一)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有其共同的目标和原则。该目标为维护企业、个人对其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维护健康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公平的竞争关系。该原则为诚信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

但是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知识产权明确规定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该权利具有排他性。而不正当竞争法是在特定的竞争关系中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能够给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的只是一种有限的、相对的、几乎没有什么排他性质的利益。这两套制度是互相依赖,不可割舍的。抛开其中任何一项制度,智力和工商业成果的保护机制都是不完善的。

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法的补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保护那些不受特别法保护的客体,例如商品的装潢,作品的标题等。2、保护那些虽然可以受到特别法保护,但是尚未获得授权的客体。3、保护那些特别权利期限已经届满的客体。4、保护知识产权法不赋予的保护。5、保护新型智力劳动成果或者工商业成就。6、在有的情况下,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可能和特别法的保护同时存在于一项客体之上,发生两种保护机制竞合,例如对注册商标的保护。这时,如前所述,应优先适用特别法即商标法的规定。7、间接保护知识产权。

(二)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但这种垄断权不等同于反垄断法限制、禁止的垄断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是竞争的对立面,表现为对竞争的限制或者阻碍,而在专有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是指一种合法的垄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往往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

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具有共同目标。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创新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知识产权法通过确认新产品、方法和作品的财产权,实现了刺激创新、鼓励新技术传播和商业化的作用。反垄断法则通过禁止对竞争产生危害的行为,实现了促进创新、确保消费者利益的目的。其实,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相关的共同目标除了促进创新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外,更重要的是促进有效竞争。就反垄断法来说,促进和保护自由公平竞争,禁止非法限制竞争行为,是其基本的使命,只是这种对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激励创新的市场结构、立足于市场来实现的。它是通过刺激企业的市场竞争,进而通过竞争而实现对创新的刺激的――创新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进行创新活动。确实,在促进竞争中,反垄断法又激发了创新,使竞争在更高一个水平上进行。

三、结论

在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竞争法之间,存在一种利益平衡问题,需要实现知识产权的行使与反垄断控制、反竞争控制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机制总的来说是平衡各种应当保护的利益,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私人利益和促进公平竞争的社会利益。一方面,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必须得到充分保障,以使创造性劳动得到公平的补偿,从而进一步刺激智力创造活动,增进人类知识宝库;另一方面,也需要切实禁止妨碍技术革新、知识与信息传播的行为,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公平竞争的社会利益。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民法;国际法;归属

我国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实行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环境,一个富有效率、井然有序的创新秩序。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工作,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重要依据是知识产权纠纷原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

有些学者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门,其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专有技术制度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许多民法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三节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其调整范围。知识产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民法中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通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顺应部门法适应社会关系调整需要而逐步分解细化的趋势,将知识产权独立成了一个法律部门。

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总称,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是一种社会法。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私人利益,因为那种私人利益是一种特殊性的、利己性的私人利益。经济法所保护的是社会公法规范,而经济法规范比较适中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合理使用,经济法规范是一种弹性规范,尤其有利于国家公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地自由裁量。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入经济法是不合适的。

就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科技法所调整的是科技社会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科技基本法;

(2)科技主体法(由科技管理机构法、科技机构法、科研人员法等主要法律构成);

(3)科技行为法。主要包括:①科技投入法;②科技研究开发法;③科技成果法;④科研奖励法;⑤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及科技保密法;⑥科技国际协作法;⑦处理科技纠纷程序法等主要法律。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有一定的联系,科技成果往往由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调整。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关系密切,但知识产权法中的商标法、商号法、原产地名称法却与科技法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知识产权法尽管保护科技成果,但不属于科技法。

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的性质看,知识产权属私法。“私权”是属于具体的、特定主体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它的“专有权”,即决定了它的专有性。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一般构成侵权。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由民法调整并无不当。且从内容上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民事关系。且作为普通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平等性、自愿性、私利性、对抗性等特征知识产权也全部具有,并且知识产权的一般制度、一般原则也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大多数问题。

尽管知识产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但这些特点本身就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正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一种反映。因此,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仅仅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是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分支,是民法特别法。即在适用知识产权法,处理案件时,在知识产权法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其规定,在知识产权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法的相关原则与规 定。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从19世纪末至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通过国际双边与多边条约实现。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等重要的公约,均属于国际法的范围,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制度。

三、结论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相对于物权而言,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也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大多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并为我国目前立法所确认。因此,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分支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一般分支(如物权法、债权法)有所区别。因此,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是民法特别 法。

从理论上看,在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每一个知识产权制度时都将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在订立或修改知识产权法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法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考虑是否符合民法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找准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而且对于发展与丰富民法体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明确了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在适用知识产权法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如果知识产权法有相关规定应首先适用其规定,如果知识产权法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及原则。并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除声明保留的以外均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节省了立法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规范看,属民法;就其国际规范看,属于国际法。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

[2]刘家兴.民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61.

[3]南振兴,刘春森.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4,73.

[4]邱本.经济法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2.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民法;国际法;归属

【中图分类号】 D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52-1

我国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实行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环境,一个富有效率、井然有序的创新秩序。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工作,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重要依据是知识产权纠纷原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有些学者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门,其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专有技术制度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许多民法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三节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其调整范围。知识产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民法中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通适用于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顺应部门法适应社会关系调整需要而逐步分解细化的趋势,将知识产权独立成了一个法律部门。

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总称,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是一种社会法。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私人利益,因为那种私人利益是一种特殊性的、利己性的私人利益。经济法所保护的是社会公法规范,而经济法规范比较适中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合理使用,经济法规范是一种弹性规范,尤其有利于国家公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地自由裁量。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入经济法是不合适的。

就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科技法所调整的是科技社会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科技基本法;(2)科技主体法;(3)科技行为法。主要包括:①科技投入法;②科技研究开发法;③科技成果法;④科研奖励法;⑤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及科技保密法;⑥科技国际协作法;⑦处理科技纠纷程序法等主要法律。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有一定的联系,科技成果往往由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调整。

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的性质看,知识产权属私法。“私权”是属于具体的、特定主体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它的“专有权”,即决定了它的专有性。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一般构成侵权。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由民法调整并无不当。且从内容上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民事关系。且作为普通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平等性、自愿性、私利性、对抗性等特征知识产权也全部具有,并且知识产权的一般制度、一般原则也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大多数问题。

尽管知识产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但这些特点本身就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正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一种反映。因此,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仅仅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是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分支,是民法特别法。即在适用知识产权法,处理案件时,在知识产权法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其规定,在知识产权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法的相关原则与规定。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从19世纪末至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通过国际双边与多边条约实现。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等重要的公约,均属于国际法的范围,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制度。

三、结论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相对于物权而言,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也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大多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并为我国目前立法所确认。因此,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分支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一般分支(如物权法、债权法)有所区别。因此,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是民法特别法。

从法理学角度上看,在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每一个知识产权制度时都将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在订立或修改知识产权法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法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考虑是否符合民法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找准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而且对于发展与丰富民法体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角度上看,明确了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在适用知识产权法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如果知识产权法有相关规定应首先适用其规定,如果知识产权法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及原则。并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除声明保留的以外均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节省了立法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

[2]刘家兴.民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61.

[3]南振兴,刘春森.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4,73.

[4]邱本.经济法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2.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竞争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35-01

一、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日益成为财富,并且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法作为保护人类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手段,这一讨论应该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话题。

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猛发展,而竞争法作为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秩序的基本法,始终保持着与知识产权的密切联系,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一个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对其未能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给予补充性保护;另一个在肯定其垄断性专有权的同时,又对超出合理界限的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给予限制。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扩张与限制.

二、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内涵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专利、著作、商标和其他智力成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他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关系。知识产权法中既有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也有实体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但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来划分,他仍属于民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也都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其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也是为了确认和保护这一私权服务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已基本建立起符合标准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竞争法是指通过制止市场交易中的不正当不公平行为维护经济秩序法律规范的总称。保护竞争是其主旨,以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作为竞争法的核心内容。其概念反映了他的本质特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都是市场在竞争行为中违反公平原则的表现:这种行为会对市场的正常运行起到一定的破坏。制定竞争法就是要通过规范和制止市场危害行为,来规制、管制和引导各种竞争活动,创造一个自由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以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能够正常的运行。

三、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的关系从表面上理解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法律规范。其相交叉的部分可以适用于一般法律的竞合原则,却不适用于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的原则。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像打击盗版、假冒等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措施。而竞争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于他人侵犯知识产权人权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也保护了知识产权。这样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一起保护着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共同起着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作用,并成为知识产权法的一个生长点。因此,可以说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依相存、互为补充的。另一方面,就竞争法中的反垄断法来说,其涉及知识产权领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知识产权权利人本人滥用权利而对市场竞争秩序造成损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前者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其他人侵犯知识产权人本人权利,而后者则是为了防止知识产权人本人行使权利而损害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两者统一于维护公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这一目的之上。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之间就是从这样两个方面发生着联系的。

其次,竞争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几个特点:

1.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补充性、间接性。竞争法就是为克服知识产权法在权利救济上的缺陷作为一种补充性保护机制而出现的,目的就在于当知识产权法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能够构筑第二道防线来维护权利,提供一种补救性救济保护。另外,在知识产权权利人不知悉侵权行为,或者虽然知悉但是出于某种考虑不愿意追究侵权者的时候,如果其他竞争者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例如,侵权者因为侵犯知识产权而获得了不应有的竞争优势,那么受到侵害的竞争者可以依不正当竞争法来制止侵权。这样对知识产权权利人也起到了间接的保护。

2.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扩张性。竞争法保护的客体不必一律注册或登记。一些国际条约、惯例对商标、工业设计、企业名称的竞争法保护并不以注册、登记为限,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条款》等等。其次,反不正当竞争的规范从竞争领域扩展到非竞争领域。一些国家的制止不正当竞争立法及国际条约与惯例,已将不正当竞争行为有限度地扩大到非竞争领域。再者,对知识产权客体范围的拓展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拓展了不正当竞争的示例类型,是国际上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水准的重要标志。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竞争法

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规定

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从贸易角度对知识产权进一步作了新的划分,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既有增加,又有舍弃,充分体贸易有关这样一个特征。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主题,没的三个公约进行专门的表述。但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这一际上相当于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其保护知识产权是:版权和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信息专有权。这些范围可以看出,同其他知识产权协议相比,这个划分商业气息与可以用来贸易的”商品”直接有关,与智慧成果的联系进一步谈荣誉权、形象权、标记权更紧密一些。其中的”信息专有权”,就是保密,这一般认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部分。

制止不正当竞争列入知识产权法范围的法理原因。从考察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法和竞争法本来属于两个法律部门,其范围和调整的都是不相同的,在法律体系中的功能也各不相|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竞争法的时候,注重的是公平、平等、自由、有经济环境,不能过度垄断,不能非法限制竞争,不能进行违法的不正。通过竞争法的规范,保障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真正起作用,达到资源铌置,社会效益的最佳发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我们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竞争法的时候,其所指向的是一种法和国际条约,达到对知识产权的合法独占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私不是为了一种公共秩序和经济竞争秩序。这种私权利的保护,目的是进―步剌激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促进科技进步,最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尽管两种指向的目的和功能不完全相同,但在反不正当竞争问题上,所要不法行为则是重合的。如侵犯专利和技术秘密的行为,既会形成不正场优势,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同时也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的。因此律指向对象上形成了竞合。又如侵犯他人知名商标权的行为,能不正当地抢占他人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的公平诚实信用,使市场信;同时又是侵犯他人工业产权的行为,构成对他人民事权利的侵犯。如正当竞争行为仅仅列入竞争法的范畴去进行调整,势必削弱知识产权力度。因此,在知识产权法中专门规定制止不正当竞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二、知识产权法和竞争法的竞合

知识产权法只调整竞争法中的一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包括其他与工业、知识产权无关的内容,如权力干预限制竞争、不正当削价倾销行为、联合行为,当然更不包括竞争法的核心问题^反垄断问题。因此,知识产权和竞争法的竞合只是部分的竞合。知识产权法中包含了部分制止不正当竞,行为,但不能包括所有的竞争法内容。现有的教程一般从《巴黎公约》,将”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列一章,同专利法、商标法一样,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个完整部分专章表述,在专章中则将所有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写入侵知识产权,这是不甚妥当的。这是由于没有认真分析知识产权法和竞争关系,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竞争法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宪法”所,但也有一些论著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排除”反不正当竞争”在知识产权^中的地位,只论述工业产权(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亦是不够全面,《巴黎公约》等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不一致。

三、早先国际协定中制止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8篇

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明确将推进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列入2014年工作安排当中。

大势所趋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分别以文章或发言的形式,就知识产权法院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特别是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议题再一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

论及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必要性,虽然各界观点不尽一致,但集中体现为以下三点理由:其一是国内近年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猛增,一些法院不堪重负;其二是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对于法官素质要求较高;其三是各地法院裁判标准不一,易造成裁判冲突。

近些年来,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和社会各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法院全年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一审、二审、再审案件114177件,比2012年上升2.83%,案件数量再创新高。其中,民事知识产权案件99935件,同比上升7.04%;行政知识产权案件4399件,同比上升2.47%。而从2009年至2013年,全国地方法院审结的知识产权一审民事案件从3万多件增长到近9万件;行政案件从近2000件增长到近3000件,刑事案件则从3000多件增长到9000多件。

案件数量的剧增无疑加大了法官的审案压力,同时也无法保证判案质量。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机制,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量至关重要。

案多人少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增加人员和编制的办法来逐步加以解决,但以目前国内法院的审判机制与格局,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表示,知识产权案件往往涉及专业的技术问题,如专利及商业秘密案件,或者随技术的发展而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诸如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及商标权案件,这都要求审理者的知识结构合理,有足够的经验应对专业问题。他认为,建立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院将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维护权利人的权利。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二庭姜颖法官对此感同身受:“比如审理专利行政案件,传统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新技术领域的不断出现,要求法官不但要懂法而且还要懂技术,对于各类专业知识的储备必须不断更新。这对每个知识产权法官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余明永认为,现今法官队伍管理体制不适合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因为知识产权审判是跨学科的审判领域,法官不仅要具备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法官的成熟周期要比一般审判领域长。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对此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因为涉及无形资产和跨学科技术,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极强,涉及的法律问题日趋复杂。因此,比起知识产权法庭,建知识产权法院更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统一司法标准,节约司法成本。

基于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以及实际存在的地方保护等原因,在各地、各级法院之间,甚至是在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经常出现同案不同判、裁判尺度不一的情况,这不仅难以让案件当事人满意,影响诉讼的社会效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象。

要想真正做到统一裁判标准、避免裁判冲突,则必须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出存在制约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发展的症结所在。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国各级法院系统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也采取了多种举措,比如逐步铺开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等等。但业内普遍认为,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地方急行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之后,各地筹建知识产权法院的行动明显提速。尽管此前曾有最高法院人士表示,此事需要较长时间,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但却依然无法阻挡地方上的建院热情,甚至出现了各地争相筹备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现象。据初步观察,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河南、湖北及四川等省市都在申请筹建知识产权法院。从业内相关人士,特别是地方各级法院负责人的对外公开表态当中,不乏出现“率先”、“首家”或“首批”等字眼。

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国内首个知识产权庭的北京法院系统,多年来对于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在建立“大民事”格局的司法改革思路影响下,加之其他一些现实因素,这一进程曾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日前,为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北京市正在重新开启这一进程。去年12月,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在与神华集团院士专家座谈期间透露,北京市准备成立首家知识产权法院。

在此大背景下,担负国内绝大部分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审判任务的北京一中院向前迈进了扎实的下一步。3月17日,《人民法院报》以《北京一中院“双核驱动”知识产权审判》为题,对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探索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的最新举措作了详细报道。这也是去年年底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一分为二”以来,首次在官方媒体上正式“亮相”。

据了解,2013年底,为了有效推动司法裁判尺度统一,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效率,有效实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宗旨需要,北京一中院在原先民事审判第五庭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产权审判一庭、二庭,其中,一庭主要办理商标权案件,二庭主要办理著作权和专利权案件,将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类型案件集中由两个知识产权庭审理,在北京率先构建了“大知产”审判格局。

而对于在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来说,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问题上也自然表现出当仁不让的姿态。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黄武双等专家认为,上海有条件、也应争取开展地方性知识产权法院的首批试点。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单晓光表示,上海已把建立“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作为2020年的战略目标,知识产权法院的试点对实现该目标很有意义。更有专家们建议,知识产权法院的探索不妨考虑突破现有法院的地域管辖限制,比如可在上海跨地区审理周边案件,以突出公正性,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吕国强则建议,为争取知识产权法院率先落沪,上海各方面应形成合力;法律界也该早作研究,明晰具体问题,如知识产权法院的审级(是中院还是基层法院)、结构、规模等。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广州也正在积极申请设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19年以来审理了过万件知识产权案件。据统计,广州受理和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总量,占同期全国法院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约1/10。仅在2013年,广州两级法院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近万件,同比增长了20%。法官人均结案数达136件,最高为218件,法官工作量极大、案多人少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广州在基层法院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并推出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综合试点合议庭。丰富的审判经验和调研成果为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素材。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广州市中级法院副院长余明永以省政协委员身份提交了一份建议,在广州地区率先探索创设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促进该类案件审判的专业化。他认为,广东是专利申请和获批大省,有丰富的案源,无论是从人、财、物方面,还是政策环境等区域优势方面,都已具备了迈出这一步改革的基础条件。

此外,广州市中级法院院长刘年夫在向市人大作法院工作报告时,也提出将探索试点设立广州市知识产权法院。刘年夫还向媒体透露,目前这一想法已通过省高院向最高法院申报。刘年夫表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后,将负责审理原由各个基层法院一审的知识产权案件,级别相当于基层法院,由市中院指导、监督。知识产权法院要探索一个新型的法院模式,可能参考珠海横琴法院,推行法院改革,淡化行政化色彩,减少一些机构和人员,突出审判办案、突出法官的主体地位。

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也不甘落后。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说,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已在全国法院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庭,探索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建议最高院支持深圳率先试点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为全国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去年年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对外透露,江苏正在积极筹建知识产权专门法院。

1月15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胡道才向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工作中提出,2013年,全市法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审审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505件。为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开展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和专业化审理试点工作,经最高法院批准,南京铁路运输法院自去年7月1日起负责审理发生在秦淮、栖霞、浦口、溧水、高淳区的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为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进行探索,得到最高法院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今年南京将争取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依法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促进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施。

另据南京市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成立后,将利于协调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在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中的办案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两会”期间表示,进一步加大对湖北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支持力度,建议批准在湖北设立知识产权中级法院或基层法院。她说,“两高”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设。湖北具有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条件和优势,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东湖开发区等多个部级的高新技术示范区。湖北省知识产权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案件几乎覆盖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所有领域。为此,她建议批准在湖北设立知识产权中级法院或基层法院,更好地维护知识产权。

河南省也很快行动起来。从2月14日召开的河南省全省法院院长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法院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司法改革,探索设立郑州知识产权法院。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向全国两会递交议案,结合河南省实际,建议尽快设立郑州知识产权法院。张立勇表示,随着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推进河南产业技术进步升级,也势必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河南需要尽快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应对未来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审判需要,跨区域管辖知识产权案件,促进河南创新驱动发展。

据悉,河南高院作为全国5个知识产权案件实施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合一”审理的试点高级法院之一,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独立、人员固定、管理规范的知识产权审判管理模式,为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成立,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九巡回审理庭在郑州成立,河南已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的区域中心,需要通过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司法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商华今年向两会提交建议,希望在成都建立跨省级行政区的知识产权法院,理由是四川省内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集中,同时成都地区也与西部经济体有密切联系。

稳步推进

在各地积极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同时,也有专家强调,我国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呈现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像北京、上海、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占到全国50%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数量远低于上述发达地区。因此,应当在知识产权案件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决定知识产权法院的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表示,知识产权法院不能遍地开花,应选择基础较好、案件较多的地方,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先行先试。因为业内公认,京沪的知识产权审判水平在国内领先,也集聚了一批专业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嘉也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个知识产权法院。如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西南地区等依据各案件数据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统筹审理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研究员杨延超建议,可以考虑在北京设立一个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作为知识产权案件的最高审判机构,负责指导全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工作。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按区域位置及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设置若干所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尹锋林博士则主张,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必须合理确定专门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地域布局。由于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绝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且主要是针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专利或商标无效案件,同时由于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垄断等民事案件的审理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加之上述案件总量尚可控,因此,根据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原则,可以首先在北京试点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集中受理知识行政案件和有关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垄断的民事二审案件。如果北京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和市场发展对高质量知识产权审判资源的需求,那么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北京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受案范围或者在其他地区增设知识产权专门法院。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利益;利益冲突;利益平衡

一、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的颁布与实施面临着个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的讨论。在人们积极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者说法律日益保障了个人的合法权益是否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我们需要准确的界定和理解什么是公共利益。首先,公共与个人既对立又统一,公共利益不是几个人的利益,在对象上是全体的公众利益,面对的是大多数人。这些人的利益共同构成了公共利益。其次,公共利益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利益,这一利益的界定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之间的共同性,是共同的认可的利益。公众利益符合社会成员的集体利益,这种公共利益在本质上应该是与个人利益不相冲突和对立的。但是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知识产权法一方面力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又具有私法的属性。一方面知识产权法是对于个人知识创造与发明的成人与尊重,是对于个人权益的合法补偿和法律认可。但是就知识本身,这一保护客体的特殊性,不像其他物品,没有较大的关涉性,所有权并不会对他人产生较大影响。知识本身对于公共利益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在法律领域的一种具体化。西方国家对于个人权利的至上性的尊重,在这里面临着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上升到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的高度。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的考量,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说强制的形式进行处理,这种法律契约的达成或者说出台,是国家的介入的结果,国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群体。知识产权法对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对于个别个人权益的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我们尽量界定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其中,对于公有领域的界定十分重要,这也是知识产权法进一步完善的努力方向。

二、知识产权中的利益冲突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平正义,对于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法颁布和实施的初衷一方面是对于个人权利的尊重,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考量,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与个人权益挂钩的,这种类似于激励的法律制度通过知识保护来实现知识和科技的创新,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实现人类的科技发展。这种以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初衷,奠定了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的存在。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矛盾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一矛盾在知识产权法制定出台就必然存在着。如果说知识产权是个人权利,尤其与利益挂钩,这种附属价值造成了利益的冲突。随着知识保护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和知识的日益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社会财富推动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同时更进一步激化这种对立。知识产权法造成了对于公共利益的侵害,在成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知识的创造与实现之间的对立。这种冲突不仅仅是知识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冲突,这种利益的冲突,其实已经超出了知识产权法本身,超出了知识本身的价值,上升到公共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这种冲突甚至关涉在人的生命权,这也是冲突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在知识产权法中处理好利益的冲突,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知识产权所有者都应该认识到,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在知识产权中需要我们对于利益平衡的合理关涉,这不仅仅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奠基,更是对于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引导。我们需要这种平衡,这种平衡是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这种价值冲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对于这一利益冲突的解决是有借鉴价值的,在建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法发的完善和发展。在今天,知识产权法面临着再考量和变化,这种变化和冲突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奠基是有益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发展,对于法律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对于利益的考量日益多元化,这对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在哲学层面的思考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袁咏.数字版权[A].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2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知识产权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知识产权法学是我国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具有一般法学学科的特点,而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及其保护对象的抽象性,使之成为法学教学中的难题。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围绕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展开,学生只学会法律是如何规定,而不知缘何如此,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受到了从教育部到各高校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因此法学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知识产权法学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知行统一,能够理论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知识产权法学中实践教学的特殊性

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起步较晚,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相对于其他传统法学基础相对薄弱。尽管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现实生活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仍屡禁不止。一方面原因是人们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普及不足,造成侵权人不知自己侵权,权利人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就使学生产生迷茫,认为自己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不符,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

由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权利的多样性及涉及到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使本不具备理工科知识背景的法学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真正应用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实践的环境使学生能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二、知识产权法学现阶段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通过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虽目前已采取义务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实践教学,但就知识产权法学中的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困难:

(一)知识产权法学实践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中法学专业进行实践教学虽不属于新生事物,但投入毕竟有限,仍以课堂理论教学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知识产权法学仅是法学专业的课程之一,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的实践教学多数高校几乎没有,更谈不上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缺乏真正具备知识产权法学实践经验的师资;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占用了专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与时间;在学校缺乏相关措施加强实践性知识产权法学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养的环境下,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不强。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实践教学中缺乏有力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缺乏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的实践教学渠道

法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渠道主要有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院庭审旁听等,这些渠道只有在涉及到知识产权案件时才能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联,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对从权利产生到权利保护全过程的实践需求。

三、知识产权法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初探

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配合形成合力,根据知识产权法学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知识产权法学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严谨且要严格执行的,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体现了对实践教学地位的肯定,使其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内容。

1、要在教学计划中确定实践教学所占的学时比例,在教学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现。

2、要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尽量在教学大纲中固定下来,是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授课的内容在有所取舍的基础上做到主要内容相匹配,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3、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考核体系。评估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在全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给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的考核结果,计入科目总成绩

(二)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知识产权法学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理想标准应当是复合型师资队伍,既懂相关自然学科、又懂法学,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1、引进优秀的律师、法官或精通相关专业的商标人和专利人等指导实践教学。

2、合理计算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的工作量 ,推荐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相关培训和研讨,选派实践教学教师直接进入实践部门进行锻炼等等,加大对专职教师实践教学队伍的培养。

3、在综合性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法学专业师生与各自然学科师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各自发挥所长,相辅相长。

(三)积极拓展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的实践教学渠道

1、除了保留传统的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院庭审旁听等法学实践教学渠道以外,还应积极拓展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的实践教学渠道,如到商标机构、专利机构及相关审批部门见习、实习等,如遇困难,学校应有相关措施扶持。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若在综合性高校,可鼓励各专业师生参与到真正的权利申报和权利保护工作中;若在在专业的法学院校,可积极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联系合作。

上一篇:小产权范文 下一篇:产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