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知识本源,重塑知识信仰,呼唤知识创新

时间:2022-09-13 01:32:42

追溯知识本源,重塑知识信仰,呼唤知识创新

【摘要】知识是企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回顾知识经济的形成过程,从美国经济增长和企业成功角度验证知识经济的作用,发现知识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矛盾。指出申请专利结构失调,缺乏核心专利,商业模式陈旧和外国技术壁垒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提出企业蔑视知识,忽视产权的逐利行为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缺失的根本原因。通过追溯知识本源,重塑企业对知识的信仰和产权的尊重,呼唤企业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 知识信仰 知识创新

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日益被政府、企业和学者所重视。彼得·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对知识将会成为企业巨大财富的预言已经实现。以知识的创造和利用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也迅速形成,影响波及全球和各类业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权利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发展变革模式是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热点。我国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不久,对知识创造和知识价值的把握和利用表面化。这种背景下,更应正确理解知识经济,追溯知识本源,重塑知识信仰,呼唤知识创新。

一、知识经济的提出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成为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智能,而不是发达的肌肉或灵巧的双手;“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通过这项生产要素,当今一些高度发达的社会和经济实体,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才得以获得及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阿罗(1962)以假设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而消除报酬递减的趋势,提出了“干中学”和知识的外溢。阿罗指出,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技术进步又是知识的产物和学习的结果;学习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又体现在技术进步上。

罗默(1986)以阿罗“干中学”为基础,提出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该模型中,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的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增长。1990年,罗默发展了内生增长模型,提出新经济增长模型,把公共知识和企业拥有的专门知识当作内生变量。至此,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学者的重视。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表明知识经济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形态,人类面临着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

二、知识经济的验证

20世纪末,推动美国经济快速持久增长的行业,证明了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这些行业包括信息技术、新型能源、生命科学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们规模很小、产量有限,但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先导,这些行业企业得以迅速滋生和发展。以微软、IBM、英特尔、苹果公司等知识型、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软件服务、芯片开发、个人计算机业务,取得了重大突破,超越了传统产品的增长速度,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正式到来。与传统行业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依赖技术工人取得的增长不同,新型行业主要依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和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获得增长。知识的创造与使用是新型行业的主要特征,知识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新科技加速了知识在全球的传播。这正如德鲁克预言的一样,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

三、与知识经济理论相矛盾的事实

知识不仅是企业财富,也是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避险工具和减损砝码。但知识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破产令人困惑。统计表明,到2006年5月末,中国专利申请量达到3百万件,专利申请增长率大幅提高并保持较快增速,逐渐缩小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一大批以软件服务,芯片开发等为主的知识型企业倒下,世界著名移动通讯企业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也在三星、苹果的冲击下丧失大量市场份额,面临困境。

此外,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知识的溢出效应,在实践上也有着相反的结果。在假设条件下,知识在全球的传播会缩小国家间企业实力的差距。但发达国家以巨额的研发投入,率先获得了领先世界若干年或几十年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而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和禁止贸易条例把高新技术和新知识挡在了国门之内,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其他国家的学习;向其他国家收取巨额的专利使用费,也使新知识的传播遇到了资金上困难。这就大幅减弱了知识的溢出效应,造就了知识经济中的不平等地位。

四、中国企业处于知识经济劣势地位的原因

中国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不久,又加入了WTO,使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特别在知识型企业领域,一些企业的后发劣势尤为明显。而急于在行业中圈地扩张、追逐利润、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企业,对知识经济的理解偏向片面。这些企业忽视了对知识的尊重和产权的保护,形成了滥用知识和蔑视产权的思潮,妨害了企业核心知识的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创造,损害了企业形象,加剧了国际贸易争端,是中国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虽多,却结构失当。截止到2010年,在数百万的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多于八成,最重要的发明专利却不到二成。与此相反,美国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占三成,发明专利占七成。第二,中国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多属于边缘专利,核心专利欠缺,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缺乏对商业模式的认知和思考,特别是业已成功的企业过于依赖旧的商业模式,受到新商业模式的挑战,转型艰难。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为代表的一些世界知名移动通讯企业,过于依赖旧的系统平台,忽视新系统的研发,被采用高性能,新系统,创造新商业模式的三星、苹果超越。第四,核心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障碍重重,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挑战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研发。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和禁止贸易条例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泄,又在发展中国家广泛申请专利,布设专利雷区,防止类似技术的产生和超越。

五、追溯知识本源,重塑知识信仰

中国企业要扭转劣势,首先必须重新认识知识,从追溯知识本源开始,重塑知识信仰。

“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哲学。古希腊哲学认为知识与人的经验和逻辑有关,哲学家更是以苦行僧似的游历来丰富经验,以同智者的辩论来缕顺逻辑。经济学上,知识是天生的半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对所有人,知识都是可以学习、使用和自由流动的,但是每个人获得的经验和逻辑是独特而不同的。随着知识的丰富和专门化的加深,知识的半公共品性质也在不断增强,比如一些专门化的知识只有专业人群才能学会、利用和思考。随着专门知识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加深,出现了科斯的产权定理。科斯定理表明,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有了产权,人们自然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围绕科斯产权定理的研究,规定了知识的产权边界,使知识成为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商品。这规定了知识经济的秩序,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为知识的创造过程,明确了的责任边界。

知识信仰不仅是基于对知识本源的追求,对知识概念的思考,也是基于对知识责任边界的明确。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价值创造者和硬通货。知识能够创造新知识和专利,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不可估量的产权。信仰知识,尊崇知识便是时代环境下企业发展的能量和诚信的标志。因此,中国企业不仅要重新认识知识的作用,明确知识产权的责任,更要信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树立知识经济世界的大局观念。对知识的信仰和产权的尊重,就是对自身责任的清醒,就是创新的起点。

六、创新创造价值,呼唤知识创新

熊·彼特和德鲁克都极为重视创新的作用。熊·彼特指出创新内生于生产过程,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他认为,新工具或新方法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即创新创造新价值。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的基本功能和历史使命。他在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的价值逐渐被政府和企业家认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转型和发展,都需要创新的巨大助力,这也是我们呼唤知识创新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5.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5]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黄灿,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知识产权;侯晓东,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

上一篇:浅议会计职业道德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如何... 下一篇:分析构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