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9-08 11:07:09

智慧教育课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1篇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教师是专业人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皆强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好老师的形象,但是,一些共同的、普遍的特质是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好老师提出了共同的四项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教师或师范生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角色期盼是什么样子?社会上、学生心中所希冀的教师形象又是什么样子?据笔者访谈调研发现,人们所希望的教师气质综合考量表现为:忠诚守信、富有爱心、高雅自信、渊博睿智、热情温和、亲切耐心、思维正面、责任感强。总之,教师得有教师的样子,那些冷漠无情、粗话连篇、不学无术、两眼凶光、满腹牢骚、无动于衷、思维负面、不负责任的人不配教师称号。教师气质的涵养不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应然,而是实际中的践行表现,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反思运用。就师生之爱而言,在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生可以在幼儿园或中小学校的真实教育文化情境下,通过师生的亲密接触,通过师爱生、生爱师的互动,真切感受和体验师生真诚沟通下的细腻的师生之爱。没有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切实接触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之爱、师生之爱。内尔•诺丁斯说:“我提醒大家记住,关心基本上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成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在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双方交换位置和角色。关心者可以同时变成被关心者,而被关心者也可以变成关心者。……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师生之爱也正是在师生真情互动的生命相依的关系中,教师真心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的信赖和报答;又由于具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爱的故事,才让教师更加忠诚于教育事业,更加热爱和关心学生。慢慢地,教育事业成为这位教师的钟爱,学生成为类似自己孩子一样的亲人,教育事业也就成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所教的学生也就成为自己实现教育理想信念的协同者、支撑者,师生之间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共同发展进步的学习共同体,优秀教师的人生就是这样开启和延续的;同样,渊博睿智的教师气质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学习养成的。传统的搬运工式的以灌输为主的理论教学只是将静态的理论知识从教科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或PPT上,教师讲或念给学生,学生再搬到考试卷子上。至此,一个教学流程、一门课程的教学就算完成。这样的教学轻则只能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死记硬背,所背的知识要么无用,要么不知何用,甚至究竟背记的对不对自己也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学重则只能让学生心存厌恶、严重逆反、背离学业、绝缘阅读,更不会有怦然心动、心存感恩、一心向学的情感。师范生一旦厌恶阅读学习,其渊博睿智培养就会落空。在教育实习试讲或说课比赛中,有的师范生出现写字的笔顺错误,有的师范生对某一概念的解释信口开河,指导老师或其他同学给指出来,而该同学还很不以为然。事实证明,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遇到现实问题,使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受挫,再停步反省,查漏补缺,求助研讨,才能具有扎实学识,才能机智灵活,才能睿智渊博,才能涵养教师气质、提升教师魅力。正像杨国荣所说:“人既因‘行’而‘在’,又与‘行’同‘在’。”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又符合学习心理特点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优质高效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也充分证明,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功能本身就是多维的,既能验证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也能生成实践智慧、涵养教师专业气质。当然,验证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培养教育专业能力、生成实践智慧是主体,涵养教师气质是综合。多维功能统一于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之中。但是,需要指明的是,也不是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都能达成此功能。那种走过场式的、虚设的或混工作量式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无论如何设计也是实现不了这些功能的。只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同时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践行好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才能真正达成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亦即,认识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多维功能无形中会自觉主动地重视其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理论的自觉会增强行动的自觉性。而真正重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又有利于其实践教学功能的达成,真正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这也正是本文的研发意图所在。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改 生长智慧

拿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那一幕还在眼前,一转眼它已使用十年,课改也进行了十年,我很有幸跟随着课改一路走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见证了课改带来的困惑、摸索、成长。下面以四年级数学下册《素数和合数》一课为例,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2005年11月第一次教学 :想改,可又走回了老路。

清楚记得那时喊得最响亮的新理念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我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可翻开第一轮的备课本,“砸了,目标还是盯着结果”几个大字印入我眼帘,教学反思如下: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完探索、发现这个环节后,学生们认识和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思维很活跃,兴趣也很浓。看到学生们这样,我想既然学生们已掌握了方法,而且在以后的考试中也只是考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与其浪费时间完成想想做做1、2,还不如先完成想想做做3,再次巩固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教参上又注明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数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因此不必先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后再判断。就这样我头脑一发热,临时改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上了这节课。当我放手让学生们各自先思考想想做做3时,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临时决定非常正确。我悠哉悠哉地巡视一圈后,发现部分学生坐着不动,两眼看着这几个数在发呆?一询问,学生说:我在用数一个一个试。是啊!学生虽然会判断了,但毕竟不熟练,怎么能跟上我的思维,一下子达到我的要求呢?怎么办呢?木已成舟,我只能硬着头皮先请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讲,不能说完整或说到位的自己再补充。学生一脸的疑惑,我一脸的无奈。嗨,我只是把理念说在嘴上,哪有落实在行动上呢?我仍旧用以前的模式上课改的课,我的眼睛仍只盯着结果,哪有关注到过程呀!回到办公室,我坐在办公桌前,思来又想去,新理念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呢?再次打开教材与教参,把它们并排放在桌子上边浏览边思考着:我要得是什么?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教给学生们的又是什么?……看着看着,我惊呆了,教材的编写是如此的有层次,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例题与试一试中出现的数是1—10,想想做做1中的数是11—20,想想做做2中的数是50以内,想想做做3中的数也是小于50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思路教学,就可以弥补上节课的不足,就可以……

2011年11月第二次教学 :自主学习,生长智慧

“课改,必须改课”。这是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发轫于世纪之初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括和判断。然而,数学课堂不管怎么改,其根本性的价值取向不能变,那就是“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什么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生出智慧呢?成尚荣先生认为:“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即知识应“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活”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中,“活”在探究与合作中,“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知识“活”起来,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处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中。

在第三次的教学中,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数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新授开始我引导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把2、3、5、6、8、9进行分类时,先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标准。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给定的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分类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本身。介绍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时,利用上述分类的结果,结合具体的数进行描述。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状态,亲身经历了列举、讨论、观察、发现、总结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对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慢慢地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

超越知识,学生看到的是更广宽的前景,生发的是闪光的智慧,灵魂发育会更健全、更丰富。这种生存是幸福的。智慧生存就是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在刻苦钻研的过程中去打开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我们可以说,欢乐和幸福是智慧的表情,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脸上露出笑容的学生肯定闪烁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

[2]鲁洁.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竞争; 合作学习; 教育梦; 思想精髓; 风范; 智慧

如今,人们常在说:“小康的生活有奔头!”是的,“奔”的竞争,引发的挑战,无地不存,无所不在。教师,犹如一面镜子,整衣正人,亮丽生活,精彩人生,传递着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在教育的大课堂里,怎样率先垂范?当好“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人之学习楷模?!怎能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教育活动?这些,并非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为,达人所望的“科教更加进步”。为此,只有,也只有在教学上多倡导,学业上多鼓励能有“千帆竞渡”的壮丽,争先创优地去学习现代技术,去工作,共筑发展全民教育梦的新课堂。人人“合作学习”之取长,秀足真功夫,这样的学习、教育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吐故,才能纳新,也才会美!

1 同课异构,灵秀课堂教育的“合作学习”之精髓

“同课异构”的课堂,源起于我校2012年金秋十月的“同课议构”的教育活动,触动我思想的突发奇效应。因是“同课”的连在一起,我们积极地去探讨,认真地去思索着“合作”教学的根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备课”的这一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做起,集众人之智慧,倾尽全力,弘发“合作学习”的思想精髓,要心相通,意相合,情相投,排忧解困的,觅人间的“真经”,得世界珍宝。合作共赢、求发展的创新“同”时,但也允许有不同的教学“异”之产生,存在。生命世界如此多彩,神奇!其奥秘就是在于多了些事物的“异”在美。同课异构,诞生好学案。科学执教,这样才能“灵”秀出一个个“合作学习”的新课堂,美的课堂。教育实践证明,课的成功与否,是与备课息息相关的。

信息技术的引入课堂,开启了教学平台的“博大”之广阔,可用资源的物产“富饶”又优越。我们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如此丰富的想象,为那“同课异构”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的支撑。同课,异构。这是教育实践里的一个完整的、复杂的过程。它,包含有备课、上课、学习指导等方面。教师,要把“合作学习”的思想之精髓,融会贯通于这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之中,求得科学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备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吃透教材,精心地筛选素材,认真的考究。提出的构想,才合理,可行。如此由“厚”到“薄”的备课,就会“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谋划。刻画而能入木三分,“活”现教育之“精品”于舞台中。展示在学习者面前的,是创造性的在使用教材,留给人美的记忆。回味无穷,影响深远。比如使用有关“文化的落后,也会挨打”的材料,施行“阅读与感悟”的体验教学。我巧施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历史发展过程‘碰撞’中擦亮的‘火花’,以及悬念”的话题,激起共鸣展开合作性的讨论,进行创造性学习。勾画了“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梦”的许许多多遐想,向往未来的祖国“文化更加繁荣”,做好人生规划。找回“实现伟大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强国梦!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异构”有创新,好!新颖,有趣,广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设“合作学习”的成功课堂,往往是那些深思熟虑、富有创新的教师。这些教师,“用活教材,教活课堂。”常谋划在心,逐渐地淀积成好的导教、导学方案。“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怎会有不成功的?!的确,今日的“台上三分钟”的成功,来之不易。那是昨天的有了“台下十年功”的磨砺之最好奖赏!教学上,每每的一课中,我们在议“异构”时都会有诱导学生要参与“合作学习”的奢想。事实上,同课,要有“异构”,要能够“异构”。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课的“异构”之举,迎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能有助于萌生学习者进行创新学习的“合作”动机,获得创新的正能量。可见,多发展“合作”学习的教育新课堂,确立“合作学习”的创造性教育方向,深入心田,要永不偏离,持久而不迷失。

2 异曲同工,秀映“合作学习”教育课堂的新风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层次性,亦是十分清晰的。如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特性,体现的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重视课堂建设,注视方法的映“秀”之美。“孟母三迁”教子的成功,缘在哪?择取了一个民风和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坚持“德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异曲同工”的课堂秀气,要映红了“合作者”学习的雄心,“特别能吃苦”的壮志,踏着前人的肩膀,奋勇前行,勇攀高峰。这样的教育课堂,才能迈得更高,更远,也才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成果!

教学,且又是一门艺术!进入艺术的殿堂,教师要握准时代的脉搏,定好学习的“主旋律”,才可能有教育的“异曲同工”之美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众人中才能映现“合作学习”那长长的和谐画卷。思想品德课,“异曲”的导学,褒扬的“天之丽质”,就是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有的放矢。“同工”的巧夺,如有一股强劲的向心力,引擎在驱动,在促动着“勤能补拙” 的弥补之不足,就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配合,默契地践行。教学相长是也!比如在“人因目标而伟大”的课堂演说教学中,求“异”创新,“一人一讲,轮番上阵”的老传统却无新异,常人所为。多人合作远比一个人在台上的“单调独斗”的效果,要强要好得多。于是,我和学生们一道设想了分小组进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把“人因目标而伟大”的主题演讲,要能以情动人,感肺腑,栩栩如生。(2)把“毛毛虫实验”的过程,以及“‘你在干什么?’砌砖工人”的故事之情景,能够真实的再“现”于舞台。为的就是考验每一个小组所在团队的合作水平,团队中的凝聚力。台上,主讲和高超的表演艺人,默契配合,如鱼得水,精彩了课堂,又增添了活力。也有了至深的合作体验。而台下席坐的同学,又分享到学习合作所带给的快乐。那些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的同学,直根在教育的土壤之中,犹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拔地茁壮。课堂教育之造化“合作学习”的行为,好的习惯,才能在每一个班级里蔚然成风,传承并发扬光大,煜煜生辉。无数的合作学习者成功的范例,印证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魅力之所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异曲同工”的教学,在实施尽有“八仙过海”的找准门道,“漂洋”过程中大有“各显神通”的韵味。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但课堂同是那样的精彩。课堂教学上的教师,是合作课“剧本”的编导,一出“好戏”的总策划人。教师,又诚如“乐工”的音乐人,或填词或谱曲,妙笔生花。或以优美的旋律,或以动人的歌声,震撼人,激情飞扬。站到舞台中央,鹤立鸡群,是合唱团的指挥家,手巧灵敏。坐在舞台的台前幕后,为人伴奏,引领未来,曲调的昂扬向上,完美。有时,又催人泪下,使人悯香在惜玉,要君多珍重!课堂,怎会有如此反响强烈的“同工”效力?这就是在那“合作”的力量之伟大,那“合作学习”的鬼斧神工的结果!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今后人们的时尚追求,现代教育课堂的新风范。因为,只有合作,才能成就美好的现在,也只有合作,才能创造奇迹的未来!“合作学习”的彩虹高挂映天边,华丽,异彩纷呈的美。

3 同梦异想,秀长“擅能合作”的智慧课堂

优化课堂结构,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为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又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教育梦!为梦之同美。我们,将在科研或是在教研活动中共圆这一教育梦,秀长“合作”之精湛的技艺,多长智慧。“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智比谋更重要。”大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评教活动,使“擅长合作”的智慧之花,朵朵绽开,让教学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教育课堂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评课,说教的这些活动,可以有“异想”的疑问,独到的见解。可以为促进教学研究,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人的能力,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作出贡献。的确,教育的科研不仅要给人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能给人智慧。“智能、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人生有了智慧,照亮着天空的一大片。放光芒,闪烁的是希望。

腾飞的中国,教育的发展未来,有好多的梦。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教育科研或是教学研究所必备的好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代教育学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必须要有“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可作为合作工具。”在国外,有许多先进、发达国家的教育,利用Mud、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达成“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等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在Internet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促发学习者开展良性竞争活动,训练协同能力,争当好伙伴和学习相关的角色扮演。网上合作研讨,在主题讨论区内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进行评论,或以发电子邮件列表进行交流。甚有用QQ聊天,展开实时的交流讨论。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为学生设计的合作研讨站点,通过互联网对“课题”进行研讨,评价等等。国外现代教育的发展成就,在唤醒人们,教育发展的将来趋势。只有善学习新知识,擅长新技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师,才能拥有教育课堂的美好将来。比如教学上,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我们身边的环境”的问题网上参与合作研究项目,在互联网上进行讨论。虚心讨教,秀好有智慧“协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实践锻炼,“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心得,古已有之。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彰显课堂的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会合作学习的智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好课堂,应该是师生默契,良性互动好,方法得当,教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寓教于乐,能获取好的教育教学课堂效果。“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在教育的评价实践,我们要能博众人之所长,善为我所用。比如“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在课堂中的合作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表达工具。”尝试学生个人或者学生小组对研讨问题的思考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训练“表达的更清楚、更条理”的习惯养成。“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信息记录和整理的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使用投影和交互式的电子白板,在“将学生的发言要点记录在白板上,绘制成一定的示意图来表现讨论的思路和进展过程,借助这样的外部记录手段……进行发散思维,促进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等等的教育选择,更是要帮助学生开启学习的智慧之门。然而,“‘难’字压头,寸步难行;‘闯’字当头,随意纵横。”惟敢为人先,精秀“擅能合作”的道德给予升华,集课堂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好,才可称得上是智慧。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35-02

一、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解构与建构

1.传统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科化取向严重。受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教育理论课程过分强调了学科的专业性和逻辑性,忽视了教育知识不同一般学科知识的特征,淡化了教育课程的个人意义与实践意义。正是由于教育课程的严重学科化,教育课程远离了教育本身,远离了教学情境,远离了经验世界,因而也就远离了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正是由于教育课程的严重学科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缺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导致了创新意识与教育智慧的缺失。

2.传统教育实践课程的技术化取向明显。教师实践课程内容的技术化取向,注重以行为表现作为教育目标,侧重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技术化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常采取机械、重复、强化的方式,导致技能习得的僵化、刻板、不易迁移,使许多实习生面对具体的教学情境仍会不知所措。

3.“转识成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确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理念,即课程内容要关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教书工人,而是培养具有个性、智慧和创造性的教育者。知识本位与技术理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来促进师范生智慧的生成。“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怀特海)。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课程”,而不应该把师范生培育成学科知识的容器和某种教学技能的工具。“转识成智”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建构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育者的教育与训练

1.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实施了名师培育工程项目。主要是以本科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师奖为基础,建立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机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名师培育工程的决定》、《优秀教师评选办法》、《本科教学量评选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建立教学名师培育机制,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支持在职的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专业发展。为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我校正在为在岗的7位省级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

2.做好“课程-团队”建设,建立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为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质量,我校采取组建“课程-团队”的形式,旨在推动涉及面广的基础性课程的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以“课程-团队”建设为载体,建成相对完整、有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培育相对稳定、优质的基础课程师资队伍;以“课程-团队”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创建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将“课程-团队”建设培育成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的特色与示范项目。

目前,“课程-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通识课程部分,今后将逐步向专业课、实践课迈进。“课程-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催生了教师主动开发课程、利用优质课程资源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团队、项目为抓手,养成了“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教师成长机制。

(二)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为确保我校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撑平台,采取了搭建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与地方政府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试验区等重要举措。

1.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与应用。教师教育综合实验实训中心是学校“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正在实施的综合共享实训平台,包含学生教学技能实训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三大平台。主要目的是解决职前培养面临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队伍不足、特色不鲜明等系列问题。

2.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试验区建立与实践。为了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职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我校主动出击,寻求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进行合作。于2012年、2013年分别与遵义县人民政府、惠水县教育局合作,建立了“基础教育改革协同创新实验区”,共同开展职前、职后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培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实习的指导力量。

(三)理科师范生示范项目的综合改革重点推进

以实施示范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改革。2012年底我校《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科师范生教W能力形成发展路径》入选了教育部的“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示范项目。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校校情和资源不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只能在实际中持续不断的摸索、反思,才能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逢春.美国最卓越教师评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7).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65-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针对北京市延庆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滞后于课程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重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实施措施

第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转变干部教师的观念,提升素养。笔者所在总课题组组织干部参观学习、市县拉手、县域内拉手活动;邀请专家对干部教师就智慧课堂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专题进行培训。转变干部教师观念,提升干部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干部教师的组班培训,干部教师跟上改革步伐。借助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北京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组班集中培训,使干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堂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紧紧跟上教育改革新步伐;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能够及时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引导教师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办学规模小的学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切实做好为基层教师成长的服务工作。

第四,通过协作区开展走进学校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以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中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延庆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析,形成针对不同课型、内容、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二 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

第一,初步形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我们研究出的教学模式属于归纳范畴,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如延庆体校总结归纳出“126”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1”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活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活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目标去组织活动将是无根之木。“2”即两种操练方式:基础操练与拓展训练。基础操练是及时巩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的方式,可以集中教授,让学生明晰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机械、半机械、自由操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明晰了本课的重难点后,进入学习时更容易在设定的情境中再次巩固重难点,为拓展训练做好知识储备。拓展训练是知识在运用中的一个总结巩固拓展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6”即实施步骤共分六步:一是创设情景,唤醒智慧;二是呈现新知,启迪智慧;三是基础操练,分享智慧;四是课堂教学,领悟智慧;五是练习设计,内化智慧;六是拓展训练,深化智慧。

第二,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无拘风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香营学校的英语老师吴××根据学生喜欢唱歌和爱好音乐这一特点,将英语知识编成歌曲,引导学生爱上英语,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歌曲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爱上了英语课,学习积极性也高了。物理老师耿××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解物理习题,学生能够抓住题干重点和运用知识,提高了做题速度,大大调动了学生做习题的积极性。再如延庆七中的老师采取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

第三,多种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兴趣、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中学都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收效显著。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中学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各校有各校的办法和高招,如刘斌堡中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强调的是小组成员的整体协作,共同完成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之前,要让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每个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2.研究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意识逐渐增强,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第一,教师成长。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到教师在备课、上课、课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1)备课组课前充分研究,体现了教学预设的智慧。各备课组都能把集体备课工作放在首位,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预设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如延庆四中鲁××老师在其“化学让世界更美好”的县级研究课中,充分运用一瓶可乐创设了一系列化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3)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各种信息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设到的,但更多的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逐渐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契机,加以引导、点拨,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问题,体现了课堂生成中教师的教学智慧。(4)在课堂小结处再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小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的知识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学科的方法,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如延庆四中生物组在每节课小结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5)在反思中积累智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每节课后教师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其次要反思教学方法,再次要反思教学价值。如第四中学初三数学组每天做解题方法的积累,并由组内年轻教师王×负责组内课后反思记录。反思中不仅积累了很多解题技巧,而且记录了许多教学方法。组内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启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首先制订目标能够根据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可操作,改变了大而空的形式;其次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式或提问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转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成绩突出。我县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比赛,成绩突出。4人获得市级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实现了中考学科一等奖零的突破,成绩处于郊区县前列。

第二,学生的变化。

一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变化。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改变了以往课堂只是少数几个尖子生表现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维方法得到丰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无论是2人一组还是4人一组,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的自信、活跃、合作能力迁移到课外,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在智慧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诊断自身的教学,立足于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采取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时紧密结合各知识点,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2]曾建胜、苏文木.做有智慧的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6篇

早期的死亡教育类课程

早在1990年,武汉大学教师段智德在哲学系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对于死亡的探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两个方面——生与死,使学生建构起现代健康合理的生死观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1年8月,段智德教授所著《死亡哲学》一书出版,“死亡哲学”一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等内容,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 模型 实践

社区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课程依然是其中心环节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基础。但是,社区教育课程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排列组合,课程体系也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捏合,它存在一个体系构建的问题。只谈课程开发,不谈体系建设是社区教育课程规范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展开持久、深入的研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课程体系是与系统对应的概念是要素,根据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括:1.课程目标,主要指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总目标或社区成员培养目标为总纲的目标系统。这一目标系统包括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等。2.课程内容结构,主要指课程体系的内容组成,组织形式,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3.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学与活动而展开,是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过程。4.实施评价,对课程体系做出社会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整体性,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二是课程体系在人员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三是课程体系中有关要素的整体性。2.灵活性,就是具有动态生成性,即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根据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3.课程内容结构的非学科性,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他们对教育的需求、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导致课程不可能按学科本位课程的结构来设计,而以问题和实用为中心设计课程、组织内容。4.课程实施的个体性,由于课程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具有较大弹性,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的柔性化,成人学习具有功利性,“用什么,学什么”的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变得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区教育特点的柔性评价体系才能合理评价社区成员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型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第一,成人学习特点。社区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更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他们倾向于关注日常生活的学习内容;二是以任务为中心,更关注通过学习直接执行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的任务;三是以问题为中心,成人学习者把注意力多放在处理他们在特殊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四是寻求技能。第二,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必须充分考虑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包括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第三,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素质的提升,二是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要考虑到两方面需要。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按照群体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社会学中的群体理论,社会中的个体都归属为某个群体。因此按照人群构建课程体系,其目标群体更明确,学习需求也更明确,以此为目标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及评价才更贴近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属性。

三、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框架

按照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模型,对区域内的小区类型及人群构成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规划出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九大系列,现逐项说明如下:第一“早教天地”。该系列主要针对0~6岁婴幼儿家长,课程旨在帮助0~6岁儿童的父母全面了解婴幼儿生理、心理、体能和智力发育和发展的特点,引导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指导父母科学、有效地对婴幼儿进行养护和教育。第二“青少年成长营地”。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青少年,课程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幸福成长”、“学习指导”四个课程类别。第三“主妇俱乐部”。该系列主要针对核心家庭主妇,课程以提高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她们全面认识家庭及家庭角色,使其做到理性对待婚姻家庭问题、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从而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类别。第四“家长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儿童及青少年学生家长,课程旨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在内容结构上,分为基础知识――认识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成长――塑造优秀人才,家教热点――做智慧型家长,成长测评――促进全面发展四类课程。第五“新居民之家”。该系列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提高文明素养,学会维护自身权益,使他们逐步了解北京,了解朝阳,融入城市生活。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进城务工指导、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安全与健康知识、更上一层楼――学习指南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六“老年幸福大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学教育、生活教育、时政教育五大系列教育,普及幸福养老的观念,提升幸福养老的品质,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幸福和参与社会共四大类,每个系列下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七“市民生活大讲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所有成员,强调的是通识性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典欣赏、休闲教育、健康生活、民生幸福、热点关注、变革适应六个系列。第八“职业技能学坊”。该系列主要针对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旨在帮助他们正确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增长个人职业技能,适应现今社会的职业技能需求。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职业引导性培训、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职业通用能力提升和职业专项技能培训――“学坊超市”四大类。第九“Living in Beijing(生活在北京)”。该系列系列主要针对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课程以“了解中国文化”为主线,一方面为生活在北京的外籍人士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美食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习中国的汉字和语言,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融入中国生活――生活能力课、体验中国文化――文化体验课和学习中国语言――实用汉语课三个类别。

在确定基本框架之后,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早教专家、中小学学校校长、老年教育专家、汉语教学人员对重点服务人群的群体特点、学习需求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分系列梳理和制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二)分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以主妇俱乐部为例

为了避免与《老年教育》的内容重叠,该系列中的“主妇”主要是指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中的女性,从而排除婆婆或者岳母此类女性。她们在类别上既包括“全职太太”,又包括承担社会工作的已婚女性。在明确主妇群体范围之后,通过研究,提出主妇具有以下特征:(1)承担家庭多重角色,是组织和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2)被赋予双重社会角色,担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3)注重生活品质。她们注重生活情调,看重婚姻质量,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她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性,希望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经营出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基于上述群体的特征,笔者归纳了她们的学习需求:一是有关婚姻生活的学习,“如何经营婚姻”是每一个希望拥有幸福生活的主妇需要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伴随主妇一生都要学习的重要知识。二是有关家庭生活,也就是“持家有道”的学习。怎样用智慧营造轻松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主妇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精明的主妇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三是有关科学育儿的学习需求。对于现代城市主妇而言,通过学习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之道是她们的期望。四是有关自我修养提高的学习需要。她们渴求通过学习充实自我,提升自己,在不同时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别样年华。

在对主妇的群体特征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该系列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以提升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使主妇在家庭、职业和自我之间做到很好的平衡。为此,本系列主要设置了“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每个类别又具体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经营婚姻包括家庭关系及维护、婚姻危机与处理、婚姻心理和治疗三个课程模块;智慧生活包括居家生活、美味生活、理财生活、养生保健、家庭旅游五个课程模块;提升自我包括气质提升、涵养提升、品味提升三个课程模块;科学育儿的知识主要来自早教天地和家长课堂系列里相关的课程模块。在明确了上述要素之后,组织女性教育方面的专家组织编写教材,该系列共编写了《做智慧主妇――幸福家庭经营养护手册》、《做魅力主妇――内外兼修自我提升手册》、《做幸福主妇――居家生活打理手册》三本教材。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目前,笔者仅是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并结合朝阳区实际,进行初步实践探索,但是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研究及围绕课程体系,如何组织和实施好相应的课程及进行有效评价等都是后续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阳L.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基本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倾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从教育科研的管理到经费安排到人员配备都应全方位支持,切实带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深化课程改革推波助澜。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知识 方法 能力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基本国策,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当前我们的教育急需突破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方向,我们可以做一些怎样的探索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谈到:“我以为好的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即学会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的更重要的多。”埃德加・富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加强方法教育,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

知识与智慧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能等同。我们有些学生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学生的成绩可能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饱受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就产生了,其后天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问题。

教育理应承担的双重目的:一是教给学生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现存的经验、知识,一是发展其思维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也即“教会学生学习”。然而在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实教育形势下,我们教育者往往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

处于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更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重视发挥人类的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时代有“更好的生存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学会怎样学习、发展人的智力的问题,看作学会生存的问题。有人甚至这样认为,现在学校的教学内容,80%教事实,20%教方法,这个比例应该反过来。对于中小学,普遍认为要适当提高开展方法教育的比例。

无知产生愚昧,不会求知导致另样的愚昧。课程肯定是要完成传授知识任务的,但课程也肯定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除了要根据智力价值选择知识外,另一个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学习和具有创新的能力,从而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要使方法教育课程化,运用课堂教学来教会学生学习,那么,课堂就成了方法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提出了教育要“讲术”“重德”的“术德并济”的教育思考,并大胆地提出设想――编写方法教育教材,开设方法教育课,将方法教育课程化,纳入学校正规的教学管理。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素质教育的诉求是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背景。正如教育学者斯凯隆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规划的课程类型”。

第二,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的、主动的活动,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内因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育过程是人类学习和生长的过程。学生真正关心的是生活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方法教育为载体可以开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第三,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目前很多班级人数过多,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短缺,教师根本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高效课堂的愿望遥不可及。如果将方法教育课程化,就会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对教材的深层解读,将各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达成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因此,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各种方法的学习学会各种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有效的学习能力。

智慧教育课范文第10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XX主任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的讲座,让我深深感觉到浙江的教育是根植于学校的,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研工作和调研工作对学校是常规工作,而且深入课堂,所以,教育教学指导对学校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浙江杭州市XX中学赵XX校长的《让我们拥有从容智慧的教学生涯》讲座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赵XX校长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从容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征服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优雅而智慧,管理过程充满人文味道,软中有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给孩子的纸条“儿子,妈妈去外面加班去了,饭在锅里,妈妈的心在家里”;她的寒假作业设计——把小小的寒假作业设计做大,从设计到反馈,从反馈到学生评价,从评价到总结;她因公不能参加全体教师的教师节聚会,然后给老师拍了一个短短的视频,播放给老师看,感人至深。一个用心的校长,一个智慧校长,一个魅力校长,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校长。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XX老师作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在听了专家讲座后,我们心理组跟了我们的跟岗导师。听了导师两次课,一次是听他的学生课堂,一次是他的教师培训课堂。我们的导师工作细心、细致,还带我们去了两三所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的学校,还去了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一起交流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相对而言,杭州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广州、珠海以及深圳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大。

期间,我们各上了一节公开示范课,我的主题是《不经意的伤害》,这节是在上课前一天临时决定并开始备课和准备的。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课例主题选择是建立在对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而言,本课例具备预防性与辅导性。再次,选择内容而言,学生有相关体验,所以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教学情境和内容是学生本来就是平时熟悉并关注的,所以相关的体验就比较容易生成,在体验中的思考和分享也水到渠成。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热身活动和本课例主题切合度不是很紧密;热身活动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放松,解除紧张,让学生尽快处于自然状态,以投入后面的活动中。同时,这个活动最好能和主题结合,即有交叉成分,确保自然过度,或者为后面活动做铺垫。另,最后的体验活动部分,从一人独自到两人相互,最后到三人搀扶,有过度,有体验。但是以后在采用这个体验活动时,将增加全班同学围圈一起起立的尝试。这样学生在一起喊123的情况下一起起来,更能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感。

上一篇:人工智能课堂范文 下一篇:证券交易市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