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怎么写范文

时间:2023-03-10 17:41:36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1篇

主题:每一篇征文都有各自的主题,主题就是指挥棒,就是唱歌的C调、D调,离题跑调都是原则性的错误。

一要紧抓主题。一般来说,如果是行业内部的征文,目的多在于宣传各自行业的成就、特点、重要性。主题多会围绕着这些来确定,写征文的时候不但要抓住题面上的主题,还要抓住行业特性。如果是面上的征文,则不必考虑这一点。主题要求写变化,就全力以赴写变化怎么会这么大。主题要求写好,就使出浑身解数写确实是无限的好。主题要求写冬雪,说啥也不能写成秋雨。

二要注意角度与思路。展开主题的角度、思路一定要设计好,有人从饮食写变化,有人从居住写变化,有人从思想观念写变化,有人从结婚照写变化,有人从交通工具写变化,还有人从嫦娥奔月的神话联系神七写变化。

三要重视点题。征文就是这样,要有跟着人家指挥棒跳舞的意识。前面要破题,似有意无意地引入主题。后面在叙述了一部分材料后要很合理、自然地归结到主题中来。比如人家要求写“时代进步我受益,我给国家出过力”,写者就一定要结合文中叙述部分的内容联系国家、时代讲几句(哪怕是一句)总结拨高的话(那类的话通常被看作是文眼,或者中心句)。

四要注重题目与内容。“题目要醒目,内容要丰富”。题目尽量鲜明、有特点、概括主题,但绝不可偏激怪异。内容要尽量多的纳入可纳入的题材,题材最好是鲜亮的,写出一些别人不知道的、想不到的事、话、观点,令人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观点有力而独特,读者会因此受到某种启迪,对文章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要求:主办者在确定主题以后,还会提相关要求,写征文的人一定、一定要跟着人家征文的要求办。人家要求写1000字以内,就不能超出这个范围,1001个字也不行。人家要求写有关2009年,就最好不要放眼2090年的事情。征集者要求写西湖,就不能写东海,哪怕是蓬莱仙水也不行。如果征集者要求排版小三宋体1。5倍行距……马上严格按照人家的规矩排得好好的。征集者命令题目前加上什么、跟贴在何处、标注联系方式等等,都要完全按照人家的意思来。征集者要求文章投寄时间、跟贴时间截止到本月底,千万不敢按自己的时间安排、激情状态、心情愉快度擅自改动到下月初,差一天、一分、一秒也不行。当然,如果写者有门子,有后台,热线到烫手,或者主办方有容忍、厚爱雅意,那一切都另当别论了。

新意:正像所有文章的新意一样,征文也最好能写出一点新意——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那种新意,饱含着个性、特点的那种新意。许多人看到猪拱泥觉得肮脏,却有人从猪拱泥中看到不畏艰辛,有人感慨命运,有人赞叹另辟蹊径,有人学习到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人品味到勇于探索,有人以此来感悟烦恼与幸福、享受与痛苦表面与内在的关系,还有人体会到求生的艰难……百人百性,思路太多。但是,总有一种思路是最令人感到舒服和新奇且最能打动人的内心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铺开满天的思路把各样儿都想一遍,惦量出最“新”而“好”的那一个。何谓之“好”?在与众不同之外还要:有生命的真意义,讲人生的真道理;正面思维,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民族、国家;能感动自己、启迪读者。

细节:细节的问题,主要是这么几项:一是语句最好通顺,逻辑要严谨,表述要准确,不要有病、错句。二是用词比较准确。三是仔细检查,改掉错别字。四是写完后用“编辑”选项查找一下文档中的空格,当即消灭之。五是数字大小写应符合规定。现在文章中的数字一般用1、2、3…… 这些阿拉伯数字。要检查它们的型号应是一致的,排列是顺序的。六是排版问题,如果有要求,就按照要求来。如果未作要求,尽量按照排版的常规把文章排得规范些。七是注意个一致与重复。一些东西应保持一致,文中称谓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称阿姨,一会儿称你妈,一会儿改令堂。态度拿捏要一致。不要前面说贵府,后面就改称你们家。立场要一致。不要前面说你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后来说你这个人心眼儿不太好。也有一些尽量不要重复,在一篇文章中最好同一个成语、形容词不要出现两次……总之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要以对自己完全不信任的心态,看一遍又一遍,最好是逐字默诵一遍,把每一个发现的问题都随手改掉。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2篇

再说读一些古代小说时,你可以用其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当题目。如读了一些气势磅礴或悲伤凄凉的书,(文采好点可以自己编个句子)可采用一些古诗句作为题目(当让要与文章呼应):如僵卧沙场遗恨多 就是读《火烧圆明园》后的文》

我的经验就这么点(倾家荡产了,初中高中的老本全挖来了)后面那篇给你当参考

学 会 感 恩

朋友,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时,你是否会感恩母亲赐予了你一双慧眼?当你第一脚踏向社会时,你是否会感恩老师授予你知识?当你第一次取得成就时,你是否会感恩朋友一直在背后默默给予你力量?如果你选择“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学会感恩了。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我们的节日》,感触很大。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面部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有特色;中间部分是中国现代化节日,极具现代气息;后面部分介绍的是从外国流传到我们中国的节日,让我大开眼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外国节日的第一篇,我看到三个醒目的大字:感恩节。感恩节?什么是感恩节?我带着这个疑问读了下去。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灵被征服了,300多年前,一些英国人为了摆脱各种迫害,来到了美国的普罗文斯敦港。登陆后,他们却在生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时,当地的印第安人向他们伸出了一双双援助之手,帮他们度过了困难。新移民在第二年的11月份,举行了一个感恩节,感谢上帝的保护和恩惠,同时邀请印第安人前来参加庆典活动。从此,每年11月份的第4个星期四,被定为了感恩节。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2005年度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的那个丛飞?他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歌手,8年间,为助残、助学、赈灾义演达300多场,义工服务达3600小时,资助178个贫困孩子,捐献300多万元帮困扶弱。自己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挤在58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如今已身患绝症———晚期胃癌,他把钱物捐给了他人,欠下不少债务,以致没有钱来治自己的病,家里一贫如洗。卧于病榻之上,却仍然不忘贫困山区的孩子和残疾人。

遗憾的是,在受丛飞资助的人当中,有一位已大学毕业工作了,说到是否帮助一下如今已经一贫如洗的恩人,她在电话里冷漠地说:“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还没这个能力。”这句话让人听了寒心,在丛飞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曾经被他帮助过的人却几乎没有来看望过他,难道是那些人不懂得感恩吗?还是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感恩?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真为他们感到羞愧!可是,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丛飞不间断地向社会、向他人奉献一片赤诚?是爱,丛飞用一颗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人者,人爱之。丛飞用爱心感动社会,社会也用爱心温暖丛飞。他患病的消息传出后,世人的尊重、关心、牵挂与祝福,如潮水般涌向他。爱是一条流动的河,丛飞的爱心,也感召了更多的人。目前的深圳已经有53万像丛飞一样的志愿者,千万个默默奉献的“丛飞”,正在把这场爱的接力棒传下去!

丛飞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只要真诚地付出,只要对他人和社会无私地给予,就一定能够有所获得、有所回报。人生在世,爱心不可或缺;和谐社会,扶助至为重要。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知恩图报。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呢?学会感恩有那么难吗?其实,感恩真的很简单,你的橡皮没带,我借给你,你向我说一声“谢谢”就是感恩;平时你作业老错,今天全对,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回到家,我主动为妈妈洗一次脚,这也是感恩……其实你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感恩,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3篇

出差归,女儿给我看她写的征文《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了一跳。从一年级起我就给女儿强调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但那时我不是很忙,常常陪她学习,辅导她读书识字写作业。后来,渐渐忙碌起来,陪伴也慢慢变少了。女儿三年级时,我已经很忙,别说陪伴学习,连过问也极少。即使过问,也是问问她在校快不快乐,顺便提醒学习是她自己的事,过程努力了,没考好也可原谅。

现在,捧着她的这篇征文,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开头直奔主题,亮明观点,然后写了两件事,后一件写得真实生动;忧的是前一件事老套且缺失小学生的真性情,结尾更是无病。

老师给参加这次征文的同学每人发了一本书,我接过那本书一瞧,书名就是《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我心里颇有不悦,但还是耐住性子,打开电脑指导女儿修改。

我不太想让女儿有失败感,以致留下作文恐惧症,因此指导时,定下一个原则:尽量尊重她的原作,尽量弥补原作的缺陷,让原作绽放光彩,而非全盘否决,另起炉灶。

在具体指导女儿修改她的征文前,我快速浏览了一遍那本书,然后开始启发引导她。

一、审题,启迪思维,开阔视角

我:这次是读书征文,这书你读过吗?

女儿:读过,全书分四个单元来写,第一单元写科学教人求真,第二单元写人文教人向善,第三单元写生活教人尚美,第四单元写五好小公民大行动。每一单元又有几个小节。

我:主要通过什么来写的?

女儿:主要通过人物故事来表现真善美的某个方面。

我:全是通过正面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真善美吗?

女儿:正面居多,邓小平、何卓远、泰勒・威尔森、陈俊贵等的故事就是正面表现真善美的;反面极少,黄禹锡、张悟本等的故事就是从反面来写的。

我:这些人物中,全是伟人、名人吗?

女儿:不全是,也有普通人,比如重庆13岁的吴林香,肩负着照顾母亲、外公、外婆和弟弟的重任。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睡觉,是家庭的顶梁柱。

我:这说明本次读书征文既可以正面写,也可以反面写,比如通过写假恶丑的人或事或现象,来揭露批判假恶丑,来表达憎恶之情,甚至你可以写你和同学如何与假恶丑的人斗智斗勇。

女儿点点头。

我:知道写的内容,再来看体裁有没有限制?

女儿:没有。

我:那么,除了你们常写的记叙文,还有哪些体裁?

女儿:小说、童话、寓言、诗歌……

我:你说的这些都可以。既然是读书征文,至少还可以写读后感,读了这本书后的独特感想,或者对其中的某篇的感想。还可以写演讲稿,这书上107页有一个“寻找身边真善美好少年”的主题活动,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在班级开展“寻找身边真善美好少年”汇报会。写一篇演讲稿来汇报,不是很好吗?还可以写成调查报告,这种汇报方式也很好呀!

我:再来看看,所要写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限制吗?

女儿:没有。

我:这说明什么?

女儿:发生的时间既可以是上学期间,也可以是节假日,发生的地点既可以是学校、家里,也可以是街上、乡野。

我:好了,现在是不是可以动笔了?

女儿点点头。

我:还得做一件事才能动笔,这是征文,就好比考试作文,均带有竞争性,要想脱颖而出,你得先人后己。

女儿:先人后己?

我:就是先想想在“真善美”这个主题下,大多数人最容易想到的写作内容是什么?

女儿:助人为乐、拾金不昧……

我:难怪你在作文里就写到:“我看见一个老奶奶站在拥挤的人群里,脸色苍白。我想起了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在车上要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我的心里好的‘我’说,给老年人让座是我们青少年必须养成的好习惯;坏的‘我’说,给老奶奶让座又得不到什么好处,凭什么要给老奶奶让座,而且自己还要受罪。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我还是决定给老奶奶让座……”爸爸小时候就流行这么写,你现在还这么写,是不是很老套了?

女儿沉默。

我:不但老套,而且许多同学都会写到“让位子”这个内容,又怎能脱颖而出呢?如果你实在想不到别的内容,那么,至少你先得在所有写“让位子”这个内容的作文中胜出才行呀!怎么才能胜出?内容相同,那么就得在体裁、语言、谋篇布局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然而,你仔细看看,你的这段内心的两个“我”做斗争这种写法,是不是很老套呀?并且显得很虚假呀?征文的主题是“真善美”,然而你这般写法让读者感觉假,与主题相反,结果在班上就先被淘汰了!更甭提在学校、县、市省以及全国了!

女儿依然沉默。

我:所以,写作之前,要先人后己,就是先想想本次作文有哪些写法,别的同学可能会怎么写,那么就让他(她)那么写吧,这就叫“先人”;然后另辟蹊径,这样才能避免与人雷同,与人撞车,才可能标新立异,这就叫“后己”。视角独特才可能脱颖而出。

女儿(含泪、小声):那我重新写吧!

我:那倒不必。你这篇作文并不是一无是处,“让位子”不是不可以写,这个材料还可用。

女儿疑惑地望着我。

二、回忆,说中导改,妙嘴回春

我:“让位子”这事你干过吗?

女儿:让过。

我:能详细说说吗?

女儿:刚一上车,就发现只剩一个座位,我毫不客气地抢先坐下。车到下一站上来一群人,其中有老人,有小孩子,还有孕妇。乘务员提醒大家尊老爱幼。于是,有人主动给他们让座,最终还有两个老人站着,但我也没马上让座。

我:为什么?

女儿:我也属“幼”的行列呀,应该是那几个比我年纪大的人给两位老人让座呀,何况是两位老人,我一个座位也不够让呀!于是,我掏出手机,埋头给同学发短信聊天,以掩饰我的不自在。

我:什么时候让的位子呢?

女儿:车走了一会儿,由于人多,车内很闷,其中一个站着的老人似乎很难受的样子。我犹豫了一会儿,才站起身扶老奶奶坐下。还受到车内的老人们夸奖呢!

我:受到夸奖,心里很爽吧?

女儿:才没呢。我脸红了,因为我刚才还在犹豫呢!

我:然后就到站下车了吗?

女儿:车到下一站,又上来一群人。整个车厢塞满了人,尤其是站着的人挨挨挤挤,像贴膏药似的,我闷得快透不过气来了。

我:这个“贴膏药”比喻得妙!这时,你后悔吗?

女儿:我真有点后悔让出座位。不过,一位阿姨见我夹在人群中难受,就把我拽到她大腿上坐着。我长出了口气,谢谢阿姨。阿姨说是向我学的。

我: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女儿:善有善报,善是可以传染人的呀!

我:很有悟性嘛!按你刚才讲的来写多好呀!既自然,又真切,还流露出小孩子的真性情!以后写作也这样,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不要考虑技巧,文绉绉的,既别扭,又失去了小孩子的真性情。童心童趣真性情才是真善美,才能打动人。然而,如何让“让位子”的这个老题材枯木逢春呢?这就要联系你征文的开头了。

女儿又疑惑了。

我:你的开头是这样的:“提起真善美,我们每个同学都想做到。但有的同学只把与歹徒搏斗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看作真英雄、真善人,认为只有见义勇为等才是最美的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其实,就算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能体现真善美。连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难道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还不如古人吗?”那么,“让位置”这事与你这个开头有什么关系呢?

女儿:有的同学小事不想干,老套的事又不屑干,大事干不了。再说我们身边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大事发生,倒是许多小事、老套的事经常发生。

我:所以,“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实际上常常是一些小事、老套的事伴我行,小事、老套的事永远不过时。你若写班上某某同学干了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很难让人相信,但恰恰是这些小事、老套事,是你们小孩子最能做到的,也就最真实、最可贵!这就像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永远宝贵。

女儿:爸爸,我明白了,知道该怎么改了。

女儿开始埋头改她的作文,我不再多说什么。

附女儿改后文:

小善小美最为真

四川省大竹县幸福街小学五年级四班 何雨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小善小美最为真”。

在“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的读书征文活动中,常常听男同学说想干一些真善美的事,却为找不到这样的事干而苦恼。他们认为“推车子、让位子、拾票子、补凳子、送孩子”这样的事太老套,节约一滴水一粒粮食这样的事又太小儿科、太不起眼,总觉得只有干点与歹徒搏斗这类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算真善美,只有见义勇为这类的行为才算真英雄、真善人,才是最美的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其实,就算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能体现真善美。连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难道我们新时代的少年还不如古人吗?

再说,老套的事未必就过时,比如吃饭、睡觉、穿衣,从古到今谁也免不了。又比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被称为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永不过时。就连我们敬爱的爷爷也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可见,前面提到的那部分男同学是大男子主义,如果不改正错误观点,永远干不成真善美的事。这就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微不足道的善事都做不好,又怎么做大事呢?

其实,很多时候老套的事最能考验人,小事未必就那么容易做好。就说那天我坐公交车去奶奶家玩的事吧。刚一上车,就发现只剩一个座位,我毫不客气地抢先坐下。车到下一站上来一群人,其中有老人,有小孩子,还有孕妇。乘务员提醒大家尊老爱幼。于是,有人主动给他们让座,最终还有两位老人站着。我也打算让座,但我也属“幼”的行列呀,应该是那几个比我年纪大的人给两位老人让座,何况是两位老人,我一个座位也不够让呀!于是,我掏出手机,埋头给同学发短信聊天,以掩饰我的不自在。

车走了一会儿,由于人多,车内很闷,其中一个站着的老人似乎很难受的样子。我让不让座呢?我犹豫了一会儿,才站起身扶老奶奶坐下。车内的老人们直夸我是好姑娘、好闺女。我脸红了,因为我刚才还在犹豫呢!

车到下一站,又上来一群人。整个车厢塞满了人,尤其是站着的人挨挨挤挤,像贴膏药似的,我闷得快透不过气来了。这时,我真有点后悔让出座位。一位阿姨见我夹在人群中难受,就把我拽到她腿上坐着。我长出了口气,说:“阿姨,您真好!谢谢阿姨!”阿姨说:“阿姨是向你学的呀!”那一刻,我才知道善有善报,善是可以传染人的呀!

一到奶奶家,我就推出自行车到环湖路上骑。我骑在车上欣赏着东湖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正爽着呢,自行车却来与我作对,滑链了!上帝呀,就见不得我高兴一回吗?如来佛祖呀,我刚做了善事呀,怎么反来惩罚我呀?还有天理吗?我想把车链复原,可使尽浑身解数,不但没复原,手上、衣裤上、鞋子上和脸上,都是斑斑点点黑糊糊的机油!这下子回家肯定要被奶奶念“紧箍咒”了!我像一只充满气的气球被针扎了一下,沮丧地推着自行车往回走。有一位老爷爷看见了,主动要帮我修车。他真厉害,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我连忙从兜里掏出纸巾,“爷爷,您擦擦手吧。”老爷爷接过纸巾,笑眯眯地说:“小姑娘,这下可以骑了,但骑的时候要小心,别摔着了。”我高兴得使劲点头,然后飞也似的骑上车,又像一只重新充满气的新气球!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走出夔门的少年邓小平、地质学家李四光、“一元关爱”行动的发起者何卓远、“无人售馍”的张大娘、17岁的“老慈善家”郭秦、背着同学上学的黄李贵、扶老人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他们骑着自行车向我飞来,他们笑着说:“热烈欢迎何雨锶同学加入‘中华真善美志愿者自行车骑行宣传团’,我们的誓言是:做真人,真做人;积小善,成大善;积小美,成大美。”我看见那位帮我修车的老爷爷就坐在“最美中学生”管仲培的后座上,他挥舞那双粘了黑机油的手,跟我打招呼,那是一双多么真诚、多么善良、多么美丽的手啊!

同学们,小善小美是我们少年最容易做到的,最力所能及的,所以小善小美最为真,也最为珍贵!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做真人,真做人;积小善,成大善;积小美,成大美。那么,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美梦,定能早日成真!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4篇

为情造文,关键是真诚,这是创作的开始,作家史铁生的话说得好:

文学,可以是从无中的创造,就是说它可以虚拟,可以幻想,可以荒诞不经、无中生有,只要能表达你的情思与心愿,其实怎么都行,唯真诚就好。真诚,不像真实那样要求公认,因此,它可以保障自由,彻底把霸权关在了门外。

……说到底,文学(和艺术)是一种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倘不是没有自我约束的自由,那就叫做真诚,或者是谦恭吧。

就考试的特性而言,作文考试是违背基本创作规律的活动,它大体属于为文造情的写作,而不是为情造文的创作。

考场作文的质量天然受考试和评卷两种因素制约。

考试作文有如下特点:一是压力大,不必细说。二是有偶然性,考试尤其高考的选拔性质决定了总要划定写作范围,不可能让考生完全自由发挥,而题目是否合适你的胃口,就很难确定,而且反押题的动因使得出题者以设计出一个出乎考生意料的题目而为功,这种接受的被动性,必然造成考试结果的偶然性。三是限时性,刘勰早就以生动的实例说明了写作的迟速因人因文而异,“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快的提笔立就,倚马可待;慢的苦心经营,经年乃成。但我们的作文考试是绝不可能给考生那么富余的时间——作文时间,乃至整个语文考试时间甚至连古代科举考试时间的零头都没有,但考生必须限时完成,这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四是一过性,和体育比赛一样,一次考试只是一次机会,当时必须抓住机会,如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考完了再来灵感,对本次考试已无济于事。这就是考试的残酷性。几方因素联合施压,决定着考生必须有明确的应考策略。

我们拿考场作文和征文比赛做一个比较也许更直观些。表面上看,两者都不太自由,至少话题、写作时间、长度都是有限制的,但是两者存在本质差异,因为只有征文比赛属于创作。征文比赛无疑更灵活,话题范围往往较为宽泛,写作时间放得较长,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文本长度也弹性较大,基本保证作者充分表达。征文是创作,更重要的标志是它的可写可不写,有的写我参加,没的写,缓一缓,还没有,我彻底退出,全没关系。在整个过程中征文鼓励思维的突破性,在灵感推动下,作者们激情澎湃,往往佳作频出,例如历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确产生了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

而考场作文则不然。首先,此时此地此话题非写不可,除非你退出考试;而退出,就意味着前程的断送!于是实在写不出也不能退出(在不自由的写作中,这种情况恐占不小的比例),你不得不假造情感,写出貌似切题而实则空洞的徒具形式的文章。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考生并不能凭着写出了真情就指望得高分,因为你的感情也许和许多考生写出的或真或假的感情是类同的。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你事先从未看过,我们把它放在若干同类话题作文当中,隐去所有的作者资料,而其他也有一些作品写得生动形象(但未必出于真情),这时,你还会不会为《背影》文本所表现的真情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呢?

其次,诡异古怪的是,灵感是创作的密友,偏偏是考场写作的“毒药”,它会让你失去理智,在局促的时间逼迫下,作者或下笔千言,从而离题千里而得低分;或下笔万言,超过规定字数而无法收场。考场作文考的是规定动作,它成功的秘诀是运用既往写作技术解决新话题,本质是写作技能的展示,基本算不得创新,而这可是创作的大敌,史铁生先生又说得好: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

所以,非常遗憾,缺少感情,失掉必需的真诚,考场作文自然不称创作,而仅能目之为“为文造情”;残酷一点说,它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表演,表演的收获不是生活化的真实,而是空洞的形式,再进一步说,考场作文无它,不过一场考试的答案而已。想想看,考场作文和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考试的答案有什么区别呢?一样的围绕特定的题目,设计过程,完成题目要求,答案的特征十分明显,所以,卑之无甚高论,说出来“考场作文就是答案”仅需要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孩子那么无畏而已。

请别泄气,这样的“祛魅”,实在是为考场作文松绑。你看考场作文有多尴尬:场外作家写高考作文得分低,场内考场作文也难见什么精品,结果在一些人眼里考场作文仿佛快和误国误民画等号了。之所以如此,其症结就在于把考场作文视为创作,故而要求过高,而事实上,考场作文,功利当先,根本难以负担起这么多的严肃的使命。考试就是考试,对它苛求是不公平的,因为考场作文不过答案而已,考场自然做不了作家的摇篮。自古场屋之作绝少足以传世的佳作,本来就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

认清现实后,我们也不必绝望,我们还有日常写作,郭敬明、张悦然等就在那里诞生,因为那里有的是自由,自然会有“为情造文”的惊喜。

目前,语文学习的创新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那么语文教学怎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为培养作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语文写作新一代而取消考试这显然不可能,那么,多注重日常写作——只要切实减轻课业负担,真正开展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一手抓应试作文,一手抓创新写作,两者并举应是目前比较科学的做法。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5篇

这本书我整整看了三遍,结果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专门看了几篇“关于怎么写读后感的文章”,还看了几篇读后感的作文,用了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对待,准备真是不可谓不认真,但到提笔时还是感觉一个字“难”。

这本书的读后感难写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以前读后感写的不多,这种文体不熟。二是这本书是由六个方面的主题构成的,主题很散,选择感点需要一定技巧。三是书里的道理都很高深,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很难把握和很难联系现实。

从早上十点开始思考,到今晚九点多才把文章“挤”出来。经过十一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才把“不呕吐”的读后感完成,这过程真可谓是呕心沥血。这篇文章我一共写了二次,在晚饭之前手写了一次,完成后我自己感觉不好,给家里二个“领导”看了也都不满意,于是晚上我又直接在电脑里又写了一次。最后的联系实际部分还让老爸帮我出了点招。这本《文明的祖国》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由六个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有十余个故事,比较难的就是找到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感点。希望同学们最好不要买这本书去写。

我第一次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时犯了很多人写读后感的错误,就是把读的书的概要内容写的太多了,大概占了原文的二分之一,这是写读后感最忌讳的。一般来讲只要把读的书的概要内容写个三四句话就足够了。第二次写我把感点设为“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精神”。其余五块内容都与这中华精神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选择中华精神为感点的原因。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6篇

考察浙江省近十年来高考题中实用类微写作的类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 生活化,注重写作的实用性。

从2007年拟写“稿件不予发表”的审稿意见到2016年拟写“倡议书”的正文,十年里浙江卷考查了3次拟写书信正文、2次拟写海报及广告、1次拟写倡议书、2次拟写图表说明,要求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写作技巧,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问题。

(2) 格式化,强调语言的简明得体。

高考实用类微写作首先是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写作考查形式,这类微写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强调写作的文体意识;其次,字数上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v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阅卷专家达成的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有两点:①写作语言准确、简明、合理、得体;②能针对不同的应用文体及事件的具体情境写作。掌握这两点,同学们答题的效果就会更好。

微写作涉及的文体多样,表述灵活,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假条类、书信类、通知类、启事(或告示)类四大类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及写法。

【假条类】

假条的格式和写作要点比较固定,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

(1) 标题:在正文上方中间,一般以“请假条”字样作为标题。

(2) 称呼: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平时怎么称呼,这里就怎么写,后面加冒号。

(3)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4) 署名:写在正文下右下方第三行处,在名字前面最好加上班级。

(5) 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特别提醒:

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写明“请假原因和日期”。一定要写明是病假还是事假,还要写明具体的请假起止时间。不能含糊地写“因有事请假”。一般请假条都是下级向上级提请的,所以语言要严谨、得体。正文最后可加“请准假”或“望批准”。

【书信类】

书信类包括家书、自荐书、倡议书、申请书、公务信函等,是高中阶段同学们接触最多的实用类文体。比如高三时,很多同学都要写高校“三位一体”或“自主招生”的自荐书。书信的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1) 称呼:顶格写。

(2) 问好: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3)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也可以紧接问好的短句写。

(4) “此致”:信末的“此致”有两种写法,一是接在正文后,后面不用标点符号;二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后面同样不用标点。也可用“顺祝”“敬颂”之类的词语替换“此致”。

(5) “敬礼”:“此致”后可以用“敬礼”,也可以不用;若用,另起一行,顶格写,后面用叹号。

(6) 落款:另起一行,靠右写自己的落款。

(7) 日期:落款下标注写信的日期。

特别提醒:

书信正文一定要将事件简单扼要地说清楚,书信用语则要根据写信者与收信者的身份而变化。

如2014年浙江卷的题目:“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拟写书信的人身份是店家,要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因此用语应该简明得体。由于店家是过错方,还需要对客户表示歉意,态度要诚恳。结尾还可以加上“欢迎再次惠顾”的语句。

【通知类】

生活中常用的通知和书信的格式比较相似,只是正文上方应加上标题“通知”或“关于某事的通知”,正文后的“此致”和“敬礼”也要改为“特此通知”。

(1) 标题:正文上方中间,一般以“通知”或“关于某事的通知”为标题。

(2) 称呼:被通知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顶格写。

(3) 正文:发出通知的目的和要求、通知的事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4) “特此通知”:如果正文开头已经写明了“现将……情况通知如下……”,那么后面一般不再用“特此通知”。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前后重复,同时也为了使行文显得简短精要,收到文约而事丰的效果。如果开头没写,则可将“特此通知”写在正文后。

(5) 落款:发通知的单位名称。另起一行,靠右写。

(6) 日期:落款下标注日期。

特别提醒:

通知是事务性很强的公文,它的目的明确――要让人快速地知晓通知的内容,因此语气要正式,表述要完整、明确、严谨。

比如:“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一则50字内的通知正文。学校教学楼部分课桌椅和教学设备已老化甚至损坏。学校将在1月21日至2月6日对损坏的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拟写这则通知一定要包含“事由、时间、要求”三个方面,例如:“学校将对教学楼中课桌椅和教学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请于1月21日前将教室内个人物品清空。”这样通知者的意图就非常明晰了。

【启事类】

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单位或个人,凡有事情要做公开说明的,都可以写成启事公布出来,或者登在报刊上。启事的格式一般是:

(1) 标题:如“寻物启事”“招领启事”“征文启事”等,写在首行正中。

(2)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的内容。

(3) 落款:正文右下方,写启事者的姓名或启事单位名称。

(4) 日期:标注在落款下。

特别提醒:

启事的内容要考虑周到,一般要写得具体明确,内容多的还应分项逐条写清楚。但是,有的启事,如招领启事,由于目的是要失主来认领物件,同时又要防止被人冒领,所以有些内容,如物件的数量、特征等就不应该写得太详细,而应在失主认领时当面核对;但联系的地点、办法等,要写清楚。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启事的具体情况来具体考虑。

比如2017年嘉兴市模拟卷的一道题,要求改写一则启事:

征文启事

为了喜迎元旦,××文学社经研究决定开展征文活动。

本次征文的内容、体裁、字数不限,不得抄袭。请同学们务必投稿。所有稿件请于2016年12月31日前上交。

××中学××文学社

2016年11月25日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7篇

〔关键词〕解放区文学;有奖征文;日常民族主义;日常生活“仪式化”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5-0051-06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科研项目“民国时期的文学奖励机制研究” (24720144009B)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大众传媒的参与不仅为文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文学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其中,“有奖征文”这种首先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的现象正是适应这一体制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机制。征文,即征求文章、文稿,报纸杂志本身或某机构通过报纸杂志面向大众发出征文启事的号召,启事中包括征文的宗旨、对象、要求、时间、遴选办法、奖金设定、等级评定等其他事宜,它显示了社会文化空间对某种文体抑或某种文学发展趋势的期待。同时,除了征文发起者要达到的对文学的影响作用之外,还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并且用奖金刺激的方式获得最大范围的响应。有奖征文这种独特的文学生产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细节。它展示了文学生产、社会思潮是在怎样的一种各方力量“制造合作”的方式中进行,而征文获得的稿件则可充分展示那个时代普通大众是如何在这样的“命题作文”形式下展现对文学对社会变革的理解。

“有奖征文”这一现象自晚清开始,随着现代报刊的发展而发展。其中,1930年代是“有奖征文”发展最迅速、数量最多的阶段;而解放区的有奖征文又是这其中的代表,以其数量庞大、名目繁多而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目前对解放区有奖征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将其定性为“报告文学的大繁荣”,这部分研究主要强调其史料价值;其次是把有奖征文看成是“文艺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形式;还有一种是从文学制度的角度来阐发,从奖金的设定、文学奖励制度的生成来看待这些有奖征文。本文认为,单纯探究有奖征文的文学价值并不能突出这一现象的独特之处,其政治意味更值得细细探究,因而本文将从“日常民族主义”的视角来阐释“有奖征文”,将其从“文学与政治”的简单对立或结合中脱离出来,用更多的细节来展示这些有奖征文是如何将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宏大的民族建构联系在一起的,征文发起者和应征者又是如何达成一种情感互动和共同想象的。

一、文艺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形式多样的征文活动解放区有奖征文的不断发展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有着紧密联系,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文中对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与立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详细阐发,“文艺大众化”作为一项文艺政策被确定下来。由此,中共中央开始陆续制定各项相关文艺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文学运动,如《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阜平高街村剧团创作的〈穷人乐〉的决定》(《晋察冀日报》1945年2月25日),《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春节文化娱乐工作的指示》(《冀鲁豫文学史料》)等等。同时,不少文艺工作者、作家也对中央的文艺政策进行了适时解读。文学创作作为一项运动被热烈地展开,而“征文”这种面向大众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来源问题。中共中央文艺政策希望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学运动中来,解放区各个地区的文艺协会、宣传部、文艺部通过征文来调动群众的创作积极性,他们希望在群众中发现作家,收集文学作品。可以说,文学怎么写,写什么,让哪些人来写,写了让哪些人来阅读这一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被明确规定下来。

①参见周维东《延安时期(1936―1948)集体创作的形式与功能》一文中对于“征文型集体创作”的论述,《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第1期,67页。征文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集体写作型、报纸杂志栏目型、纪念日型几种。以征文为表现形式的集体写作,最早出现在1936年的《红色中华》杂志①,征文的题目是“给家乡写一封信”,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非真正的文艺创作征文,但其已规定了征文的内容、要求,可算作集体型文艺创作征文的发端,并且不难看出这其中的政治意图,号召大家将苏区的状况告知给白区的家人朋友,造成政治上的优势。几乎与此同时,1936年8月5日,、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函征稿,拟编辑出版《长征记》一书,这次征稿比“给家乡的一封信”在形式上更具征文特征,电函中有了明确的征文对象――“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同时对征文文章做了要求――“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1〕据参与者回忆,征文结集出版后打算由斯诺带出国印售,扩大影响,用来募捐。征文设立了《长征记》编辑委员会成员,其中有丁玲、徐特立、成仿吾、徐梦秋。除此之外,比较大型的同主题集体创作如“一日”系列征文,挑选某地区的某一天作为被记录的对象,如“苏区的一日”“冀中一日”“边区抗战一日”“晋察冀一日”等,还有更大时间范围的如“五月的延安”“伟大的一年间”“伟大的两年间”等。这些征文大多都结集出版,影响深远。征文本身已经有了价值立场和判断,大众通过征文主题的引导性,用看似客观的笔触描写自己的生活,实则已经被带入到预设情境中。这些集体创作不仅有宣传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大众通过选择、写作、观察其他人的写作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状况,将个人的行为主动加入到征文发起者所规定的集体生活中,同时,也让大众更加明确“苏区”“延安”“中国”“冀中”的指涉意义,唤醒他们的集体意识。

另外一种征文形式就是在报纸上专门设立栏目。例如《红色中华》自其1931年创刊以来,就不断征求民间的群众作品。1933年8月31日发出通告,征求群众自己创作或收集的“革命的山歌、小调”。为了推动革命诗歌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9月27日又刊出“征求革命的诗歌”征文,并计划在十月革命节前编印《革命诗集》。其实早在1929年,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就亲自草拟了文艺政策,“提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编写表现群众情绪的各种歌谣” 〔2〕,规定了文艺运动的方向,这些征文就是文艺政策的实施。由征集到的歌谣、诗歌编成的《革命歌谣集》中,收录了苏区人民创作的歌谣65首,编者认为,“我们也知道这些歌谣,在格调上说来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农民作者自己的言语做出来的歌,它道尽农民心坎里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3〕借由《红色中华》的影响力,各个文艺组织也发起征文,1936年3月13日,中华艺术教育委员会在《红色中华》上刊登启事,征求苏区内的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歌曲、戏剧、话报、京调、小说、绘画等。同年6月3日,“人民抗日剧社”以《红色中华》为平台征求各种剧本和歌曲、土调,并且对获奖作品予以一定的报酬奖励。《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也都相继刊出小型征文广告,如1942年9月27日,《解放日报》特地辟出“街头诗”专栏,并请诗人艾青为其栏目写了《展开街头诗运动》。这些栏目的开辟以及作家的撰文宣传,为文艺的普及造势,使得征文最大范围宣传这种文艺思想,为写作者提供更多更广的写作平台。“文艺栏欢迎下列稿件:反映战争,反映边区生活,内容有积极性的速写,报告,诗歌,小说,漫画,木刻,短剧等作品。文艺的论文,书评,作品评介,读书杂记以及关于文化思想的有斗争性的杂文等。”〔4〕这是《解放日报》的文艺专栏征稿,可以看出,其想要征得的文稿对“文学性”还是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有些征文则是除了文艺性的之外,“农村的故事,歌谣,笑话,木刻,连环画等。大众知识,科学知识,边区政治常识,地理常识,打仗的常识” 〔5〕也都作为征文的对象,并且“作品采用,按章致酬。”〔6〕

除普通征文之外,利用设立文学奖金来征求艺术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大众化实践中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为了鼓励文学创作,各个地区不断发出各种形式的文学奖励条例,如《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开展边区文艺创作的决定》强调要奖励文学作品。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也在《关于开展部队文艺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奖励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共西北局通过决议规定“奖励艺术活动中最有成绩者”。有了政策的规定和鼓励,各种文艺奖金陆续产生,有短期的,有长期的,参与部门从文联到报刊到政治部、文化部等,这些奖金对于文艺大众化的推动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固定文艺奖金的推动和引导,还带动了其他文学运动的发展,如“穷人乐”话剧运动、街头诗运动等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奖征文有“五四”中国青年节文艺奖征文、“五月”“七月”文艺奖金征文、“七七”文艺奖金征文、鲁迅文艺奖金征文、军民誓约运动征文、政治攻势文艺奖征文、“群众文娱创作”奖征文等等。这些文学奖金的设置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不少文艺奖金都希望每年举办一次,或成为季度奖、年奖,但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名目繁多,一个奖项还没有完整举办,另外的奖项又不断设置,所以绝大多数文艺奖金其实就进行了一次,最多的也就三次,后来就不了了之。有的奖项出了征文,但是后续发展也没有报道,有多少征稿,获奖多少也没有史料可查。整个征文活动呈现的局面是,宣传广泛、参与人数多、稿源丰富,但佳作很少,类型作品居多。不过征文的本意也不在此,只要起到了宣传作用,征文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征文的发起首先是中共文艺政策的体现,奖项设置与文艺政策的高度一致。

参与人数广,来稿数量多,成了征文津津乐道的事情,作品的文体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如小调剧、锣鼓剧等,也有报告文学、各种漫画、木刻、连环画,内容非常丰富,这一时期似乎成了文学创造的繁荣期,全民参与,全民创作,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能像这样,文学成了人人都可以操作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

二、征文情感认同的方式:

日常生活的仪式化综合考察这些征文,其实征文对所得的“文”的后续报道不多,有些是因为征文活动没有完整进行,更多的则是整体的艺术水平很一般,评论者在评论这些征文时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从宏观上对其规模持肯定态度,其评论文字运用夸张,“惊喜”“震撼”“文艺的希望”“文学的未来”,但很少或几乎不对个别文章加以评论,也不从艺术手法或纯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展开。对征文的关注和报道主要集中在征文活动“本身”,所以说,征文的真正目的与其说是通过民间征集的方式获得经典文学作品,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造势运动,而造势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将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宏大的民族叙事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日常民族主义”。“日常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日常生活’和‘日常民族生活’,主要关注的群体是普通大众,核心观点是希望通过日常生活让民族情感飘扬起来。”〔7〕解放区“有奖征文”正是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选题来将民众的普通生活和民族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建构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模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和谐抗战建设新生活的图景。不管处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即便是抗战的宏大叙事之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仍然是具体的可感的细节,而非理论与口号。如何不定期地用某种方式来提醒普通大众我们的生活是与民族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简短的征文活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从征文发起者的意图来看,虽然征文启事里面没有明确说明要符合什么样的政治和文艺政策,但从发起者的机构即可看出它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话语痕迹,这也是征文想要传达给应征者的最重要的信息。几个大型征文,如《长征记》由亲自规定内容、设计征文;“五月的延安”由边区政治部组织部影响下的文协发起;“苏区的一日”同样是文协发起;“伟大的一年间”是中共冀中区六地委发起;“伟大的两年间”是中共冀中区七地委推动组织;而“冀中一日”则是由冀中区军政委负责。因此,解放区的文艺创作、文学表达都是在党政机关的领导和规定下进行的,编辑则根据这些指示和规定来编辑选择合格的稿件。征文已经规定了需要大众认同的价值即对政治政策的服从和宏观上对“民族”的肯定。从内容看,征文主题非常简单,“长征记” “五月的延安”,对写作内容要求非常宽泛,长征中的任何故事、生活中的一天、在延安的生活均可。门槛很低,标准非常好把握,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写作起来相对容易,只是需要“真实记录”即可,这使得参与者极其广泛;征文活动追求的是影响,是数量,在编辑以及后来编纂者、研究者的口中,这些征文活动最令人震撼的是稿件的数量之多,动辄几十万字、来稿几百篇,大城市、边陲小镇、贫穷的农村都有人参与,甚至可以说它的意义不在于写什么和怎么写,关键是有人来写和什么人来写。

在宣传征文和写作的过程中,征文发起者持续不断在报纸上进行宣传,征文结束后也收集整理出版,这可以使得大众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被纳入到了整个抗战、整个中共领导下的文艺创作浪潮中。同时,作为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阅读这些丛书之后,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普通劳苦大众的生活,从感情上、理性认识上改变自己的写作。征文中,“作者”的独立个性被弱化,“我”的叙事角度被忽略,“我”的感受和生活要融入到整个集体“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获得认同感――我们的延安、我们的冀中、我们的苏区、我们的中国。虽然应征者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在共同记录这个时代,迎合征文发起者的意图。从微观上细读这些征文作品,其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确如评委们所言“质朴”,但其努力要靠近或者说套用文艺政策的痕迹也很明显,不少作品都将思想走向落实到了中共的领导正确、文艺政策领导符合大众利益等等。抛开作品的文学性,只要普通大众与文艺政策之间达到很好的互动,也就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建构,实现了普通大众“主动”迎合政治的目标。

其次,“有奖征文”将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天历史化、纪念日化。典型代表是“一日”系列有奖征文,如仿照《中国的一日》而设计的《苏区的一日》《冀中一日》,后来又有仿效《冀中一日》而进行的《保定一日》等。这些一日系列征文活动任意(其实也是有意)选择某一天让普通大众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在众多征文活动中,“一日”系列的参与人数是最多的,而且稿源丰富,不少都出版发行。以《苏区的一日》为例,1937年,《红色中华》杂志刊登征文启事:“为着全面表现苏区的生活和斗争,特决定仿照《世界的一日》和《中国的一日》办法,编辑《苏区的一日》,日子议定在一九三七年二月一日。希望在各红军部队中、苏区各党政机关中工作的同志们:把这一天(二月一日)的战斗、群众生活,个人的见闻和感想,全地方的或一个机关的,或个人的……种种现实,用各种的方式写出来,寄给我们。”〔8〕从启事可以看出,征文将1937年2月1日作为被记录的一天,要求大众写这一天的个人生活和感受。征文刊出之后,不少读者来信咨询,编辑部都做了详细的回复,同时也是对此次写作的一个说明,“1、为什么要编辑《苏区的一日》,编好了有什么意义。2、《苏区的一日》要一些什么材料?3、稿子要用什么形式写?4、为什么选定二月一日。”〔9〕文中对写什么怎么写都做了解释,他们认为什么题材都可以写,“我们所有的任何渺小的事实,都是极可宝贵的史实。”“就是儿童团捡狗屎,小先生教拉丁字母,这都是可以表现苏区的伟大组织力量。”〔10〕至于体裁,可以是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随笔、速写或报告文学,答复中还提出希望多一些集体创作,认为这样更能出经典作品。

再如“冀中一日”征文,作家孙犁主持了这次征文活动选文和编辑工作。此次活动有着非常详尽的流程,从设计到宣传到刊物书籍编辑出版。《冀中一日》的发起仍然是受《中国的一日》征文的启发,1941年4月,冀中抗联所属群众团体和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报社的代表,聚会在安平县彭家营村,成立了《冀中一日》筹委会,会议确定了五月二十七日作为征文写作日期。《冀中一日》征文运作有序,各机关、团体通过自己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一直把写作的任务布置到每个村庄和连队。民众的热情很高,识字不识字的都参与到这场“集体大写作”中,“亲自动笔写稿者近十万人,不能动笔的请人,许多老大爷、老大娘也都热心参加了这一写作运动。各地送往《冀中一日》总编室的稿件,要用麻袋装,大车拉。”〔11〕 “冀中一日”征文是除《中国的一日》征文外“一日”系列中征得作品数量最多的,共233篇,约三十五万余字。

《冀中一日》征文的政治意图更加明显,并且实行任务分发、各级组织团体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要求,“各级组织应保证党政军民各部门及全体党员依照征稿办法供给稿件”〔12〕,这已经成了一种团结民众抗日的政治斗争的形式。征文目的在于调动民众的情绪,使其受到鼓舞,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具有独创性、个性的东西,在普通大众眼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有奖征文”这种号召之下,作家、党政机关向民众传达了一个信念即普通大众,任何人都可以创作,都可以为国家、民族的事业出一份力。这种宣传导向使得普通民众的情绪高涨。有些作者响应号召,写下5月27日这一天的普通生活,有些则是为了让这一天变得不普通而选择在5月27日制造事件。《冀中一日》于1942年春季出版,全书共约三十万字,由两百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共分四辑:“第一辑‘罪与仇’,是揭露敌人残暴罪行和卑鄙阴谋活动的;第二辑‘铁的子弟兵’,是反映对敌军事斗争和我军生活的;第三辑‘独立、自由、幸福’,是写冀中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的;第四辑“战斗的人民’,是反映当时党领导的群众斗争的。”〔13〕

“一日”即生活中的某一天,这是真正的“日常”,这一天本身没有意义,因为征文活动而具有了记录历史和被历史记录的意义,这其实是对普通民众的一种“提醒”作用,这种记录是被记录在了民族的历史中。“苏区的一日”“冀中一日”,首先是地点的确定,其次是时间的指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确定生活中的某一天作为写作对象,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仪式化,是日常叙事和国家民族叙事的一次经典结合。普通大众为了被记录,可以去制造事件,这种被历史记住而不是被遗忘的情感调动是这些征文取得最大范围响应的重要原因。从此,“5月27日”成了一个纪念日;而“冀中一日”征文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纪念日,这个纪念日一方面用来纪念5月27日冀中的抗战等生活,另一方面来纪念这场民众写作运动,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符号。

三、应征者征文的写作模式:

直接歌颂与间接迎合从征文发起者的意图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明确的征文要求还是委婉的文字表达,政策的宣传和情感认同是其最想达到的目的。对于应征者而言,为了可以获奖,自己的生活可以成为被记录的对象,可以进入到历史当中,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自觉去附和征文发起者的意图,甚至会选择在这一天做一些事情来为了记录而记录。

首先,从整体上观察这些文章,叙事模式是二元对立的,有好有坏,有光明有黑暗。情感基调是一种昂扬的乐观主义,从抗日运动到反汉奸运动,从站岗放哨到识字生产,上到官兵下到不识字的老百姓,甚至是监狱里的犯人,大家都在憧憬着新的生活,歌颂着“新民主主义的道德与作风”。具体而论,如《冀中一日》第三辑“独立、自由、幸福”中,所选作品基本上都在表达着同样一个主题,即是谁可以给我们带来独立、自由、幸福的生活:“我要坚决地抗战到底,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 〔14〕是对抗战八路军的歌颂;“我们和老乡们拉着话,进一步的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战的道理。太阳压在西山顶的时候,我们才辞别了亲爱的老乡们,返回住地”〔15〕,“参加八路军多光荣呀,一人上前方打鬼子,家里有全村人照顾”〔16〕是对和谐军民关系的描述;“抗日干部的心真坚决,有骨性,真是好样的”〔17〕是对局干部精神的赞叹;“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才是光明的乐园”〔18〕 “如今的政府,真是人民的政府啊”〔19〕是对政权正确性的确认――这些文章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描述一件具体的事情,最后有一个情感和思想上的升华,正面歌颂或反面抨击,而且文章中基本都会出现一个标语口号式的呐喊,或表决心,或表忠心。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表达方式,口号与生活细节的分裂:在讲述生活细节时,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地道的老百姓,但是到思想的升华则表现出非常合格的政治素养。很显然这是征文表现出的“迎合”征文发起者的主张,这种迎合就是自我暗示和对政策的再解读。

其次,从征文的整个流程来看,征文的设置已经明确或者暗示了所写作品应具有的思想和社会意义,而各种不同类型的征文名称又加强了这一意图,各种文学奖金的命名中,每种名称都有其不同的指称和意义:“七七”是纪念七七事变,它侧重的是对战争与民众关系的思考;“五四”文艺奖金则倾向对青年创作的鼓励;而“军誓盟约”“政治攻势”很显然是为宣传政治运动而设定的征文。每一次征文都是对某个政治事件的“再强调”,而从普通生活当中随意拿出一天来记录的“一日”系列征文则是试图打乱民众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相结合,将琐碎与宏大相结合。民众自己琐碎的生活可以被记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天具有了“仪式”的意义,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解放区将“文学”的标准定义为反映现实、民众理解,一系列的征文给大众营造了一种人人都可创作的意识,而大众的积极参与也证明了征文活动的成功,至于能否产生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不重要。征文发起者与参与者都达到了其目的,发起者宣传了政治政策,这种宣传的态度是温和的,非强制的,是一种引导和诱导,显示出“关注民众日常生活”的态度,不做大而空的政治宣传,而是让民众来说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故事,征文参与者沉浸在人人都可参与文学创作的氛围中,积极迎合发起者的征文标准,获奖机会高、标准低又再度加强了征文的顺利进行,这也就是解放区征文稿源极其丰富的原因。

结语

“日常民族主义”强调通过日常生活将民族主义意识飘扬鼓动起来,解放区所处的时代和政治形态首先为民族意识的飘扬提供了条件,它通过确立自己的政治文艺政策、通过与其他政治区域的对抗获得合法性。普通的焦点总是“鸡零狗碎”〔20〕的普通生活,与宏大叙事无关,而征文是连接这两者的纽带,是一种在普通生活中的“提醒”,它提醒民众反思、回顾、憧憬。民众通过征文使得普通生活获得“超越普通”的意义。总之,解放区的“有奖征文”是一条完整的文学生产宣传流水线,从征文发起者、征文的标准设置到征文完成出版发行,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被记录被影响的对象,普通大众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完成了自我日常生活和民族主义的巧妙结合,从生活细节和情感上对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层次的体认。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37-38.

〔2〕〔3〕汪木兰,邓家琪编.苏区文艺运动资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77,389.

〔4〕解放日报,1942-06-13.

〔5〕〔6〕解放日报,1942-06-21.

〔7〕高奇琦.宏观民族分析的微观基础:西方日常民族主义理论评述及补充〔J〕.民族研究,2012(2):5.

〔8〕红色中华,1937-01-21.

〔9〕〔10〕答D.C同志的信――关于《苏区的一日》问题〔N〕.红色中华,1937-01-21.

〔11〕吕正操.冀中回忆录〔M〕.北京:出版社,1984:176.

〔12〕中共冀中区党委关于《冀中一日》的通知〔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417.

〔13〕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1:4.

〔14〕福恒.从黑暗走向光明〔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39.

〔15〕铁人.向敌人联络线上突进〔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145.

〔16〕白镇海.优抗〔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162.

〔17〕李千.庙前〔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151.

〔18〕青坡.新建设报社的生活片段〔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348.

〔19〕邸岗.清算〔M〕//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委员会编.冀中一日.2011:161.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8篇

上个星期天儿子又打电话来跟我说,他的另一篇《我和奶奶都不容易》的作文又获得了“少年组作文比赛征文二等奖”。我问儿子奖金是多少?他说要寄八十块钱“复审费”过去才能知道。我说那你就寄八十块钱过去吧。

昨天晚上儿子又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他的第三篇《如今我也能挣钱》的作品又获得了“少年组作文比赛征文一等奖”,“终审费”一百元。

放下电话,我突然一想觉得不对?因为我知道我那宝贝儿子的作文水平,上次我还在家的时候,有一次他因为上树摘梨把脚给摔伤了,去不了学校。我说你就给老师写个请假条吧。可是他写了还不到三十个字就有七、八个是错别字而且语句不通,我差点没把他的耳朵给拧下来。这次我和他妈来广东种菜还不到半年功夫,儿子的进步乍就这么快?作文连连获奖,而且一次比一次级别高。难道真像俗话说的:爹不死崽不乖。(方言,意思是:父亲在世时儿子就会有依赖性,也就永远也长不大。)

我拿起电话打到家里,正好是儿子接电话。我说你还没睡呢?儿子说:爸,我睡不着。我说小孩子家胡想什么呢?早点睡!明早还要上学呢。可他说,爸,我真睡不着,我好高兴啊!如果这三次得奖的奖金能有好多好多的钱?你和我妈就不要去广东种菜,我每天都能吃上热饭热菜,奶奶也不必拄着拐杖去河边洗衣服了……

我说,孩子你好好在家听奶奶的话,好好念书,等我和你妈挣到了好多好多的钱就会回来的。儿子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爸,你和妈放心吧,我会听话的,我现在已经懂事了……好!我知道你是乖孩子。我打断儿子的话说,去叫你奶奶来听电话……

妈,你好吗?兵兵在家还听话吗?我妈说,好!好!我们都好!你就安心在外面种菜挣钱吧,自你们走了之后兵兵可懂事了,每天放学回家就帮活,天天晚上还写啊写啊,总是写得很晚很晚。我又看不来他到底写些什么东西?只听他说,如今他也要凭本事挣钱。我跟他说,你才十一岁,哪有什么本事挣钱?把你的书读好了不降班(留级),就等于为你爸妈挣到钱了。可他说,奶奶你不懂,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你孙子真能凭本事挣钱。

我在电话里问我娘,兵兵还在旁边吗?让他接电话。娘说,他又在房间里写呢。兵兵,兵兵!你过来,你爸叫你听电话呢。

我说,兵兵吗?你明天把你那三张“获奖喜报”设法去各复印一张给爸寄过来,让我和你妈看了也高兴!高兴!

一个星期之后,我们接到了儿子从老家寄来的“获奖喜报”,他妈欣喜若狂地传给和我们一同来广东种菜的老乡看。没想到她娘家二婶子也接到了他们儿子豆豆从家里寄去的“获奖喜报”,而且还是红彤彤的原件,和我们兵兵的“获奖喜报”一模一样。

豆豆他爸是几年前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老师的。由于那些年乡下教师拿不到工资,豆豆他爸和几个同事就请假来到这种菜的地方办了一所“蒲公英小学”(一至四年级)。听说他们原来的学校很多(五年级)同学都接到过类似这样的“获奖喜报”。所以豆豆他爸深知这“获奖喜报”的含金量?他说,甭管你获得什么奖?他寄钱给你就是真的;要你寄钱给他那就是假的。因此,他一分钱“评审费”也没寄去。

听他们这么一说,晚上,我翻来覆去地怎么也睡不着觉,想了很多很多。如果对儿子说:“那是假的”,儿子听了会怎么想;若说“那是真的”可奖金怎么老不寄来?

最后和他妈商量决定:将这近半年卖菜所得来的五千多块钱,一次性汇给我们那屡屡“获奖”的儿子,并在那张《中国邮政汇款单》的“附言”栏内写了以下这些文字:

“石兵兵同学:你好!首先恭贺你的作品获奖!现汇来你先后三次作文获奖的奖金计人民币五千五百元整。希望你能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另注:“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未来英才》杂志社原办公大楼现已拆除,所以征文办南迁临时改为现地址。编辑部正在联系新的办公场所,届时另行通知,征文活动暂停。请不要再寄作品来。”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9篇

工作与成果

作为宣传部的部长,我想我是最了解我们这学期工作的,那么我就先讲讲这学期的工作及成果。

这学期宣传部成功举办了两个大型的活动,即运动会征文活动和“为祖国喝彩,寻找校园之魅”摄影大赛。可以说历年来的经管系在运动会征文活动中的成果都是不太理想的,而这次通过宣传部和各班宣传委的协力合作,在此次比赛中有班级进入了全校前十。我想这个结果是不错的,它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摄影大赛中,同学们热烈响应踊跃报名参赛,用风格多样的校园的魅力向我们递交了一份美丽的答卷。当在校园内看到驻足欣赏的同学时,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誉。我们喜欢我们的工作,有大的活动当然也有小的,对于小的工作我们以同样的心去对待。例如绘画各个重要节日的海报,协助各部门公示一些重要的文件,拍摄一些重要活动的照片,报道系部的事情并传输到网络上等等。说钢琴键盘上一色是多么的完美,可是黑白键的跳跃是不可或缺的,而宣传部也是一样,它通过它不可取代的作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缺点分析

活动是一面镜子,展现的不只是优点还有缺点。现在我讲一下我们部门的优缺点。

优点:宣传部的成员和班级宣传委积极工作;成员都能积极完成布置下来的工作思想活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一展自己能力的活力与胆量;负责任有耐心肯吃苦耐劳

缺点:个别干事喜欢投机取巧;大型的活动举办的太少;干事没有自主能动性;各类事情的稿件数都待提高;没有打造本系的刊物;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太少

对未来一学期的计划和展望

在这一学期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没有把当初的想法实现,所以我决定在下一学期实施。所以布置了一些过年任务:假期之间,写一到两篇美文或记叙文;假期之间,设想一到两个主题做出计划书,要求贴和校园实际;宣传部的每个干事都要学会怎么写通讯稿并进行试写,争取成为通讯稿好手;学习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和技巧

我的未来展望:出一本属于经管系的系刊;举办至少六个大型的公益宣传活动;设计一个个性时尚的舞台配合文娱部做晚会。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10篇

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却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试对这些误区作些考察与分析,以期使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今后的作文教学也许能有所帮助。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

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作为硬任务,也就是说,对那些课文,必须要认真去教完教好的,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倘若没有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考到那些课文中的内容,就会令考生一筹莫展,难以对付,拿不到好分数了。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了。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并不划得来。这样,把作文教学有意无意地看成了软任务了,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误区之二: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包括对课文的教学及作文的教学、测试及练习、复习、第二课堂教学等)认真地制订出一个都较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无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了。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有的即使有计划,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误区之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

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其实,这类问题,早在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了。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过一个明确的态度,谈过一个很好的意见。他在《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他还在一封信中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它的上达,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作法上动脑筋,也是于写出好文章无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误区之四:比较注重写作文的篇数,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认

真讲评。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让学生交一篇作文。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以为既是实行了“广种”,就必能获得“薄收”。这是“题海战术思想”在写作上的反映。要知道,没有对学生的作文作认真的事前布置,事后讲评,不讲清写得好的作文怎样的好,为什么会好,写得差的作文,有怎样的欠缺,其原因又是什么……那么,对学生中的大多数来说,不管你怎样大面积去“广种”,也都是难保其一定能“薄收”的,恐怕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仍然是比较慢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几次多增加几次讲评。

误区之五:过多过滥的征文竞赛,影响了作文的正常教学。

对任何事物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是,现在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往往搞得过了头。现在有多种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有的还包括海内外),还有大区级的(如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等),有各种省级的作文比赛,还有各系统的更有市县级的作文比赛,再下就是校级的作文比赛。除此以外,还有多种报刊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许多“学会”举办的写作比赛,甚至很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都举办各有主题的征文活动。“作文比赛”何其多!多了,不免滥;滥了,免不了低劣。尤其是它会带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某种冲击。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临时决定去参与比赛。有时虽有一些优秀作文出自学生们之手,但对正常的作文教学的冲击后果也不可低估。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平时不养兵,战时乱用兵。”平心而论,此说并非过头。

误区之六:应试作文教学顽症难治。

“言为心声”,照理说,作文写的应是心声,也就是说,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考试模式,却较少甚至根本不可能让同学们去写真情实感。不管你有没有某种真情实感,一律要以这试卷上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迅速认真地下笔了。这样,同学们只得根据作文要求,硬着头皮来凑来虚构。被认为凑得好的,就得高分或较高的分,凑得差的,就得低分。这样,应试教学、应试作文就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被重视。报刊杂志上还发表大量的关于应试作文的文章,出版社还出版许多关于应试作文的书籍。一些有名气的教师还经常被邀到各地去介绍指导写应试作文的经验。这样,应试作文的教学几乎成了学校作文教学的攻坚任务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拼命从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进行大力指导,因而大量的无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都从考生的笔下生产出来了。应试作文教学已成顽症。

由于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误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有许多甚至已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了,写出的文章还是错别字连篇,真令人不敢相信写作者的学历与身份。

产生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其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是与教育思想有关。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应付考试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育一切围着考试转,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当然是如此,只要能让学生会应付考试,得到较高的分数就行,别的一些对写作来说要较长远才能发挥作用的事往往不去做。如果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正确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存在着各级升学考试,并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不可能被完全取消),那么,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决不会是目前的这种状况了。教师们会从要求学生加强生活体验,多去学校外走走、看看,多去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积累感受,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从根本上来提高写作的能力等方面去多花力气了。

其次与社会上人们的评价有关。

社会上的人们,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几乎全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是一所好学校,升学率低,就是一所质量差的学校。评价一位语文教师,主要看他教出来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否高,而不问其写出来的文章,平时的写作能力是否强是否好。人们对用上述标准衡量出来的“好学校”赞不绝口,并趋之若鹜地把孩子往这些学校送,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样,高价读“择校生”的问题也就出来了。试想,在这样的社会压力袭来的情况下,一个语文教师在教作文时,他会没有顾虑,没有考虑的吗?

再次,与家庭及一些班主任有关。

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家庭及一些班主任有一定关系,这一点,初听起来,似乎觉得不成道理。但从不少家庭及一些班主任的情况来看,这道理还是可以成立的。

现在的家庭,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甚切。把孩子送到学校,父母双眼盯着的就是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情况,一般他们不怎么关心,或者说等到有了问题才去注意。因此,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成绩,往往把孩子管得很死。每天除了到学校学习外,回到家不让他们做家务,不准他们看电影电视,也不准阅读课本以外的书报杂志,在节假日也不准他们去外面走走、看看。这样做的结果是,同学们虽然集中精力把课本中的内容熟悉了,甚至把大部分的书本知识也都掌握了,但论知识面基本上属于该年龄层中的孤陋寡闻者。他们不知农民怎么种田,不知米怎么被生产出来,不知怎么上菜场买菜,怎么烧菜,也不知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去与人交往,去增长见识,增长才干。而一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中的学生能在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也往往把学生管得较死,常规定许多不准:不准看与课本无关的书报,不准晚上看任何栏目的电视……总之,从家庭到学校的班主任,把孩子把学生都紧紧地捆在教科书这一较窄的范围里。这样的结果,真正让不少学生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这样的人,别的能力如何不必说它了,光从写作能力上看,也是可想而知的了。难怪不少学生遇到写作文,皱着眉,咬着笔,搜肠刮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不出的时候也硬写,也只能写些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的无病之作。

第四,与现在的考查方法有关。

现在的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其考试方法不外乎写“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等等。这样的形式,不管考生“写不出”还是“写得出”,一律都要“硬写”的,是毫无选择余地的。这种考试方法看上去貌似公正,实际上也并不完全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考试方法,给作文的应试教学带来了生存和兴盛的机遇与条件。这就告诉我们,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也是搞好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强国梦征文范文 下一篇:强国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