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5 11:00:26

债券风险管理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曲线综合因子分析法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二、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

1、因子分析实证

考虑到我国债券发行的历史不长,而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了2003年1月2日到2003年12月26日230个交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交易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该时间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挂牌流通的附息国债由17只增加到22只,剔除0100112,010210两个浮动利率国债品种后,用于拟合收益率曲线的固定利率国债包括:000696、009704、000905、000896、009908、010004、0100010、010103、010107、010110、101112、010115、010213、010214、010215、010301、010303、010307、010308、010311。由于我国交易所的国债品种较少,因而本文使用Nelson-Siegel方法来估算。本文分别计算了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

首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的统计检验方法对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这10个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说明这10个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适合作因子分析。

其次,本文利用ADF检验了数据的平稳性。从ADF检验结果看(见表1),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水平时间序列均未通过90%置信度,显示出较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所有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明显呈现良好的稳定状态。综合相关分析和平稳性检验结果,在下文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一阶差分(即收益率日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

最后,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债即期收益率日变化量(一阶差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前三个主要因子对收益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72%、29.07%、5.16%,对总体方差累计解释能力达到99.95%,因此,前三个主要因子基本上已解释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这三个因子分别是水平、倾斜和曲率。由于水平和倾斜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根据确定共性变量的数量的原则,本文提取了这两个因子对这两个因子的综合形式进行建模。

2、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由于水平和倾斜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够解释债券价值变化的绝大部分,而且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因子的线性组合,因此,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三、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及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了2003年4月份由债券000696、000896、0009908、010010、10103、010215这六种债券构成的9个债券组合的VaR值,结果见表3。

从表3两种方法对债券VaR测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和方差-协方差方法比较,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组合VaR的估计值偏低,只有对债券组合3两综合因子法的估计值要高于方差-协方差方法。另外,方差-协方差方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比较大,而综合因子分析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则较小。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誉度是最高的,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2003年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的风险基本上是买卖价差的风险,纵观近几年我国国债的开盘与收盘价差,也不存在很剧烈的波动。而且,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资产匹配的需要,投机动机较少。因而,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更为合理。

2、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值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风险是逐渐变小的。从债券组合1到债券组合5,债券组合6到债券组合7,债券组合8到债券组合9,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它们的VaR值也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VaR值是与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成正比的。例如,债券组合6的剩余到期时间介于债券组合2和3之间,而它的VaR值也是介于债券组合2和3的VaR之间。这是符合债券风险的“逼近面值和价格波动性降低现象”的。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债券的VaR值则没有这一特点,并且还出现了很多与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例如,债券000896是一只快要到期的债券,剩余到期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债券000696还有3年多的剩余到期时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这两只债券构成的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单个债券000696的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VaR值却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因而,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测量值更准确一些,也更符合理论和现实。

【参考文献】

[1]JPMorgan.RiskMetircs-technicaldocument.NewYork:MorganGuarantyTrustCompany,1996

[2]JorionP.Valueatrisk:Thenewbenchmarkforcontrollingmarketrisk.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7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大楷、杨勇,“关于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财经研究,1997年第7期14-19

[5]唐革榕、朱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及组合投资策略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64-72

[6]张继强,“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的三因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62-67

[7]CindyI.Niffikeer,RobinD.Hewins,RichardB.Flavell,“ASyntheticFactorApproachtotheEstimationofValue-at-riskofAPortfolioofInterestRateSwaps”,2000,(24),1903-1932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曲线综合因子分析法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二、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

1、因子分析实证

考虑到我国债券发行的历史不长,而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了2003年1月2日到2003年12月26日230个交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交易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该时间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挂牌流通的附息国债由17只增加到22只,剔除0100112,010210两个浮动利率国债品种后,用于拟合收益率曲线的固定利率国债包括:000696、009704、000905、000896、009908、010004、0100010、010103、010107、010110、101112、010115、010213、010214、010215、010301、010303、010307、010308、010311。由于我国交易所的国债品种较少,因而本文使用Nelson-Siegel方法来估算。本文分别计算了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

首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的统计检验方法对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这10个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说明这10个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适合作因子分析。

其次,本文利用ADF检验了数据的平稳性。从ADF检验结果看(见表1),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水平时间序列均未通过90%置信度,显示出较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所有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明显呈现良好的稳定状态。综合相关分析和平稳性检验结果,在下文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一阶差分(即收益率日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

最后,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债即期收益率日变化量(一阶差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前三个主要因子对收益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72%、29.07%、5.16%,对总体方差累计解释能力达到99.95%,因此,前三个主要因子基本上已解释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这三个因子分别是水平、倾斜和曲率。由于水平和倾斜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根据确定共性变量的数量的原则,本文提取了这两个因子对这两个因子的综合形式进行建模。

2、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由于水平和倾斜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够解释债券价值变化的绝大部分,而且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因子的线性组合,因此,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三、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及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了2003年4月份由债券000696、000896、0009908、010010、10103、010215这六种债券构成的9个债券组合的VaR值,结果见表3。

从表3两种方法对债券VaR测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和方差-协方差方法比较,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组合VaR的估计值偏低,只有对债券组合3两综合因子法的估计值要高于方差-协方差方法。另外,方差-协方差方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比较大,而综合因子分析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则较小。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誉度是最高的,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2003年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的风险基本上是买卖价差的风险,纵观近几年我国国债的开盘与收盘价差,也不存在很剧烈的波动。而且,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资产匹配的需要,投机动机较少。因而,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更为合理。

2、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值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风险是逐渐变小的。从债券组合1到债券组合5,债券组合6到债券组合7,债券组合8到债券组合9,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它们的VaR值也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VaR值是与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成正比的。例如,债券组合6的剩余到期时间介于债券组合2和3之间,而它的VaR值也是介于债券组合2和3的VaR之间。这是符合债券风险的“逼近面值和价格波动性降低现象”的。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债券的VaR值则没有这一特点,并且还出现了很多与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例如,债券000896是一只快要到期的债券,剩余到期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债券000696还有3年多的剩余到期时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这两只债券构成的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单个债券000696的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VaR值却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因而,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测量值更准确一些,也更符合理论和现实。

【参考文献】

[1]JPMorgan.RiskMetircs-technicaldocument.NewYork:MorganGuarantyTrustCompany,1996

[2]JorionP.Valueatrisk:Thenewbenchmarkforcontrollingmarketrisk.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7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大楷、杨勇,“关于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财经研究,1997年第7期14-19

[5]唐革榕、朱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及组合投资策略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64-72

[6]张继强,“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的三因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62-67

[7]CindyI.Niffikeer,RobinD.Hewins,RichardB.Flavell,“ASyntheticFactorApproachtotheEstimationofValue-at-riskofAPortfolioofInterestRateSwaps”,2000,(24),1903-1932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债券市场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我国现阶段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债券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债券投资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在债券投资获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种种风险。本文主要针对证券公司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证券公司;债券投资;风险;管理

从我国目前的债券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债券投资有着及其明朗的发展前景。债券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具有收益稳定、流动性强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是仍然有各种风险存在,比如说:价格变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回收性风险、税收风险、转让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因此,对证券公司来说,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由于风险而带来的损失。现阶段,证券公司债券投资风险的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努力为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证券公司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中出现的相关缺陷和不足

(一)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缺乏扎实的根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市场也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其缺乏先天的发展条件,而且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导致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缺乏扎实的根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这就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增添了非市场化的色彩,而且它也要承担相应的政府意志,这种债券市场的政府化也影响着债券投资风险的管理。在证券市场中,既要接受来自大量投资饥渴的国企的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又必须应对一些非流通的法人股和国有股,长期以往,必然会使投资行为变得短期化,而且也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增大、频率增多,给债券投资风险管理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债券投资缺乏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

在债券投资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市场交易体制。从我国现阶段证券投资的种类来看,还是比较单一的,债券投资组合种类的选择有限,在借助多元化资产组合来减小非系统的投资风险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此外,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来说,仍然缺乏相应的规避方式,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依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好顺势转化,而且也无法完成风险的对冲规避,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债券投资风险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债券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债券投资风险的管理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针对投资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因此,在债券的投资过程中就存在许多的制度漏洞。另一方面,针对投资比例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出说明,从而使投资比例变得非常模糊,降低其可操作性。此外,在债券投资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公平公正以及权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问责机构不完善,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投资管理人的自我约束是不能体现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的。

(四)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制度存在漏洞

在证券公司的的经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展这样一个规律就是:“谁的股份最多就听谁的”这样一种现象,而且公司的高管或者高层决策者往往受雇于公司的股东,而决策者往往有容易受股东的控制,在债券投资经营的过程中也会优先照顾股东的经济利益,这种现象就与债券投资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公司经理人的职能和权限过大,就会出现管理失衡的现象。所有投资决策都有经理人来决定,这样也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期的风险。

二、强化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债券也要顺应整体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市场化迈进,从而为债券投资风险的管理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证券公司要合理解决公司内部的股权分配问题,逐步建设起完善的公司法人管理结构,转变人们对证券公司重筹资、轻转制的固定印象,从而使投资风险管理机构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认真分析的态度来践行安全投资、扩大收益的理念,以降低投资难度和成本。此外,我国的债券市场要树立长远观念,立足自身,放眼世界,积极响应经济全球化的号召,努力与世界接轨,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投资的管理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也能够降低市场的波动幅度,减少波动的频率,提升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力度。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的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债券投资仍然处于新兴产业,并且正在走向与世界转轨的不成熟状态,而且结合投资风险的大不确定性因素,对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价必须由单一的收益性评价逐渐向收益性、流动性以及风险性相结合的综合转变,使评价能够完整全面。从现阶段我国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来看,从制度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证券公司能够主动进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从整体上提升公司债券投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预见、识别和消除能力,从而有效促进证券公司债券投资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逐步强化对债券投资业的监督和管理

对债券业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化发展。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证券公司能够在一种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公正合法地经营,降低债券投资的风险。首先,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多项与债券金融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基金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监督和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些法律法规,抓住时机进行监管,从而提升证券业的自觉性和正规性。针对各项法律法规中的可操作性部分,监管部门要切实落实,进行周期性的监督和巡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证券公司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树立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债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流动性,为了有效避免操控市场价格现象的出现,要对投资比例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消除其模糊性的因素,防止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弄虚作假。此外,证监会也应该发挥其作用,明确指定一些具有证券投资从业资格和强烈工作责任感的第三方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债券投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核算和检查,建立健全的责任问责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管理的自觉性、公正性以及均衡性。如果证券公司能够在监管之下合法经营,那么就能够有效促进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此外,也要有完善的市场准入、退出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一定程度地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从而增强债券投资产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的债券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在对证券公司债券投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从投资的决策、适当的授权、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及监控、信息报告等多方面规范、指导、管理债券投资业务及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根本出发,从制度本身出发,消除由于制度上的不足而带来的风险。在债券投资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要重点对其公司内部的股东出资情况以及管理决策层进行分析和调查,对股东的经营事迹以及信用情况要做出一个详细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使企业内部能够形成一种和谐均衡的股东和决策者关系,而且也要是投资的管理决策者的决策与股东的利益相隔离,同时也要切实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在加强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公司监察工作人员与董事之间具有各自独立的职权,并且杜绝董事、高管与监察人员之间出现经济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能够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降低风险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景基础。上文针对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介绍中提到了部分企业存在投资经理人的职权过大的问题,这种现象及其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均衡发展。证券公司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债券投资过程中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及其职能做出明确的限定,各司其职,比如证券公司要成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对公司各种类的投资进行总体的规划。再如研发工作人员在坚持科学统计的基础上,采取定量的研究方式对各种投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选择,并向公司投资经理人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投资建议,经理人在对其进行评估之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这种完善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债券投资的风险,使公司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而言之,对证券公司来说,有效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以一种更加平稳健康的态势发展,并且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尽管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债券投资在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找出制度、监管以及市场结构等方面的不足,并且抓住这些问题,及时解决,一定能够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健康的发展环境。

作者:钱喆 单位:上海证券

参考文献:

[1]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

[2]吴冲锋等.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0).

[3]甘爱平,曲林迟.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关系引起的风险与防范[J].经济论坛,2009(04):51-53.

[4][美]艾伦•J•马科思,亚历克斯•凯恩著.投资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昕,殷仲民,陈俊尧.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分析[J].经济问题,2006(12):57-59.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风险

(一)偿还风险

地方政府债券被称为“银边证券”,信用度很高,一般不会出现无人购买的现象,但地方政府债券同公司债券一样存在偿还风险。以项目效益担保的地方债存在难以预测的决策风险。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决策人员知识结构缺陷和经验不足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败。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在发债前进行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也不能在绝对意义上消除风险。以税收担保的地方债也存在偿还风险。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原因之一,以这样的财政收入担保地方政府债券的偿还,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地方税税种、税率的权力,也就不能通过调整税种、税率拓宽财源,这必然会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地方政府以不稳定的财源担保债券发行,给债券的偿还带来了风险。

(二)宏观调控风险

研究认为,发行地方债引起的宏观调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债的发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地方债的发行意味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了资金流动,货币流动性的提升和增大货币发行量一样,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二是地方债的发行将会冲击证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将会从其它证券市场吸引资金,直接导致这些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三是实施地方债有可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信用状况相对于内陆地区要好得多,发达地区更容易获得发行资格。在都有资格发行时,更好的财政信用状况会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四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没有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时,地方政府就设法通过集资、迫使银行贷款等手段为项目融资,从而造成全国各地严重的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的情况。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在地方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换的情况下,乱上项目、重复建设可能会变得更严重。

(三)政治风险

以上所有风险都有可能导致政治风险。一旦让地方发行债券,各地可能会一哄而上,竞相举债,结果导致地方债务危机;许多地方政府近年来实际上早已大量负债,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在“欠债不还”的同时正式展开融资,就可能出现政府失信;不论什么原因,只要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券的本息,都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当因为投资过热引起通货膨胀,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时,民怨随即产生;地区差异的扩大和资金运用效率低下同样也会引发社会公众不满;如果运用资金去搞“政绩工程”,不能真正改善民生,也可能激化地方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成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决策偏差

政府决策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要,而公众利益往往分散、复杂,政府难以完全掌握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此外,因为信息时效性很强,信息的利用要做到随机应变,这对于任何人、任何机构来说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决策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中央政府对地方债的发行额度、期限、利率等的控制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才能决定,因为信息不充足,控制难以到位。地方政府的决策还受到国家政策、市场变化的影响,当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时,建设项目可能不符合产业政策而难以获得政策的持续支持;当国际市场变化时,项目所需设备的采购价格可能会大幅上升而增加建设成本。

(二)财政分权不彻底助长地方对中央的依赖心理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行政体制上存在着“父与子”的关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很强。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错位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赖。一方面,中央政府把财权高度集中,在税收分享上降低了地方政府所能取得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央把更多的事权层层下放给地方,地方政府收支严重失衡。为均衡地方政府收支,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在财政分权不彻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难以破除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心理,这也将成为地方政府要求中央政府承担债券偿还“兜底”责任的借口。

(三)地方利益诱发地方政府的发债冲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地方政府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之一。由于市场和资源有限,各地方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争取更大公共项目投资、获得更多资源的冲动,在与中央的决策发生冲突时,会做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如果赋予地方政府的发债权,在地方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难以避免。

(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机制导致“政绩工程”

地方政府发债权使地方政府融资更为方便,也可能催生更多的“政绩工程”。由于项目缺乏科学决策,仅凭个人意志拍板,不顾财力民力,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前建后拆、前拆后建的现象较为普遍,结果是社会资源浪费严重,引起群众不满。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一)公民权利表达机制

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过程中,应建立公民权利表达机制,这不仅便于政府收集决策信息,而且能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建设项目要向社会公布,让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一种让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它通过吸纳各方利益的代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协调各方利益,使公共决策更加合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二)政府信用社会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机构利用专业优势搜集、整理、分析地方政府的财务及资信状况,向社会和投资者提供与债券发行有关的信息,既弥补了地方政府自身决策不足,又增加了债券发行的透明度,促进了约束与监督机制的形成。评价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评价机构的独立性程度,只有独立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是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成功实施的保证。本文认为,在不影响国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可批准一些国际知名评估机构在我国从事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活动。

(三)地方债信息披露制度

地方债信息披露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运行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它不仅可以约束政府的非理性发债行为,还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前提。发行公开原则应成为政府发行债券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之一,地方政府在发行债券时,必须按规定将债券发行情况及其财务经营状况等向社会公布。我国的地方债信息披露内容除政府财政收支信息、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外,债券的批文、规模、用途、期限、利率、偿还保证、发行程序、风险提示也应公布。其中风险提示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投资者明白地方债也有偿还风险,激励他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四)政府自我约束机制

合理的财政分权不仅是地方债券发行的前提,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手段。一旦明确地方政府对债券债务独立承担责任,地方政府也就明确了“应做什么”和“怎么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排除中央政府承担发债“兜底”责任的可能。因此,建立地方债制度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除尽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外,应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边界,做到谁受益,谁支出,消除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心理。二是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适当给予地方政府制定税种、选择税率的权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确定性,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五)权力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认为,从事政治的人都有无限扩大权力的欲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除了要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防止地方政府超越自己的经济实力大搞“政绩工程”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要适当控制和协调。一是实行集中统一的地方债管理体制。地方债发行的规模、用途、期限、利率决定权等都应由中央掌握。由于地方政府非理性投资比较突出,为稳妥起见,建议暂限于省级政府以及特大城市政府有权发行地方债,资金使用范围应仅限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协调地区间的利益关系。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偏低,偿债能力较差,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贫困地区能够发行债券的可能性不大。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充分协调好地方利益关系,以公正、合理原则为基础在不同地方之间分配发债额度。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偿债能力,中央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如政策性贷款,免征或减征地方债券收益所得税等。三是强化审计监督。对发债项目的收支进行审计不但可以提高融资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明确政府的债务责任,防止前建后拆、前拆后建现象的发生。

(六)权利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制约机制

社会契约论者认为,国家和政府是公众自然权利让渡的产物,人民是者。如果没有人民运用民利对权力的约束,各种权力的执掌者很有可能实行不当联合,因此还要实施“以权利约束权力”。来自债权人和人民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是防止地方发债权异化的关键。一是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对权利的保护即是对权力的制约。最重要的是防止政府利用手中权力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债券,侵犯债权人的选择权。二是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除了继续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完善人民的批评、建议、控告、检举权利实现机制外,可尝试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解决“公地悲剧”的一种诉讼手段。只要地方政府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即使没有直接损害某一公民的利益,该公民也可以以原告身份地方政府。把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可以规范地方政府发债权的行使。

内容摘要:地方政府债券存在偿还风险、宏观调控风险、政治风险。政府信息不对称、财政分权不彻底、地方利益驱动、不合理的政绩评价机制等是风险的主要成因。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防范应着眼于公民权利表达、社会评价、地方债信息披露、财政分权的政府自我约束、权力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制约、权利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的监督等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债券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马红漫.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先决条件研究[J].特区经济,2007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结构失衡的债券市场蕴含“违约风险”

2004年以前,中国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主要为中央政府、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债务融资工具只有企业债券一种,当时的企业债券基本上由银行提供担保,信用等级基本上等同于为债券提供担保的信用等级,并不取决于发行人自身的信用水平。2005年短期融资券推出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无担保信用债券开始出现,债券及发行人主体开始出现分化。但是从发行人的信用等级分布来看,仍然是以高信用等级为主。统计2005年3月以来发行的3236只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除了没有评级的83只债券之外,其他债券的主体评级绝大多数在A-以上。

由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在市场发展初期参与者出于市场发展的考虑,市场以高等级发行主体和高等级债券为主要发行特征应该理性科学地选择,有益于市场的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事实违约事件并未发生,期间的“06福禧CP01”等事件最后都得到了成功解决,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急速扩大,必须深刻、紧迫意识到目前债券市场蕴含的风险,特别是当前高信用等级为主的市场导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实现有效制衡。一是信用评级可能失真。理论上说,在成熟市场上,信用评级对于债券发行定价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市场上没有出现违约债券,预示了评级的高低很可能并不存在充足的实质性风险警示作用,这样从一个角度导致有的评级公司可能会在企业的压力之下放缓评级标准,从而可能在事实上弱化评级结果的定价作用,降低了评级标准的独立性,不仅不利于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导致实质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要大于表象。二是债券发行事后管理动力不足。对于违约风险的淡漠可能导致债券承销商疏于进行债券发行之后的监督管理。由于发行债券经过严格筛选,且违约率几乎没有,致使债券的承销商没有动力和压力严格对待承销工作,同时资金使用监管、相关信息披露、发行后回访也必然疏于管理,其对风险的处置能力也难以提高。

对债券违约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

从全球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周期、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债券的违约都是市场发展中需要面对的正常现实。根据标普的统计,自1981-2008年期间,投资级债券共有73只违约。

就中国债券市场来说,由于违约事件从未发生,往往给市场的投资者传递了错误信号,认为市场上不会有“违约债券”出现。这种对于风险淡薄、麻痹乃至回避的认识,可能在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时,放大“违约相关”(Default Correlation)和“违约传染”(Default Contagion)程度的风险。对违约率的历史观测值的实证研究表明,违约事件(或更一般的信用质量迁移)彼此之间存在相依性。一个公司违约的消息对于其他相关公司的信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将很快反映在他们的违约概率上,“违约相依”和“违约传染”程度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情绪存在相关性。我们当前的债券市场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真空”性,相当于是一个没有细菌感染过的肌体,一场小恙可能演化成一场大病。如果风险事件一旦真的发生,可能会将一个平常的违约事件演化成影响整个市场发展的大事件。

当前债券市场高信用等级产品占主要地位的现状也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是导致低等级债券无法发行,无法支持经济结构转型。高收益债券(high-yield bond)是信用等级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是成熟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的发展还没有开始起步。统计表明,自1996年以来,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年平均发行规模约1000亿美元,在发行规模中的占比平均为13%。该类债券的发行人通常是那些高速发展,但缺乏现金流的成长企业、高负债的企业、或是进行杠杆收购的投资主体。许多知名的大型行业巨头在其发展的早期曾经发行过高收益债券,如General Motors、IBM等公司。从发行人所处的行业来看,高收益债券几乎覆盖了制造、媒体、能源、信息技术等行业。中国当前正在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市场本可在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受到较大牵制。二是强化了投资者结构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由于债券信用等级分布失衡且集中在高等级部分,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就天然以偏好低风险的机构作为主导,商业银行一家独大,债券持有占比接近70%,导致投资理念和行为存在明显同质化的特征,既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建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体系

一是强调债券市场投资者教育。要大力重视债券市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债券市场从业人员能力培养,推动投资者加快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投资者提高风险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引导机构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有效维护债券市场的健康有效运转。

二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般来说,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层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完善信用风险管控的市场化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定价、信用评级、信用增进以及信用风险转移等;同时完善相关监管框架和制度,包括加强对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等市场行为的监管,并设立债券持有人集体行动制度和控制权转移制度。

三是加快产品创新,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银行用以对冲和管理风险的措施,缺少它们信用风险将会集聚于银行体系,也会加大金融体系的隐患。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提高银行运营灵活度的工具,一方面它能将银行的存量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资产流动性管理工具,同时还实现了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换。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根据信用债违约的行业类型,我们可以大致将信用债违约划分为周期型行业的信用违约和非周期型行业的信用违约。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周期型行业的信用违约非常突出。钢铁(8只)、煤炭(3只)、建材(7只)、机械(6只)、贵金属(6只)这些强周期的传统行业违约最为突出。周期型行业的信用违约以国企为主,这些企业同时遭遇业绩下滑与资产负债率升高的双重压力而出现信用违约。非周期型行业的信用违约与行业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密切,更多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截至2016年8月15日,违约的65只信用债中,仅有11只获得足额兑付,进行兑付的以非周期型行业企业为主、民营及外资企业为主。民营及外资企业大多通过抵押贷款、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出售资产、主承销商支持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完成兑付,而国企则更多依靠寻求政府与母公司支持完成兑付(表1)。

这反应出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周期型行业信用违约多,而兑付少,兑付的也主要依靠政府及母公司支持,反映出当前周期型企业现金流仍然困难;第二,政府及大型央企在违约国企的债务偿还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为国企债券融资提供了额外保证,刚性兑付及隐性担保仍然存在,这可能会扭曲信用债评级及收益率。

周期型行业信用违约原因

市场经济下,信用违约难以避免,而发生信用违约根本原因便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杠杆率过高,企业依靠自身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难以支付到期本息。明斯基曾将债务型融资者分为对冲型、投机型和庞氏融资者三类,它们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三者也在不断转变。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就认为经济体系是基于安全边际进行借贷的复杂体系,经济稳定时期会提高企业家、银行家的对未来现金流的乐观预期,从而增加投资,这其中部分投资对融资需求又具有刚性,导致成本增加、利率上升、融资主体从对冲主导型向投机及庞氏主导型转变,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直至金融危机爆发。此外,危机爆发后,即便央行迅速降低短期利率并提供流动性,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预期也在下降,这也会导致投机型、庞氏融资者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出现大规模的违约进而兼并、重组与破产清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各国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出台,高通胀得以终结,利率不断下行。与此同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冷战结束”,原社会主义国家也采取市场经济改革,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利率的下行与全球化的加快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与“大缓和”时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以高投资与高出口取得近30年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与中国高投资、高增长相伴的是中国银行体系主导的金融体系下的高信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作为一种债务融资工具,倾向于提高企业杠杆率,使得中国企业的杠杆率高居世界之首(图1)。

高杠杆率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但一旦经济增速下滑,高杠杆率将大大侵蚀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与企业利润,容易使得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大缓和”进入“大衰退”“大停滞”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从要素增加转变为更加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意味原先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局面难以再现。必须认识到,这不是一般性的经济周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这种大的转变下,原先高杠杆尤其是周期型行业中的企业必将受到巨大冲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历一轮经济繁荣。周期型行业中的房地产、钢铁、煤炭、水泥、建材、有色行业也获得很好发展。这些行业因为重资产、投资周期长,杠杆率也普遍较高。在经济下行,未来很可能“L”型的环境下,这些行业出现信用违约的概率要大大增加。对此,我们对2015年债券二级市场的大类行业财务信息进行了统计,选取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反映企业营运状况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非筹资净现金流/负债总额来进行分析(表2),发现能源、材料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率最高,而总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最低,利息保障倍数最低,因此其信用风险最大,信用违约的可能性最大。这便是债券违约更多集中于钢铁、煤炭、建材、金属行业的原因。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7篇

一、不要孤立地看待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与交易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方面。但是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无论是国外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尤其是拆借利率的急剧上升,还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外资机构人民币短期融资的谨慎交易,都反映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溢价在增加。在信用类债券资产方面,次贷类相关债券资产的价格大幅下挫,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房价大跌,引致债务人违约率和预计违约率大幅提高,由此产生不能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国内债券市场虽运行良好,但是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下,行业、产业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部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人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严重的信用违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银行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务证券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等息息相关。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边界也愈发模糊,比如前面提到的次贷类相关产品,包括抵押贷款证券(ABS、MBS)、担保债权凭证(CDO)等,还有很多结构性产品、混合证券,其还本付息取决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传统市场风险管理模式与现实市场存在差距,这些产品创新的风险包含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部门认为它们主要包含信用风险而疏于管理,信用风险部门则由于该类产品被定义在交易账户中而认为应属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因此,不要孤立地去看市场风险或者信用风险,在交易和投资方面,三大风险联系紧密,风险形态不断变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交易和投资业务进行适当的风险整合,避免风险管理漏洞。比如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投资与交易业务的整体风险防控等。

二、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得以体现是关键

经济危机也让人思考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如何体现。风险经理是否要负责审批相应的业务?是否有业务否决权7这些问题似乎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至少要保证风险经理可以独立地思考、判断,对商业银行整个投资与交易的风险水平进行独立地监测与报告,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实际情况设定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头寸限额。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必须从组织设计、用人制度、绩效考核上给予保证。一是实行资金交易部门的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对派出风险经理进行考核、评价,还有一种派驻经理是双线报告制度,由资金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考核与评价,其中风险管理部门考核的权重要高于资金交易部门。二是风险经理要有一个独立的报告路径,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知晓全行的风险状况和所承受的风险水平。三是要求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不仅仅是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更多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中按照既定风险偏好和经营原则处理两者关系,要维护风险经理的独立性,并不断强化独立性要求。如果说,风险经理只是一个建言者,笔者认为这不足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在体制和机制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和理顺管理决策机制,给与风险经理相应的权限,保证业务经营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

三、市值重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制度安排和偏好选择问题

估值问题对于国内外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难度不断增加的问题。显而易见,随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产品的估值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模型建设所需要的数据问题和参数调整问题,二是成本考虑问题。在经济危机中,我们看到,即使是花旗银行总裁对于其持有的CDO的价值和风险也无法准确估量和评价。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到,业务发展已经超出风险管理的既有轨道。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其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结构相对简单,随着做市商制度和双边报价制度的推进,中债收益率曲线的推广,人民币债券、货币市场资产估值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人民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意味着在估值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Callable/PuttableBond(发行人可提前赎回债券/投资者可提前赎回债券)的定价估值上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目前外汇资产分为三大类进行估值.第一级资产可根据市场价格或可通过其他在市场买卖的相关资产评估价值,第二级资产以内部估值模型评估价值,第三级资产则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进行询价来获得估值结果。国内商业银行在外币债券资产、场外外汇衍生品方面的估值很多都是采取第三级资产估值方式。因为报价和实际成交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这类估值的可信度存在问题,也给风险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风险管理的原则应该是,业务发展要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对于难以估值的交易和投资,要在市场风险基本制度和风险偏好中予以明确;对于难以估值的产品,应该秉承不做或者少做的态度。此外,要在制度安排上确保估值程序的独立性、严格性和一致性,要建立内部治理架构,使用可行的建模技术,定期检查独立的价格核对程序和数据来源。

四、除了评级和模型,风险经理还能依赖什么?

毋庸置疑,风险计量是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而评级和模型则是风险经理最为依赖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经济危机中,投资者往往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其投资的品种、额度,风险经理也依赖外部评级来决定交易和投资的授权、限额和授信。但是过度相信和依赖外部评级也给商业银行沉重的教训。一是不少次贷类债券的资产池评级都非常高,但是跌价幅度很大;二是投资者一般都假设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可以很容易出售其评级为AAA和AA的债券,动态调整投资和交易组合,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类债券跌幅比投资组合中非投资级的债券要大,同时更难以出售;三是投资者相信信用评级机构掌握着最准确全面的信息,风险经理的任何质疑难以获得内部的赞同:四是这些投资可能比贷款类资产风险大,由于被记入交易账户和投资账户,但是没有得到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恰恰是这些程序才能识别交易中的一些漏洞。在人民币交易和投资管理方面,对于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一是目前的评级不能反映发行人的信用差异:二是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与评级高低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风险经理要做到:一是定量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结合:二是结合外部评级和内部实际情况.使用适合商业银行的评级指标和限额指标。在设置限额方面,不一定要用高深难测的风险指标。一些基本的名义限额(notionalLimit)在市场变化较大时更能揭示和控制风险,原因在于其不需要太多的假设条件。例如,持有10亿美元的债券敞口头寸,同时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从表面上看,市场风险已经规避掉,但是其假设前提是债券价格和信用违约互换的相关性服从历史分布,但是在市场上大量存在此类交易时将会导致历史分布发生变化。

五、主动性和前瞻性管理是交易与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

交易与投资业务面临金融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如果不加强事前风险管理。不加强市场和经济形势研究,就可能将低风险业务做成高风险业务,导致风险失控。在经济危机中,我们看到一些国外商业银行的高风险产品在交易与投资组合中占比较高,在于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对相关产品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没有主动为各种产品设置一定的限额指标,在市场发生不利形势的情况下,又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导致遭受较大损失。所以,风险管理部门要对交易与投资业务把握主动管理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不能只是发挥风险报告的作用,还要发挥事前设置限额、事中监测分析、事后处置的作用。当然,风险管理不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包括财务、司库在内的部门都要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充分发挥传统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作用,监测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一是交易与投资业务前台要负责其部门内的所有风险管理,包括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管理:二是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板块要与前台部门合作确定、评估和降低所有风险:三是审计部门对管理层的控制进行独立的测试、验证和评估。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8篇

根据新华社和道琼斯2010年7月8日共同推出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 INDEX)报告,目前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而北京和深圳分别排在第13和第22位。从这个报告来看,上海是凭借成长发展和金融市场等指标的超强表现而首次位列第八的。正因为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战略首先仍然应该立足于成长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全面超越东京,与纽约和伦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本文结合作者在美国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和2010年7月回国并入职交通银行总行以来的调研,从唯物辩证法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进行了探讨,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针、五个战略。

发展方针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并以全面服务中国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依托中国经济的坚实基础来拓宽海外金融服务的市场。

过去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阿联酋、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有过投资失败的教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熟悉海外金融市场和风险管理手段是投资失败的主要因素。

在这方面,沃伦・巴菲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到达高潮时,在2008年9月24日,以50亿美元投资高盛,这一案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最终净赚30亿美元的事实值得中国商业银行学习。熟悉市场、良好的商业判断和能熟练使用各种风险管理手段如损失控制(Loss Control)、损失融资(Loss Financing)和内部损失减少(Internal Loss Reduction)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关键。

笔者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针需要关注:

1. 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为中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库的保值增值服务;为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为中国百姓的理财需求服务;为中国各类企业的国内、国际业务服务。

2. 与香港、北京和深圳共同发展

加强与香港、北京和深圳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与香港、北京和深圳形成分工合理和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格局。

战略要点

同时要贯彻五个战略要点:

1. 金融人才的综合培养

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它的特殊性。光靠国内的高校和银行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应该形成以下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通过国家的“”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素质的国际一流大学金融专业MBA和在华尔街或伦敦金融中心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层主管,来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市场规划,优化运作和人才培养。

第二梯队:通过国内和国际招聘来选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由第一梯队来负责第二梯队的招聘和业务培养、工作业绩考核。

第三梯队:中国五大商业银行携手全国几所重点高校联合定向培养所需业务部门的金融人才。定点高校可以引进一些有丰富国际金融工作经验和出色工作业绩的国际金融机构的退休主管来充实和加速第三梯队的培养。

第四梯队:直接招聘国内和国际金融专业或理工科专业优秀毕业生。

2. 全面风险管理

金融企业所追求的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投资回报有深远影响,投资股票和债券的风险收益曲线大不相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系统和程序来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风险管理应从根本上将信用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区别对待,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分开处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有三个:

第一,如何有效地把历史(一般指24小时以上的)的操作风险损失如欺诈损失,从别的风险损失如信用风险损失或市场风险损失中剥离出来?

第二,如何通过一组有效的程序或流程,将24小时以内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信用风险损失或市场风险损失甄别归类?

第三,用国际通用的风险损失基准点来评估各个风险类别的实际风险管理效果。

笔者2008年在摩根士丹利主管全球财富管理部的风险管理业务时,曾对解决全球财富管理部所属借记卡业务的巨大欺诈损失(属于操作风险损失)采取以上风险管理战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系统前台和后台的暂时和永久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的重新设置,在六个月内,借记卡业务的风险损失基准点从2008年1月的432个基准点(业务即将破产)一路降到2008年7月的14个基准点(行业领先),救活了即将破产的借记卡业务。

针对欧美金融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某些战术,如解决第一方欺诈(First Party Fraud)的风险管理手段和针对金融欺诈的速度控制(Velocity Control)措施等,中国商业银行需要好好研究和消化。

实践上,从微观的风险管理战术如风险认定、测量、监视和控制到宏观的商业银行资本充实率的控制战略等,风险管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利润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流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通过“数据驱动+管理驱动”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3. 信息共享和兵团作战

竞争是必要的。通过竞争可以提升商业服务的品牌和利润。信息共享特别是客户和企业信用、洗钱和金融欺诈信息共享将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点上,西方的金融机构做得不好,金融行业的恶性竞争导致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需要定期召开行业会议探讨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如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发展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如何通过分析本轮金融危机中场内衍生品与场外衍生品的明显表现差异,找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合理发展之路?

4. 市场自我协调与政府监管的共同作用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依靠华尔街的自我监管和金融市场的自我协调是行不通的。华尔街追求的是巨额利润而非公平与合理。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会听证会上已公开承认自己以前关于金融市场自我协调与监管观点的错误。另外,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结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也是错误的。

5. 金融产品交易系统的优化运作

开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电子系统来实现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期货和外汇等金融产品交易、分配和清算的准确和及时完成。全球主要金融交易所和电子交易系统(ECN)的联网可确保买卖双方以最优价格完成交易。系统优化除能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交易、分配和清算的完成外,金融产品交易市场的优化运作还能及时向监管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以确认和杜绝内部交易和洗钱等非法交易。

特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在金融服务业务的优化设置特别是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债券市场、风险资本、付款处理、交易清算、供应商融资和风险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创出国际一流的品牌。对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比华尔街有更高的起点,不能简单复制华尔街的一切功能。要充分利用中国国情与国缘优势来设置与拓展国内和国际金融服务业务。对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为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区性的中小商业银行提供发展平台或跳板。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切实做好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存贷款业务),并解决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及时掌握不良贷款的真实规模以及表外贷款和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

2.优先发展和做大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存贷款业务,主要包括: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和债券市场(Bond Market)。

截至2009年,全球债券市场的规模(总债务余额)估计为82.2万亿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 -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数据,其中美国一国的债券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1.2万亿美元(见表)。

可见,全球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大于全球股票金融市场的规模。而中国目前的债券市场规模仅占全球债券市场的2.9%,发展空间巨大。

债券按种类分为以下五类:企业债券;政府及机构债券;市政债券;按揭抵押,资产抵押和担保债务债券;资金债券。

市政债券和资金债券也许是解决未来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风险低。此外,债券市场更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成熟债券市场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发展债券市场应该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当务之急。■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久期;凸度;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范围内金融创新活动的加强,利率水平变动愈加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率风险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水平变动,引起金融机构的资产或负债市值变化,进而导致其净资产和投资者投资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银行而言,通过变动利率敏感性资产的收益水平和相应负债的成本水平,利率波动会对银行净利息产生影响。

在银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管理中,通过调整其期限和时间因素,可有效地管理不同期限内利率水平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久期(Duration)便是这样一种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投资管理者可以通过调节久期的大小来改变投资组合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从而确定在给定的利率水平发生变动时,投资组合总价值受到的影响。

一、久期原理

1.麦考利久期(Macaulay Duration)

1938年,麦考利创造并运用了久期这一术语作为对债券投资余额平均期限结构的近似估计指标。久期不仅衡量了金融工具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还引入了时间价值概念,将未来的不确定性纳入其中。它假设各资产的利率变化幅度相同,收益率曲线水平,且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的折现率相同。公式如下:

D为麦考利久期;N为到期前的期限数;t为收到现金的时期;Ct为t时期的现金流;Y为到期收益率;P为债券当前价格。

久期是所衡量的金融工具的平均期限,或理解成现金流收入的加权平均时间,即各期现金收入的时间乘上该次现金流占金融工具现值总值的比例。

2.修正久期(Modified Duration)

对麦考利久期做进一步的修正可得到修正久期,修正久期兼具时间和利率概念,成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义修正久期为Dmod,推导如下:

修正久期可看作是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久期越大,单位利率变动带来的债券价格变动越大,相应的利率风险越大。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时,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近似地等于利率变动百分比与修正久期的乘积,且呈现负相关关系。

3.投资组合的久期

久期具有可加性,一个投资组合的久期为投资组合中各种债券久期的加权平均。其中,各债权的权重等于各种债券的价值在组合总价值中所占比重。投资组合管理者可以从债券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的角度,考察特定债券的利率风险,即:

对投资组合久期的贡献度=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债券的久期

久期的可加性使得债券组合管理者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复杂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

二、久期局限性及优化

1.久期适用范围局限与有效久期(Efficitive Duration)

麦考利久期假设了现金流不受利率波动影响,这使得久期不适用分析于具有隐含期权性质的且未来现金流随利率波动而变动的资产。久期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就在于此,例如久期对抵押支持证券,可赎回债券等就不适用。

将资产组合隐含期权性质加以考虑,引入有效久期的概念。有效久期指的是在利率水平发生特定变化的条件下,债券价格相应变动的百分比。有效久期直接运用了反映隐含期权价值的变动的债券价格进行计算,且这些价格是以不同收益率变动为基础的。定义如下:

P-P+分别表示利率下降和上升时的债券价格;P0表示债券初始价格;Y表示利率变动。

2.久期精确性局限与凸度(Convexity)

久期公式所反映的是利率变动与债券价格变动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假设价格―收益率曲线为线性曲线。现实中,二者并非线性关系,即便是修正久期也仅适用于利率变化微小时的情况。当利率变动较大幅度时,由久期公式估计的债券价格变动值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影响久期精确性。

针对利率大幅变化的情况,可引入凸度这一概念来确保精确性。凸度衡量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即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值(久期为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一阶导数,即价格―收益率曲线的斜率)。推导如下:

利用泰勒系列关系式(Taylor series)来估计债券价格变动的估计值:

三、久期缺口与凸度缺口

久期缺口(Duration Gap)定义:

DGap=DA-μDL

DGap表示久缺口;DA表示总资产久期;μ表示资产负债率;DL表示总资产久期。

凸度缺口(Convexity Gap)定义:

CGap=CA-μCL

CGap表示凸度缺口;CA表示总资产凸度;μ表示资产负债率;CL表示总负债凸度。

四、久期技术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幅度与久期缺口绝对值,与凸度缺口绝对值,与资产规模,与市场利率变化幅度成正相关关系。变动幅度越大,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大。

2.利率变化微小时,可忽略凸度的影响而只考虑久期缺口。当久期缺口为负时,银行净资产价值变动方向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同,且任何利率的相同变化都会引起负债价值变动大于资产价值变动。当缺口为正时,变动相反。

3.利率较大幅度变动时,不能忽略凸度的影响。此时要主要考虑凸度缺口正负情况。正(负)的凸度缺口将对银行净资产的价值变动产生正(负)向推动作用。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务分析中,综合考虑久期缺口规模,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以及利率变动三个因素,以达到准确判断利率变动对银行净资产的影响之效果。

久期技术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中扮演着主流技术的角色。尽管存在诸如适应范围和精确性等局限,但在分析银行利率风险时,久期技术能兼顾净资产变动的因素,全面地反映利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仍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久期技术的合理利用必将有效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法博兹,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杰,利率与汇率风险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李弦,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研究.天府新论.2007.

作者简介:

债券风险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债券投资;银行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56-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揭示了债券投资这一传统稳健业务在管制放松后可能聚集的巨量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业务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在反思美国次债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分析

相对于高度成熟的美国债券业务,我国的债券业务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入限制这一行政手段。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张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重要性正不断上升。

(一)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趋势不管加强

与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他部份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在向市场化有序进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

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型资本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2010年又推出了超短期融资券,市场再添新品种。

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逾万家,较2004年末翻了将近两倍。

从市场容量看,2010年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末,债券发行量已达到9.76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9.30%;债券市场存量20.72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5.42%;各类债券托管量突破20万亿元,达20.18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9%。

从制度建设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建设得到长足进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已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银行参与债券投资业务的动力不断增强

由于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银行间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受到较严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联系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行性资产的配置力度。

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和类型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是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的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中小型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中小型银行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退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其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要营业网点的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反思美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教训,并对比美国银行业在债券业务中风险管控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虽然收到的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管较为严格,尚不会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发展差距显而易见,并且严格而言,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处于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体现的阶段,管理水平先归于业务发展显得较为滞后,不利于低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近年来虽已展开了对债券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低于市场波动的效果。

(二)风险管理制度有所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指定才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的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多为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定,没有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亿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

(三)风险信息归集相当困难

一些银行的各类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或梳理,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和市场风险需要。此类情况或表现为分别记录的会计核算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和风险管理信息处于割裂状态,缺乏有限沟通渠道;或表现为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台账未分类记录,无法统计各项业务总体数量。在各类信息系统尚未有效整合的情况下,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无法上升到依据风险计量、检测等手段进行科学决策的层面,只能停留在主观判断阶段。

(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对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也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

(五)短期逐利性仍然较强

频繁的债权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权利率,实现更高的债权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权买卖,亿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权买入卖出总量高达齐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

(六)内部监督机制实现虚化

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高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债登债券研究会.债券市场创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2]弗兰克.J.法伯兹等著,钱泳译.高级债券资产组合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弗兰克.J.法伯兹著,李伟平译.债券市场分析和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融资担保政策范文 下一篇:高三数学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