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2:22:44

在校大学生论文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结婚权

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从《婚姻法》的角度说这不是个问题,大学生能不能结婚?只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说了算。《婚姻法》第二章第5条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也就是说,一对男女,不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自愿,没有《婚姻法》所载明的禁止结婚的情况,且男已满二十二周岁,女已满二十周岁,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当然也包括大学。

那么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成为问题呢?为什么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改变校规,同意符合条件的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成为新闻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校本科大学生游离于《婚姻法》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绝对不允许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还由于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在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

一、法律允许大学生结婚

法律上,大学生享有结婚的权利,这种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它具有合法性,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权利,任何对于它的侵犯都不仅仅是对主体意志的侵犯,也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回映。这一点在我国的法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注释1)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第49条明确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公民的结婚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从宪法的角度看,毫无疑问,大学生可以自由地按照个人意愿来缔结婚姻。但是,《宪法》中所确立的结婚权只是一项原则,它无法实际调整公民的婚姻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部门法来付诸实施。《婚姻法》作为民事领域处理婚姻关系的基本法律,则对公民的结婚权作出了进一步地细化,规定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法定婚龄,没有法律禁止结婚的情况,经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确立了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从立法的角度看,立法者在制定《婚姻法》时并没有考虑对大学生结婚作出任何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行使自己的结婚权,这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表现,如同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只要不违背法律,国家即予以确认,任何第三方不得干涉。德国圣哲康德就曾经把婚姻比作是男女双方互相利用对方性器官的契约。当然,我们认为,婚姻也是男女双方建立在两性结合基础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原1994年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对于公民登记结婚时要求提交的文件主要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和单位介绍信等,而在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取消了对于单位介绍信的要求。这意味着什么?结婚提交介绍信,就是要求公民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居委会)出示公民婚姻情况的证明,身处异乡的大学生们,他们要结婚就必须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得到所在学校出具的未婚证明后才能登记结婚。实践中,这就成为了大学生结婚的一个前置性程序,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前置性程序来审查和控制学生的结婚权,并作为一种手段来禁止大学生结婚,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婚姻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主张兑变为毫无权力支持的程序请求,而权利的被规制实质上意味着权利的被蔑视或权利的消灭。(注释2)对于打算结婚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一纸未婚证明就成为一道无形的限制,难以逾越。而介绍信这一法定要件一旦被取消,学校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对于学生结婚权的控制,只能直接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无法挽回,这将给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而更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担忧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旦结合将难以承受两人世界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实现求知权而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变化,学校实际上陷入了尴尬和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大学生结婚;另一方面,大学生结婚明显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弊大于利,也会给学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它可以自由地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最小程度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支配(注释3).这种自主管理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教育法》第28条第一项中指出高校有权按照规章进行自主管理,在第43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高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也规定高等院校应当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作为公法人,既然手中握有自主管理权这一利剑,面对大学生结婚,校方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事后惩处来予以控制。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曾对此作出具体地规定,指出“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将作退学处理,”并在第33条强调“取消学籍或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应当说,行政机关把如何处置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权力授权给了各高校,在这一问题上,校方可以自主规章、自主判断、自由裁量。对此,各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结婚的普遍心态是以限制大学生的结婚权为代价保障其教育权和求知权的实现。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具体国情来看,这一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是站在学生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社会和家长对此基本上持赞同和默许态度。

现在的问题在于,高校拥有了处置大学生结婚的法律权力,但是在以个人权利为原点的现代法治社会(注释4)(P248),这种权力同大学生享有的法定结婚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从法律位阶的角度,高校禁止在校大学本科生结婚的法律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规定》本身只是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一个部门规章,它的法律效力根本不足以对抗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公民婚姻关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且,当我们重新审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立法主体时,不难发现,原国家教委(教育部)作为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制定《规定》时根本无权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作出任何形式的限制,《规定》第30条明显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结婚权应属于宪法第二章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能对这一权利进行限制的立法主体仅限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原国家教委的行为是属于典型的越权立法,该条款应视为无效。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了一个逻辑上相矛盾的结论,法律上不禁止大学生结婚,而高校禁止大学生结婚虽然违反了法律,却又合乎情理。

二、大学生不应该结婚

对于婚姻,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一个人干不了事,要想美好地渡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另一半。的确,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支柱,缺少它,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最重要阶段,是成才的黄金季节,理应好好把握,在青年时期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业的基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对大学生来说,奋斗才是根本;相反,婚姻爱情会冲击学习。在人生的宝贵时期,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花前月下,沉溺在脉脉柔情之中,不仅浪费时间,劳民伤财,造成精神上的困扰,也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势必要影响学业。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学业和婚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个人的情感应当服从于事业(学业),如果脱离了事业(学业),婚姻和爱情就会变得渺小和苍白,失去鲜活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注释5)(P56)

人是唯一有理性的存在,但是理性并非人的一切,人类的情感、意志、欲望乃至群体的无意识等诸多非理性因素每时每刻都在驱动着人们的行为,导向得当,控制有方,它就会和人们的理性相辅相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反之,它将如脱缰之马,决堤之河,造成意想不到的灾祸。(注释6)(P3)婚姻作为人类的体现,其本身的理性与否深刻地影响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和活动,关系到人们是否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与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释7)(P66)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前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们的成才与否、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是决定整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学生应通过不懈的努力,利用大学创造的育人和成材环境,为个人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结婚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将从各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成材,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在当前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面对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中因限制结婚而引发的冲突,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三、大学生不能结婚

人类学家威廉`斯蒂芬认为,婚姻是:⑴社会的合法的性结合,⑵开始于一种公众宣告,⑶具有某种共同的思想职能,⑷假设有一个明确的婚姻契约。(注释8)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仪选集《礼记》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妇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应该说,古今中外都把男女两性结为夫妻看作一种社会关系的运动,认为这种关系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在《19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深刻地指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人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注释9)(P80)缔结婚姻既然是两性之间的一种现实性的社会行为,它就需要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生理、心理、物质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在校本科大学生除了基本具备结婚的生理基础外,并不具备结婚的其他条件。其一,在心理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缺少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等都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心理上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不强,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把爱情等同于浪漫,把恋爱等同于婚姻。他们对于婚姻的理想化程度较高,对于婚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而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并非易事。婚姻关系中包含着对对方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婚姻就是生活,家庭就是责任。婚姻家庭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处理绝不是恋爱中的大学生所能预料的,校园环境的单一性使他们对诸多问题的理性分析常常流于表面和肤浅。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他们对于婚姻和组建家庭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从心理年龄上看,大学生不适宜结婚。其二,不具备起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繁衍需要而存在的一种生产,它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生产。它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如果历史地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分配关系的一种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物质基础本身已经成为稳定巩固配偶关系的手段。直至今天,婚姻仍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财产占有关系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占有关系所导致的普遍存在的经济利益的差别会进一步反映到婚姻的选择决定和婚姻生活上。大学生中很多人是处于浪漫爱情的高潮之中来谈婚论嫁的,他们将结婚视为浪漫爱情的最高潮和总结。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结婚是一种社会制度,必是涉及到诸多利害的选择,有很多庸俗的问题要处理,”(注释10)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予以保障。大学生身处求学阶段,尚未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还处于一种物质上的依附状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是由家庭来供给,并不宽裕,对于结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根本无力面对和承载。经济条件如同一把利剑,约束着大学生的婚姻权,而“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机构以及由经济机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注释11)(P20)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婚姻是空中楼阁,看上去美妙,但完全没有现实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在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会产生对异性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人是社会的动物,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婚姻不仅仅是男女双方在思想感情、精神境界、情趣志向方面的协调一致,还包括双方能够承担的对于婚姻的义务和责任。人类之爱之所以不同于纯粹的动物之间的好感,就因为她还承载着社会的责任,而社会责任的承担又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独立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大学生根本无法承担对于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婚姻,只能是无果之花;这样的婚姻,是真正的爱情的坟墓。因此大学生结婚作为一种权利,虽然写在法律上,但永远只具有可能性,在转化为实际权利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物质基础,不具有现实性。

四、怎样解决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一方面是法律不禁止在校大学本科生结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不具有结婚的可能性、不应该结婚,怎么办?是象原来那样法律规定法律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另行一套,自行其是,在法律外禁止大学生结婚呢,还是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呢?答案当然是后者。换一句话说我们也反对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但不能采取原来违法禁止的办法,我们认为要用法律来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即用婚姻特别法或婚姻法的特别条款来解决这一问题。

法律不应该一成不变,法律必须在某些情况、某些时候加以变革。(注释12)(P80-81)我们认为,通过制定婚姻特别法或婚姻法的特别条款来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的。因为这种禁止性规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达到产出最大化。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相反的,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注释13)(P291)”婚姻的本质和婚姻关系的特殊性要求婚姻规范必须切中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婚姻关系不仅关系到男女双方当事人,而且也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而转型时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因此,国家机关必须审时度势,适时地对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作出不同的法律救济,以容纳和推进改革社会结构的优化。(注释14)我们建议,在对《婚姻法》进行下一次修改之前,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决定”的形式制定婚姻特别法,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当然,也有人从纯粹价值的角度出发,主张自由高于一切,因为“法典应当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及其确保的秩序在立法上必须对自由退让,它只能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保护者而不是自由的否定者、妨碍者。在既定的法之下,当自由和秩序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自由而不惜牺牲秩序。以秩序损害自由的法本身不是良好的法。(注释15)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首先,自由是重要的,自由是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但自由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于经济条件,并且从不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政治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注释16)P121-P122片面地彰显个性自由而不顾及其与本土国情的冲突,必然不会融化为国人所心悦诚服的法律资源。其次,自由只能在秩序中获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律是首肯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人的任性的性质。“(注释17)(P179)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自由具有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意的性质,自由是对个别人的任意的超越和对普遍性的认同,自由的这种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任意的性质是在”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法律秩序中获得的,法律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和秩序之间是辩证的、联系的、同一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是和限制联系在一起,不明白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就不能明白什么是自由,正所谓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人为了获得整体的发展,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摆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利因素的束缚,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限制其自由,我们认为是可取的。自由的价值只有通过秩序才能实现。一旦秩序被打破,自由也就荡然无存。亚里士多德在其传世之作《政治学》中曾指出:法律要获得普遍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制定得良好(Obediencetothelawslaiddown,andwell-enactedlawslaiddownbywhichpeopleaside)。(注释18)(P88)从法的价值角度看,真正的良法不仅要符合正义,还应当同时促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才能获得人们广泛的服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大学生结婚是符合其切身利益的,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也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同。

法乃善良公正之术,(注释19)(P51)不管是权利保障还是限制,其本源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状。不至于因权利、自由的滥用而导致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艰难。过度的自由只会损害而不是实现自由。一旦违反了“度”的本体性要求,危及的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注释20)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我们限制大学生结婚权的现实基础,而婚姻关系的本质及其特殊性更加警醒我们,任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都将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坚信,只有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还大学生和社会以更大的自由。

*本文所论及的大学生仅限于高校中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05。

2、欧卫安,论行政法理念的更新,行政与法[J],2004(8),P84。

3、谢小静,论高校的自主管理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P17。

4、石红心,权利需求与司法回应,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48。

5、培根,培根论人生[M],何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56。

6、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P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P66。

8、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页码未注)。

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80。

10、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J],法理学法哲学;北京:2003年第9期,P42。

11、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宁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P20。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P80-P81。

1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291。

14、刘文学,程乃胜。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法律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2):P184。

15、龙文懋,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P191。

1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121-P122。

17、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79。

18、周天玮,法治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88。

19、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51。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1.1培养各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其对资金的判断和使用能力,以及投资理财的能力。股神巴菲特说过,一生能积累多少财富,不是决定于你能赚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如何进行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非你为钱工作。由此可见,投资理财的能力十分重要,而进行股票投资正是锻炼在校大学生这一能力的最佳选择之一。

1.2培养纪律性、执行力和应变的能力

股票投资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依“计”而行,这个“计”便是投资操作策略。投资策略一旦制定,在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应严格按投资策略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恐惧”、“贪婪”而随意改变操作策略,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但是,股票投资又是依“势”而为,这个“势”一方面指股票具体运行的趋势,另一方面指股票投资操作策略的环境,一旦这个“势”发生了变化,具体的操作策略也就相应变化。通过在股票投资中依“计”而行和顺“势”而为的训练,从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纪律性、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1.3进行挫折教育

股票投资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亏损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投资者能及时总结经验,正确面对盈亏,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其中就包含了挫折教育。总之,投资股票对知识、能力、技能还是经验和心理的要求均是全方位的、高标准的,那么在校大学生投资股票得到的锻炼和促进也是全方位的,不仅能使在校大学生在“学中做”,更能促使在校大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兼顾,相得益彰。

2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之弊

2.1有可能本末倒置或舍本

逐末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也应该是高标准的,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也应该放在这些方面,而投资股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是一种业余爱好和学习。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股票投资上,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研究股票和进行股票投资操作,那就是本末倒置。

2.2有可能影响生活

大学生投资股票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余钱较少,部分同学甚至还是用生活费进行投资,因而抗风险能力不够强;加之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限、经验欠缺,分析筛选股票以及操作的技术有可能不够成熟,因而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较大。一旦亏损,就有可能对学生的生活造成影响。

2.3有可能使个别在校大学生形成拜金主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知识、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阶段,同样也是思想意识逐步成熟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只想着进行股票投机,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以义为先”的我国传统美德就可能在其意识和行为上消失,从而形成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等等。

3解决问题的办法

(1)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股票投资的理论知识、技能及相关知识,如股票投资的趋势理论、K线和均线知识、主要技术指标知识、股票筛选、分析、买卖知识和技能等,以及学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学习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操作和简单编程知识、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等,储备投资股票的知识与技能。

(2)可以在校内成立投资协会,爱好股票投资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并与校外证券公司长期合作,邀请投资理财专家定期到校园举办讲座,带来股票最新资讯,教同学们该如何分析、筛选、买卖股票等。

(3)在平时,大学生可以用股票交易软件进行股票的筛选分析并进行模拟买卖,这样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能学习股票投资的知识和技能,又尽可能地不影响课堂学习。

(4)成立兴趣小组,集资实战。成立兴趣小组,各自进行小部分出资,制定出投资管理协议,并按协议进行分工合作、制定投资计划、操作策略、分摊盈亏、交流和总结等等。这样,每一个人出资少,即使投资失败,也不至于严重影响生活;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花的时间也少一些;同时,不仅可以锻炼协作精神,培养投资管理意识,最重要的是能学习和提高实战技能。

(5)利用暑假或者寒假进行投资操作,此时在校大学生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大盘,研究股票,买卖股票,还能得到父母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不用担心生活费用的问题。此外,除了学校引导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股票投资理念、方法外,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关心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股票投资理念,要让在校大学生明白:在校投资股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心理素质;投资股票不是简单的投机,而是投资;追求利益是分阶段的,大学生不应该把追求金钱放在首要位置,以学习为主,避免部分大学生形成拜金主义等等。

4结束语

在校大学生进行股票投资有利有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行为,进行投票投资的大学生本人也应在时间、资金、学习、投资等方面综合规划、合理安排。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结婚权

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从《婚姻法》的角度说这不是个问题,大学生能不能结婚?只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说了算。《婚姻法》第二章第5条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也就是说,一对男女,不论是不是大学生,只要自愿,没有《婚姻法》所载明的禁止结婚的情况,且男已满二十二周岁,女已满二十周岁,就可以结婚,任何第三者不得加以干涉。这个“任何第三者”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当然也包括大学。

那么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成为问题呢?为什么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改变校规,同意符合条件的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成为新闻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校本科大学生游离于《婚姻法》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绝对不允许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还由于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在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

一、法律允许大学生结婚

法律上,大学生享有结婚的权利,这种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它具有合法性,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权利,任何对于它的侵犯都不仅仅是对主体意志的侵犯,也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回映。这一点在我国的法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注释1)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第49条明确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公民的结婚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从宪法的角度看,毫无疑问,大学生可以自由地按照个人意愿来缔结婚姻。但是,《宪法》中所确立的结婚权只是一项原则,它无法实际调整公民的婚姻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部门法来付诸实施。《婚姻法》作为民事领域处理婚姻关系的基本法律,则对公民的结婚权作出了进一步地细化,规定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只要符合法定婚龄,没有法律禁止结婚的情况,经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确立了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从立法的角度看,立法者在制定《婚姻法》时并没有考虑对大学生结婚作出任何限制。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行使自己的结婚权,这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表现,如同当事人之间签订的一份合同,只要不违背法律,国家即予以确认,任何第三方不得干涉。德国圣哲康德就曾经把婚姻比作是男女双方互相利用对方性器官的契约。当然,我们认为,婚姻也是男女双方建立在两性结合基础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既然如此,为什么新《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原1994年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对于公民登记结婚时要求提交的文件主要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和单位介绍信等,而在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取消了对于单位介绍信的要求。这意味着什么?结婚提交介绍信,就是要求公民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居委会)出示公民婚姻情况的证明,身处异乡的大学生们,他们要结婚就必须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得到所在学校出具的未婚证明后才能登记结婚。实践中,这就成为了大学生结婚的一个前置性程序,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前置性程序来审查和控制学生的结婚权,并作为一种手段来禁止大学生结婚,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婚姻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主张兑变为毫无权力支持的程序请求,而权利的被规制实质上意味着权利的被蔑视或权利的消灭。(注释2)对于打算结婚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一纸未婚证明就成为一道无形的限制,难以逾越。而介绍信这一法定要件一旦被取消,学校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对于学生结婚权的控制,只能直接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无法挽回,这将给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而更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担忧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旦结合将难以承受两人世界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实现求知权而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变化,学校实际上陷入了尴尬和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大学生结婚;另一方面,大学生结婚明显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弊大于利,也会给学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它可以自由地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最小程度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支配(注释3).这种自主管理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教育法》第28条第一项中指出高校有权按照规章进行自主管理,在第43条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高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1条也规定高等院校应当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作为公法人,既然手中握有自主管理权这一利剑,面对大学生结婚,校方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事后惩处来予以控制。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0条曾对此作出具体地规定,指出“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将作退学处理,”并在第33条强调“取消学籍或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应当说,行政机关把如何处置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权力授权给了各高校,在这一问题上,校方可以自主规章、自主判断、自由裁量。对此,各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结婚的普遍心态是以限制大学生的结婚权为代价保障其教育权和求知权的实现。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具体国情来看,这一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是站在学生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社会和家长对此基本上持赞同和默许态度。

现在的问题在于,高校拥有了处置大学生结婚的法律权力,但是在以个人权利为原点的现代法治社会(注释4)(P248),这种权力同大学生享有的法定结婚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从法律位阶的角度,高校禁止在校大学本科生结婚的法律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规定》本身只是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一个部门规章,它的法律效力根本不足以对抗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公民婚姻关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且,当我们重新审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立法主体时,不难发现,原国家教委(教育部)作为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制定《规定》时根本无权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作出任何形式的限制,《规定》第30条明显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结婚权应属于宪法第二章中公民的基本权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能对这一权利进行限制的立法主体仅限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原国家教委的行为是属于典型的越权立法,该条款应视为无效。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了一个逻辑上相矛盾的结论,法律上不禁止大学生结婚,而高校禁止大学生结婚虽然违反了法律,却又合乎情理。

二、大学生不应该结婚

对于婚姻,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一个人干不了事,要想美好地渡过一生,就只有两个人结合,因为半个球是无法滚动的。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和自己相配的另一半。的确,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支柱,缺少它,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最重要阶段,是成才的黄金季节,理应好好把握,在青年时期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业的基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对大学生来说,奋斗才是根本;相反,婚姻爱情会冲击学习。在人生的宝贵时期,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花前月下,沉溺在脉脉柔情之中,不仅浪费时间,劳民伤财,造成精神上的困扰,也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势必要影响学业。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学业和婚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个人的情感应当服从于事业(学业),如果脱离了事业(学业),婚姻和爱情就会变得渺小和苍白,失去鲜活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注释5)(P56)

人是唯一有理性的存在,但是理性并非人的一切,人类的情感、意志、欲望乃至群体的无意识等诸多非理性因素每时每刻都在驱动着人们的行为,导向得当,控制有方,它就会和人们的理性相辅相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反之,它将如脱缰之马,决堤之河,造成意想不到的灾祸。(注释6)(P3)婚姻作为人类的体现,其本身的理性与否深刻地影响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和活动,关系到人们是否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与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释7)(P66)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前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们的成才与否、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是决定整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学生应通过不懈的努力,利用大学创造的育人和成材环境,为个人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结婚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将从各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成材,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在当前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面对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中因限制结婚而引发的冲突,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三、大学生不能结婚

人类学家威廉`斯蒂芬认为,婚姻是:⑴社会的合法的性结合,⑵开始于一种公众宣告,⑶具有某种共同的思想职能,⑷假设有一个明确的婚姻契约。(注释8)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仪选集《礼记》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妇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应该说,古今中外都把男女两性结为夫妻看作一种社会关系的运动,认为这种关系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在《19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深刻地指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人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注释9)(P80)缔结婚姻既然是两性之间的一种现实性的社会行为,它就需要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生理、心理、物质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在校本科大学生除了基本具备结婚的生理基础外,并不具备结婚的其他条件。其一,在心理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缺少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等都还处在形成的过程中。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心理上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不强,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把爱情等同于浪漫,把恋爱等同于婚姻。他们对于婚姻的理想化程度较高,对于婚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而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并非易事。婚姻关系中包含着对对方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婚姻就是生活,家庭就是责任。婚姻家庭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处理绝不是恋爱中的大学生所能预料的,校园环境的单一性使他们对诸多问题的理性分析常常流于表面和肤浅。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他们对于婚姻和组建家庭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从心理年龄上看,大学生不适宜结婚。其二,不具备起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繁衍需要而存在的一种生产,它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生产。它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如果历史地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分配关系的一种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物质基础本身已经成为稳定巩固配偶关系的手段。直至今天,婚姻仍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财产占有关系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占有关系所导致的普遍存在的经济利益的差别会进一步反映到婚姻的选择决定和婚姻生活上。大学生中很多人是处于浪漫爱情的高潮之中来谈婚论嫁的,他们将结婚视为浪漫爱情的最高潮和总结。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结婚是一种社会制度,必是涉及到诸多利害的选择,有很多庸俗的问题要处理,”(注释10)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予以保障。大学生身处求学阶段,尚未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还处于一种物质上的依附状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是由家庭来供给,并不宽裕,对于结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根本无力面对和承载。经济条件如同一把利剑,约束着大学生的婚姻权,而“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机构以及由经济机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注释11)(P20)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婚姻是空中楼阁,看上去美妙,但完全没有现实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在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会产生对异性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人是社会的动物,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婚姻不仅仅是男女双方在思想感情、精神境界、情趣志向方面的协调一致,还包括双方能够承担的对于婚姻的义务和责任。人类之爱之所以不同于纯粹的动物之间的好感,就因为她还承载着社会的责任,而社会责任的承担又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独立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大学生根本无法承担对于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婚姻,只能是无果之花;这样的婚姻,是真正的爱情的坟墓。因此大学生结婚作为一种权利,虽然写在法律上,但永远只具有可能性,在转化为实际权利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物质基础,不具有现实性。

四、怎样解决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一方面是法律不禁止在校大学本科生结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不具有结婚的可能性、不应该结婚,怎么办?是象原来那样法律规定法律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另行一套,自行其是,在法律外禁止大学生结婚呢,还是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呢?答案当然是后者。换一句话说我们也反对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但不能采取原来违法禁止的办法,我们认为要用法律来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即用婚姻特别法或婚姻法的特别条款来解决这一问题。

法律不应该一成不变,法律必须在某些情况、某些时候加以变革。(注释12)(P80-81)我们认为,通过制定婚姻特别法或婚姻法的特别条款来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的。因为这种禁止性规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达到产出最大化。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相反的,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注释13)(P291)”婚姻的本质和婚姻关系的特殊性要求婚姻规范必须切中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婚姻关系不仅关系到男女双方当事人,而且也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而转型时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因此,国家机关必须审时度势,适时地对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作出不同的法律救济,以容纳和推进改革社会结构的优化。(注释14)我们建议,在对《婚姻法》进行下一次修改之前,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决定”的形式制定婚姻特别法,禁止在校本科大学生结婚。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当然,也有人从纯粹价值的角度出发,主张自由高于一切,因为“法典应当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及其确保的秩序在立法上必须对自由退让,它只能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保护者而不是自由的否定者、妨碍者。在既定的法之下,当自由和秩序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自由而不惜牺牲秩序。以秩序损害自由的法本身不是良好的法。(注释15)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首先,自由是重要的,自由是法律追求的最高价值。但自由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于经济条件,并且从不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政治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注释16)P121-P122片面地彰显个性自由而不顾及其与本土国情的冲突,必然不会融化为国人所心悦诚服的法律资源。其次,自由只能在秩序中获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律是首肯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人的任性的性质。“(注释17)(P179)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自由具有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意的性质,自由是对个别人的任意的超越和对普遍性的认同,自由的这种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任意的性质是在”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法律秩序中获得的,法律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和秩序之间是辩证的、联系的、同一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是和限制联系在一起,不明白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就不能明白什么是自由,正所谓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人为了获得整体的发展,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摆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利因素的束缚,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限制其自由,我们认为是可取的。自由的价值只有通过秩序才能实现。一旦秩序被打破,自由也就荡然无存。亚里士多德在其传世之作《政治学》中曾指出:法律要获得普遍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制定得良好(Obediencetothelawslaiddown,andwell-enactedlawslaiddownbywhichpeopleaside)。(注释18)(P88)从法的价值角度看,真正的良法不仅要符合正义,还应当同时促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才能获得人们广泛的服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大学生结婚是符合其切身利益的,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也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同。

法乃善良公正之术,(注释19)(P51)不管是权利保障还是限制,其本源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状。不至于因权利、自由的滥用而导致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艰难。过度的自由只会损害而不是实现自由。一旦违反了“度”的本体性要求,危及的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注释20)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我们限制大学生结婚权的现实基础,而婚姻关系的本质及其特殊性更加警醒我们,任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都将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坚信,只有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还大学生和社会以更大的自由。

*本文所论及的大学生仅限于高校中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05。

2、欧卫安,论行政法理念的更新,行政与法[J],2004(8),P84。

3、谢小静,论高校的自主管理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P17。

4、石红心,权利需求与司法回应,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48。

5、培根,培根论人生[M],何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56。

6、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P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P66。

8、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页码未注)。

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80。

10、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J],法理学法哲学;北京:2003年第9期,P42。

11、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宁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P20。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P80-P81。

1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291。

14、刘文学,程乃胜。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法律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2):P184。

15、龙文懋,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P191。

1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121-P122。

17、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P179。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好差深受传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自然会产生较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和行为。良好的家教,规范的家风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和影响,最终促使一个习惯良好、行为规范的家庭诞生。但同时,家庭习惯和环境的好差又深受家庭主要社会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在家庭社会关系中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由于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他们的言行在家族或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对整个家族、家庭的影响力更大。所以,社会地位较高的家族或家庭成员更应该自觉地培养和完善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积极发挥出表率作用。因此,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定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家长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启蒙老师

2.1家长品格与行为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与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大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大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唤起大学生工作后的社会责任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习惯及行为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宣染作用。同时,家长自身的习惯与行为的好差,更会引起大学生的直接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之为他们自己的习惯和行为。家长的品格与行为受到家族及家庭中长辈们的影响和传教,一个良好的习惯与行为可以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同样,一个陋习明显的家长或长辈,其言行举止也一定会传承到家族的成员之中,并相互作用。因此,家长的品行与行为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作为家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基本素质和道德行为的修炼与提高,不断规范和完善自身的言行和准则,努力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做人做事榜样,为培养好下一代做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品格、行为的修炼与完善,又受到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意识,净化社会空气和土壤,加强公民社会道德意识教育,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大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和社会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用情管家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逐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加强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道德状况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2.2家长义务与责任

义务是指公民按法律规定在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和道义上应履行的责任,责任是指一定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务。家长对大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就是要自觉培养、教育他们健康生活,努力学习,遵纪守法,服务社会,使之成年后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有用人才。家长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主要表现在情感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和上进教育等方面。每个孩子出生后,最早看到的亲人就是母亲,随后便是亲人、亲戚及好友。孩子在婴儿、幼儿时期,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培养非常重要,健康的习惯,良好的家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极为重要。特别是孩子3岁左右时期的培养及家教更为重要,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终生。因此,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换好家庭角色,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担负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与责任。家长义务与责任的履行,实际上也是家长自身做人处事行为习惯的表现过程。尽职的家长会自觉、主动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会注重家庭教育气氛和生活环境的培养,努力营造积极上进,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心灵从小定格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完全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意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很困难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履行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正确处理教育子女与自身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工作多忙,必须合理分配好时间与场所,花费一定的时间用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认真、踏实完成做家长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家长还要完善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平时注重读书学习,勤于思考问题,为子女树立爱学习的榜样。

3家庭教育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3.1心理影响

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家庭教育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胡旭宇摘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将一直影响到他们工作后的过程。90后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特征与80后相比,有所不同。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加富有,家庭环境更加优越,四二型的特定人为关怀与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信息时代进入家庭生活,电子产品握在市民手中。家境较好的90后大学生从小便开始接触或使用手机和电脑等物品。他们的视野较早的进入到信息世界,接触到成人社会生活,萌发出功利主义、崇拜金钱和相互攀比的思潮。同时,由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增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他们对社会现象产生较多的误解。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大,尤其是对90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更大。90后大学生从小与父母及家族成员生活在一起,衣食起居,形影不离,家长或家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及日常生活习惯始终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同时,90后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他们从入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学校按等级分班,分数排名的方式方法使他们逐步对原本应该了解掌握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和烦恼。学前的快乐与学后的不快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社会竞争压力影响及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使他们心理出现了波动情绪,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学习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进入大学后,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之间的各种差距更加拉大。这就需要家长从心理角度出发,细致观察和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习产生厌烦和学习成绩下降的内在因数,从而找出真正的原因,耐心疏导,反复沟通,逐步解决,使他们用良好、稳定的心态投入学习,并完成学业。家庭成员或家族长辈要自觉担负起疏导大学生心理的义务和责任,要特别注重自身的良好心理品格的修炼与培养,转变教育理念,从心理疏导和聊天谈话方式做起,探讨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和谐、自然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同时,把家风教育引入日常生活,倡导智力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有着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因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

3.2学习影响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行为,它包括阅读、听课、仿效和研究等形式。家庭教育对学习的影响作用非常之大,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源于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启蒙教育。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的生活习惯直接受家庭的影响,虽然上学后也会受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但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家庭。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家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族长辈及家长要养成自身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在家里培养大学生爱好读书思考的习惯,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触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乐趣与价值。同时,有效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娱乐相结合,逐步使他们懂得掌握知识和学习文化的现实意义。家长还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思考,与大学生保持学习上的一致性,绝不能在他们学习的同时,自己娱乐享受,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家庭必须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家长要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家庭可拓宽大学生的学习思路,扩大学习范围和技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家长要提供有效的学习用具。特别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与社会接触较多,消费标准会有所提高,家长有责任限制其生活标准超高,但对于其学习用品的要求,还是应该尽可能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家长的责任更不能松懈,不能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就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家长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可运用网络、电讯等现代通讯手段时常与大学生保持联系,也可定期走访学校,了解和询问他们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引导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理性思考社会现象与人生目标。家庭是大学生的根据地,家长是大学生的经纪人。作为长辈和父母,家长一定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给他们传递积极、上进和健康的社会正能量,努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3.3品质影响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人的品质高低决定人生的追求目标,人品高低、好差也深受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个家教规范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品质良好的人员,一个修养较好的人员一定出自于家教良好的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影响人的品质和道德,也决定人生的目标。家庭品质培养与教育主要来自于家族文化和习俗的传承以及家长自身的言行与品德,同时,又受到家长自身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基础是道德培养,成才先成人,许多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在无数的家庭已成为传统教育。家长从小就必须引导孩子追求诚信、善良和上进,逐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规范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孩子进入学校后,配合学校共同完成应尽的教育义务和责任,使孩子成年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的品质教育,家庭及家长依旧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也反映出家庭及家长所投入的教育力度,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家长首先要与孩子及学校沟通交流,问明情况,明理是非,查找原因,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绝不可以凭感情办事,袒护孩子,责骂学校,更不可以打骂孩子,激化矛盾。家长要耐心细致引导孩子,反复与他们交流沟通,交朋友,在和谐的气氛中,使他们接受和感触到家长的教育用心之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最朴实的教育将一直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自我发展和终身目标。因此,家长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启示工作,在家庭积极灌输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弘扬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追求健康、上进的生活方式,释放社会正能量,全力配合学校把90后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4结束语

家庭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每一户家庭、每一位家长都必须认真重视这项工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自家、自我的点滴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培养好国家和民族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外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和研究,要结合校外单位的科学研究实际、工程技术开发实际、产品研发与应用实际,研究目标是解决企事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从研究选题、资料查阅、实验设计、科研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等,学生都要在校外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和水平。

4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中药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的理论与应用较多,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较大信息量,但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的接受与消化被动,评价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提问、考试和理论评价指标进行。这种课堂讲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无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实践环节各行其政,缺乏阶梯性

目前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环节仅仅是集中在中药学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这些实验主要针对了本门课程中共性代表、有典型性的内容采取了统一规范教学,学生掌握的仅是本门课程中的基础或者共性知识的实践。指导教师各行其政,有些知识点多次重复实践,有些知识点却从没涉及,没能达到实践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循序渐进提升的目的,各实践环节没有阶梯性,目标不具体,升级不适度。这些无法系统、循序渐进将中药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动手实践能力、工作中的主动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中的学术思想进行培育。为此,我们依据多年的中药学学科教学与实践,提出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教学。

2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陆续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毕业实习等项目与内容建立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与实践培养模式,从创新计划开始进行初期的培育,逐渐加深呈现“阶梯式”培养模式对在校中药学学科内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育,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发表研究论文10篇,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河南大学金奖、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河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等成绩。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1)第一阶梯:根据中药学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选拔成绩优异,且对科学研究或者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的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分别组织申报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或组成兴趣小组,于大学二年级暑假进驻到中药学学科平台,进行中药学各学科门类的动手实验能力训练。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主要考核指标为《科学实验记录本》《、跟师记录本》和《小组活动记录本》,分别详细记录研究日志、与导师交流情况、小组内成员间讨论沟通与协作情况;熟悉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合理使用等基本的常识性内容。

(2)第二阶梯:在掌握了大部分中药学课程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创新计划课题组和兴趣小组中筛选具有敏锐思维、动手能力强和学习优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方案,此阶段贯穿大三年级,并在大三年级的暑假结束。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参加比赛来训练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工具、数据库、图书资料和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并能有效的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归纳总结出课题设计方案,并能在课题的进行中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撰写中文论文及工作总结和课题汇报等内容,能积累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3)第三阶梯:科研能力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初中期的训练与培育,进入此阶段的学生能独立进行一个小课题的设计、进行和完成。此阶段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达到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或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并能顺利的完成工作总结、汇报和结题,能独立撰写专业论文。而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主动性很高,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而且加强了自身的职业感和使命感,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结语

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在我院中药专业学生中试行6年。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目标具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特点。本项目与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突出了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论文大赛;中药学;“阶梯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57-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对该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通过实践培养更深理解本学科的内涵也是掌握该学科的主要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中不变的主题,目前本科教学中,实践的环节集中在中药学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并且这些实验针对本门课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共性代表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教学,学生掌握的是本门课程中的基础或者共性知识的实践。相对于学科内其他特性的知识或实践内容涉及极少。针对中药学学科的特点,基于笔者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改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提出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与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的培养模式相结合,对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进行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在毕业后的工作或科研探索中能突显出自己的综合能力。

1 具体实施方案及取得的成绩

1.1 实施方案

1.1.1 第一阶段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进行讲座,介绍和宣传“挑战杯”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尚未全面进行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同学们的兴趣带动下,引导其在课余时间进入到学科平台、科研实验室以及相关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对科学研究或中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能够在组建团队和项目设计过程中独立的进行创业大赛的思考或者论文的设计。

此阶段需要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3-4]。这些适度的培训和教育主要为“挑战杯”论文大赛做准备;同时,也会通过长期的项目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收益等现场实地进行学习,完善和熟悉“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各个环节和常识性内容。

1.1.2 第二阶段 通过初期阶段对“挑战杯”创业大赛和论文大赛的基本内容与环节的熟悉和了解后,即进入到了中期阶段。该阶段主要在确定了小组成员后,选拔出团队的组长。将组织权利和实施方案由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讨论、协商和综合评价后提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再进行修订和评价实施的可能性,完善研究方案。论文大赛在此阶段后就进入了实施。

对于创业大赛,团队成员组成后还需要在此阶段进行项目背景和知识产权进行了解,以总结归纳出该团队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创业大赛的性质决定了团队的组成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成员分担着不同领域的机构组成、制度的制定和与项目配套的设置及规划,这就要求创业大赛的团队凝聚力与分工的合理性。这些体现了团队组织者的能力与合作技巧。具备了以上能力,创业大赛在此阶段进入了实施。

“挑战杯”创业大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挑战杯”论文大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开展“挑战杯”论文大赛是为了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和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1.2 取得的成绩

1.2.1 “挑战杯”创业大赛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本学科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在“挑战杯”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06年度,2003级本科生李黎等康柏可创新团队,以抗菌药物为基础以《康佰克药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获得河南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授权专利为一种天然化合物熊果酸在抗菌方面的应用同时发表了相关论文[5];2008年度,指导《康脂素责任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分别获得河南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银奖,同时提交了专利为一种连翘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的应用和卷柏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的应用以及穗花衫双黄酮的提取方法;2011年邢晗等同学《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5篇[6-10]。邢晗等同学以创新计划为基础,在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河南大学银奖。

1.2.2 “挑战杯”论文大赛取得的成绩 2007年度,2004级本科生王二辉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小叶女贞挥发性化学成分》,分别获得河南大学第五届和第六届挑战杯论文大赛三等奖和一等奖;2010年赵辉等[11]同学参加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完成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挑战杯”大赛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12]。“挑战杯”创业大赛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对中药学学习的思维模式,直观地认识了实验室内的仪器、操作和管理,提高了参与同学的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对参赛者的综合素质和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创业大赛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应用水平;“挑战杯”论文大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增强了学生科研的严谨态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的科学创造观念,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挑战杯”活动的不断深入,提高了部分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所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2.1 应试性教育使竞赛功利化

当前,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对包括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的渗透就是功利化倾向。此项竞赛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这更像是一项事关学校科研能力高低的竞赛。而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包含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这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2.2 学生自主创新程度不高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将参赛作品分为三类:①大学生自己发明的项目,占10%左右;②导师带参赛学生做的项目,占20%左右;③剩下的一半以上是在别人的科研成果或创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包装和设计产生的[13]。

2.3 团队的合作意识欠佳

“挑战杯”大赛在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多,内容丰富,在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在竞赛准备前期中分工协作、讨论和总结是参与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3 结论

“挑战杯”大赛科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教学工作中师生的热情,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改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抵制,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更受欢迎;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各种实践知识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评估有了更新的标准。“挑战杯”大赛的开展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维的思考、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与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环节相结合,突出了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文艺,王金梅,冯文平,等.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3):55-57.

[2] 康文艺.研究性学习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182-183.

[3] 王培卿,王金梅,李昌勤.等.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在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3(3):144-145.

[4] 魏金凤,王金梅,李昌勤,等.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9:49.

[5] 康文艺,王二辉.三种中草药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7,26(3):7-8.

[6]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法分析红树莓哈瑞特斯果实中挥发性成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7-228,232.

[7] 邢晗,李昌勤,康文艺,等. 6种南瓜栽培品种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90-92.

[8]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法分析树莓饮品中挥发性成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3-224.

[9] 李昌勤,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分析甜面大南瓜花挥发性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6):151-152,156.

[10]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树莓哈瑞特斯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5-226.

[11] 赵辉,王巍,赵双双,等.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贵州产杏香兔耳风挥发性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135-136.

[12]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87-94.

[13] 赵笛.从创业大赛中得到了什么-“挑战杯”创业竞赛与大学生创业[N].青岛日报,2004-12-24.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人都觉得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高风险、低消费、不好管理的群体。旅游相关部门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探讨也没有收集到非常准确的旅游消费信息。在面对在校大学生旅游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选择的是最保守的态度,不积极鼓励学生外出旅游学习,在这方面抑制了在校大学生的出游需求,又使得旅游业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在这个旅游市场中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和重视,使得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陷进了不好的发展状态。

2.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制约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是出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有很多合法权益都没办法得到保障。比如“吃、住、行”的安全问题、经济消费的服务质量等问题都得不到保障[1]。

3.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

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因为旅途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引发的悲剧[2]。在大学生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不重视学生旅游这一块儿,没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从而间接导致学生旅途中死亡的概率。

4.旅游业在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花费太多是在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方面,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支太高,从而会减少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时间和次数[3]。大学生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相当高的期望,但是因为旅游企业在资金和人力上存在着严重缺失,所以针对大学生旅游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少。大学生群体是个比较先进、充满活力和个性化的人群,而因为旅游产品没有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从而吸引大学生旅游的目光就比较少[4]。而在旅游信息的获得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宣传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表明旅游企业在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宣传工作上存在很大问题。这说明,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以及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为了更好更快的拓展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从相关部门支持、新产品的开发、旅游安全常识教育、定价和营销策略、费用解决方式等地方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增加强化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看到大力发展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支持:①政府应该从制度及政策层面来推动支持旅游相关企业积极主动的加入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②政府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旅游的优惠力度;③政府应该联合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量的健康出游;④政府应该主动与旅馆、餐饮、景区景点等互相商量调节,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住宿、饮食和门票应该适当的降低费用;⑤政府应该出资修筑在校大学生关于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⑥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法规建设。

2.旅游企业应该尽量努力的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新产品

①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多种有特点、多元化的新产品;②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大学生群体旅游专线,尽量开发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产品;③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产品组合的重点,开拓“机动灵活”的新产品;④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从之前的特征研究中能够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旅游群体的特征,然而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这个新群体没有占据应该具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个旅游市场,应该注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旅行社。这样才能提升出游的质量,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高校有必要增加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安全常识教育

①高校应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基础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②高校应支持鼓励由在校大学生自己组建的旅游协会等社团的开展,正确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旅游的自我管理;③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旅游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④高校应充分意识到适当旅游对大学生知识、身心、锻炼和精神上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旅游中进行规划并执行等活动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各大高校应该正确指导支持和鼓舞在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将旅游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4.旅游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新方式

①旅游定价策略:其一,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定价应采取低价策略,以薄利多销为原则[5];其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其三,根据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其四,根据不同的空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价位非常在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外出旅游人数会随着价位的涨幅而增加减少。唯有定价的合理,才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形成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②旅游营销策略:其一,增加对旅游业的形象进行传播,创建大学生旅游品牌[6],让在校大学生更好的关心支持现在的旅游业市场;其二,建立高校旅游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开发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非常积极健康的手段。经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群体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来源多是网络。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相关部门在景点景区宣传和旅行社宣传这两方面必须改进,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上得以改善。

5.大学生旅游费用的解决方式

经过前面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消费来源、外出旅游的购物、外出旅游的饮食和外出旅游天数等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家庭经济条件是约束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除了家庭、高校等外界因素的支持以外,还要依靠在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方式使费用这一关键因素得到缓解。关于解决的方式有:①鼓舞有出游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自己打工兼职赚取外出旅游费用。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钱来实现自己外出旅游增长知识面,来实践自我人生价值。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丢失开阔视野的机会。并且我觉得自己劳动赚的钱花起来也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费用更让人开心的;②鼓励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积极加入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激发行列中,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经济型的旅游产品。学校自己制作的经济型旅游对于旅游本专业的师生是一个实践挑战,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低消费穷游起到一个正面鼓舞的作用;③鼓励经济型的旅游方式。外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经济型的出游方式方面,旅游费用就是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有必要鼓励经济型出游方式。比如一些学生组织一起脚踏车出游、徒步出游等方式。

作者:张冰 单位:河南省黄河迎宾馆

参考文献:

[1]常睿.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55-59.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4]冯倩新,新休假制度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邓新芳.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研实践成果;教师培训实践;学术讲座;改革创新和创业;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实践出真知,以实践促发展。近几年以来,我们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思政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见》文件通知要求,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开展实践案例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在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创新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心得经验。

一、积极实践出科研成果

教科研水平,一直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本学期,《民办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典型案例开发与研究》―省级科研项目的解题工作,在继续推进之中。这是沈雪梅老师与李晓明老师合作的科研项目。其中,李晓明老师在部级核心刊物《中国教育学刊》举行的论文大赛中,发表了论文《关于我国民办高校师资管理的一点思索》,且获得部级学刊论文大赛一等奖;在《课程教育研究》科研杂志上发表了《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论文。沈雪梅老师的科研论文,也在顺利进行之中。此科研项目,一直在努力进行之中。

思政部的李晓明老师2016年在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参加编写了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参加编写了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副主编。样书在2016年9月初已经邮寄到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这是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材。思政部的李晓明老师2016年的科研论文《加强思政部管理,促进思政课改良和创新》,在《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成功发表了,这是山西省教育厅主办的科研刊物。

张洁老师在《教育学》总第302期,发表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位一体法”》文章。在2016年9月,由思政部主任齐礼根副教授负责的、由7位思政教师参加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被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确立为校级科研项目。这些科研成果,在不同层面对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总结和创新式的科研探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思政部鼓励教师们参加培训实践

管理的中心,是人。在2015年9月,思政部安排了李晓明老师、路晓晴老师到安徽师范大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2015年11月,思政部张洁老师到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2015年12月,思政部李晓明老师到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参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

2016年7月10日――14日,思政部的张洁老师和李晓明老师到芜湖参加了安徽省教育工作委员会安排的培训,参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训,有安徽省教育厅统一颁发的正规的培训结业证书。思政部积极鼓励教师们参加培训学习。同时,思政部老师们在每周四的下午,都积极参加校本部安排的理论学习、会议学习,提高了教师素质,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三、组织大学生们在校内参加专家学者学术讲座

在2015年,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张国刚教授、北京大学的王久高教授、中国军事研究院的李凯成教授、南京明城书院的徐洪磊教授,到学院做学术报告。

自2013年以来,我们学院在学术报告厅、学术报告馆和图书馆二楼,先后举办了100多场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这些哲学和社会学科的学术报告,开阔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思政部老师们的学术视野,也积极地丰富了师生们的学习生活。

四、积极改革,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

发展,才是硬道理。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由法人代表、名牌大学毕业的双硕士陈孝云董事长兼任主任,促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们的学习和实践之中,促进大学生们不断增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素质。我们思政部一直积极协助研究中心开展工作。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还与合肥地区的10多所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联盟高校”,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当选为轮值主席高校。绿海学院成立“大学生微金易贷办公室”,给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在校内创办了手机服务部、电脑服务部、快递公司等公司,促进了大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提倡把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之中。2015年,学院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千人诵经活动。2016年,学院举行了孔子圣像落成典礼仪式。

五、积极指导大学生们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思政处配合学生处,每年在校内举办一次大学生运动会和一次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促进了大学生们的实践锻炼。在2015年,思政部在校内开展了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训练,题目为“绿海学子青春报告――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共发放了数千份的调查问卷,学生们共撰写了一百多个调查报告。经过思政部的五位老师评阅,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思政部给20份优秀的调查报告小组颁发了获奖证书。在2016年,思政部指导了大一学生开展“大学生有奖征文活动”。近日,大学生们撰写“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思政部教师给予评奖。这也是给大学生的一种实践训练。

思政部配合其它部门,指导学生到校外实践。指导了艺术系学生到黄山艺术写生;指导了信息系学生到金寨县革命根据地慰问老红军;指导了管理系学生到安徽、凤阳县参观改革模范基地小岗村;指导了旅游系学生参观安徽名人馆;指导了经贸系学生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指导了会计系学生去大蜀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扫墓、献花。我们思政部还与合肥市、经开区的锦绣社区结成实践友好互助单位。教学相长,思政部老师们一直踏实搞好教学工作、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尽力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2016年4月第1版。

[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4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本项研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U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以及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与大众旅游者对比以及分别从性别

>> 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 南京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休闲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 上海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花 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及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特征探讨 在杭大学生旅游行为探析 大学生群体结伴旅游行为研究 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比较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及差异化分析 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大学生修学旅游行为意向调查分析 大学生旅游动机与出游行为关系的调查报告分析 大学生穷游行为研究 大学生群体对华山的旅游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广州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及市场开发建议 北京市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项研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U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以及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与大众旅游者对比以及分别从性别、月生活费差异三个侧面来剖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一些见解。[关键词]大学生;旅游行为;市场开拓;杭州[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19―04

上一篇: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