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14:18

体育类毕业论文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选题

1:现状:竞争力强的现当前的社会形式,国际间的竞争力永不停息,而健康则成为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资本,休闲运动则是余暇生活中的有很大乐趣,具有刺激性和传统性的休闲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健康行为方式,更是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缓解精神压力,促使从生活同体魄都得到很好的调节,就国内形式来看:我们都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加入WTO和兴办奥运的时机,都是将国内休闲体育活动带来体制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且能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及社会治安等 起到稳定作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是以土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区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也有很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人们都用各种形式的休闲方式进行休闲娱乐,

而随着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对的提高,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下,各种休闲文化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休闲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如麻将、桌球、保龄球等项目。体育活动作为消闲娱乐的一种手段,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一项时尚享受。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一种娱乐性极强身体活动,它既是一种对心理的娱乐,也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国际间的竞争力永不停息,而健康则成为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资本。休闲运动在余暇生活中有很大乐趣,具有刺激性和传统性的休闲方式。

2:意义:休闲可以通过行为,思维,情感活动等方式来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够建文化意境,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能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健康行为方式,更是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缓解精神压力,促使从身体上和体魄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调节,改革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去,不但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且能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1:经过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传统运动项目等,休闲体育运动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人口综合素质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调查。

2:统计与分析:湘西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区共有七县一市的城乡人口, 二OOO年人均收入约1800元,湘西自治州土家族人口总人口87.9万人,占总人口的35.9%。城市人口的休闲时间主要以麻将,登山,进歌舞厅等打发;农村人口的休闲活动则比较简单,主要以扑克,麻将,陀螺,高脚马等。有的把休闲活动以变相的方式进行,引起不良的社会风气。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处理。

3:运用湘西地区的休闲运动文化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休闲活动进行比较,同现当前中国休闲活动发展形式,区域化的发展不平衡,并对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湘西地区的具体条件,以至能最终把负面影响引导到积极休闲娱乐活动中来,以提高全地区摁扣的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寻求对策。

三:预期价值

休闲体育文化能积极给湘西地区的休闲运动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预期能达到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也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四:参考文献

[1] 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1(3):卷首

[2] 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 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地域基础:

[4] 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3.7(3):92~94

[5]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 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50—53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4、3到2004、5 学习理论,总结:湘西地区的具体现状,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报告。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2004、6到2004、7 研究阶段,课题研究分析,制定调查表,进行阶段总结,并评估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2004、7到2004、9发放,收回问卷调查表 ,

第四阶段:2004、10到2005、2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整理成稿,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司文琴(1966—),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存在重视不够,偏重于纯理论,教师执教能力一般等问题,而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由于对数据测量、统计分析、实验设计有严格要求。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有必要在“体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这门课程的学时数,对于教学内容要严格精选,结合体育实践,与学生毕业论文涉及的问题及体育科研经常碰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教学。例如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实验法,任教教师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着重讲授实验法的应用特点,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数据统计分析的常用软件处理方法。理论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范文及中国期刊网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实践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实验法,数据如何分析等。学生只有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毕业选题才可能考虑自然科学类选题。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师自身需经常进修学习,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能深入掌握各类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避免偏科,不能仅仅按照自身研究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与各类毕业论文特点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科研选题途径,常用的文献法如何获取资料及分析,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的使用,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讲座中重点介绍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理论教师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类方法,给学生介绍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如何撰写,同时实验课教师及实验专职人员也可以定期通过讲座介绍实验室仪器的特点,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一起把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功能,涉及实验研究的领域给学生介绍清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完成毕业论文。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的必要性

社团组织是学生大学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种类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社团,或学习或游玩或锻炼的社团组织,大大的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社团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好坏,只看每年招新社员的情况就可见一二。

高校社团也是学校重要的填充部分,在现今各大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教学资源紧张,万人大学随处可见。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自发组织的,各高校给予支持的学生社团组织就油然而生了,它填充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空白和不足之处,

为了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了解长春各高校的社团实际发展情况和社员对社团的满意情况,针对以上两点内容,对各高校社团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软硬件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组织者和各校支持等情况。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高校社团种类多达上百种,无法一一检验,经研究归于艺术类、体育类、文学类、IT类和综合类共五大类别的社团组织。

研究模型

研究假设

假设1:人口统计学特性对社团情况和满意度有差异

1.1 性别对社团情况得差异

1.2年级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1.3社团类别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假设2:社团情况与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对长春12所高校中67个社团的社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2、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test、ANOVA(Scheffe‘s)、回归分析。

结论:

1.1 性别对社团情况得差异

性别对社团情况中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和组织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1.2年级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年级对社团服务中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组织、支持力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高校的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参加社团活动的人口基数非常的少,在调查3到5个社团中仅只有一个大四的学生,就不在调查研究范围之内。

1.3社团类别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社团类别中艺术类、体育类、综合类对社团情况中的时间、场地、设施器材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2、社团情况与满意度的关系

社团情况中的设施器材、组织和支持力对社员的满足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社团组织中时和间场地对社团组织的影响不是最大。社团的活动时间可以根据社团成员中大部分人的时间变动而调整,多数的社团都会把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2、绝大部分社团对场地要求也并不高。像音乐类、文学类的社团在空闲的教室就可以活动,体育类社团可以在足球、篮球场地活动,大部分的社团把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这样绝大部分社团的场地都可以得到满足。

3、多数社团中的设施器材缺少或不固定。像音乐社团的器材一般都是由社员带来社团,也会随着某个社员离开而离开,这样就造成了音乐类器材不固定。体育类的社团器材设施也一样缺少,像篮球和足球社团只有一个球,别的器材基本没有。比如训练和对抗用来区分两队的对抗服,篮、足球训练用的球桩,这些都是训练的基本设施和器材,但多数社团并不具备。

4、社团成长和良性发展与社团的组织是密不可分。从组织老社员招收新社员到联系安排社员活动的时间、场地、器材等方面,社团的组织在里面发挥着无比巨大的作用。

5、校方的支持力是高校社团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社团的组建批准、场地使用、社团大型活动和比赛的参加都离不开校方的各方面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真.高校学生社团满意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侯建强,黄毅.以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有效途径.体育科学研

[3]姜海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使学生处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4.增设论文写作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熟练相关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应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开课前,可增设“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使他们的论文格式及内容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教学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整理和分析资料、依据科学论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公开的论文报告会评定成绩。

5.衔接相关课程内容。体育统计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必备的工具和手段,但目前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同一学期,无法将该课程的内容有效地在科学研究及论文数据分析中应用。因此,将“体育统计学”课程的开设学期提前,与本课程内容能够有效的衔接,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数据处理保障。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基本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采用论文写作模式,使学生学会论文写作内容及规范的格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活跃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下,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及将来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美;体育硕士;课程

引言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的学位制度开始建立。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期,至今仍在扩招中。随着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培养质量问题凸显,为了实现扩招但培养质量不减的目标,我们在不断探索和革新,学习他国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取长补短,走自己的研究生培养道路。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要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其社会适应性。2009年,国家正式放开对专业硕士的招生限制,这对我国的硕士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的硕士培养起步比我们早,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本文通过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分析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异同点,找到可借鉴之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美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了便于比较,课程内容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体育研究生课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中美体育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同时,对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2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比较分析

2.1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第一批授权)批准北京体育学院4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即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理论。到1990年(第四批授权)已有8所体育学院、5所师范大学、1所大学和1个研究所(国家体委科研所)共15个单位,设置涉及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情报学14个方向的3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1997年,专业目录修订调整,依据“科学、规范和扩宽”的学科专业修订原则和“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扩宽和调整二级学科”的学科专业修订目标,将体育学科专业进行了专业整合,将原有的10个二级学科专业整合为4个,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2.2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美国的各个州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不同州的不同学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大体上有以下专业:运动训练学、人体运动学、体育管理、教育及课程教学、体育科学、教练训练等。

2.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点对比

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灵活度来说,我国更强调整齐划一,国家学位委员会确定统一的专业设置。

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内容上看,我国设置的专业以学科专业类别为基础;而美国在专业设置内容方面,更偏重于这个专业的社会职能,以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如体育管理、教育及课程教学、教练训练等专业。

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1〕。研究生的课程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即选修课〔2〕。

在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安排上,中美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结构上相同点是:都设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不同点是:对公共必修课的设置,由于美国各大学有较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性,学校没有设置公共必修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硕士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型人才,所以我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必须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才可以毕业;而美国的硕士培养目标是研究型和实践型两种人才,因此一些学校给学生两种选择,可以选择做论文,也可以选择不做论文,只需要学完课程后通过一场综合考试或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即可〔3〕。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我国也已经出现了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997年有些师范类院校在招收教育硕士时,开始招收体育教学论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6所院校的6个学科专业点开始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因而,也开启了我国专业型体育类研究生培养的先河。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1所院校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成立了“体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因而,我国建立了体育类研究生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并重的学位制度体系,但此时的招生对象还只是在职的高校教师。从2009年起,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向所有考生开始招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

4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4.1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

研究生教育不同的专业都会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能更清楚的呈现课程的特点,这里选择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作为例子,具体内容见表2。

4.2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

美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有的学校课程结构同我国相同,分为公共必修课(Core courses)、专业必修课(Required courses)、选修课(Electives);有的学校直接分为必修课(Required core courses)和选修课(Electives)〔4〕。本研究为了选择相同的专业进行对比,选择的两所学校课程结构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体内容见表3。

4.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比较

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及研究生的能力结构,因此对课程内容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

4.3.1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同点

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有相同点,具体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必修课中都有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以后进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另一个共同点是必修课中都涉及科研方法课程,作为研究必备技能,中美在这方面都比较重视。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没有比较宽厚的理论知识,很难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中美虽然存在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但都注重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科研方法课程必不可少,中美在这方面认识相同。

4.3.2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点。

4.3.2.1对政治课和外语课的设置。

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政治课,而英语可酌情进行必修、选修或免修。而美国在这方面没有规定。

我国是一个重视政治思想建设的国家,体育硕士生开设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

美国虽然也比较重视德育教育,但其采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与我国不同。美国高校很少专门设置德育课程,但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在这些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另外,美国德育教育注重校内外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整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4.3.2.2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

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而美国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选择做学术论文或设计实践项目。对毕业论文的不同规定是由中美不同的硕士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定位主要还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而美国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实践型两种人才为目标。美国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得最终的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也不一样,即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

4.3.2.3研究方法在必修课中的地位。

研究方法课程虽然在中美研究生教育课程中都有设置,但所占比重不同。研究方法课是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而且与专业研究联系紧密,而在中国相对来说重视不够。必修课中研究方法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比例见图1。

教育思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具体道路,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美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方法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能够指导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的工具,在研究生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教育课程大部分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目标定位还是在学习和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上,而在工具课程上涉及较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4.3.2.4必修课中的实践课程。

中国的体育硕士必修课较注重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而美国较注重一些应用性的实践课程。必修课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见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教育设置的实践课数量上明显多于理论课,与我国形成显明对比。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曾风靡中国一时,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如何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考虑加大必修课中实践课的比例。

4.3.2.5选修课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个性,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在选修课内容的选择上,美国较偏重于与一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开设,如体育运动与慢性病、营养与老龄化、心脏病恢复治疗实习、身体运动流行病学方法等。而中国较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开设,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不足。

5结论

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相同点是都有专业基础课及研究方法课。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政治课,而英语可酌情进行必修、选修或免修。而美国没有专门设置政治课,而是通过其它途径进行德育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得中美研究生教育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做学术论文或设计实践项目。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走向对培养目标的改革,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并存,对毕业生的评价也将随之改变。研究方法在必修课中的地位。作为最有价值的工具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科研方法课所占比重较大,我国这类课程设置比例相对较小,有待提高。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较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必修课中的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内容与社会联系紧密。而中国的课程较注重理论性,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23.

〔2〕谭广,马卫平.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31-233.

〔3〕隗金水,邹亮畴等. 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位设置的改革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96-99.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类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性设计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专业体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制定出的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能从事各种体育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高校专业体育所培养出来的多数学生由于不具备扩展的知识技能,缺乏基本的能力素质,不能胜任这些岗位。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高校专业体育教师认为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人文素质匮乏。有72.3%的学生(46.5%的教师)认为在高校专业体育教育中,存在重知识、技术的传递甚于学生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的两个专业――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体育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设计,并紧紧围绕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1 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本校体育学院近3年学生就业率(见表1)。该表显示出体育类本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造成学生就业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合理。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却很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如实践教学观念陈旧,指导思想偏颇,认识不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重理论,轻素质,重技术,轻能力;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随意、陈旧,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缺少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少,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评价单一,不够科学;学生被动接受多,动手实践环节少,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差等等。

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体育类本科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应具备从事体育工作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紧紧围绕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战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表1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2009年至2011年专业就业率统计

2 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设计

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设计

该创新性设计主要是针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时分布来进行的,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等没有作改变。

在新的学时分布中(如表2所示),理论课占总学时的65%,与原来相比减少了9%,减少的这些理论课时主要为专业必修、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例如专业必修课中的体育心理学和学科基础课中的心理学,两者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因此,可以相应地减少其课时;像学科基础课中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保健学可以抽取部分理论课时分配给校外实践;像专业必修课中的体育史、运动训练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都可以相应地抽出部分学时分配给校外实践。在新的设计中理论课减少,理论实践课增加。增加的这部分理论实践并没有分配给外堂课,而是全部分配给了校外实践。其中教育实践增加了6周,毕业论文增加了2周,其它增加了2周。

通过对课时分布的改善,实践课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与体育教育专业相类似,它们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等均不作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课时这一环节,如表3所示。

社会体育学专业是面向社会大众体育,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行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从事俱乐部的健身工作。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所以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加大学生外堂课的同时也相应加大校外实践环节。另外在这里还要进行说明的是在专业实习中增加的两周主要用于学生的社区指导服务,以及进行社区运动会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3 对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20世纪末教育部曾推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等重大举措,要求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并结合现在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改革的实际情况来构建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也应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对鲁东大学体育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全面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把握鲁东大学体育类本科专业改革的脉搏,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3.1 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新形势下,我们优化课程体系计划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综合素养,同时应在教育、体育大类学科平台上奠定学生更为宽广的专业发展基础。

目前,各校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鲁东大学体育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的比重偏高且社会学方面的课程比例也较大。优化体育教学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民主性和发展性,最重要的是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2 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材料,它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最终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必须优化使之更具有可学习性,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内容安排上,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应该保留的内容进行重新优化组合,要增设新的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在社会上的生存适应能力。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新动向有机结合,提高课程与行业实践的适应度,建议要动态地看待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与改变,而不是静态被动地接受。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个体的先前经验相适合,符合学习的经验,丰富和细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专项训练时间与教育实践安排要合理,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术活动、运动竞赛、社会实践,、获得专利等各项创新成果。我们应该增加体育健康教育类课程,加强健康教育,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运动处方等相关课程;关注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增设体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新型课程;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各学校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个性发展自主选择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创设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特点的选择性必修课。

4 小结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外堂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关系,凸显理论学习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教育实践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我们思路要清晰,遵循既要重视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重视其内容的实用性;既要结合体育的实际,又要结合教育的实际;既要重视技术、技能学习,又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指导思想,始终围绕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认为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时代需求为导向,以科学重组为手段,建立起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功能更优的、体系结构合理的、内容完备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国元.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52-353.

[2] 季克异等.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论思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999.3.

[3] 苟定邦.我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 翁惠根.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学分制状况的分析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4.2.

[5] 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设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

[6] 戴福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3.9.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04/ki.2095-6991.2016.01.0300

引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1].毕业生适合在公共事业单位、社会体育管理机构、体育协会、俱乐部、运动场馆、各级学校等部门从事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毕业生也可自主创业,成为体育产业的经营者,直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其中把“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作为《意见》实施的七个措施之一[2].由于多年来甘肃省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储备上缺乏认识,造成储备量有限,因此,甘肃省对《意见》的实施,人才的支持是当务之急,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反复论证,结合学校自身,认为在兰州文理学院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水平日益提升,大众健身活动和消费市场中的体育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高级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3].

1.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平台已经建立,为主动适应甘肃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文化人才势在必行,我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体育知识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1.3体育类专业布局的需要

甘肃省体育类专业布局需要.甘肃省目前有7所本科学校在招收体育类专业,其中7所学校设置了体育教育专业,而社会体育专业只有天水师范学院设置,所以我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填补了甘肃省体育类专业布局的不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甘肃省7所高校体育类专业的结构和教育布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1.4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兰州文理学院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的办学思路,促使体育类专业向体育文化方向发展.体育作为文化重要的部分与旅游、艺术、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完善了文化类专业的构架,而且丰富了旅游、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内容,优化了学校专业布局,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2.1具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

2.1.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社会体育学院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能够达到80%,部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8人;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部级游泳教练员、裁判员3人;部级桌式足球教练员、裁判员3人.2.1.2科研成果喜人多年来,社会体育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0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论文17篇)、获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奖7项,参与编写体育教材及参考书7部,担任副主编4部、专著2部、主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曾有多人次获得校级、省级教学科研奖.2.1.3教学场地设备完善室外面积47760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1个(其配套设施齐全);标准足球场1个;小型球类运动场二个;水泥篮球场20个;水泥排球场6个;水泥羽毛球场20个,乒乓球台30个.室内场地总面积5628平方米.有风雨操场1个(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桌式足球等体育项目的活动);乒乓球室1间(共10个桌台);健美操房1间,桌式足球活动室1间(共10桌台),舞龙舞狮活动室1间(共60头狮子).2.1.4实验、实训条件多样已建成校内实验室(解剖、生理、保健、推拿按摩)、校内学生体质监测实验室各1个;还创建了校内学生汽车驾驶培训基地、校外“兰州市鸭嘴滩游泳池”、兰州市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组织校内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参加甘肃省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条件.

2.2教学管理规范

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队伍体系完善,以深化管理改革为动力,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体系;教学资料完整、有序,并定期地对学生作业、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原始材料等工作进行检查.

2.3专科专业的办学奠定了基础

社会体育学院从1993年开始设置体育教学(成人)专业并招生,从2002年起将原有的体育教育专业调整为体育健身与保安专业,从2005年开始转型发展体育保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康复保健人员.尤其在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实践课程《体育保健专业综合实训》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体育保健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团队评为系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文化“舞龙舞狮”、休闲体育文化“桌式足球”、敦煌文化“敦煌拳艺”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成为甘肃省社会体育文化的亮点.

2.4毕业生社会影响良好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体育保健与保安、体育保健专科专业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学科骨干.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体育、企事业单位,不少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部门、行业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贡献率.这是办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宝贵资源.

2.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源充足

近几年,甘肃省每年大约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体育类考试,被高校录取大约1200名,录取比例为4∶1,并且每年体育考生数量都呈上升趋势,从这些数字和考生数量上升的趋势来看,生源是非常充足的.

3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本设想与思路

3.1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面向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面向的岗位是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健身咨询指导员、社会体育经营管理员.

3.2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3.2.1设计思路科学研究:依据社会体育学院老师参与研究的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高校体育类毕业生进入物业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及策略研究》、《甘肃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方向设计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结果.市场开发: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全民健身市场,取得政府、企业、个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认可,使我校成为甘肃省社会体育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建设:研究表明,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期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素质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5],因此,学校采用学校投资和与企业联合开放办学的模式加强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中的“兰州文理学院非医疗健康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3.2.2课程特色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知识:要厚基础、宽口径,实现由单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完成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能力:完成由侧重于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要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4].主干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球类运动、健美操、形体舞蹈、武术、田径.专业方向课程有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桌式足球、瑜伽、推拿按摩、龙狮、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中华传统养生文化、针灸学.3.2.3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理论课教学始终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对象”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加强课外实践性环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媒体教学的关系.3.2.4实践课程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采用教学、训练、比赛、教学训练实习等形式.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指导发现式教学”、“范例式教学”、“领会式教学”等方法,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把能力培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重点解决技术规范及运用问题,教学内容采用以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基本技术.第二阶段: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通过教学实习、组织比赛、裁判实践等形式重点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教学、训练、裁判、组织竞赛、临场指挥和科研能力,这个阶段采取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4结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培养大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6].国务院《意见》的出台,契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寻求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7].《意见》明确指出:“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党的十以来,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用健康生活的方式引导体育消费,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我们就能够迅速培养以市场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因此,需要培养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来解决体育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客观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消费结构的演变,甘肃地方文化建设平台的开发,我校学科的转型发展为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提供了外部条件;学生生源充足,办学基础和条件具备是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力.申请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是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2-85.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

[3]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66.

[4]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931-933..

[5]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3):87-89.

[6]彭彦铭,胡乔,李正中.对我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23-25.

[7]林显鹏.《意见》契合国家发展要超越体育看体育[EB/OL].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类旅游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27-02

一、国内外高校体育类旅游等旅游类学科与别的学科结合起来的专业

在国外很多高校设置了与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相关的院系和专业。如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健康与人类行为学院的娱乐公园与旅游专业;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娱乐和旅游系;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学人类发展学部的人类运动・娱乐与行为学院;英国白金汉郡的休闲与旅游学部;英国的里茨・麦曲波里顿大学休闲与运动研究学院及台湾部分高校的休闲农业等专业。在国内,开设了此类领域相关的专业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长沙学院旅游与休闲专业;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管理系的体育旅游方向;沈阳体育学院的体育旅游专业;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还有各类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借助自己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的相关旅游专业等。

二、体育类学生学习体育类旅游专业的优劣分析

对比别的高校,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体育院校学习体育类旅游有来自学校的优势,又有来自自身的一些优势。综合类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涵盖体育运动开展、管理、体育人文、休闲、保健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建设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学习体育旅游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学校新兴项目,如户外运动中的攀岩、皮划艇、游泳与救生、潜水等特色项目的设施和师资,有利专业将旅游知识与体育运动知识结合得更紧密。而体育院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基础与体魄,能更好地做好户外旅游、户外活动中的岗位职责。用人单位在户外拓展的指导员、户外徒步的领队、户外活动的组织等岗位都倾向于招聘具有体育特长、身体素质过硬的人才。

体育类院校学生相对别的高校学生来说存在不重视理论类课程和学科理论学习的现象,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上,但却忽视思维逻辑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于体育活动的特点,学习体育类学生大多个性粗狂、不羁言行,在个人礼仪、仪表方面不够重视。这些对注重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个人体态仪容的旅游服务业来说是不小的缺点。

三、体育类旅游的课程构成体系

一是体育学、旅游学是体育旅游专业理论构建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是从培养角度来看,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支持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任)选修课、通识课等。所以体育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公共课、实践技能课(包括入学教育、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按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统一设置。

专业支持课的开始,应该包含体育类学科、旅游类学科和服务管理类学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科知识分为3大块。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方向)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中,体育类课程有: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身体素质锻炼方法、运动损伤及处理;旅游类课程有:休闲与旅游学概论、地貌地理;服务管理类课程有:管理学、公共关系实务等。

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支持课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专业支持课为后面专业核心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方向)为例,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体育类课程和旅游类课程,至于要开设哪些课程需看学校专业设置方向和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中体育类课和旅游类课程要具体体现专业的特色。

专业任(限)选课应该设置成模块,可以分为体育类课程的拓展模块、旅游类课程的拓展模块、管理类课程的拓展模块、服务类课程的拓展模块。学生应该从查漏补缺角度,或是以后就业的方向来选定选修的模块。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方向)为例,专业任(限)选修模块中,体育模块课程有:高尔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保健等;旅游模块课程有:中国旅游资源概况、酒店管理、旅游心理、导游实务等;服务管理模块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技巧、体育科研方法、企业文化概论等。

全校的通识课,则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别的需求来选择的课程。

四、体育旅游专业主要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一)体育类旅游课程的教学

体育类特色的专业核心课,除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外,还需重视理论的学习。理论学习的重视,不在于用多长的课时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在于教授学生如何把体育专业的学科知识理顺,工作中把这些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传给教授的对象,并使之易于接受。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让学生轮流分组授课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制订实践教学完整的评价方法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将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旅游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学习方向贴近的项目和方案,在旅游教材的基础上编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讲义。

旅游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高校教师不能到岗体验相应的工作,导致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上。由于缺乏操作性、从业工作经验,教师授课效果难免显得单调和苍白无力。所以每门课程应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组成,校内教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每位成员担任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讲授,这样就可以适当引进部分行业人士来参与课程的教学而又不会与其工作产生冲突。

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往往存在简单出游1-2次,就用完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外出实践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实践后做好总结工作。教师事先需实地踩点、设计好考察路线、户外活动方案、对突发事件准备预案等。重视野外考察活动的“学习”效果,而淡化“旅游”效果。并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组织活动的能力。对于部分旅游学科需具备的技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训这样的方式来培养,部分旅游行业操作的知识可以通过参观的实践方式来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三)服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体育学院的学生对服务管理相关的知识接触较少,且服务管理类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疏实践的情况;或是重视实践,但是考试中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达不到标准,就业部门反馈学生服务、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表现欠缺。所以服务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通过适当地引荐部分行业人士来参与教学,通过观看优秀的授课视频和经典的真实案例分析、参与和实训教学相近的活动来实现。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与课程相关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如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实训课可与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结合在一起;沟通技巧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和学生的下乡活动、外出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以上提到的实践教学方法将能起到加强学生在服务管理类方面的技能的培养。

五、总结

体育类旅游专业教学需因材施教,所以做好学情分析非常重要。体育类旅游专业是一个将体育学科和旅游学科结合在一起的专业,要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需要老师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筛选,设计自己的教学、实训内容和项目,并改善课程的实践教学。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实行模块设置,让学生查漏补缺或是为以后的就业方向做好铺垫。全校的通识课则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充分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体育类旅游专业培养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使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需求高度匹配。

[参考文献]

[1]蔡林,李宁等.论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韩丁.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院报,2009,15(3).

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六所高校(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凯里学院体育系、黔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期刊、专著,依据比较充分的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收集、查阅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2)专家访谈法:走访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等主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的专家,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走访贵州省部分中学的领导、优秀体育教师,了解中学体育教改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法: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发放的形式发给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专家。

(4)比较分析法:对所收集的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探讨课程设置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教育部文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表来看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虽然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但落脚点是“专门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基础。另外,在其表述上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照搬教育部文件,各校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据此,贵州省高校可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期未来的毕业生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样式,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力等方面也都提出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公共课开设情况。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目的是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新《课程方案》规定为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一2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课时数均远远高出新《课程方案》规定比例,达29%以上,其中,最高的为32.7%,比例偏高,且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都开设的很少。另外,贵州省6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很少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校本资源没能很好地被挖掘和开发。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贵州省6所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来看(含公共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比例存在差异;必修课学BtLL例最低为50.6%,最高为89.4%,平均学时为68.7%,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均学时比约为6.8:2.3,而新《课程方案》必修课的比率为63.3%。可见,贵州省高校必修课时数仍然相对较高。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多次调整,必修课比例逐次下降,由1980年的85.1%下降到1997年的71.9%、2004年的63.3%。而国外的选修课比例普遍比我国高,如大阪体育大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2:3,国外有些大学的选修课多达几千种,甚至允许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进修。

(3)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普遍认为重要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和师范性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康复、体育社会学等,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概论等;但是在一些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如户外体育、休闲体育等开设比较缺乏;而且在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上开设比较少,如网球、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选修课能比较迅速地把体育学科和非体育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分别占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6O.2%~D39.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平均18.9%,明显低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可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程。结合新《课程方案》,可归纳为五大类: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231"])、体育教学训练(301"3)、社会体育(32门)、体育保健康复(241"3)和民族传统体育(71"3)。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贵州省6所综合,1生大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比较窄,而且主要以术科课为主,缺乏学科的课程设置。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贵州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

(5)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反映学生效能感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l、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较之于以往4套方案,新方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将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延长到了10—12周,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实习。另外,对于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不再规定具体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

贵州省6所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特别是机动时间的设置,使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弹性。据调查6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除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评定也过于粗糙简单,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6所高校依然保持在6—8周的时间内,且大多安排在第六学期,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在科研实践方面,6所高校还是仅仅安排8—10周的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应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公共课的设置面相对较广,但是缺少能反映出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应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开设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

3、必修课的比率过大,且开设的课程门类相对较少,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太低,且在开设课程上门类过窄因此,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开课比率,增设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结合实际,注重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