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5:20:34

在校实习总结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就这样我走过了大学的前三年,三年里也算是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因为是师范类专业,必须要时刻学习,将来面对学生时才不会黔驴技穷,有压力就有动力吗,我学的一直是很不错的。

在我进入大四前,我到了实习的时候了,怎么也要找学校教学生吧,难道要毕业了才找工作教学生?那不是太晚了吗,凡是都要事前准备好的。我知道实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认真努力的找地方实习。

教育实习是我们师范专业必经的重要阶段,是我们从学生转变为老师的首次实战期。因为在教育实习中,不仅能够验证我们综合运用学到的相应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战演练,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教育实习,能够检验我们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不足,为改正缺点和提高教学质量积累经验,并为把自己培养成新课标下的合格老师做好准备。

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严谨的学风、良好的传授能力和豁达的心胸。所以,我一直以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具备这些素质。紧张充实的实习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丰富了我的内涵、增强了我的自信。两个月来,我自始自终以“学高为师,品正为范”为目标,全面要求和发展自己,这使我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教学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也感受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引发了我对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理念在高中课堂如何贯彻的思考。

下面我将就正式实习所感所悟作一简单总结:

一、教育见习

教学方面主要是听课,学习老师的方法与经验,并向不同的老师进行请教自己的疑问、交流自己的所得,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班主任工作方面首先是和原班主任进行交流,了解我所带的班级和班级同学,了解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所教班级实际,完成了下周的备课,并在星期天进行了试讲。从中我深切体验到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我带着羞涩与忐忑抱着课本和教案走上讲台时,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还好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多年的干部经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再加上同学们对着我微笑的鼓励,我所有的紧张都在这一瞬间消失了,透过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也似乎读到了那一颗颗纯净的心。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经多次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上完了第一节后我又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和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了教案的修改,并在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调整,争取每次都有新的进步。

三、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掌门人”,上要对学校负责,下要对学生负责。班主任作为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无疑肩负神圣而又重要的职责。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每一位老师不断思考探索的。作为一名实习班主任,向原班主任取经与学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在当实习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从他们原班主任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确实让我受益不少。通过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使我们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和辛苦,也了解和积累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对现今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对今后从事教师工作必将有很大帮助。

在这次实习中,我的基本技能、专业水平和综合技能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也会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理论水平,并进一步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争取把所取得的经验用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把我的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以争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相信这一个月的实习对我整个人生都会起到绝对重要的地位。从这时开始,我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必须要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另外作为党员的我更要努力的为他们做出表率,共产党员在此刻就是一切的根本,必须向前进看齐。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认识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安全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本文分析了以往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1+X”创新实习模式,为保证实习效果,建立了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从实习设备等硬件、教材大纲等软件、考核机制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的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安全工程;实习;教学

一、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普遍都开展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习。认识实习作为在专业实习中最早进行的实习,多在三四学期之后进行,但此时学生专业知识还有所欠缺,并且认识实习在校外生产企业进行,加上涉及内容很多很广泛,不易进行讲解。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发现认识实习在其模式及效果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通过参加认识实习,进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等知识,将平时学到的知识与现场结合进而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这是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过去,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效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很多企业每年接受的高校实习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了亲自实践的机会,实习的形式也变成了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企业参观。而在参观过程中,又存在学生走在后面听不到、看不到的状况,学到东西的多少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由于有时现场听不到记不下来,最后在网上进行搜索,报告只有形式没有实在的内容,这些情况都造成学生实习收获不大,失去了认识实习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增大,教学资源相对缺少,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需要负责知识讲解、组织安排,实习结束后需要批改报告、成绩评定等,工作相对繁重。同时,认识实习涉及内容很广,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求学生的注意内容不同,而带队教师一般为1~2人,因此很难满足高质量且全面的实习要求。为了提高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在学生专业知识、实习模式以及师资队伍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从认识实习的教学模式、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创新与改革,以使认识实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创新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部级特色专业,结合我校特点,在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形成了安全工程认识实习“1+X”模式。其中“1”为矿山安全技术特色,“X”为广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认知。“1+X”模式的认识实习,便是把“1”、“X”同校内实习、企业实习相结合,更好的让学生形成对各种安全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

1.在校内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矿山安全技术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并在校内平台上进行分组实习,指导教师结合实习企业方面的其他安全技术、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内容以及生产过程等进行指导讲解。

2.在校内平台实习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现场所需的一些操作,了解相应的安全技术与操作技能,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能有效的避免现场出现意外情况。

3.在学生没有听清楚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方面,可以重复操作或进行实验,可以有效解决在现场“听不到,看不到,无法操作”的问题。

4.在校内实习结束后,到企业现场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矿山安全技术以及现场中出现的各类安全技术与管理知识,了解现场实物设备、工艺流程,让学生建立直观的安全概念。

5.校内与校外实习结合的“1+X”模式,让学生对实习内容进行预先认识与了解,在进入到现场后,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通过校内对矿山安全技术的学习,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更加获得其他安全技术与管理知识,达到“1+X”的真正体现。为保证“1+X”认识实习模式的实施,校内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以便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1+X”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教学大纲和实习资料准备;(2)实习准备,分发实习资料,学生分组,教师指派。矿山安全技术和广泛安全知识讲解;(3)校内分组,循环实习,教师指导,技能培训;(4)校内实习结束;(5)企业现场参观实习;(6)学生实习报告总结、技能学习、教师实习过程指导和教学方法总结;(7)实习报告批改和知识考核;(8)成绩录入、资料归档;(9)结束。

三、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建设

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硬件系统建设、认识实习软件系统建设、以及考核评价及考核机制三方面。其中软件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拟定实习教学计划、编写实习教材、归纳现场材料、整理实习企业相关资料、制定组织实施方案等。

1.认识实习硬件系统建设。

在校内实习方面,结合“1+X”模式,将学校与矿山安全技术以及其他安全技术相关的实验设备、仪器等集中起来,专人管理。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方便学生在校内认识实习的学习与实验,也更利于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为企业实习打下基础。在校外实习方面,为了提高认识实习教学创新模式的效果,解决传统实习中“听不到,看不到”的问题,在硬件建设方面借助语音辅助设备,使现场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实习互动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听清讲解内容,更利于形成互动。通过调研,购置了适合现场实习的语音辅助设备,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在企业中由于不同环境造成的影响。

2.认识实习软件系统建设。

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在实习开展前,实习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将本专业矿山安全技术与企业中广泛的安全技术以及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等实际情况相结合,编写出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材;考虑现场安全问题,现场实习时一般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队讲解,由于技术人员一般不了解授课内容,因此讲解内容与大纲要求有所不同。为了保证讲解质量,我们结合大纲与现场讲解人员所讲技术联系,编写了一套适合现场的讲解提纲,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现场的资料更能体现课本中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实习效果,我们注重收集现场资料,与所编教材与现场大纲相结合,形成认识实习软件系统,为认识实习提供知识支持。

3.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机制。

传统考核主要以考试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对以“参观”为主的实习模式进行了改进,将“总结”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入进来。每天对实习中学到的内容总结,并且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拓展,同时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实习中期采用面试的形式,进行中期总结。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学生对现场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安全技术的了解认识情况,结合平时总结、中期总结和实习报告三项给出最终成绩。如此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索性,也能有效的提高了实习效果。

四、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师资力量建设

为了提高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效果,实习研讨小组认真分析了师资情况,充分了解实习带队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一贯的工作态度,为提到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进行教学师资培训、考核、检查等。由于实习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内容较多,因此结合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尽可能把每个实习指导教师都安排到最适合的工作位置,进而组建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团队。教师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才能制订出更加合理的实习方案,使得实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学院里与本专业相关的博士也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以协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指导,这样既增加了师资力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也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收获。最后,带队教师应写出实结,对实习过程中指导与教学方法做出总结,每年评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对教师进行奖励,进而提高责任心,保证了师资力量建设。

五、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创新模式的实施验证

“1+X”模式在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实施以来,在专业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模式下,我们将矿山安全技术特色与广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认知相结合,将校内实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实纲和教材的合理编制,在现场实现互动式教学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课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多元化宽思维的实习模式。新的“1+X”实习模式实施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校内实习后,学生在现场企业实习的理论学习和积极性都大有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现场参观时可以提出很多相关问题,现场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多,不再是“走马观花”;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实习内容,培养了相应的安全理念和思维,达到了实习的预期目标。经过“1+X”模式认识实习后,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较大,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效果明显。实习后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好安全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实践证明,“1+X”模式是管理科学、组建合理、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作者:高玉坤 宫雪皎 黄志安 张英华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贾建波,李晶晶.化工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方法改革[J].河南化工,2011,(15):63-64.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及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5年)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建于1999年(1999—09~2005—07为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2005—07后改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招收该专业专科生,该专业自创建之日起,就面向基层,面向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教育厅遴选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内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全院率先推行“2+1”教学改革.先后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雅戈尔富宫大酒店、北京龙泉宾馆、北京海博大酒店、苏州山水度假村、宁波凯洲大酒店、余姚太平洋大酒店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自身要求及酒店行业特征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定为“2+1”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2+1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的过程,深受酒店欢迎,但也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太紧密,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够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欠缺等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对酒店企业和市场调研发现,酒店业有淡旺季的经营规律,旅游旺季酒店服务人员非常紧缺,甚至影响酒店正常经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对原有的2+1模式进行了调整。

(二)逐步完善阶段(2006~2009年)

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6年的教改总结。我们“2+1”内涵理解从时间发展到空间,即时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发展到了空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2种技能(服务技能和单项通用技能)1年在企业学习1种技能(社会能力或市场能力)”的“2+1”新内涵。为了更好地凸现高职的专业特色,我们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方略,加强与企业联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订单式教育,我们与全国饭店业集团2O强的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共建“开元名都”班。共同培养该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系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签订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项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趋于成熟阶段(2010~2011年)

在不断总结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我们构建了“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以培养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第二段“服务技能”,以培养学生的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为任务: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在市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第四段“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构想

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我们深入探索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企业成建制实习生需求量少,岗位实习定制化要求高的特点。酒店一般很难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也很难在学校进行订单班培养。同时,酒店业有着淡旺季的经营规律,忙时嫌人缺,闲时嫌人多,难以形成长期、固定的工学结合。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不断加大实习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出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先以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学期到酒店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经过半年实习之后,再将学生进行回炉教育,进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而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学院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与酒店尝试合作的初级阶段,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在选择考察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这样学生实习期间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也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再次,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教学方法要革新,要能为把学生培养成高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及高级技能型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5+1+0.5形形式把三年学制分为四段.有两学年在校系统学习,学生在这四个学期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文章可作。到底开设那些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酒店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加大开设形体训练、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口语、酒店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督导管理、主题宴会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为了防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欠缺。在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增加实训课时,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使学生上岗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岗位要求。每个实习小组奔赴实习地点。安排老师护送。每隔两月,委派老师到各实习点进行教学巡回检查,现场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监督实习进展,并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由实习单位有关部门做出鉴定。在实习结束之后都要根据个人实习情况递交实结.根据学生实结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及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5年)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建于1999年(1999-09~2005-07为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2005-07后改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招收该专业专科生,该专业自创建之日起,就面向基层,面向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教育厅遴选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内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全院率先推行“2+1”教学改革,先后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雅戈尔富宫大酒店、北京龙泉宾馆、北京海博大酒店、苏州山水度假村、宁波凯洲大酒店、余姚太平洋大酒店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自身要求及酒店行业特征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定为“2+1”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2+1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的过程,深受酒店欢迎,但也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太紧密,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够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欠缺等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对酒店企业和市场调研发现,酒店业有淡旺季的经营规律,旅游旺季酒店服务人员非常紧缺,甚至影响酒店正常经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对原有的2+1模式进行了调整。

(二)逐步完善阶段(2006~2009年)

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6年的教改总结,我们“2+1”内涵理解从时间发展到空间,即时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发展到了空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2种技能(服务技能和单项通用技能)1年在企业学习1种技能(社会能力或市场能力)”的“2+1”新内涵。为了更好地凸现高职的专业特色,我们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方略,加强与企业联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订单式教育,我们与全国饭店业集团20强的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共建“开元名都”班,共同培养该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系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签订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项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趋于成熟阶段(2010~2011年)

在不断总结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我们构建了“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

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以培养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

第二段“服务技能”,以培养学生的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为任务: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在市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

第四段“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构想

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我们深入探索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企业成建制实习生需求量少,岗位实习定制化要求高的特点。酒店一般很难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也很难在学校进行订单班培养。同时,酒店业有着淡旺季的经营规律,忙时嫌人缺,闲时嫌人多,难以形成长期、固定的工学结合。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不断加大实习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出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先以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学期到酒店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经过半年实习之后,再将学生进行回炉教育,进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而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学院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与酒店尝试合作的初级阶段,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在选择考察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这样学生实习期间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也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再次,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教学方法要革新,要能为把学生培养成高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及高级技能型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5+1+0.5形形式把三年学制分为四段,有两学年在校系统学习,学生在这四个学期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文章可作。到底开设那些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酒店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加大开设形体训练、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口语、酒店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督导管理、主题宴会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为了防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欠缺,在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增加实训课时,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使学生上岗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岗位要求。每个实习小组奔赴实习地点,安排老师护送。每隔两月,委派老师到各实习点进行教学巡回检查,现场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9-02

中技《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服务人员及中等层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对于技工院校的作用极为重要。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尝试建立了一套“一体化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在传统的“2(两年在校学习)+1(一年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三年教育的每个环节,形成一套“一体化混合”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现有的技工院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传统“2+1”模式

传统“2+1”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实现就业。这是目前技工院校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操作简单、学校管理方便,但实践教学不理想,也不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在校两年只接受了单纯的理论教学,第三年直接面对工作环境,很多同学出现了不适应,擅自终止实习、对实习工作马虎对待、缺乏主动性等情况屡见不鲜。通过实习后,很多同学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临近毕业,已经错过了实践教学后再补充理论学习的机会。

(二)半工半读“0.5+0.5+0.5+0.5+1”模式

由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缺陷,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半工半读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即学生半年在企业工作,半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实现顶岗就业的模式。这种方式目前运用的范围比较小,并没有广泛推广,仅存在一些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个别特招的“半工半读”班作为实验,招生的对象是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们变成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三年里无法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对于实际技能的提高帮助并不大。同时,这类学生还要面对其他全日制同学的歧视,加大了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如果不注意学生心理的调节和疏导,此类班级的学生流失率会比较高。

(三)工学结合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在探索实践教育的道路,相继出现了订单式培养、企业定向班,甚至工厂进入学校的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结这些教学模式实质上属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很多人会将工学结合与半工半读相混淆,工学结合的核心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是一致的,这比前两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模式比较适合理工类的专业,同时要求自我管理能力较好,层次相对较高的高技生,而对于技能相对简单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及中技层次的学生,显然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模式,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更加易于普及推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整合教学环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把单纯对外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整合。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正在推广一体化教学,使学校担负起更重要的实践教学任务,但由于一体化教学的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等局限,要使一体化教学真正担负起教学重担的责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

二、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2009级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学期在校外酒店、餐饮机构进行教学实习,第四学期回校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第五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技能知识,第六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2010级的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2+1”实践教学模式,但融入了一体化教学,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学期在校内开展一体化教学,利用校内的餐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开展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第四学期在校内学校综合技能知识,第五、六学期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2011级的学生目前沿用的是2010级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但逐渐引导学生在校的第一、二、三、四学期中,主动开展校外的短期实训,并形成制度化。通过三个年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我校逐渐找到一条适合中技层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企业满意度高。我校通过与多家实习单位的交流,最终确定与广东中旅集团的华厦国际商务酒店(四星)、华龙锦轩餐厅海珠总店、华龙锦轩餐厅科学城店、天一酒店开展首次的实习合作,2009级学生共分为四组开展校外实习工作,分配的工种主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行李生、商务中心文员等。实习期为八个月。企业负责人对实习生的总体评价:适应能力很强、工作上手快、有礼貌懂礼节、能与同事合作完成任务、综合素质过硬。同时,企业负责人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实习生毕业后到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对于实习生中的优秀学生甚至提供领班等初级管理岗位。当这批2009级学生面临第二次顶岗实习时,共有七家知名酒店、餐饮企业主动进行校园招聘,纷纷争抢这批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其中包括了所有实习合作的企业。

2.家长满意度高。2009级学生第一次教学实习返校后,学校针对这批实习生进行了一次所有家长的电访和部分家访,95%以上的家长表示学生通过实习后,更加懂事和成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予以支持。

3.学生收获大。通过问卷《实习工作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实习的满意情况:学生普遍认可实习的重要性;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用餐环境、住宿条件、同事及领导的关系比较满意。对实习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实习时间、实习补贴、工作强度等。对实习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其中有酒店行业本身的客观原因,如工作强度大、节假日无法休息、工资待遇低、入行门槛低、晋升难度大等。与此同时,同学们能够通过实结自身在实习中的优、缺点,对于中技学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通过教学实习工作,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加强工作的责任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们更加务实的树立自己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缺乏连贯性,仅仅重视某一阶段的教学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成长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结果,实践教学模式应该从学生入校一直贯穿到毕业,是延续三年的不间断的一个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指导不到位,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缺乏预警机制,实习结束后的实结和经验积累不够深入。在保障实习生的利益时缺乏法律支持,与企业合作时要注意合同的完备,尤其注意实习时间、实习补贴、实习安全、加班时间和加班津贴的条款拟定,合理而可能的最大化保障实习生的利益。

三、“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笔者认为,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是成功且有效的,逐渐使我校寻找到一套适合中技层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样也可以给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建立了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即,在遵循传统的“2+1”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三年教育中的每个环节,形成一套连续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预实习阶段的实践教学

入学后开始进行任务,即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完成累积三个月以上的实习工作,其中要有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至少一次,非本专业工作一次,该项实习任务记入学分,要求必须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并提交企业证明和实习小结,否则,学校不予安排校外实习和推荐就业。

(二)教学过程中贯彻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能力,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参观、见习、技能赛等方式,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模拟、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手段,促进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三)设置专业的实习时间

明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期,第五学期为教学实习期,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期。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职业教学,也不可能适用所有的专业,因此,技工院校各个专业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根据学校的实情、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在选择何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层次、学校所在区域的企业资源、学校自身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可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政府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陈静.中职旅游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08.

[2]满忠辉,刘晓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

[3]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4]安桃艳.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八举齐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6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教师异地交流,在校师范生顶岗实习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它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潮流,一种促进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新课程实施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对乡村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城市教师也是一种新生活的体验,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提高,尤其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我校顶岗实习生两个多月来的工作做出以下总结:

一、2011年9月初,我们学校迎来了郑州师专5名大学生,他们到校后,在校长的关照下,我们精心给他们安排了食宿等,使这些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有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他们解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并妥善安排了他们的学习工作。通过学校领导组认真讨论研究,顶岗生实习工作由教导处具体负责,并安排对口辅导教师,具体工作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周由教导处牵头,带领实习生听课,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实习,传授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等。第二周,实习生正式进入课堂上课、实习,并由辅导教师陪同,课后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实习生辅导教师座谈,由顶岗教师谈自己上课的感受及得失,辅导教师进行点评,教导处根据顶岗生上课情况及辅导教师的点评,对他们下一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其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三周,顶岗生独立上岗,根据顶岗生前两周备课、上课情况,同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安排2名顶岗生教八年级政治、历史,其它3名顶岗生分别教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并同时开始正式独立上岗,而后,在教导处的安排下,不断对顶岗生,进行听课,评课、指导他们的工作。

二、两个多月来,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五名大学生均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学生,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班活动,如实习期间任七年级语文的实习老师能真正做到认真备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李宁老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与学生交朋友,适时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感受;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上精益求精,为我们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xx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课堂上善于启发诱导,全面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顶岗实习生,在教学理念,某些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在校教师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在校教师认真学习,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发现了我们优势和不足,这一点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两个月来,5名大学生的实习工作,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初登讲坛,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用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两个多月来的教学实践及我校辅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与顶岗生的接触、交流,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辅导经验。

四、学校及时组织轮岗教师进行总结汇报上示范课,与顶岗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相互之间都有较多感触,通过轮岗培训,她们带回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学生观、质量观、人生观。我相信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会把此项工作做的更好。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7篇

顶岗实习 学生角色 转变

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非常憧憬这个阶段,大部分认为终于跨入社会,可以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了。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带有双重身份,是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的阶段,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如何让高职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融入社会成为职业人,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作为高职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顶岗实习,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成为成功职业人非常关键。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所思考,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之。

一、关注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专业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专业的特点,未来的就业方向都是模糊的。如果让这一模糊、不确定的感觉伴随学生度过大学生活,那在顶岗实习阶段,势必造成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岗位有深刻理解,导致角色转变的迟缓。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专业逐渐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制订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宽泛到深入细致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实施,力求达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高。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与唯物辩证法的人的认知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合,再联系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制订可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达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

目前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还是来自普通高中,入校成绩不是很理想,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反感或者失望、没兴趣。他们希望进入高院校后有个全新的开始,重塑自我,实现自己未来发展的理想。所以,这些学生入校后,刚开始往往朝气蓬勃、信心满满,一旦遇到一点挫折马上会表现出冷漠、自卑、破罐子破摔等心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光有好的教育理念还不行,要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要让他们对专业感兴趣,认可专业,热爱专业,喜欢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这是关键。这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解决好这个难题,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转变那就迎刃而解了。

二、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角色转变做正确引导,需要让学生对顶岗实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既扮演实习者又扮演员工的身份,既接受学校的管理又接受企业的管理。这两种角色的同时存在使有些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能很好的把握。加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对新的环境的不适应,从学校的学习模式变为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等等,思想上产生波动,对顶岗实习产生排斥、抵触情绪。因此,在顶岗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育与管理中,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转变这一关键,以保证学生的顺利蜕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立体交叉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事前动员。在校期间就要始终灌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们从思想上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是当真的要准备离开教室走向“工作间”、离开学校走向“企业”的时候,学生们难免还是会有思想上波动,所以做好岗前动员是很关键的。在校内,通过开展庄严的专题动员会,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要求高度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如果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容易造成实习期间的不稳定。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增强学生即将走上真实工作场景的信心。此时也需要把往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型问题预设出来,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在教师有效干预下得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现身说法的做法也很好,邀请往届优秀学生给即将实习的学生介绍过来的经验,让学生们对顶岗实习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事中有效指导。进入实习单位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因素就复杂多了,有校方、单位方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教师不能时时面对学生,对学生心态的掌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就需要企业指导教师的介入,与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达到实习效果。学生到岗初期,指导教师们主要是工作适应方面的指导;随着实习的推进,学生们会遇到合作、沟通、坚持不下去等方面的困惑,那么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需要在这方面多关注,及时给学生沟通交流,给学生答疑解惑,以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在中期进行总结会,总结会可大可小,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也可返校集中进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事后总结顺利转变。所谓做事有始有终,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有实结、实习鉴定,召开总结会,指出实习的效果,指出学生的角色转变,让学生们思想上有个质的变化。同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在顶岗实习期有老师们、师傅们领跑,未来每个人将会独立的面对工作和生活,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激励是必要的。要让学生们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面对未来的一切了。

三、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学生角色转变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职教发展。各高职学院在校企合作上都贯彻16号文的精神,与企业进行广泛紧密型深层次合作。目前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原则上校企合作单位是首选。

校企合作单位的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通过引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等让学生们了解熟悉,并且在课程实习中就进入企业,认识企业实境,特别是订单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定期进企业拓展培训、企业工作简报、企业总结会等方式熟知。这样在顶岗实习期学生进入协议单位,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实现角色身份的转变。在合作企业实习的好处不仅仅是专业对口实习,另一方面未来根据企业需求可以在顶岗实习后顺利就业。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在校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于辉(1963-),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吉林吉林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57-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多数院校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进行了顶岗实习,即在一线的某个岗位从事生产性、营销性、基层管理性的劳动。顶岗实习有效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和与企业的“对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目前的顶岗实习分为毕业顶岗实习和在校顶岗实习两种,各院校实行较多的是毕业顶岗实习。这类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以后,由企业直接招聘上班。虽然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职工,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从学校角度看,学生已经就业。但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直接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等实用人才的要求。

一、高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现状

1.管理难度大。由于实习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加之教学资源所限,对学生的管理很难到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2.稳定性差。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使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稳定,必将产生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学校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之前,理论教学及主要的校内实践教学、毕业实训等教学环节均已完成,学生离开用人单位后一般不愿意再回到学校,而是另谋出路,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参加传销等,使学校毕业生真实就业率下降。导致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高职学生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到第一线工作。但很多学生对企业不了解,对第一线的工作状况估计不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辞工或逃离用人单位。因此,迫切要求改进毕业顶岗实习。

3.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目前,大部分企业不与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往往只是给学校发“接收函”,如果学校或学生不同意就不接收毕业生。由于近年来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用工岗位少,学生求职心切。毕业生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毕业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另外,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虽然法律上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却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上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时有发生。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一旦出现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权益受损,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而不负责任,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

二、进一步推进高职学生在校顶岗实习

在校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1~2个学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到学校签订协议的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实习期满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学校既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又能避免毕业顶岗实习的弊端。在校顶岗实习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确定安排就业,只是考虑安排顶岗实习,至于说学生顶岗实习期满后是否留用,将视具体的情况,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在这个时期只具有在校生一种身份。虽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企业,也必须要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学生毕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企业对学生的约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只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及安全生产方面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而学生的其他一切管理和教育均由学校负责。企业主要是按照与学校事先协商的要求安排好顶岗实习,学校主要是配合好企业完成实习任务。

1.高职学生在校顶岗实习的作用。一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从录取批次看大都是第三批次的,他们多年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不会在短时期内克服,理性思考远远落后于感性认识,因此,使理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经过在校顶岗实习后,学生能将感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实习前提高了。另外,经过在校顶岗实习后,受企 业文化、组织纪律性的锻炼,学生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给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校顶岗实习不仅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也促进了理论教学的高质量完成。二是节省教育资源。企业岗位是最真实的工作情 景,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工作是任何实验室都模拟不出来的,企业有丰富的设备,这是学校实验室永远达不到的。学生在校顶岗实习实际上把企业作为实验室,即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节省了教育资源(投资),利国利民。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参加过劳动。因此,高职院校有责任搭建一个在校顶岗实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锻炼。对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和2010级2019名同学在一汽大众、长春住电汽车线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在校顶岗实习的调查发现,学生们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再遇事退缩了,有了较强吃苦精神;逐步适应了工厂的作息时间(三班倒),改善了师徒关系、同事关系,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自己劳动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也培养了感恩情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切都将是他们毕业后胜任工作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形资产。

2.做好在校顶岗实习工作的策略。一是加大对顶岗实习的宣传和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在实习前,做好在校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在校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环节,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和安全意识,从思想上清除离开学校就“自由”的错误意识,学校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为有序地落实实习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选择好在校顶岗实习平台。一个好的实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至关重要。在校顶岗实习的平台是企业生产一线,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与实习学生的专业绝对对口。在环境上,与学校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一种磨炼和磨合。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既得到宝贵的社会经验,又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在选择实习平台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企业管理严谨、效益良好、生产有一定规模、生活环境安全的企业。同时学院还要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在校顶岗实习的待遇,使学生增加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融入企业,真正学到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这对他们毕业后胜任工作、稳定工作都是有益的。我院2009级244名同学在一汽大众在校顶岗实习过程中被一汽大众择优选择联合培养,待他们毕业时再签订就业合同。选择、利用好在校顶岗实习这个平台,对学校来讲,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对企业来讲,能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更稳定的劳动者,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对学生来讲,既锻炼了意志,又收获了技能,同时,还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不仅如此,优秀学生还找到了人生的用武之地,此乃三赢之举。

三是选择好实习指导教师。理想的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点素质:第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在顶岗实习尤其是实习的前段时期,心里落差较大。在大学读书生活,一切费用均由家长供给,心安理得,没有危机感,也没有体力和时间上的约束。在企业一线劳动是体力或脑力的付出,是靠这种付出来换取工薪所得,相比之下优越的大学生活同现实的企业一线劳动是两个“世界”。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的同学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感到前途渺茫。这时指导教师要用积极、正面、浅显的道理疏导学生,排除他们心中的不快,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战胜实习初期的“心理危险期”。第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实习期间,学生们远离学校,吃住在工厂,天天与工厂中的师傅一起工作,这就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自己进入了社会,因此,社会的诱惑冲淡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导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教育实习学生,使他们分析、过滤目前接触到的一切,批判不良事物、吸取有益成分,而不是随波逐流。第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实习学生来自于学校,工厂的同事、师傅来自社会,不同情境中的两部分人由于在校顶岗实习而走到一起,在彼此的劳动、生活习惯、利益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公正、客观地与企业沟通与协调,妥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第四,乐观豁达的性格。自古以来,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实习指导教师更是如此,师生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教师的乐观豁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和性格。第五,幽默风趣的表达能力。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与学校任课教师不同,任课教师只在学校课堂上与同学接触,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在实习期间,这时的学生远离学校、生活艰苦、心理脆弱,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学生心里的春风,是解决问题的得力工具。此外,由于实习指导教师需要长期出差在外,还要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是科学地进行在校顶岗实习的评价。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在校顶岗实习的评价。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后,由于管理内容的改变,对原有的制度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首先,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操作性要强。其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实习领导小组长)—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指导学生在校顶岗实习,做到事前有计划、有组织、有动员,目的明确、要求具体;事中有检查、有指导、有督促;事后有考核、有总结。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要填写实习日志,真实记录当天实习情况,如完成定额、质量、是否超产、与班组协作情况等。指导教师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习结束时,学生真实、全面写出自己的实结,教师在实习单位的配合下,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做出书面鉴定意见,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装入学生档案。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对本次在校顶岗实习质量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对今后在校顶岗实习工作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在校顶岗实习这一新生事物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芳.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初步探索[J].职教论坛,2009(20).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 学生 实习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75-01

教育部于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现实问题,其中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尤为突出。

一、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正确认识

学生在校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后,学生到达企业后,身份转变成“工人”,昔日亲切的同学和老师换成了身边陌生的同事和主管,心理落差较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不过来,从而对顶岗实习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顶岗实习并不是学校的必修课。然而,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的遵守,对于那些在校期间行为散漫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推行2+0.5+0.5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进行为期半年的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外加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大多数学校和实习企业相距甚远,同时学生的实习地域分散,没有把专业教师安置到学生的实习企业进行全程监管,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削弱,因而学校无法得到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实时信息反馈和过程考核,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三)企业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

大多数高职院校要求学生进行集中实习,但由于不断增加的学生规模,地域的分散,导致有些企业无法安排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同时,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重“顶岗”轻“实习”,临时安排的企业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和监督的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

二、建议对策

(一)准备计划

教学单位应在学生实习前一年根据学生实习人数规模进行实习研讨,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由专业负责人制订其专业的实习方案。教学单位对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制订各自的顶岗实习学习计划。在实习类型的选择方面,遵循以集中实习为主,自主实习为辅的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过程监控

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应亲自带领学生到达实习企业,陪同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至少一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指导教师在实习学生中建立党小组和团小组,安排小组组长处理当班实习学生的有关问题,并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校内指导教师应与企业导师保持每周一次的沟通和协调,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实习学生按要求每周在实习平台上传一次实习周志,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周志进行点评和指导。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共同的沟通平台QQ群,开展不定期的实习视频会议,确保三方沟通无极限。

(三)考核评价

学生实习返校后,教学单位以专业为单位召开实结大会,先由实习学生进行互评,然后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交换意见,结合小组组长的评价,最终确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要对其工作进行总结,由专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总结,优化下一年的实习前培训内容,从而修订更新下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包括专业教研室,要对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修正优化来年的产学合作方案。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良好途径,学校和企业都要把顶岗实习当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来做,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惠.对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2(2).

[2]吴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3]张云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在校实习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2+1”教育模式 实习阶段 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78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教育机构及相关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高效、实用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务院先后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2006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在各种政策支持和推动下,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并已运行多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2+1”教育模式现状和背景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将学生在校的三年学习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第三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结束后,返校办理毕业手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现了学生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2+1”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多方关系,而实习阶段的基础是校企合作,高职学生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作为学校教育向社会的延伸,本应在学校的管理控制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然而,据调查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实习阶段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已基本脱离学校管控,成为纯粹的自我管理或企业管理,学校对学生管控力度不够、管理不善,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实习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如何将实习过程真正落实,以便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是相关行业部门一直在认真思考和致力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这些“2+1”实习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试行可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案,以改进实习阶段学生的实习效果,将毕业生成功的推向工作岗位。

3 “2+1”教育模式实习阶段规范管理对策研究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为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需要,培育积极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在“2+1”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采取系统的、计划的指导与管理势在必行。根据在高职院校多年的实习阶段管理经验,个人认为把整个实习阶段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和性质分成实习前准备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和实习结束三个阶段,然后对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的实习指导与管理符合系统性管理的要求。

3.1 实习准备阶段

实习准备阶段管理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和实施,它对整个实习阶段的成功至关重要,是进行良好实习实施的基础。

第一,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制与组织机构。学院应设置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可以由学院分管领导牵头、组织联系各实习企业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和相关教务处、学生处领导等,实行领导负责制,全面统筹领导实习阶段工作。并负责制定各种实习管理规章、构建实习管理结构体系;制定顶岗实习标准和教师监督检查制度;制定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劳动保护等管理细则。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的过程,使“2+1”教育模式下的实习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资料完整化。

第二,强化实习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业规范、道德准则、道德素养、道德观念等。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常规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意义重大。其目的首先是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责任、职业义务、职业纪律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其次是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德。

第三,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高职院校可以在人工管理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联络不畅和管理不便等问题,而构建一套学生实习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在学校(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使学校通过平台能有效与合理的管理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监控的在线软件平台。

第四,做好岗前教育培训工作。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作为必要环节和首要任务,组织者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遵规守纪的意识;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心态;让学生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目标、计划、任务等要求;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工作;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并能配合、协助管理好学生。另外根据不同的实习岗位,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岗位工作培训。

第五,做好学生离校前的各种安顿工作。学校组织学生实习离校前与学校各对口部门做好相关交接工作和各种后勤保障工作,以便学生离校时无后顾之忧,安心出去实习。

3.2 顶岗实习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整个实习阶段的中心环节,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需要学校和企业两方的合作实施。

第一,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指的是学生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接受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双重管理制。两位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实习单位教师负责职业素质、专业工作技能的培养;校内教师负责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毕业设计等的讲授和指导。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要加强交流,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等要定期深入实习单位,与学生多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单位指导教师也需要将学生的动态及时反馈给学校。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多数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如手机短信、QQ群、飞信、Internet网络等,使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手机、网络或电话,就可以和平台保持联系,学校通过这几种方式来管理实习中的学生。

第三,加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根据实习专业方向和实习单位特点,选派工作能力强、专业对口、善于组织沟通的教师组成实习带队老师团队。实习带队老师要进驻实习单位,深入实习现场,检查、监督、指导学生实习工作,掌握学生实习状态,解决遇到的实习问题,稳定实习学生的思想。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带队老师的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带队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和考核,以便不断提高带队教师的整体业务管理水平。

第四,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因为在学生实习阶段,实习企业较多,且岗位分散,学校可以根据实习单位分布情况或实习岗位的分布情况,给学生编成实习小组,每小组可以选举一名实,实习期间学生的日常事务尽量由实来管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可减轻学校的部分管理压力。

第五,实行例会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例会,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实习问题,并表彰、奖励实习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树立榜样,发挥其带头作用。

3.3 实习结束

高职“2+1”一年的实习期结束以后,学校工作重点是要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资料及时进行回收,并做好实结、考核工作。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提交的实习周志、实结报告、实习考核鉴定表等,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评。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以及实习工作完成的情况及质量等,争取能全面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其次,总结实习过程中取得成绩,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一定的宣传,让实习感受和经验在学生和老师中得到分享,使不同的企业文化通过学校这种特殊媒质得以相互渗透和影响,最后,要总结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

4 结论

在高职院校“2+1”教育模式中,顶岗实习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习阶段管理经验,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前高职学校在学生实习管理的现状做了探索与思考,提出了实习阶段规范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从顶岗实习开始前的实习准备阶段,到实习过程中的实施管理、监控检查,再到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考核、评价反馈,进行有效的整体系统管理。实现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0.

[2]蒙启成.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广西教育,2012,(19):178-179.

[3]徐芳敏.高职学生实习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何辉.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134-136.

[5]李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9):89-90.

上一篇:岗位实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鉴定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