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6:45:12

医药技术论文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主要的遗传改造技术应用于制作动物模型上的优缺点

1.1.1转基因技术该技术将体外构建的包含基因表达框的DNA通过直接注射到受精卵雄原核中,使其在基因组DNA扩增的过程中随机插入到基因组中而构建,其中BAC转基因由于具有能完整地保留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基因上下游序列较长大大降低了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影响、插入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较低且传代较稳定等传统转基因所不具有的优点[5],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技术可以利用强驱动子使基因过表达,用于模拟和再现基因扩增引起的一些疾病,如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癌基因的扩增而造成的。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在体表达针对某个或某些mRNA的micoRNA而关闭或敲弱这些基因的表达,以再现由于缺乏这些基因表达而造成的疾病。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一是插入的随机性可能造成外源性转基因的表达不能完全遵循原有内源性基因表达的模式,对内源性基因的表达还可能造成干扰;二是效率低。

1.1.2以同源重组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该技术将经改造后的序列通过同源重组替换原有的序列,从而达到改造基因的目的。该技术需经历ES细胞培养、ES细胞内重组和筛选、囊胚注射和子宫移植等阶段而获得嵌合鼠,再从嵌合鼠的后代中获得能稳定遗传改造过的基因的首建鼠。该技术可以用于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整个或部分序列替换造成该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实现传统敲除(conventionalknockout)[6]、结合Cre-loxp[7]、Flp-Frt[8]系统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knockout,包括组织特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敲除)。该技术可以模拟和再现人或动物由基因点突变而造成的疾病,可以实现在特定的组织细胞、特定的发育阶段关闭某个或某些基因的表达,以模拟和再现这些组织细胞或发育阶段相关的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受限于ES细胞的培养技术(目前仅有小鼠、大鼠的数个ES细胞系可用)、首建鼠获得率低、周期长等。

1.1.3以人工核酸内切酶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微生物中发现了几种能特异性识别某些碱基序列的内切酶并加以改进,发展成为人工核酸内切酶,应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对某些特异DNA序列进行识别、结合和特异性切除,以促进外源DNA序列在缺口处的插入,从而达到切除或者替换原有序列的目的,实现基因改造。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内切酶技术,包括ZFN、TALEN、CRISPR/Cas9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修改精确度高、效率高、周期短、不受ES细胞的局限、可对多种细胞内的基因进行改造等优点[9]。其中CRISPR/Cas9技术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应用,黄行许等人利用该技术已经成功实现对包括人ES细胞在内的多种种属和种系细胞株内的基因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对小鼠[10]、大鼠[11]、猴[12]的基因改造,其中包括条件性敲除改造等。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遗传改造的成功率,使多种属、种系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成为可能。

1.2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在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及其特点

1.2.1在西医药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基于对小鼠遗传信息的深入研究,对人、小鼠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成果,目前已通过遗传改造技术构建出多种能再现人、小鼠疾病的小鼠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分别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基因及其调控等。由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及其积累的过程,因此遗传改造技术构建的肿瘤疾病模型能再现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在肿瘤医学研究和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已获知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Ras通路[13]、WNT通路[14]或PI3K/AKT通路[15]等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而p53通路[16]或Rb通路[17]等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破坏的过程。在对这些分子机制较为深刻和充分的认识基础上,已开发出多种抗肿瘤药物。例如对靶向EGFR的药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上抗肿瘤治疗[18],对p53通路的调节模式的认识及对有关分子结构的了解,促成了MDM2抑制药物RG7112[19]等的产生,这些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肿瘤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基于对小鼠转移性肿瘤模型中获得的有关肿瘤转移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理的深刻认识,为开发出能广泛抑制肿瘤转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受到ES细胞培养难等技术限制,目前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绝大多数来自于小鼠,CRISPR/Cas9技术在多种模式动物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更广泛的动物遗传改造成为可能,从而为构建除小鼠以外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清除了技术障碍。

1.2.2在中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由于中医症候的标准化、量化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未统一、未确定,导致中医症候本身的描述和表征上存在争议性,使得依据中医药理论所构建的疾病动物模型能被业者认可的极为有限。尽快制订统一的中医症候确诊标准,探索符合中医药理论的量化方法,探讨和揭示中医症候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的关系,有助于中医药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强调了机体的整体性、个体的特异性和致病的辩证性在疾病诊断、病因、病机探索和疾病治疗上的关键作用,提示需要以组学如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理念和方法,洞察中医症候的病因和病机。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解读中医症候,更多体现在以某个基因为主的多基因间相互关联和作用(整体性和辩证性),更多表现为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个体性)所造成的症候的发生和发展。现代遗传改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和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产生,使得经济、快捷地在1个个体中对多个基因进行改造和进行人为模拟自然调控成为可能。随着中医症候的标准化和量化从理论上得到统一和确定,方法上得到改进和广泛的认同,相信遗传改造技术所构建的中医症候动物模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面世,这将为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有望促进中医药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2小结

包括疾病表型在内的任何表型均可以追溯到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遗传改造所构建的疾病动物模型正是抓住了疾病发生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有助于学者从根本上洞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也为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开发提供优良的试验平台。随着对医药学、遗传学本质的深入认识,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遗传改造技术有望更广泛地应用于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将强劲地推动现代医药学的发展。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因而开展专业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势发展需要

200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4,000人),培养类型复杂多样(全日制、兼读制、七年制、非医攻博、同等学历、中医师承、来华留学生多类型并存;学历教育博士、博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多层次兼容)。同时,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整体趋势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实行战略性转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更加细致、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失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学历即时注册、学位网上认证等),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和研究生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可谓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国内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实行计算机化教育管理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师、生等不同层级,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应该是一整套细致、严谨、衔接的规范流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涉及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思政科、管理科、就业中心、二级单位、财务处、科技处、外事处(境外生)、后勤集团等各级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进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数据共享、增进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业务实际需要

研究生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如招生录取数据,学籍注册数据,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就业去向登记、高基报表统计等等),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学生权益蒙受损失,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这已不单是人手短缺、任务量大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办公效率和事业安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中医院校已采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在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共享数据、降低数据错漏率、实现校院分层管理、研究生分类指导、紧跟国家变化、即时信息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原有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规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全过程,包括招收录取、学籍注册、缴费登记、导师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选择和考试、成绩录入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申请、学位审核与评定、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登记、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等十多个管理流程和模块。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重大影响。多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上报准确度提高。管理系统依照国家、地方省市数据上报要求内置报表模板,根据需要选择上报数据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分级管理审批,定期维护升级等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部门间共享,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度,降低人工失误几率。实现校院两级化管理。校院两级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结构逐渐细化的要求,学校势必需要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逐步下放给系部和导师。同时,系统平台提供的导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互动配合,对话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紧跟国家变化,及时调整应对。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积极、变化较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妥善应对,是各大高校均应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课题。开发软件系统的专业公司,为保证自己产品获得长期稳定的认可,会充分发挥其专业团队和资源技术优势,早于高校做出反应,设计研发与国家变化要求对接的新功能、新模块(比如数据报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换),以满足新老客户的需要(管理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服务)。不同类型研究生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类型多种多样,从入学模式来分,除国家统招外,还有委培生、代培生、进修生;从学位类型来分,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来分,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考试形式来分,有统考生、单考生,还有免试生;从教学模式来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由于培养方式不同将给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块,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网络终端在线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盯紧关键环节,严格管控过程。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费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受限于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数的限制,单纯依靠人力监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流程管控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及时性。计算机系统的启用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控,针对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定位,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加强重视,全员提高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校层面上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协调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招标审计、财务设备等方面力量,如果没有学校高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防止出现过度分散化开发倾向[2],多部门协同参与建设,有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共享程度低的问题[1]。因此,领导层面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各级部门要形成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只有学校上下加强重视、统一认识,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有序发展。

2、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质高、懂得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3]。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并不具备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背景,因此为更好地操作网络系统、应用信息平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利用电脑将人脑从机械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脑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需要创造性的问题[4]。邀请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建设拥有先进管理意识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1]。

3、保障经费投入,科技带动生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5]。中医药院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明确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增加和改革积极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势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做好经费预算,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建设工作优质长效。

4、选择专业公司,注重维护售后

由于一般中医药院校不像理工科类综合性大学在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方面拥有学科、平台和人才优势,不具备完全自主设计研发整套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能力,因而可以选择一些技术力量强、业界口碑好和用户反馈佳的专业公司,引进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使用率的成熟管理系统直接投入使用,既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也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但同时因业务(项目)外包,高校要特别注意相关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售后服务,需要与专业公司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时即对所涉事项做好约束限定,一旦出现维护不及时或服务不到位,反复沟通无果引发纠纷,也使自身获得追究对方法律责任的凭证。总之,选择专业的公司,引进成熟的产品,注重维护管理与售后服务,外加必要的法律维权意识,才能切实做好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引文;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in the Literature Cited Section of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v Xiaoyan1, Song Yilun1*, Liang Yongxuan1, Liu Hong1, Wang Limin1, Shi Xuehong1, Chen Jianqing2, Zhang Xiaomei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Beijing 100029, China; 2. The Medical Library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in the literature cited section of 160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2004-2011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 type, publication language, publication time and number of the literature ci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ublication types of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included periodicals, monographs, academic dissertation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etwork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atents, experiment data, and technical descriptions; The publication languages were mainly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earliest periodical in Chinese was published in 1960, the earliest monograph was published in 1919, the earliest periodical in foreign language was published in 1944, the earliest monograph in foreign language was published in 1913, whereas the earliest classic in Chinese was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yearly average numbers of literature cited per dissertation during 2004-2011 was between 138.75~206.25, whereas the average number of literature cited per dissertation in 8 years was 178.88.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gene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h.D. thesis author, and provide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general TCM libraries.

Key words: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在现今已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素养和信息服务是两个不可回避的主题。信息素养是生活在信息化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能使人们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以及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怎样查找、筛选并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尽管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但在科研、教育及其它学术机构工作和学习的人员,仍然把访问图书馆视为最可靠的信息获取途径,图书馆也就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职责。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责的履行,主要依靠其收藏的各种介质的信息资源。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馆藏)建设,陆续开展了很多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期加强或改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使图书馆更好地履行其信息服务的职责。

本课题拟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8届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入手,调查这期间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引用情况,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探索加强和改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1 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取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2011年,我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1997-2011年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共1 419篇。经过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前7年的(1997-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为291篇,年均约42篇;而后8年的(2004-2011年)总数为1128篇,年均141篇,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学等17个专业。

为了使选取的研究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决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论文样本。论文样本的选取,采用的是一种不完全随机方法,即先随机从每年每个专业中抽取1篇论文,然后再从当年人数最多的专业中重复抽取论文加以补充,以使每年所选取的样本量满足20篇;从当年同一专业中抽取2篇论文时,还要考虑论文作者的性别因素。我们所采用的这种不完全随机取样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使论文样本具有整体代表性。本文实际选取8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样本共160篇,年均20篇。

1.2 研究方法

用文献统计方法,对所选取的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参考文献,按类型、语种、发表时间及数量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评估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并探讨加强和改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2 结果与讨论

2.1 参考文献类型

我们对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按照其著录信息分别进行统计并去重(3.2、3.3操作同此),发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类型有期刊、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资料、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见表1),其中以期刊和专著为主,其次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料,而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文献类型则被引用得很少,这与其他单位的中医药学科[1]、现代医药学科[2-4]及其他学科[5,6]的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文献类型基本一致。这表明,正式出版物(期刊、专著)是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学术性很强的非正式出版物(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是参考文献来源的重要补充,而网络资料也正受到重视。

注:*总体百分比指某一文献类型在全部文献类型中所占的百分比;**专著包括现代专著、现代再版中医药古籍和中医药线装古籍(下同);***其他文献包括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文献类型(下同)

2.2 参考文献语种

参考文献语种的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语种有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意大利文和韩文,主要是中文和英文。对于外文文献来说,英文文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这种情况同其他单位基本类似[2-3,5]。

2.3 参考文献发表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跨度,中文期刊为1960-2011年,中文专著(包括现代专著和现代再版中医药古籍)为1919-2010年,中医药线装古籍为1468年(明 朝)-1897年(清朝),外文期刊为1944-2011年,外文专著为1913-2010年。而一些相关单位的研究结果[1-4,6]显示,被引用的中文文献的最早发表时间为1644年,被引用的外文文献的最早发表时间为1735年,这说明一些出版年代久远的老文献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来说仍具有参考价值。

2.4 参考文献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38.75~206.25篇(见表3),而8年论文样本的篇均参考文献量(8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之和÷8)为178.88篇。文献[6]表明, 1999-2006年间全国12个学科(含医学)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量在100.25~247.81篇之间;其中,优秀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48.49篇。而某些医药(含中医药)科研及教学单位不同年限内的博士学位论文(或论文样本)的篇均参考文献量分别为76.79篇(2002-2003年)[2]、111.86篇(2000-2005年)[3]、148.65篇(2007-2009年)[1],以及177.05篇(2004-2007年)[4]。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位居中上等。不过,我们认为,尽管可将一定年限内的论文篇均参考文献量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来衡量某个论文作者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但在实际应用这个指标时,则应考虑样本的年限、样本量,以及专业类别等诸多因素对篇均参考文献量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我们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语种、参考文献发表时间及参考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类型有期刊、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资料、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以及技术说明书等;参考文献语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最早的发表时间,中文期刊为1960年,中文专著为1919年,外文期刊为1944年,外文专著为1913年,中医药古籍为1468年(明朝);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38.75~206.25,而8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78.88。这些数据优于或相当于中医药学科[1]、现代医药学科[2-4]及其他学科[5-6]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据。

期刊和专著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是其参考文献来源的重要补充。中医药古籍和一些出版年代久远的老文献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来说,仍具有参考价值。英文期刊和专著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这些情况与兄弟单位同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这说明,中医药学科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要把重点放在各种介质的期刊和专著的采购上;在进行馆藏剔旧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掌握用户对老文献的利用情况,做到慎重行事;对于中医药古籍,则要尽可能全地采购其现代再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电子版),并对其线装版本在加以保护的同时,积极对用户开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馆际互借等同行合作与业务交流的方式来弥补本馆信息资源的不足。

研究结果证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地对博士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教育,其博士学位论文体现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博士生教学工作的需求。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作为一般中医药教学部门评估中医药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一般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制定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对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侯酉娟,蒋丁,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 27-30.

[2]叶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与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14(5):62-64.

[3]汪新久,王桂清,刘秉文.从博士论文引文看医药院校文献资源建设[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4):94-97.

[4]刘晓宁.药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及其文献需求―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4-66.

[5]白瑞雪.从我校博士生吸收国外文献的能力看我馆外刊馆藏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4):102-106.

[6]姚蓉,廖永霞.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127-130.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

>> 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医治疗肥胖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近十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天津中医药》作者群的信息计量学分析 我国苹果品种网络科技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图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8种中医药类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探讨和剖析中药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的期刊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医药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著述相关论文时通常将那些对自己课题研究有重大帮助和启迪的著作,以题录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著者的阅读倾向,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药学领域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对情报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状况,笔者抽取8种中医药学中文核心期刊[1],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和剖析我国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刊物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以便为他人从事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2)作者简介:范建华,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E-mail: 《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等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为对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参考文献。1.2 方法将作者、文献题名和被引文献题名、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数据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2 结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种中医药专业期刊2013年第1期刊载论文总数415篇,引文总数5 115条。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条,占引文总数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条,占引文总数27.02%。对3 135条中文引文按所载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 135条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见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称 引文量(条) 占总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85 9.09中国中药杂志 145 4.63中草药 133 4.24时珍国医国药 120 3.83中成药 104 3.32中药材 91 2.90药学学报 43 1.37中国药学杂志 42 1.34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37 1.18药物分析杂志 33 1.05中华中医药杂志 31 0.99中国药房 31 0.99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30 0.9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8 0.8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6 0.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6 0.8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6 0.83中国药理学通报 24 0.772.2 论文总数与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论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见表2。2.3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引文量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载的415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共5 115条,篇均引文12.33条。各刊的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见表3。2.4 引文文种统计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国际性,以及作者阅读文献的广泛性。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结果见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有引文篇数(篇) 百分比(%)中草药 21 21 100中成药 55 55 100中药材 46 46 100时珍国医国药 117 117 1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91 100中国中药杂志 27 26 96.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8 10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30 100合计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引文总数(条) 篇均引文数(条)中草药 21 410 19.52中成药 55 778 14.15中药材 46 417 9.07时珍国医国药 117 1 125 9.6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1 083 11.90中国中药杂志 27 524 19.4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479 15.97合计 415 5 115 12.332.5 引文类型对引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报源。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论文、图书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三大类。引文类型统计结果见表5。2.6 期刊自引与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发表的论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统计结果见表6。2.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与程度[5]。自然,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更替速度越快。普赖斯把受引的文献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二是“档案性”文献。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内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献。这里表明文献的被引用行为有一个变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说明“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已转变成“档案性”文献了。档案性文献数量多寡,是受学科自身性质决定的。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见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期刊名称 中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药 657 84.45 121 15.55中药材 293 70.26 124 29.74时珍国医国药 881 78.31 244 21.6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国中药杂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计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期刊名称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图书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药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药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时珍国医国药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国中药杂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计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期刊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410 33 8.05 6 1.46中成药 778 46 5.91 15 1.93中药材 417 23 5.52 3 0.72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1 4.53 17 1.5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国中药杂志 524 36 6.87 5 0.9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计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近五年引文数(条) 普赖斯指数(%)中草药 410 268 65.37中成药 778 406 52.19中药材 417 228 54.68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32 47.2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707 65.28中国中药杂志 524 352 67.18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69 56.16合计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与评价3.1 被引中文期刊结果分析3 135条中文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离散性较大,但仍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期刊可作为我国研究中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为标准,非常受到中药科研人员的重视。3.2 引文率在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除《中国中药杂志》的引文率为96.3%外,其余7种期刊的引文率均为100%,均引文率为99.76%,与2009年11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华儿科杂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种专业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12.33条,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药材》也有9.07条,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条)[9]。与文献[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条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药》增加8条,《中国中药杂志》增加8条,《中成药》增加6条,《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增加5条。与国际上科技论文的篇均引文量(15条)相比,《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4种中医药类专业期刊编辑部还需采取措施,帮助作者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意识,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单篇引文最大值为《中国中药杂志》的77条,单篇引文最小值为《中药材》的1条。 3.4 引文文种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是中文文献,占72.92%,英文文献占27.08%。没有其他语种文献,这可能与各国大多采用英文发表科技文献有关[10];或者是作者仅关注中文、英文文献。除《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两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达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较低,与文献[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显著提高的有《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降低的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献比例低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医药类期刊作者群还需提高对英文文献的利用和借鉴能力,提高英文文献和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率。3.5 引文类型表5显示,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共4 517篇,占88.31%;其次为图书,共366篇,占7.16%;其他各类文献,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文献,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学术领域的宽度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表6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自引率为8.9%,与64种药学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较高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1.98%),也没有超过期刊过度自引23.8%的界定线[12]。期刊自引率明显偏低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4%)、《时珍国医国药》(4.5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38%)三种期刊编辑部应引导作者适当提高自引率,扩大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励核心作者多,以保证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内容越新颖。一般情况下,新兴学科的普赖斯指数高于成熟学科,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大约为50%[13]。表7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普赖斯指数57.32%,与文献[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56.6%[14]。说明我国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时效性高、新颖性强,作者对学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参考文献[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尔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张晓峰,张馨洋,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析[J].中国药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华儿科杂志》1950至2009年发文及引文计量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 41-48.[8]肖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3):167-169.[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锦,游苏宁.《中华内科杂志》近5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宁桦,吴蓉,等.《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论著引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5(17):1348-1350.[12]刘雪立,周志新,方红玲,等.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纯桥.《医学杂志》1996~2000年引文统计分 析[J].医学杂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编辑:魏民)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SCI;统计分析;厦门

SCI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制。SCI不仅是功能较为齐全的检索系统,而且已作为各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的科学评估工具[1]。为了解厦门地区各医疗机构医药科研的发展情况,我们对厦门地区2001~2010年被SCI收录的医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以SCI E数据库为统计源,检索时间限制为2001~2010年。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为条件进行了筛选。以Excel表格对这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时间2013年3月。

2结果

2.1发文数量 2001~2010年SCI收录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的医药论文共有549篇,其中Article 477篇,约占86.89%; Review 26篇,约占4.73%; Meeting Abstract 、Editorial Material、Correction、Letter(以下简称为Meeting Abstract 等)46篇,约占8.38%,见表1。

2.2文献被引证情况 引文分析是对科研论文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这549篇论文被引总次数4854次,对2001~2010年每年被SCI收录的医药论文篇数、被引证篇数、被引证次数、被引用率、平均被引证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2.3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 2001~2010年SCI收录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的医药论文549篇分布在299种期刊上。计算平均影响因子和年最高影响因子,见表3。

将IF按0~、1~、2~、3~、5~、10~分为6个区,对每年SCI收录的厦门医药论文来源期刊在每个IF分区的数量进行统计,见表4。

3讨论

3.1论文基本情况 通过表1显示,2001~2006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年平均26.67篇。但自2007年起,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9、2010年,单年论文数量超过100篇,这从侧面展现了厦门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

3.2论文被引用情况 通过表2显示,随着数量的增加,被引证篇数也随之增加,但与被引证次数却不成正比例关系。2001~2008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在2013年3月的被引用率曲线较为平滑,范围在0.8~1.0。2009、2010年则剧烈下降。平均被引证次数,2001~2006年均超过10次,明显高于2007~2010年。这说明5~10年,论文被引用最多。

3.3期刊影响因子 通过表3显示,2001~2005年载文期刊的平均IF值波动较大,2006~2010年载文期刊的平均IF值相差不大。IF各分区发表的论文总体呈递增趋势,IF分布最多的分区是0~、1~、2~、3~,10年间共有21篇在IF>10的18种期刊上(见表4)。

4结论

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是反映该论文参考价值或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厦门地区发表的医药论文大幅增加,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论文的影响力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异明显。提高论文论文质量比提高论文数量要难的多,因此,应该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团体的培养,以提高厦门地区医药科研整体水平。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刊载文献的被引用率越高,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也较大,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也较高[2]。从表3、表4可以看出,厦门地区发表的论文所在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因此应该激励科研人员多写高水平的论文向高水平的期刊投稿,让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科学成就,促进科技合作,继而带动整个科研团体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厦门地区整体科研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通过本次大会正式。据两部“引证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导报》继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总被引频次”“学科影响指标”等多项重要引证指标进一步提升,稳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前列,办刊质量再获佳绩。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委托,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构成。目前,该所每年定期编制、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基金论文比等20多项评价指标,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是我国最权威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之一。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994种,的是这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度的质量评价报告情况。该报告显示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在2012年度,《中国医药导报》的总被引频次为4341,在其收录的43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种外文期刊)中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为0.328,排名第24位;综合评价总分为46.9,排名第8位;学科扩散指标为12.47,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为0.93,并列第4位。

据了解,《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它更为完整地提供了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在该报告中,《中国医药导报》被归入了“医药卫生总论”的期刊类别,该类别收录了此类期刊121种,其中包括4种外文期刊。该报告显示,2012年度,《中国医药导报》扩展总被引频次为13361,扩展影响因子为0.735,扩展他引率为0.97,扩展引用刊数为1016,扩展学科影响指标为0.84,扩展学科扩散指标为7.76。综合看来,《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较往年相比,各项指标均稳步提升,多项主要指标稳居同类期刊前列。

《中国医药导报》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部级医药卫生期刊,创刊9年来,一直坚持“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不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庞大编委、审稿专家队伍,培养了30余名专职编采、经营人员,还导入了现代化的先进期刊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制订了一套比较系统、标准、规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编采流程,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从各方面严把稿件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确保了杂志的学术水平,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2012年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该刊负责人表示:“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2013年再次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除了我们采编团队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感谢近十年来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读者和业界同行对我刊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查找不足,强化内部管理,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优秀医药科研论文、重大科研课题论文的组稿力度,不断提高审稿和编校质量。在夯实核心期刊地位的同时,向国际科技知名期刊的办刊目标迈进。”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上,了由该所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医药导报》继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各项期刊评价指标均进一步提升,“总被引频次”“学科影响指标”等多项重要指标在本学科内名列前茅,以综合评价得分学科排名第八的佳绩,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委托,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并每年定期编制、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该报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20余项评价指标,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是我国最权威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之一。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1994种,的是这些期刊2012年度的质量评价报告情况。该报告显示的主要评价指标中,《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度的总被引频次为4341,在其收录的43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种外文期刊)中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为0.328,排名第24位;综合评价总分为46.9,排名第8位;学科扩散指标为12.47,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为0.93,并列第4位。

据了解,由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各学科6225种中英文期刊,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14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080种、引文版期刊179种,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它更为完整地提供了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两者同属一宗,为“姊妹篇”。在扩刊版中,《中国医药导报》被归入了“医药卫生总论”的期刊类别,该类别收录了此类期刊121种,其中包括4种外文期刊。该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度扩展总被引频次为13361,扩展影响因子为0.735,扩展他引率为0.97,扩展引用刊数为1016,扩展学科影响指标为0.84,扩展学科扩散指标为7.76。综合看来,《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较往年相比,各项指标均稳步提升,多项主要指标稳居同类期刊前列。

《中国医药导报》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部级医药卫生期刊,创刊9年来,一直坚持“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不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庞大编委、审稿专家队伍,培养了30余名专职编采、经营人员,还导入了现代化的先进期刊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制订了一套比较系统、标准、规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编采流程,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从各方面严把稿件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确保了杂志的学术水平,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2012年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该刊负责人表示:《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2013年再次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除了我们采编团队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感谢近十年来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读者和业界同行对我刊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查找不足,强化内部管理,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优秀医药科研论文、重大科研课题论文的组稿力度,不断提高审稿和编校质量。在夯实核心期刊地位的同时,向国际科技知名期刊的办刊目标迈进。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影响力 相对学术影响力 评估分值 医药卫生 高校学报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64-07

科技期刊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职责。科技期刊必须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实现信息交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原动力。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反映了该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及影响,是对期刊功能的评价,反映期刊的本质和社会需要,同时体现了社会对相关期刊的接受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实力[1-2]。一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论文下载情况、国际论文比等多个评价指标上。通常情况下,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结果,一方面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另一方面对科技期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高影响力的期刊更容易吸引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又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科技期刊4936种,从数量上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2位科技期刊大国,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3-4]。那么,作为科技期刊组成部分的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如何呢?我们对2006―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AJCCR)收录的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何学锋等人[5]的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评估,以便了解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状况,为以后的科学发展、创造品牌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2008年版为蓝本,考虑刊物的性质和可比性,从其中的第五编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和药学类核心期刊(共有期刊52种)中,选择24种医药性质的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其中医学性质的刊物22种,药学性质的刊物2种;属教育部主管的刊物12种,属卫生部、总后勤部及省教育厅主管的刊物12种。创刊年份:1937年1种,1951―1959年15种,1960―1980年8种,出版刊期:半月刊1种,月刊8种,双月刊15种,全部为中文核心期刊。

1.2 动态评估模型及其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本质上是对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程度性反映,即运用指标体系对其表达的信息状态进行程度性评价。对于确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组能够准确、可靠、简洁地描述它的评价指标[6]。

目前,关于科技期刊的评价有多个指标体系。为了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我们采用何学锋等人的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别计算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 )和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r ),然后进行比较和排序。需要说明的是,某种科技期刊的I 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通过除以一个数量修正数进行简化可突出其直观性。

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I y - i是科技期刊的单年度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Iy - i = Ay - i ( Gy - i + Cy - i + Sy - i )・Ry - i (Gy - i + Fy - i + O y - i ),Ay - i 、Gy - i 、Cy - i 、Sy - i 、Ry - i 、Fy - i和 O y - i 分别是科技期刊的单年度来源文献量、即年指标、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评估年限( Z )。

1.3 资料来源与计算方法

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的2006―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AJCCR)[7-11](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医药卫生类科技期刊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中24种高校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来源文献量、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7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对每一个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 )和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r )进行计算。

2 结 果

2.1 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比较

我们对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见表1)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来源文献量的差异。以2009年为例,《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半月刊)年载文量729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月刊)年载文量821篇,《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双月刊)年载文量476篇,《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双月刊)年载文量118篇。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的年载文量是《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年载文量的7倍。

第二,总被引频次的差异。以2009年为例,总被引频次大于2000的学报有1种,1500―2000的有3种,1000―1499的有7种,500―999的有12种,小于500的有1种。2009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半月刊)的总被引频次是2859,《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月刊)是1980,《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月刊)180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1698,《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双月刊)456。其中,《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总被引频次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的6倍。

第三,影响因子的差异。前面提到,2005―2009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除少数学报有波动以外,绝大多数学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学报之间差异甚大。以2009年为例,最高的《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0.805,其次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0.655,《中国药科大学学报》0.630,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是0.20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是0.226,《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0.265。其中,《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是《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的3.85倍。

第四,即年指标的差异。就2005―2009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即年指标的均值(0.046)与中国大学学报类五年的均值(0.045)而言,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学报之间的差异仍很大。例如,2009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即年指标是0.14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0.130,《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是0.099,《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是0.009,《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0.006,《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是0.005。其中,《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即年指标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的28.8倍。

第五,他引率的差异。除少数学报的他引率有所波动以外,大多数学报的他引率随着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加。2005―2009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他引率均值是90%,≥90%的学报有16种,

第六,基金论文比的差异。除了个别学报的基金论文比较小或有波动以外,绝大多数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表现突出的是《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分别是0.73、0.97、0.99、0.99和0.98)和《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分别是0.80、0.79、0.78、0.81和0.81),其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和《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2009年24种高校学报的均值明显高于2002―2006年《引证报告》所收录全部期刊的均值[12]。说明本文研究的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普遍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学术指导作用。

2.2 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变化及其排序

何学锋等人建立的科技期刊动态评估模型对人们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分类和优化,剔除了影响作用小、人为因素大的指标,保留了影响作用大、人为因素小的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合理和科学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按照这一模型,我们先对2006―2010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准,然后按年度将数据带入动态评估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学术影响力评价分值( I ),并通过除以一个数量修正数进行简化,获得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r )(表2)。此外,将某一期刊最新的单年度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Iy-i)除以其某一时期的I后再减去1,便可获得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增长率(表2)。

结果显示,2005―2009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中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 )逐年持续增高且排在前10名的学报依次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和《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 Ir )>1的学报有5个,1―0.60的学报有8个,1的学报分别是《第三军医大学学报》(5.70)、《南方医科大学学报》(3.46)、《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13)、《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50)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15)。排在其后的5个学报是:《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0.91)、《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0.8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0.74)、《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0.74)、《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0.72)。而且,在24种高校学报中Ir之间非常悬殊,最高的《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Ir是最低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的Ir(0.15)的38倍。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的学报有10个,0.5的学报由高到低依此是:《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表2 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2005―2009年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计算数据

3 结语与建议

3.1 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较客观地反映了学报之间的差距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或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简单排序的话,那么前10名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按照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进行划分的话,Ir>1的学报有5个(优秀),Ir在1―0.60之间的学报有8个(优良),Ir

3.2 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影响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因素很多,如学报收录论文的数量、被国外检索系统的收录率、创刊时间、刊期长短、页码、知名度等[13],还有院校本身的等级层次、科研水平也相当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学报的学术影响力[14]。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四个因素:(1)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这是学报赖以生存的根本。在我们评价的24种高校学报中,通过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来源文献量、即年指标等,以及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的比较,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学报所刊登论文的学术质量是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少部分学报的整体质量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2)重视学报的来源文献量。有研究显示[15],数较多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的排名相对稳定,而数较少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的排名相比大多出现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甚至出现下滑48名的现象。所以,数较大的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而数较少的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就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发文量,而不能为了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影响因子而过度减少刊发的论文数。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Ir>1的5种优秀学报中,2009年年均载文量为485篇。(3)重视相关学科的高被引论文。研究表明[16],质量是科技论文的关键,质量高,被引频次就高,学术影响力就大;质量低,被引频次就低,学术影响力就小;同一期刊发表的论文因质量的差异,其被引频次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可以说是少数高水平论文贡献了某期刊绝对多数的被引频次。任何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主要是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的。就本项研究来说,其中的《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和《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载文量并不大,但是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以及相对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都相对较高。所以,每一位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相关领域的高被引论文。(4)重视提高基金论文比和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和国际论文比不仅是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关系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是,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24种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中,基金论文比>0.50的有8个,0.50―0.41的10种,0.4―0.31的3种,

注 释

[1][6]何汶.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85-89

[2][13]应倩,戴丽琼,夏庆民,等.浙江省医学期刊2005―2008年学术影响力变化分析[J].科技通报,2011,27(3):453-458

[3]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2):99-102

[4]新闻出版总署财务司.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R].北京:新闻出版总署,2008

[5]何学锋,彭超群.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J].编辑学报,2002,14(4):238-240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35-13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42-145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6-158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64-167

[1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70-173

[12]屈清慧,胡爱玲.中国药学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93-798

[14]孙洁,陈飞,徐庆宁,等.基于CJCR和CAJCCR的浙江省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86-790

[15]安梅.科技期刊的主要影响力指标的波动与期刊载文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11-714

[16]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医学;文献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2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095-04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XU Y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TCM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rough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Articles about TCM in CSC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s. The CSCD literature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conduct metro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shing time, source journals, cited information, authors,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research themes, and fund support. Result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 CSCD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85.09% of article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general medicine.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 CSCD journals included in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17 journal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WANG Yong-yan academician was the author who published the most articles (121 papers). Academic output H index of six authors was more than 5. 31.52% articles in CSCD were cite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general and youth projects) fund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articles (12.2%), reaching 1716 articles. Conclusion Analysis on articles from CSCD can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CM disciplin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CM articles is increasing; subject integration is good; high-level teams are forming gradually; TCM discipline is developing fast. However, the citation frequency is low; scholar H index is not high; the overall level remain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TCM; bibliometrics

中t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是医学门类中重要的一级学科。近年来,中医学以其简、便、验、效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科技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是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2]。本研究对2010-2015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通过对发文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论文作者、所属机构、高引论文、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科发展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系统检索CSCD,以核心词汇“中医学”OR“传统医学”OR“补充医学”OR“中国医学”组成布尔逻辑检索式[3],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检索范围:2010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对文献标题阅读筛选,剔除重复文献及非中医学研究文献。

1.2 数据分析

运用CSCD文献分析系统[4],选取“出版年”“研究方向”“作者-中文”“来源出版物名称-中文”“基金资助机构-中文”进行系统检索,并使用“引文报告”功能完成文献被引和H指数[5]的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学科发展情况。

2 结果

2.1 论文数量与发表时间

经筛选,共纳入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14 062篇。2010-2015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较2010年有大幅增长(>30%),之后每年保持稳步增长,见图1。

2.2 研究领域

2010-2015年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共涉及53个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在普通内科,达11 966篇(85.09%)。普通内科是中医学传统优势领域,吸引了大量中医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其余研究领域论文量均未超过5%,论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领域见表1。

2.3 来源期刊

CSCD来源期刊需要经过“定量遴选”和“专家定性评估”,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共有23种中医药学专业期刊在统计年份进入CSCD目录,包括《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这些期刊共收录论文11 267篇,占总发文量的80.12%。其余论文收录在医学综合、护理、食品、计算机等领域期刊上,有超过100种CSCD期刊发表了中医学专业论文,其中收录>100篇中医学专业论文的期刊有17种,见表2。

2.4 研究者及其机构

研究者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力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学科团队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0-2015年CSCD收录中医学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王永炎院士(121篇),其论文被引频次居首位;共有6位研究者的论文H指数≥5,最高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H指数达7。总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平均54.9篇、平均被引频次80.85次(去除自引为62.55次)、平均H指数超过4,见表3。

2.5 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是指该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论文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论文的利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6]。截至2016年5月31日,共4433篇论文在CSCD数据库有被引记录,占论文总数的31.52%,但大多被引频次20次的论文12篇(0.09%),所有论文总计被引971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0.69,见表4。

2.6 基金项目

超过100种基金项目为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提供资助,国家层面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行业层面的有“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地方层面的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单位层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青年学科骨干培养专项”等。结果表明,各层面都对中医学高度重视,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其中资助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青年项目),达1716篇(12.2%),部分论文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3 讨论

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具备三要素:一是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7]。通过对CSCD论文统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数量稳步增长

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稳步上涨趋势,特别是2011年数量与2010年比较呈大幅增长,中医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CSCD论文收录数量虽然取得了显著增长,但与全国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8]还很不相符,人均论文数还处于较低水平。

3.2 多学科融合促进中医学科发展

中医学是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融合。结果表明,2010- 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主要研究集中在传统优势领域内科学,部分研究与公共卫生、药理学等其他医学领域有交叉,与教育研究人文学科有交叉,甚至与计算机工程学科有交叉,这体现出中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积极利用与相关学科融合,促进自身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该分类主要是CSCD数据库的技术划分[4],并未根据中医学研究方向进行细化,描述较为模糊,尚不能准确反映中医学二级学科发展情况。

从论文来源期刊上看,有超过100种期刊收录中医学论文,包括中医药学期刊、综合类医药学期刊、药学期刊、食品期刊、计算机期刊等,体现中医学相关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学科融合度良好。

3.3 高水平学科团队逐步形成

从论文作者所属机构上看,20名论文高产作者中6人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4人属于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也各有2人,由于CSCD统计数据并不计算作者排名,很多为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发表,均计入个人论文数,可以看出中医学正逐步形成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产出。尤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系统,下设4个单位中共有10人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占比达50%,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均有研究者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体现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3.4 中医学科建设尚待加强

除“人均论文较少”外,本研究结果中“专家学术产出H指数”和“论文被引频次”这2个衡量学者关注度和学术论文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也并不理想,这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仍不高[2,9],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应有的地位还很不匹配,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小结

科技论文的产出是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虽然CSCD中医学论文统计尚不能反映学科建设全貌,但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对学科整体水平有初步概念。中医学科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医科技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勇攀科学高峰,也需要相关单位重视学科的发展潜力,加大投入力度,共同促进中医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郑进,罗艳秋,龚谨.关于“中医学”定义的重新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65-266.

[2] 叶然,徐桂华.文献计量法在我国护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38-40.

[3] 刘红泉,张亮峰.布尔逻辑检索模型的分析探讨[J].现代情报,2004, 24(9):4-6.

[4] 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特色功能解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121-123.

[5]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6] 陈仕吉,史丽文,李冬梅,等.论文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8(4):54-60.

[7] 李致重.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10-412.

[8] 本刊通讯员.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03.

医药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 研究生 培养 探索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浙江海洋学院正式设置“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二级学科,并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借助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生物原料及其产品的理化特性、营养保健功能、安全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海洋药物及其他用于卫生保健的海洋生物材料和制品等,其既与海洋科学具有相近生物学基础,又具有以化学和工程学为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是海洋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学科。

1.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点培养研究生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其具备实际工作和基础科研能力,以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能胜任海洋科学相关教学、科研、生产、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培养要求包括: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备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较熟练的野外操作及动手能力;熟悉海洋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选修研究方向的动态;能从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资源利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相关的应用和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听说写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培养研究方向

2.1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研究水产品渔药、重金属、过敏源等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估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内源有害成分的性质及其加工贮藏中变化规律、控制及去除方法;研究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等。

2.2海洋生物利用与加工:培养研究水产品贮藏特性及新型保鲜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水产品功能提取制备和应用;研究远洋渔业资源、低值及废弃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海洋微生物工程化利用技术等。

2.3海洋生物制品:培养研究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制备工艺、理化和生理活性;研究与开发以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医用食品和护肤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研究海洋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技术及其质量标准的制订。

2.4海洋药物:研究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结构表征技术;研究海洋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技术与构效关系:研究海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研究海洋药物的筛选与功效评价技术;研究以海洋功能寡糖和多肽等为原料的创新药物的工程技术。

3.学制与培养方式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阶段为1~1.5年,学位论文完成阶段1~1.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2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适当延长年限,但在校时间不得超过5年。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方式。鼓励与校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具体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培养采用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认真学好政治理论课,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经常进行形势与任务、方针与政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4.培养课程设置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它必修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科研和论文1分、实践活动1学分。

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英语,共6学分;(2)学位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6学分;(3)学位专业课按二级学科设置。

非学位课:(1)专业选修课侧重拓宽学科知识面,增强研究生综合素质训练,并考虑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2)公共选修课,其中《自然辨证法概论》必须选修,1学分。(3)跨专业选修课可在培养方案外选修,不少于2学分。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及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着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详细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5.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等也为必修环节。(1)学术活动1学分,贯穿培养全过程。要求研究生至少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至少全面参加1个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其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至少参加1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申请。(2)科研和论文1学分: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含收录)1篇及以上与课题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不包括综述),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浙江海洋学院为第一单位。(3)实践活动1学分:包括社会调查、助教、助研、助管等,在学期间研究生应进入实验室或校外基地实习1个月以上。

6.学位论文

上一篇:广告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视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