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26 11:06:41

医药教育

医药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5.2.2建立健全灵活的教学模式针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明确的求学目的,对中医药学认知度的不同以及迥异的学习、工作背景制订灵活的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

医药教育范文第2篇

课件应用效果

多媒体课件应用后,其中准确、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能起到辅助教师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运用实验课件还能把实验细节进行集中扩大。这样不但解决了原来实验演示中,教师在中间演示,由于学员众多,仍有部分学生看不清楚、思想开小差影响实验操作规范的问题,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对于正确的实验操作有了更理性认识。课件资源在网络上共享,便于学生随时预习、复习熟悉,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验操作过程。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解决了课外实验预习与复习无老师指导的难题。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方面都有帮助。

课件及资源建设的应用思考

运用多媒体课件还能把不能演示的后期实验步骤或不宜安排的较危险、较昂贵的实验表现出来;此外,还能把实验细节进行集中扩大。课件资源如果在网络上共享,还便于学生随时预习、复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但教师并不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无法掌握各种课件制作技术与手段,而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相应较高,制作成本也相应较高,必须从资金投入上加大支持,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不仅要求教师之间对脚本反复磨合修改,还要依靠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教师提供的脚本设计进行后期开发,从而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初步掌握利用技术手段,将设计思想转换成更富媒体感染力的教学资源。我们还可以考虑实行实验课的网络在线教学,如增加网络实验室等项目,使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总之,为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特点,各类课程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并建立统一的课件设计制作规范、开发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多更好的课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医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类;大学教育;人文教育;现状;渗透

一、药学类大学生人文教育必要性及其教育现状

从药学类教育走向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对象是人,其服务过程中不仅涉及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与配合,还涉及与其他医护人员和社会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尤其在进入新时期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转变,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迈进,这种转变表现为对医疗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要求的提高。只有将人文教育与药学类大学生专业教育融合起来,促进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树立大学生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使药学类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医药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体会到医药学职业的崇高性。此外,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促进医药学人文性复归的要求,有利于中医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从当前药学类大学生教育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学科教育的问题,导致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精神危机越来越严重。不少药学类大学生毕业后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基础薄弱,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做到给服务对象人文关怀,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是一种比较深入和持久,同时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

二、人文教育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1.优化药学类教育课程结构,转变药学类大学生教学理念

药学类教学主要与药物有关,内容比较抽象和繁杂。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优化药学类教育课程结构,转变药学教学理念。可开设一些与药学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如医药发展史、医学领域人际沟通学等,促进药学类课程实用性及实践性的增强;在药学类重点内容安排上,可淡化学科意识,突出药学类专业特色与岗位需求,促进人文内容与药学内容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方面,穿插人文知识,对的案例和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潜移默化地提高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养。在药学类大学生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淡化书本和教师权威,对药学类大学生人文思想教学进行有意识地加强,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

2.渗透医学伦理教育,加强药学类大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可针对学科教学优势,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渗透,在整个药学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如对妇科常用药缩宫素进行讲解时,可针对剂量与其影响的关系展开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另外,还可通过医学案例教学等加强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3.注重药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

药学类大学生教育,除了单向说教外,还应注重社会实践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药学类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药学类院系可建立模拟药物治疗实训实验室,通过模拟临床药物治疗实训,提升药学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临床用药见习,提升药学类大学生职业意识;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药学类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此同时,应强化大学生安全与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各项治疗与用药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违法行为的形成,提高药学类大学生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于药学类教育来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药学类大学生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 陆,付 蕾,阿有梅,等.浅谈人文教育在药学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J].河南医学研究,2011(3):343-345.

医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医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085-05

[Abstract] Economy is the ke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ducation and TCM economy,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that is, TCM economy pushes forward education, and TC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CM economy development, thus to think about the way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and reflect on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TC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C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mbination educ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CM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Economy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近年来,教育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教育过程渗透着经济的元素,经济活动活跃着教育的基因。不管是从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包容性增长所期望建立的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审视,教育与经济都应该实现双方的协调互动和高度融合[3]。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把握它们相互联系中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1.1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社会经济活动,是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同样,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构布局等也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变化也会反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5]。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教育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来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影响着对教育的投入,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总量就越大,对教育的投入相应地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布局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结构。教育要得到经济的资助以便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其布局结构,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解释经济增长的变量[7]。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的。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从而使新式的劳动工具迅速进入生产部门。同时,通过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保证了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8]。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们的生活观念相应的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的消费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都将通过推动经济的发展来显现其威力。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使人们获得了强有力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无知者变成有知者,如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后,人们的视野从肉眼可见得狭小范围扩展到了微观世界、宇观世界,人们思维方式跟着发生了变化,能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10]。教育作为知识产生和传播部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提供部门,在综台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教育。

2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偶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但若是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走,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作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板块的中医药行业,利用天然植物药剂,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观点,对人的疾病进行标本兼治,恰恰是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寻求自身发展要注重的优势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1],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而要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研究中医药经济与中医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

2.1 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中医药经济对中医药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中医药经济的规律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中医药疗法作用缓慢,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着循序渐进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多地需要比西医更有效且更少毒副作用的疾病治疗都倾向于使用中医药,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在回应诺贝尔奖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获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荣誉”。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中医药已经加快走上世界的步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中医中药开发利用将在全世界出现“新浪潮”,中医中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2]。中医药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中医药教育更快速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中医药教育已经走出了古老的口耳相传单一授徒的传统模式,走向了规模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新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独立建制的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很多留学生专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中医升温,给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显著提高,而中医药保健品由于其天然、绿色、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正成为人们保健活动中的一种时尚追求。药膳食品、特制滋补品等都是中医药在保健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人们为了防病、减肥、增智、增力、明目、固齿等原因选择中医药保健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中医药医生的指导,正确选购药品、选定用药量。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保健健康发展的瓶颈。然而按照市场规律,巨大的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必将推动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向前发展。

再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经济,这是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天然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投入少、收入高,促使中医药种植经济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趋势,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药材的种植数量、质量都对经济收入有较大影响,为了获得更加高的经济收入,积极研究环境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中药材种植数量质量的变化和对中材药在实用中用量及疗效的影响。广大种植户积极接受中医药教育,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医药种植经济也成为推动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虽然我国的中医药教育在专业口径过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13],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中医药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和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4]。此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中医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畸形,必然影响中医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受西医发展的冲击,中医药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可以量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起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正确认识中医经济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发展中医药经济、推动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谋求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

2.2 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是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从以单纯性的防病治病为主转向以维护和增强人们群众的健康、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加快,中医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烙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谓之“中医药经济”,比如早几年“银黄口服液”的上市,曾使全国中药材市场金银花的价格多年间都持续飚升[15]。中药由于其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广大人们群众的青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学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养生、治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这都依赖于高度发达的中医药知识[16]。但由于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医药市场已经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要想保持我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中医药教育。

首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广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规模。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广大人们群众只知道中医药,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00%,随着西医的传入,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崇尚欧洲国家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中医药的发展一度走入低谷。中医药教育出现过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解放之后,中医药才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年来,对西药的毒副作用的认知,对中医药知识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中医药源于自然、不用添加剂、完全按照系统的观念,用相生相克治疗方法,从整体上解决疾病的根源所表现出来的疗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医药对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又有着独到的技艺;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大自然”,倾向于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17]。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18]。这使得许多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中医药的传承中来,极大地带动了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如市场上中医药美容保健、延年益寿产品的畅销生动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人心的状况。随着中医药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其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深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中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到西医的冲击,而且还受到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医”的冲击。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深挖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如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按照WTO准则的要求制造中成药等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来完成。我们知道教育的深度是劳动者个人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量。劳动者中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这种强大的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想使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只有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深度,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继承中医药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炼中药材,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提升中医医生的素质。

再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医药的现展同作为手段和方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19],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使其成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生力军,必须要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力度。只有当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使得其能够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站稳脚跟,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中来,那么中医药事业将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并极大地提升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中医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有近5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由于高等中医教育的价值平衡可以由其所引导的实物(获得高等教育的中医从业人员)平衡体现出来,因此,当中医医疗市场逐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中医教育便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获得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平衡[20]。当前中医药教育在开发中医药经济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但是,由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人才缺乏、技术陈旧,使得很多地区出现了“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尴尬局面。为了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第一,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接受中医药教育是重视保健的当代人的必然选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医药既是中国人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同时,更为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只有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医学成果,才能既保持中医药的传统,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新成果。

第二,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中医药发扬光大。对中医药的教育,既要重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继承,更要强调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越来越多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疾病正侵蚀着人类的肉体。在中医药教育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有敢于“勇立潮头”的勇气,积极投身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中医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最终才能带动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与各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汲取当地的医学成果,遵从当地的医学习惯,才能快速地融入当地,实现中医本地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传统中医药中“重直觉”的诊断方法不可否认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坚持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望闻问切”使从中医药诊断疾病开始就走向标准化道路,是发展中医药经济的应有选择。同时,对药材的采购筛选也要采用标准化建设,建立严格的质量体系,这样才能扫除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路障。

第五,在中医药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勤读医典,多学历史,重视实践。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地掌握中医药中的精华,必须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勤读古代医学之集大成的医典名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勤动手、多思多问,重视中医的实践应用,坚持辨证思维能力与临床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中医药的精华,才能在面对其他各种民族医学的挤压过程中站稳脚跟,最终达到促进中医药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4-29.

[2] 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1):153-155.

[3] 刘笔利.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1):141-144.

[4] 彭腾.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05(3):107-108.

[5] 李国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能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1):6-10.

[6] 王家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30-36.

[7] 闵维方.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17-26.

[8] 迟景明,何晓芳,程文,等.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1-7.

[9]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 陈卫东,王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灰关联度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28(3):194-197.

[11] 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12] 丛春雨.论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C]//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1.

[13] 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14] 王思民,元伟靖,张桓.中医院校高等专业设置原则以及与社会对接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2-2253.

[15] 陈书太.亟待扶植的中医药经济[J].卫生经济研究,2005 (7):32-33.

[16] 刘阳.浅析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职业,2015(8):25-26.

[17] 倪项根.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医药学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0,21(2):47-48.

[18] 周蔓仪.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914.

[19] 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04,22(2):42-51.

[20] 龚学忠.从经济学角度看高等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2,21(2):14-15.

医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治疗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 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教育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应创造性构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学模块。如中国语言文学、中国传统哲学、中西医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开设古诗鉴赏、易经讲座,组织书法、戏曲、中国画和武术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

中医中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定会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信念的大学生,形成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要大力强调中医药文化教育,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赤诚之爱,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光大发扬,才能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医药学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卓然.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中医教育,2010,29(6):54.

[2] 姚峥嵘,宋时全.传承中医药文化 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德育教育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40-243.

医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医药英语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01-01

一、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中的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们阅读和应用有关专业英语材料的能力,通过掌握必要的词汇来完成对于本专业的语言交流(如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药学专业英语对于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开放性的世界,与世界之间的交流正在增多,尤其是药学专业更是需要及时来补充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所以,应用英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为该专业的人才提供信息的来源和手段。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例如:

第一,职业教育中的医药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们对于医药专业英语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而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公共英语上,为的就是可以“过级”取得学位和学分等。这种做法就是使得学生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因而,他们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力。

第二,职业教育中的医药学专业在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职业教育中的医药学专业中,很多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自身学习的动力,教师对于学生们往往是控制性作用,教师只是在讲解,而学生们只是在听和记,因此,与当今所提倡的合作式、探究式、自主性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第三,职业教育中的医药学专业在教材选取和应用中存在着问题。在职业教育中的医药学专业中很多都是一些原版的英文材料和专业期刊,但是,这些材料在内容上已经远远落后,因为医药学是随着信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们在应用这些教材时就会缺乏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加之,现在药学专业中的英语教学教师们很多都是英语专业的教师,他们缺乏与医药学与时俱进的敏感性,又缺乏走出去交流的机会,因而,自身也缺乏教学内容更新的动力,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很是不好。

二、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第一,明确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的教学目标。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目标是要学生们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们使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来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前沿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以外语专业知识在医药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优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方法。在我国,医药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地方有待解决,在这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种课堂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分组讨论法,这就是一个可以极大调动积极性的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极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去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消化知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收获。那么,教师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相对较多的互动性课堂环节,例如:在阅读英语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预先设问的方式,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就此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这样既可加深学生们对文章本身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口语练习机会,使得学生们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最终形成了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主动学习和讨论研究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最大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收获。

第三,优化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材的使用问题。教学内容要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优化和改革,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积极更新知识内容,并且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们通过英语材料来了解医药学专业的发展动向与最新技术等。这些教材形式可以是国外原版教材、期刊杂志、学术论文或科研信息等,这些新的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们感受到所学内容与本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医药学专业英语作为公共英语学习的延伸,必须要以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那么,就必须要兼顾一般公共英语的共性学习,又要重视医药专业英语的个性学习,使得二者之间联系起来,不断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

第四,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中要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的医药英语教学中还要解决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医药学专业中有很多资料需要去展示,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将声音、文字、图像等集于一体为学生们进行展示,使得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质量优良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根据该专业中的资料来制作英语教学素材等,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自发挥各自的潜能,完善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微雅.医药化工类专业英语词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广州化工,2009(2).

医药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改革开发的形势,面对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院校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经验,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改革和创新性建设。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广泛使用并优化各种可用教育资源,树立厚基础高素质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支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序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延伸学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可以开展研教结合,拓展视野,以科研推动教学;医教结合,优势互补,以临床丰富教学。

上一篇:国外投资范文 下一篇:物流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