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1 10:48:16

医药影像技术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T影像;MRI;冠心病;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41.4;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8-012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brain tissue lesions caused b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4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used b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and MRI(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detection rate and detection time of the two method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 total of 304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etected by CT imaging,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76.0%,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infarct lesions was 603. 359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etected by MRI,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89.8%, and the examin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infarct lesions was 750. The detection rate by the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T imag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T image; MRI;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erebral infarction

冠心病是由于血管腔M窄或阻塞引起的硬化性心脏病,因为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引起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1-3]。目前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有多种,CT影像扫描因扫描快速、价格低廉、禁忌证少等优点在临床广泛使用。为进一步探讨CT影像扫描在脑组织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院以收治的400例冠心病引起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与MRI扫描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0例冠心病引起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即行头颅及心脏CT及MRI检查,时间均在发病6 h内。其中男240例,女160例,年龄43~76岁,平均(62.4±3.8)岁。入选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并排除主动脉瓣膜病变;CAG发现有超过70%的冠脉狭窄,入院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头晕、四肢无力、话语不清及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出现侧肢瘫痪。排除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存有金属异物及妊娠等行CT及MRI检查的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进行CT扫描,仪器为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仪,以眶眦线为基线轴位,层厚为5 mm,间隔5 mm;然后再进行MRI扫描,仪器为日本HITACHIMRP7000 型常导扫描仪,具备8通道线圈,应用头颅专用正交圈进行快速扫描,序列行SA-GI位、TRSN位、CORO位的T1WI、T2WI加权图像,层厚6 mm,间隔2 mm,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做增强扫描。上述两项操作,均由我院专家医师进行病情研究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

400例患者均行CT及MRI影像扫描检查,其中CT影像扫描共检测出脑梗病例304例,检出率为76.0%,梗死病灶总数为603个,具体病灶部位为脑干梗死99个、小脑梗死98个、基底节区梗死142个、皮质梗死133个、放射冠梗死131个;MRI共检测出脑梗病例359例,检出率为89.8%,MRI检测出梗死病灶共有750个,具体病灶部位为小脑梗死139个、基底节区梗死126个、皮质梗死169个、脑干梗死137个、放射冠梗死179个。CT影像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有明显差异(χ2=5.367,P

2.2两种方法检查时间比较

MRI扫描检出时间为(12.2±3.7)min,CT影像扫描检出时间为(8.1±2.4)min,明显短于MRI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67,P

2.3 CT检查影像学分析

所有病灶大小在5~15 cm之间,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以及扇形。发生在基底节区范围内的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基底核结构不够清晰,密度稍微降低,且内囊与外囊轮廓无法清楚辨识;发生于小脑及额颞枕叶等部位的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为:梗死灶呈略低密度影,边缘较为模糊。受累区域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沟变浅或消失,脑回稍有肿胀感,见封三图3。

2.4 MRI检查影像学分析

MRI影像学表现为:患者脑部发生病变引起脑组织水含量上升,MRI的信号会根据此问题出现提示,使T1与T2的弛豫时间一定程度延长,T1加权像上,缺血区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根据这项技术检测,能够发现脑部发病的位置和病情的程度,见封三图4、5。

3讨论

近些年随着CT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11],早期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选择CT影像学诊断技术,有极大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是一种快速、危险较低的诊断冠心病的一项医疗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12]。在进行CT检查时,梗死灶出现的早晚取决于病灶梗死部位、病灶缺血程度以及梗死病灶大小等情况,此外与CT扫描仪的分辨率及医技人员的诊断水平有关。使用CT影像学诊断技术检测,能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部位和l展程度,CT影像学表现出病灶区呈低密度改变、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等现象[13]。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CT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检查,方便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进行及时治疗[14]。本研究通过对400例冠心病引起的脑梗死患者进行CT及MRI影像扫描对比,探讨CT扫描在诊断冠心病引起脑组织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CT影像扫描脑梗病例检出率为76.0%,梗死病灶总数为603个,具体病灶部位为脑干梗死99个、小脑梗死98个、基底节区梗死142个、皮质梗死133个、放射冠梗死131个;MRI脑梗病例检出率为89.8%,通过检测表明梗死病灶共有750个,具体病灶部位为小脑梗死139个、基底节区梗死126个、皮质梗死169个、脑干梗死137个、放射冠梗死179个,通过比较可以发现,MRI的检查敏感性较高,影像学图像能更为清晰地显现梗死灶的大小、数量、部位等情况,明显优于CT检测,但CT检查具有扫描快速、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禁忌证少等优点,是MRI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仍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冠心病并发脑梗死症状可以采取CT与MRI检查相互辅助进行临床诊断,脑梗死患者如果出现头昏、肢体麻木、口角歪斜等症状时,采用CT与MRI技术结合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准确地判断出病情的发展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符之刚.常规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75-1276.

[2] 李萍,张在人,赵雁呜,等.多层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8):1079-1050.

[3] 熊富权.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7):1375-1376.

[4] 周春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研究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71-72.

[5] 容水忠,李斌.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脂蛋白的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2,18(1):16-17.

[6] 刘丽君.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2-155.

[7] 冯明华.郑明霞冠心病介人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 14(2):314-316.

[8] 白延平,王晨霞,杨丽嵘,等.Rh时印制剂在冠心病介人治疗中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5.

[9] 王刚,吴依芬,张镇滔,等. 256 层 CTA 技术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48):13-15.

[10] Hirai N,Horiguchi J,Fujioka C,et al.Prospectiveversus retrospective ECG-gated 64-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Assessment of image quality,stenosis,and radiation dose[J].Radiology,2011,248(2):424-430.

[11] 崔厦,王峻,牛金亮,等.宝石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42-1044.

[12] 吴红丽,孙洪涛,敖登其木格,等.256 勇菪 CT 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2):82-85.

[13] 马晓晖,孙英彩,张敏,等.64 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影像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4,31(17):2249-2251.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2篇

卫生部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2011年医改要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其内容重点关乎5项改革,包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这5项改革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医疗信息化将促进地区间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围绕医改目标的业务流程变革,进而奠定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集中共享的基础平台。

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统筹规划能力缺失等诸多原因使得基层医院信息化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医院整体发展的最大软肋。目前,以县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基层医院已拥有CT、DR、CR、MRI至少3台医疗设备,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具备了相关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基础。

以PACS(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解决方案的基础)为例,作为提升基层医院能力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影像解决方案能够用科技为基层提供诸多的便利和成长的力量。现实中,基层医院对于PACS的需求也是迫切和明确的,即:通过共享相机,节省胶片,比较诊断,快速登记带来成本节省、效率提升;变手写报告为打印甚至图文报告以规范医院的影像报告并提升医院的管理能力;转变阅片模式和依赖基本影像后处理,以缓解工作站不足的矛盾;满足急诊、重点科室及时有效的临床需求。

除资金短缺这一重要因素外,基层医院建PACS还面临三方面的障碍:第一,基础是第一大障碍,很多基层医院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科室和IT人员,甚至没有机房和没有稳定的电源,没有这些PACS的实施和布置极具挑战;第二,适合基层医院的PACS产品较少,产品化程度不够,缺乏对基层医院工作流的专项研究,产品无法覆盖基层医院个性化需求,不能最大程度的给基层医院带来辅助诊断和能力提升; 第三,技术领先的医疗IT厂商的销售和服务渠道难以覆盖更多的县级医院,而地区性医疗IT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不够,功能不全,升级维护保障受限,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承担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价格和使用成本;因此很多基层医院不得以采取搁置需求、待时机成熟时再买、寻求工作站等替代品,甚至选购功能不完整、操作不方便、维护压力大的PACS系统作为过渡措施。与此同时,基层医院还面临缺乏专业阅片医生,因进修机会少,无法确诊病例,误诊率高等挑战。

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满足县医院需求

2009年东软针对国家新医改政策“服务医改 惠及民生”推出了东软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力图解决医改提出的要求。东软是一家在医疗领域涉足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在美国、中东、欧洲设有子公司,在相关国家设有办事处,产品和服务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研究机构。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面临基层医院能力提升的挑战又是怎么做的呢?东软资深医疗解决方案顾问王威胜告诉本刊,基层医院的PACS应具有便捷的安装,高易用性、完备的功能,稳定的PACS系统和及时的服务,满足远程支持与联盟医院对于基层医院能力的支持。面向基层医院,东软推出产品化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试图通过该产品整合目前东软的远程医疗网,区域影像解决方案平台为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和医改提供一种新思路。

首先,SMART BOX这款产品的外部形态是一个盒子,即在机柜中装入服务器、存储、交换设备、不间断电源,它的部署类似医疗设备。与此同时,还具有CT、X线、MR的日常诊断和后处理功能。东软的咨询告诉记者,SMART BOX最重要的就是智能,SMART BOX承载着影像设备的检查规范和操作技巧,以及影像诊断课程。同时,它还集合了东软公司三甲医院用户多年积累的优秀报告模板。通过内嵌远程会诊模块直接向高端专家展开远程会诊,也可通过东软远程维护平台实时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快速诊断软硬件故障。

SMART BOX内置Smart内核,包括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提供高端影像处理功能(三维和CAD)。通过开放远程模块,提供设备操作技巧及影像诊断课程;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由远程的专家资源,帮助基层医院进行检查质量把关。该系统支持MPR、CPR、VR、MIP、MinIP、AIP等显示方式。

SMART BOX与东软的远程会诊网络无缝集成,本模块的会诊服务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设备功用,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能力和品牌。基层医院远程门诊的建立,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高端的医疗资源服务:包括:

(1)医学资料传输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如病历资料、检查资料、诊疗资料等的传输;

(2)会诊流程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管理会诊申请、会诊安排、专家会诊、报告下载、费用核算、质量评价等多种功能;

(3)实时交互式会诊系统:分为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展的交互式远程会议和非交互式方式远程会议;

(4)远程医学教育系统:会诊中心安排专家定期为会员医院进行医疗知识讲解。

东软这次的SMART BOX产品采用性能优化的IBM System X服务器,方案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集成与影像科室诊断流程中的多种高级后处理软件,如:3D、乳腺CAD,骨密度CAD、泌尿CAD、心脏CAD、肺软件、基于CT的脑卒中软件等等;

(2)分诊叫号排队系统:安排分诊顺序,保证检查有序进行,避免医患纠纷;

(3)与HIS系统集成:嵌入HIS系统,实时通知诊断状态,保证诊断的实时性;

(4)定位线功能:通过定位线查找微小病变,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5)普放检查影像的增强处理:对大矩阵影像的图像增强,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信息;

(6)影像调用速度保证:保证医生第一时间可以诊断影像;

(7)所见即所得的报告编辑:有效的保证报告的编辑;

(8)全院PACS系统:包含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的连接,实现全院的大影像系统;

(9)分级分布式存储方案:保证系统的存储安全及灵活;

(10)跨平台的支持:系统运行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运行;

(11)单机容灾系统:保证系统“零故障”运行。

在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同工作时,基层医生可以看到高端医生对图像中敏感部位的标注和提示,甚至高端医生通过增加批注给基层医生相关提示,这可以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王威胜表示,这款产品化影像解决方案仅为东软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中的一个亮点。东软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3篇

《现代医用影像学》(CN:61-128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现代医用影像学》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胰腺炎;CT;超声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38

急性胰腺炎(AP)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病发原因与患者饮食不合理和胆道疾病相关[1]。目前, 血、尿淀粉酶测定是AP疾病诊断的常用指标, 但相关资料显示[2], 肾结石、肿瘤和肾功能不全者均存在淀粉酶升高现象, 故而以此并不能直接诊断AP病情, 诊断准确性低。近年来, 随着CT、超声影像技术普及, 其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现就二者在AP患者诊断中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5月总医院诊治的102例AP患者资料, 所有诊断均取得患者及医学委员会签署诊断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满足《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断指南》[3]中对AP诊断标准;②均符合发病72 h内入院;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心肝肺功能障碍;②精神障碍;③造影剂过敏;④哺乳、妊娠妇女。患者男69例、女33例, 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44.96±9.02)岁;轻度AP 69例、重度AP 33例。

1. 2 方法 彩色超声: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521型号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设置探头频率3.5 MHz, 诊断前患者保持空腹状态, 重点探查其胰腺及周围肝胆组织, 观察患者胰腺大小、腹腔及周边腔隙积液、内部回声、形态情况。CT增强扫描:选择东软公司提供的64层螺旋CT诊断仪, 设置层厚3 mm, 层间距3 mm, 重建间隔1.0 s, 螺距1.0, 先行CT平扫, 再行增强扫描;取80~100 ml碘普罗胺注射液静脉注射, 速度2~3 ml/s, 注射后第28秒、70~80 s行动、静期扫描。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灶诊断情况和胰管扩张、胰外脓肿、实质不均、脂肪层不清、胆结石、小灶液化、局限性扩大等影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比较 对照组轻度病灶检出率71.01%、重度病灶检出率75.76%低于观察组的89.86%、93.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影像情况比较 对照组胰管扩张、胆结石检出率31.37%、23.53%较观察组15.69%、6.86%高, 胰外脓肿、小灶液化、局限性扩大检出率10.78%、14.71%、17.65%低于观察组27.45%、36.27%、34.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AP分为轻度、重度, 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胰腺组织实质性损害、激活胰腺消化酶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呕吐、突发性腹痛伴腹膜炎、血尿淀粉酶升高, 如未及时治疗, 长期发展可致多器官损伤或功能衰竭, 影响患者生命健康[4-6]。超声是AP检查的常用方法, CT增强扫描则被认为是AP诊断的金标准, 可有效鉴别AP严重程度, 但临床在此两者应用价值上存在一定争议。对此, 本研究现就二者在AP患者诊断中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以期为AP疾病诊治方案选择予以借鉴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 对照组轻度病灶检出率71.01%、重度病灶检出率75.76%低于观察组的89.86%、93.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以CT增强扫描和彩超技术对AP患者临床诊断均有良好应用效果, 临床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影像技术。

参考文献

[1] 武佃江.彩色超声与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影像技术, 2016, 8(2):25-26.

[2] 蒋欢, 肖南平, 蒋丽, 等.彩超和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效果比较.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24):3727-3729.

[3] 章理.彩色超声与增强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比较.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5, 22(4):69-70.

[4] 许东明.增强CT和彩色超声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比较.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0):1115-1117.

[5] 陈刚. 彩超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中外医疗, 2015(9):185-186.

[6] 姚晓林. 腹部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262.

[7] 郑力文, 林友光.增强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0):117-119.

[8] 刘金林, 谢一平, 马周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2):2222-2224.

[9] 安利香, 李燕辉, 韩洁, 等. 彩超、CT平扫与增强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0):119-120.

[10] 樊弘.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8):1288-1290.

[11] 蔡迪明, 罗燕, ,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学报, 2014, 45(3):509-511.

[12] 江发良, 林彩虹. 增强CT和彩超在急性胰腺炎\断中的应用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6):106-108.

[13] 卢薇薇.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分析. 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14):27-28.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51-02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丁长松.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2-83.

[2]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71-172.

[3] 李延静.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7B):85-88.

[4] 张艳天.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展望未来[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5,13(5):4-7.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http:///WS01/CL0001/,2016,3,8.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及维修、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39-03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毅.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2]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3]强琛,尹晓宁,陈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武丙云.培养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0(7).

[5],卢崇高,金卫东,等.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初探[J].江苏高教,2002(1).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R24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07-02

中医骨伤科作为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骨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复杂,疾病的诊断、发展演变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而且目前本学科发展迅速,专业高度分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仅靠教材难以满足。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1-4]。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骨科的实际情况,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探讨。

1 充分利用专科网站和专业书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临床医师的培养模式还在探讨中。教学过程仍然是从课本到课本, 中医骨伤科教学培养的目标, 主要是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骨折和脱位的复位手法等[5-9]。而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内容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学习的知识、技术不规范,不完整,很难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在开始授课之前,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选定了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西医骨伤科书籍,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借阅或购买专业书籍,如《骨与关节损伤》、《实用骨科学》、《临床解剖学》、《骨科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学》、《伤科汇纂》、《医宗金鉴》等,并对如何结合课堂教学独立学习进行了讲述。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荐优秀网站,搜索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使学生打开了学习思路,拓展了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技能,使临床教学进入一个良性互动阶段,达到了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教学目的。

2 建立素材库,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中医骨伤科教学和临床解剖学、影像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MRI)等,并分门别类整理,建立素材库;同时建立解剖知识图片素材库,在制作多媒体课程时加以充分利用[10-12]。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提取素材库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如X线片能发现骨密度、骨形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显示骨折或脱位的形状、骨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CT有较高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分辨力,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当其应用于骨组织尤其是脊柱的显示时,可以准确的显示骨与软组织的关系;三维重建CT则使图像立体感强,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在显示关节附近的病变、破坏时,可以准确的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有着其他影像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MRI则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显示神经组织结构,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13-16]。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强调的是“骨伤”,其中又以四肢损伤最为常见, 躯干、颅外次之, 所以, 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四肢损伤区域骨的形态结构、肌肉配布、神经支配、血液供应等情况,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使学生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如复位、理伤手法等内容有直观形象认识,加深对疾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骨伤科常见病的感性认识[17-18]。例如:学习尺桡骨骨折内容时,通过素材库X线图片和局部解剖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不仅复习以前学过相关内容,同时对骨骼与肌肉韧带的解剖关系、骨折复位时的具体手法要求与肌肉附着和骨折位置的关系等这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影像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骨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由于骨伤科学的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它们的进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讲授骨伤科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特点是感性认识和临床查体、操作性较强, 而学生长期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 对于骨伤科知识相对陌生, 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加强感性认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将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基本知识是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功能日益强大,在丰富内容、活跃气氛、诱导思维、使内容直观生动等方面对现代医学教学起到巨大作用[19-22]。

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觉,可以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收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能及时、充分地反映骨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将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给学生[23-24]。学生通过课后拷贝课件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还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一名学生来说,缺乏直观认识和系统了解,单纯凭文字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讲解该疾病时, 可先将其分为概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医药认识及对策等内容进行讲述。首先利用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明白该病的概况和流行学特点,特别是讲述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骨与关节十年”活动的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治疗中优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同时利用解剖图片让学生了解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和周围软组织解剖的关系,在讲述治疗方法时利用相关影音材料特别是手术治疗等内容。直观和形象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以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认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和学的共同发展,相互推动,对摸索出一套既能适应于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的中医骨伤教育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献祥,林燕萍《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04,15(10):25-26

[2]夏建龙.中医骨伤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06-207

[3]陈波,邹华.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5,11(9):89

[4]卢建华,王维佳,陈华,朱胜良,杨米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33-434

[5]蔡桦,李钊.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4(11):97-98

[6]李桂文,韦贵康,叶军. 改革中医骨伤科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9,(2):42-44

[7]杨小欣.《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J].中医正骨,1994,6(4):41

[8]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三步教学法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4): 32-33

[9]赵波,李晟.关于改进中医骨伤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3(4):56-57

[10]宗少晖.多学科相联系提高骨科教学水平[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24 (9) :71.

[11]赵晨光.中医骨伤专业中实施电化教学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7

[12]王秀华.《中医骨伤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5

[13]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律探讨[J].中医正骨,1999,11(4):56

[14]王平,赵雪圆.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54-155

[15]陶源,徐祖健.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14-315

[16]江勋源.《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204-205

[17]宋波,梁玲,武煜明,杨恩彬,陈普.局部解剖学课程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54-55

[18]许本柯,舒先涛.中医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尝试[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6(2):45-46

[19]曹慧.计算机动画技术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2):85-86

[20]谷福顺,王爱国.中医骨伤临床教学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39-40

[21]彭义香,郑军,付燕,等.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 ,2(2):42-43

[22]俸志斌,廖小波.多媒体在中医骨伤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41-142

[23]王子明,王爱民.医学影像与创伤骨科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59-760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胆道梗阻;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胆道梗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致病因素。目前在临床中对于胆道梗阻疾病的诊断,多是采用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定位与定性的,其中多层螺旋CT属于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查胆道梗阻的方法[1]。针对胆道梗阻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并实施三位胆系重建,可有效检查出梗阻的部位以及程度,对致病因素以及周边组织情况进行确认[2]。我院针对120例临床确诊为胆道梗阻的患者,在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的情况下,对其MSCT MPR、MRCP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胆道梗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48.5± 2.5)岁;患者病程19h~29年。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恶心、黄疸等,部分患者同时具有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1.2方法 120例患者均在1w内进行MSCT薄层扫描、MPR重建技术和MRCP检查。

1.2.1 MSCT检查和MPR: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将电压设置为120kv,将电流设置为120mA。使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扫描,从患者的肝顶进行扫描,直到患者的十二指肠水平段的下缘结束,这一区域为扫描范围。将扫描层厚设置为2mm,将螺距(pitch)设置为1。将重建的层厚设置为2mm,将重建的间隔设置为1mm。在进行MPR重建时,分别将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肝门部平行于胆总管方向的斜位作为重建的方向。

1.2.2 MRCP检查 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前禁食、禁水8h。

1.3评价指标 梗阻部位:将胆管梗阻划分为高位与低位两种,高位主要包括肝总管、肝内胆管和左右肝管;低位主要包括壶腹部、胰上段和胰腺段。病因:包括良性、恶性和疾病类型。按照病理结构,对MSCT MPR和MRCP的病因与定位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梗阻部位 120例胆道梗阻患者采用MSCT MPR与MRCP技术对梗阻部位进行检查,两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准确率均为100%。组间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X2=8.031,P>0.05)。见表1。

2.2梗阻病因 120例胆道梗阻患者采用MSCT MPR与MRCP技术对梗阻病因进行检查,将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的设为阳性,存在差异的设为阴性,结果为MSCT MPR影像检查结果中阳性111例,阴性9例;MRCP影像检查结果中阳性94例,阴性26例,前者阳性结果高于后者,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4.938,P

3讨论

研究显示[3]在胆道梗阻的临床诊断中,MRCP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一般高达90%~100%左右,病因诊断效果也相对较好。这与文中的研究结果相符,本文120例胆道梗阻患者MRCP定位准确率为100%,病因诊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94例。但是此种检查方式是在基于水成像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会对重T2加权上的软组织信号有一定抑制作用,胆管胆汁信号为亮长T2信号,对胆管断端进行显示,属于间接影像,肿瘤难以直接显影。

MSCT的扫描范围相对较长,且可以同时进行薄层扫描,扫描后便可对其进行重建处理[4]。MPR属于腹部诊断中MSCT后的一种常用处理技术,其可多层重建成像,可从各角度显示胆总管及周围器官关系,显示肿瘤形态[5]。所以文中120例胆道梗阻患者采用MSCT MPR检查梗阻部位的准确率高达100%,病因诊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111例,远高于MRCP病因阳性例数,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胆道梗阻患者采用MSCT MPR技术进行诊断,对于定位及定性检查准确率较高。

参考文献:

[1]胡元清,赵春,姜秀杰,等.低位胆道梗阻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85-86.

[2]姚巧林,朱全新,王禹等.低张饮水螺旋CT扫描在低位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3,28(1):82-83.

[3]任彦军,谷艳梅.16排螺旋CT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3):83.

[4]姚巧林.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0,39(24):1184-1185.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CT;MRI;脊柱外伤;诊断价值

脊柱外伤是临床常见骨科病,造成脊柱外伤的常见病因有重物坠落伤和砸伤、交通事故、施工事故及弯腰时受到的挤压力等[1]。当脊柱受到外伤骨折时,可出现脊神经受压、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髓损伤、曲度改变、骨折片移位等。故对脊柱损伤患者进行快速、精准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临床上诊断脊柱外伤的常用方法较多,其中以CT和MRI应用最为广泛。因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快速、简便的进行全脊柱扫描,给脊柱外伤的诊断带来更为全面、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CT与MRI影像诊断脊柱外伤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11~78岁,平均(37.9±7.6)岁。致伤原因:坐及走路不慎跌致伤5例,外力砸伤39例,高处不慎坠落23例,车祸伤33例。损伤部位:骼椎23例,占23.0%,腰椎25例,占25.0%,胸椎33例,占33.0%,颈椎19例,占19.0%。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强迫、翻身及站立困难,患处软组织肿胀、压痛、局部疼痛。Frankel分级:A级41例,B级17例,C级14例,D级12例,E级16例。

1.2 方法

对100位脊柱外伤患者先进行CT影像检查,再进行MRI影像检查。其中,CT影像检查采用螺旋CT机,对损伤脊椎进行螺旋扫描,将扫描所得图像数据重建。有关参数为管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扫描层间距3.0mm,扫描层厚3.0mm。MRI影像检查均在受伤后5~8h内进行,以超导共振机为检查设备,及相控阵脊柱线圈。扫描方位常规选用矢状位、轴位,部分需加扫描冠状位。扫描参数为:矩阵256×256,T1TR/TE=450/10-20ms;STIR序列TR/TE/TI:610/20/120ms。层距6.0mm,层厚5.0mm,信号采集叠加2~5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种影像检查下骨折线、压迫神经根碎骨片、椎体压迫骨髓碎骨片、椎体碎骨片及骨折椎体等个数;并比较两者损伤检出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和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 两种影像检查结果比较

CT影像检查中可见骨折线个数明显多于MRI影像检查;CT影像检查对显示压迫神经根碎骨片、椎体压迫骨髓碎骨片、椎体碎骨片和骨折椎体优于MRI影像检查。具体见表1。

表1 两种影像检查结果比较

2.2 两种影像损伤检出率比较

MRI影像检查椎体挫伤、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检出率分别为96.00%,21.00%,22.00%显著高于CT影像检查的83.00%,6.00%,7.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

表2 两种影像损伤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人体脊柱属于多骨联合而成、多关节形态各异的复杂解剖结构,脊柱外伤以椎体受累为主,并可伴附件骨折或仅出现附件骨折,剧烈暴力迅速使脊柱过度屈曲导致压缩性骨折是大部分椎体骨折的主因[3]。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骨折后可引起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挫伤、椎间盘和韧带的损伤、脊神经的受压、脊髓损伤、骨折碎片的移位、脊柱曲度的改变,快速、清晰地显示上述改变对及时有效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CT影像诊断特点:多数脊柱外伤的患者均应接受CT影像检查,其能显示脊柱三维复杂解剖结构椎旁软组织情况椎管狭窄程度,可多方向行三维重建[4],故可直接观察椎管狭窄的程度、骨折对脊髓的影响及损伤范围(图A、B显示出骨折片突向椎管压迫脊髓)。但骨挫伤是因外伤所致的骨小梁的微骨折,骨皮质、软骨正常,既无骨皮质及骨骼轮廓断裂等形态变化,又不能造成正常骨组织密度与病灶的对比差,故易被漏检。

MRI影像诊断特点:MRI影像是检查软组织与骨的最佳手段,MRI影像成像范围大,且扫描分辨率较高。MRI影像对软组织损伤、脊柱骨折等具有较高的分辨率,MRI影像可通过异常信号诊断脊髓硬膜外血肿、水肿、损伤等症状[5]。MRI影像成像速度快,可有效避免影像颤动,从而得到清晰图像。MRI影像能清楚观察韧带、椎间盘及脊髓损伤程度(图C显示出脊髓损伤部位,图D显示出脊柱内部节状脱位情况),可用于判断脊柱的稳定性,进而对治疗中制定手术行内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CT影像诊断的脊柱外伤在显示骨折线、压迫神经根碎骨片、椎体压迫骨髓碎骨片、椎体碎骨片和骨折椎体等方面优于MRI影像;但MRI影像诊断在椎体挫伤、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及软组织损伤检出率都明显高于CT影像;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中,采用CT影像诊断与MRI影像诊断各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不足,两种影像诊断相结合,可取长补短,能对脊柱外伤作出更准确、更全面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涛.MRI诊断脊柱损伤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86-87.

[2] 邹刚.脊柱外伤患者112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87.

[3] 邓海.CT和X线在脊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78-79.

[4] 伏云,孙宗琼.脊柱爆裂型骨折的CT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3):152-154.

上一篇:高校远程教育范文 下一篇:生产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