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4 11:06:17

医药技术创新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9-0392-03

我国医药产业明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西药中97%以上是仿制产品,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面对市场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均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但是,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仅仅靠一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并且必须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近年来,医药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这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也出现了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集群是提升医药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加快医药发展的有效途径。医药产业集群凭借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技术创新优势,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1 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

1.1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多元化

制药企业属知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础是药学、医学和化学等相关知识的结合,医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市场开发和销售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技术创新,这些环节可能涉及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等相关部门。这种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必然也是个多元化的过程。

1.2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遵循“阈值理论”

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成为稳定的输出,而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才能承受。国外的大型制药公司为了维持一定的技术产出,研发投入强度(R&D/销售收入)通常高达10%~25%。

1.3 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有高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以美国为例,研发成功1个新药的费用在上世纪60年代为1.3亿美元,到21世纪初已达6亿~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6倍。风险也日益增大:一个化合物自合成到进入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仅为数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进入Ⅱ期临床时还有4/5遭淘汰;上市后盈利的品种并非100%,仅为30%,其中能以高价独占市场的更少。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而且专利药过保护期后,还要面临非专利药(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因此,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即便是专注于自主创新的跨国制药巨头,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也常不足以承担创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2 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的优先扩散、风险的分担、人才的流动与相互学习等等。医药产业集群很好地弥补了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缺点,下文分别从环境优势、成本优势和学习机制优势三方面阐述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

2.1 环境优势

2.1.1 制度环境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资金、人才,而是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他指出,“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象征,其内核就是创新企业的栖息地,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的制度安排,环境宽松,各类专业人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只有科学的制度“土壤”,才能产生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严格的行政监管是医药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征,政府政策对集群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度大环境,在集群内部也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旨在为集群内处于初创阶段的医药研究机构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而教育培训体系的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

2.1.2 竞争环境优势

集群内激烈的竞争为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市场经济规则下,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而竞争会随着市场上参与企业数量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的相对狭窄的地理范围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路线还是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前者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

2.2 成本优势

2.2.1 基础设施的公用性

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成本优势之一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公用性上。如同城市有形的基础设施一样,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必须由当地政府来提供,并服务于整个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提供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的无形服务机制。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而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和互补性使得在知识创新行为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能够方便和经济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和设施,同时也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分担了固定成本。

2.2.2 信息获取的低成本

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各个医药企业之间的往来比较密切,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相对真实,这就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行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创新的盲目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这些信息可

以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获取。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产业相关性,且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其中一个企业技术的改进和变更,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企业发觉和效仿。因此,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比集群外的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占有更大的优势。

2.3 集群内技术学习机制优势

集群创新系统构筑了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平台,它能够促使集群内知识流动机制的形成。弗里曼在研究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机理时发现,集群内部存在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其中非正式网络对集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隐性知识的溢出是主要通过非正式网络实现的。

2.3.1 正式沟通优势

正式沟通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教育和培训以及研讨会等。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开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一直被集群研究者认为是知识溢出的最重要机制。研究成果表明,企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程度越高,技术流动的速率越大。在医药产业集群中,具体劳动力流动的路径一般发生在:横向上生产同种药品的竞争性企业或合作性企业之间;纵向上原料药或化学中间体生产企业与制剂生产企业之间及生产企业与集群内的公共服务机构或机构之间。集群内部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当然,过度流动或流失则会破坏知识的时间持续性积累规律,导致学习绩效下降,进而削弱企业的R&D能力。正是这种劳动力在医药产业集群内的流动,实现了集群内的技术学习,成为集群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互动的重要形式。

2.3.2 非正式沟通优势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按照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可编码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两类,其中隐性知识占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隐性知识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主观属性,因此在传播形式上受到限制,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隐性知识的交换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行为,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具有隐性知识交换的独特优势,为不同企业之间的员工创造了很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非正式交流既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渠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播的,这些非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比正式交流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网络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大量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更新。

在医药产业集群中,许多最新的、超前性的知识或者介于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清晰知识之间的知识,都以未编码化的知识形式存在。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埋在社会之中,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例如药品生产中的技艺和能力,企业内部的秘密和诀窍,市场前景的判断与人才的选择,在何处向何人取得需要的知识,如何融资,如何开拓市场等。通过非正式交流,这些知识能快速、有效地传播。

3 发挥医药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措施和建议

3.1 完善集群内的服务体系

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是医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大量集中,更有集群内企业和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建立一个规范的服务平台,将集群的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完善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加入集群内。张江“药谷”现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共有科研人员8 580名,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40%,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完善的支撑保障系统。

3.2 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力度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大。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功能的存在和作用是技术创新得以持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功能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优惠政策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作为,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并形成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持续激励。在发挥医药产业集群的基础创新优势方面,政府有很大的作为。吉林通化市通过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利措施,解决通化医药产业集群中诸厂商面对的共同难题,包括政府允许中小企业在通化发行股票、提供融资、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和工商管理扶持政策等。上海浦东新区政府也通过实现快速审批、提供咨询服务、对外交流等措施为园区内的医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浦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3.3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因子分析;技术创新能力

医药制造业有着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是典型的研发驱动型产业,研发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可是效率低下和重复投入已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1]。珠三角作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地区之一,已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然而相比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上都较弱,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医药制造业发展与竞争的核心。

1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相比于发达国家,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起步相对较晚。该地区拥有康美药业、白云山、信立泰等多家A股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且技术创新能力各不相同。研究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珠三角乃至全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且有利于其他地区调整其发展思路。只有依靠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医药制造业中的地位。为了分析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参考现有期刊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收集情况,共选取10个二级指标,建立如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见表1。

2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珠三角和长三角作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地区,已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3]。所以本文选取珠三角地区与同为我国医药制造业重要集聚区的长三角地区共35家A股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剔除2011年之后上市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年报。本文运用SPSS19.0作为因子模型计算软件,对构成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2.2数据的因子分析

2.2.1验证适用条件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35个样本上市公司、10个评价指标按照表1中指标构成计算而得到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65>0.5,Bartlett球形检验P为0.000<0.01,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2.2.2提取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一般取特征值≥1,且累积因子贡献率≥60%。由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累计的方差贡献率达74.215%。由此可见,提取4个公共因子后,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4],故选取4个公共因子对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2.2.3因子命名表3为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经正交旋转分析所得到的旋转成分矩阵。从中可知,第一个主因子主要在X1和X7上载荷值较大,这两个指标描述的是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称为创新投入能力(F1);第二个主因子在X2、X3和X5上载荷值较大,这三个指标是管理能力的反映,称为管理创新能力(F2);第三个主因子在X4、X6和X8上载荷值较大,这三个指标描述的是企业在经营运行上的投入,称为营运能力(F3);第四个主因子在X9与X10载荷值较大,这两个指标正是创新产出方面的反映,称为创新产出能力(F4)。2.2.4计算因子得分为了解医药制造业各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回归法得出因子得分函数。表4即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表达式:F=0.20884F1+0.20255F2+0.17590F3+0.15485F4,经计算可得出综合得分,根据得分给各上市公司做综合排名,如表5所示。

3结果分析

3.1珠三角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不高

珠三角地区共13家A股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数量上就与长三角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珠三角地区对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两方面的得分明显不如长三角地区,从而导致综合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较弱。此外,珠三角地区的13家企业中,重视研发投入(包括人才和资金的投入)的企业,其综合创新能力均较高,这也充分说明创新投入能力的重要性。

3.2翰宇药业2015年表现较为突出

从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上来看,排名第一的是翰宇药业。公司无论是在创新投入方面,还是创新产出亦或是营运能力上得分都较高,每项创新能力均排名前十,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均很强。公司拥有一支留美博士后、博士、硕士专职研发团队,与30多家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有90多项专利,34项在研项目。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占营业收入比例10%以上,实力不容小觑,当之无愧被评为具有竞争力企业。

3.3创新投入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

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合表达式可以看出创新投入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投入能力的系数最大为0.20884,说明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营销费用投入率对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进行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企业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的投入,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自身创新活动做好前期的铺垫,其中资金资源表现较为突出[2]。创新投入能力得分上,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神奇制药、康缘药业、恒瑞医药、信立泰和众生药业,其中属于珠三角的企业有2家;排名前十的企业中珠三角地区共有6家,说明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创新投入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

3.4技术创新能力差距大,存在地区差异

根据表5可知35个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总体有限,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得分系数都较低,很多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为负,并且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最高的翰宇药业0.97分而最低的天目药业为-1.17。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企业中,珠三角地区仅有翰宇药业、健康元、信立泰和国药一致4家企业,这些均说明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4结语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能力不足,创新产出不高,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较弱。珠三角地区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包括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除此之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对技术创新的正确引导也是必须的[5]。

参考文献

[1]项莹,曹阳,茅宁莹.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上海医药,2013,34(9):52-56

[2]虢政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3]曹阳,柳鹏程,邵明立,等.长三角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与经济,2011,24(4):22-27.

[4]孟光兴,鲁汉玲,沈枫.新药研发市场导向性量表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13,22(5):505-508.

[5]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系统工程,2009,27(12):67-72.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15-02

随着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医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与人类生命健康相关的特殊行业。随着“非典”、“禽流感”等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和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使命也不断迫切,技术创新已成为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竭之源。医药技术创新是伴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外的医药技术创新始于18世纪末,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并掀起技术创新的热潮。由于我国长期以仿制药为主,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已成为至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的SWOT分析,有利于医药企业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对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1)中药自主创新优势。

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悠久的中药实践史。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逐步应用,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技术创新平台。与西药自主创新相比,我国中医药产品具有更大的知识产权优势,更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2)人力资本比较优势。

研发人力资源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全社会创新优势的增强,我国相对大规模、低成本、高素质的研发人力资本优势逐渐凸显,为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仿制药成本优势。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上市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由于仿制药研发投入少、风险低、周期短,疗效可替代原研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仿制药市场的开发。虽然我国的仿制药起步较晚,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并且我国医药企业可通过原料药到制剂的产业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本竞争力。

2.2 劣势(Weakness)

(1)创新决策能力弱。

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以模仿创新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稀少,同行业间低水平重复竞争严重,这是由于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能力不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医药研发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创新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成败,多数企业因此不敢进行创新项目的决策,避免风险大的创新投资项目,结果导致医药企业的创新决策能力较弱,而过分依赖于仿制药的开发。

(2)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新药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上市后的监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临床研究阶段。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34.5亿元人民币,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有1.48%,而跨国制药公司的该比例达10%~20%。因此,对于高投入的医药行业而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将严重影响医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人才匮乏。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执行者,而我国医药企业一直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上也与国外医药企业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约为1.5%,而欧美国家在20%左右。此外,医药企业还缺少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措施,使得创新人才大量流向外企,从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药品专利申请数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但真正完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却很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的只有2%~3%。医药企业研发主体意识薄弱,大部分的新药研发活动由高等院校及国家科研机构承担,但由于医药技术创新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现象,阻碍了医药技术创新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y)

(1)医药市场需求扩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药品需求在大幅增长,药品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国家之列,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已达到药品消费的50%以上,老年疾病用药及医疗需求的增长将成为医药企业药品研发的新方向。此外,各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型疾病的出现也推动着医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2)仿制药发展新高潮。

据统计,2012年到2015年全球将有631个专利药到期,专利悬崖期的到来为我国仿制药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由于仿制药流程简化、成本较低,不仅可以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支出,还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国家都鼓励仿制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医药市场对仿制药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3)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药创新研发、产业化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题,大力推进医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内涵和质量水平。此外,国家政策对中医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政府通过全面推动现代中药发展和创新药并重,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给中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4 威胁(Threat)

(1)跨国药企进军仿制药市场。

在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放缓、新药研发困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仿制药市场的扩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开始进军我国的仿制药市场。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在研发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制药企业的进驻将加大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压力,并给我国仿制药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2)中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很多国家对中药尚未完全认同和接受,中药材在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因此很多国家对于中药进口设置了技术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此外,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发展中草药,占据了较大国际中药市场,对我国中药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威胁。

(3)国家医药相关政策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多次药品降价,并且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来进一步的降低药价,使医药企业的利润一再压缩。与此同时,新版GMP的实施也对我国制药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版GMP的严格要求下,众多难以完成改造的中小医药企业将面临淘汰,现有企业也将面临生产成本提高和药品价格倒挂的难题。

3 结论

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SWOT分析,充分认识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合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2,23(3):121-125.

[2]施伯琰,王英.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8,11(8):1007-1008.

[3]吴海霞,李野,赵双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中国药房,2006,17(19):1452-1454.

[4]孙利华,张敏,左根永.试论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药业,2004,13(1):25-27.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1.1样本及数据来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施行,2008年又作了补充和解释。因此,本文选取2008-2012年沪深股市中进行了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投入,且产出为正的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剔除了2008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以避免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上市前后部分企业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最后,5年共纳入466个样本,主营业务范围涵盖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企业类型,包含国有和民营资本,企业规模不等。可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样本统计见表1。表1数据样本统计(个)Tab1Statisticsofdatasampl(enumber)项目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合计2008年522914952009年532912942010年482914912011年512517932012年52261593

1.2指标选取

计算技术创新效率需要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指标。投入指标一般包括人员和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一般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考虑到各上市公司年报的信息披露形式与会计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披露程度不同,故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

1.2.1人员投入。近来,国内外研究一般选择科研机构活动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等指标作为对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反映。但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限,为统一数据口径,本文采用年报中所公布的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数量作为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指标。

1.2.2资金投入。本文所述及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为3种: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技术升级是指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绝大部分公司在“在建工程”科目的附注中披露了生产线改造、设备改造和技术改造等明细,因此本文选择在“在建工程”科目附注中披露的当年技术升级投入作为投入指标。“无形资产”科目的附注明细中包含了引进或者购买新技术的情况,本文选择在“无形资产”科目附注中技术引进的当年增加值作为技术引进投入。技术研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本文选取多数企业有科目附注的“研发支出”或“开发支出”作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指标。

1.2.3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的产出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知识产出一般由专利申请数来反映,而经济产出则由新产品的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来表示。但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专利和新产品产出情况都不全面。而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营业收入,因此本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作为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分组比较的参考指标。结合现有研究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本文选取9个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如表2所示。

2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2.1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规模

整体考察2008-2012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总体情况。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创新投入占比)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2012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平均资金投入已占到主营业务的8%左右,其中研发投入约占1.4%左右。可见,虽然总体创新投入有增长趋势,但研发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从技术创新投入的种类来看,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3项投入的规模均在逐年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改造的投入仍然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升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厂房建设等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技术研发费用和技术引进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可见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的能力还不足。

2.2技术创新效率

在上述投入产出水平下,本文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型,将2008-2012年样本企业的投入指标X1、X2、X7和产出指标Y1、Y2分别代入,利用DEAP-xp1软件计算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各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从时间序列观察,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总体技术效率值(crste)呈曲线上升的变化规律,在2009年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在2010年和2011年出现了连续回落,2012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升高。这一波动现象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的不同步造成的。2008-2012年,纯技术效率呈较明显的连续上升趋势,但规模效率却呈曲线下降的趋势,拐点分别出现在2010年和2012年。由于技术创新效率是一个相对值,发展水平较低,产出规模较小,但在投入规模也较小时,其规模效率就有可能较高;相反的,投入规模加大,但产出能力没有跟上,就会导致规模效率减小。可见,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盲目加大创新规模的投入,对高效合理的创新方式和模式的探索不足,导致创新产出能力不够,总体创新效率不高。进一步观察技术创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S+若为产出松弛变量,S1+则表示变量Y1的产出不足;S-若为投入松弛变量,S3-则表示变量X3的投入冗余,以此类推。由此可知,我国绝大部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医药上市公司均存在投入冗余和经济产出不足的情况。创新活动中投入的人员、资金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出,进一步证明了盲目扩大创新投入的规模并不能有效改善产出不足的情况。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术创新的模式路径管理,提高投入资源转化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效率的创新路径分析

不同创新路径是否会对医药上市公司的效率产生影响?以效率为导向应该采取何种创新路径?本文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模式一为只开展技术升级活动;模式二为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研发活动;模式三为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引进活动;模式四为同时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升级和技术研发3种创新活动。通过对比4种模式下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来分析最优创新路径。

3.1不同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比

本文以X3、X4、X5为分类筛选指标,将每年的样本企业按四种模式分组后重新组合,形成四个面板数据,将投入指标X1、X2、X7和产出指标Y1、Y2分别代入,利用DEAP-xp1软件计算4种创新模式下的创新效率平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观察可知,四种模式下的技术效率均小于0.5,纯技术效率在0.5左右,规模效率大于0.5。可见,虽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规模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纯技术效率的不足使得总体创新效率低下,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效率。对比来看,纯技术效率以模式四最高,模式一略高于模式二、模式三;模式三的规模效率远高于其他3种;技术效率最高的为模式三,其次为模式四。在同时开展3种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些较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专利申请工作,而有些则没有开展专利申请保护活动。本文在采用模式四的企业中进一步对比了有专利申请和无专利申请两种情况,其技术创新效率如表6所示。可见,有专利申请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效率总体要略好于没有专利申请的情况。

3.2创新路径分析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其开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本文将技术创新分为起步、发展和稳定阶段,探索每一阶段最优的活动组合,从而得到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最优路径。

3.2.1起步阶段。医药上市公司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高,技术升级是目前采用最多的形式。为适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管理的要求,跟上医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展技术改造和升级活动是医药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进行技术升级是比较保守的做法,投入和产出都相对较低。从当前的企业运营情况来,只进行技术升级能达到略高的纯技术效率,是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起步阶段的良好选择,能为后续技术创新活动奠定良好的硬件和制度基础。

3.2.2发展阶段。只进行技术升级虽然能达到略高的纯技术效率,但是其规模效率较低,导致总体技术创新效率偏低,不利于企业进步。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对比模式二和模式三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总体技术效率,技术升级加引进的模式都要高于技术升级加研发的模式。这可能是因为在技术引进的模式下,国外引进或国内购买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新产品的转化率较高,投资回收周期也较短,因此可以提高创新产出,从而提高效率。而研发一般投入大、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因此,医药上市公司进入技术创新发展阶段时,应在开展技术升级的基础上下首先考虑技术引进,然后再开展研发活动,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最优选择。

3.2.3稳定阶段。在3种创新活动同时开展的情况下,企业的纯技术效率达到最高,但规模效率有所欠缺,从而导致总技术效率偏低。在当前投入冗余较多的情况下,规模效率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投入来实现,但纯技术效率仍然是制约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入技术创新的稳定阶段时,要将提高纯技术效率作为最终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技术升级、引进和研发,使其相辅相成,提高产出能力。此外,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尤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既有利于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增加产出的有效途径。综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是医药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路径选择上,技术升级是医药上市公司开展技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外部市场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开展技术引进活动,既是增加新产品、提高产出的良好选择,也可为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奠定基础。当企业自身吸收转化了一部分外来技术以后就需要开展第二次创新,结合引进的技术开展自主研发,进一步增加创新产出。在整个创新投入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专利申请把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衡量的创新产出,从而提高创新效率。

4结语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正面临良好的行业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通过新药研发、非专利药改进、新技术开发等途径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创新效率是衡量技术创新结果的重要指标,以效率为导向,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投入转化。而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虽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规模逐年提高,但是多数企业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缺乏高效合理的创新模式路径,创新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医药上市公司分为4种创新模式,对比不同模式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可知,纯技术效率以模式四最高,模式一略高于模式二、模式三;模式三的规模效率远高于其他3种;总体技术效率最高的为模式三,其次为模式四;模式四中有专利申请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效率总体要略好于没有专利申请的情况。由此得到医药上市公司最优的创新发展路径,即以技术升级为基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展技术引进活动,然后结合引进技术进一步开展自主研发,增加创新产出,并在整个创新投入过程中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专利申请把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衡量的创新产出,全面提高创新效率。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04-02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医药市场更加开放,大批知名的跨国企业不仅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还全球同步申请新产品专利以及上市注册。鉴于国外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我国企业将面临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我国药企务必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迎接跨国药企的挑战。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对于医药产业,创新更是企业的生命线。世界制药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展轨迹表明,只有不断推出创新药物,才能使企业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才能在医药产业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我国医药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药学临床试验、生产供应、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技术标准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全面深化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增长速度快,规模呈逐步壮大的态势。在现代化创新药物研究过程中,我国技术平台体系学和科领域框架基本构筑完成,显著提高了我国创新药物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快速走向国际前沿。我国的药学临床试验、生产供应、基础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国际融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

医药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技术经济活动。企业的设备调整和研发等大部分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商业银行考虑到贷款安全性,在未见到明显企业生产效益时,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贷款给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然而企业的资金更多是用于生产经营,这使得医药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一旦资金供应出现问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必将受到严重威胁。

2.2 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

在新药研发的早期,如果有五千到一万种化合物可供遴选,一般在进入动物实验期后,大概只剩下250种,至于到临床实验阶段就只剩五种,最后能够报批的只有一种,而且这种情况还被认为是稍微比较幸运的。而即使进入试验阶段后,药品安全性不够或疗效不确定等都会导致新药随时“出局”。施贵宝公司曾经投入数亿美元,开发历时12年的“洛布卡韦”,遗憾的止步于上市之前的Ⅲ期临床试验,一个被人们认为对抗乙肝病毒极具疗效的药物就此夭折。因此,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对新药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3 药品生产实现的不确定性

即便是一项已取得审批证书的新药,想要转化为实际工业化生产活动,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新药的生产技术对工艺设备要求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一种新药的投入生产需要重新确定连续生产的设备和环境参数;另一方面,由于无法精确计算合理的动力、原料等消耗参数,而单单从经济、技术方面确定消耗参数,如质量稳定性、供应及时性,都可能因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而带来生产不确定性的问题。

2.4 市场销售的不确定性

新药市场的投入开发,同样耗资巨大,丝毫不亚于新药的研发,成败难测。一种新药投入到市场,不论是对原先的药品进行替代,还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都存在对新药的认同感的问题。是否能在预定的费用和时间内为患者和医生所接受,事前无法作出准确而充分的预测。新药上市后,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即便是一个前途光明的药品也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例如雅培公司的诺美亭、拜耳公司的拜斯亭。药品的市场管制、竞争激烈程度以及行业政策等因素环节,都可能对药品销售的造成困难,甚至最终导致药品退出市场。

3 提高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发挥政府与企业双方的作用,改善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使其进入创新推动的良性循环。

3.1 政府需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1.1 政府要加大对医药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盈利本领弱,经济规模小,许多企业无法承受新药研发的高投资与高风险。如果仅仅依赖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将十分缓慢。政府应当对医药企业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的采购优惠政策,优先考虑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多管齐下的调动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1.2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由于新技术开发,并应用到新药研发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投入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瓶颈,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资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投资体系,做到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引导、银行贷款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大量充足资金。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有效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吸引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在我国设立医药投资基金。

3.1.3 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建立产学研联盟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根据我国医药企业目前的状况,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有必要借助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专业性人才、攻关经验优势和设备,组建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合作平台以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这样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企业要努力成为创新主体,必须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3.2.1 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面对新的挑战,企业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使企业研发费用占运营业务收入比重有幅度较大的提高。在使用和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基础的上,努力进行消化和吸收,尽早研发出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3.2.2 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必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预测,在分析自身能力与市场形势的基础上,选择联合研发或者自主研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企业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药企有较大差距,人员、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创新能力底子薄。因此,要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同时医药企业也必须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彩龙,徐怀伏.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J].创新管理,2008,2(9):50-54.

[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3-137.

[3]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2010,9(8):9-13.

[4]王川,陈涛.医药企业生产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J].管理天地,2003,116:62-64.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从嵌入性和区域创新系统(RSI)两个层面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解释。嵌入性理论认为经济行为不仅受到经济体系的约束,还受到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6]。创新活动的组织既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创新体系受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逐步社会情景化[7]。社会资本是决定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社会资本来源于创新体系的区域嵌入性[8]。有学者研究了德国和英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网络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三种资本的提升与跨国公司创新体系的区域嵌入性密切相关[9]。RSI也印证了创新体系的本地化过程。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地化交流能加速隐性知识共享和扩散[10]。非正式关系网络是集群中知识流动(特别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非正式关系网络在频繁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11]。集体学习是创新组织的重要特征,但集体性学习带有高度的心照不宣的性质[12]。通过本地化的集体学习,吸收全球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外部知识的学习强化了本地集体学习机制,在本地与全球的互动之中创新能力逐渐提高[13]。继承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分析框架:①产业知识基础。知识基础决定着产业边界,通常包含知识可获取性和累积性双重维度,可获取性反映了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累积性反映了新知识创造依赖历史积累知识的程度[14]。②行为者。企业R&D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是构建长期稳定技术创新体系最有效的渠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需要政府支持才能长期稳定[15]。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行为者,而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是支撑行为者。③本地关联与交互作用。主体行为者与支撑行为者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构成本地关系网络。④本地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行为者的意识、行为以及行为者之间的关联与交互作用起到调节和限制作用。

2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2.1.1产业知识基础

知识可获取性用区域行业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三项指标测度;知识累积性用区域行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研发机构数和资产规模比重来测度。

2.1.2主体行为者本地化

对主体行为者本地化的评价从创新资源区域集聚程度和区域企业间集聚程度展开。用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创新投入区域集聚性。用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创新产出区域集聚性。用完成单位R&D经费投入的企业数和完成单位R&D人员全时当量的企业数衡量创新投入在企业层面集聚性,用完成单位发明专利企业数和单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数衡量创新产出在企业层面集聚性,其逻辑是完成单位指标所参与的企业数越多,创新资源在企业间越分散,企业间创新竞争越激烈,反之创新资源集聚于少数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

2.1.3支撑行为者本地化

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跨国公司知识溢出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用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经费、金融贷款,大学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分别衡量政府、金融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对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2.1.4关联与交互作用本地化

关联与交互作用是行为者之间进行资源交换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关联水平和校企合作水平进行测度。用医药制造业的产业供给系数和产业需求系数评价产业关联水平;用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衡量校企合作水平。

2.1.5本地制度环境

用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度、行业准入政策、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测度制度环境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度用知识产权纠纷结案率衡量;用通过GMP认证企业数、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数衡量医药制造业行业准入政策情况;用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和区域医疗机构就诊人数对本地用药需求进行测度;用区域私营经济户数和区域私营经济资产规模衡量本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2.2评价方法与指标处理

本文选取了众多指标评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为规避指标之间相关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三级指标的量化结果[16],进而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以合成二级指标水平,采用同样方法合成总指数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进行量化。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复杂变量,如供给关联系数和需求关联系数,借鉴谢子远等研究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7];借鉴刘凤朝等的研究[18],利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对大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领域=医疗卫生领域”且“发明人国省名称”,且“发明人:大学不包含公司”,并对检索结果排查;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数的检索条件为“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发明人国省名称”且“发明人:大学包含公司”,并对检索结果排查。

3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实证分析

3.1权重确定

根据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评价。主体行为者权重最高为0.42,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更多体现在主体行为者本地化上。其中,创新资源区域集聚度权重为0.21,创新资源企业集聚度权重为0.05;支撑行为者本地化权重为0.34。关联与交互作用本地化权重为0.35,产业关联和校企合作对本地化贡献均较大;本地制度环境权重为0.34。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地化贡献较小为0.06,行业准入政策对本地化贡献为0.22。产业知识基础权重为0.15,对本地化贡献最小。知识可获取性对本地化促进作用大于知识累积性。

3.2结果分析

计算“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各地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均值,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本地化水平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类地区。(1)省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非均衡性。①第一类是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包括江苏和广东。两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逐渐提高;第二类是本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山东5个地区。这些地区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也逐渐增加;第三类是本地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贵州10个地区;第四类是本地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安徽、福建、江西、广西、云南和陕西6个地区。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逐渐降低。②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本地化水平逐渐加深,而内陆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都较低,且本地化水平逐渐减弱。(2)省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差异。考察2001~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在大学、企业和校企合作的分布和企业创新竞争度情况①。各地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差异性体现在创新源和创新竞争程度两方面(见图1、图2)。①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企业发明专利比重超过70%,占主导位置且日益突出,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②本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北京和上海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大学占主导,大学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但企业发明专利比重逐渐增加,企业创新竞争度逐渐降低。浙江、天津和山东的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创新竞争程度不高,但大学和校企合作的作用逐渐提升。③本地化中等的地区。辽宁、湖北和福建的大学占主导,但企业和校企合作的地位逐渐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度有所降低。在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重庆、四川和贵州地区,企业占据主导但创新竞争度较高。④本地化低的地区。校企合作在安徽和福建的地位较为突出,企业创新竞争程度较低;江西和广西的企业居主导,高校和校企合作并不突出;云南和陕西的大学和校企合作占主导,企业并不突出且创新竞争较为激烈。

4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构建了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主体行为者本地化、支撑行为者本地化、关联与交互作用本地化、本地制度环境与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呈现出较大的正向关系,上述四个因素构成了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关键因素;②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的非均衡性,各地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大体分为四个等级,进而发现把第一和第二等级、第三和第四等级分别视为本地化高和低的两大类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内陆创新体系本地化水平都较低,并且东部沿海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逐渐加深,内陆地区医药制造业创新体系本地化逐渐减弱;③各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差异性,这种模式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本地化水平高和低两大类的区域之间,即使在同等级地区之间,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也不同。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仅对同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了定量研究,未对不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进行对比研究。因此,研究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产业差异性及原因将是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从医药上市公司数量来看,1993年第一家医药公司上市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有179家,营业收入共计5644亿元,同比增长14.4%。从地域分布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医药上市公司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华东六省份(江浙沪、鲁皖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占全国医药上市公司30%。从股权性质方面,由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国有股占股比例均较高,但随着一些民营和私人资本的注入,医药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平均比例在逐渐下降,2010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国有性质比例为53%,到2013年这个比例为47%;从股权集中度来看,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2007年为53.62%,2010年这个比例降低为51.96%;从资本结构方面看,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2008-2010年的分别为50.78%、47.51%和43.77%[2],可见平均资产负债率呈下降的态势,医药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而较忽视债务融资。总体来看,医药上市公司虽然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占比不大,但是在股权和资本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本文将结合公司治理理论,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

2研究假设

2.1股权性质

公司的股权性质是公司治理中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国有性质的公司而言,国家性质的股东处于控制地位,除了与非国有股东一样会关注公司资产的保值和回报以外,还会关注就业、财政收入等社会性问题。因此国有性质的股东在多种因素的约束下进行决策,而私人企业则更多关注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更能集中经济力量进行研发创新。

2.2股权集中度

公司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大股东持有较高的股票份额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公司运作的收益对大股东的影响远大于小股东。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但是技术创新关系到公司长期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大股东对技术创新活动有更高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实力和动力去收集信息,对创新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在股权越集中越有利于技术创新。2.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独立董事的设置是为防止内部管理人员做出有损于少数股东和公众股东的利益的主观决策,而具有独立董事资格的人员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因而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与经验为公司的发展和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创新行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因此独立董事的设置能够正向的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2.3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

高管人员是公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高管人员并非都为董事会成员,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或薪酬方面的激励,能让经营者尽可能站在股东的角度进行利益取舍,在经营的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因此高管人员受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的影响较大,薪酬越高往往越能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高效地整合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4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

董事长关心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以及企业的长期业绩,而总经理是通过聘任制的形式确定,聘期一般3-5年,因此总经理往往更关心任期内企业经营业绩和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是总经理在进行资源分配和决策时所担忧的,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可以规避所有者与人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把握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

3研究设计

本文以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与中小板、创业板在企业规模、股本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要求的不同,为保证可获得数据的一致性和真实性,本文选取主板市场的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对数据进行了筛选。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医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创新投入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股权的差异、股权集中度的差异没有对创新投入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独立董事和高管人员年薪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医药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加慎重,必须充分考虑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保证独立董事对市场环境有较为精准的把握,对创新机会有敏感的洞察力;同时必须保证独立董事能够按时出席股东大会等关系公司重要决策的活动,董事会成员应充分考虑和尊重独立董事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独立董事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资本投入方面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与股权激励相比,平均年薪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公司关注对高管人员的薪酬设计,同时可以考虑通过设置多种激励手段对高管人员进行激励。

医药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近年来,由于国家药监局实行GSP管理规范,加强了对医药公司的日常监管,各医药公司也在此情况下加强了药品的质量,为药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方法还是传统方法,缺乏科学的创新。本文从一些方面对医药经营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1供应商与现营药品的管理

医药公司需要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医药公司现有的供应商的资质证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确定供应商网上资质证件更新信息的准确性,对供应商的无不合格公告和违法公告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供应商公司的资质证件缺乏有效性或者到期没有进行信息的更新,或者存在违规违法的行为,则应当立即中止与其合作,避免公司药品经营受到影响。对于医药公司现有经营的药品品种,在管理过程中要设立药品质量档案,安排计划对现有经营的药品进行生产批准文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药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核查;对于已入库的药品,要定期对其说明书上文字、图案、标签的变化情况进行审核,对于没有经过首营产品重新审批的药品,要对其外观的质量状况进行核查,注射药品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见异物;医药公司要定期上网对现营药品的质量公告的状况进行核查,对于出现的变化及时备案。对于没有及时进行注册文件审批更新和没能及时根据GSP规范进行药品质量标准和说明书更新的产品,应立即中止经营,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合法性,降低医药公司的经营风险。

2技术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产品的质量,因此,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以技术管理上的创新作为基础,提高管理效率。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需要走技术协调的路线,以此来加强医药公司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会为人们带来学习、生产、生活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药品的质量。

3买入药品管理验收

3.1加强对买入药品的验收医药公司对买入药品要实行严格的验收,需按照国家的GSP规范的要求和公司的规定,对买入药品实行逐批的抽样验收,对于双批号的合箱药品需要分开进行验收并进行登记,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合箱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记录批号,如果药品品种没有出现合箱的概率为零,则需要查询该品种供应商的质量。一般来讲,在药品的生产中出现合箱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如果供应商所供药品没有出现过合箱现象,在存在人为改变生产批号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混批现象,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出现混批现象的药品按劣质药品处理;如果供应商所品的合箱现象在包装上没有体现,则在出厂和运输途中必然出现混乱,导致分不清合箱的产品。在发现供应商质量问题而退货的情况将为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因此,医药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药品的验收。

3.2加强对到货产品检验报告的检查根据国家GSP规范的要求,医药公司买入首营药品时,需要对供应商买入同批药品的合格质量检验报告单进行检查,对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与审核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检验项目的一致性进行核查,如果出现检验报告的检验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或者检验报告的检验项目少于质量标准的情况,则应立即中止该产品的买入验收工作,避免对公司产生影响。针对现营药品品种,需要定期要求供应商提供同批检验报告,对报告进行严格的核查,从而保证现营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安全性,当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时,需要立即中止该品种的买入。

4医药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上一篇:税收征管理论范文 下一篇:系统控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