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8 17:07:15

医药经济

医药经济范文第1篇

一、泰州医药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㈠总量指标优势明显。截止2003年底,全市列统医药生产企业已有100余家,涉及药品生产、药品包装、医疗机械等多个门类,2003年全市医药工业产值94.84亿元、销售84.46亿元、利税19.04亿元、利润12.94亿元,分别占全省当年医药工业产值359.5亿元、销售360亿元、利税68.24亿元、利润38.93亿元的26.3%、23.8%、27.9%、33.3%,四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分别比位居第二的苏州市高15%、17%、71%和115%。这在全市六大主体产业中是唯一的。

2003全市27家列统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略)

㈡骨干企业作用突出。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龙头,加上江山制药、济川制药、苏中药业等四大企业构成了泰州医药板块的主体,四家企业的产品生产集中度占全市的94.01%。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2003年完成销售60.5亿元,利税10.5亿元,入库增值税3.5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列前五强,去年综合竞争力测评列第一,利税排名居第二;江山制药是全国VC“四强”中的“老大”,也是全国医药工业出口十强企业之一;扬子江、江山、济川三家企业均跻身2003年全省医药十强企业之列;江山制药、济川制药和苏中制药2003年利税均超过1亿元。2003年“四强”企业入库增值税达4.47亿元,比上年增收1.27亿元,入库增值税占全市工业增值税总额的15.8%,增收额占当年全市国税收入增量的24.35%。

四户药品生产企业2003年度主要经济税收指标(略)

㈢重点产品市场扩大。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产品10个,3000万到亿元的产品10个,1000万至3000万的产品27个,8%的重点产品占全市药品销售总额的60%。

㈣技改改制力度增强。近三年来,泰州医药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投入6.2亿元,GMP改造投入7.5亿元,扬子江药业三年投入近10亿元;实施了一批国债项目和“双高一优”项目;10家企业进行了资产收购、兼并或重组;今年,扬子江药业城和苏中药业园已先后启动建设。上述举措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医药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全市98%的药品是从GMP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㈤技术创新初见成效。目前泰州医药企业共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药物研究机构7家,中高级药物研发人才150多人,与全国5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全市累计有67个药品剂型通过认证,累计获得新药证书56份,其中一类新药13个,二类新药10个,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泰州医药工业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走势

㈠从国内医药工业发展动态看:截止2003年,全国医药经济已经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五年间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4%,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8%,但今年以年,国内医药工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受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产销增幅均有所回落;二是医药产业“两极分化”加剧,生产集中度和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排前60位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6000多家企业的32.9%,沿海七省市占全国销售的52%,利润的6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转移生产和产业聚集的中心;三是重组做强、资本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一批目光深邃的先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寻找联合、兼并或参股、控股的对象,实现超常规的资源聚集;四是全球排名前20强的跨国医药企业已全部进驻我国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药品已占国内医院用药的45%左右,国外制药企业还在我国设立了纵多的原创型研发机构,目前仅上海就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约80家,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口药品关税将下降10-15个百分点,对“洋药”的高关税壁垒即将消除,国内医药企业必将面临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五是国家关于药品价格调整政策的不断出台,整顿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措施,GMP改造后扩大产能的压力等,导致医药行业必将产生一轮新的“洗牌”。随后国内医药产业将步入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㈡从全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看:全省各地医药工业“群雄竞起”的格面基本形成。如苏州市外向型医药工业发展迅猛,葛兰素史克、礼来、普强、碧迪、百特等国际知名的跨国医药公司纷纷落户,已形成两个医药外资企业群,2003年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而我市只有3家;无锡市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已有一家,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已经形成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等三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南京市因区位、环境和人材优势,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也十分迅速,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恒瑞、正大天晴、中金等已成为旺盛的经济增长群。

㈢从泰州医药工业运行质态看:在总体形势和经济总量暂居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发展隐忧:一是多数医药企业规模仍然过小、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实力较弱,与此相关联,一些企业股权结构不甚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窄,表现为"仿制"品多、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三是利用现有优质资产嫁接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程度较低,全市医药工业利用外资不仅总量较低(数据?),而且水平不高,特别是与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合作仍然是空白;四是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五是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主要企业产品价格下调、销售增速下滑、税收总量减低的迹象有所显现。

三、泰州医药工业纳税能力估算分析

㈠2003年纳税能力静态分析

1、理论分析(计算推断)

以全市列统药品生产企业(27户均为一般纳税人)为对象,按照纳税能力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工业增加值扣减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值,来推算内销产品的增值税税基,按当年实际出口额与现行出口退税率来推算出口退税总额,由此可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

根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度,医药制造业列统工业增加值324754.5万元,存货增加值11940.8万元;根据国税部门统计这27户企业净出口价值66781.88万元(按约等于出口销售额计)。由此进行计算:

①内销产品增值税税基=324754.5-11940.8-66781.88=246031.82万元

②以增值税17%的税率作为标准税率,这内销部分纳税能力为

246031.82*17%=41825.41万元

③以13%作为出口退税标准税率,推算出口退税总额为

66781.88*13%=8681.64万元

④推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为

41825.41+8681.64=50507.05万元

2、实证分析(纳税实绩)

根据国税征管信息系统数据查询显示:2003年度,27户医药行业列统企业共申报应征增值税43232万元,共办理出口退税2924万元。

3、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的对比,医药企业的实际纳税能力(46156万元)虽低于理论纳税能力(50507万元),但两者还是比较接近的,表明在实际征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部因素,对医药企业的纳税能力产生影响。

㈡泰州医药企业税源走势分析

1、主要企业近五年税收增幅及收入弹性走势分析。

主要企业1999-2003年增值税入库情况(单位:万元)(略)

通过比较主要企业(四户)5年来增值税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比值(即增值税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主要企业近年来增值税弹性系数均在2.5以上,远远高于1的标准,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相当大,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该弹性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空间正逐步缩小,受内部结构调整、外部宏观调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增长幅度已逐步放缓,趋近于经济增长幅度。

2、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分析

通过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上表略)可以看出,这四户企业无论实现销售还是实现税金的同比增幅均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增幅,滞涨现象已经开始显现。扬子江药业集团增幅趋缓的原因一是抗生素销售额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达45%以上,主产品的降价必然带来销项税额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当期应纳税额;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进项税额增加,1-6月申报抵扣进项税额22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2万元,增长23%。济川制药由于该企业产能扩大,截至2003年底该厂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了GMP认证,2004年已研发4种新产品,加之该厂狠抓营销队伍的建设,在全国设立了178个办事处,销售数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由于重点企业一些大型技改项目启动较晚,施工时间较长,预计今后三年医药工业销售增速将有所减低,医药行业税收增长对泰州国税增长的贡献度也将有所减弱。

3、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分析

2003年,药品生产列统企业(27户)实现销售53.93亿元,实现增值税应纳税额7.79亿元,总体税负为14.44%。其中主要四户企业的(内销)税负分别为:扬子江药业15.37%,江山制药9.75%,济川制药14.92%,苏中制药14.19%。药品生产企业税负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是价格机制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药品价格管理相对比较宽松,除列入医保的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最高限价也有较大利润空间)外,其它药品放开管理,由市场机制调节,目前全行业定价普遍较高;二是抵扣限制较多,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试验成本以及技术改造投入都很大,却并不能在增值税进项部分抵扣,间接增加税负;三是流通体制的影响,当前药品流通环节的费用较高是普遍现象,高费用带来高价格,因而造成税负居高不下。因此,对我市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目前药品降价空间十分有限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一些配套的改革措施出台,如实现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自主技术创新等,税负普遍偏高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改变。

四、推进医药工业经济税源可持续较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1、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国家应加大对医药科技的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及固定资产投资上给予必要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重大医药科技课题和国家一、二类新药的资金投入,在制定所得税政策时应考虑合理的税收优惠抵免。政府应积极探索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在招商引资的方向上,应注意把重点放在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上。

2、深化改组改制,激发企业活力。要破除一切歧视性和限制性的政策阻隔,通过进一步改革所有制结构,畅通国有资产退出和民营资本进入医药生产企业的渠道,鼓励民资加快进入医药行业,引导有针对性地嫁接利用外资,逐步使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成为泰州医药工业的主体。

3、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级。四大医药企业应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政府应运用经济和财政等手段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聚合生产要素,加快自身发展;加快发展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抗癌类、生物工程类、维生素类和新型中药制剂等新兴产品,积极推动省、市、企业三者联动,建设以扬子江药业和江山制药为龙头的苏中地区中成药与原料药产业带。

医药经济范文第2篇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国药汇网www.省略/中国第一个多对多医药企业专用电子交易平台。

医药经济范文第3篇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5.08亿元,同比增长28.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7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5065.54亿元,同比增长28.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4787.62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50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5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1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0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6.7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76个百分点。

一、医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5.08亿元,同比增长28.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7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372.31 亿元,同比增长13.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企业数为586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3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38.7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77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3.4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93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53.14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1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7914.60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9.19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2561.4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41.00万元/ 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5065.54亿元,同比增长28.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4787.62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50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51%, 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1个百分点。8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00.44亿元,同比增长18.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38个百分点。2008年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05,比上年同期降低1.86点,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低6.08点。

(四)盈利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0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6.7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76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面为21.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3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5.8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98个百分点。

(五)企业景气指数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6.00,低于上年同期10.30点,比同期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高12.30点。

(六)投资情况

2008年1~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40.06亿元,同比增长27.1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80个百分点,增幅比同期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低6.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28%,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二、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医药管理部门职责逐步理顺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管理相关部门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原则,落实国务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

2008年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以及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的规划、政策、标准拟订和组织实施等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8月29日 卫生部 《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明确卫生部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新设立“医疗服务监管司”和“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9月3日 药监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标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进入到具体组织实施阶段。对药品的受理、审评、审批三项职能的权力进行了分离。9月12日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首次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职能,正式《2008年度中药材扶持项目申报指南》,明确2008年度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优质中药材生产发展以及生态药材产业发展。

这一系列的调整,理顺了卫生部与药监局、发改委以及工信部在医药监督管理与具体操作方面的权力划分;确立了卫生部对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法制建设和综合协调责任,以及对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实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保障管理职能的统一和融合。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此次调整注重医药卫生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医药一体化管理,有助于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同时,此次调整加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由此引发医药市场内生需求大面积扩容,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卫生部新设立的“医疗服务监管司”主要是为了在新医改方案制定过程中,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更有效的探讨,除此之外,还体现了卫生部在医院管理方面决策和监督权分立的理念。另外,卫生部还就药监局划转过来的基本药物制定工作新设立了“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下称“基本药物司”),其目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来说,组建“基本药物司”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地,对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医改方案“3+1”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之前政策的条块管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一直处于半停滞阶段,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仅仅是一部指导性目录,“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制度”也只是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的条文。“基本药物制度司”成立后,将负责遴选约500 种临床常用药物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并确定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规范使用,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可及和廉价,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实现科学管理。

第二,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基本药物司”的管理内容涉及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全方位流程,将基本药物的管理上升到制度化水平,这对于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由于基本药物要满足临床80%以上的药品需求,市场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制度性的安排,要通过招标定点生产。对于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自己的产品能否进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生存空间。另外,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销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而且企业不用支付临床促销费用,国家还会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能获得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资格的医药企业将构成重大长期利好。

(二)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2008年3季度,我国药品安全监管领域迎来重大突破。2008年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这是我国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首部白皮书,集中展示了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果,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有利于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当前状况、现行政策和改革思路,促进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药品安全监管的现行体制、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药品供应状况、质量安全状况和国际合作交流情况。白皮书指出,我国已改变缺医少药的局面,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方面,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围绕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制定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我国高度重视中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制定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中药监管,推动中药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除此之外,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药品安全活动,为维护世界各国消费者用药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使我国现阶段的药品安全尚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各级政府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努力推动药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白皮书的发表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并对我国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透过白皮书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获得很大发展,但仍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因此,白皮书的发表指引了我国医药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通过逐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改革来加强药品安全风险的防控,同时努力提升我国药品研制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我国医药行业产业架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制药业环保标准日趋严格

制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制药行业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2008年3季度,我国制药业的环保问题再次提上日程。8月1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下称“《标准》”)开始正式实施。《标准》按照产品、生产路线分为六类:包括《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和《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标准》要求制药企业将污水处理到一定水平才能排向自然水体和污水处理厂,这迫使制药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并建设沉淀池、曝气池等相关工程,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源头削减控制的重视,因此,制药企业将为此花费很大一笔资金作为前期设施投入。另外,《标准》中规定现有企业自2010年7月1日起执行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也就是说随着环保治理的推进,后期实现污染物达标要求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前期实现污染物达标的成本,这意味着制药企业后期新增排污处理费用将直线上升。因此,《标准》的实施对制药企业而言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支出,而今后制药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将会逐步成为产品成本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不同企业类型来看,《标准》的实施或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中小制药企业来说,企业流动资金有限,承担环保达标费用的能力欠佳,受产能所限或将无法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因此《标准》的实施或将导致中小制药企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国有制药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大,有雄厚的资本做支撑,又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其环保投入能力相对充足,因此《标准》对国有制药企业的影响,在于对环保治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而对企业竞争力影响不大;此外,大部分国外制药企业以显著的环保治理效果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制药企业可以以此为鉴,加强环保治理,以环保理念赢得市场,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标准》的实施会对制药企业的规模产生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控制制药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是环保国策的重要构成,从这个角度看,《标准》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制药业的集中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有较大改善。因此,《标准》的实施对制药行业来说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四)“重大新药创制”继续受到政策扶持

2008年3季度,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正式启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的申报,释放了该项目持续受到政策扶持的信号。

专项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由国务院组织实施的,是落实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专项共设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5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专题,申请在所属专题下按课题申报。专项实施年限截至2020年,“十一五”规划阶段将重点支持新药研制和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

目前,经过两次课题申报,本专项“十一五”规划内容已全面启动实施。该项目铺就一条我国医药行业的新兴之路,即通过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使我国新药创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并推动医药行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由此,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也会与日俱增。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脚步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脚步。2008年9月3日,媒体报道新一轮药品降价政策已经进入发改委的讨论议程;9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意见》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总体方向以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大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为核心;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原则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主要措施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药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085-05

[Abstract] Economy is the ke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ducation and TCM economy,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that is, TCM economy pushes forward education, and TC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CM economy development, thus to think about the way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and reflect on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TC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C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mbination educ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CM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Economy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近年来,教育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教育过程渗透着经济的元素,经济活动活跃着教育的基因。不管是从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包容性增长所期望建立的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审视,教育与经济都应该实现双方的协调互动和高度融合[3]。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把握它们相互联系中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1.1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社会经济活动,是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同样,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构布局等也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变化也会反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5]。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教育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来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影响着对教育的投入,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总量就越大,对教育的投入相应地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布局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结构。教育要得到经济的资助以便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其布局结构,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解释经济增长的变量[7]。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的。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从而使新式的劳动工具迅速进入生产部门。同时,通过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保证了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8]。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们的生活观念相应的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的消费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都将通过推动经济的发展来显现其威力。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使人们获得了强有力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无知者变成有知者,如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后,人们的视野从肉眼可见得狭小范围扩展到了微观世界、宇观世界,人们思维方式跟着发生了变化,能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10]。教育作为知识产生和传播部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提供部门,在综台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教育。

2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偶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但若是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走,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作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板块的中医药行业,利用天然植物药剂,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观点,对人的疾病进行标本兼治,恰恰是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寻求自身发展要注重的优势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1],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而要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研究中医药经济与中医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

2.1 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中医药经济对中医药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中医药经济的规律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中医药疗法作用缓慢,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着循序渐进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多地需要比西医更有效且更少毒副作用的疾病治疗都倾向于使用中医药,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在回应诺贝尔奖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获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荣誉”。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中医药已经加快走上世界的步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中医中药开发利用将在全世界出现“新浪潮”,中医中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2]。中医药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中医药教育更快速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中医药教育已经走出了古老的口耳相传单一授徒的传统模式,走向了规模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新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独立建制的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很多留学生专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中医升温,给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显著提高,而中医药保健品由于其天然、绿色、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正成为人们保健活动中的一种时尚追求。药膳食品、特制滋补品等都是中医药在保健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人们为了防病、减肥、增智、增力、明目、固齿等原因选择中医药保健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中医药医生的指导,正确选购药品、选定用药量。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保健健康发展的瓶颈。然而按照市场规律,巨大的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必将推动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向前发展。

再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经济,这是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天然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投入少、收入高,促使中医药种植经济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趋势,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药材的种植数量、质量都对经济收入有较大影响,为了获得更加高的经济收入,积极研究环境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中药材种植数量质量的变化和对中材药在实用中用量及疗效的影响。广大种植户积极接受中医药教育,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医药种植经济也成为推动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虽然我国的中医药教育在专业口径过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13],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中医药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和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4]。此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中医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畸形,必然影响中医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受西医发展的冲击,中医药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可以量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起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正确认识中医经济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发展中医药经济、推动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谋求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

2.2 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是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从以单纯性的防病治病为主转向以维护和增强人们群众的健康、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加快,中医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烙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谓之“中医药经济”,比如早几年“银黄口服液”的上市,曾使全国中药材市场金银花的价格多年间都持续飚升[15]。中药由于其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广大人们群众的青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学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养生、治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这都依赖于高度发达的中医药知识[16]。但由于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医药市场已经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要想保持我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中医药教育。

首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广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规模。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广大人们群众只知道中医药,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00%,随着西医的传入,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崇尚欧洲国家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中医药的发展一度走入低谷。中医药教育出现过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解放之后,中医药才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年来,对西药的毒副作用的认知,对中医药知识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中医药源于自然、不用添加剂、完全按照系统的观念,用相生相克治疗方法,从整体上解决疾病的根源所表现出来的疗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医药对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又有着独到的技艺;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大自然”,倾向于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17]。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18]。这使得许多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中医药的传承中来,极大地带动了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如市场上中医药美容保健、延年益寿产品的畅销生动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人心的状况。随着中医药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其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深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中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到西医的冲击,而且还受到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医”的冲击。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深挖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如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按照WTO准则的要求制造中成药等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来完成。我们知道教育的深度是劳动者个人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量。劳动者中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这种强大的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想使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只有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深度,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继承中医药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炼中药材,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提升中医医生的素质。

再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医药的现展同作为手段和方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19],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使其成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生力军,必须要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力度。只有当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使得其能够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站稳脚跟,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中来,那么中医药事业将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并极大地提升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中医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有近5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由于高等中医教育的价值平衡可以由其所引导的实物(获得高等教育的中医从业人员)平衡体现出来,因此,当中医医疗市场逐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中医教育便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获得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平衡[20]。当前中医药教育在开发中医药经济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但是,由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人才缺乏、技术陈旧,使得很多地区出现了“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尴尬局面。为了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第一,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接受中医药教育是重视保健的当代人的必然选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医药既是中国人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同时,更为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只有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医学成果,才能既保持中医药的传统,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新成果。

第二,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中医药发扬光大。对中医药的教育,既要重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继承,更要强调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越来越多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疾病正侵蚀着人类的肉体。在中医药教育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有敢于“勇立潮头”的勇气,积极投身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中医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最终才能带动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与各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汲取当地的医学成果,遵从当地的医学习惯,才能快速地融入当地,实现中医本地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传统中医药中“重直觉”的诊断方法不可否认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坚持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望闻问切”使从中医药诊断疾病开始就走向标准化道路,是发展中医药经济的应有选择。同时,对药材的采购筛选也要采用标准化建设,建立严格的质量体系,这样才能扫除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路障。

第五,在中医药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勤读医典,多学历史,重视实践。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地掌握中医药中的精华,必须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勤读古代医学之集大成的医典名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勤动手、多思多问,重视中医的实践应用,坚持辨证思维能力与临床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中医药的精华,才能在面对其他各种民族医学的挤压过程中站稳脚跟,最终达到促进中医药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4-29.

[2] 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1):153-155.

[3] 刘笔利.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1):141-144.

[4] 彭腾.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05(3):107-108.

[5] 李国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能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1):6-10.

[6] 王家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30-36.

[7] 闵维方.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17-26.

[8] 迟景明,何晓芳,程文,等.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1-7.

[9]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 陈卫东,王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灰关联度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28(3):194-197.

[11] 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12] 丛春雨.论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C]//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1.

[13] 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14] 王思民,元伟靖,张桓.中医院校高等专业设置原则以及与社会对接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2-2253.

[15] 陈书太.亟待扶植的中医药经济[J].卫生经济研究,2005 (7):32-33.

[16] 刘阳.浅析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职业,2015(8):25-26.

[17] 倪项根.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医药学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0,21(2):47-48.

[18] 周蔓仪.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914.

[19] 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04,22(2):42-51.

[20] 龚学忠.从经济学角度看高等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2,21(2):14-15.

医药经济范文第5篇

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我国医药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我国发展医药教育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培养单一规格的人才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医药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医药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期望,促使教育体系必然进行调整,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随之扩大。

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对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办学效益不高、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医药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主动树立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计划体制下供给导向型教育观念和制度已经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医药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市场、学生生源市场,由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办学思想迅速向需求导向型思想转变,即形成市场观念。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面向医药市场办教育。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将医药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要求,做好医药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认真研究了解政府部门中长期医药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办教育,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这样医药职业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层含义是开门办教育的思想,按市场规律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较长的周期性与医药技术发展变化的迅猛性矛盾,决定了在校职业技术训练的滞后性,这要求我们用开放的观念,依靠市场,加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观念,利用医药服务市场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性人才,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原理应用于实践、使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状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医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找准了自己位置,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技术特色,才能走出层次教育的困惑,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技术更新之快,特别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是客观现实。要按照工作需要、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终身教育观取代终结教育观。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自己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三、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职业技术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青少年学生、社会成员的就学需要,调整学校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做到三点:一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要紧密围绕医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通过不断努力,使所有专业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学院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提高就业率。三是以能力为本位。学院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赢得社会和企业青睐。

四、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工作。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整合利用双方资源,互相开发人力资源、实训资源、专业资源,引导学校把课堂开办到车间里,企业把研发机构、培训机构设置到学校里,使学校真正成为医药技术研发的中心,企业真正成为实训教学中心。双方互惠互利,凝聚合力,形成推动力。

深入开展校校联合。医药职业技术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益,推动学校之间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医药学校规模小、实训设备少、办学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

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派学生到国外培训、就业,引进课程、技术进行国内教学,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等,学校可以积累经验,增强活力。二可以提升办学层次。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形成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教师多元化,人才国际化。三可以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然,国际合作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双方在利益、资源等方面肯定存在分歧,要求我们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树立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意识,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各种公办、民营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处处涌现,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国家出台很多政策措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要扩大培训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社会化培训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和培训,开辟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道路,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门也应加强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同时注重发挥高等医药职业学校发展对中等医药职业学校的拉动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医药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扩大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

医药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药领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优势

0 前言

信息技术目前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提供有关的事物数据,包括资源、计划、预算等数据,还能通过数据的形式展示管理的成效,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实现医药领域经济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助推器。以下是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经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1 信息化在医药领域经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1.1 信息技术在对支付方式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支付手段更加多样化,在传统货币支付方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信用卡、储值、存款等支付方式[1]。这些新型的支付方式克服了传统支付方式的不足,如耗时多、支付过程程序多而复杂、需携带现金等缺点。新型支付方式更加高效、方便、快捷、安全。另外,信息技术使支付途径更加便捷,除了开启在线支付方式之外,很多医院还开通了“城市——健康卡”的系统,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进行结算、转账、存取现金外,相应的卡还能用于缴纳水电费、商场购物、进行远程自助挂号等。除此之外,信息化的应用还能实现离线支付,如使用手机短信、网络缴费、挂号等。一些医药企业甚至还与相关的信息通信公司展开合作,联合开发手机银行等,通过这些媒介完成交易。

1.2 信息技术在核算机制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促使医药行业形成全面动态的核算机制。第一,有助于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将成本核算系统与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全成本核算体系,有利于分析找到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第二,有助于建立费用转移分配核算制度。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学科协作群,如一些医院的儿科、妇产科、超声科等协作创建产前诊断中心。使用灵活多变的经济核算合计和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协作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新项目、新技术的独立核算制度,以更好地实现精确核算。另外,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实验室成本核算方法,从而有效减少了设备的重复购置行为,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1.3 信息技术在监控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优化监控管理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首先,信息技术在业务运行监控中的应用。以医院为例,很多医院建立了综合管理查询系统,并分为科主任、机关、院长等管理系统模块。工作人员可通过模块快速查询到医院相应的信息,包括患者信息、科室创收信息等。第二,信息技术在费用监控中的应用。同样以医院为例,医院可利用信息技术,针对高额医疗欠费、医保费超支等问题,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在遇到纠纷或有安全隐患时会自动提醒或预警,以便医院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1.4 信息技术在绩效评估制度中的应用

在绩效评估制度中,需对常态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动态专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绩效分析,挖掘行业潜力[2]。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绩效分析更加科学化、准确化。通过对固有成本支出、费用构成等进行分析,有效掌握节约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举措使行业走向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道路。

1.5 信息技术在服务机制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健康管理水平越高的地区,疾病发生率也相对较低,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的支出金额也相应较低。因此,健康管理所倡导的预防、保健理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医院为例,医院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了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活动,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拓展医疗市场的空间。

2 信息化在医药领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2.1 树立新的成本核算理念

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变化,实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医药领域经济管理的预算决算管理模式也应向成本核算模式发展。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模式向全成本的核算模式发展,并逐步实现成本控制以及反馈分析。以将成本核算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成为医药领域现代管理方式之一[3]。

2.2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经济效益评估体系

医药行业应充分意识到经济效益评估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经济效益评估体系,以实现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规范化管理、模糊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4]。通过以上科学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以提高全体人员的经济效益、成本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景波.信息技术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1):1012-1014.

[2]赖小惠,柯本学,许金惜.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广州医药,2010,41(01):56-58.

[3]郭斌,江田益.网络信息化在医药物流中心的运作分析[J].价值工程,2012,31(02):183-184.

上一篇:医药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药广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