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8 17:07:15

医药经济

医药经济范文第1篇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国药汇网www.省略/中国第一个多对多医药企业专用电子交易平台。

医药经济范文第2篇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5.08亿元,同比增长28.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7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5065.54亿元,同比增长28.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4787.62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50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5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1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0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6.7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76个百分点。

一、医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5.08亿元,同比增长28.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7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372.31 亿元,同比增长13.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企业数为586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3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38.7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77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3.4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93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53.14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1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7914.60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9.19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2561.4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41.00万元/ 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5065.54亿元,同比增长28.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5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4787.62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50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51%, 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1个百分点。8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00.44亿元,同比增长18.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38个百分点。2008年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05,比上年同期降低1.86点,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低6.08点。

(四)盈利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1.0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6.7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76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面为21.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3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5.8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98个百分点。

(五)企业景气指数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6.00,低于上年同期10.30点,比同期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高12.30点。

(六)投资情况

2008年1~9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40.06亿元,同比增长27.1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80个百分点,增幅比同期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低6.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28%,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二、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医药管理部门职责逐步理顺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管理相关部门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原则,落实国务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

2008年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以及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的规划、政策、标准拟订和组织实施等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8月29日 卫生部 《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明确卫生部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新设立“医疗服务监管司”和“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9月3日 药监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布,标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进入到具体组织实施阶段。对药品的受理、审评、审批三项职能的权力进行了分离。9月12日 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首次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职能,正式《2008年度中药材扶持项目申报指南》,明确2008年度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优质中药材生产发展以及生态药材产业发展。

这一系列的调整,理顺了卫生部与药监局、发改委以及工信部在医药监督管理与具体操作方面的权力划分;确立了卫生部对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法制建设和综合协调责任,以及对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实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保障管理职能的统一和融合。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此次调整注重医药卫生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医药一体化管理,有助于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同时,此次调整加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由此引发医药市场内生需求大面积扩容,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卫生部新设立的“医疗服务监管司”主要是为了在新医改方案制定过程中,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更有效的探讨,除此之外,还体现了卫生部在医院管理方面决策和监督权分立的理念。另外,卫生部还就药监局划转过来的基本药物制定工作新设立了“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下称“基本药物司”),其目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来说,组建“基本药物司”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地,对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医改方案“3+1”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之前政策的条块管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一直处于半停滞阶段,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仅仅是一部指导性目录,“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制度”也只是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的条文。“基本药物制度司”成立后,将负责遴选约500 种临床常用药物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并确定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规范使用,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可及和廉价,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实现科学管理。

第二,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基本药物司”的管理内容涉及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全方位流程,将基本药物的管理上升到制度化水平,这对于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由于基本药物要满足临床80%以上的药品需求,市场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制度性的安排,要通过招标定点生产。对于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自己的产品能否进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生存空间。另外,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销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而且企业不用支付临床促销费用,国家还会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能获得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资格的医药企业将构成重大长期利好。

(二)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2008年3季度,我国药品安全监管领域迎来重大突破。2008年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这是我国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首部白皮书,集中展示了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果,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有利于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历程、当前状况、现行政策和改革思路,促进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药品安全监管的现行体制、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药品供应状况、质量安全状况和国际合作交流情况。白皮书指出,我国已改变缺医少药的局面,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方面,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围绕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制定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我国高度重视中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制定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中药监管,推动中药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除此之外,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药品安全活动,为维护世界各国消费者用药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使我国现阶段的药品安全尚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各级政府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努力推动药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白皮书的发表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并对我国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透过白皮书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获得很大发展,但仍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因此,白皮书的发表指引了我国医药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通过逐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改革来加强药品安全风险的防控,同时努力提升我国药品研制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我国医药行业产业架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制药业环保标准日趋严格

制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制药行业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2008年3季度,我国制药业的环保问题再次提上日程。8月1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下称“《标准》”)开始正式实施。《标准》按照产品、生产路线分为六类:包括《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和《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标准》要求制药企业将污水处理到一定水平才能排向自然水体和污水处理厂,这迫使制药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并建设沉淀池、曝气池等相关工程,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源头削减控制的重视,因此,制药企业将为此花费很大一笔资金作为前期设施投入。另外,《标准》中规定现有企业自2010年7月1日起执行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也就是说随着环保治理的推进,后期实现污染物达标要求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前期实现污染物达标的成本,这意味着制药企业后期新增排污处理费用将直线上升。因此,《标准》的实施对制药企业而言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支出,而今后制药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将会逐步成为产品成本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不同企业类型来看,《标准》的实施或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中小制药企业来说,企业流动资金有限,承担环保达标费用的能力欠佳,受产能所限或将无法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因此《标准》的实施或将导致中小制药企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国有制药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大,有雄厚的资本做支撑,又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其环保投入能力相对充足,因此《标准》对国有制药企业的影响,在于对环保治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而对企业竞争力影响不大;此外,大部分国外制药企业以显著的环保治理效果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制药企业可以以此为鉴,加强环保治理,以环保理念赢得市场,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标准》的实施会对制药企业的规模产生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控制制药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是环保国策的重要构成,从这个角度看,《标准》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制药业的集中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有较大改善。因此,《标准》的实施对制药行业来说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四)“重大新药创制”继续受到政策扶持

2008年3季度,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正式启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的申报,释放了该项目持续受到政策扶持的信号。

专项是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由国务院组织实施的,是落实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专项共设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5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专题,申请在所属专题下按课题申报。专项实施年限截至2020年,“十一五”规划阶段将重点支持新药研制和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

目前,经过两次课题申报,本专项“十一五”规划内容已全面启动实施。该项目铺就一条我国医药行业的新兴之路,即通过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使我国新药创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并推动医药行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由此,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也会与日俱增。

(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脚步

2008年3季度,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脚步。2008年9月3日,媒体报道新一轮药品降价政策已经进入发改委的讨论议程;9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意见》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总体方向以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大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为核心;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原则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主要措施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医药经济范文第3篇

2007年,我国医药经济在经历了2006年的谷底后,迎来了反弹式的恢复性增长。在医药市场回归理性的同时,整个行业仍处于高压政策下,药品专项整治活动、医药新政策和措施的出台等层出不穷。总体来看,2007年是医药行业的调整年,医药制造业在规范化的进程中稳步复苏,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产业集中度提高。2008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一、医药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2007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增长,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有明显上升。子行业中,化学制药行业的工业增速提升较为明显,生物制药行业的增速小幅提高。2007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6338.22亿元,同比增长25.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73个百分点,提升明显。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工业生产分别同比增长27.95%和24.37%,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1.25和10.06个百分点,提高相对明显。中药饮片加工业增速很快,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同比实现增长20.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43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工业增速为22.65%,比上年同期提高0.87个百分点。

(二)产品销售情况

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方面,2007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收入完成5207.23亿元,同比增长24.5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9.14和7.04个百分点,增势较好。中药饮片加工业增速较高,累计同比增长达到36.8%,比上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提高6.39个百分点。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全行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减亏形势良好。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实现499.21亿元,同比增长51.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1.87个百分点。各个子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65%和49.7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29.07和49.08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利润增长迅速,同比增幅达到65.15%,比上年同期提高40.67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提高49.55 个百分点,达到52.6%。生物制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5.83%,比上年同期提高25.31 个百分点。行业亏损减少,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0.24%,改变了上年同期的增长局面。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0.21%,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亏损继续呈现增长态势,累计同比增幅为19.2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0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亏损大幅度下降,累计同比下降19.51%。中成药行业的亏损同比下降8.81%,生物制品业亏损同比大幅度下降18.29%。

(四)资产资金运营

2007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全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1.86%,增速相对较低。负债同比增长9.44%,增速相对较慢,负债率小幅度下降。资金方面,应收账款增长速度较低,比上年同期小幅度下降。1~11月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为50.21%,比上年同期下降1.34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制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2个百分点,其他子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均有所下降。应收账款方面,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应收帐款同比增长8.84%,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2.8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应收帐款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8.32个百分点,仅同比增长2.14%。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应收帐款增长9.9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应收帐款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25个百分点,达到28.05%。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应收帐款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97和2.93个百分点。

(五)影响医药制造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是医保扩容提升患者支付能力,将扩大药品需求。随着中国医改进程的加快,仅单纯从医保的增量资金粗略估算,这一数字已经颇巨。以现在的缴费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将带来每年约400亿元左右的新增药品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带来每年约600多亿元的新增药品市场。两项保险在全面覆盖后将带来约1000亿元的新增药品支付能力,约占2006年医院和药店终端纯销收入3360亿元的三成左右。进一步预测,若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的财政投入、个人缴费金额还有进一步增的可能,药品市场的扩容效应将更加明显。

二是宏观经济快速发展,调控措施影响行业。2008年医药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必然趋势。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或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闸门。由此,针对医药行业,药价问题和更为严格的环保制约在2008年需要引起重视。

三是药价下降将是持续趋势。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带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与中国医改的整体方案相配套,目前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将有几项重点。首先是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将会增加;其次,控制流通环节加价率成为今后药价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再次,有关部门有意利用价格政策鼓励创新。中国的药价改革是渐进性的,一旦医疗改革方案正式出炉,配套的药价改革时间表也会随即配套推出。

四是医改思路逐步成型。政府通过明确自己角色,将调控重点转变为“加强监管、鼓励创新、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环境将明显改善,这对于主流医药企业而言,可以说是另一个无形的市场增量。行业监管方面,药品价格体系面临新改革,旨在控制价格、保障用药;药品召回管理日趋完善,保障人民安全用药;药品外衣大换装,品牌药受益;特殊药品注册新规定出台,优势企业优势品种将进一步扩大收益。

(六)行业景气现状及走势预测

2007年第四季度医药行业景气指数103.86点(2000年=100),比三季度上升0.27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人口净增长及老龄化等因素使医药行业保持较快发展。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医药行业景气指数止跌回升,到2005年底已连续5个季度处于上升态势,共上升2.93点。但从2006年初重新开始下降,到2006年底结束。从2007年初开始再次进入上升态势,到2007年第四季度,已连续全年微量小幅上升。2008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宏观调控政策不会使经济骤然降温,十七大报告表明了政府今后对医疗和医药体系的投入将会加大,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大的政策环境还是有利于快速发展的,前一阶段出台的严格的政策法规虽然令企业经历了调整期,但产业在调整过程中提高集中度,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同步增长。2008年,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2008年中国医药经济将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预计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400亿至76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二、医药行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

(一)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64.9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29%;实现主营业务利润5,446.0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85%;实现净利润4795.6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72%。市场开发与产品销售方面:2007年公司进一步加强细化管理,扩大销售队伍,扩建营销网络。全年销售人员增加91人,新增加医院66家、药批185家、药店54家。在公司部分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比2006年增长约38%,回款比2006年增长约23%。生产管理方面:2007年公司生产方面运行良好。工艺水平保持稳定,生产成本得到良好控制,产品质量维持较高的水平,存货控制进一步加强,既满足了销售的需要,又使资金占用控制在合理水平。顺利通过了募投资金新建的片剂、胶囊剂车间及原车间所有剂型的GMP认证和换证工作,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募投资金尽快见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不仅是公司厚积薄发、强势推进的一年,更是自我超越、描绘蓝图的一年,公司发展已步上加速轨道。全年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公司资产规模继续扩大,顺利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但随着公司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落实,在“规避风险,稳步发展”工作原则的指导下,公司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在规范中求进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业绩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度公司整体呈现一个积极、乐观的良好形势。 2007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405.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74%,实现营业利润20,849.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04%,实现净利润14,610.91万元,比上年增长46.10%。

(三)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理,建立规范化流程,完善新工艺,做细差异化营销,推进精益化生产,创建现代化团队, 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2007年,公司克服医药行业整顿、原辅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等不利因素,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31.82%;利润总额67,465,665.69元,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186.32%。

(四)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国家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生产原材料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的总体背景下,公司的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在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公司进一步调整经营方向,促使各子公司、分公司协同发展,加快开拓省外市场的步伐,提升内部资源整合效率,努力化解外部环境压力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2007年,公司内部资源整合已初见成效,广州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得以正式成立, 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避免不必要的企业内部同业竞争,促进公司整体的做大做强。此次资源整合的成功将为公司后续内部资源整合积累宝贵经验。2007年,下属合资企业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公司今后在肠外营养产品的市场发展有积极的帮助。2007年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91,24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9,343.42万元,净利润14,451.3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27%、70.68%和95.56%。

(五)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所在的皮质激素原料药行业竞争过度,造成产品利润空间急剧下降,许多中小企业停产,产品供需趋于平衡,大多数产品价格在经历年初低点后,开始逐步回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升高,对于公司这样一个外向型企业的净利润影响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国家于2007年6月底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公司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由13%降低至5%,对公司出口产品的净利润影响达1000万元人民币;化工原料、能源、动力,以及银行贷款的利率上涨,加剧了公司控制制造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困难;公司搬迁一期项目的启动和试投产,造成搬迁前赶产,使公司存货和制造费用增加,搬迁后因生产工艺需要调试,产品收率不稳定,使产品成本提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司保持了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69,896万元,同比增长15%。但由于各种减利因素影响,公司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达到3,106万元和2,804万元。

三、2008年我国医药行业重要政策

(一)医疗改革

目前医疗改革的具体方案还正在讨论,具体还没有推出的时间表,预计2008年将会提出改革的纲要,在今后3~5年内按照纲要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医疗保障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为城乡所有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够尽快使城乡所有居民都能够参加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全民医保依赖于三大保险制度的建立,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1998年以来已经基本建立,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6亿人;新农合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7年底,新农合覆盖80%的县,2008年将覆盖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07年7月开始试点,2008年将开始扩大试点,2009年试点城市将达到80%以上,2010年将覆盖所有城镇居民。

(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

2007年7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并且在2007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与旧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相比,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首先增加了整个药品审批流程的透明度,减少了审批环节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其次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最后新办法还加强了对申报资料真实性的审查力度,确保制药企业提供的资料和样品是真实的。

(三)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

《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自1999年11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药品GMP 认证工作经历了制药行业历史中最重要的变革期,一大批设备落后、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退出了市场。通过认证,大幅度提高了制药行业的准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我国药品生产进入了规范化管理时代,为公众用药安全建立了保障机制。但是,随着药品监管工作的深入,药品GMP认证评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检查员自由裁量权大、缺少对被认证企业弄虚作假行为的制约、关键项目的设置重硬件轻软件、与药品注册管理要求不相匹配等问题。针对GMP标准中存在的种种漏洞,2007年10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修订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新标准的出台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四)《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

医药经济范文第4篇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论文百事通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新晨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二是弄清事实;三是遵循政策。

三、结束语

医药经济范文第5篇

一、医药经济发展的现状

1、医药工业长足进步。山高制药是县医药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改制重组,充分激活了企业的活力。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实现税收110余万元,生产销售额同比增长40%以上.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近期,该企业新增药品生产批准文号6个,投资200万元进行GMP改造,投资近2亿元在工业园区征地247亩新建厂区,企业发展势头看好,这对拉动当地的医药经济发展取到积极的作用。

2、医药商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部门引导,辖区内医药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一批新兴民营医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地大企业不断进入药品市场,为医药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德顺医药公司、江边药品配送站承担了我县农村药品主要配送任务,南华公司已经成为药品零售名牌。城乡药品供应网络健全,服务优质,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药品服务。全县现有药品批发企业各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家,连锁门店2个,单体零售药店36家,并均已通过GSP认证。医药商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达2700万元,利税300余万元。

3、经营理念与时俱进。县的绝大多数医药产业经营理念得到改变,从经营方式上看,连锁药店从无到,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药品经营大的发展趋势;从服务方式有上看,以前是等客上门,现在的药店纷纷推出免费送药、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明显改善;从开店区域上看,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已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医药网点更加合理;从管理手段上看,现有很多企业都开展了安全诚信和创优示范店建设,大大提高了经营质量,提升了经营档次。

二、医药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医药经济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低起点发展、低效益增长、低速度扩张,不能对全县经济形成有力的支撑和牵引,与医药经济发达地区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总量较小,经营规模不大。全县医药生产企业仅有1家,且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的药品品种规格不多。在现有的37家药品零售企业中,大部分销售仅在10万元左右。从经济总量上看,医药经济所占比例偏低,全县医药商业企业年销售额仅2700余万元,占全县销售业总额的7%左右,实现药品生产总值1100万元,占GDP0.5%左右。

2、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2008年,全县医药企业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平均每家仅2万余元;实现税收200余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1.5%左右,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2%左右。年销售超100万元的医药企业只有5家。

3、市场观念滞后,经营机制不顺。医药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新的经营理念没有很好地与时代同步,管理模式没有及时与现代企业管理接轨,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思想和行为,不少医药零售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在小范围内恶性竞争,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4、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县的医药企业普遍面临投入不足、设备和技术落后的问题,特别是零售药店还是家庭式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小,设施简陋。

5、技术人才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县医药企业仅有执业药师5人,每7万人才有1名执业药师从事医药产业。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药品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30%左右。大部分医药企业管理粗放落后,还是传统的坐店等客的购销方式,现代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还未完全建立。

6、地理区位劣势,竞争环境不利。县地处边远山区,不沿边不靠海,缺乏国际、国内市场的有效带动;远离大都市,缺乏中心城市消费的有效带动;企业不大不强,缺乏龙头的有效带动;没有关联度高的医药企业集团,缺乏有效的辐射和拉动。

三、医药经济面临的机遇

1、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实施提高“机关效能-项目建设年”战略,依托市被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县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争资金、跑项目的力度,这为县的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随着县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城乡人口老龄化比重的不断上升,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等因素,医药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同时,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制度的普遍建立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力推进,这都将有利于增强我县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

3、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弱化,县一批通过GMP、GSP认证的医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医药市场逐渐显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为医药经济良性发展增添了后劲。

4、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自然环境优越,具有优质的金银花、黄栀子、茯苓、天麻、厚朴等中药材资源,为药品研发、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

5、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县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内、外资进入我县的趋势更加明显,为县医药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医药经济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强化经济赶超意识。营造科学的发展观、先进的经营理念、强烈的改革意识是加快县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要很好地解决我县医药发展中难题,重点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解决医药经济发展中的思想障碍问题。充分认识不加快发展就是落后,不发展更要落后,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决策指挥科学、发展举措有力、全社会大力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解决企业因循守旧的经营和管理理念问题。彻底纠正不顾大局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开放竞争意识、合作发展意识、经营战略意识,形成集团优势,实现互惠双赢。三是要解决职能部门服务发展的认识问题。有效制止对政策执行不力、重部门利益不重企业发展,影响医药经济发展的不作为现象。进一步转变职能,牢固树立既强化监管,又服务发展的思想。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专业技术支持。要立足实际,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为医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技术支撑。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采用新技术对山高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全面提升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增强生产、销售能力;与药品科研单位合作,加大新药研发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实施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为药品生产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料。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认真抓好企业带头人、科技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3、强势推进规范管理,帮促医药企业发展。实施GMP、GSP是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的重点举措,是促进医药企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在政府给于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对认证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彻底消除观望、等待、侥幸心理,要把人力、财力全部用于认证工作。二是要切实做好医药企业的软硬件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改进等工作,确保认证目标如期实现。三是通过实施GMP、GSP,切实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医药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医药行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市场秩序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医药经济范文第6篇

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我国医药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我国发展医药教育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培养单一规格的人才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医药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医药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期望,促使教育体系必然进行调整,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随之扩大。

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对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办学效益不高、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医药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主动树立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计划体制下供给导向型教育观念和制度已经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医药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市场、学生生源市场,由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办学思想迅速向需求导向型思想转变,即形成市场观念。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面向医药市场办教育。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将医药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要求,做好医药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认真研究了解政府部门中长期医药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办教育,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这样医药职业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层含义是开门办教育的思想,按市场规律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较长的周期性与医药技术发展变化的迅猛性矛盾,决定了在校职业技术训练的滞后性,这要求我们用开放的观念,依靠市场,加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观念,利用医药服务市场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性人才,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原理应用于实践、使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状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医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找准了自己位置,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技术特色,才能走出层次教育的困惑,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技术更新之快,特别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是客观现实。要按照工作需要、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终身教育观取代终结教育观。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自己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三、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职业技术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青少年学生、社会成员的就学需要,调整学校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做到三点:一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要紧密围绕医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通过不断努力,使所有专业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学院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提高就业率。三是以能力为本位。学院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赢得社会和企业青睐。

四、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工作。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整合利用双方资源,互相开发人力资源、实训资源、专业资源,引导学校把课堂开办到车间里,企业把研发机构、培训机构设置到学校里,使学校真正成为医药技术研发的中心,企业真正成为实训教学中心。双方互惠互利,凝聚合力,形成推动力。

深入开展校校联合。医药职业技术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益,推动学校之间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医药学校规模小、实训设备少、办学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

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派学生到国外培训、就业,引进课程、技术进行国内教学,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等,学校可以积累经验,增强活力。二可以提升办学层次。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形成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教师多元化,人才国际化。三可以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然,国际合作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双方在利益、资源等方面肯定存在分歧,要求我们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树立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意识,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各种公办、民营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处处涌现,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国家出台很多政策措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要扩大培训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社会化培训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和培训,开辟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道路,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门也应加强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同时注重发挥高等医药职业学校发展对中等医药职业学校的拉动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医药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扩大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

医药经济范文第7篇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侯云德院士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上表示,生物医药经济成世界趋势,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要注重创新。

在“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对策”专题报告会上,侯云德院士围绕最新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应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侯云德院士表示,当今世界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十分活跃,老年病、疑难病、传染病治疗医药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生物医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在内的新经济业态。

基于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态势,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既要重视源头创新,更要重视仿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应重点建设综合性药物开发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市场重点打造疫苗、老年病药物、保健药物和现代中药产 业等。

此次报告会由重庆市科委主办,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共90余人聆听报告,侯云德院士听取了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日,来自北美、欧洲及亚洲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投资公司的核心决策者与高级经理人齐聚北京,参加由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主办的第三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共同探讨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与前景,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

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伍德提出,生物技术在中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市场的增长和发展,生物技术的创新都要求生物技术产生新的创新和突破。今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达到了700亿美元,预期2015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在2020年中国市场会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第一大市场。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正在稳步增长。无论是市场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提升。”格林伍德强调,BIO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总裁卓永清针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助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糖尿病、癌症、血友病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领域。”

同时,卓永清也表示,在现行监管政策影响下,创新型生物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非常缓慢,对患者及时获得安全有效的创新生物药造成障碍。另外,现有的监管审批流程和要求未能有效区分生物类似物与创新生物药,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尚不明确,而且上市后监测机制相对较弱,这就不能有效规范生物药的质量来保障病人安全。

医药经济范文第8篇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把握药品监管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要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是监管工作的基础、监管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始终把食品药品监管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以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努力形成监管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充分利用监管部门的政策和技术优势,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指导和帮扶工作,指导企业实施GMP、GSP,改善企业的硬件设施、工艺水平,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能力。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净化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环境。

二、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和监管手段,鼓励支持药械生产企业资源重组整合,做大做强

(三)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医药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国家和省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发展等有关政策规定,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支持企业资源重组整合,鼓励同行业兼并,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重点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支持国内大型医药集团产业转移我省;对在我省医药领域投资兴业的,要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在政策咨询、协调联系等方面做好服务。支持和指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达到依法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产品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四)各级药品监督机构要发挥应有作用,支持现有医药园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要加大技术帮扶力度,重点支持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园区产业的聚集效应,支持以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积聚医药资源,打造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医药产业集群。

(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等部署,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医药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主动协调,落实综合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各有关部门加强医药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六)鼓励医疗器械企业优化组合,促进医疗器械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形成有专业特色的优势企业群,加快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

(七)加大对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药品审评认证和强化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等措施,促进企业强化管理,用好用足已具备的生产条件和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医药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密切产学研联系,促进我省医药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八)加强依托在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内的“安徽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药物缓控释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免费向全省开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带动全省药物研究开发水平提高。

促进有关大专院校、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系,构建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开发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争取与长三角对接,为医药行业提供创新技术、信息、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加快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重点支持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早日通过国家认证。

(九)指导帮助企业重视知识产权,指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

支持研究机构以科研成果和技术形式入股,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造福公众身体健康的产品。鼓励研发单位与生产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举办多种形式的医药创新论坛、医药创新要素对接会及药品生产研究对接会。

四、以中药材产业化为抓手,大力促进我省中药事业发展

(十)研究制定“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按照省政府部署,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对中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化科技水平、精深加工水平、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全面推进中药产业化。

(十一)按照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道地化要求,加快全省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地域特色,鼓励建设一批道地药材基地,打牢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积极推进中药材企业申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

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对外出口。

五、鼓励研究创制新药、医疗器械,提高我省医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十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医药研发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注册申请工作予以针对性的咨询和培训,帮助其熟练掌握国家有关规定和工作技巧,提高工作水平。

(十三)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规范和完善新产品注册监管体系及研制现场核查管理,提高我省新产品研发整体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的开发上市。

(十四)在药品注册的资料受理、形式审查、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申报速度。对于抗肿瘤、治疗艾滋病的新药以及突发应急所必需的药品等给予支持和鼓励,实行随到随审。鼓励企业采用中药制药新技术。不断完善我省中药生产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体系。抓好中药新药、新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制工作,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中药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提高我省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水平。

(十五)支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制光机电一体化、新型医用材料、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十六)促进我省药品包装工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药品包装材料,对药品包装材料品种注册的申请,特别是新型药品包装材料的申请实行快速受理、审查上报,对企业申请工作给予针对性的咨询帮助。

六、支持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控、企业运作的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具有药品现代物流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并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推动我省现代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

(十八)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加大药品流通企业整合力度,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整体水平提高。重点扶持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充分运用政策导向和监管手段,推动合肥、淮南等医药物流园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国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入驻园区,利用其流通渠道和强大的辐射能力,拉动我省医药经济的发展。

(十九)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和区域性药品配送中心向农村配送质优价廉的药品,减少流通环节,形成覆盖全面、供应及时、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药品供应网络。

七、发挥技术监督优势,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二十)加快全省药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进一步拓展检验检测能力、提高技术监督水平的同时,为产学研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二十一)充分发挥技术监督机构人才、设备、技术和信息优势,采取帮扶、指导、合作攻关、共享技术资源等形式,重点支持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药械生产企业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八、积极开展面向医药企业的培训工作,为全省医药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十二)依托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人才集中、技术实力显著的优势,加大对全省涉药行业的人才培训力度,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医药产业科技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二十三)强化执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医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推进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提高药学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医药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方面的应有作用。

进一步推进药学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使全省有更多的药学专业人才获得专业技术资格。

九、构建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体系,促进皖药企业诚信发展

(二十四)引导和督促企业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大力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纳入日常动态管理。

(二十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品牌意识,培育守信典范,激励守信企业,弘扬守信行为。

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督促落实

医药经济范文第9篇

在变局中寻机遇求发展

2004年对医药行业来讲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企业面临着各种变数,在变局中寻机遇、求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膊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中国入世引发了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局,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企业成长方式的变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了企业命运的变迁;GMP、GSP认证的提速,定点药店认定的取舍,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实施给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药品招标采购和降价也给企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医药资本结构、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工、商、卫关系都在变局中寻求新的突破。具有发展优势、竞争实力、能够与更强大竞争对手直面抗击的产业和企业将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否则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寻求突破,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医药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提升整个行业素质尤为重要

入世后医药流通领域已经出现的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建立能够适应开放和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根据买方市场的特点,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企业可依据具体情况向商、经销商、直销企业、零售商、物流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要推进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股权多元化,建立真正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竞争实力

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调整,做大经济总量。今年北京市推出由104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参与的“北京工业百户国企与外资、民间资本并购重组行动”,8家医药企业位列其中。投资者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通过股权和产权并购、盘活存量资产、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并购重组。这一举措就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产存量,吸引内部资本力量,将并购过程和引资、重组相结合,充分利用机制、体制的转换和资本的力量,力促国企改革使其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实力。

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在调整完善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特别是非典之后,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消费市场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消费区域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二是消费对象进一步拓宽;三是消费选择更为宽泛;四是消费目的由防病治病扩大到健身益智;五是消费求新、求天然、求疗效好。此外,“低水平、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控制率,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国家相关宏观政策导向对企业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面临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自觉转换角色。联大靠强,尽快谋求新的生存之道。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药械市场的全面规范

今后一段时间,依法规范综合治理,净化和改善市场环境,是药监工作的重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加大对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加大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抽验和虚假医疗器械广告查处力度,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活动;整治中药材专业市场;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积极推进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加快GMP、GSP认证步伐;推进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严格药品审批和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放心。企业应关注法规的实施进展情况,诚信守法,规范经营。

行业物流发展建设谨防“虚火”

有“利润泉”之称的现代物流,近年来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各行业的物流陆续出炉,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理论研讨也方兴未艾。这股物流“热潮”所伴生的“虚热”现象,日益凸现。一是言必称大,不求实。建设盲目贪大,不讲实际,不问市场,所规划的物流体系大大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市场需求;二是行必建园,不求物。沿续构建经济园的思路,将开发新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品牌,圈地耗资巨大;三是改必换牌,不求质。一些企业为赶时髦追浪潮,不进行实质性改革,只是简单地换牌更名,其结果只是物流企业数量膨胀。在目前政府管理职能、物流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整合和统筹规划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医药企业既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又要实事求是谨防“虚火”,使物流发展真正成为企业降费增效的利润源泉。

2003年以来,全国医药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制约着医药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升。一是企业规模问题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且布局分散;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三是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五是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克服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医药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的实现与提高。为此,各地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应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医药行业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⒈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发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加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⒉推动“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为促进企业出口和国际贸易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积极广泛吸收各方投资,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医药产业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

⒋加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促进企业的战略重组。

⒌进一步健全、完善行业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准确把握行业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

医药经济范文第10篇

一、总体目标

围绕药械研发、生产、流通三个环节,重点扶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药品经营企业,努力构建全市药品研发、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现代医药物流、药品零售连锁等5个竞争群体,力争三年内实现药械生产经营销售过10亿元,将建成全省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和的医药物流中心。

二、扶持重点

(一)促进研发群体建设,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以鲁安药业、施普乐医药、特珐曼医药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医药制剂,在产业链延伸和扩大生产规模上下功夫,力争三年内有新品种进入审批程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带动我市医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研发进程,为全市的药械企业提供竞争的原动力。

(二)培育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重点帮扶鲁安药业,以本土资源为优势,以循环经济为重点,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加速企业规模膨胀,建成产值、效益、技术装备、企业管理方面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原料药生产基地。重点在鲁安药业扑热息痛喷雾制粒项目建设上给予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注册产品方面的服务,使其早投产、早见效。

(三)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医疗器械,加速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企业快速膨胀规模。积极支持环球施普乐()有限公司碘伏棉棒、速效洗牙棒项目,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好目前产品销售的有利政策和形势,拓展国内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实现生产规模快速扩张。

(四)加快发展现代医药大物流。扶持回春医药有限公司、太阳神医药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实现规模快速膨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到2012年,全市药品批发企业经营额超过1亿元,将打造成全省的重要医药物流中心。

(五)支持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充分利用市“绿色通道”优先审批、适当放宽准入审批条件等措施,大力支持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重点扶持2家药品质量有保证、品种齐全、覆盖范围广、药学服务规范的连锁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发展企业行列。支持单体药店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设点范围,实现规模扩张,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帮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政策、法规、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一是积极引导并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会等药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对接,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转让产品和技术、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走“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新路子。二是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重点医药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标准的老旧落后设备。引导企业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三是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引导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来创业,为培育大企业集团储备人才。有计划地带领企业负责人或技术人员,到国内的外资医药企业、大型制药集团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启迪发展思路,推进我市医药企业管理创新。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一是鼓励各地充分挖掘运用本地资源优势,探索建设集医药研发、生产、流通、医药信息人才服务于一体的医药产业多功能园区。对核心基地、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好的产品,敞开绿色通道,主动上门服务。二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兼并联合,引导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吸收创业投资资金、社会民间资金向现代医药产业的投入。三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对来投资的医药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技术引导服务,加快企业和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在企业筹建、扩建或新产品开发之前,提前介入加强项目和产品研发方向指导,使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投资风险。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积极帮助组织专家论证。二是推行“一事一人、一项一组”申报终结责任制,对新建企业、重点骨干企业需要到市局、省局、国家局审批的项目和产品注册等事项,指派专人全程协助办理,加快审批进度,争取项目建设和产品注册早投资、早通过、早达产、早见效。三是坚持“帮服企业联系点制度”,成立帮扶小组,确定2家重点帮扶企业,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到企业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运用政策和监管手段,对医药企业实施零距离服务,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培训服务。认真落实市局《关于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的通知》,把三季度作为“集中学习培训季”,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验收养护人员、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四)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秋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年”活动,加快数字化监管进程,全面推行市场监管网格化和稽查办案全员化,落实责任追究,对辖区内的药品市场进行全面巡查,全年监督检查面要达到100%,把市场监管的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扶正祛邪,进一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市场秩序。

上一篇:医药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药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