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 分析政策 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许宗衡.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 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8] 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41-03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biomedical industry
ZHANG Zhiran1, DIAO Tianxi2, GAO Yunhua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PLA 210 Hospital, Dalian 116021, China; 2.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China)
[Abstract]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 in Japan, the challenges that faced to some larg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are the policy reforms and foreign competitors, which are in control of Japan's bio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ublic equity investment in such field is dying down, the growth of Japan's emerging biotechnology are also encounter challenges such as funds. In this paper, the promotion of policy,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y, the capital market and the main M&A League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have been analyz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s of biotechnology in Japan have been looking ahead.
[Key words] Japan; Biomedical industry; Status quo fo development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里,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21世纪,在商业界的支持下,日本政府已出台各领域的重要政策来利用生物技术革命。日本的生物医药领域变得越来越富有竞争力和动力,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和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了新公司的成立、并购和全球合作。现分析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如下:
1 日本生物领域发展政策
1.1 出台“生物产业立国”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2002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出台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力争把生物产业培养成国家支柱产业。战略主旨是大幅增加生物技术领域的开发投资。2002年日本有关生物技术的政府预算为4 400亿日元,占政府科技预算的13%,不到美国生物技术政府预算的1/7。2006年政府科技预算大幅向生物技术倾斜,生物技术研究经费较2002年增加1倍,总金额约为8 800亿日元,主要用于巩固日本生物技术基础和培养生物技术人才。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划,其近期目标是建立一个2 36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并要创建1 000家生物技术公司和8万名专业技术人员[1]。
1.2 鼓励科研转化成立创新型公司
一直以来,日本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方面比较落后。2003年末,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成立新的商业公司和大学创办新公司。2004年4月,政府对大学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加强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商业化运作能力,旨在鼓励日本的大学技术转让。这些改革措施通过对国立大学进行重组使之成为独立公司,并且不再受教育部的监管。同时大幅度削减了85个研究所的基金,并鼓励大学更重视商业研究。知识产权的变化是这项改革的重点之一。过去专利只属于有发明成果的教授个人,而现在这些专利将归大学所有。专利所有权的变化促进了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类似于美国的Bayh-Dole法案[2]。
1.3 修订《药品事务法》加快生物药审批
日本政府通过修改药品事务法对审批政策体系进行了审定。药品事务法于2002年通过,2005年4月生效。修订版药品事务法修改了日本药品审批体系,将以药品制造为基准的审批体系修改为市场准入为基准体系。新的政策管理体系允许制药公司将制造外包给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制造商。2006年,为了增强国内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竞争力,日本继续完善其改革措施,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部(PMDA)开始审查其药品上市审批速度。PMDA于11月宣布建立能够与全球同步的药物审评系统的计划,包括分子靶标、治疗抗体和其他生物技术产品。PMDA计划到2009年新药评价人员从18人增加到110人,同时建立双轨评估体系的计划[3]。
1.4 改革金融市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生物技术的高风险、高收益特性吸引了大量的创业投资,生物技术创业企业的股份在市场上公开交易,作为创业投资就被认为成功了。日本企业上市较难,公开的最低条件是纯资产2亿日元,每股扣税前利益10日元,而实质上不到这些最低条件的5倍证券公司是不接受的,这样做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其结果则将风险虽高、却有较高成长性并最需要启动资金的创业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了。为了在公开市场创造更利于培育创业企业的环境,1995年日本开始了柜台登记特股种制度。
1.5 修订《日本商业法》促进企业并购
日本并购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停滞状况,是因为日本公司尤其是大型制药公司认为并购花费太大,相对于企业联盟而言风险更大,从而阻碍了企业经营的扩张发展。鉴于此,2006年5月开始修订日本商业法,该修订版将允许兼并方使用现金和母公司股份,此前只许使用认购公司股份,但是直到2007年5月日本公司的国外认购方案才得到通过。该法案有望使得生物技术领域加快并购活动[4]。
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1 生物科技发展居于全球前列
日本的医药市场居世界第2位,但许多畅销量的药物都是由西方国家研发的。虽然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但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急于夺回其失去的阵地。在投资集团的支持下,政府已采取了多项重要改革措施。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生物技术战略指南,促进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计划从2003年度的8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扩增到2010年2 000亿美元。
据安永公司统计,在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文献、专利申请量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全球第2位,显示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基础已经居于较为领先的地位[5]。
2.2 生物技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界的努力,日本的生物技术市场呈逐年增长态势。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市场1998年不过2 000亿日元,2002年增长到1.2万亿日元,2003年达到1.66万亿日元。2005年为6.67万亿日元,约占全球生物产业市场的10.7%,其中医药类占12.3%。如果把生物产业市场划分为传统生物产业市场和现代生物产业市场,那么2005年日本的传统生物产业市场为5.17万亿日元,其中保健食品领域约占77.9%,医药类居次占12.3%。2005年日本的现代生物产业市场为1.5万亿日元,在分布比例上,医药领域高达69.2%。这表明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从2002年到2005年,日本生物产业市场的发展速度每年约为139%。
2.3 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生物风险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完善的研发设施,近年来日本的生物风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据日本生物产业协会统计,2000年日本新创的生物风险企业达254家,2003年为387家,2004年为464家,2005年增至531家。生物风险企业涉足的领域主要有基因药物研究、生物芯片开发、功能食品制造、组织修复、再生医疗等。其中从事生物信息学等研究辅助型的企业占第1位,从事药品、诊断试剂开发及再生医疗的企业占第2位,从事环境修复技术等环境研究的企业占第3位,其后是从事转基因技术等农作物开发的风险企业。如今这些生物风险企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3 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募集
3.1 政府基金与风险投资为新成立公司奠定基础
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和加强专利保护、大学技术转让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已经开始营造了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日本风险投资氛围。企业化大学为新成立的公司筹措了大量资金。基金的资助大大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的产生,根据日本生物产业协会(JBA)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猛增84%,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有34%是以大学的创新技术为基础的。近几年来成立以大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新公司是最为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
然而由于缺乏后期研发的竞争产品,风险投资在日本生物技术领域还不成熟,近年有些停滞不前。根据Nihon Keizai Shimbun公司调查,日本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2006年3月下降了32%。除了那些广为关注的成熟产品之外,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6]。
3.2 证券市场融资使企业走向成熟
大多数的日本生物技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是在2001~2004年完成的。2004年,5家公司上市筹资的总金额为350亿日元。2003年公司上市募股的热潮一直推至2004年,但是在2004年后半年逐渐冷却下来。到2005年3月,2004年的5家IPO公司中有4家公司的股票远远低于其刚上市的价格。
从2005年开始,日本的生物技术领域IPO市场表现开始转入低谷,2005年只有第一季度的两只IPO上市,而且市场反应平平。但是,美国的MediciNova公司于2005年在日本上市,是第一家在日本上市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ediciNova公司得到了日本投资公司的鼎力支持。2006年没有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公开上市发行。
4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策略
4.1 联合以求生存
国内外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项目的增加是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增长动因之一。这些合作使日本成为生物技术和药物创新的国际中心,并在全球的药物研发中具有很强竞争力。2004年,藤泽药品公司和山之内制药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一个新的公司,称为Astellas制药公司。同年,大日本制药公司和住友制药公司宣布合并,形成了大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三共和第一制药的合并也于同年完成。第一制药三共株式会社超过了新建立的Astellas,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制药企业。年底时,帝国制药和Grelan制药合并,三菱化学和三菱制药合并。
日本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加快发展,也在与国外公司协商合作协议。2004年,日本的制药公司与国外的生物技术公司协商的交易有55笔。其中,武田公司付给美国BioNumerik制药公司5 200万美元换取一种处于临床Ⅲ期的化疗辅助制剂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售权。2006年,日本有60起日本公司与国际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大多数合作是在发现和研究领域,致力于产品流程的开发,例如武田制药公司与美国的XOMA的合作,选择了XOMA公司的多靶标治疗抗体研发项目;Astellas公司与美国FibroGen生物技术公司达成8.15亿美元合同进行贫血生物药物的研发。2007年12月,美国Quark生物技术公司与大阪大学在肾病治疗方面开始合作研究。而FibroGen公司获得了Astellas制药公司3亿美元的前期投资[7]。
4.2 全球性并购推动发展
当日本开始促进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生物医药类公司面临国内市场的挑战时,日本企业于2005年走向全球,寻找获利机会和与外国的同类公司的战略联盟。东京的Sosei公司以1.065亿英镑(1.96亿美元)并购了英国的Arakis公司,并购的公司将拓宽产品线,在临床研发的早期和晚期阶段有更多的候选产品。Takara生物公司以6 00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的子公司Clontech实验室。这一交易使Takara进入了Clontech在美国市场的交易网。2005年,武田公司以2.7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初创企业Syrrx Inc,然后又收购了英国的Paradigm Therapeutics公司。2008年4月,武田公司将重点放在收购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上,以8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illennium公司,这也是历史上日本制药企业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
4.3 技术许可获得利润
与大型制药公司一样,日本生物技术公司也在寻找各种合作以开发新的产品并获得利润。BioMatrix研究公司是东京大学的一家小公司,与英国牛津基因技术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BioMatrix有权在日本生产牛津的寡核苷酸技术专利产品并销售。同时,AnGes公司作为第一家在东京证券市场上市的日本生物技术公司,与美国的Vical公司达成协议,研发并销售其癌症免疫治疗药物。另外,日本EnBioTec实验室与Tripos公司合作,进行药物发现先导化合物核受体的研发。
5 结语
日本一直拥有雄厚的专家技术资源,包括基因分析、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糖工程、生物信息以及基因组药物创制等关键领域。生物技术园区的发展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包括正在逐步进行的制度改革等。但是,成功的关键还是有赖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产品商业化的能力。更多的药物进入审批程序、更多的全球临床试验项目将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日本政府制定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J].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3.
[2]吴曙霞,雷霆,武士华.技术预见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7,1(3):26-34
[3]郑风田. 日本生物技术产业政策评述及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06,24(Z2):30-33.
[4]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L].北京化工大学,2006:45-57.
[5]安永全球生物技术部.2005年度全球生物技术报告[R].纽约:安永公司,2006.1.
[6]安永全球生物技术部.2006年度全球生物技术报告[R].纽约:安永公司,2007.1.
[7]安永全球生物技术部.2007年度全球生物技术报告[R].纽约:安永公司,2008.1.
>>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 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 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 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 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 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 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 2006-02-09. 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 htm.
[4]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 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 彭英,姜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13 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 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 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 2014-07-10. http:///cms/jh/106695.htm.
[13] 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 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15] 左晓利,李振兴.完善中国家基金科学基金人才资助战略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17-22.
然而,就*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与国内一些医药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等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为进一步整合我市医药优势资源,加强医药产业的内涵建设,使得医药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分析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
一、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全球医药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1、全球医药市场扩张迅速
据报到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年至*年分别为3218亿美元,3642亿美元,4060亿美元,4663亿美元,5180亿美元,预测*年将达到5878亿美元,到2010年可达到76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3%左右)。
2、全球医药企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医药市场的迅速扩大,世界医药产业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等手段来提升产业规模和实力,扩大生产与销售网络、增加市场份额,这已成为当今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如美国辉瑞(Pfizer)公司以850亿美元并购了沃纳—7立伯特公司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年又以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码西亚公司,估计合并后的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80亿多美元。预计全球前70家医药生产大型公司,到21世纪中叶经过兼并重组成为15家特大型制药企业集团。
3、全球化学原料药生产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除生产专利药品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外,所需的大量化学原料药产品,纷纷以合资或合同生产等方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与印度化学原料药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原料药出口大国。
4、新药开发难度加大,R&D投入增多
当前国际上开发一个新药平均大约12年时间,耗资平均约3亿美元以上,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15.7%,而且近年被批准的新药越来越少。*年至*年新批准上市的新药(新的活性物质NAS)分别是33个、32个、26个、35个、23个。在可见,开发一个新药难度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多。
当然一个品种一旦研发成功,通过专利可独占市场十几年,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如美国辉瑞公司开发的西地那非产品*年销售额达到60亿美元。另一个专利药立普妥(阿代他汀)*年单品种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
5、生命科学的发展拓展了新药研发的新途径
各国科学家及医药产业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创制新药开拓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人类基因组工作完成后,后基因组时代的功能基因组学、药物蛋白组学给寻求新药作用的新靶点,进而为发现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众多医药企业以研发新药为目的,以生命科学新发现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展开了新一轮的新药研发竞争。
(二)我国医药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由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所组成。
1、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医药产业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已成为世界制药大国之一。*年有企业4979个,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050亿元,现价为3062亿元,与*年同比增长19.86%,*年销售额为2937亿元,同比增长17.5%。*-*年全国医药总产值平均增幅为21.2%。据*年销售额及我国人口推算,当年人均消费药品金额约为225元人民币,约相当于28美元。*年北美人均消费药品金额约560美元,日本约457美元。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对药品的需求会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2、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0%。通过兼并重组已建立起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生产经营集中度不断提高,60家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国近*家小型企业因未通过GMP认证被淘汰出局。
3、国际资本技术向中国转移
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基于拓展中国市场,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考虑,纷纷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目前全球前20名的跨国制药企业基本上都已在中国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办厂,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中心。
4.国家为促进医药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继“九五”的1035工程之后,“十五”期间除继续资助“973”、“863”项目外,国家又专门设立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并支持一批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如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和新药临床试验中心等。
二、*市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年*市医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7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58.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化学药品制造业38家,完成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3.2%;中药制造企业13家,完成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3.2%;生化制药企业11家,完成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医疗设备及卫生材料制造企业11家,完成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22.7%。
2、“十五”期间*市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十五”期间,现有的医药工业企业经过彻底改造、改建或异地搬迁重建等,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一批重大项目开始建设或投产。东药集团的“百亿企业”计划已开始实施,Vc生产能力已从“十五”初期的1.5万吨/年扩产至2.5万吨/年;于*年1月已在沈注册成立的*市诺亚迦俐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诺亚荣康生物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到2010年产值达到123亿元;新民医药工业园拟建设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计划至2010年达到50亿产值,其中已有3家通过GMP认证并投产,其他企业正在建设中;国家抗艾滋病药物生产基地正在*筹建;*天成生物技术公司计划到2010年产值达到30亿至50亿元、*诺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鸿宇制药有限公司等也都在加速建设中。
(二)*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就总产值而言还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4.7%的增幅,不仅落后于全国的增幅,也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尚未在*落户。
3、*现有的医药产业除东药集团外,尚都是小型企业,规模小,产值低,利润少,难以开发新品种,更无能力吸纳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只能生产附加值很低的老品种,重复生产。特别是经过GMP改造后,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发展受限的问题。
4、国有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还未完成股份制改造,还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5、企业技术人才老化,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我市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本市医药类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每年达数百人,但绝大部分流入到东南沿海城市。
三、加速发展我市医药产业的意义与建议
近二十年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竞相争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极大促进了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上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极大调整。发达国家已将或正在开始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诸如加工制造、原材料等工业,向发展中或非发达国家转移。而为之所替代的则是现代的、技术密集型的、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类型。诸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目前,辽宁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推动,整体经济仍然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原材料工业占49.8%,装备制造业占25%。其他新兴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只占25.2%,增长缓慢,比重较低,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中,辽宁和*已经将“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制造装备业基地”作为未来十几年的发展目标。从眼前辽宁和*工业的现状分析,这样的发展目标是现实的。然而,纵观世界产业发展模式与趋势,这样的目标在客观上自然使辽宁成为了世界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二传手。如果不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发展更具有成长性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诸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以完善或接续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不久我们可能会看到,我们就会失去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义,并再次失去与世界科技与产业同步发展与竞争的大好机遇。
纵观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我市医药产业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我市医药产业在全省是主力,占全省医药产值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但在我市的国民经济中是个小产业,容易边缘化,未引起重视。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产业办参加的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解决政策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
2、制订和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医药产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制订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对医药产品的创新,使企业生产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尤其是帮助解决医药企业的“疾苦”,解决当前企业经过GMP改造后的流动资金少问题、贷款难等问题。
3、创造和改善国内外企业在沈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合资、独资,甚至合同加工等不同方式,将国际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引到*来。同时要引进人才、引进产品,加速对国有大中型制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4、建立*医药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新品种的研发和企业的贷款补贴等。应成立基金管理小组,决定基金使用和投向。
5、化学原料药是我市的优势领域,也是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应趁国际跨国制药公司化学合成原料药向外转移生产的时机,承接国外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同时,我市的化学药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应加强源头创新,加强创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化学合成药厂开发和生产新品种。
6、根据我市化学原料药企业的现状,要抢仿一批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可以选择我国急需的抗艾滋病以及心血管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
7、我市药物制剂企业在国内都有较大影响。但多年来一直重复生产老品种、无竞争力的“大陆货”,产值少、效益低下,很少有更新换代产品。建议应充分发挥*第一制药厂的制剂生产和药科大学的制剂研发优势,加速我市药物剂型改造,投产一批新剂型的产品。
8、中药行业是我省的劣势。我省*中成药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23位,吉林、广东和四川位居前三名。然而我市的研究基础、产业布局等方面优势仍存在,应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快速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在中药种植业方面,应在有关专家论证基础上,按GAP要求在康平、法库和新民市的农村种植甘草、麻黄、黄芩、苦参、枸杞、远志、知母等地道药材。
9、生物制药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特别是基因工程产品。我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三生生物医药公司是我国在此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但困扰我市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全国该类药厂生产过剩,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品种只要1-2个企业即可满足全国需求,但我国有20多家,供过大于需而形成恶性竞争。应该创造条件使这样的企业在*做大做强。另外要提供政策环境鼓励企业研发自己的专利产品。对其他企业应大力开发预防用各类疫苗和诊断用各种酶类试剂。
10、医疗设备和生物医学材料行业的发展是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尽管当前产值不大,但潜力巨大,将成为我市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应重点扶持像东软集团这样信息与现代医疗相结合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企业,并在全市推广其创新经验。另外,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一些项目将在我市落户,其产业化将会填补我国一些产品的空白。以此为基地支持建设起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通过此中心将国外的医学材料产品引入到*。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
[9] 陈晔.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中医,2007(7).
摘 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健强,周立东. 特色 规范 创新 发展――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J].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04:4-5.
关键词生物制药;发展概况;现状;趋势
生物制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已经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1-2]。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 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3]。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部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4]。
3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
3.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4参考文献
[1] 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2] 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3] 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111,117.
关键词:协同视角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第二方阵(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方阵)。为了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具有协同创新关系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以实现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增强相关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1193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3%;在“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3.8%,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以“量的规模扩张和质的起步追赶”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提升阶段。
1.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
作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0%,远远超出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率。2011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5708亿元,较2010年的12192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图1)。
2.行业子领域药品种类相比国际较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为:基因工程药物占44.9%,诊断试剂占19.6%,抗体占15.6%,疫苗占11.9%,血液制品占8.0%。可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基本一致,产业子领域中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体,但所占总体比重比世界产业结构低5个百分点左右,而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领域所占比重要略高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Nelson & Winter(2005)基于进化的角度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它具有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属性,它不仅包括纯技术范畴的变革和创造,而且要有相协调的制度提供支持,只有技术和制度两者很好地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创新得到可持续的进化和发展。
1.提高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有力度的产业化资金投入,是实现高端生物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应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方式,为相关企业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扶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
2.协同创新以实现选择性重点突破
国家应大力支持以人源化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核酸药物及干细胞为主的生物治疗品种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的协同研究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我国应该抓住难得机遇,瞄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系列的生物医药研发方法和关键技术模式,积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破除国际厂商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联合我国相关企业,在技术协同创新理念下,实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
决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众多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若其中存在某些短板,那么组织创新的效率或绩效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银路,程跃.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5):136-14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24
[5]Jae Kuk Ryu,Hyo Sun Kim,Doo Hyun Nam.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rug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5)
[6]汪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5):392-395
[7]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9.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2010,21(10):18-19
[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报告,2014-2015
[9]Jiamin, F. (2014).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or China's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Model. Journal Of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6(5): 477-485
[10]中研普华.2012 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8-14
[11]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知识经济浪搏天.新滨湖报.2010-06-29(1)
上一篇:培训体系搭建与管理范文 下一篇:在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