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1 15:27:53

影子教案范文第1篇

①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④学习欣赏文章美。

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欣赏文章美。

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教师:录音机,磁带(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声音要轻,创设温馨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不会有太大困难,可指导学生边讨论边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再归纳出文章情节步骤,教师板书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美。

①组织学生讨论,欣赏文章美感。

a.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第l题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理解第2题,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练习一出示的两种说法让学生评判。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对练习一所列出的两种理解,应该肯定都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总结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布置作业

①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表达出学了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影子教案范文第2篇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3.审视教案对幼儿的适切度。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兴趣和认知水平,发现教案中是否有与幼儿实际距离甚远的活动内容。教师应用审视的目光来辨别哪些内容必须增、删、调整和替换,使教案转变为更适切于幼儿的活动内容。

影子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学科 单元教材 集体备课 课堂生成 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6-01

1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就是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以一人分析为主,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安排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作出简要分析,阐述对教材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最终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等方面达成共识,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教材分析的主讲人,要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至少要教过本册教材,在常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单元内容相一致。

2 疑难问题研讨

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教材单元体系明了,易掌握,教师只需个案备课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活动主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在集备的时候提出来,集体讨论并得出统一的解决方法。如四年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个活动主题“影子”,在测量完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竿子的高度的数据,书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做一个统计图,并把两个顶点连接起来,看能有什么发现。大家对这个图要说明什么问题很是不解,有的老师说能证明太阳的高度,夹角是多少度就是太阳的高度,有的说是为了证明书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的认为说明了物体的高度是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由此可以算出大树、楼房的高度等意见。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但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主要应该是什么呢?经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就可以了,“确定太阳的高度”和“计算大树、高楼等的高度”作为预案,学生想到了再作适当引导。这样针对突出的问题,学尺度,避免了个别课堂偏离教材,忽视重点的现象。

3 课堂生成反思

教学前的备课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的预设,还没有落实到课堂中,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会生成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这些课堂的生成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备课中对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引领,学生真正带到探究的兴趣,研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比教师预设更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在备课阶段,忽略了某个环节或细节的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的尴尬等。不管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并把这些反思作为一种对备课工作批判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贯性。而集备中教学反思的交流更是教师共同修正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说,课堂教学生成反思作为一种集备形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而写教案又是在备课阶段要花去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全校的科学课只有一个人上。三年至六年四册教材,教师要写四本教案,近160课时,写教案量非常大,很多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写教案的状态中,冲击了钻石教材和未完准备的时间,花大量时间、仓促写出的教案往往存在着环节设计不科学,机械摘抄,过于简略、备用不一致等问题,失去了教案的实用价值。要想让教师在应付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准备教具等方面,就需要把教案设计也作为集备内容。其方式之一可以是,在个人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备时交流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然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讨论出比较科学的设计思路,最后由几个人分别誊写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内容,再复印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二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指定的教师写好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再全体讨论、修改教案,再成稿复印。以上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写教案上为教师减轻一定的负担,但是统一的教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教师还要在教具、环节设计等方面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附在教案中。这种附案包括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对教案的修改等。因此,写好附案才是这种集备方法的关键。

这种统一备教案的方式,可以为没教过教材,不知从何入手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可以为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供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机会,是提高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影子教案范文第4篇

如进修学校韩校长所言:“新手教师才会尽可能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进教案。”我也是这样过来的,而且遵照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备课和授课。在一次进修学校下乡送客的学习中,我听了宁春艳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她说:“用‘优秀教案’来上课,学生基本能听懂。照本宣科和重复书本标题的板书教学模式应该值得反思的。”她鼓励和支持我们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要有自己的独立创新。

今年9月份,我送走了毕业班,迎来了一年级的小朋友。面对天真幼稚的孩子们,我想我的教学思路要有创新,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我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好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该学的知识要学。在这里,我只能谈一点自己曾经探索的过程和不成熟的做法。

一、教学环节的突破。我采取了先预习,提出问题,释疑,补充的几个环节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让大量的课外读物走进课堂,课前都要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以课本例题为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地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四、对作业进行了全新的调整和安排。即不搞“一刀切”,突出个性化。

五、教学手段的创新。采取动手操作,即兴表演来优化教学过程。如讲第9课《影子》时,我先用手在墙上做出几个小动物(如:狗、大雁、羊、孔雀、兔子)的影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问学生想不想学呀(生答想)。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积极性,从而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然后进行游戏教学“踩影子”,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学生辨认影子的方向,知道影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影子,什么时候没有影子,让学生在玩中找到答案。

在教学口语交际《该怎么办》时,核心词是“怎么办”。我采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理解怎样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

影子教案范文第5篇

一、备课情况

(一)存在问题

目前,各科、各位教师备课成果的展示形式分别为:手写式、打印式、经验创新式。从检查结果来看,三种备课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并且问题还很突出:

1、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教师未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展示不出来。听课后,拿不出教案,或者教案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根本不着边。(学区领导在期初听课检查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从积极意义上讲,由于工作忙,光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或者是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非常有自信,课虽然备了,但是没有书写教案。可以定性为没时间写或没必要写。从消极角度看,可能未研究教材,未设计教学过程,未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没有任何准备就上课了。两种角度看问题,哪个角度更贴近当前备课的实际状况。教师自有公论。

2、三种备课形式,都存在达不到学校要求的问题

打印式、经验创新式教案,原封不动的多。打印式教案,还有课堂实录的影子。经验创新式教案问题更为突出,学生变了,你未做任何修改,未做任何创新设计。不说你上课如何用,如果领导问我,创新在哪?我如何向领导解释?手写式教案,过于简单,基本的教学过程都看不出来。

(二)今后要求

1、必须重视:认真研读教材,读明白教材,读透教材。教师首先明白教材;充分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其意图。实际上,备课就是你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这些知识分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在课堂分几个步骤来落实。想一想,你的备课是这样进行的吗?(个人认为,对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运用可以,但也要研究一下如何适应本班学生)

2、重温要求:见《新学期备课要求》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3、听后必查:每节听课后,在与教师交换意见前,要先看一看教学设计。

4、自查整改:每位教师要对照备课要求,结合今天点出的问题,进行一周的自查,确保教案是合格的。必要时,需要做一下弥补。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一)总体情况

1、作业整体情况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共查了语文作业本、同步训练、习作(低年级小本本);数学作业(低年级教师同步训练);英语、科学同步训练、作业。未考试科目未查。主作业都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语文同步训练完成效果及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学生完成质量较高(书写及正确率),老师批改及时。学生及时做了修改,有教师改后再批的过程。当然,各班送的基本上上很突出学生的作业。

(二)今后要求

1、语文、科学、英语同步训练做到统一要求,集体讲评,重点辅导(重点题型、重点学生)。语文习作(小本本)必须保证每月两次。可以实现每学期8次的最低任务。

2、数学作业量应该大一点,用教辅用书中的一些题型弥补其不足。同步训练,教单班的老师要统一批改,教双班、双科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同学互批、重点讲解、习题选用等角度)。

3、美术、社会等学科也要按照要求有作业。保证每课一次。

4、必须强调书写,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技能应在平时作业别加以重视。“一练一育”活动的提出,为的是引起全体教师、各科教师的重视,为学生提供集中练,老师集中指导,在教师书写范本的过程中找到指导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作业书写重在平时练,“一练一育”重在指导、重在提醒师生重视。

影子教案范文第6篇

快乐 课件 理念 积件

一位网友在其博客的《从一个名人和一个凡人学电脑的事所想到的》中写道:“当我想到老同学网上聚会可能会夭折时,我突然想到两个人,一个名人,一个凡人,他们的事都与电脑有关,都折射出夕阳人生的追求。名人是迎来了100岁生日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友光先生。凡人是我刚结识的自称‘小顽童’的肖祝生。‘小顽童’已是70多岁了。退休后闯海南,61岁摸电脑,62岁开摩托,63岁上网,65岁办网站,70岁出专著……肖老师成了远近闻名的电脑高手,成了70高龄的‘小顽童’,也成了许多网友的偶像。”近年肖祝生老师驰骋业界,老当益壮,著述颇丰。信息技术使肖老师的晚年充满了快乐。他是实践者,做过上百个课件,制作的课件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独具特色;他是信息技术理念的探索者,在课件制作领域提出的观点新颖独特,给人以启迪;他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布道者,其作品文笔活脱犀利,见解独到新颖,可读性极强,深受读者喜爱。

着魔般学习

一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事业高峰,我的事业高峰在70岁。人们常说事业高峰都是崇高目标所致,我图的是快乐。

我与计算机结缘始于退休后的1992年。电脑的神奇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玩电脑的第一道坎便是文字“输入”。那时电脑很稀罕,没有电脑,我便使起了“空手道”,将五笔的拆字、指法、键盘三者结合,在心里默默练将起来。在公交车上,在散步时,甚至在卫生间,一看到字便作“打字”练习,这个“训练”为我后来上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的五笔盲打最高速率达80字/分钟。正式有机会上机操作是1994年后,那时的操作系统还是DOS,文字处理和数据库的命令全都是英文。记住这些命令,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自然是苦事,但都挡不住电脑的诱惑。Windows出现后,各种应用软件的友好界面,使我很快掌握了它们的使用。我用Photoshop让老伴变成模特,初试牛刀便让房间里充满了欢笑。我努力学习电脑知识,像着魔一样,每会用一个软件就快活得不得了。1996年,我的第一个网站“中学物理网”问世。我从零开始学习用Flash编写程序制作课件,并创建了“Flash课件网”。在课件设计中,我最喜欢创新。初中物理中有这样一道题,给你下面的器材:一个单刀双掷开关、电铃、两个灯泡、电源和导线。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每次只有一盏灯亮,而且灯亮时,电铃要响。即红灯亮时电铃响,但绿灯不亮;绿灯亮时,电铃也要响,但红灯要灭。课件即为其典型的设计。

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学步器”,如果将图1电路中绿灯两端的接线“解放”,情况又如何?

一个小小的变化,立刻使课件的内涵丰富起来。由于提供了两根可以拖动的接线及六个可供选择的接线点,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电路,借助“学步器”,课件“自由”了,交互的选择在多个流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我做的第一个课件,在百分网的“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2年,我的课件《机械波的干涉》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课件精英奖。课件的获奖使我成为《Flash MX课件高手》自学/培训系列教材编委会成员,并成为“课件高手”全国巡回培训客座讲师。2006年,专著《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物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是年,我正值70岁,深圳媒体和电视台报道:“七旬老翁勇攀事业高峰”。

从实践中升华

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课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谁也说不清到底制作多少课件。然而反差极大的却是另一番冷清,即使硬件条件很好的学校,课件或成为摆设或束之高阁,或成了应付领导检查、举办公开课、获奖、加薪、评职称的专用品。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时,在业内广为流传的“影子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由淄博师专附小孟强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和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另一个是美国教师制作的《影子》。课件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接口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下去,看自己的影子。差别在哪里?《影子》制作者孟老师感慨地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影子的故事》使我开始了对国内外课件设计理论的研究,我先后收集了五千多个课件进行分析,其中最使我赞叹不已的是台湾师大物理系黄福坤教授制作的课件,他的绘画也许还只是小学水平,但课件的制作理念和交互性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由此得出结论,要做出好的课件光靠技术还不够,课件制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使之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制作了大量课件,并在媒体上陆续刊发文章。内容涉及从理科到文科,从音乐到美术,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类精品课件。长篇连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件》更系统地总结了我对课件制作的看法,并对“课件制作是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的权威论述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按教案制作的课件没有生命力”的观点。我倡导用“积件”取代课件,指出按教案制作的课件在本质上是封闭的、不可移植的,而人们需要的是灵活的、能通用的像七巧板式的积件。此论一发,像一颗炸弹,在业内引起了极大震动。一位读者来信说:“您的文章给课件制好者一个正确的导向,尤其是实例点评,犹如拨开云雾见蓝天。”在与课件制好者的交流过程中,我不断丰富完善着自己的见解,收获着,快乐着。

人生真正的快乐

按照四舍五入,我应该列入80岁行列了,真是人生苦短,一晃,在信息技术教育队伍里又混了近20年。近几年,我担任了深圳尚景社区老年人电脑学习班的老师,年纪最大的学生84岁。上课了,大家起立,高喊“老师好!”下课了,大家起立,高喊“老师再见!”那股天真、认真劲儿,非亲临其中不能感受。这个老年人电脑班已经远近闻名,各种媒体争相报导,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小顽童”带着一群“老顽童”在信息世界里游荡,其乐也融融。

古人云,“鸟倦飞而知还”。人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做力所能及的事,能快乐,就够了。我的同辈人,很多为疾病所扰或为烦恼所困而过早离世而去,我比他们幸运,信息技术使我快乐了后面这20年。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但毕竟信息技术给了我最终的快乐,我还有什么遗憾?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市赫山区第十五中学)

影子教案范文第7篇

记得1985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培训计算机操作。每天晚饭后,我们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机房里,围着10台ComxPC计算机,我给老师们一条一条介绍BASIC指令,示范英文打字指法,讲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老师们第一次面对神奇的电脑,兴趣盎然,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两个“影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流传。那是2001年冬天,我到山东淄博参加教育信息化报告会。淄博市上千名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挤满了偌大的电影院会场。会上,我请淄博实验小学的孟强老师展示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影子”,这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

紧接着,我播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名字刚好也叫《影子》。这是美国老师设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PPT,介绍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测量、统计和总结太阳影子变化规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两个《影子》教学案例放完后,我请老师们谈感想,当时,会场上一片激动,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老师们纷纷发言,谈美国《影子》教案对自己的震撼,谈教育理念的更新,谈要求每一个教师做课件的误区,谈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逐渐地,我发现,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心底深处涌动的情感。

2004年,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在上海沪太路小学举办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那天,有一项活动是让每一位学员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心中难忘的老师,当几位教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难忘故事的时候,失声痛哭,现场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不动容。以至于其他教室里的老师们深感奇怪:为什么那些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的老师都在哭?

2010年暑假,我们在山东桓台世纪中学开展了一项主题为“让每一个教师成功”的信息化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探索国家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和培训方式的转变。培训根据该校的特点设计,加入了新的培训元素和活动,在全体教师参与、游戏、互动、音乐、故事、反思、设计、体验、交流中进行。当一位女教师登场朗诵自己头一天晚上撰写的诗歌《我不愿当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许多教师和我,忍不住泪流纵横……

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上晚自习时/我的更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我最怕她打电话告诉我:/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有的数学题做不了?/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课外活动时/是白发苍苍的170多岁的奶奶/骑着三轮车/吱吱呀呀/穿越汹涌的车’/带着我最爱的宝贝回家/……

近年来,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将故事、情感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校教育中推广。有一个我们翻译制作的PPT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教师。《泰迪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文字和音乐,讲述了一位因母亲过世而陷入学习困境的学生泰迪,在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医学博士的动人故事。从上海、北京到新疆,每当我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介绍数字故事,演示《泰迪的故事》PPT的时候,我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教师,还是刚毅的男教师,发红的眼眶中都噙着泪花……

更让我难忘的是,南国农、何克抗等学术界老前辈,用生命和情感,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

2004年5月,年逾花甲的何克抗教授到四川绵阳成绵路小学指导跨越式教育改革项目,他一到学校,就深入到课堂听课,当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火烧圆明园》一课。何克抗教授在现场评课,当谈到祖国因贫穷落后,饱受列强欺凌时,何克抗教授不禁声泪俱下,令现场的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感动。

2010年8月,中央电教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24个省级电教馆及多家专业媒体,约3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南先生90岁华诞。

南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对大家,我只有两个字‘感激’!我知道,大家都是大忙人,有的前天还在上课,昨天就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为我祝寿。我感谢大家……”说到这里,南先生情难自已,热泪纵横:“在这些年里,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靠大家做的,是大家的功劳。”

南先生说,三个“忘了”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忘了年龄,忘了疾病,忘了恩怨。

然而,永远忘不了的,是情和谊。

我站在会场一角,看见会场里的那些电教老同志,苍老的白发,深沉的背影,他们一齐站起来朝前望着,远处讲台边,南先生声音哽咽。

影子教案范文第8篇

某县教研室出台新规定:教案必须手写!此举一出,全县上下一片哗然。电子化备课已经实施好几年,如今再走回到老路上去,这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还是历史的倒退?

强迫教师教案手写是否有效呢?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教学文本来不及认真研读,照着现成的教案去抄,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翻刻,备课时心中也没有学生,课堂显得随意自由,尽管为数不少的教师书写工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后小记都书写得很“认真”,但这种备课流于形式,备课与上课两张皮,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们细心地查阅资料,认真地研读教材,处理教材力求深入浅出,深入了解学情,教案手写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无效劳动时间。因为阅历、经验、知识的增加,或许部分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显性备课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如果我们把备课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隐性备课的内容以及所占用的时间在海平面以下,那才是备课的主体部分。课上得好不好,从根本上取决于隐性备课而不是教案手写。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的案例而否定教师群体,否定他们的辛勤付出。

二、质量监控———是务实还是求异

上级主管部门严禁小学各年级在期末搞统考,更不允许排名,即使六年级毕业班也不例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针对此种情况,某市另出新招,分学段分科目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市级统考,统一阅卷,并进行县级、校级排名,美其名曰:“质量监控”。

肖川教授曾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只有几乎唯一的一种声音,一种价值尺度,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效率。”在推行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仍然生活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里,应试教育的阴霾始终不能散去。“质量监控”时抽取的部分学生是否具有代表性姑且不论,“监控”的手段与方式不是仍以一卷定生死吗?因为提前公布考试学生名单,结果又要排名,所以对于被抽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场噩梦。据笔者所知,全市各校都会在考前一两个星期对参考学生进行魔鬼式专项训练,几乎没有一丁点休闲娱乐的空闲,学生苦、教师累。部分学生的缺席,语、数、英的教学进度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被抽中的学生反而能在绿茵场上驰骋,美术室中信笔涂鸦,素质教育的影子在校园随处可见。被抽考的学生与没有参考的学生相比较,简直是过着冰火两重天的生活。

这样的质量监控是教育本真的一种异化与蜕变。学生为满足成人世界的意趣,而失去自身快乐成长的心灵家园。

三、教辅钦定———是合法还是违规

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三令五申,不允许增加学生负担,严禁教辅资料进校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基层校长也是喊得震天响,哪位教师兜售或变相诱导学生购买教辅资料,无异于触碰高压线。然而极少部分市县在开学初就将自编自印的成套作业题集分发下去,学期中途收费,还扣上学生自愿订购的帽子。

钟君泉教授早就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身活动而统整。”教师、学生是教育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诉求来自他们的心底,这才是最真实的心声。然而教育的行政化干预色彩在部分地区、学校依然浓郁。教辅钦定,伤害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对教育的反叛与背离。

影子教案范文第9篇

一、教案唯一化

教案是一堂课的魂,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集体备课由于观念不明确,组员一味图省事,出现了轮流备课,结果是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统”,有所不“统”。比如教学进度、练习、考试等这些就应该统一,但教案是绝对不能统一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个性气质,以及各自的教学风格,他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一个好的设想,并不是每个人照搬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有活力,年轻人有活跃的思维,老教师有丰富经验,双方要取长补短。如果教师都成了一个模子,那样的教师还有什么个性呢?这不仅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己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加入适合自己的东西,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二、课件中心化

我们观摩名师的课堂,总惊讶于他们手段的高超,那些语言文字描写的山泉叮咚,云雾的变化,场面的惊险,就连一些忧伤、激昂等情绪,都能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细细揣摩才发现,他们有精彩的课件,这些课件的神奇,起的作用之大,颇让我们有找到打开宝藏钥匙的感觉,也树立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好的课堂建立在精彩的课件上。于是,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要上课了,首先忙的是找课件,百度,搜狗,一阵忙乎,比较之后,下载。再根据课件的出示顺序,安排自己的课堂步奏,一切便大功告成了。这样的效果怎么样呢?就好比穿着最好的游泳衣,却一天也没有下过游泳池,就走上了赛道,其结果可想而知,以课件为中心,是高估了课件的作用,无论什么时候,课件都是一堂课的辅助,教材的研读、学情的分析才是主角。我们要善于发现名师的本质,少在表面做一些东施效颦的事。

三、学习盲目化

现在的数学流派很多,各领,我们青年教师常常有走入花丛、乱花迷眼之感,且每位名师的教学方法,风格都不一样,有的抓预习,从课前预习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善于创造课堂意境,让学生心领神会……课课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课课都是精彩。

对于我们来说,学谁,怎么学是最大的困惑,怎么办?大部分青年教师的选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怎么模仿?一般都是这样做:今天我上什么课?就搜索相关的名师的教案,再依葫芦画瓢,课堂也能有几许亮点,但细细思索这样的课堂是缺乏思考与个性的课堂,总是别人的影子,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这是因为我们在说别人的话,上自己的课,总难免磕磕碰碰。甚至有像风像雾又像雨的不确定。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怎么名师在公开课上使用的一个设计,就让学生茅塞顿开,就能打开思路,而自己的课堂却不起作用,甚至相反呢?曾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名师上公开课,一位学生解题不流畅,这位老师很有耐心,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解题方法。那耐心的等候,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打心眼里敬佩,课堂上,该生专注的样子,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可换成我们青年教师的等候,却只有学生越来越紧张,老师也不得不缩短教学设计,结果师生都有点手忙脚乱。

模仿不得要领,或学出个东施来,我认为应该思考怎么学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生旦净末丑你适合哪个角色,再从耀眼的名师中,选择与自己风格相似的,读他的书,研究他的教学案例,揣摩他的教学理念。在模仿中注重思考,调整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揉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信就能在学习中,有所进步,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影子教案范文第10篇

我校多年实施集体备课,在创建有效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困惑。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集体备课有以下现象:

一、不易成为教案的整理

教研组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的整理",在电子备课时,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教师为减轻集体备课的负担,实现"自我解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他们将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

二、不易成为"个人独角戏"

学校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集体备课成了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每位老师经过了集体备课,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而不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照本宣科。

三、不易成为案

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坐在一起,对教材、教法、教学思路等作一番讨论交流,最后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形成一个所谓的最佳方案,然后人人拿着这个同一的教案走进自己的课堂,实施这个教案,这就是集体备课的过程、结果和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年轻教师或教材不熟的学科教师,更渴望得到这样一份教案,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熟悉教材、学会运用教法,但是对其他教师来说,却并非如此,相反在教学个性的发挥上会形成束缚,制约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把形成一套可执行的课案作为集体备课的追求目标。

四、不易流于形式、不重过程

人人都懂得集体力量大,集体智慧是无穷的,人人都明白搞好集体备课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落实到行动中,有的老师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即便在学校干预下勉强参与也属于应付,教师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案与实际授课的教案不符就证实了这一点。有些教师只是走过场,其实根本就没有发挥教师自己的作为备课小组一个成员的作用。

集体备课中往往就是分配到任务的老师把课备好,其他成员人手一份,然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经过几十分钟的"讨论",有时候甚至更短,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就完成了。还有的一些小组根本就没有讨论,而是在一起拉家常,说闲话,因而根本就没有达到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这样的备课,对教师自己根本就没有丝毫的益处,反而容易养成一种懒散的习惯。这样的"集体备课",真正受害的其实不是我们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们有些教师也不可能认真参与,以为有一些没有任务的教师平时又没有认真的去钻研教材,到上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别人的教案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上课的流程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上课,我们的学生能得到什么,不要说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或许连最基础的知识的掌握也是很成问题的。教师在集体备课以前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善于争辩,在争辩中求同存异,达到真正的集体备课的效果。

五、集体备课缺乏教研意识

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另一个就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当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还必须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当前,我们的集体备课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教学科研的影子,我们的集体备课还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对学生的分析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的集体备课必然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的后果是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因而我们的集体备课必须改变不良的备课状况,在每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每次备课还必须有第二个主题,即我们的科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当前我们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课题,也可以是我们平时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自己有一定触发的问题和一些理论。

六、不易没有反思行为

反思有这样很好的一个定义"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当然,我们同时要明确,我们所说的反思,决不是简单的想想,而是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而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恰恰就是缺少反思,也许更确切的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我们的备课是对下个星期要教学的课进行讨论,而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任务丝毫没有涉及,这样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就一无所知,也就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就没有提高。所以,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上一篇:中秋教案范文 下一篇:彩虹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