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13:00:54

中秋教案

中秋教案范文第1篇

学校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就应该特别注重文化育人这样一个理念。现在来看我们很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那么我想这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后劲的,是没有底蕴的,其实我们说素质教育也好,这个教育那个教育也好,实际上都应该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有很好的文化底蕴。

确立文化管理的这个思想,再来思考教师的言行,就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一次,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一位英语老师上课的时候总讲历史,这位家长问:“英语课,讲历史干嘛啊?”。后来我了解一下情况,跟这位老师做了一些交流,我就给这个家长回了封信,我说我很支持这个老师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的学习没有文化你怎么学啊,老师要在英语课上讲一下英美文化,它的历史和传统,是有助于学生来学习语言的,这太重要了。

讲这件事,我是想说,我们在抓教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说我们就抓老师的课堂。学生的考试以及学生的成绩,它只是一个层面,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抓我们课堂以外的,课堂背后的,成绩分数背后的一些东西。抓好了这些,学校的成绩好,实际上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呢,要把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我用四个字来表述,就是“空气养人”。如果是制度管理,就必须给老师们反复的去讲制度,而文化管理是让老师们一进到学校,就有一种自然的约束,但不是靠他律,是靠自律。这样形成一种很好的空气,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而不是疾风暴雨。

我讲一个实例,比如说,我们学校建立了一个教师博物馆。那么为什么要建教师博物馆呢?我想,每个学校都有荣誉室,校史、荣誉都有,有教师的荣誉,也有学校得来的荣誉,是集体的荣誉。几乎所有的学校荣誉室是跟大部分老师是有距离的,对学校来讲,它是学校的一个景点,是学校的一个脸面,领导来了,外宾来了,参观参观而已。因为老师们在学校一辈子,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得奖,有些教师可能什么奖都得不上,但是这个老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在这个学校工作了一辈子。我们怎么去认可他呢?

因此,我们学校把荣誉室撤了,变成了教师博物馆。它体现了对所有老师的职业尊重。一个老师没有得过奖杯奖状,但是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人才。那么他赢得的尊重,他的荣誉,我们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呢?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博物馆里就有教师的教案、手稿、批改的作业等。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展览在我们的教师博物馆,这既是一个荣誉,也是对老师的职业尊重和认可。

博物馆建成以后,很多老师,包括退休的老师,都七八十岁了,翻箱倒柜,拿出他在工作时期的那些手稿交给学校,希望能摆到教师博物馆里头。荣誉室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本,博物馆成为学校的一个财富,而且是所有老师的一个共同的财富,而不是把它光当成一个参观用的景点。

以前,荣誉室这种地方老师就很少去,只有我们领导去,外边来学校参观的人去;现在,教师博物馆里安排有座椅,老师可以去那里备课。他们可以去那里翻阅其他老师的教案、老教师的教案,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交流的过程。

其实很多你看似很小的一些做法实际上都是一种理念的支撑。每年的中秋节,学校都搞一个活动,其他节我们不搞,但是中秋节我们学校有一个活动:吟诗咏作。我们要回归中秋节的本质,虽然中秋最早是庆丰收,后来就变成了文人们坐一个小船,荡漾在湖面上,拿着一杯酒,然后面对着明亮的月亮在吟诗咏作,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很浪漫。我们现在要回归。不是一到中秋就进行一个月饼大战,月饼的旅行,你送我我送你,来来回回,这个很庸俗。所以一到中秋节,学校安排一个傍晚,很温馨,让老师喝少许的红葡萄酒,然后吟诗咏作,包括体育老师。你别看他是体育老师,五大三粗的,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这样的,他们也可以很有感情的吟诗咏作。教师就是文人嘛,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意境,对老师也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中秋教案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下小学语文备课中各种现象的阐述,指出只有深入解读文本,以文定教,回到教育的原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才是真正的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写教案;教师阅读

备课,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备课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课前钻研教材、搜集教育信息、思考具体教法都属于隐形备课,而最终把思考后的课堂结构写下来就是显性备课了。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课前思考的过程应该是备课最主要的环节,写教案应该是思考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故事耳熟能详。事实上,当下教师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备课境界呢?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快餐化的时代,有多少教师能够“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少教师通过网络购书等方式购买名师精品备课书,更有不少学校集体购买冠名新课程教师备课丛书的各类教案集。这些教案拿来即可用,奉行“拿来主义”,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理所当然。不少学校,在教师的呼吁下,“写备课笔记”这一步已经省略了,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包括分管教学领导)认为写教案耗时无效,是在做无用功。取而代之的是集体购买的,每个年级一致的名师教案集。教师教前写好课堂教学调整,课后要进行书面反思。反思也有规定,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有一篇反思,字数不少于300字。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乃至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践行了斯金纳所说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曾在多家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重庆市小学教师高丽娅因为自己的教案本(自己手写的那种)被学校处理掉而和自己的学校打官司,这起全国首例教案官司历时一年多。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无论是教案调整或者是手写教案,我们的备课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吗?不少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缺少这种读教材,读教参,解读文本,再参考别人教案写自己教案的过程,他(她)的教学是不是入门了呢?更不用说是博览群书了。

也许,学校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写好课后反思上。可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师备课上,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如领导所愿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有些教师刚开学就把一学期的备课笔记差不多抄好了,有些教师采用现成教案集时几乎无调整(有的是几个星期一次性调整),反思大多从网络下载,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个教师,在写作文教案时(学校要求每篇作文教案要分三部分:习作指导、总体评价及具体学生优点与存在问题摘录、习作点评与二次指导),该教师开学半个月就把全学期的教案都写完了,而且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问题列出,也点到人进行了评价,如张丽丽同学写“跳山羊”怎样跳的过程太简单了,还应写出心理变化。问题是这篇作文学生还没有写,张丽丽同学会不会写“跳山羊”这个题材都是未知数,怎么就知道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呢?后来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是有蓝本的:教上一届一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有教师惊呼:连备课都能玩穿越!

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随堂课,我发现她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买的《语文非常课课通》上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千人一面,包括用词造句,教师对每一个问题也不去追问,仿佛到此学生已经掌握了。等教师拿着书转身板书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教师的书本中也夹着《语文非常课课通》。怪不得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回答某个问题时,有学生拿起《课课通》一字不落读完,最后一句是“齐白石终于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大画家。”教师欣喜地说:“你说得非常好,不过有个音读错了,不读蜚(fēi)声中外,应该读蛮(mán)声中外。”此言一出,听课教师皆惊。课后,听课教师指出了错误,执教老师惭愧地说:“是我备课不认真,没有去查这个字的读音,下次一定改正。”

也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读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一句时,有学生问:“这天是中秋节,苏轼他们为什么只吃瓜果,不吃月饼呢?”作为听课者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这本是后人对北宋文学家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想象而写的一个故事,写吃瓜果是一个概括,意指品尝各种食品。只听那位教师给出了解答:“月饼是到明朝时期才有的,苏轼是宋朝文学家,那时还没有月饼。”课后,这位教师说,他在《教师人文读本》上曾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搬出来解答了。这位教师爱读书是大家公认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课堂教学举重若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

中秋教案范文第3篇

某工会2006年工作计划

执行人

一月

1,评选2004年度工会积极分子,工会干部,职工之友和先进单位

2,工会工作研讨会及年终总结

3,三届三次教代会

4,组织职工旅游

二月

1,迎新春团拜会,春节慰问

2,召开各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

3,完成分会委员会替换和组织健全工作

三月

1,庆祝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

2,编辑5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教案及历届比赛文件汇编

3,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作筹备,预赛

4,教代会代表讨论售房条例

5,完成工会委员会委员调整,工会委员替补

6,专门委员会委员调整和各专门委员会修改完善其工作职责

7,组织工会委员会新,老委员学习培训,修改05年工作计划草案

8,经审委员会审查04年工会经费决算和讨论2005年的经费预算

9,调整和补选教代会代表

10,完成女教职工保险工作

四月

1,调整第三届教代会主席团成员并报党委审批

2,教职工运动会

3,筹备五一旅游活动

4,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决赛

5,组织落实调研课题和审查各课题的工作方案

五月

1,组织开展师德演讲和评比(配合党委宣传部)

2,职工软式排球比赛

3,组织获奖青年教师参观学习

4,五月鲜花文艺会演(师生同演)

六月

1,组织青年教职工社会实践

2,组织落实暑期旅游活动

3,讨论修改教代会及工会规章制度

七月

暑期旅游活动

八月

完成优秀教案及历届文件汇编

九月

1,中秋节组织青年教职工活动

2,庆国庆活动及福利工作

十月

1,健康运动节开幕(组织教职工登山活动)

2,迎接教学评估,完成党建评估材料的准备工作

3,教职工歌唱祖国卡拉OK比赛

十一月

1,完成职工健康运动节各项活动

2,调研课题报告验收

3,分会教代会进行情况及效果进行验收,评比

十二月

1,工会工作年终总结

2,三届教代会四次会议

中秋教案范文第4篇

某工会2006年工作计划

执行人

一月

1,评选2004年度工会积极分子,工会干部,职工之友和先进单位

2,工会工作研讨会及年终总结

3,三届三次教代会

4,组织职工旅游

二月

1,迎新春团拜会,春节慰问

2,召开各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2005年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

3,完成分会委员会替换和组织健全工作

三月

1,庆祝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

2,编辑5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教案及历届比赛文件汇编

3,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作筹备,预赛

4,教代会代表讨论售房条例

5,完成工会委员会委员调整,工会委员替补

6,专门委员会委员调整和各专门委员会修改完善其工作职责

7,组织工会委员会新,老委员学习培训,修改05年工作计划草案

8,经审委员会审查04年工会经费决算和讨论2005年的经费预算

9,调整和补选教代会代表

10,完成女教职工保险工作

四月

1,调整第三届教代会主席团成员并报党委审批

2,教职工运动会

3,筹备五一旅游活动

4,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决赛

5,组织落实调研课题和审查各课题的工作方案

五月

1,组织开展师德演讲和评比(配合党委宣传部)

2,职工软式排球比赛

3,组织获奖青年教师参观学习

4,五月鲜花文艺会演(师生同演)

六月

1,组织青年教职工社会实践

2,组织落实暑期旅游活动

3,讨论修改教代会及工会规章制度

七月

暑期旅游活动

八月

完成优秀教案及历届文件汇编

九月

1,中秋节组织青年教职工活动

2,庆国庆活动及福利工作

十月

1,健康运动节开幕(组织教职工登山活动)

2,迎接教学评估,完成党建评估材料的准备工作

3,教职工歌唱祖国卡拉OK比赛

十一月

1,完成职工健康运动节各项活动

2,调研课题报告验收

3,分会教代会进行情况及效果进行验收,评比

十二月

1,工会工作年终总结

2,三届教代会四次会议

中秋教案范文第5篇

笔者针对本校品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情况作了专题调查,并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内容,遗憾地发现这些多媒体教学光盘在品德课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忽略――相逢对面不相识:前几年,学校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并不是每个班级都安装多媒体设备,导致很多品德教师在客观上无法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光盘,它们难以发挥出本该有的功用。而一些要执教品德公开课的教师,宁愿花很多时间去网上及课外寻找其他的教学资源,却把拥有丰富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弃之一旁,熟视无睹。近两年,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改善不少,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实物投影,液晶电视、网线、多媒体控制设备一应俱全,每个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连接马上就能进行多媒体教学。这些精心制作、方便实用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却还是被广大教师所忽略,视而不见,实在可惜。

过度――乱花渐欲迷人眼:与“相逢对面不相识”的境遇相比,有些教师显然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学光盘资源的丰富性。因仅是品德兼职教师,他们无暇去深究这些资源是否适用本班学生,将教材内容顺利地讲授完是他们认为的第一要务,所谓优化教学设计,更是纸上谈兵。于是,他们视教学光盘如珍宝,在品德课堂上不断呈现光盘资源,丝毫不加删选,学生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有的干脆就将其上成了一节节的视频欣赏课,多媒体“狂轰乱炸”,泛滥成灾,多媒体光盘成为教学的主要依靠。这样的结果却是教学资源貌似丰富了,教学手段看似改进了,课堂气氛显得活跃了,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

在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品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现状之后,我们组织本校品德教师分年级观看多媒体教学光盘,宣传其使用价值,研讨运用策略,以期品德常态课能更贴近学生,更富有实效。

一、按需而定,精心择取光盘素材

多媒体教学光盘因其要面对不同层面的教师,所选取的资源丰富多样,在每一课的资源中配置一个“文件包”,其中包括图片资料、影像资料、音频资料、文字资料、教案、教学设计意图等。这都为不同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教案和素材提供资源支撑。

1.紧贴童心,增添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品德课上,教师除了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更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听优势,为学生创设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我是中国人”的“国庆节”一课,在了解国庆节的来历、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热闹之后,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光盘上的“智力竞赛”板块。这个竞赛里包括四小题:(1)我们祖国母亲的全名是什么?(2)新中国母亲的诞辰日是几月几日?(3)祖国的首都在哪里?(4)看画面认识、、、刘少奇。

教师利用鼓动性的语言,准备小小的奖励,在竞猜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事实证明,这种智力竞答的游戏最为低年级孩子所喜欢,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为课堂增色不少。

2.紧贴教材,充实内容

在顺应儿童天性择取适宜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资源的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研究光盘上的相关内容,挑选最恰切的材料运用到课堂了。

在单元“快乐的春游”中关于“春游前要准备些什么”只提供五幅小图:穿上旅游鞋、带上干粮和水、拿上画板、带上环保小袋、了解地点。其实,现在的孩子参加学校的春游,往往会产生一些误区,最多的就是带的东西太多太重。而多媒体教学光盘上补充了一个“寻找错误的春游准备”,主要针对东西带得多让学生进行判断。教师将其引进课堂,先引导学生判断哪些东西可以不带,然后用光盘中的“学会进行合理的春游准备”,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重新选择所带物品。这样的“补白”,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更让学生有话可说。

3.紧贴时代,甄别素材

当今时展迅速,每一刻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发生。多媒体教学光盘毕竟是前期制作,里面的资源即便再多再好,如果与时代相脱节,勉强用之,就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品德教师要善于甄别这些繁杂的教学素材,不符合时代或过时的就不能简单地引入课堂。

例如,“炎黄子孙”一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华人中的优秀代表,能以了不起的华人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教材上有四个名人的图片:钱学森、冰心、李云迪和邓亚萍;教学光盘上提供了两个视频,分别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成龙》和《世界体操冠军刘璇》。教师通过前期了解,发现孩子除了对成龙比较熟悉之外,对其他几个列举的名人其实是很不熟悉的,尤其是邓亚萍和刘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就只引用更为学生熟悉的成龙的视频而舍弃刘璇的视频。事实证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慎重甄别,当学生谈论起成龙时,话匣子就打开了,再通过教师补充目前成龙在公益事业上的热心参与,激发起学生对成龙的钦佩之情,课堂效果自然显现。

二、依势而行,合理利用光盘资源

选择贴近实际的光盘素材,教师可以把它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上。但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有的光盘内容可以直接拿来用,而更多的则需要根据本地、本班的实际进行改编式的运用,发挥多媒体教学光盘的最大功效。

1.巧将金针度与人――无须变换,直接用之

多媒体教学光盘上,每课都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品德教师阅读后感觉很贴近本地、本班学生的特点,或者是一些历史、地理题材,完全可以根据它所提供的板块展开教学。

中秋教案范文第6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了《钱学森》一文,大家对钱学森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他给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什么呢?

(二)读文悟情。

1、过渡:是呀,课文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把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文)

2、教师引导:**年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横行霸道,肆意践踏我中华儿女的尊严,钱学森刻苦学习,远赴美国留学,他十分想念祖国。看第二节,让我们来听听他在美国怎么说的?

(出示他在美国讲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指名读。)

3、教师引导:**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中秋节,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再一次说出了心里话,说了什么?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指名读)

4、想一想钱学森是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段话的?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两段话。

过渡:“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说得多好!老师这儿有一份钱学森在美国的大事记,大家看:

**年:师从著名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

助手。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

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年:已经成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说:我们日益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

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

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年9月17日钱学森乘克里夫兰号船回国。

6、引导质疑,练习写话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五年的空

白,他在美国干了什么?指名读第五节。

(2)补充材料。

(**年5月钱学森做好了一切回国的准备,然而意外又发生了——)

(3)就在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他心中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替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指名交流。

7、请同学们把文中的两段话和自己写的一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

回国之路漫长而又艰难,钱学森既要面对国外丰厚的物质诱惑,又要承受新中国贫穷生活的煎熬,甚至还要面对一些恶势力的百般阻挠,(结合板书:物质诱惑、祖国贫穷、百般阻挠)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回国的决心,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拓展内化。

1、小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那一天。

2、在海上漂泊了15天,克里夫兰号船终于靠岸了,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到祖国以后,钱学森是如何学以致用的呢?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3、补充“中国导弹之父”的详细资料,读后谈感受。

板书:

物质诱惑

钱学森祖国贫穷“”“中国导弹之父”

百般阻挠

20*年4月14日

教案评点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4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韩玉宇(小学教务主任)

主持人:

今天,我们集中在这里,就周美华老师设计的五年级语文《钱学森》一课的教案进行研讨,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先请周美华老师发言,讲解教案的设计意图。

周美华:

围绕本次专题研讨的重点,我初步设计了《钱学森》一课的教学思路,请大家多提意见。课文中钱学森说了两段话:(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的事。”(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主要围绕这两段话设计教学,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读,谈感受,并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环节是通过补充一段拓展材料,填补课文空白,感受钱学森在**年至**年回国的5年时间里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仿照写法,写一写,当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会想些什么?第三环节是重点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第四环节是再次补充拓展材料,理解课文结尾所说,为什么称钱学森是“导弹之父”。

困惑之处:1、如何处理两段话,如何细化。

2、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3、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如何激发学生的爱

国激情。

主持人:现在我们围绕周老师讲的困惑之处,请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史亚玲:我觉得在出示这两段话后让学生说感受有困难,我的设想是要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来谈一谈钱学森在回国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抵制物质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的?因为只有理解他为了回国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他的夙愿。

周建芬:是否在“一切”上拓展,钱学森回国前到底做了些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体现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不动摇。但是感到困惑的是这样是否游离于课文。

王芳:我觉得板书设计经不起推敲,有点摸不着头脑。

何江燕:板书是否改进一下,在“物质诱惑”加上抵挡,在“祖国贫穷”前加上不嫌,在“百般阻挠”前加上冲破。

陆一平:确实,板书要更明确一些。

何江燕:教者在第一篇拓展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钱学森出监狱后会说些什么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在**年在他踏上祖国土地那一刻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他会说些什么。

陈梅秀:教师设计的小结语要推敲,是否可以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句描述当时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说明钱学森回国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这样更加突出他的爱国之心。

周红娟:在处理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这个环节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钱学森国外条件是怎样优厚?(生活、工作)国内条件是怎样落后?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定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为学习钱学森回国奠定思想基础。另外,我也觉得小练笔应该放在他历尽磨难后回国的那一刻。5年的空白可以用大事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包括钱学森写信给,陈家庚如何提供帮助等。

杨秋霞:拓展阅读(2)太资料化。学生读得太辛苦、枯燥,是否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韩玉宇:钱学森爱国热情可以从三方面体会,现在大体的框架已经明晰,但是如何进行细化还值得研究,是否就采取读、谈的形式?到底进行哪些语言训练,让抓手更加明晰?

何江燕:我觉得第一块抓住第二小节中“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句话发挥学生的想象,第二块抓住第四小节中“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这一句让学生想象,通过对比阅读来深入领会。

陈梅秀:其实还有一个对比,即中秋之夜,钱学森身在异乡,思念着亲人,但他更思念着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周艳霞:拓展阅读(2)太深太难,变得通俗些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老师抓重点进行阅读内化,思路是正确的。运用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方法进行内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内化上是否可以采用体验、朗读、表演、想象等方法进行,教案上要有体现。我觉得在复习导入的环节是否先让学生读文后再谈感受。两段话的出示也有点突兀,要在怎样的时机出示?我认为要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出示,这样更自然。是否可通读全文,先让学生谈谈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最深?出示两段话后谈感受也要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那么直截了当,特别是高级将领说的话可以补充一段资料,要更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江燕:我认为两段话分别是在怎样情况下说的?答案具有综合性。

周艳霞:教案设计可行,但需要教者的调控。两句话也是一个抓手,要进入细节的品位过程,要辐射到全篇。

陆一平:针对研讨主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首先要明确这堂课内化什么?哪几个点内化?拓展什么?哪几点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一定要有具体的抓点。(1)要有鲜明的点来支撑。从教案上看比较模糊。文中的两段话不能孤立地看。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国?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2)拓展阅读为了什么?主要为了内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拓展阅读内容比较单簿,建议把资料综合一下,跟内化的点匹配起来。课文结尾说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课文为什么只用一句话来说?教者要把它作为拓展的重点是否合适?我觉得课文的重点是体会钱学森拳拳的爱国之心,如果把“导弹之父”作为重点来拓展,不就淡化了文章的重点吗?因此,拓展的内容要和内化的点相匹配起来。

陆一平:在阅读的时候,作为文本的东西是需要,但爱国之情光靠文本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多种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氛围。

周艳霞:抓手太理性化,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两段话如何很自然的出示值得研究。

陈梅秀:为两句话而单独突出来需要考虑。

周艳霞:两句话抓得对,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抓?是不是应该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思路。

韩玉宇:老师的语言能把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理出思路来以后,还要考虑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周艳霞:思路合理,是否合情?

中秋教案范文第7篇

2005年有幸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选了《月迹》这篇课文,它具备了我喜欢的文本气质:优美、平淡、寓涵深刻。因为是本区唯一的名额,学校很重视,我也不愿辜负众人期望,所以备课时心理包袱重,加上对大奖赛的规则不熟悉,我在准备过程中过多参阅同题教案,过多听取各种指导意见,弄得最后面对这篇课文时都有点不知所措了。我失去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没有展现自己的风格;听命于指导组和专家的意见(我心里还是很感谢他们的),迎合大赛的课堂效果。这样的结果当然不甚理想(只获二等奖)。哪怕我的课件再精美,语言再流畅,现场回答再镇定、机智,我心里明白,这堂课有三种角色失去了灵魂:教师、学生、文本。我难以把握我解读之外的教学,自己和教学过程身心分离;文本变成枯槁文字,失去生命血色;学生也站在文字之外,在流畅的回答背后其实是不知所云。回校后,心里对这次讲课很厌倦,好久都不愿回顾。

2008年,我又得在新的一届学生面前讲这篇课文。这一次,心里没有得奖杂念,又加上想突破原来教案的强烈心愿,我沉下心仔细品读文本、研究学生、把握课堂,效果终于比上次好了很多。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之前在史绍典老师(省教研室主任)的指点下,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锁定为“净化心灵,美品美读”。应该说,史教授对《月迹》的理解是独到的,他注意到如今的学生失去了可亲的月亮,相伴的是明灯;也失去了伙伴,相伴的是作业,就更谈不上“寻月、捧月、掬月、喝月”了。因此,这篇文章的存在意义在于“帮学生找回当窗明月,净化受累拘束的心灵”。他的发言打动了我,文本的解读目的应该通向读者的心灵,而不是囿于对文本字词句篇的梳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语文课堂的至高点在于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共鸣,在于人文价值的开掘与审美的体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课文学习的流程自然是:寻月迹,理思路――品月趣,察童心――赏月美,析文句――悟月意,达主旨。教学的流程预设是清晰明了的。但是,在实践教学中,问题很大,学生在“理思路”环节完成非常好,一到了“品月趣”就出现两种表情:肉麻兮兮和掩嘴失笑;“析文句”环节倒是能答出个子丑寅卯,但总感觉是生吞活剥、强人所难;在“悟月意”片段课堂就僵硬尴尬,难以驾驭,我和学生虽全情投入,但心灵已各自回家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解读是单向的,只强调了“读者――文本”这一对关系,忽略了“作者――文本”以及“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三维对话,是作者、文本、读者三者沟通、相互建构的结果。这篇《月迹》是贾平凹写的,叙述的是一群山里小孩在中秋夜寻月的故事:最初觉得气闷的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月亮,最后在沙滩上甜甜的睡着了。作者想要表达山里的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月亮也是山里孩子的一次自觉审美,一次心灵苏醒,他们在气闷的生活中第一次有了对美的察觉,第一次亲近了“一轮圆月”。如果读不到这一点,课堂纯粹在复制山里孩子的单纯寻月乐趣与情节,怎不叫人觉得幼稚可笑呢!在设计“喝月”情景时,有的学生都笑出了声,一堂蕴含深刻的课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以“笑场”结束,真的很遗憾。通过反思,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品读文本,沟通心灵,品美寻趣,悟文悟理”,教学内容饱满,课堂有了张力,学生在课堂上也感到有作为、有收获,思维和情感上得到了满足,效果自然不错。

其次是对学生的理解。记得在襄樊上完课后,有人在容纳八百多人的礼堂里向我提问:你面对一群已具备理性的初二学生,设计如此充满童趣和感性的“捧月”、“喝月”环节,合适吗?此君意在诘问课堂的单薄与幼稚。我当时以强者姿态回答他:“冰心老人在耄耋之年还充满感性的回忆童年趣事,你觉得她不理性吗?童趣是永存的,她随时都以形象鲜明、情感新鲜的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从不打算理会我们的年龄。”回答获得满堂掌声。但是这位老师的发问一直被我牢记,催我反省。的确,“品月趣”的几个情景设计与师生互动,更适宜小学生课堂,而且十分钟就足够了,我偏偏要用半个小时去完成,课堂节奏拖沓不说,线条平直且内容浅显,这个毛病显而易见。初二的学生已有些阅读经验,乐于思维活动,喜欢发掘课文理趣,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用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一、孩子们寻月,月亮模样在变,他们的心理也在变化,你能找出并思考心理变化的原因吗?二、印在孩子们天上的是一轮满月、美月,圆满纯净亮堂,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月亮都这么美,这么圆满而毫无缺憾吗?学生们静静地沉思起来,课堂是无声的然而又是饱满充满力量的,再没有比能引起学生安静思索、仔细体悟更好的课堂设计了。我们的竞赛课、公开课这几年追求讨论、追求合作,课堂上爱好热闹的效果,学生们畅所欲言、争论不断是老师们欣慰的画面。可是,有的课表面繁花似锦,本质上是空洞无效。只有满足了学生实际需要的课堂才是好的设计,而且,我还要强调“充分满足”。

再次是关于“预设与生成”的理解。竞赛课人人重视,大家出力,一份教案往往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教案一旦形成就不再更改,执教的老师必须忠实执行,不折不扣完成确立的目标、程序、方法及组织形式,像施工者完成建筑师的设计蓝图一样。当然,更为苛刻的是每个环节、步骤所需要的时间与设计的时间要完全一致,否则,就视为失败。甚至,我被要求背诵整个教案,管他是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班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不同的班级把这份教案背了八遍,最后,坚强的我崩溃了,强烈要求改教案,否则就不去。可是坚强的我被更为坚强的组织打败了,我必须照计划进行。“预设”到这样强硬,将执教者教学行为及机智退化为记忆力和表演才华的考验,我一方面感谢指导老师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本应是动态生成、智慧碰撞的课堂完全成了演员与看客的场所,可怜那些聪明的襄樊四中的学生,他们全神贯注地用心揣摩我的用意,琢磨我要的答案,尽力恰到好处的回答问题。我真觉得对不起他们。由于我要执行的是集体的意志,要呈现的是集体的智慧成果,其直接后果就是:一开课问“你们听过妈妈讲月亮的故事吗?”设计的是“听过”,武汉的学生都听过,哪知襄樊的学生们愣住了。我心里疾呼“这个可以有”,可学生们真心真意的回答:这个真没有!结局使我愣住了。此后,还有诸多细节都在预设的范围之外,我仓促应战,脑海一片空白!

放松才有好境界,讲课尤其如此。不轻视预先设计和准备的作用,但不能由此捆绑教师和学生,弄得目中无人、眼中唯案,失去了灵性和智慧。要实现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呈现的“可能”现象,将意外事件或信息视为教学资源,采取欢迎的态度。在预先设计时还要准备有弹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涌现更多的火花来。所以说,预设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纲要的,应该是充满空间感的,这样,才有生成的可能。第二次执教《月迹》,我极为放松地站在讲台上,用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又将不同的解读结果抛向学生,让他们大胆质疑,坦言回应,课堂气氛不错。

中秋教案范文第8篇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认知。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主题《包装袋上学问多》学习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鉴别食品包装袋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消费时注意辨别合格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在实施课外延伸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一,教师、家长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其二,不是每一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课外延伸,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延伸活动。

中秋教案范文第9篇

指导老师只有34岁,20岁就毕业于师大。他大智若愚,却又深藏不露。他这位老师人很和蔼,对我也很照顾。经过教育局网站,我了解到他原来也算是地区34个教研员之一,里面算是不错的英语老师。也参加过市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考官,还被安排到瑞安去当面试考官过。每次在市评奖都是一等奖,拿到台州市评价也都是一等或者二等的。尽管他很牛逼,但是他还是很放心我的工作,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放手给我管。

对于上课,我和指导老师采取了“AA制”政策。他上2课时的sectionA,我也上2课时的sectionB和Self-check。第五课时是把本单元积压下来的报纸和讲义都讲掉。由于平时的作业批改我们采取的是我包揽政策,所以他也不知道学生们的作业对错情况和上交情况,有时我会把具体的告诉他,让指导老师去反馈给学生们。有时候指导老师直接让我去教室里利用下午作业整理课,来给学生们作业反馈,批评不上交作业者,并把学生们的易错题讲掉。

其实真正在学校工作才十几天,中秋到国庆中间有一周,国庆到现在有7天。这两周里面,我上了6节正式的课,4节讲练习课(被我乘以2了,因为两个班),另外还监考了6节课(因为考了三个单元了)。这个学校很以人为本,对老师管得不严。所以在我讲练习或者监考的那些天,指导老师一般是只现身一会,形式一下就没有人影了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班级还会在这么懒的老师指导下依旧这么好呢,我觉得主要是开学前几天的德育教育抓得很好。我们这里进度很慢,比潇文那里满三个单元,比牟彤那里慢一学期(他们下册都教了一半了),但是我发现我指导老师也没有白白慢的,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我们这个班级和隔壁8班相比,集体凝聚力很强,成绩好,上课纪律也好。----大家不闲麻烦的话,我在最后面附录了我不小心复制来的文字,这样的东西教室里到处都贴着打印稿,学生们都以这些为榜样的。

平时批作业一般是每天批4-7个小时,5个小时属于正常现象,我中间还要听一节课,还要趁每个课间拉几个基础差的学生来办公室订正试卷、默写纸之类的,每天坐公交车首班车从家里出发,每晚等天黑了坐末班车回家成了我的习惯。

前两天上的四节课,把我忙得半死了。我很傻,课件每个内容和动画效果都是自己设计的,第一份课件做了我八个小时(当然包括搜索资料下载别人的教案等等的时间),然后写教案和对着镜子试讲又是两个小时。第二份稍微快一点,但是自我感觉内容涉及不如第一节课好。

两天里简简单单的四节课,可苦了我这个新手。前天我弄到凌晨2点才去睡,然后六点起床就去上班了。早上批作业点,午饭后,安全起见,我决定去教室拷贝PPT看效果。没有想到我的PPT版本太高,教室里不能播放,一放就死机。回到办公室用指导老师的电脑,还是被我弄死机。最后指导老师说让我用他去年的PPT算了,我实在不甘心,我的PPT可是我花了N小时的成果啊。想到这里,我就开始发抖了,手已经抖得不听使唤,连鼠标都难以控制。这是我第一次在指导老师听课时上讲台呀,怎么可以这么对我。就这样心砰动不停的,重新把每页PPT上的文本框和图片都黏贴到了新建PPT里,总算是在中午搞定了。可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课前五分钟我走到教室,指导老师借我的放PPT的感应器被我一个学生碰掉了,放电池的弹簧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感应器不能用,我就要死板地站在电脑前面控制课堂,还不好向指导老师交代。再次发抖了。还好学生们主动帮我找,课前1分钟终于又恢复了平静。所以建议同学们在上课前一定要提前很多时间去试试设备哦。

那天下午2节课顺利上完,傍晚七点到家,继续准备次日的PPT到晚上12点,困得实在难以睁眼,先去睡觉,四点爬起来试讲。上完这两天的课,我到家躺在床上是真的连动都不能动了,全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也没有。

由我开始上课的单元考试成绩也出来了,每个班95分以上30人,90分以上41人,80人以上49人,80分以下每班只有4人。说实话,这个成绩算比上个单元进步了很多了,而且这次也领先在其他班级前列。指导老师说离不开我的付出,很希望我实习一直进行下去不要回学校了呵。因为他是一个很懒惰的老师,平时不会逼学生课间来背书重默或者订正每道题目的,我在这里为他做免费劳动力,他是求之不得的。指导老师半年前也带了一个徒弟,今年暑假考了全市中学组英语招聘考里第一,真希望我也能有幸考得这么好啊。

中秋教案范文第10篇

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明确廉洁文化建设思路

(一)通过理念培育,作品传播、舆论引导、阵地覆盖的思路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创建“一个机制、二大基地、三个平台、四个结合、五个融入”的廉洁文化建设模式。

(二)制定了《采油二厂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采油二厂廉洁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创作廉洁文化精品,凝练廉洁理念

(一)陆续编辑了《采油二厂2000年以来违法违纪案件剖析材料汇编》、《采油二厂廉洁文化作品集》、《采油二厂廉洁故事集》、《采油二厂廉洁论文集》、《采油二厂廉洁文化手册》、《采油二厂廉洁之歌》、制作微电影《好大一棵树》等文化作品,使廉洁文化看得见、摸的着,由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体现了文化与理论相融合、示范与警示相对照、教育与学习相结合、生产经营与反腐倡廉相促进的鲜明特色。

(二)经过广泛的征集、凝练成了我厂“诚信守法、爱岗敬业、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的核心理念,采油、集输、科研等18个单位的团队廉洁理念。提炼出了领导干部、管理岗位、党员、员工的层次理念,并在廉洁文化手册中对价值理念做了诠释,树立“崇廉、尚廉、守廉、助廉、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道德

理念。

三、构建廉洁文化阵地平台,营造廉洁氛围

(一)创建教育基地

打造了“193”井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101”窑洞房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石油创业史、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石油工业的光荣传统。

(二)创建“廉洁之窗”网络平台

“廉洁之窗”网页搭起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员工群众阳光桥梁的服务平台。栏目丰富,布局合理。背景音乐配以我厂员工自写、自谱、自唱的《永做廉洁人》和《廉洁之歌》;栏目设有厂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承诺、政策法规、领导讲话、廉洁月刊、先进典型、廉洁教育、廉洁文艺作品、廉政视频等。内容详实,互动性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介,以PPT、电子书、微电影等形式,图文并茂的服务不同人群,增强教育互动性和吸引力,实现传媒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建立党务与厂务公开联动平台

在厂主页设置了党务、厂务公开网页,在全厂19个基层党支部建立了党务公开专栏,在全厂81个班组设立了班务公开专栏,并成为基本执行制度。突出平台共用,体现党务和厂务公开良性互动。通过网络、公示栏业绩考核、干部调动、评先选优、提职晋级等内容,让员工及时了解公开的信息,实现了以公开促民主、促清廉。

(四)建立学习平台

累积发行《党风廉政教育电子月刊》44期,开展了“寄一张廉洁贺卡、贴一幅廉洁楹联、送一张廉洁卡片、树一块廉洁警示牌、建一块廉洁书刊角、办一台廉洁演讲会、开一次廉洁书画展”等一系列以廉洁为主题活动。纪委给各级领导干部发放《腐败泯灭亲情》、《人生不能从来》等书籍500余本。

四、突出特色教育,提升廉洁意识

(一)岗位风险教育体现个性化

按照《采油二厂岗位廉洁风险防控手册》,“个性化”设计廉洁教案,全厂各重点岗位针对性的选择教育内容,编写岗位廉洁教案50个,按照“分类施教”原则,不同岗位个性教育内容也不同,大大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开展“五色十廉”教育

一是红色激励教育。连续五年在全厂各族员工中开展宣讲集团公司道德模范王延明事迹,到英雄193井、101窑洞房教育基地接受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实现“典型导廉”和“阵地宣廉”。二是橙色预警教育。连续五年在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节点进行提醒教育,并通过“党委纪委互动式廉政党课”、 “廉政微党课”等形式实现“预警醒廉”和“党课筑廉”。三是绿色制度教育。连续五年开展每月的中心组专题学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和廉政知识测试,实现“党规明廉”“任前考廉”。四是蓝色和谐教育。连续十四年开展“家庭助廉”活动,2015年春节前组织领导干部配偶到监狱接受教育,强化“一人不廉,全家难圆”意识,实现“家庭助廉”、“亲情唤廉”。五是黑色警示教育。连续五年组织党员干部及关键岗位人员参加法院庭审、连续十三年组织党员干部到监狱接受教育及邀请油田纪委和检察院人员来厂讲座,实现“案例警廉”、“监督护廉”。“五色十廉”教育涵盖了一线员工、关键岗位人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实现了廉洁教育常态化、全覆盖。

五、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廉洁文化建设持续开展

一是制定《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意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责任考核中。制定《采油二厂纪检监察工作考核办法》,廉洁文化建设权重占10%。每年制定廉洁文化总体计划及运行表,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及运行计划。通过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在《廉洁之窗》网上公开。二是建立岗位廉洁教育考核机制。依据《采油二厂岗位廉洁教育实施方案》,结合廉洁风险防控排查的岗位风险和个人权力风险,按照教育是否体现岗位特色、是否做到因岗施教和因人施教、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三个是否”原则,要求各单位编写岗位廉洁教育教案。好的教案在全厂进行推广嘉奖,对差的教案进行通报批评。年底按照《采油二厂纪检监察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对岗位廉洁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取消评先资格。

近几年,我厂党委被集团公司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级廉洁文化示范单位等荣誉20余项。截止目前,全厂各级管理人员上交礼金、礼品、有价证卷共516人次折价55.2万元,党员干部无一人因违纪违法问题受处理。

上一篇:高一教案范文 下一篇:影子教案范文